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氏起源及歷史

濮陽姓圖騰_濮陽氏圖騰

濮陽姓圖騰(濮陽氏圖騰)

濮陽姓是中華複姓之一。遠古時期,中原部落聯盟首領顓頊帝因濮陽之地十分豐饒,遂在該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該地區也稱“帝丘”,後來其地住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稱濮陽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二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四十四位。

【得姓始祖】

  顓頊: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後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顓頊帝因濮陽之地十分豐饒,遂在該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該地區也稱“帝丘”,後來其地住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稱濮陽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衛成公(姬鄭):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姬鄭在執政時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將國都從楚丘(今河南滑縣衛南坡)遷至濮陽。在衛成公以後歷朝衛國君主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稱為姓氏,稱濮陽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上古時期濮水流域住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濮,原為河南、山東地區一條河流的名稱,古稱濮水。在上古時代,山巒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們稱為“陽”,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們就按習慣稱所居之地為“濮陽”,是一片廣大的地區。古濮水在人類社會中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城西南從“四瀆”之一的古濟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現在天然渠走向至長垣縣趙堤又沿回墓溝走向進入今濮陽境內,往東北方向橫穿濮陽縣全境,之後出濮陽穿範縣東入山東省境內,又匯入濟水。古濮水在歷史上孕育了濮陽(今河南濮陽)、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部)、臨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鎮)、濮州(今山東鄄城)、鹹(今河南通許)、洮(今山東汶上)等一大批城鎮,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百濮,誕生了中華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間濮上”、“衛風新聲”。上古時代所稱的“四瀆”,即“江、河、淮、濟”,也就是今天的長江、黃河、淮河、清河。古濟水是發源於河南省境內的一條古老河流,流經河南,與黃河大致平行穿越山東而入渤海,在山東境內今稱“清河”,清河與並行的黃河相較是一條小河流,因此被後人稱作“小清河”。在歷史上,黃河曾改道奪小清河入海。古濮水,就是古濟水的一條分合支流。

  遠古時期,中原部落聯盟首領顓頊帝因濮陽之地十分豐饒,遂在該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該地區也稱“帝丘”,後來其地住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稱濮陽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記載:“濮陽氏的先祖原居於澶州,後以地為氏,望出廣平。”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亦有相同的記載:“濮陽氏,其地在澶州,後漢外黃令牛述,以濮陽潛為主簿。”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南部。

  後濮陽氏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濮氏、陽氏,亦有維持濮陽氏複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濮陽氏、濮氏、陽氏共邑為源,但未必同宗,堪稱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的後裔,屬於以地名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姬鄭在執政時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將國都從楚丘(今河南滑縣衛南坡)遷至濮陽。到了戰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二十三年(衛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衛成侯自貶為侯爵。再傳至周慎靚王姬定元年(衛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衛孝襄侯自貶爵號為君,以表示衛國與戰國諸雄爭霸無涉,史稱“衛嗣君”。其實這時的衛國已經非常弱小,僅據有濮陽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時期的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衛懷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衛懷君去朝見魏王,魏安釐王卻乘機殺死衛懷君,滅了衛國。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衛元君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讓衛國復國,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稱“衛元君”。秦王贏政八年(衛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軍攻佔了濮陽城,秦王強行遷徙衛國於野王(今河南中牟)一耦。衛元君去君世後,兒子姬角繼位,史稱“衛君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而衛國卻因為實在太弱小的緣故,不值得那位始皇帝再去“滅”了,所以反而得以繼續存國。一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衛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詔廢黜了衛君角的爵位,衛國至此才在立國八百三十八年後真正滅亡,共傳三十五位君主,是整個兩週至先秦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諸侯國。

  在衛成公以後歷朝衛國君主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稱為姓氏,稱濮陽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濮氏、或諧音的蒲氏、莆氏,以及陽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濮陽原為地名,當地有一條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北岸按習慣就稱之為濮陽(古代河之北岸為陽),即今河南省濮陽縣。最現是古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他是黃帝的子孫)的後人於此居住過,當地人就以地名為姓,流傳下來。春秋時,衛國鄭大夫居於濮水之北,也有說其封地於濮水之南,後人就以濮陽為姓。從《姓氏考略》上考證,濮陽的先祖居於澶州,後以地為氏,望出廣平。同樣《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陽氏,其地在澶州,後漢外黃令牛述,以濮陽潛為主簿。”的記載。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方。“濮陽”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便已出名,這個地方位於今河南省東北隅,黃河的西北。相傳上古的顓頊帝陵仍為我國的著名古蹟之一)。顓頊帝的後世子孫有居住於此地的,因而以地為氏,稱濮陽氏。濮陽氏族人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漢朝以後向河南東部、安徽、河北等地擴充套件,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陽市,古稱澶州)為郡望。

  分佈

  濮陽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二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四十四位。望族出博陵郡、平陵郡。

  如今在浙江省的海門市、安徽省的廣德縣等地有少量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為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平陵郡:漢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晉朝時期改為平陵縣,屬於青州濟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部一帶地區。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堂號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相吳堂:三國時濮陽興任會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孫休的交情很好。孫休做了東吳皇帝后,封他為外黃侯,拜丞相。濮陽氏因以"相吳"為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濮水;

  望出博陵。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濮陽姓的源流和郡望。

  東吳丞相;

  武德將軍。

  ——李文鄭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陳留人濮陽興,字子元,出身士族,年輕時就名聞江東,孫權時,曾任縣令、太守等職。任會稽太守時,對住在那裡的琅邪王孫休很好,孫休即位為帝,任他為太常、衛將軍,官至丞相,封外黃侯。孫休病死後,他和張布廢掉太子,另立孫皓為帝,因為孫皓既殘暴又腐朽,他又感到後悔,被人告發,為孫皓派人所殺,下聯典指明初廣德人濮陽成,字子義,沉勇而有大志,膂力過人。曾跟從太祖到宣州大閱兵,任靈璧侯湯和手下的百戶。後屢立戰功,封武德將軍。

  上虞賢宰;

  東吳將軍。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濮陽潛,為上虞縣宰,有賢名。下聯典指三國濮陽興,仕吳為衛將軍,平軍國事。

  平章軍國;

  懷保隴西。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聯釋同上。

  七言通用聯

  英才毓陳留秀氣;

  潛德遍隴西黎民。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漢代名人濮陽潛。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丞相濮陽興,字子元,陳留人。少有士名,孫權時使蜀,還會稽太守,有聲名。

  八言通用聯

  濮水悠悠,流長源遠;

  陽光煦煦,景妍氣和。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濮陽複姓“濮陽”二字的嵌字聯。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宗政
下一姓氏: 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