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姓圖騰(逯氏圖騰)
逯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因封邑而得姓,出處有二,一是源於嬴姓,二是源於羋姓。望出廣平郡。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一萬,排在四百一十位。
【釋義】逯,本義指引走謹慎。作為姓氏,一是出於地名;二是自逮氏演化而來。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逯 生: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奉命入閩開闢漳州,將佐逯生隨從前往,並在當地安家落戶,成為今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逯氏鼻祖。
逯印鴻:明初自直隸省棗強縣(今河北棗強)遷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今山東廣饒)。歷數百載,傳二十餘世,自十世祖起,各房分支。是為山東廣饒逯氏始遷祖。
逯德山:明洪武六年從南京遷青海樂都地區,至今已二十餘代。逯德山因平叛陳有諒有功,被封為大將軍。其子被封千戶長,押解流逝名人犯赴青海。是為青海樂都逯氏始遷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邑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逯”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個古邑名,時稱逯(今陝西咸陽旬邑),後來有一秦國的大夫被封於該邑,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邑名,亦以邑名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在春秋時期,楚國王族中的後代中也有以邑名為姓者,稱逯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羋姓逯氏族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隱士逯通,當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時,他曾佯狂行歌,令孔子欽佩不已。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步六孤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代北鮮俾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北魏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遷都洛陽入主住院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期間,將步六孤氏改為漢字單姓逯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滿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逯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上古周代時,秦國有一位公族受封於逯邑,後來逯邑公族子孫就以封地為姓,世代姓逯。逯邑那地方,就在現今陝西省境內,而逯姓始祖原是秦國的公族,秦國公族嬴姓,所以說逯姓是出於嬴姓的,嬴姓作為秦國公族,出過許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使秦國強盛,奠下稱霸基礎的秦穆公,嬴姓,名任好。任好重用百里奚等能人,擴充套件勢力,雄踞一方。可是秦國風俗粗野好武,有些禮儀很野蠻,比如葬禮中盛行殺殉,秦穆公死時釘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子車奄息等三人是秦國人崇敬的賢良。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也排斥文治。關於逯姓的來源,在許多姓氏古籍上都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天的甘肅和陝西一帶,當時的逯邑,也在這個地區。另外,根據《路史》上的記載,楚國的公族中也有逯氏。望族居於廣平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雞澤縣東。
椐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西漢時期,就有大司馬蒙鄉侯逯並、蒙鄉侯逯普,後來逯通的五世孫逯烈出任令(今江蘇吳縣),遷豫章(今江西南昌)督尉,既卒,吳人思之,迎其喪,葬於胥屏亭,子孫遂為吳發郡吳縣人。此後,吳郡(今江蘇蘇州)一直是逯氏繁衍發展中心。
逯烈的十二世孫逯閎,在東漢時期出任穎川(今河南禹州)太子尚書令,生有五子。逯印、逯溫、逯恆等,號“穎川枝”。
逯恆之子逯續,任所州別駕,有三子,長子逯稠任荊州刺史(今湖南常德),號“荊州枝”。
逯稠有二子,長子逯肅任丹徒(今江蘇鎮江),號“丹徒枝”。
逯續的次子逯逢,在東漢時期任尚書令右僕射,封樂安侯,有五子:逯涉、逯表、逯瓊、逯昊、逯招,號“樂安枝”。
逯表之孫逯恢,在西晉時期出任諫儀大夫,其後代號“諫儀枝”。
逯續的幼子逯褒之九世逯元之,在西晉時期隱居魚折,號“魚折枝”。
逯元之的孫子逯阮,在東晉時期出任侍中、司空,贈太尉、興平康伯,生有六子,號“太尉枝”。
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奉命入閩開闢漳州,將佐逯生隨從前往,並在當地安家落戶,成為今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逯氏鼻祖。
逯印鴻明初自直隸省棗強縣(今河北棗強)遷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今山東廣饒)。歷數百載,傳二十餘世,自十世祖起,各房分支。是為山東廣饒逯氏始遷祖。
明洪武六年逯德山從南京遷青海樂都地區,至今已二十餘代。逯德山因平叛陳有諒有功,被封為大將軍。其子被封千戶長,押解流逝名人犯赴青海。是為青海樂都逯氏始遷祖。
分佈
逯氏是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一萬,排在四百一十位。望族居於廣平、臨河。
今重慶市的北侖區、銅梁縣,北京市的海淀區中關村、朝陽區,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山東省的菏澤市單縣、鉅野縣、淄博市、聊城市、萊蕪市、濟寧市嘉祥縣、東營市廣饒縣、濰坊市臨朐縣、章丘市、臨沂市、濟南市平陰縣、沂南縣、濟陽市、高青縣、東明縣、泰安市、威海市、鄄城縣、青島市,河南省的安陽市滑縣、鞏義市、濮陽市、商丘市、鄭州市、濮陽市、蘭考縣、新鄉市、開封市、焦作市、汝南縣、長垣縣、林州、睢縣、駐馬店市泌陽縣,浙江省的寧波市、杭州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西吉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洮南縣、長白山地區,山西省的陽泉市、臨汾市堯都區、汾西縣、晉中市榆次縣、運城市、太原市東於縣、清徐縣,遼寧省的朝陽市、葫蘆島市、綏中市,甘肅省的會寧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湖南省的長沙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撫寧縣、棗強市、鄲城市大名縣、成安縣、邢臺市、石家莊地區藁城市、趙縣、張家口市蔚縣,湖北省的襄樊市、荊州市、十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望奎縣、尚志市、大慶市、七臺河市,廣東省廣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綏德縣,青海省的樂都縣,貴州省的貴陽市,新加坡,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逯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臨河郡:南北朝時期北齊武平元年(庚寅,公元570年)置臨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縣。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
堂號
廣平堂:以望立堂。
臨河堂:以望立堂。
孝子堂:明朝時期的孝子逯相,廣宗人,諸生。明嘉靖中期,母歿,廬墓三年,躬自負土成墳,時有大水而不浸其廬,遠近稱異。
穎川堂:東漢時期的逯閎,出任穎川(今河南禹州)太子尚書令,生有五子。其後裔因以為堂號。
荊州堂:東漢時期的逯續,任所州別駕,有三子,長子逯稠後出任荊州刺史(今湖南常德),因號“荊州堂”。
丹徒堂:東漢時期的逯稠生有二子,長子逯肅任丹徒令(今江蘇鎮江),因號“丹徒堂”。
樂安堂:東漢時期的逯逢,任尚書令右僕射,封樂安侯,生有五子:逯涉、逯表、逯瓊、逯昊、逯招,閤家融樂,因號“樂安堂”。
諫儀堂:西晉時期逯恢出任諫儀大夫,其後代號“諫儀堂”。
魚折堂:西晉時期有逯元之,他隱居於魚折(今浙江龍泉),因號“魚折堂”。
太尉堂:東晉時期的逯阮出任侍中、司空,贈太尉、興平康伯,生有六子,因號“太尉堂”。
字輩
山東平陰逯氏字輩:“峰振(本)庚煥(汝)堂仁義傳厚廣業兆敬賢長雲亭秀澤遠世代慶吉祥”。
山東嘉祥逯氏字輩:“若其新雨廣文體”。
山東桓臺逯氏字輩:“明志景長……”
山東鉅野逯氏字輩:“世守欽若其心與光文體家賢存憲”。
山東濱州逯氏字輩:“新鳳光家國祥兆連士生”。
山東寧陽逯氏字輩:“兆繼殿丙化貴元廣”。
山東章丘逯氏字輩:“成家立(安)業宗遠長流”。
山東茌平、東平逯氏字輩:“孝守先然恆傳召書吉希忠慶運”。
山東臨沂逯氏一支字輩:“德洪葉(業)彥廣成”。
山東臨沂逯氏一支字輩:“崇懷振光兆開興旺”。
湖北襄樊、棗陽逯氏字輩:“鳳光永作照華彩世傳英平立呈家政明揚建國恩”。
黑龍江長春逯氏字輩:“國戰常興盛家成永振昌”。
遼寧大連逯氏字輩:“世守欽若其新與光”。
重慶逯氏一支字輩:“明元德興仕華”。
逯氏一支字輩:“德連學繼永萬世保平章”。
逯氏一支字輩:“模範傳家久典型勉世長”。
山東省淄川縣東青村:“興家立業福來賢德”
山東新泰逯氏字輩:“良一志延”
黑龍江哈爾濱逯氏字輩:“長有仁久”
山東廣饒北堤逯氏字輩:①一世至十世:印、龍、清、榮、敬、單字、正、可(或單字)、顯、有;
②有德公、有輝公、有良公、有政公四房(十一世至二十一世):單字、希、鳳、大(九)、太(步)、田、福、樂、愛、文、玉;
③有忠公、有實公兩房(十一世至二十世):單字、學、克(先)、大、清、臣、東、國、金、曉;
④有才公房(十一至十九世):單字、學、芳、元、本、清(林)、好、同、志;
⑤有儉公、有珠公、有魁公、有林公、有進公五房(十一世至十八世):單字、學、克(鳳)、中(大)、訓(川)、紹、春、忠;
⑥有志公房(十一世至十七世):單字、學、克、堂、明、晉、永
山西忻州逯氏世系
第一世:逯秀
第二世:逯公濤
第三世:逯相
第四世:逯尚智
第五世:逯選、逯延、逯成
第六世:逯會試
第七世:逯全、逯友、逯德
第八世:逯自旺、逯自發、逯自禛、逯自祥、逯自貴、逯自昌、逯自成
第九世:逯仁、逯義、逯林、逯遴、逯迥、逯遠、逯進、逯建
第十世:逯天福、逯天喜、逯天保
第十一世:逯廣、逯眾、逯康、逯峻、逯躍
……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逯邑;
望出廣平。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逯姓的源流和郡望。
臨河望族;
漢室馬徒。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逯姓的郡望。下聯典指漢代逯石。
少年獻賦;
諸生相墳。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修武人逯宏,字希遠,洪武初年跟從徐大章學習《書經》。十八歲時,上疏論時政得失,太祖非常喜歡,又命他寫《秋柳賦》。後以鄉貢分教松江,官至武進教諭。下聯典指明代廣宗諸生逯相,嘉靖年間母親去世,相廬墓三年,背土添墳,遇到大洪水,草廬竟未浸溼。
夏官著績;
時政陳言。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逯仁杰。下聯典指明代顯宦逯宏。
五言通用聯
宋朝四進士;
明代三能官。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逯昂、逯湛、逯勉、逯端四人俱中進士。下聯典指明代顯宦逯中立(給事中)、逯果(指揮僉事)、逯宏(武時教諭)三位官吏,以能稱。
七言通用聯及以上
文章華國傳名遠;
甲第榮宗留芳長。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代逯昂、逯湛、逯勉、逯端四人俱中進士事典。
逯相孝子,遠近稱異;
魯曾宣慰,古今俱通。
——佚名撰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孝子逯相,廣宗人,諸生。嘉靖中,母歿,廬墓三年,躬自負土成墳,時有大水而不浸其廬,遠近稱異。下聯典指元代進士逯魯曾,字善止,修武人。官至宣慰使,博通經史。
【祠堂古蹟】
太原逯氏祠堂
太原逯氏祠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東於村。
據家譜中記載,自元末明初遷入本土 600餘載,始祖名“逯瑢”,各地族譜中始祖為同名者請查考。第一世記載從大明洪武13年任安徽安慶府知府的“逯居道”弟兄三人(彥昌,彥舉)開始,大抵是此祖當官後才開始詳細記載,始祖'逯瑢'和'逯居道'弟兄之間究竟還有幾世,無從查考,元末明初從什麼地方也無從考證。
【家訓格言】
逯氏家族崇尚:忠孝仁義。
對兄弟要忠 對親人要孝
對婦儒要仁 對朋友要義
忠孝存天地 仁義滿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