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姓圖騰(竺氏圖騰)
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有二,一是出自竹姓,以國名為氏,後改為竺姓。夏、商、週三代有孤竹國,到了春秋時,其國君之子伯夷、叔齊之後以國名為姓,稱竹氏。至漢代,有樅陽竹晏,因避仇人而改為竺姓,其後沿用不改。二是源於古印度,屬於外來姓氏。據《姓苑》和《漢書·西域傳》等記載,古代印度稱天竺國,有天竺僧人來中國傳教,以國名“竺”為姓。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於第四百零二位,當今人口約為十二萬,排名第三百九十五位。
【得姓始祖】
竺次:提起“竺”這個字,大家要聯想到古代的天竺國。而實際上我國的竺氏也的確來自天竺國。他們跟中國的關係根深蒂固,大約已經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所謂“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稱,亦作天篤、身毒等名。竺姓中國人,因為來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們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無比,絲毫都不比土生土長的姓氏遜色。頭一個自印度到中國來開基的姓始祖,就是漢宣帝時以謁者身份來華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竺中立:祖籍是山東琅琊。他到了江西任吉安郡丞,解甲後,就到浙東嵊州,經過金庭,看到靈鵝這個地方好,就住了下來。是為浙東竺氏的始祖。
竺肅: 竺中立長子肅,居靈峨。為嵊州靈峨之祖;
竺嚴:竺中立次子嚴,遷居奉化泉口(今蕭王廟境內),為奉化竺氏之祖;
竺重:竺中立三子重,遷上虞牛埠,應為上虞竺氏之祖,當代科學家竺可禎當源自這支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夏、商、週三朝的孤竹國,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夏、商、週三代有一著名的孤竹國。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
至漢朝時期,有一位樅陽人叫竹晏,他認為竹氏源出自孤竹國兩位賢人,即伯夷和叔齊,這二人為商末周初的賢人,因不食“亂臣之糧”而餓死於首陽山(今甘肅蘭州渭源蓮峰鄉享堂溝)。出於對先人的崇仰,他便自己在“竹”字下面加個“二”字,即成了“竺”氏,其後裔子孫沿用不改,世代相傳至今。
東漢初期著名的酒泉都尉竺曾,就是該支竺氏一族的後裔。
源流二
源於外夷,出自古印度的稱謂天竺國,屬於外來姓氏漢化。
據史籍《姓苑》和《漢書·西域傳》記載,古代印度稱天竺國,有天竺僧人來中國傳教,以國名“竺”為姓。後來,中國僧侶有的隨印度僧人學經,也隨師父之姓,成為竺氏。
竺氏跟中國的關係根深蒂固,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悠久歷史。所謂“天竺”,就是中國人對古代印度的稱謂,亦稱天篤、身毒等名。頭一個有史書記載自印度到中國來開基的竺氏始祖,就是漢宣帝劉詢執政時期()以謁者身份來華的竺次,後留居中國生息繁衍,形成了竺氏一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竺氏族人大多尊諷竺次為得姓始祖。
在姓氏學上,通常認為漢朝宣帝時竺次為中國竺氏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竺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二位門閥。當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名在第三百九十五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86%。望族居東海、東莞二郡。吉安郡丞竺中立遷於浙江嵊州金庭,為浙江嵊州、上虞、奉化竺姓始祖。葬於靈鵝村。現寧波奉化多有竺姓人士居住,有後竺村等。
【郡望堂號】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東莞堂:以望立堂。
樅陽堂:漢朝時期,竺晏為樅陽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為堂號。
化鄉堂:宋朝時期的竺大年是沈煥的入室弟子。性格行為既嚴肅又莊重。長於說《禮》,鄉人都受他的感化。
聽彝堂:浙江奉化溪口鎮董村上堡的竺氏堂號。
此外還有敦本堂等堂號。
字輩
湖北省竺氏字輩
襄樊市竺氏字輩:庚大新長 德後純良 明志立心
荊州市竺氏字輩:代千君朝文,顯伏加國洪。應朝士克廷,永盛成良玉。光明正德開,英姿源尚有,萬發啟章槐
恩施州竺氏字輩:逢水仕金廷,陽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國,其家祥光美
黃岡市竺氏字輩:吾創世,子孫後代,須謹記,分久必合,若使合而不分,縱恆
孝感市竺氏字輩:逢水仕金廷陽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國其家祥光美經傳帶的遠業守文章長克繼先志茂貽謀永昌良
十堰市竺氏字輩:裕尚彥思毓、芝景懷自甫、德進存桂永、繼樹宗成來
咸寧市竺氏字輩:朝昂凌皋氏議,克紹光祖德,詩書振家聲,繼承常顯達,福祿壽康
黃石市竺氏字輩:首作方位文,應朝世代興;照德江山正,萬國永福登
仙桃市竺氏字輩:子崇永紹正,懋育協資生,本固枝彌遠,花繁實益盈,厚培恆毓秀,廣植定敷榮,佳致清風釀,高標曉露凝,蔭垂依峻極,慶錫自天成
天門市竺氏字輩:方朝登丹,文正春國元,世大光明遠,天開福壽全
隨州市竺氏字輩:遵義排行:慰漢鳳陽,固始啟(此三字為序)芳昌,光系廷洪榮,文遠天開定,守正繼先人,言行昭祖德,世澤慶長春。自貢排行:慰漢鳳陽,爾九致世,維人道忠,恕傳心學,乃生植寶
荊門市竺氏字輩:上登大仁廣,正國天興順,官清民自安,永遠在朝廷
潛江市竺氏字輩:承宗本科兆,修士應同登,以遇明良際,傳家月永新
鄂州市竺氏字輩:忠孝培永成計文先凡興善啟
竺氏字輩
遼寧竺氏一支字輩:“廷永德萬連洪希廣福昌”。
上海朱氏一支字輩:“鉉國嶽承德銘之朝文增錫澄樹耀培”。
竺氏一支字輩:“沛國家聲遠考廷世澤長文章傳彥義孝友煥龍光安徽合肥長豐”。
竺氏一支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竺氏一支字輩:“應可蕘舜世時崇孔孟文家昌廣國義連嶽學懷步貴裴德乃大”。
竺氏一支字輩:“仕茂廷慶永守玉兆良才”。
竺氏一支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竺氏一支字輩:“天廷啟友萬學加傳正如幫建”。
竺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亮日月照乾。
竺氏一支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光彥達述前徽”。
竺氏一支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竺氏一支字輩:“大衡慶忠明良忠孝思楊永世賢德昌盛勢佐名光”。
竺氏一支字輩:“傳家有定矩繼續永克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朱門安履;
頑石點頭。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僧人竺法深,住在會稽。劉尹問他為什麼總去朱門(貴族宅第),他說:“你看見那是朱門,我則如進蓬戶(茅舍)。”下聯典指南朝宋僧人竺道生,相傳在東吳虎丘山豎石為弟子,講《涅檠經》,直講得頑石點頭。著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等。
五言通用聯
望出東海郡;
源自孤竹國。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竺姓的郡望和源流。
竹君報吉兆;
二酉傳書香。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竺姓之“竺”字的析字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研究理昧,老而愈篤;
誦經論法,學者之師。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女僧竺道馨的事典,竺道馨,雅能清淡,尤善小品。下聯典指東漢僧人竺法蘭,誦經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
竺彌孝親,聞雷泣墓;
生僧說法,頏石點頭。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孝子竺彌事典。下聯典指南朝宋僧人竺道生的事典。相傳,竺道生昜石為弟子,講涅盤經,石皆點頭。
耕道傳家,訂義雅聞戴記;
凝陽開國,漢廷特守侯封。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竺大年,字耕道,熟諳《禮記》,人皆化之,著有《禮記訂議》。下聯典指竺姓的得姓源流,引《姓苑》雲:“竺本姓竹,至漢縱陽侯竹晏改為竺。”
【祠堂古蹟】
浙江奉化溪口董村竺氏祠堂
據說董村竺姓始祖是源於宋朝,屈指算來,如今有1000多年曆史了,這個村子有著歷史久遠的古祠堂。
傳德堂
四合院式的結構,高大寬敞的門廳、戲臺和正殿依次分列在中軸線上,雕刻精美……這是董溪一村的古祠堂——傳德堂的主要特色。
前進正殿面寬三開間,兩側施扇面牆,光滑宜人的青石基座。前廊施有捲棚頂,月樑上雕飾著龍鳳圖案,龍舞九天呈吉祥,綵鳳雲間現如意,龍鳳都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後進正殿明間高懸堂匾“明德堂”三字,筆法遒勁有力。梢間施有板壁,上刻“忠孝友信”四字,每字高達2.5米。此外堂內還刻有“萬年支派水流東,百代孝慈山仰泰”、“尊祖敬宗孝孫有慶,教詩說理明德維馨”等10餘條對聯。無一不說明了該村古來尊古循矩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傳德堂有一個雕刻精美的古戲臺。它位於前進明間的後簷。戲臺用四柱,為懸山頂,施有八角攢尖天花藻井,飛簷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樑柱之間的雀替雕刻精細,製作考究,有不可小覷的藝術價值。
永德堂
永德堂是在董溪二村上街的又一個竺氏宗祠,儲存較為完整。
登門拜訪,三開間的門廳猶如稽首迎客一樣,兩側的耳房恬靜而立,重簷硬山頂的結構保持著古樸的典雅。登門入室,邁過門廳便是巍然聳立的五開間正殿。這跟門廳的重簷硬山頂的結構不同,它是單簷硬山式。明間樑架較為特殊,為五架樑帶前雙步後兩個單步,五柱十檁的威勢使得空間更為寬敞,一塊“光緒六年立”的匾額昂然掛在正殿上,添了幾分其勢之妙。
門廳內外,正殿上下,整座永德堂縈繞著雕刻圖紋的浪漫氣息,彷彿進入了古色古香的藝術殿堂。門廳或正殿上的牛腿雕刻入木三分,讓人叫絕。倒掛的獅子雕刻很逼真,十分有霸氣。月樑上雕刻的雙龍搶珠似乎在相對嬉戲,又似乎在爭鬥,雙目互相斜睨,各有神態。就其整體設計與佈局而言,都是永德堂這個古祠堂的補充與陪襯。
明德堂
明德堂是我們在董村發現的第三個儲存較為完整的竺氏宗祠。它的建造年代約在清朝的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
我們在現場看到,該建築坐西朝東,四合院式。第一進門廳面寬五開間,南梢間為一道昂首而立的雙扇大門。莊重而高聳的大門烘托出祠堂神聖的氣氛,如人氣宇軒昂,略顯風度。外接六級踏跺。此祠堂的精彩部分當屬明間後簷的戲臺。
四柱撐起一座不大不小的戲臺懸山頂。戲臺頂施有螺旋式藻井,同心圓逐層收縮結頂,蔚為壯觀。四角雕刻著活靈活現的蝙蝠紋,以朱漆相映襯。
從傳德、永德到明德,名字上變動的也寓意著傳統道德的延續。古人注重“德”。古書上就有“才德兼備是聖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德才都沒有就謂之愚人”的說法。
【家訓格言】
《竺氏家訓》
勤奮、節儉、孝敬、創業
金庭竺氏家訓
莫貪意外之財,莫做不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