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姓圖騰(空氏圖騰)
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和空桑氏。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三百八十八位。
【得姓始祖】
空桑:伊尹出生於空桑之中(今河南開封,一說山東曲阜),他後來就給自己的長子起名叫空桑。後來,空桑的後裔子孫都以空桑為複姓,稱空桑氏,隨著歷史的演變,後來空桑氏族人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空氏、桑氏,世代相傳至今,空氏族人大多尊空桑為得姓始祖。
微子啟:商王朝末期,紂王無道,子啟屢次規勸紂王不聽,於是卷攜王室祭器離開朝歌回到自己的封地。微子啟離開朝歌,感到空有國相之位而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又自號“空相氏”。在微子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空相氏,後又省文簡化為單姓空氏、相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空氏族人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空桐氏,出自商朝始祖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空同,也稱空桐、崆峒,是河南汝州西部崆峒山的簡稱。相傳,遠古時期,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到了商王朝的時候,商祖的後代中有分封在空桐之地者,史稱古空桐國。
在空桐國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多以國名為姓氏者,稱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另有一種說法,自古以來居住在空同山的住民中,早就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空同氏,或空桐氏、崆峒氏,後來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空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確讀音作kōng(ㄎㄨㄥ)。
源流二
源於空桑氏,出自商朝大臣伊尹,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空桑,是一個古代地名,在今天的河南開封陳留鎮南部。商王朝的時候,成湯手下有位賢重之臣伊尹,輔佐成湯滅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出生於空桑之中(今河南開封,一說山東曲阜),他後來就給自己的長子起名叫空桑。
後來,空桑的後裔子孫都以空桑為複姓,稱空桑氏,隨著歷史的演變,後來空桑氏族人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空氏、桑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確讀音作kōng(ㄎㄨㄥ)。
空氏族人大多尊空桑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至兩漢時期官吏司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司空,最早是由遠古時期少昊所設定的官位,舜帝時期繼續沿用,到了西周時期,全稱作“冬官司空”,是整個周王朝時期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成員,即三公六卿中的六卿之一。
在古代,“司空”一稱在金文中也寫作“司工”。在現存的典籍《周禮》中,有關“司空”部分的記述早就已經遺佚在歷史長河之中了,因此今人對司空之職責許可權範圍是無法詳細瞭解清楚的。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司空”一職有所註釋:“司空,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罪而行嘗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固有大造大疑、諫爭,則與太尉同。”
但要注意的是,《史記》中所記述的是漢朝時期的司空之職,不能完全理解為西周時期的司空的職掌內容,但從中還是能夠大致瞭解到司空的職權範圍。按官職許可權隨著歷史從奴隸制發展到封建制的過程中,職能分工逐漸細化的原則及其規律,可以推測在西周時期,司空的職掌範圍應當比漢朝時期更大、更廣泛,例如,百工之長的“工正”就隸屬於司空管轄,說明司空不止管理營造、百工之類。到了漢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漢成帝劉驁綏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後去“大”稱司空,此後,司空的職能完全改變。到了東漢時期,又一度恢復大司空之稱。
到了隋、唐、宋時期,司空為三公之一,地位十分崇高,但僅為虛銜而已。在歷朝歷代之司空、大司空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空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空氏、司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kōng(ㄎㄨㄥ)。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周王朝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傳說,該支空氏為西周初期宋國始祖子啟的後代。子啟為子姓,是殷商末期商帝乙子羨的長子、商帝辛子紂的庶兄,在殷商末期曾為國相。當時子啟的封邑在微(今山西潞城),故也叫微子啟。
商王朝末期,紂王無道,子啟屢次規勸紂王不聽,於是卷攜王室祭器離開朝歌回到自己的封地。後周武王姬發率八百諸侯攻伐商紂,微子啟持祭器主動投降,被周武王釋放並復其位。到了周成王姬誦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平定三監叛亂,殺了武庚之後,特封微子啟於商王朝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以續商祀。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因此宋國儲存殷商文化最多,被認為是古代禮制的典範而受到諸侯的尊重。
當年,孔子曾來商丘講學習禮,故有“閼伯(帝嚳長子)始封之墟,尼(孔子)聖習禮之邦”的美稱。因微子啟有前車之鑑,故施政仁德,得到原商王朝遺民的愛戴。宋國在強盛之時,其疆域擁有今河南省東北部、江蘇省西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在西周時期和春秋中期以前是一個諸侯大國,曾滅掉了滕國、薛國、曹國。
當年微子啟離開朝歌,空有國相之位而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又自號“空相氏”。在微子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空相氏,後又省文簡化為單姓空氏、相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kōng(ㄎㄨㄥ)。
該支空氏族人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職業,屬於以職業名稱為氏,或復以官職稱謂為氏。
空侯,原來是古樂器名,即箜篌。箜篌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
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朝學者杜佑在《通典》中也記載:“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絃,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
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朝時期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唐朝學者魏徵壽在《隋書·音樂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東晉時期,就有天竺國(今印度)送給前涼政權的一部伎樂中有這種豎箜篌。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以及埃及、希臘等地區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南朝學者沈約在《宋書·樂志》中則更明確地記載:“空侯,初名坎侯。漢武帝賽滅南越,祠太一后土用樂,令樂人侯暉依琴氏,作坎侯,言其坎坎應節奏也。
侯者,因工人姓爾。後言空,音訛也。”以箜篌演奏樂禮的藝人就稱箜篌氏,後簡筆稱空侯氏,又稱坎侯氏、空出氏等。在箜篌氏、空侯氏、坎侯氏、空出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空氏、侯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kōng(ㄎㄨㄥ)。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晉朝時期竉州,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竉州,是兩漢時期的一個地名,位置在今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一帶。竉州,原來是長江至洞庭湖的支流沱水河道中的一個沙洲。東漢太傅胡廣曾為其父親交趾都督胡竉建墓塋並立碑,遂有後世北魏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作“夏水又徑交趾太守胡竉墓北”的記載。
夏水,即漢水分支沱水,也就是後來所稱的華容河,非指今長夏河由於胡廣在沙洲島中葬有父親胡竉之墓,南朝劉宋學者盛弘之在《荊洲記》中就稱其為“竉洲”,後世也就如此稱其地名了。例如在後來在史籍《晉書·王澄傳》中就如是記載:“蜀流人作亂,澄襲之於竉州。”
隨著沱水中泥沙日積月累地逐漸淤積,竉洲不斷擴大,到了隋朝時期,竉洲終於與東北的河岸連線成陸地,古華容縣城逐漸遷擴其地,最終成為今華容縣城的所在地,此後不再見“竉洲”之名。因此,古華容非今華容,而是在古竉洲東南,後踞竉洲之地。
近有學者認為華容兩千年來一直就在今華容之地,還指責歷史學界關於古華容不在今華容的觀點、以及199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修訂出版的《辭海》中關於“華容”的註解都是錯誤的,孰不知,恰恰錯誤的就是斯者。漢、晉、十六國乃至南北朝時期,居於竉洲之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竉氏。在古代,“竉”與“空”二字通義通假,故而後來該地區的竉氏族人簡筆為空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華容空氏,亦稱洞庭空氏。要注意的是:天下空氏族人中,唯有該支空氏的正確讀音作lǒng(ㄌㄨㄥˇ)。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溫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溫敦氏部落,金國時期亦為溫敦氏,滿語為Wentun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長春),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空氏、敦氏、溫氏、孔氏等。滿族空氏正確讀音作lǒng(ㄌㄨㄥˇ)。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空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三百八十八位。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93%。空氏望族居住在宮邱郡(今址在山東省淄博市北部。也有說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的。)、頓邱(今河南省境內。今山西之忻州、河南之義馬等地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宮邱郡:古老的郡治,據史籍《郡望百家姓》的記載,在今山東省淄博市北部一帶地區。
營邱郡:今河北易縣。戰國時期營邱郡為燕國的下都。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置易州,隋開皇十七年(丁巳,公元597年)降置易縣,上屬易州。五代時期屬後晉政權,後晉開運三年(丙午,公元946年)至後周顯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屬遼國。宋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改屬武遂郡,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復歸遼國,改屬高陽軍。金天會十一年(癸巳,公元1133年)歸屬金國。元太祖八年(癸酉,公元1213年)屬順天府。明朝時期沿襲不變。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由縣升州,領淶水、廣昌(今河北淶源)兩縣。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降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先後設易滿徐縣、定易淶縣、易縣、龍華縣。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恢復易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頓邱郡:亦稱平昌郡,據《宋書·州郡志》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朝時期的宋國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堂號
宮邱堂:以望立堂。
頓邱堂:以望立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
營邱堂:以望立堂。
易水堂:同營邱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六言通用聯
魏博徒來妙手,
崆峒本其正宗。
——佚名撰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劍客空空兒,元和年間,為魏博節度使謀殺劉昌裔劉悟,劉依賴侍女聶隱孃的計謀得免死。下聯典指空氏來歷之一,源於空同(又稱空桐、崆峒)氏。“崆峒”,山名,為黃帝從廣成子問道處,後人以山為姓,取同音字複姓空同、空桐,後又簡而為空氏。
【典故軼事】
空空兒和聶隱娘
唐德宗李適貞元年間,魏博(今河北大名)大將聶鋒有個女兒叫聶隱娘,當年十歲。有一天,一個尼姑到聶鋒家討飯,見到了聶隱娘,特別喜愛。她就對聶鋒說:“押衙(指聶鋒)能不能將女兒交給我,讓我教育她吧。”
聶鋒很生氣,斥責了尼姑。尼姑笑笑說:“您就是把女兒鎖在鐵櫃中,我也能偷去呀。”當天晚上,聶隱娘果然丟失了,聶鋒大吃一驚,趕緊令人搜尋,很就都沒有結果。聶鋒夫婦每每思念女兒,便相對哭泣。
五年後,尼姑把隱娘送回來了,並告訴聶鋒說:“我已經把她教成了,現在把她送還給押衙。”說完就不見了。一家人驚喜交加,連忙問女兒都學了些什麼。
聶隱娘說:“開始時也就是讀經唸咒,也沒學別樣。”聶鋒不相信,又懇切地問女兒。聶隱娘說:“我說真話恐怕你們也不信,那怎麼辦?”聶鋒說:“沒關係,你就說真話吧。”
聶隱娘便把真實情況說了一遍:我當初被尼姑帶走時,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時,到一大石穴中,穴中沒人居住,猿猴很多,樹林茂密。那裡已有了兩個女孩,都是十歲,都很聰明美麗,就是不吃東西。她們能在峭壁上飛走,像猴爬樹一樣輕捷,沒有任何閃失。尼姑給了我一粒藥,又給了我一把二尺長的寶劍,劍刃特別鋒利,毛髮放在刃上,一吹就斷。我跟那兩個女孩學攀緣,漸漸感覺自己身輕如風。一年後,學刺猿猴,百發百中。後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腦袋拿回來。三年後能飛了,學刺老鷹,沒有刺不中的。劍刃漸漸磨減到只剩五寸長,飛禽遇到,有來無回。到了第四年,留下二女守洞穴,領我去城市,我也不知是什麼地方。她指著一個人把這人的罪過說了一遍,叫我在那人不知不覺中把他的頭割回來。然後給我一把羊角匕首,三寸長,我就在大白天把那人刺死,別人還看不見,把他的頭裝在囊中,帶回石穴,用藥將那頭化為水。五年後,尼姑又說,某個大官有罪,無辜害死很多人,你晚間可到他的房中,把他的頭割來。於是,我就帶著匕首到那房中,從門縫中進去,一點障礙沒有,我爬到房樑上,直到天亮,這才把那人的頭拿回來。尼姑大怒問,怎麼這麼晚才回來?我說,我看那個人逗弄一個小孩玩,怪可愛的,當時沒忍心下手,後來只剩他一人時才下的手。尼姑斥責說,以後遇到這樣的事,先殺了孩子,斷其所愛,然後再殺他。後來尼姑說,我把你的後腦剖開,把這隻小匕首藏在裡面,傷不著你,用時也很方便。又說,你的武藝已經學成,可以回家了。於是把我送回來了。她還說,二十年後才能一見。
聶鋒夫婦聽聶隱娘敘述完後,心中很是懼怕。以後,每到夜晚聶隱娘就忽然不見了,一直到天亮才回來,聶鋒夫婦倆也不敢追問,因此逐漸地也不太管聶隱娘了。
有一天,一個磨鏡的少年人來到聶家門前,聶隱娘高興地說:“這個人可以做我的丈夫。”於是她告訴了父親,聶鋒也不敢不應承。於是聶隱娘便嫁給了那少年,她丈夫只會磨鏡,不會幹別樣,聶鋒便供給他們吃穿費用,很豐厚,只是在外居住。多年後,聶鋒去世了,魏博主帥隱約知道了聶隱孃的一些情況,便出錢財僱傭他們為自己的左右吏。
就這樣又過了數年,到了唐憲宗李淳元和年間,魏帥和陳許(今河南許昌)節度使劉昌裔關係不睦。魏帥便派聶隱娘割劉昌裔的頭。劉昌裔能神算,聶隱娘剛辭別魏帥時,他就知道她能來,便召集衙將,命令他們在聶隱娘來時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等候。結果衙將等來了一男一女,各騎白驢黑驢,到了城門,遇有鵲雀在隱娘丈夫前面鳴噪,衙將用彈弓射,沒有射中。聶隱娘一把奪過彈弓,只一丸便射殺了鵲雀。她向衙將一揖,說:“我們只是想見一見劉僕射,所以才從遠道趕來。”衙將按正常禮節接待。聶隱娘夫妻說,劉僕射果然是神人,不然的話,怎麼知道我們要來呢。我們願見劉公。
劉昌裔來了,聶隱娘夫妻拜過後說,我們很對不住您,真是罪該萬死。劉昌裔說:“不能這樣說,各為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帥沒什麼不一樣的,我請你們留在這裡,不要有疑慮。”聶隱娘感謝說:“僕射左右無人,我們願意到您這裡來,我很佩服你的神機妙算,魏帥不如您。”
劉昌裔又問他們需要什麼。聶隱娘說,每天只要二百文錢就足夠了。劉昌裔便答覆了他們的要求。一天忽然不見了他們騎來的兩匹驢,劉昌裔派人尋找,不知去向。後來在一個布袋中,看見了兩個紙驢,一黑一白。
一個多月後,聶隱娘對劉昌裔說:“魏帥不知我們在這住下了,必定派人來詢查,今天請您剪些頭髮,用紅綢布包上,送到魏帥枕前,表示我們不回去了。”劉昌裔照辦。
到了四更,聶隱娘返回來了,對劉昌裔說:“送去信了,後天晚間魏帥必派精精兒來殺我,還要割您的頭,我們會想辦法殺了他,您不用憂愁。”劉昌裔豁達大度,毫無畏色。
這天晚上,燭光通明,半夜之後,人們果然看見一紅一白兩個幡子,互相擊打,飄飄然在床的四周轉悠。過了很久,見一個人從空中跌下地來,身子和頭分開了。之後聶隱娘也出現了,說,精精兒現在已被我打死。然後將精精兒的屍體拽到堂下,用藥化成了水,連毛髮都不剩。
聶隱娘又說:“後天晚間,魏帥會派空空兒來。空空兒的功夫是神不知,鬼不覺,來無影,去無蹤,我的武藝是趕不上他的,因此這就看僕射您的福份了。你最好用於闐玉圍著脖子,蓋著被,我變成一隻小蚊蟲,潛入您腸中等待時機,其餘人不用逃避。”
劉昌裔按她所說的辦法做了。到了半夜三更,劉昌裔雖然閉著眼睛躺在床上,卻沒睡著,不久果然聽到脖子上砰的一聲,聲音特別大。聶隱娘從劉昌裔口中跳出,祝賀說:“僕射,您沒事了。空空兒這人像雄鷹似的,只是一搏,一搏不中他便遠走高飛了。他因沒能真正擊中您,感覺很恥辱,所以不會再來了。如今還不到一更,他已經飛出一千多里外了。”
大家趕緊過來察看劉昌裔脖頸上的玉石,果然上面有匕首砍過的痕跡,還很深。事後,劉昌裔給隱娘夫婦送了厚禮以示感謝。
唐憲宗元和八年,劉昌裔調到京師長安為官。聶隱娘不願跟隨去京,她對劉昌裔說:“從此我要遊歷山水,遍訪聖賢。只求您給我丈夫一個差使就可以了。”劉昌裔當然照辦了。
後來,人們漸漸忘記了聶隱娘其人。到了劉昌裔逝世時,隱娘忽然騎驢到了京師,在劉昌裔的靈前大哭一陣後飄然而去。
唐文宗開成年間,劉昌裔的兒子劉縱出任陵州刺史。他在赴任時於四川棧道上遇見了聶隱娘,面貌仍和當年一樣。大家彼此很高興能夠重逢,聶隱娘還像從前那樣騎一頭白驢。
分手時聶隱娘對劉縱說:“你有大災,你不應該到這裡來。”然後拿出一粒藥,讓劉縱吃下去。她說:“來年你不要做官了,趕緊回洛陽去,那樣才能擺脫此禍。我的藥力只能保你一年免災。”
劉縱送給聶隱娘一些綢緞,但聶隱娘沒有要,飄飄然而去,如神似仙。
由於劉縱在這一年裡為官順利,因此根本就不相信聶隱孃的話,一年之後就沒有辭官,果然就死於陵州。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見過聶隱娘、空空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