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氏起源及歷史

豐姓圖騰_豐氏圖騰

豐姓圖騰(豐氏圖騰)

  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豐的孫子施,卷以他們的祖父的名為姓氏,稱為豐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於酆國(今陝西省戶縣東),後人以國名為姓,稱為酆氏。後來,後人中有取酆字的左邊為姓(豐字的繁體),即豐字為姓,得豐氏。望居松陽縣(今浙江省松陽縣一帶)。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一萬,排在第三百一十五位。

【釋義】豐,“滿也”。豐為豆器所盛豐滿。豐,也是古代一種禮器,形狀像豆,用於承酒觶。觶,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得姓始祖】

  豐侯且、陳豐、公子偃、豐點、烏扎喇·豐紳、郭貝爾·豐伸阿。

  公子豐:春秋時期的鄭穆公姬蘭有個兒子叫公子豐,他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出任鄭國上大夫。到了公子豐的孫子一輩,叫豐施、豐卷,實際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後代皆稱豐氏,亦史稱豐氏正宗。

  各支始祖

  豐萬一:明敕鎮海將軍,始祖妣方太君,誥封一品夫人。自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從江太和徒居湖北圻水,至今六百零四年,傳二十八世,始居湖北浠水縣巴河,後分遷黃岡但店、相繼遷徙到鄂、豫、皖三省各地,其後裔子孫聚居在湖北的黃岡(含黃州、浠水、羅田、麻城、英山)黃陂、新洲、武昌、漢陽、大悟、谷城、房縣、鄖縣,河南的固始、商城、羅山,安微的金寨、霍山、六安、南陵,江蘇的南京等二十多個縣市,家戶數千,人丁越萬。是為楚黃豐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上古時期帝嚳臣子豐侯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帝嚳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陽氏,號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少昊金天氏的孫子,在位七十年。青銅銘文記載:“黃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歲在大梁。”

  高辛氏執政時期,屬下有臣子叫豐侯且,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豐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支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遠古時期帝嚳之妃陳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陳豐,亦稱陳鋒,她是遠古時期帝嚳的妃子,後世的堯帝就是她所生的。

  這在史籍《前漢·古今人表》中有記載:“陳豐,帝嚳妃,生堯。師古曰:即陳鋒也。”

  在帝嚳的支庶子孫中以及陳豐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為姓氏者,稱陳豐氏、陳鋒氏,再後有省文分衍為單姓豐氏、陳氏者;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支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殷商時期古逢國君主豐伯,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商王朝時期,在膠東半島有一個姜姓諸侯國,叫逢國。

  據史籍《左傳》、典籍《國語》的記載,東夷姜姓逢國之君,稱豐伯,亦稱逢伯,為殷、周之際的姜姓諸侯,世居齊地,故址在今山東省益都縣的西北部。

  到了周成王姬誦繼位之後,其叔父管叔、蔡叔聯合了武庚祿父、東夷之國、殷商遺民等發動叛亂,持續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所剿滅。由於逢國在當時也參與了叛亂,因此國君豐伯被廢黜了爵位。

  豐伯被廢黜,其逢國亦因此被廢除而消亡,地歸齊國。

  逢國滅亡之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國君名號為姓氏者,稱豐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支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個兒子姬子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豐氏、酆氏始祖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於,起源於西周初年。

  豐,本為商王朝末期崇國君主崇侯虎的屬地。周文王滅崇國後,改其地名為豐邑。到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王朝之後,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於在豐邑,拱衛京畿,爵為侯爵,史稱“豐侯”。這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為:“豐國,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陝西西安戶縣東五里有豐城。”杜預注“豐國在始平戶縣東。”

  但因為豐侯太喜歡酗酒了,常常因此誤事,周王室貴族們都覺得由他去治理極其重要的豐邑很不合適,因此意見紛紛。

  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後期,就改變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讓豐侯當豐國的首領了。按史籍《竹書紀年》的記載:“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歸於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廢黜了愛酗酒誤事的豐侯,這個姬姓豐國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

  在豐侯被廢黜後,豐國亦消,其後裔子孫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氏,稱豐氏。

  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詔令規範漢字,在許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而“豐”字新增了“邑”偏旁,就成為後世的“酆”字,諸多史書因之改豐為酆。此後,豐氏一族逐漸形成了豐氏、酆氏兩大支系,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豐氏、酆氏正宗。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由於“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誤簡為豐氏者。

  有許多豐氏、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於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豐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典籍《詩·大雅》中記載:“豐水東注。”

  豐水,是古代對中國北方一條河流的稱謂,源出今陝西省咸陽市南部秦嶺山脈的鄠南山豐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實際上是渭河的一條支流。這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注》中有更詳細的記載:“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於渭,通作灃。”

  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將西伯侯都城遷到灃水西岸的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部),其地後來成為宗周的重要地域組成部分,最後以灃水流域為根據地,孕育並使姬姓周族發展壯大,最終滅了殷商王朝。

  在灃水流域之豐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灃氏,後簡為豐氏相傳;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以後,建立了周王朝,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於豐地(今陝西戶縣),建有豐國,侯爵,因稱豐侯。

  “豐國,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陝西西安戶縣東五里有豐城。”杜預注“酆國在始平戶縣東。”著名的西周史研究專家楊寬則認為古述不確。始平戶縣乃周文王姬昌建都之豐,為周之都,周武王姬發執政時期仍在使用,因此周文王之子不可能被封於此或十分靠近的地區。

  在典籍《韓非子·難二》中記載:“文王侵盂、克莒,舉豐。”這個“豐”,在史籍《路史·國名紀乙·商世侯伯》中認為是後來楚國之豐邑,即史籍《左傳·哀公四年》中記載的“司馬起豐,析與狄戎”的豐,也就是史籍《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的南陽郡析縣豐鄉城,位於今陝西省的山陽縣。所以,周文王之子所分封的地方應當是“文王舉豐”的豐,而不是“文王遷都於豐”的豐地。

  在豐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豐氏。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詔令規範漢字,期間在許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而“豐”字旁新增了“邑”偏旁,就成為後世的“酆”字,於是後來逐漸形成了豐氏、酆氏兩大支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豐氏正宗。而該系酆氏族人也有誤簡為豐氏者。

  源流七

  源於妊姓,出自西周初期妊姓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有一個妊姓豐國,故址在今陝西省的寶雞、臨潼一帶。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臨潼縣出土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王盉”,在該盉上的銘文為“王作豐妊單寶盤盉”。從這段銘文中可知,這件盉是周王季為自己的王妃所製作之器,其妃是豐國之女,故稱“豐妊”,就是著名的“太任”,所以這個豐國當為妊姓諸侯國。

  另外,在寶雞弓魚國墓地竹園溝M7伯格墓中還出土了“豐公鼎”一件,銘文為“豐公弓魚作彝”。該豐公鼎為西周晚期鑄造的器物,這個“豐公”顯然應為豐國國君。豐國的青銅器在竹園溝弓魚國墓地中發現,說明弓魚國和豐國之間有著親密的政治關係或婚姻繫結。

  周王季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姬季歷,“豐妊”(太任)就是周文王的母親。按據史書記載,從周王季起到西周滅亡,周王室始終與妊姓諸侯有著密切聯姻關係,因此,妊、姬二姓在西周時期往來親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妊姓豐國隨著西周王朝的滅亡而滅亡,時間大致在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前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從其故國之地在整個春秋時期開始即為戎狄族人所佔據的歷史現實中可以得到證明。

  在該豐國的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豐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姞姓,出自西周初期姞姓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還有一個姞姓豐國。

  關於這個豐國,著名的虢國墓地發掘主持人姜濤認為,她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並以“室叔簋”銘文為證:“室叔作豐姞旅簋”。這件“室叔簋”是室叔為其妻子所鑄造的青銅器,其妻為豐國人,該豐國為姞姓,故稱“豐姞”。

  不過,該姞姓豐國的故址到底在什麼地方,本書亦未曾考察清楚,還有待考古的進一步發現。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朝墓地中出土了一件簠,即史學界所稱的“豐白簠”。其中器與蓋形制、紋飾、盡寸相同,腹壁斜直,腹兩側有獸首耳,矩形圈足,四邊正中有缺。腹中部飾雙首曲體夔龍紋,沿下及圈足飾竊曲紋,蓋頂、器底飾連體蟠夔紋,中心獸目突起,通高21.6厘米,口徑25.8×31.4厘米,腹深7.4厘米。器、蓋對銘,共有三行十四字:

  “豐白(伯)盄(叔)父”

  “乍(祚)(簠)其子子”

  “孫孫永寶用”

  “豐”,顯然即為國名,“白通(伯)”為排行老大,“盄”通叔、淑,美好之意。豐伯,即為豐國貴族,伯、叔父為其字,或爵位。“乍”是簠在金文中的自稱。另外,“簠”在古代又稱鈷、祜等,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

  該“豐白簠”上的銘文字型流暢、秀美,極富有藝術魅力,是一件稀有的上古文化珍品。

  “豐白簠”,已經證實為姞姓豐國所鑄造。西周時期,奴隸主貴族大多一夫多妻制,在嫁女時還有一種叫“媵”的制度或習俗,即“陪嫁”。不僅有媵女,還有媵臣、媵物。如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時是與其同姓的友好諸侯國送來的陪嫁女子。這在史籍《左傳·成公八年》中有記載:“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在史籍《公羊傳·莊公十九年》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叢。”即一國嫁女,同姓國皆媵嫁。

  姞姓豐國的國君在歷史上多在周王朝為卿,因此“豐白簠”很可能就是該豐國君主為媵獸國之女孟姞所製作之器。

  在該豐國的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豐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公子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的鄭穆公姬蘭有個兒子叫公子豐,他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出任鄭國上大夫。

  到了公子豐的孫子一輩,叫豐施、豐卷,實際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後代皆稱豐氏,亦史稱豐氏正宗;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有許多豐氏族人皆尊奉鄭穆公姬蘭為得姓始祖。

  源流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公子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潛夫論》中記載:“有豐將氏。”

  漢朝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穆公之子,各以其字為姓,有豐將氏。”據史籍《左傳》記載:“鄭穆公子偃子游,其後為遊氏。”

  公子偃,字子游,也是鄭穆公姬蘭的一個兒子。在春秋時期,“遊”與“將”二字通假,因此公子偃又稱子將。

  在公子偃的後裔子孫中,有人被分封在豐邑(今江蘇沛縣),其遂把邑名合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豐將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豐氏、將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豐丘,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說,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個大夫叫豐點,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豐點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豐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戎狄族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有豐國國君稱作“豐王”,就是姬姓戎狄族人王者的稱謂,在出土的西周時期兵器“豐王斧”上的銘文就為“豐王”。

  據史籍《史紀·秦本紀》中的記載:“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詳細記述了在西周晚期,戎狄族佔據了周人的發源地“岐、豐之地”,故而戎狄之君主將自己在該地區建立的國家稱為“豐國”,而戎狄之王即自稱“豐王”。因此,此豐國地望應與秦國、晉國臨近,即今陝西省的關中地區。

  戎狄豐國,在諸夏正史中沒有什麼詳實的記錄,但在周幽王姬宮湦五年(秦襄公嬴開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將自己的妹妹繆嬴嫁給戎狄豐國的君主“豐王”為夫人,則是有很明確的歷史記載的。按地域分佈看,這個“豐王”就是犬狄的首領,後來打著為太子宜臼討公道的名義,與申伯、繒伯聯合出兵殺死了周幽王,滅了西周王朝。

  在該豐王的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先祖王號以及國名為姓氏者,稱豐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巴嶽特氏,亦稱巴樂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伯要歹氏部落,以地為氏,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地區)、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巴嶽特氏多冠漢姓為豐氏、巴氏、白氏、陳氏、聯氏、高氏、包氏、羅氏等。

  源流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等記載:

  ⑴.滿族烏扎喇氏,滿語為Ujara Hala,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是滿族中的著姓,人口眾多,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撒爾忽衛,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烏扎喇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錫伯族烏扎喇氏世居黑龍江北岸。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吳氏、烏氏、武氏、豐氏等。該支豐氏始祖為烏扎喇·豐紳,滿洲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駐防,呀初從徵大明,之後鎮守揚州,以戰功出任協領,累官至正白旗副都統,後歷任寧夏、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等地將軍,在烏扎喇·豐紳的後裔子孫中,大多為吳氏,亦有一支豐氏,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豐佳氏,滿語為Fe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逐漸融入鮮卑族,後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瑪克丹(今長白山瑪克丹),所冠漢姓即為豐氏。

  源流十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達斡爾族郭貝爾氏,亦稱郭布林氏、郭博勒氏,滿語為Gobeir Hala,以地為氏,世居郭博勒阿彥(今俄羅斯結雅河支流託木河口北岸卡贊卡村一帶),後改漢姓為郭氏、豐氏等。該支豐氏鼻祖為滿清光緒年間的滿洲正白旗副都統郭貝爾·豐伸阿,在甲午戰爭時期與日寇對陣中屢戰屢敗,後來甚至望風而逃,在郭貝爾·豐伸阿的後裔子孫中,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瑤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豐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豐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豐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一萬,排在第三百一十五位。

  豐姓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佈很廣,今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尚義縣、景縣、滄州市、大城縣、邯鄲市,河南省的信陽市、開封市、新鄉市延津縣、商丘市、鄭州市,安徽省的黃山市祁門縣、太和縣、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東省的平邑縣、平度縣、龍口市、昌樂市、魚臺市、費縣、曹縣、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煙臺市、膠州市、臨清市、臨沂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江西省的婺源縣、瑞昌市常豐縣、豐城市、井崗山市、上饒市、南昌市,江蘇省的丹陽市、南京市、蘇州市、鎮江市、揚州市,浙江省的金華市、衢州市遂昌縣、蘭溪縣,陝西省的咸陽市禮泉縣、戶縣、西安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林縣,雲南省的隴川縣、河口市,遼寧省的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陰縣、應縣、臨汾市浮山縣,湖南省的長沙市、常德市、永興縣、汩羅縣,湖北省的黃岡市團風縣、武漢市、監利縣、漢川市、襄樊市,重慶市的渝中區,四川省的合川縣等地,均有豐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朝貞元年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置松陽縣。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松陽堂:以望立堂。

  尚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後為揚州府和鎮江兩處的知府。他勤政愛家,最講義氣。他朋友的女兒被人拐賣到青樓。有俊花重金贖回,給她選了一個最好的讀書人為婚,還打發她出了嫁,一直把她當自己的女兒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這種義氣。

  字輩

  山西應縣、北京豐氏字輩:“年世廣章科華日月玉清寶山秀”。

  山東曲阜豐氏字輩:“世克紹緒宗培秉茂秀升敦振延廣瑞順發志宜寧”。

  山東費縣豐氏字輩:“世克少緒忠,培秉茂秀升”。

  山東臨清豐氏字輩:“堂召憲(玉)士(先)百之尊家曉”。

  山東商河豐氏字輩:“健考學興龍祥”

  貴州黔東南豐氏字輩:應玉朝其正,萬國佔君臣,傳家德澤遠,生立永大興

  貴州豐氏一支字輩:“文雲如繼人安順廷慶和春國運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學繩祖德啟賢坤”。

  貴州豐氏一支字輩:“孺澄國有良伊維國兆高壽文章玉製憲遠振朝綱吉昌廣世”。

  江蘇鎮江、浙江金華豐氏字輩:“道國有光”。

  皖、豫、魯地區豐氏字輩:“文顯明敬永漢從起運臣忠孝家興振賢良世吉昌繼傳修正遠積德盛名長”。

  湖北黃岡楚黃豐氏(酆氏)字輩:“福思志子佐永大世啟正維之士際時能顯道於國有光傳家敦禮義應運慶明良生篤當鍾瑞根深定發祥由斯心德厚自是令聞長祖澤貽芳遠功勳歷著彰承前宏偉業裕後久寧昌”。

  豐氏一支字輩:“應萬代春光京兆升起順德澤長義方尊古訓文運智起昌”。

  廣西田林豐(酆)字輩 “慶顯應守文 世有成元庭 良中昌遠大 鴻寧德名聲 ”。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清平著頌;

  忠烈衍宗。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鄞縣人豐稷,字相之,中進士後官谷城令,清廉開明,人們稱頌他“清如水,平如衡”,官至御史中丞。曾向徽宗面奏蔡京之奸,因此得罪權貴,蔡京執政,豐稷被除名。下聯典指豐稷之孫豐存芳,字公茂,任太平州副職。景炎初年,蒙古兵攻來,知州孟知縉打算投降,豐存芳極力勸阻,知州不聽。城破後,孟帶蒙古兵殺他全家,十八人遇害。公一孤兒倖免於難,後來子孫繁衍,人們都認為是忠烈的善報。

  法書垂世;

  忠烈流芳。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

  八言通用聯

  薦牘進賢,群稱藻鑑;

  登樓遇故,獨脫火坑。

  ——佚名撰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鄞縣人豐稷,任御史中丞時,所推薦的人才都知名於當時。“藻鑑”,即鏡,指善於品評和鑑別人才。下聯典指南宋豐有俊,字宅之,豐稷四世孫,紹熙年間進士,官至揚州知州。他有正義感,年輕時在青樓見一年幼妓女,懷疑是老朋友的女兒,一問果然是,便告訴了京尹王佐。王佐非常讚賞他的義舉,把那女孩嫁給了一戶好人家。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