公冶氏起源及歷史

公冶姓圖騰_公冶氏圖騰

公冶姓圖騰(公冶氏圖騰)

  公冶是中華複姓之一,出自姬姓,為季氏的後代。魯國季姓是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代。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魯莊公死時立季友的兒子為國君,可是這位國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國時,又立他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當了魯國的大夫,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稱公冶氏。還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繼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長的姓氏的。和許多複姓一樣,公冶姓氏也向再單姓轉變,後來逐漸被公氏所代替。公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九十五位。

【得姓始祖】

  季冶:古代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人物叫季冶,又取個名叫公冶,他的後代就取公冶兩字為姓。而後來又簡化為公姓。公姓由許多公字頭的複姓簡化而來,而公字頭的複姓大都源自王公貴族。公冶姓也不例外。公冶是季姓的後代,魯國季姓又是魯恆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代。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魯莊公死時將季友的兒子立為國群。可是這位國君不幸遭害,季友也逃亡。等季友回國時,又立他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僖公。季家家族昌盛,而其中有一位季冶冶,因為又叫公冶,便形成公冶姓。故季冶就是公冶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根據典籍《國語注》上記載,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孫後來便以公冶為氏。春秋時期,魯國季氏家族是一個屢出君主的名門望族。魯國的季氏是魯恆公姬允(姬軌)的兒子姬季友的後代。姬季友,在出生時因手掌紋像一“友”字丈,遂以為名,號成季,故稱季友,又稱公孫友。姬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姬同。魯莊公有一個庶兄叫公子慶父,其同母弟公子牙。雖則兄弟三人同為魯國上大夫,但一來嫡庶之分,二來惟季友最賢,所以魯莊公獨親信季友。魯莊公有一庶子叫公子般,他逝世前,委託姬季友將公子般立為國君。但野心很大的公子慶父挑唆人刺殺了公子般,姬季友也逃亡到陳國,後在國人的協助下驅逐了公子慶父。等姬季友回國後,又立魯莊公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釐公(魯僖公)姬申。姬季友的後代形成了季氏家族,在歷史上曾經很昌盛。在季氏家族中,有一個人名叫季冶,字公冶,曾為魯國大夫。

  在季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複姓之一,迄今大約有兩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冶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賢者公冶長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典籍《論語》的二十篇章中,第五篇名為《公冶長》,首章曰:“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記載的就是孔子論公冶長之為人。

  公冶長,公元前519~前470年待考,字子長,一字子芝,齊國人,是孔子的學生,後來成為七十二賢者之一。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不仕祿。他胸懷坦蕩,大肚能容,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孔子非常喜歡公冶長,說:“長可妻也”,於是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

  在歷史上,有關公冶長的歷史記載非常稀少,但在山東地區的民間傳說卻非常多,在安丘市城頂山公冶長教書的一帶地方,當地人皆能說上一二。在公冶長的兒子公冶子耕的後裔子孫中,皆傳承先祖姓氏,稱公冶氏,後亦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冶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公冶這個複姓迄今大約有兩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春秋時,魯國季氏是一個屢出君主的名門旺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個名叫季冶,字公冶,曾為季氏屬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氏氏的起源。還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繼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長的姓氏的。和許多複姓一樣,公冶氏氏也向再單姓轉變,後來逐漸被公氏所代替。

  分佈

  公冶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九十五位。

  公冶氏族人早期分佈在山東地區,漢朝以後以魯郡為郡望。如今僅在山西省境內有零散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堂號

  魯國堂:以望立堂,亦稱魯郡堂。

  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裡被殺。這時,恰巧縣衙捕快趕到,把他當作殺人疑犯抓了起來。縣令訊問情況,公冶長說他受了鳥騙。縣令為了試探他,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餵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面前。小鳥邊吃邊叫,縣令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麼?”公冶長說:“小鳥說米里有鹽。”縣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聖門子婿;

  憲府人材。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人公冶長,字子長,孔子弟子,能通鳥語。孔子曾說“長可妻也”,後把女兒嫁給了他。下聯典指明代人公冶志,因人才出眾官僉都御史。

  言能通鳥;

  子曰可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對聯。全聯典指春秋齊公冶長通鳥語。孔子曰:“長可妻也”,因以女妻之。

  季氏祖發;

  孔聖子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對聯。全聯典出、化用《論語》句:“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經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也。”

  【祠堂古蹟】

  公冶祠

  公冶長書院位於城頂山腰,面南而立,周圍樹木葳蕤,綠濤陣陣,公冶長讀書的房子早已不復存在,只有一寺,曰青雲寺,是一座依山而建三進的寺院,一重高於一重;公冶祠則位於青雲寺東側,規模略小,裡面供奉著公冶長塑像,十分恭敬。青雲寺前有一平地,栽有兩棵巨大的白果樹,一雄一雌,冠蓋如雲,雄樹粗5.2米,雌樹粗6米,傳為公冶長親植,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當地人說,每年農曆4月8日為此處廟會,屆時四鄉八鄰皆來趕會。

  公冶長書院,一個蟄臥深山的文人讀書之處,一個見證歷史的地方。這裡琅琅的讀書聲和隆隆的槍炮聲在不同時代裡迴盪,但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呈現給人們的只是一處美麗的旅遊勝地。

  【典故軼事】

  聽懂蛇語鳥言的公冶長

  公冶長喜歡周遊名山大川。一日,他來到南山踏青賞花,突然看到路邊草叢裡一條雌王莽蛇正與雄烏梢蛇在調情。公冶長想,王莽蛇是君,烏梢蛇是臣,這麼可以亂了倫理呢!於是他以石擊之,斷喝一聲:“臣不戲君”。烏梢蛇驚嚇一躍,倉亡逃竄而去。王莽蛇見好事被公冶長攪黃了,氣得七竅生煙。它裝著委屈的樣子,到“大王”那裡告狀去了。

  傍晚,公冶長回到客棧後,早把此事給忘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獨飲,吟詩填詞,逍遙自在。深夜子時,園子裡突然飛沙走石,狂風大作,公冶長睜開醉眼,發現眼前一條巨大王莽蛇正張開血盆之口,要吞吃他。這時的公冶長酒也嚇醒了,他顫聲責問道:“大王我與你無仇無冤,為何要害我。”蛇王氣洶洶地答道:“王后並無招惹你,為何以石擊之。”這時公冶長才想起白天之事。於是他把經過原委一一道明。蛇王聽後不時點頭,悄悄地走子了。第二天深夜,蛇王正給公冶長送來一顆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珍珠。蛇王告訴公冶長,只要把這顆珍珠含在嘴裡,可以聽懂蛇語鳥言了。

  一天清晨公冶長正準備出門,聽見柳樹上的一隻麻雀在叫他:“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隻虎拖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急匆匆趕到南山,果真發現一隻被老虎咬死的山羊,他揹回客棧,美餐一頓,卻把留給麻雀的一份給忘了。麻雀想,這公冶長如此無理,非常生氣,就捉弄起公冶長來。過了幾天,麻雀又告知公冶長,南山又有虎拖羊。公冶長想,真是好事成雙,又急匆匆趕到南山,卻被守候在那裡的衙門捕快逮個正著。原來,南山發現了一起謀殺案。公冶長被糊里糊塗地當殺人犯抓回衙門。

  縣官開堂審案,公冶長有口難辨,只好把蛇王送他神珠一事說了出來。縣官不信,世上有這麼荒唐之事。公冶長說可以試證,正好縣衙前有一棵大樹,樹上鳥聲鳴叫,縣官想了想,叫衙役揹著公冶長準備兩盤小米,一盤甜,一盤鹹,放到樹上,叫公冶長聽鳥語而辯甜鹹,小鳥嘰嘰喳喳,品嚐著,說著話。公冶長一聽,告訴縣官,那盤甜,那盤鹹。縣官見公治長真能聽懂鳥語。相信了他。於是就把公冶長放了。

  還有一個“公冶長書院鳥叫蛙不鳴”之說:書院西邊清泉裡的青蛙,呱呱地叫個不停,影響了公冶長讀書,公冶長就對著青蛙說:“叫什麼叫,真煩人!”從此,這裡的青蛙就不再鳴叫了。

  公冶長回到客棧左思右想地思忖,聽懂了鳥語蛇言,險些送了生命,罷、罷、罷,他拿出神珠把它毀了。從此後人再也得不到這樣的珍珠了,如果神珠能流傳之今,能善通動物語言。人類和動物一定能成好朋友的。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澹臺
下一姓氏: 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