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氏起源及歷史

權姓圖騰_權氏圖騰

權姓圖騰(權氏圖騰)

  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權姓源出於子姓。商高宗武丁有兒子被封在權國(今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 ),後來權國人及國君的後人就以國名為姓氏,稱為權氏。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三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三萬,排在第三百零五位。

【釋義】權,“黃華木也”。是一種開黃花的樹。權的另一義為:“錘”,公認的稱重量用的標準物。權者,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引申出權量、權力、權威、權利等義。

【得姓始祖】

  商武丁(子昭)、權文丁(子元)、權甲公(子嘉):《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權氏原是顓頊帝之後,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商高宗武丁(子昭),將自己的後代子元封於權邑(今湖北當陽),公爵爵位,建立了權國,史稱權文丁。後來,春秋時期,楚國開始向漢水流域的諸夏發動一系列的戰事,在子詵為權侯之時出兵攻佔併吞滅了權國,將其地改設成權縣,命楚若敖之孫鬥緡為縣尹。亡國後的權國殘餘被迫向西南遷徙,不久即被巴國所滅。亡國之後,權國的貴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遷居地名為姓氏者,稱權氏、那氏、荊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是很古老的姓氏之一,其權氏一族史稱權氏正宗。子姓權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武丁(子昭)、權文丁(子元)、權甲公(子嘉)為得姓始祖。

  鬥緡:典籍《韻會》中所記載的:“楚鬥緡尹權,後因為氏。”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權,羋姓,顓頊之胤封楚,楚若敖之孫鬥緡尹權因氏焉。秦滅楚,遷大姓於隴西,因居天水。又,傳雲,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嶺南郡當陽縣東南有權城。”所指即羋姓權氏一族。羋姓權氏族人大多尊奉楚鬥緡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權氏合譜。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君主武丁後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在商湯滅夏桀建立商王朝之後,傳至第二十三代君主為商高宗武丁(子昭),將自己的後代子元封於權邑(今湖北當陽),公爵爵位,建立了權國,史稱權文丁。

  從權文丁子元開始,權國在商王朝時期承傳了十五位君主,其世系為:權已公→權丙公子痕詞→權丁公→子虎甲→子董→權仲癸→權少辛→權安伯→權滿伯→權風公→權宣公→子空帛→子醜→權歸公子黑肩。由於子董早亡,並未承位,因此實際上只有十四代君主。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再封子嘉為權國君主,號稱權甲公,是西周時期權國的首任君主。權甲公是周武王之內弟,承周武王之命繼任權國君主之位,以持古權國之地。

  西周至春秋初期權國君主共有六代,其世系為:權甲公→權橫父→權江父→權山戊→權倥父→子詵。

  由於權國境地在今湖北省境內,因此在西周時期成為楚國、巴國的鄰邦。到了春秋時期,楚武王熊通為了擴張勢力,開始向漢水流域的諸夏發動一系列的戰事,在子詵為權侯之時出兵攻佔併吞滅了權國,將其地改設成權縣,命楚若敖之孫鬥緡為縣尹。

  亡國後的權國殘餘被迫向西南遷徙,不久即被巴國所滅。

  後來鬥緡又聯合原權國的貴族叛楚,被楚軍圍而殺之。之後,楚武王為避免原權國的貴族再次死灰復燃,便將其皆遷往楚國的那處城(今湖北荊門那口城)監管控制。

  亡國之後,權國的貴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遷居地名為姓氏者,稱權氏、那氏、荊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是很古老的姓氏之一,其權氏一族史稱權氏正宗。

  子姓權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武丁(子昭)、權文丁(子元)、權甲公(子嘉)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若敖之孫鬥緡,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楚武王滅了權國後,改原權國為縣,以楚若敖之孫鬥緡為權縣尹。後來鬥緡率領權國遺民謀反,失敗後被殺。在楚鬥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主轄之邑名為姓氏者,亦稱權氏,世代相傳至今。

  這就是典籍《韻會》中所記載的:“楚鬥緡尹權,後因為氏。”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權,羋姓,顓頊之胤封楚,楚若敖之孫鬥緡尹權因氏焉。秦滅楚,遷大姓於隴西,因居天水。又,傳雲,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嶺南郡當陽縣東南有權城。”所指即羋姓權氏一族。

  羋姓權氏族人大多尊奉楚鬥緡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權氏合譜。

  源流三

  出自伏羲氏。《山海經》記載伏羲氏在天水發源,以蛇為圖騰。古書中記載,伏羲氏生於成紀,徒治陳倉,都於陳,在位一百五十年,傳十五世。伏羲氏發源於成紀,發展壯大後,沿著渭河谷地進入關中,出潼關,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後折向東南,最後都於陳。這一活動區大體與仰韶文化古遺址的分佈區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遷徙還是文化影響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陽蔡河之濱,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約20米,上圓下方,據傳此陵在春秋時已有,習傳至今。陵區周圍古柏參天,碑刻林立,為公認的伏羲墓地,在古墓之中伏羲氏所做圖騰之中記載有一段古文:“渭河之中得此磅礴,故後世據以權為首頭,後裔不已犧皇,德語三山,位在三十三天外天,功為人皇得權,以權為氏姓,以金磷角爪蛇(金龍)為靈,以太昊群山為居,以檎龍四伏水為功,以通靈為言,以眼填天,以口填地.”意思是:“從渭河出關發展得以成就,命後輩以權為名字的開頭,不得以伏羲為姓(伏羲又稱犧皇),語言出自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祖宗牌位在第三十三層天外天(道教始祖,創世始皇都在這層天內立牌),得尊稱為人皇后立權字,以權為姓氏,以金龍為坐騎,以天下群山為地領,修行檎龍四伏水功法,以通靈為語言交流,以天為眼,以地為口!”

  源流四

  源於葛天氏,出自遠古時期古帝葛天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路史》的記載:“古帝葛天氏之後有權氏、葛氏。”葛天氏,是遠古時期位於中原長葛地區的一個部落聯盟首領,他對古代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有三:樂舞、種麻、紡織。在典籍《詩經》中,對葛天氏有近乎神祉般的讚美。葛天氏發明了以牛尾做道具、叩著牛角唱歌跳舞的樂舞形式,因此被人們尊為“樂神”。他還發現了“葛藤”這種植物,不但其根莖可食用,其藤枝纖維更能造福部落之民,教會人們用其纖維紡織製衣,從此人們不但有了抵禦自然風寒的衣服,也使原始氏族社會跨入了文明階段。

  在葛天氏的後裔子孫以及部落族人中,有分衍為權氏、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五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時期宋國君主微子啟的後裔鍾離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初期,商湯的子姓後裔、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被周公旦封建宋國,由於其始祖曾食採於鍾離(今安徽臨淮關一帶),所以有後裔子孫“以邑為氏”,稱鍾離氏。到了漢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鐘離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穀子,燕臺人(今陝西咸陽)。據史書記載,鍾離權後來在遊安徽廬山時遇到了呂洞賓,見其有道根,遂授之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後呂洞賓成為鍾呂金丹派的始祖之一(即純陽始祖),對宋、元時期的道教文化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元朝時期,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封鍾離權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孛爾只斤·海山再加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

  在鍾離權的後裔族人以及弟子中,在元、明之際的揚佛抑道過程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權氏、雲氏、房氏,還有稱寂氏、正陽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改姓賜姓,高麗開國功臣新羅貴族金幸,因功被賜姓權。

【遷徙分佈】

  遷徙

  權姓源自子姓與羋姓。權氏原為殷商中興名主武丁的後裔。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商代武丁的子孫,被封於權,後代以國為姓。而《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權氏原是顓頊帝之後,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後被楚武王所滅,子孫改為權姓。

  另外,權國滅亡後,楚武王任命鬥緡到這裡當令尹,後來這裡部分楚國華姓就改為權姓。秦滅楚國後,權姓子孫遷於隴西,定居在天水。因此,權姓這個姓氏,根據考證,是共有二支來源的,一支是商湯的子姓後裔,另一支則出自上古顓頊帝所傳的楚國華姓。兩支權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最初都是由於一個叫“權”的地名得姓。

  殷商時期,名主武丁曾經把自己的一位裔孫封於權,成為當時殷天子附屬的諸侯國。後來權國被楚國所滅,權姓變成了楚國的一個大姓。到了戰國末期,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許多大姓被強令遷移到隴西去,於是,他們就在現在的甘肅天水一帶定居下來,然後再以天水為中心繁衍,逐漸分佈於全國各地。根據學者考證,3000多年前權國的位置,就在現在的湖北省當陽縣的東南部。而後世權氏家族的第二支的來源,在《左傳》、《韻會》、《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古籍上也有記載。望族居河南郡陽縣東南。

  在秦、漢的數百年裡,權氏一族似乎一直在甘肅天水地區“養精蓄銳”。到了魏、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才開始嶄露頭角。而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南北朝時期權氏的優異表現,從著名歷史人物權冀、權會、權景宜以及權襲慶等的事蹟上看,確實非同一般。權氏一族的名人還有:漢朝時期佐輔都威權忠,唐朝時期宰相權德輿,宋朝時期副宰相權邦彥等。

  分佈

  權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三位。權姓現在的人口約有二十三萬,排在當今姓氏排行榜第三百零五位,佔全國人口的0.016%。

  今吉林省延吉市、四平市,陝西省的寶雞市、渭南市的澄城縣、西安市長安縣、漢中市寧強縣,江蘇省的徐州市銅山縣,山東省的濟南市、臨沂市、菏澤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清市(代灣鎮),四川省的宜賓市屏山縣、成都市、蒼溪縣、綿陽市、廣元市,重慶市合川區,山西省的晉城市、運城市新絳縣,河北省的大名市、束鹿縣、保定市,青海省的樂都縣,河南省的南陽市、漯河市、洛陽市孟津縣、商丘市、蘭考縣、開封縣、濮陽市清豐縣王毛集村、範縣,湖北省的十堰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六安市、合肥市肥西縣、宿州市蕭縣,甘肅省的張掖市高臺縣、天水市、慶陽縣、隴南市,廣西壯族自治區,遼寧省的瀋陽市,湖南省的新寧縣、臨湘市,浙江省的磐安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西省的永豐縣、吉安市,內蒙古自治區,廣東省珠海,雲南省沾益區會澤縣等地,均有權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貞孝堂:貞是對國之貞,孝是對親之孝。唐時權皋,原在安祿山幕中做事。他發覺安祿山謀反,怕禍及父母,就裝病攜親離職而去。剛渡江,安祿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監察御史,恰逢權母重病,客居洪州,權皋堅辭不受。後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為著作朗,權皋都以侍母為因固辭。人們見他一心事母,都佩服他對國家貞,對父母孝。他死後被諡為“孝貞”。

  字輩

  湖廣地區權氏字輩:“世鳳廷應中有國文登其可以光紹德正大志啟興克立承先祖名揚必達幫敦仁逢盛事錦運際隆昌”。

  四川地區權氏字輩:“尚正之衡世維大登汝在文光澤興國志應安中華開宗明仲元承先其本廷繼述洪培育佑啟兆祥昌”。

  四川蒼溪權氏字輩:“國子開昌先宗有光大”。

  四川成都權氏字輩:“文明純學正家申泰弋洪”。

  四川綿陽權氏字輩:“周金立大剛”。

  山東臨沂北六十里早豐村字輩:“世洪昌孝德哲鳳有志宗法浩”

  山東單縣權氏字輩:“登朝瑞恩希福慶堂聖學韋繼廣”。

  山東濟寧權氏字輩:“萬孝林善尊,志道常舉念,廣大崇保春

  山東菏澤權氏字輩:“方會廣(光)德(昌)步體”。

  江蘇徐州、銅山、安徽合肥權氏字輩:“立廷(庭)興啟太(泰)秦(勤)學繼茂(懋)修義循良家傳孝友”。

  陝西寶雞權氏字輩:“文光澤興國志應安中華”。

  湖南臨湘權氏字輩:“孝友為先敦仁重義”。

  河北大名權氏字輩:“得振克領權景良俊立守”。

  河南孟津權氏字輩:“榮順居方會廣德布體安”。

  安徽蕭縣權氏字輩:“勤學繼茂修懷”。

  湖北權氏一支字輩:“朝庭開選明亮可期”。

  權氏一支字輩:“良國學友道萬世宗德昌”。

  河南開封權氏字輩: 漢振海清世俊。

  青海樂都權氏字輩:文章開家瑞,武功兆天祥,得守國朝。

  江蘇彭城權氏字輩:立廷興啟太,勤學繼懋修,懷貞程濟美,宏文開吉昌,忠孝延世澤,嘉惠潤甘棠,先則克奉紹,祖德耀崇光。

  河南南陽權氏字輩:民化兆國太,建學禮士召。

  安徽壽縣權氏字輩:鹹遵善道,修義循良,家傳孝友,國慶勳長,世綿祚久,德盛多康,功載朝鼎,澤沛祖訪。

  湖南臨湘權氏字輩:孝友為先,敦仁重義。

  湖北十堰權氏字輩:清大化國,其亮聖木,應得扶為,朝廷開選,明良克啟。

  四川德陽權氏字輩:世鳳延應中有國文登其,可以光紹德正大志啟興,克立承先祖名揚必達邦,敦仁逢盛代錦運際隆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有威斯赫;

  能孝必忠。

  ——佚名撰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萬年人權懷恩,初任萬年令,賞罰明斷,見惡則斥,當時人說:"寧飲三鬥塵,無縫權懷恩。"後歷官慶、萊、衛、邢、宋五州刺史,所到之處,威名赫然。官至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下聯典指明代徐州人權謹,字仲常,十歲喪父,哀痛甚至哭死過去。永樂年間官光祿署丞。母親九十歲去世,他在墓旁築廬,守孝三年。仁宗時因孝行官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要辭去,仁宗說:"朕提升你,要給天下為人子樹個典範,其他事對你不苛求。"宣宗時任通政司右參議。

  五言通用聯

  祖孫雙進士;

  父子二將軍。

  ——上聯典指唐朝權皋及其孫權璩,洛陽人,先後中進士。下聯典指唐朝權襲慶及其子權武父子,均曾官開府將兵打仗。

  七言通用聯

  推轂為搢紳羽儀;

  扶日作朝廷屏翰。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權德輿喜推轂賢士。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權邦彥嘗獻十議以圖中興,楊誠齋贊曰:“補天重光,扶日再中。”

  簾外寒窗千里色;

  林中樽酒七人期。

  ——全聯位唐朝詩人權德輿《臘日龍沙會絕句》詩句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頭角威峨不愧名家駒馬;

  風流蘊藉堪稱縉紳羽儀。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東平知府權邦彥,以治辦稱。下聯典指唐朝詩人、尚書權德輿的事典。

  能孝必忠高擢文華學士;

  信賞決罰莫逢權氏懷恩。

  ——上聯典指唐朝通政司友參議權謹,仁宗召拜文華殿大學士。下聯典指唐朝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權懷恩,賞罰明決,見惡輒斥,時語曰:“寧飲三鬥塵,無逢權懷恩。”所居威服赫然。

  智略深長,作豐碑於良苑;

  風流蘊藉,覓佳句於騰遊。

  ——佚名撰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顯親人權景宣,字暉遠,通兵權,有智略。西魏時官南陽郡守,歷廣、豫、並、安四州刺史,戰功卓著。入北周,拜大將軍,天和初年任荊州刺史,封千金郡公。下聯典指唐代天水略陽人權德輿,字載之,四歲能寫詩作文,十五歲即有名聲。以文章進仕,貞元初年任監察御史,對不合時宜之事,則上疏直言。任禮部侍郎時,處事得體,為屬僚敬佩。憲宗時官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對當時的舉措失當,獎罰失據等弊政,敢上書匡正。詩文名重一時,風流蘊藉,當時名人碑多墓誌,多出自他的手筆。著有《權文公文集》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