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姓圖騰(巢氏圖騰)
巢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有三,一是出自上古有巢氏,二是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三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四位。
【得姓始祖】
巢父:巢氏發源於巢湖,是以地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內,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名川大澤之一。根據歷史記載,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時期,是巢國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國被吳國所滅,巢國的後裔,也就依照當時的習慣,以故國號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過去一部分姓氏學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時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們構木為巢定居,有功於民族進化,這在《韓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記述。《姓譜》上記載,巢姓是有巢氏的後代,或者說是巢國的後代,堯時有巢父,夏殷時有巢國。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巢姓是以國為氏,望族出於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樹為巢,而寢其上,號曰巢父,他的後人就以巢為姓。故巢氏後人奉巢父為巢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有巢氏,出自上古時期有巢氏部落,屬於以國名、氏族名稱為氏。
上古時,中原地區林木茂密,野獸很多,經常侵擾在地面棲息的人類。
相傳到了遠古昊英之時,人少而禽獸多,為防禦野獸侵害,昊英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慄,夜晚棲宿樹上。後又發明了穴居。從此人們在睡覺時就不必擔心野獸的侵襲了,於是大家把將昊英視作聖人,推戴他為部族首領,號稱“巢氏”,他的後代就是著名的有巢氏部落族人。
不過,也有傳說指明“有巢氏”的名字叫金烏,女,風姓,號昊英氏。按史籍《三皇五帝時代》的記述,金烏是古代氏族聯盟時期伏羲女媧政權的第五十六任帝王,大伏羲氏族風姓女王昊英氏執政的第二任帝王。有學者推測金烏生於帝規辛八年(乙丑,公元前5876~前5803年),出生在昊英氏部落的政治活動中心昊城(今河南三門峽澠池英豪鎮),都城建在遂城(今河南駐馬店遂平),就是她發明了將房屋建築在大樹上。金烏在三十歲即位,執政虛記四十五年,逝世於金烏四十四年(戊寅,公元前5803年),終年七十四歲,死後葬在遂城南伏羲帝陵(今河南駐馬店遂平南部),尊號帝金烏。其後世人稱其族為“有巢氏”。
“有巢氏”這一名字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諸子著述之中,一般多記載為:
當堯為帝王時期,有巢氏族人中有個著名的隱士名叫巢父,他與當時的另一名士許由是好朋友。
由於巢父隱居山林,以樹為巢,不謀世利,因此堯帝曾經想把帝位禪讓給巢父,但被巢父謝絕了。後來,堯帝又想把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也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帝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表示堯帝請他為官的話汙染了他的耳朵。
這時巢父正好牽著牛走到河邊,於是他就問許由:“你幹嘛要洗耳朵?”
許由說:“堯叫我去做九州長,這種話弄髒了我的耳朵,所以我要來洗一洗。”
巢父聽後冷笑一聲,說:“你如果是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不與世俗之人交往,又有誰會來打擾你呢?現在你這樣故作清高,其實是為了沽名釣譽,我還怕你洗耳朵的水弄髒了我家牛的嘴呢!”說完便牽著牛到上游去飲水了。
傳說,巢父逝世後,葬於今山西省的平陸縣三門鎮劉家莊。
在大禹執政後的夏王朝時期,禹帝特別敕封巢父的後代於有巢(今安徽巢湖),其族人建立了有巢國,史稱其為“居巢”。居巢國為伯爵,君主稱巢伯,歷經夏、商、週三朝,世代皆為重要的諸侯方國。在周武王滅殷商之際,巢伯曾主動覲見來朝,這在青銅器“班簋”、“鄂君啟節”的銘文上都有記載。
居巢國之地在春秋諸侯爭霸時期,是扼守東西、控制南北通道的咽喉,更是介於楚、吳兩國之間的重要軍事戰略要地,向來為大國所重視。其時,居巢國又是商賈雲集之地,成為從中原南下閩粵的交通要塞,曾一度稱“居鄛國”。
在春秋後期,吳、楚兩個大國一直在爭奪居巢之地,居巢國最後歸服於強大的楚國,其都城的城牆曾在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由楚國出面加固了一次,二十年後的周敬王姬丐二年(楚平王熊棄疾十年,公元前518年)又增修了外城,充分表明楚國對該城十分重視。
正是由於居巢國歸靠了楚國,因此在當時引起了吳國的極大憤怒。據史籍《左傳》中的記載,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熊壬七年,吳王闔閭六年,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指揮吳國大軍突然攻入居巢國,迅速攻佔了居巢國都城,還俘獲了代表楚國鎮守在城中的楚公子繁,居巢國就此滅亡。之後,吳王闔閭將其地設為“巢州”,其城池被稱作“巢州城”。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巢州城歸了越國。
一直到了周顯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越王無顓八年,公元前355年),在楚國滅了越國之後,巢州城才復為楚國所有。在後來戰國晚期的楚懷王熊槐執政時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古巢州城就是楚國經商線上極其重要的商業驛站之一。
亡國之後,在居巢國的公族後代以及部分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後有巢氏、居巢氏皆省文簡化為單姓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夏桀,本名姒癸,亦稱姒履癸,是夏王朝的最後一代君主。桀,是成湯賜給他的諡號,是兇殘暴虐的意思,史書因此稱其為“夏桀”。
夏桀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發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待考)。
成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正式起兵討伐夏桀。成湯先攻滅了夏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夏桀的盟友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王朝的的重鎮鳴條(今山西安邑)。
夏桀得到訊息後,趕緊帶兵趕到鳴條。夏、湯兩軍交戰,結果夏軍中的將士們原來就不願為夏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回都城。成湯指揮商軍在後緊追,夏桀匆忙攜帶著妹喜和珍寶倉皇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結果在南巢被成湯追上俘獲,遂將夏桀放逐在該地,近五百年曆史的夏王朝就此滅亡。
夏桀在放逐中既不會種莊稼,也不會做飯吃,最後飢餓而死。後來,成湯又將夏桀的族人流遷到南巢地區,其地曾一度稱作“南勦”。古代“勦”字通“剿”字,本義為“使其勞作,自食其果”。
在夏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南巢氏、南勦氏、南剿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巢氏,少部分稱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秦國大庶長嬴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鼂氏,後統改稱晁氏,但不稱朝氏。該支晁氏傳至漢朝時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錯。
在晁錯被冤殺之際,其家人有逃出者,其後紛紛改姓,以此躲避株連之難。傳說,大將軍周亞夫就藏匿起晁錯的一個兒子和兩個侄子,並將其改為同音字“巢”為姓氏,混偽古姓。
此後七國之亂平定,到了漢建元元年(漢景帝劉啟後元四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開始正式使用皇帝年號,大臣們乘機紛紛提出要為晁錯平反,並且繼承晁錯生前的政治主張,“務摧抑諸侯王”,不斷上奏揭露各諸侯王的過錯。由此,漢武帝在第二年即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下詔為晁錯平反。其後,周亞夫獻出晁錯之子,復為晁氏,而晁錯之侄則拒絕再更回晁氏,堅持沿稱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朝魯圖德氏,亦稱魯圖孟和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是原來左翼、右翼兩部分駐東、西部蒙古後,因地域差異產生的稱呼之別,該姓氏的漢義就是“永恆的岩石、堅如磐石”。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
在明末清初,該部族即開始冠以漢姓為巢氏、朝氏、晁氏、鼂氏、曹氏、喬氏等,屬於取原姓氏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氏。朝魯圖德氏族人中亦有取本義漢化稱石氏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遠古時候,堯帝的大臣中有一位叫巢父,他是中國建築的開創者。也稱為有巢氏。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特徵是木建築,與其他國家的石建築有很大不同。遠古時時候,巢父教人利用樹幹架起房屋,以便於防上野獸侵害,後來這類建築被稱為杆欄式房屋。因為架在樹上,類同鷹鳥建巢,所以它的建立人就稱為有巢氏了。大禹為王時,將有巢氏的後代封為貴族,讓他們建立巢國,就在現今安徽巢縣一帶。巢國公族後代形成巢姓。巢姓望族居於彭城郡,即現在的江蘇省徐州、銅山一帶。
分佈
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三位門閥。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四位。在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今湖南省的湘陰縣、汨羅市、常德市、益陽地區,江西省的萬載縣、宜豐縣、九江市的都昌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江陰市、高要縣、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鎮江市丹陽市、宜興市、溧陽市、泰州市、淮陰市,河北省的昌黎縣,廣東省的新會市、深圳市、從化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山西省的平陸縣、運城市,福建省的莆田市,山東省的濰坊市昌樂縣,河南省的漯河市,天津市,湖北的黃岡麻城市等地,均有巢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彭城堂:以望立堂。
辭禪堂:堯帝時期有高士巢父,隱居山林,以樹為巢,不謀世利。堯帝以天下禪讓予他,他堅辭不受,遂名“辭禪堂”。
此外還有禮儀堂、敬愛堂、敬誠堂、餘德堂、構木堂、鳳來堂等。
字輩
江西修水、九江、銅鼓、萬載、湖南、四川、湖北巢氏字輩:“承崇登祖與傳自德來章以理”。
江蘇南京、安徽蒙城巢氏字輩:“更錦文繼洪玉明德良克學子”。
江蘇沭陽巢氏字輩:“錦瑤繼玉”
安徽蒙城巢氏字輩:“錦文繼洪玉明德良”。
福建浦城巢氏字輩:“文增賢良武添忠孝”。
河南巢氏一支字輩:“廷學紹爾世維新”。
青海巢氏字輩:“羲生守世業,福祿永蘭芳,鯤鵬志遠大,甲第瑞祥光”。
巢氏一支字輩:“英鶴傲文天國太民安祖武榮宗克振遵守中正傳芳”。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巢國;
秀毓彭城。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巢姓的源流和郡望。
高人洗耳;
遺老碧瞳。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時,堯以天下讓巢父,巢父不受,且以水洗耳。下聯典指宋·巢谷年一百七十歲,瞳子碧光燦然。
陶唐賓友;
漢室司空。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巢父(堯帝,又稱為唐堯、陶唐)。下聯典指東漢巢堪。
六言通用聯
識禮儀之重任;
撰書義以傳經。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南城人巢堪,字次朗,章帝時官太常。當時,曹褒請求著《漢禮》,巢堪說:“作為一個朝代的大典,不是曹褒所能定的。”下聯典指隋代國子助教巢猗,著有《尚書義》、《尚書音釋》等。
隋傳太醫博士;
清有刑部尚書。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大業中有太醫博士巢元方。下聯典指清代有刑部尚書巢可驩,滿洲正藍旗人。
貞孝名傳後世;
禪讓德比先賢。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孝子、明崇時禎時舉人巢鳴盛,人稱貞孝先生。下聯典指上古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七言通用聯
金蘭勝友情誼厚;
巢父巨人燻望高。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巢谷,與河州將韓存寶善。韓存寶坐罪死,巢谷逃避江淮間,肝赦乃出。詔聖初二蘇貶謫嶺海,巢谷徒步往訪。下聯典指上古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千山明月浮杯影;
一林桂子入夢香。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巢府後花園畫圖聯。
【祠堂古蹟】
黃逕巢氏宗祠
巢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市呂田鎮黃逕村,附近百里內的巢氏族人,乃此全廣東的巢氏宗親,都無不到黃逕巢氏大宗祠謁拜奉巢谷為大太祖的巢氏大宗祠。全國巢氏宗族較多的江西、湖南、江浙一帶,並無巢氏大宗祠。全國範圍如果只有這座巢氏大宗祠,就近的子孫,特別是呂田宗親,就應該為此而驕傲。據說,解放前各地巢氏均到黃逕大宗祠敬拜祖宗。
巢氏族譜編撰發行是5年前的事,轉眼5年後座落黃逕後龍山麓的巢氏大宗祠,更破敗不堪,祠堂主殿瓦頂已經開始不支下陷,特別是主殿後上蓋已經見天了。大宗祠正門左房外牆灰漿剝落後顯現的國民黨黨徽,相對襯的右房外牆可以見到國民黨軍隊當年寫的軍訓督詞。據查,巢氏大宗祠在抗日時長駐過一個國民黨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