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氏起源及歷史

關姓圖騰_關氏圖騰

關姓圖騰(關氏圖騰)

  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最早出自遠古帝舜時期養龍高手董父,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夏朝末年著名賢臣關龍逄,據說關龍逄是安邑人,因此關氏族人將發源地傳為山西。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四位,現今人口約一百五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三十四位,在臺灣排在一百四十位。

 【釋義】關,本義是門閂。

【得姓始祖】

  關龍逄:夏朝末年的著名賢臣,夏桀時之大夫,為有史關姓第一人,是關姓鼻祖,高陽氏之後,山西省解州安邑人(今山西省運城市安邑)。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他為官正派,剛直不阿,敢於犯顏直諫,觸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遭受了“炮烙之刑”,但由於他敢為民請命,勇於犯上死諫,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擁戴,彪炳史冊的諍臣,被譽為“死諫開先第一人”。在長垣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龍相村,原有一座大墓,據傳是夏朝末年犯顏直諫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帝舜時期養龍高手董父,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記載,顓頊有個後代叫董叔安,擅長養龍,古代稱馬為“龍”。

  董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在帝舜執政時期負責養龍,被封為豢龍氏。在古代,“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

  在董父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號為姓氏者,稱豢龍氏、關龍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在關龍氏族人中,有個著名的人物叫關龍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執政時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於黃河北邑,因此史稱其地為“關邑”。一直到了春秋時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晉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晉國的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被封於關邑,才改置關邑為“欒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欒城市。

  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是一個暴虐荒淫、暴虐無道的君主,他用酒作池,酒糟堆成小山,整日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

  夏桀本來文武雙全,據說空手就可以把大鐵鉤拉直,但他即位後荒淫暴虐,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無道暴君。

  夏王朝在其父親姒發執政時期,各方諸侯就已經不來朝賀了,因為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致使夏王朝進一步衰落。傳至夏桀時,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

  但夏桀不思改革,只顧驕奢自恣。據史籍《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夏桀將酒池修造得很大,甚至可以航船,有人醉而溺死在其中的事情時常發生,但這些荒唐無稽之事卻常使妹喜歡笑不已。而當時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臣民們皆憤怒地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你幾時滅亡啊?我寧願與你同歸於盡)!同時,四方的諸侯們也紛紛背叛,夏王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到了夏桀即位後的第三十三年,他發兵去征伐有施氏部落,有施氏族人抵擋不住,便貢獻給他一個美女,名叫妹喜。夏桀一見如此美女,大喜過望,遂退兵而歸。從此,夏桀十分寵愛妹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臺和玉床,這一切的負擔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異常,敢怒而不敢言。此後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當時有個名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投其所好,教夏桀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害百姓,因此得到了夏桀的寵信。

  夏桀即位後的第三十七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薦給夏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夏桀,希望夏桀能夠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然而夏桀根本就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

  到了晚年,夏桀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都不上朝。太史令終古哭泣著進諫,夏桀反而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閒事。終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藥,就席捲夏王朝的所有典籍投奔了成湯。

  當時,賢臣關龍逄聽到了百姓們的憤怒呼聲後,便入宮對夏桀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哪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民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

  誰知,關龍逄的忠正直諫觸怒了夏桀,他連聲斥罵關龍逄,當即將其囚禁起來,隨後下令將關龍逄殺死了。關龍逄是眾臣都尊敬的一個人,他一死,“夏無用心之臣”,朝堂上沒人再願意為夏王朝賣命了。

  在關龍逄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關氏、逄氏,世代相傳至今,其關氏史稱正宗。

  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關氏族人大多尊奉關龍逄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東周王室大夫尹喜在軍事重鎮函谷關任關令(今河南靈寶),世人稱其為“關尹喜、關尹令”。

  也有的學者認為,“尹”就是周王朝時期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的官名,“喜”為人名,實名應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職為尹,負責守函谷關,因此史稱“關尹喜”。

  相傳,當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遊出關時,曾為關尹喜的熱情款待而感動,因此為其寫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關尹喜將此文謄寫為《道德經》傳播於世以後,也棄官追隨老子學道去了。後來,關尹喜還道成為仙,羽化飛昇而去。

  在關尹喜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尹氏、關陽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尹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關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關津,是春秋時期專職掌管市場貨物的進出關卡,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其職類如今天的海關署官員。

  在典籍《周禮·地官·司關》中記載:“關津,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

  在關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津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津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關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關人,是商王朝時期就有的官吏稱謂,就是專職管理貴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關”就是指墓門。西周時期,關人之職由春官府司管轄,兼責巡視歷代君王墓地,以防盜掘。

  這在典籍《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記載:“及墓,嘑啟關陳車。關,墓門也。”

  在關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關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關孔,實際上是一種軍制工匠的稱謂,原來是在斧、鉞一類兵器的錛部鑽孔,以便綁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後,隨著金屬冶煉工藝的不斷進步,關孔逐漸改為專職負責在斧、鉞類兵器的刃部鍛鑲青銅、康銅、鋼口,使該類兵器更加鋒利和經久耐用。關孔隸屬於冬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冬官·車人》中記載:“關孔,首六寸,謂今剛關頭斧。時斧近刃,皆以剛鐵為之。又以柄關孔。”

  在關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孔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東關嬖五,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東關,晉東關嬖五之後。漢將軍北亭侯東關義”。

  嬖五,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大夫,他是晉獻公姬佹諸執政時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寵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東關,因此史稱其為“東關嬖五”。這個東關嬖五,就是流傳千古的“二五”這類嘲諷人之口頭禪的源頭。

  晉獻公娶有六個妻子,共生了五個兒子。其中齊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國大戎狐姬生了公子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公子夷吾,驪戎族人後來又送來一位驪姬給晉獻公,她生了公子奚齊,她的陪嫁妹妹生了公子卓子。

  後來,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他算了兩次命,第一次結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於是晉獻公決定按照第二次的結果辦事。

  到了晉獻公晚年,驪姬更加受到晉獻公的寵愛,她希望立自己的兒子公子奚齊為太子,讓他繼承君位。於是,她賄賂晉獻公最寵信的大夫梁五和東關嬖五,使他們說服晉獻公改立幼子奚齊為太子,並迫害晉獻公的長子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逼使公子夷吾逃到了梁國,公子重耳逃到了秦國。

  周襄王姬鄭元年(晉獻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1年)農曆9月,晉獻公逝世,驪姬唆使朝堂大夫們立十五歲的公子奚齊為新國君,讓自己的親信大夫荀息當國相。才到農曆10月,晉獻公都還沒有安葬,晉國大夫裡克就派人刺殺了剛剛即位的奚齊。梁五、東關嬖五二人立即建議荀息改立奚齊的弟弟卓子為君主。到農曆11月,裡克又殺了卓子,荀息無奈而懸樑自盡。裡克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國即位,被重耳所謝絕,所以裡克只好請公子夷吾回來登上寶座,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繼位之後,立即誅殺了驪姬以及梁五、東關嬖五二人。從此,對於機關算盡,還是丟了性命的梁五、東關嬖五二人,晉國人皆嘲弄地把他們稱為“二五耦”,意指他們二人雖同心協力地像耕地一樣為驪姬賣力,終於不得人心,身敗名裂。“耦”是晉國在指古時雙人共同執耜耕地。

  從此,“二五耦”千古流傳至今,現代人諷刺人的“缺心眼、辦事傻氣”,就用“二五眼”來形容;而諷刺人“做事不認真、辦事馬虎”,也用“打二五、二五手”來形容。這種“二五”之稱,就是從晉國曆史上的“二五耦”故事演變而來的。

  在東關嬖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關氏,世代相傳,直到漢朝時期,還有大將軍北亭侯東關義,就是東關嬖五的後裔。在東關氏族人中,後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關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越國官吏關弓,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關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時期越國對使用弓箭為主要兵器的軍隊之稱謂,其統領即稱“關弓”,分屬各級軍制。

  在典籍《集韻》中記載:“持弓關矢也。”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將注豹則關矣。關,引弓。”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孟子》一書中記載:“越人關弓而射之。”

  在關弓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弓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弓氏,世代相傳至今。

  要注意的是,只有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讀作wān(ㄨㄢ)。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瓜勒給亞氏,源出蒙古乃蠻部。

  乃蠻部族,是公元十一~十二世紀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語的一個氏族部落,又譯乃馬、乃滿、廼蠻、奈曼、奈蠻、耐滿等。相傳,乃蠻部族最早住在吉利吉思(黠戛斯,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其族源與唐朝時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關。許多學者都認為,在《遼史》中所記載的“粘八葛”,在《金史》中所記載的“粘八恩”,都指的是乃蠻部族。

  遼道宗耶律·洪基壽隆三年(公元1097年),粘八葛首領禿骨撒與蒙古草原的阻卜部、梅里急(蔑裡乞)部首領同來貢方物。遼國滅亡,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眾經乃蠻部西行,於是粘八葛附屬於西遼政權。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粘八恩首領撒裡雅寅特斯與康裡部首領孛古遣使來朝,請求上納西遼所發牌印,歸附金朝,接受金國的牌印。粘八葛、粘八恩是顎音很重的契丹人對“乃蠻”一詞的讀法。

  據阿拉伯學者刺失德丁所著《史集》中的記載,起初乃蠻境內有別帖乞部和乃蠻部兩個近鄰的突厥部落。別帖乞部曾比克烈部和乃蠻部更強,後被乃蠻部所並,成為乃蠻部的屬部,稱為別帖乞乃蠻或別帖乞乃蠻萬戶,乃蠻部也因此成為蒙古高原諸部中“國大民眾”、勢力最強的大部。他們遊牧於大阿爾泰山及其周圍廣闊的地域內,東面與克烈部為鄰,南隔沙漠與畏兀兒柏望,西到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並與康里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畢河上游支流)地區,毗連吉利吉思之境。

  最早見於記載的乃蠻部君主是納兒黑失·太陽及其弟亦難赤汗。乃蠻部當時已脫離了原始的部落階段,具有初始的國家雛形,其國君皆稱“太陽汗”。太陽(通古斯語為“tayang”)一詞來源於漢語的大王,是乃蠻部首領從遼國所得的“北面屬國職名”。卜古、不欲魯(通古斯語為“buyiruq”,漢音譯為杯祿、裴祿、梅祿、密祿等,漢義為“大君”)則是借用突厥、回鶻的汗號和官稱,其他王室和部將的名字也都是突厥語詞,可見乃蠻部主要是繼承了突厥、回鶻的文化傳統。

  乃蠻部中通用畏兀兒文字,“出納錢穀,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畏兀兒字金印“以為信驗”。基督教聶思脫裡教派在乃蠻部得到廣泛的傳播,但巫術仍是乃蠻部統治者控制部民的主要手段,傳說,乃蠻某個君主可以同時統治凡人和精靈,還說不欲魯汗有“使神巫,祭風雪”的法術。

  亦難赤汗又稱亦難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發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啥剌攻王罕,奪取克烈部眾給也力可哈剌。亦難赤汗逝世後,其二子不和,終於導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繼承其父太陽汗位;長子稱不欲魯汗,避居於黑辛八石(乞則裡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庫勒和布倫托海)周圍的山地,自成一支,稱為“古出古惕乃蠻”。乃蠻部雖因國君兄弟的分裂而大為削弱,但仍是兩股強大的勢力,曾分別與克烈部和蒙古部進行過多次相互掠奪的戰爭。

  南宋寧宗趙擴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成吉思汗鐵木真滅了克烈部,形成了對乃蠻部的直接威脅。宋嘉泰三年(公元1204年)春,乃蠻部太陽汗進兵杭海山(今蒙古杭愛山),糾集被成吉思汗戰敗的各部殘軍共同討伐蒙古部。成吉思汗起兵迎敵,大戰於納忽山崖,結果臨時拼湊的乃蠻聯軍大敗,太陽汗負重傷而死。成吉思汗率兵一直追擊至按台山前(今阿爾泰山),徹底征服了乃蠻部眾,只有太陽汗之子屈出律逃往不欲魯汗處。

  南宋開禧二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鐵木真元年,公元1206年),蒙古大軍又向不欲魯汗駐地兀魯塔山(今哈薩克中部)進發,當時不欲魯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圍獵,倉卒應戰,兵敗被俘。依附於不欲魯汗的屈出律和蔑裡乞部首領脫脫逃往也兒的石河(今額兒齊斯河)流域。蒙古大軍從阿來嶺(今蒙古賽留格木嶺烏蘭達巴山口)越過按台山,在不黑都兒麻河(今蘇聯哈薩克額爾齊斯河支流佈赫塔爾馬河)再次擊潰了乃蠻部和蔑裡乞部的聯軍,脫脫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遼政權。

  屈出律被西遼皇帝耶律·直魯古所接納,並娶其女為妻,放棄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漸博得了耶律·直魯古的信任。隨後屈出律到葉密立、海押立和別失八里等地,收羅了許多逃亡的乃蠻殘部,逐漸自成一支勢力,最後與花剌子模國的算端摩訶末等一起反叛西遼。

  南宋嘉定六年(成吉思汗六年,公元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將耶律·直魯古擒獲,奪取了西遼帝位,尊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屈出律在取得統治權後,對企圖擺脫西遼壓迫的屬部加強鎮壓,期間殺害了阿力麻裡的首領斡匝兒汗,之後派兵進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連年毀壞當地的莊稼,還將士兵分駐於各部落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棄伊斯蘭教而改宗基督教和佛教。

  南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征伐西遼政權,屈出律當時在可失哈耳,聞訊西逃至巴達哈傷的撒裡渴兒(通古斯語為“Sariq-kouml”)地區,最後被蒙古軍擒斬于山谷之中。

  乃蠻部滅亡以後,部民被成吉思汗拆散,分配給蒙古諸王和那顏(貴族)為奴,少部分部族人逃往中原,參加了完顏陳和尚的忠孝軍,與進攻金國的蒙古軍作戰。這部分乃蠻部族人十分驍勇,“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勇敢異常。屈出律的後人後來成為答魯乃蠻氏,其中一支後人曾在元朝作官。

  元朝滅亡之後,乃蠻部族的主體在明朝時期融入了哈薩克族中,後來哈薩克族分為大、中、小三帳,乃蠻部族人是哈薩克族中帳(中玉茲)的一個龐大部落。

  蒙古族瓜勒給亞氏,就是屈出律後裔答魯乃蠻氏的一個分支,在元朝初期即融入蒙古族。元朝滅亡之後,瓜勒給亞氏部落隨殘餘的北元政權遷居蒙古喀喇沁地區(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到了清朝中葉以後,瓜勒給亞氏冠漢姓為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那牙勤氏,亦稱那牙吉歹氏,祖先就是在《蒙古秘史》中所記載的那位忘恩負義卻得勢的蒙古族遠祖孛端察兒。

  孛端察兒的原配妻子生有一個兒子,名為巴林失亦剌禿合必赤。合必赤之子叫篾年土敦,篾年土敦則生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合赤曲魯克、合臣、合赤兀、合出剌、合赤溫、合闌歹和納臣把阿禿兒。

  老二合臣的兒子叫那牙吉歹,傳說他行為舉止端莊大方,如同為官者,後成為蒙古那牙勤部的祖先,族人皆稱那牙勤氏、或那牙吉歹氏。在明朝時期,那牙勤氏即已冠漢姓為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關氏的讀音皆作guān(ㄍㄨㄢ)。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卦勒察氏,亦稱瓜爾察氏,屬於卦爾察女真,滿語為Guuwalc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長白山區等地,以地為姓,後多冠漢姓為關氏、趙氏。

  ⑵.滿族關佳氏,亦稱官佳氏,滿語為Gu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地廣泛,人口很多,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關氏、官氏等。

  ⑶.滿族赫齊拉氏,亦稱赫特拉那氏,滿語為Hecira 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關氏。

  ⑷.滿族洪鄂氏,亦稱洪峨氏,滿語為Honge Hala,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鄂氏、關氏。

  ⑸.滿族洪佳氏,滿語為H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關氏洪氏、宏氏等。

  ⑹.滿族洪鄂春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關氏、洪氏等。

  ⑺.滿族索爾濟氏,滿語為Sorg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漢姓為關氏、索氏、鎖氏、金氏等。

  ⑻.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關氏、烏氏、吳氏、蘇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⑼.滿族寇拉氏:Kora 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漢義“圍繞花園的水渠”。後多冠漢姓為關氏。

  ⑽.滿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烏扎喇氏世居察哈爾。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吳氏、烏氏、武氏、豐氏、關氏等。其關氏始祖為烏扎喇·關保,滿洲正黃旗人,世居吉林,清道光年間從徵回疆,後擢三姓佐領,平叛,賜號巴圖魯,累官至黑龍江副都統。在烏扎喇·關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滿族關氏的讀音皆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錫伯族瓜爾佳氏,滿語為Korgia Mongu,是非常古老的東北地區姓氏之一,人數很多,既有古代遼西鮮卑形成的錫伯族人,也有海西女真形成的滿族人,還有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民族,甚至還有漢族,皆在很早的時期就擁有此氏。一般來說,其姓氏形成的核心地帶在寧古塔地區(今黑龍江寧安),後分散至各地。

  瓜爾佳氏按不同的地區有蘇完瓜爾佳氏、蘇完尼瓜爾佳氏、安圖瓜爾佳氏、葉赫瓜爾佳氏、烏喇瓜爾佳氏等分支,滿清入關以後,還產生了鳳城瓜爾佳氏、金州瓜爾佳氏等許多分支。

  瓜爾佳氏主要有四個分支:寧古塔地區主要是Susu Mongu,漢義“紫”;中朝邊境地區主要是Sungjan Mongu,漢義“白”;Koskja Mongu,漢義“青”;Oshja Mongu,漢義“黃”。

  瓜爾佳氏部族後來與Kitar Hala及Nimaci Hala又匯合形成一個特殊的部落團體Kojail-Mandu,祭祀時用豬羊。數百年的明朝時期,前氏族又分衍出一支Ara Hala,後皆轉為漢族。

  在錫伯族、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姓氏的漢義為“隘口、關卡”,清朝中葉以後,瓜爾佳氏多冠漢姓為關氏。

  該支錫伯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一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倫春族古拉依爾氏,滿語為Gulalr Hala,世居長白山區,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關氏。

  該支鄂倫春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二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赫哲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里(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後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siha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為關氏、華氏、胡氏、扈氏等。

  該支赫哲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三

  源於德昂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德昂族關氏,源出雲南省潞西地區德昂族中的一支紅崩龍氏族。

  “德昂”,是該民族的自稱,“昂”本義為“山岩、巖洞”之意,“德”是尊稱的附加語,有“祖”的含義。

  德昂族先民在先秦時期以前屬於古老的百蒲族群,在秦、漢、隨、隋、唐、宋、元、明時期皆稱為“蒲蠻、撲子蠻、蒲人”;清朝時期稱為“波龍、崩立電”;民國時期統稱為“崩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該民族曾沿用“崩龍”之名。一直到1986年,根據該民族自己的一致意願,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改其民族稱謂為“德昂族”。

  由於所處地域、方言和服飾的不同,德昂族內部主要分為紅崩龍(佈雷、昂)、花崩龍(冷、若進)、黑崩龍(汝買)、白崩龍(梁)四大支系,其中的紅崩龍一系為歷史最悠久的原始支系,為“昂”之首,其他支系皆是從紅崩龍中分衍出去後形成的。本書考證,實際上在德昂族的歷史中,只有紅崩龍一系被稱作“德昂”,是其他各支系對祖系的尊稱。

  鑑別德昂族同胞屬於什麼支系,從男子的服飾上很難看出,但人們可以憑據其女子身著筒裙的花式來區別。

  按德昂族的傳統風俗,女子婚前不留頭髮,多是剃成光頭,或用黑布包頭,或是用毛巾包頭,剃成光頭主要是為了進入佛堂時,表示對佛的尊敬。德昂族女子上穿緊身短衣,下身慣穿長裙。婚後女子的衣著有明顯變化,首先是留起了長髮,然後穿起了斜襟上衣,其筒裙都是黑線織成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隨著文化教育的普及與全民素質的提高,如今未婚的德昂族女子也不一定要光頭了。

  德昂族婦女穿的筒裙,在形式上深受苗族、傣族文化的影響,但又有本民族的特色,其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豔麗奪目。一般地,紅崩龍女子穿的筒裙,在下邊肯定橫織著顯著的紅線條;黑崩龍女子穿的黑筒裙,則一般都編織有幾條深紅色的色帶;而花崩龍女子穿的筒裙,其中間一定插飾有五寸寬的紅布。

  德昂族原來無姓氏,族人大多按傣族的習慣取名,即以排行取其乳名,隨著漢文化的影響,後來逐漸也有按漢俗取姓氏、名字者。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紅崩龍氏族的一支即流改為漢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德昂族關氏的正確讀音作guān(ㄍㄨㄢ)。

  源流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壯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關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關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夏朝時期,國都在安邑,因此關氏族人將發源地傳為山西。

  春秋時期,鄭過有大夫名關其思,說明關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鄭一帶落籍。

  西漢時期,有長水校尉、平陵人(今陝西咸陽)關並,東漢初戊己校尉關寵,漢末有太原人關靖(公孫瓚部下)入載史冊。表明在兩漢以前,關氏族人已廣佈於黃河中下游。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橫空出世,忠義千秋,永垂青史,使關氏成為天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姓氏。後關羽擁劉備入蜀,故有關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三國歸晉後,亦有關氏族人迴歸故里。兩晉南北朝時期,關氏族人為避兵火,有入遷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時期,關氏族人在今甘肅隴西、山東郯城一帶發展興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故後世關氏族人有以隴西、東海為其郡望堂號的。

  兩宋時期,特別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後,關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漸多,宋朝末期,隨著蒙古鐵騎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動亂之中,據族譜記載,開平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從福建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裡(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

  明朝初期,山西關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魯豫之地的關氏族人入遷東三省,而山西關氏族人則隨走西口的風潮,經殺虎口,赴蒙古謀生。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美帝國主義在華掠奪廉價勞動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販賣“豬仔”成風,許多受矇蔽的華人被賣到美舊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關氏族人。

  分佈

  先秦時期,關姓活動主要在河南一帶。進入秦、漢以後,關姓已經出現在甘肅、陝西、山西一帶。魏、晉時期,關姓已發展到四川、湖北、河北。進入唐朝,關姓已成為隴西、渤海、趙郡、東海地區望族,是北方地區重要的姓氏。宋朝時,關姓已經越過長江向南和向東南繁衍,很快進入湘、贛、浙地區,到明清時南方各地都有關姓的足跡了。

  宋朝時期,關姓約有4萬餘人,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之後。當時浙江為關姓第一大省,約佔關姓人口的29%。關姓主要分佈於浙江、陝西、甘肅、安徽、四川,五省大約佔了關姓人口的91%。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浙皖、西部陝甘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關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關姓仍為4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後。甘肅為關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關姓人口的48%。全國關姓主要集中於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大約佔關姓人口的77%。關姓人口主要傾向朝西北地區遷移。基本形成由西北為聚集中心的關姓分佈區。

  當代關姓的人口約150多萬,為全國第一百三十四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關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關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關姓人口的27%。全自關姓主要分佈於河南、廣東二省,集中了關姓人口的53%。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河北、陝西、湖北、北京,這七省市又集中了關姓人口的22%。全國形成了以北方河南、南部廣東為中心的兩塊關姓分佈帶。

  關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粵瓊、廣西西部、福建南端、河南、山東西部、冀晉南部、陝西大部、寧甘東部、遼寧大部、吉黑、內蒙古東北部、皖鄂大部、江蘇東北,關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2.2%,居住了大約66%的關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湘贛南部和北段、廣西北部、江蘇中部、湖北南段、川渝北段、寧夏西北、甘肅南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陝晉北部、內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東中部、遼寧西部和南端,關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0.15%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8.7%,居住了大約19%的關姓人群。

  今山東省濟寧市兩城鎮,嘉祥縣的黃垓鄉以及梁山縣的關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湖北省的潛江市、鍾祥市、仙桃市、十堰市,廣東省的開平市,佛山市、南海區、陽江市、羅定縣、三水區、順德區,惠州市博羅縣,江蘇省的連雲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縣、張家界市慈利縣,河南省的洛陽市嵩縣、滑縣、淇縣、泌陽市、信陽市息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藁城市,陝西省的寶雞市,山西省的晉中市、陽泉市、運城市解州縣,山東省的鄒城市,滕州市,江蘇省的揚州市,遼寧省的丹東市鳳城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嵩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及梧州市蒙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寧德市七都縣,貴州省的湄潭縣,甘肅省的皋蘭縣(白銀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雲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海南省海口市,美國,印度,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新加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桫欏門,埃及,伊朗,義大利,古巴,荷蘭,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地,均有關氏族人分佈。

  【入閩遷徙】

  夏時國都在安邑,即現在的山西夏縣北方,據說關龍逢便是安邑人,所以說關姓發源地應在山西。春秋時,鄭有大夫名關其思,可見在此際,關姓已在今河南省新鄭一帶落籍。西漢時,有長水校尉、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關並,東漢初戊己校尉關寵,漢末有太原人關靖(公孫瓚部下)入載史冊。表明在兩漢以前,關姓已廣佈於黃河中下游。三國時,大將關羽橫空出世,忠義千秋,永垂青史,使關姓成為天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姓氏。後關羽擁劉備入蜀,故有關姓子孫留居今四川。三國歸晉後,亦有關姓子孫迴歸故里。兩晉南北朝時期,關姓為避兵火,有入遷今江浙之地者。此際至隋唐,關姓在今甘肅隴西、山東郯城一帶發展興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故後世關姓子孫有以隴西、東海為其郡望堂號的。兩宋時期,特別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後,關姓移居江浙之地漸多,宋末,隨著蒙古鐵騎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動亂之中,故關姓有南遷於廣東、福建之地者。明初,山西關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今主要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尤以河南省為多,約佔全國關姓的41%。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魯豫之地的關姓入遷東三省,而山西關姓則隨走西口的風潮,經殺虎口,赴蒙古謀生。

  福建關姓,據史志記載,首自唐代,關長信於貞觀十年( 636年)任泉州刺史,十一年任福州刺史(籍貫及去向均不明)。

  唐末,廣明(880-881年)間,有河南光州固始關姓,隨王潮、王審知兄弟起義入閩,後定居於福州之烏石山麓,可惜其後宋、元的歷史失傳。至元末,由福州烏石山遷至寧德市之浦源(七都),後由關肇跡帶三子霍、鷹、璺遷至六都河源,霍公後裔留在河墘,有的遷居寧德城關及霞浦縣溪南鎮。鷹公遷居洋中,璺公居沙坪鄉。

  後唐時( 923-936年),福建省莆田縣有關斌字文質一支,其祖籍何處,因舊譜前幾十頁嚴重腐壞,無法辨認,在莆田已傳至十六世,其十五世中之世日、世清二人,遷居浙江永康之峴川,只傳世日一支。而其在莆田的十六世人及其傅人至今未見蹤跡。

  宋初,有邵武府建寧縣(或作建寧府甌寧縣)的關景器,任左春坊中允,被誣貶守岡州為州同,秩滿定居於現新會談雅裡,其後代有遷居開平者;其伯兄景敏,仲兄景尹隨遷,景敏卜居南海九江鄉,景尹卜居順德黃連鄉(據廣東關氏族譜),即現在廣東省西、南各地關裔。

  懷安關韶,大觀三年(1109 年)進士,任安邱簿,其從曾孫文通(閩侯)於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關唐任福寧州長溪縣縣丞。福清之關翼龍,鹹淳三年(1267年)幸學出官,長樂的林佳成妻關氏,該五人已無法查清具體支系,前三人疑與固始一支有關。

  浙江的關希聲(會稽)皇佑末為長樂令,關景山(錢塘)元佑間( 1089 年)福州鼓山(1090年)烏山有其題名。關詠嘉佑八年(1063年)以太常少卿知泉州,兼提舉市舶司監舶務。

  寧德關肇跡支系,六百多年來繁衍至今,分佈在閩東寧德市的浦源(七都)、河墘、沙坪、鬥姥、福安市的迭石(秦坎)、霞浦縣的溪南、下硯、古田縣的杉洋以及閩北的沙縣,浦城縣的蓮塘、錦城等市、縣的32個鄉、鎮。

  尤溪關氏遷浙江省臨海宗支。關洪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由福建省延平府尤溪縣遷入浙江省臨海市、現住於大田街道寺後村約250人,永豐鎮呂山店村約百人,大洋街道雙橋村洋頭下自然村人口不祥,湧泉鎮管岙村約150人。

  霞浦縣長春鎮後洋村關姓,據口傳系從天津府徙居後洋的至今300餘年,第一世為祭英,現有18戶92人,相跨四世,原無譜,1980年始建譜,昭穆排字第二世起,用:友高起興枝,賢廷雲慶德,文家友仁羲,永發大昌期。

  莆田縣華亭鎮瀨厝關尾關姓,開族何人、何時遷入均不詳,傳說為先祖打死權貴避難至關尾。鼎盛時達299人,後因災禍遷至半山暫住田莊,爾後逐步遷到山下瀨厝定居。至今可上溯七世,不少人出贅當地周、黃等姓,後裔姓關者寥寥,少數遷居莆田縣城,一戶遷居建陽黃坑鎮。

  明、清時期,關姓分佈於福建之閩縣、懷安、侯官、長樂、寧德、霞浦、泉州、莆田、光澤、浦城、詔安、東山等十二個市縣。

  現代,關姓分佈於全省之福州、閩侯、羅源、寧德、霞浦、古田、壽寧、南平、松溪、浦城、邵武、光澤、順昌、建甌、建陽、武夷山、三明、沙縣、清流、龍巖、漳平、永定、漳州、龍海、華安、平和、東山、廈門、泉州、晉江、德化、永春、南安、莆田、仙遊等35個市縣,佔全省68個市縣的半數。

  莆田江口蒲坂關氏入莆始祖六十七公(名元棠,任興化路海防府同知)、六十八公(名元榮,任浙江行省參政)兄弟兩人棄官及其子五十二、五十三兩人計兩代四人,於明洪武二年( 1369年)避亂隱名,定居於霞溪之坂(原名下坂)名其鄉為蒲坂,以示不忘山西蒲坂故土。現分五大房八個分支,已繁衍至廿四世萬餘人,為江口鎮四大姓之一。集居於園頂、園下、頂坡、後鄭、橋尾(福清新厝鎮)幾村的全部或大部分,及周邊的塘翰、林埔、上陂、後俞、東山、鄭坂、江口街的塔兜、觀前、後枯、涵江、常太、荔城區(赤柱、縣巷、大路、書倉巷)、福清市的漆林、江兜、灶、蒜領、漁溪、宏路、城關,福州市區、羅源縣城關、霞浦縣寶福鄉石壩塘等村點。還有移民至建陽、建甌、邵武、武夷山市。現移居香港、澳門、臺灣和國外的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在鄉的,在鄉人口約六、七千人。

  【播遷海內外】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臺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臺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臺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佈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莆田關姓去臺灣最早約在清末。主要是從軍從政,或經商求學,鑄就出一些有成就的人物。關仲樂,民國時留學美國,獲庫魯大學商科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專長銀行業務,歷任廣西大學經濟系、廣西省立醫學院、江蘇省立學院銀行系、福建學院、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亦曾任廣西省建設廳主任秘書、臺灣煤礦公司業務部主任、臺灣西螺橋工程處總務主任。關承永,原臺北關姓宗親會理事長,原空軍上校(已退休)。關承永長子,海軍陸戰隊少將(已退休),現任臺北關姓宗親會理事長。以上均為莆田祖籍。臺灣人口排名第140位,人口分佈密度依次為臺北、高雄、臺中、基隆河臺南。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忠義堂:三國時期,蜀漢有上將軍關羽,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他為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劉備諡壯繆,封武安王。關羽死後倍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其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明朝時期又追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氏族人因稱“忠義堂”。民國三年,民國政府明令關羽與岳飛合祀武廟,稱“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武聖堂:同忠義堂。

  伽藍堂:同忠義堂。

  蒲源堂:福建莆田蒲坂關氏分支堂號。

  蒲渚堂:福建莆田蒲坂關氏分支堂號。

  蒲清堂:福建莆田蒲坂關氏分支堂號。

  此外還有樹德堂、世澤堂、啟翼堂等。

  字輩

  北京朝陽區關氏字輩:“滿喜德(維)玉”。

  北京海淀區關氏字輩:“修德象賢君必汝顯宏仁定國崇勳(芬)則天開基澤懋(茂)繼業光先祚胤恆錫創守永前”。

  北京通州區關氏字輩:“裕寶德明守富貴永祥年”。

  北京房山區關氏字輩:“傳季(同)祥家運”。

  北京豐臺區關氏字輩:“忠孝廣佳傳”。

  北京昌平區關氏字輩:“文明三洪玉,國友益堂春,俊傑懷忠義,英賢丙大錫, 熊朝欽美彥,治世尚良臣,毓秀騰岐鳳,元辛兆瑞麟, 徑常昭獻典,丕切重人倫,理學開昌運,儒宗體道純,功降多顯達,德懋煥維新,本固枝榮遠,禎祥福自申”。

  北京大興區關氏字輩:“昌大家先,崇德象賢。楷模正直,品學安全。忠禎孝友,齊聖廣淵。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詩收溫裕,富貴聯延”。

  北京順義區關氏字輩:“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北京西城區關氏字輩:“噟正世大,光明顯曜,承紹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輩:建立功言,進修德業,恢振先聲,蔚啟英哲”。

  北京延慶縣關氏字輩:“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菁華,紱冕芬徽□,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雲霞”。

  河南泌陽關氏字輩:“九汝忠義振萬年”。

  河南息縣關氏字輩:“應升登朝衛安幫定國家”。

  河南博愛關氏字輩:“永太明文……”

  湖北仙桃關氏字輩:“開先錫肇啟序成章洪葉可茂敦倫履常培修衍慶志裕振祥承緒惟正延生致康錦堂彥義瑞獻嘉邦崇本向道卜年永昌”。

  湖北關氏一支字輩:“崇連福澤主光前裕厚昌榮華德勝茂富貴萬眾強宗意傳達友開科仁久長文元明禮義永遠吉承良詩書高登位發達照選揚國正天星順盅志富家幫”。

  江蘇常州關氏字輩:“橫長久志義德月子昌隆在橫上是學天”。

  廣西蒙山關氏字輩:“家德維修永安盛世字兆高明”。

  吉林滿族關氏字輩:“文明永志廣武俊常勝昌雙恩慶宏喜全成百世祥”。

  河南蒙古族關氏字輩:“麟獻國吉昌鳳鳴興家邦清化傳繼廣盛世慶宣揚”。

  貴州湄潭關氏字輩:“文章榮祖國”。

  福建莆田關氏字輩:“統緒綿延繼序常懷祖澤規模遠大承家用迪前光”。

  安徽界首關氏字輩:“樹中義振……”

  關氏一支字輩:“玉吉憲子佳”。

  關氏一支字輩:“庭學玉士愛維”。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忠昭日月;

  義薄雲天。

  ——上聯典指夏朝末期賢臣關龍逄,夏王桀暴虐荒淫,關龍逄常引用《黃圖》一書勸諫,站在夏桀身邊不離開。夏桀認為他所說是“妖言”,於是下令燒了《黃圖》,並殺害了關龍逄。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國大將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人,東漢末逃奔涿郡,跟隨劉備看書兵,建安年間被曹操俘獲,極受優待,封壽亭侯。後仍歸劉備,鎮守荊州,曾在樊城圍攻曹操部將曹仁,又大破禁軍所率七軍。因後備空虛,被孫權襲取荊州,他敗走麥城,被擒殺。宋朝以後,他的事蹟被統治者瀉渲染神化,尊為“關公”、“關帝”,以重義氣著稱於史。

  新聲度曲;

  玉牒求賢。

  ——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戲曲家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人。所作雜劇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等六十餘種,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劇本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曲祠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及後來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為“元曲四大家”。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衛州汲人關播,字備先,進士出身,曾任地方官,由宰相楊綰、常袞推薦為都官員外郎,歷吏部侍郎、刑部尚書。德宗求賢人為宰相時,宰相盧杞認為關播溫柔易控制,使極力推薦,於是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但政事仍由盧杞控制,“玉牒”,指記載帝王譜第、歷數及政令沿革的書。這裡指皇帝。

  志耽松石;

  義結桃園。

  ——上聯典指南朝宋朝時期的關康之,性清約,累徵不仕,守志閒居,常席松葉耽白石而臥。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關羽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

  七言通用聯

  鴻飛詩送歸耆舊;

  燕子樓悵斷姬人。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杭州人關魯,進士出身,歷官池州、洛州太守,至尚書郎,八十歲時告老回錢塘,侍御史陳襄贈他《鴻飛詩》送別。“耆舊”,指年高而久負聲望的人。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著名歌妓關盼盼,徐州人,能歌善舞,唐貞元年間被尚書張愔納為妾。張愔死後,她一個人住在彭城舊居燕子樓,十五年不嫁,後絕食而死。曾與白居易有詩唱和。

  善音聲而通曆數;

  業經籍以繼前賢。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關魯的兒子關景仁,字彥長,治平年間進士,官豐縣知縣。多才多能,樂器、法令、曆法、數學、書法、繪畫,無所不通,尤其擅長寫詩。下聯典指南朝時期宋國的河東人關康之,字伯愉,少年時發奮讀書,後棄絕人間一切瑣事,四十年不出門,常獨處一室,甚至很少與家人見面。對於經籍的疑難問題,多有論述解析,重點攻《左傳》、《毛詩》。

  八言以上通用聯

  百代宗持蒲坂溯源遠;

  萬家燈火霞溪世澤長。

  ——這是福建莆田蒲坂關氏中堂聯。

  蒲渚源長奕世綿瓜綿瓞;

  瑁峰秀髮清時為鳳為麟。

  ——這是福建莆田蒲坂關氏正堂對聯。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

  橫批“三晉一夫”。

  ——這是新加坡關帝廟的對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壇,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橫批“我不如你”。

  ——這是林則徐寫給關天培的輓聯。


  【祠堂古蹟】

  建德關氏宗祠

  位於建德市大洋鎮裡黃村,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年,距今300餘年。

  祠堂三進三排房,碧瓦石階,畫棟雕樑,柱樑高大,富麗堂皇,祠堂正中供奉關羽神像和華麗的龍鳳亭,正門上方掛有金殿傳爐。文革時,關氏祠堂中的人物雕像被打翻,馬、麒麟等動物雕像被銼掉。

  走進關氏祠堂,最吸引眼球的是關氏祠堂的門樓,門樓飛簷峭壁,馬頭牆高高聳立,白牆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門樓正面白牆頂繪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三國故事。由於歷經幾百年風雨,祠堂橫樑已經黴爛。市古建築維修專家表示,關氏祠堂原貌基本沒變,維修技術不成問題,非常有維修價值。

  大洋鎮裡黃村有關氏後裔610多人。據明朝劉基為《蘇吳張彎關氏宗譜》所作的序言:“香源關氏,其先蓋夏朝名臣之苗裔也。”這位夏朝名臣就是關龍逢。關氏之祖,最有名的就是漢末被封為漢壽亭侯的關羽。關之忠義,歷代尊崇,宋代封為王,明代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世稱關帝聖。從前裡黃村關氏宗祠中,供有關羽神像,另外還建有關帝廟,以紀念這位關氏先祖。據《富春關氏宗譜》記載,漢代居於襄陽的關錦隸為第一代祖,錦隸仕漢,為山西蒲州牧,遂偕兩子遷居於蒲州的香源,譜稱香源為關氏發詳之地。錦隸兩子,長子寧遠,即關羽之父,次子道遠,關羽之叔也。大洋裡黃這一支關氏,是關羽的後裔。其遷徙路線為浦州香源——吳縣張彎——蓮花郭村——大洋裡黃。


  前山鎮關氏祠堂

  前山鎮關氏祠堂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前山鎮。

  被列入《八閩祠堂大全》的蒲坂關氏宗祠,是一處集中展現關氏文化的場所,也是現今關氏族人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它坐落於園頂村內,建立於明永樂年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族人擴建,1913年再次重修。現祠宇始終保持古建築風貌,1930年祠宇曾充作蒲坂小學校舍,延至1987年。不少徙居海外的族裔都在這裡受過啟蒙教育,他們每每回鄉謁拜,都會追憶起童年寒窗的情景。祠宇於1994年再次進行修葺。現祠貌嶄新明亮,環境幽靜而富有文化內涵。祠宇臨面五間寬,開三大門,西廂房突出簷下,置圓窗。大門西側立一對石鼓,祠內分上下廳,中隔大天井,上廳西側隔側室,其右側為榮譽室,左為資料室。堂後建碑位臺座,置放四排木主位,後牆中間繪開科始祖次其、次賢公像。正廳中間排設客座,以接待客人。西邊牆上掛滿關氏淵源資料及族人圖片等,資料室珍藏各類族譜史書等達千餘冊,訂閱各種報刊10多份,形成濃濃的文化氛圍。祠中楹聯亦具特色,中大門聯曰:“蒲渚源長奕世綿瓜綿瓞;瑁峰秀髮清時為鳳為麟。”中堂兩幅聯語是:“百代宗 蒲坂溯源遠;萬家燈火霞溪世澤長。”“統緒綿延繼序常懷祖澤;規模遠大承家用迪前光。”這前一幅道出了蒲坂關氏源流瓜葛,後一幅聯乃是蒲坂關氏自二十一代表字序列排行聯。



  【關帝文化】

  關帝誕的會館

  (1999.08.08)

  莫美顏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在新加坡,對關帝的信仰相當普遍,連社團組織也有供奉關帝的,最明顯的是廣東人的會館,很多都把關帝的神龕設在醒目的位置上,一些會館還把關帝誕列為會館的重要節慶。

  古城會館

  劉關張趙古城會館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會館現在還在關帝誕當天慶祝會慶。會館名字已顯露出它與關帝,即關羽的密切關係。

  桃園結義精神的延伸

  《三國演義》一書中提到,關羽和劉備、張飛先在桃園結義。趙雲後來加入,四人在古城聚會,古城會館名字由此而來,它是劉、關、張、趙四姓族人聯絡感情和聚會的社團。

  古城會館的大廳供奉著劉、關、張、趙四姓族人的先輩,即: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還有劉備的軍師諸葛亮,關羽的義子關平。四先祖中,劉備地位最高,被安置在神龕的最高位置,在眾先祖之上。雖然如此,但在古城會館的傳統中,關羽的地位卻高於其他先祖。

  古城會館副總務趙子廉說,關羽的誕辰紀念日慶祝儀式非常隆重。過去白天祭祀時,還演奏八音,晚上則在牛車水人民劇場演粵劇慶祝。現在雖然沒演奏八音和粵劇,但慶祝儀式是四姓先祖中最隆重的。相信這跟關羽在民間的崇高地位是分不開的。

  古城會館的成立,是淵源於三國時代的“桃園結義”,忠義精神是“桃園結義”的最高精神表現,而民間普遍推崇關羽,因此會館也特別崇敬關羽,以便把他的道義和忠義精神發揚光大。

  岡州會館

  雖沒在關帝誕當天慶祝會慶,但對關羽的崇敬並不亞於其他會館。關帝誕當天,岡州會館一定舉行傳統的祭祀儀式,當晚還設宴招標福物,為慈善團體、會員子女獎學金和老人度歲金籌款。跟古城會館一樣,那是岡州會館義款的主要來源,而兩家會館都只在關帝誕晚宴上競標福物,可見關帝誕在兩家會館的重要性。

  岡州會館珍藏百年關刀

  岡州會館的關帝神龕設在會館大廈四樓天台,神龕古樸壯觀,並列的還有一把六名大漢才扛得動的大關刀,一個召集會員的鼓,一個宣告祭祀儀式開始的鐘。從刻在文物上的年份可知,這些文物都是光緒己丑年(1889年)的產物,距今已有110年,都是在廣州製造,專程運來,而且儲存得相當完好。

  談到岡州會館特別崇敬關帝的原因時,岡州會館主席盧鶴齡說,廣東人出外謀生,有供奉關帝保平安的習俗,而習武的人也有秉承關帝忠義精神的傳統。岡州會館是本地廣東新會人聚集的場所,並積極推動武術,以及與武術有直接關係的舞龍、舞獅、飛車等活動,崇敬關帝是一種傳統的沿襲。

  會館人多意見雜,出現不愉快的事在所難免,但古城會館副總務趙子廉說,這類事情卻很少發生在古城會館。他加入古城會館40年,覺得會員都很合作,即使有不同意見,經過討論後,問題最終都能圓滿解決。

  跟許多大會館相比,古城會館的會員不算多,能有一所兩層樓店屋作為永久會所,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可說是關羽忠義精神的具體表現。

  在岡州會館,同樣可看到這種忠義精神的呈現。副總務鄭社心說,岡州會館有一個優良傳統,年老和年青會員都能同心協力把會務搞好。他相信這是關羽忠義精神深入人心,表現在外的結果。

  岡州會館副財政郭成根說,關羽的忠義精神是會員的精神支柱。

  忠義精神

  大家或許想知道這精神支柱是否會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轉化?

  盧鶴齡說:“我們(岡州會館)的武術、舞獅、舞龍等都是崇尚武藝的活動。尚武的人一般都講究義氣,並相信崇敬關羽能使自己和其他會員獲得保護,因此關羽在岡州會館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

  他說:“到底崇敬關羽是一種傳統習俗,還是一種宗教信仰,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盧鶴齡並不否認,由於思想上的疑慮,可能使一些年青人對岡州會館裹足不前。

  古城會館同樣碰到年青人因為思想不同而無法認同於會館傳統文化的問題。不過,趙子廉說,古城會館崇敬關羽的傳統不會因此改變。

  廣東人為什麼特別崇敬關帝?

  對廣東人會館普遍崇敬關帝這一現象,對中華民俗素有研究的國立大學中文系代主任李焯然副教授說,這應該可以解釋為中國民間鄉土信仰的一種延續。

  他說,每個籍貫的華人都有一個能突顯該籍貫人士行業色彩的守護神,比如,以農耕為業的福建人普遍崇敬土地神大伯公;以討海為生的福建人和海南人大都崇拜媽祖;做生意的廣東人則奉關帝為武財神。當這些行業守護神被有關籍貫人士普遍接受後,便也成了該籍貫人士共同崇敬的守護神,關帝就是一個例子。

  李副教授說,在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關帝早已變成一個廣為人們接受的守護神,做生意的,沒做生意的人,黑道上的都祭拜他,而早期的香港是個移民社會,崇敬關帝的習俗應該是源自廣東本土,後來才隨移民移入香港,本地廣東人會館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繼承了廣東人崇敬關帝的傳統。

  關帝文化

  從中國到海外,人們對關帝的崇敬歷久不衰。關帝就是關羽,中國歷史上確有此人,他是後漢三國時代劉備手下,位居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驍勇善戰,過關斬將,為劉備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最早把關羽奉為神明的是隋代。傳說那是因為關羽曾向一僧人表示願作佛門弟子,僧人便封他為護法神——伽藍。後世便根據這個傳說,把關羽列為伽藍神之一。後來人們還給關羽建廟,歷朝皇帝也給他加上越來越多的爵位和封號,就這樣關羽從歷史人物,變成了神,並被尊為“左玉皇”、“武聖人”,跟玉皇大帝比肩並坐,地位顯赫,高於一般神明。此外,人們賣肉屠牛時祭他,祈雨、求晴時祭他,出兵打仗、行路問安……無不向他頂禮焚香,甚至做戲的也要向他叩頭禱告。他的名氣甚至取代了他的老祖宗而成為人們熟悉的人物。有資料顯示,在中國隋唐以來,尤其是明清兩代,到處都為關羽立廟塑像,數目成千上萬。現存的關帝廟中,最著名的當推湖北陽關陵廟、河南洛陽關林、山西解州關帝廟、山西運城關王故里、福建東山島關聖廟等。據說,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人們崇敬關帝之情是中國大陸之最,那裡家家戶戶都供奉關帝。島上的關聖廟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立於海邊,前往朝聖問事的善男信女更是終日不絕於途。在臺灣關帝文化也很興盛。目前臺灣有460座關帝廟,而且還繼續興建。臺南的武廟、新竹縣普天宮、臺北行天宮、高雄文衡殿、臺中聖壽宮、宜蘭協天宮、日月潭文武廟等,都是臺灣著名的關帝廟。每逢關帝誕,臺灣各地關帝廟宇香火繚繞,熱鬧非凡。除了廟宇,關帝也無處不在。關帝神像已被廣泛供奉在商店、公司、餐廳、酒吧、卡拉OK裡,這種情形在中國南方相當普遍,包括廣東省和香港,新加坡也一樣,連一些住家也把關帝神像供在顯眼的位置上。在新加坡,幾乎每一間華人廟宇都有供奉關帝,關帝而且是許多廣東人會館的重要神明,每年的關帝誕便成了這些會館的重要傳統節慶。由人們對關帝崇敬程度來看,可以這麼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文化的存在。


【家訓格言】

  關氏家訓:讀書明理、忠孝信義、大愛行善、敬畏規矩;注重親情,互相尊敬,關愛社會,珍惜生命!

  ——關玉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