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姓圖騰(饒氏圖騰)
饒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有兩支。一是出自媯姓。虞舜之子商均支子封於饒(今河北饒陽),戰國時淪為齊國一邑,舜裔饒君為齊君,到趙孝成王四年,饒邑歸趙國,子孫以國名為氏。二是出自贏姓。戰國時期,趙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省饒陽),長安君為贏姓趙氏,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饒氏。饒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三位。現今中國大陸饒姓人口約七十六萬,排在第一百八十六位。
【釋義】饒,本義是“飽”,及其滿足。即飽滿。又指物產的豐富,即富饒,引申有豐足之意。饒人自然以富饒作為其氏族的原始崇拜圖騰,並以饒為氏族名稱及族徽。
【得姓始祖】
商均:虞舜二十九年,帝舜封兒子義鈞於商,是謂商均。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困,後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為饒姓的得姓始祖。
長安君(趙然):饒,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地。長安君,名叫趙然,是趙惠文王趙何的小兒子,被趙惠文王封爵為“長安君”。公元前239年,趙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邑。在長安君趙然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饒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饒陽饒氏,史稱饒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尹祁氏,出自堯帝之後裔,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在《饒氏族譜》中記載:“饒本堯後,堯都平陽。後世避秦,益食為饒。南遷鄱陽。”
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勳,堯是他的諡號,在典籍《諡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帝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 (字子京),住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平陽堯氏。
至秦滅六圍,堯姓家族為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濙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令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姓雖與劉姓同為上古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故堯濙也應該避諱,於是漢宣帝就在“堯” (繁體為“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 (繁體為“饒”),賜堯濙改姓“饒”,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該支饒氏正確讀音作yáo(ㄧㄠˊ)。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
舜帝本為姚姓,後遷居於媯汭,因而得媯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後代多以夏王朝時期的虞遂、商王朝時期的商均這兩個人物為正朔。
在史籍《姓源》中記載:“饒,姚舜之後。舜支裔虞遂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這在文獻《百家姓考略》中也記載,商王朝時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孫受封於饒國(今河北饒陽),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稱饒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饒氏正確讀音作yáo(ㄧㄠˊ)。饒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均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嬛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期有個剎國,一作利國,國君為嬛姓,其後裔子孫中就有饒氏、穰氏、谷氏三支主流姓氏。這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有記載。
該支饒氏自稱讀音作yáo(ㄧㄠˊ)。
古剎國源出偃姓,實際上屬於群舒之一,只不過其到底屬於哪一個舒國,史書記載不詳,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給長安君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饒,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地。長安君,名叫趙然,是趙惠文王趙何的小兒子,被趙惠文王封爵為“長安君”。
周赧王姬延五十年(趙惠文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贏稷四十二年,齊湣王田地三十七年,公元前265年年),趙惠文王逝世,太子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當時因為趙孝成王年紀尚幼,所以由趙太后掌政,而秦昭襄王贏稷也就在此時趁虛而入,發兵侵略趙國。趙太后急忙向齊湣王請求救援,齊湣王卻表示一定要以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援趙。
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寶貝小兒子,深得寵愛,而且以一個母親的立場,怎麼可能將自己的愛子以人質的身份送往齊國呢,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時的趙國實屬危急存亡之際,趙國的大夫們在以大局為重的情形下,無一不勸諫趙太后須以國家利益為重,讓長安君到齊國去當人質。但趙太后極重親情,最後甚至以“唾其面”的強硬態度來讓大臣們知難而退。
雖然太后都已如此嚴重的方式警告了臣子們,但愛國心切的臣子們知道若不將長安君送往齊國,則趙國大勢將去,但卻又礙於先前太后“唾其面”的“恐嚇”,故而都不敢再向趙太后直諫。
正在大家惶恐焦急之時,左師觸讋出現了。左師,在趙國屬於“聽政”一類的官職,前君時期的主政大夫,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
觸讋在這敏感時刻求見太后,想必又是來勸說將長安君作為人質的事,於是趙太后就“盛氣而揖之”,準備好好地教訓觸讋一頓。但是沒有想到觸讋一登場就“入而徐趨”,再加上之後自己先行請罪,使趙太后的怒氣發不出來。接下來觸讋貼心地虛寒問暖,舒緩了趙太后的心情,趙太后的面色也就緩和一些了(色稍解)。
觸讋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往下一步進行。一開始觸讋就藉著以解釋“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一話的時機傳達“為之計深遠”的觀念。接著觸讋一步步的進入主題,他藉著提出趙國本身的例子,淺顯的指出在位者如果無功於國,常會遭到下臺的命運,這個例子對於正當為亂世的戰國時代而言,是強而有力的。
雖然趙太后先前曾說過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者必唾其面”,但是她並不是個不明事理的人。可是假若要直接答應長安君為質的話,很沒面子,所以她就回答:“恣君之所使之”。如此一來,算是以一種“不得不”的態度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而觸讋當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趙太后為長安君約車百乘,出使齊國為人質,齊湣王當即應約派兵支援。秦昭襄王見趙、齊兩國聯合,勢力大增,佔不到什麼便宜了,便由此撤軍,整個事情也就圓滿結束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觸讋說趙太后”之典故。在這個事件中,觸讋的說服功力最為精采: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喻之以弊、說之以理,他最高明之處是根本未言及“令長安君為質”而“使長安君為質”。
到了秦王贏政八年(趙悼襄王趙偃六年,公元前239年),趙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邑,想必長安君已經安然回國了。
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的行政區域管轄,期間先將饒邑置為饒陽郡,後改為瀛州饒陽縣,即今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
在長安君趙然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饒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饒陽饒氏,史稱饒氏正宗。
該支饒氏正確讀音作yáo(ㄧㄠˊ)。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於饒邑(饒安,今河北鹽山與山東慶雲之間),戰國末期,饒邑被趙國攻取,這在史籍《史記》中有記載:“始皇帝六年,趙將龐暖攻齊取饒安。”
龐暖。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縱橫家,是趙悼襄王屬下大將。秦王嬴政五年(趙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龐暖曾擒殺燕國大將劇辛,在秦王嬴政六年(趙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龐暖又率趙、楚、魏、燕四國的聯軍一起攻秦國,之後奪取了態度曖昧的齊國之饒邑,從此趙國據有了今河北滄州之地。
失卻邑地的那位田齊大夫之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饒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滄州饒氏,亦稱青州饒氏。
該支饒氏正確讀音作shào(ㄧㄠˊ)。
源流六
源於羋姓,出自漢朝初期淮南王英布之後,屬於以先祖葬地名稱為氏。
英布,公元前?~前195年,六人(今安徽六安),是楚國人,秦朝時期由於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酈山(今陝西西安)為刑徒,因此又稱作“黥布”。
反秦戰爭開始後,英布初屬項羽,為西楚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因功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饒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番縣,漢高祖時期改稱九江郡番易,新朝王莽時期曾一度改稱鄉亭,再改稱饒衍,仍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劉秀將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別加“邑”、“阜”,稱作鄱陽。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隋文帝楊堅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隋煬帝楊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太祖李璟昪開元初年(公元937年)改饒州為永平軍。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再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朝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英布的後裔子孫以及忠誠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於鄱陽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稱為姓氏,稱饒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鯉魚洲饒氏。
該支饒氏的正確讀音作ráo(ㄖㄠˊ)。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末期遼東鮮卑烏桓部,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烏桓,亦稱作烏丸、古丸、烏延等,為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
烏桓民族在語言上與鮮卑族相同,屬東胡語言的分支,他們沒無文字,刻木為信。東胡民族在強盛之時,烏桓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
秦、漢之際,烏桓部活動於饒樂水一帶(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其地域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驪等,西連匈奴,南與東漢幽州刺史部相接,當時的局勢基本上是鮮卑居北,烏桓居南。
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紹次子袁尚被曹操擊敗後,與其弟袁熙脅迫幽、冀軍民十餘萬投奔蹋頓,欲借蹋頓之力“復圖冀州”。
曹操為了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安定其東北境,解除了南下西進後顧之憂,遂決定東征烏桓。
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夏,曹操統軍出無終(今天津薊縣),東攻烏桓,農曆8月,大軍至距柳城(今遼寧朝陽)約二百里處,烏桓酋長蹋頓等才發覺,倉惶中調集數萬騎兵迎擊,兩軍遭遇於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白鹿山)。曹操登高觀望,見烏桓軍陣列不整,遂以帥旗授張遼,令其疾驅急襲。烏桓軍猝遭襲擊,頓時大亂,最後蹋頓被殺,全軍崩潰。烏桓部族以及所屬漢民前後降者約二十餘萬。其餘的首領樓班、蘇僕延、烏延等及袁氏兄弟率數千騎逃亡遼東,後為遼東太守公孫康所殺。農曆11月,代郡行單于普富盧、上郡行單于那樓率名王謁曹操於易水,北方盡服。
於是,曹操遷三郡烏桓降者萬餘落及烏桓校尉閻柔所統幽、冀烏桓萬餘落(共約三萬落左右)於鄴城附近諸郡或幽、並二州之州治即薊縣(今北京市西南)、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帶。並選壯健者為騎兵,由侯王大人率領參加征戰,“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黃初三年(公元221年),魏文帝以牽招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為烏桓校尉,皆持節 屯駐昌平,鎮撫鮮卑、烏桓。三郡烏桓的進一步內遷和加入軍隊,不僅增強了曹魏的軍事力量,也促進了烏桓與漢族的融合過程,使之由原始社會末期(或認為是早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從遊牧經濟向農業定居生活過渡。
在這個過程中,有烏桓部族人以故居地饒樂水之名為漢化姓氏,稱饒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饒氏的正確讀音作ráo(ㄖㄠˊ)。
源流八
出自其他少數民族,明清以後,在南方地區的土家族、壯族、瑤族、布依族、彝族中先後出現了饒姓,這主要反映了漢人融人到少數民族中的狀況。
【遷徙分佈】
遷徙
饒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繁衍,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饒陽曆史悠久,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記載:“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饒氏從漢代開始向南方發展。漢代有饒斌,任漁陽(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太守;饒威,任魯陽(治所在今河南魯山)太守,有惠政,得吏民心,因之在當地安家。《三國志·吳志》記有襄陽(今屬湖北)人饒助,其後代徙居永安(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城)。南朝宋何承天《姓苑》說:“今臨川(治所在今江西撫州市西)人有饒姓”。
唐朝時期,當時,有一位進士及第官拜鄧州通判的饒廷直,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後,在江西出人頭地的饒姓人士,更是多得不勝列舉,像宋朝時的大學者饒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唐宋時期,饒氏家族也已經南遷到了閩、粵一帶。《客家姓氏淵源》所列“饒氏宗支遷衍”一節,記述了南方饒氏遷徙、繁衍的一些情況:饒素,唐德宗時任安撫使,由蕃陽遷江西南城藍田鄉白乾村,生子5:漢、清、汶、泗、汝。清遷居浙西,汶遷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泗遷居福建,汝遷還鄱陽(今江西波陽),漢遷居臨川仙源鄉,生一子,名植。植生懷英,懷英生信。饒信,唐僖宗乾符年間任金紫光祿大夫,後辭官歸隱,遷還南城藍田白乾,生子4:勳、烈、熊、羆。勳,嗣居白乾。列,生子2:長子遷福建邵武龍鬥,次子遷江西南昌府進賢縣。熊,遷居臨川術陂,生熙鍾。熙鍾24世孫饒明,為廣東大埔神泉開基祖。羆,生子肱,遷居東源。肱之孫饒裴有3子:長子君俊居東源;次子君澤遷居江西宜黃神崗;三子君儉移居濯江,生道拱、道忻。饒道忻,生於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徙居臨川水口,其六世孫名直,有子2:十五、十七。饒十五曾孫仕三的後裔分遷廣東梅縣西洋、鬆口、車田,平遠中行,五華徑背。饒十七曾孫春二有3子:平一、平二、平三。平一曾孫琛一,為興寧新陂洪溪唇開基祖。這支饒氏,除在江西、福建、江蘇、浙江、廣東繁衍發展外,明末清初又有部分人徙居四川、廣西等省。
饒氏移居臺灣,約始於清代。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沿海饒氏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僑居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分佈
先秦時期,饒姓主要活動於河北地區。
宋朝時,饒姓大約有6萬2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當時饒姓主要分佈在江西、安徽、福建、河南、浙江等。
明朝時,饒姓大約有14萬5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O四位。饒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為饒姓第一大省,佔饒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湖北、福建、安徽、江蘇等。
當代饒姓的人口大約有76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4%,排在全國第186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饒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四川、湖南,這四省大約佔饒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佈於廣東、雲南、安徽等。江西為當代饒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饒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以江西、四川為中心的兩塊饒姓分佈區。
饒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贛湘閩、湖北大部、河南東南、皖浙南部、廣東大部、廣西東北和西部、雲川黔大部、重慶西南,饒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4%以上,以上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65%的饒姓人群。在廣東西部、廣西大部、貴州東部、重慶大部、川陝甘交界地區、湖北西北、皖浙中部、江蘇西南,饒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5%,居住了大約16%的饒姓人群。
具體分佈
江西:以撫州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域。
湖北:孝感市、襄陽市 廣濟縣(武穴市)、松滋市、潛江、石首(荊州地區)、浠水縣/監利縣、十堰市、黃石市、黃梅縣、赤壁市、崇陽縣、咸寧市、武漢市。
湖南:長沙市、湘潭市、吉首市、永順縣、龍山縣、花垣縣、會同縣、城步縣、需縣、慈利縣、桑植縣、沅陵縣、漵浦縣、南縣。
浙江:江山市、常山縣、縉雲縣、青田縣、溫州。
福建:新羅、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長汀縣、連城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沙縣、邵武、順昌、光澤縣、武夷山市、建甌、浦城、福安縣、福州市、閩侯縣、永泰縣、古田縣、惠安縣。
廣東:湛江、惠州、梅州、潮州、汕頭、潮安、普寧、大埔、韶關、雲浮。
河南:臺前。
安徽:桐城、祁門,宣城
四川:儀隴、閬中、資中、漢源、洪雅、雅安、什邡、綿竹、石棉、鄰水、大竹、宣漢、萬源、渠縣等地
雲南:武定、元謀、昆明、祿豐、新平。
貴州:印江、思南、納雍、銅仁、茶店。
重慶:奉節、江津、雲陽、大足、巴南、開縣、璧山、萬州、忠縣、巫山、九龍坡、渝北、榮昌、北碚、綦江、江北、涪陵、合川、南岸、沙坪壩、巫溪、秀山、渝中、酉陽、永川、武隆、黔江、南川、銅梁、梁平、大渡口、彭水、潼南、萬盛、城口等地(根據人數依次)。
北方:北京、河北、內蒙也有饒氏後人族群。
山東:鄄城、鄒城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 。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南匈奴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饒 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番縣,漢高祖時期改稱九江郡番易,新莽時期曾一度改稱鄉亭,再改稱饒衍,仍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將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別加“邑”、“阜”偏旁,稱作鄱陽。東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吳分豫章置鄱陽郡。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饒州為永平軍。宋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朝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臨川堂:以望立堂。
惠風堂: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
朋來堂:孔子說:朋來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魯,脾氣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路來找他學習的人。
鯉魚堂:漢初淮南王英布後裔饒氏堂號。
此外,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雙峰堂”等。
字輩
安徽安慶饒氏字輩:“文教功能廣師儒道以脩名賢貽令緒勤業起家猷”。
安徽安慶望江饒氏字輩:“文教功能廣師儒(餘)道已脩名(明)賢貽令緒勤業起家猷守登思柱懷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漢宣世澤慶長綿定有興邦國榮多克紹先”。
安徽蚌埠懷遠姚山饒氏字輩:“錫貴永克春同樹傳開東”。
安徽蚌埠懷遠找郢饒氏字輩:“習貴永克春同樹傳開東”。
安徽巢湖廬江饒氏字輩:“全平世得心文章花果迎”。
安徽巢湖無為饒氏字輩:“文教功能廣師儒道以脩名賢貽令緒勤業起家猷”。
安徽阜陽界首饒氏字輩:“遇祭倫英學維培邦益東自少家連立清正廉明興榮昌盛”。
安徽阜陽潁上饒氏字輩:“連玉永鳳振金名”。安徽宿州城東饒氏字輩:“興家傳”。
安徽宿州東二鋪饒氏字輩:“天元一起永宗學正大昌興加傳緒久萬事振書香克□文明盛承開德業長心清宣化廣崇產躍榮光”。
安徽宣城廣德饒氏字輩:“經學鴻先澤文章定玉昌”。
安徽宣城寧國饒氏字輩:“正仕紹祖功世德”。
福建龍巖長汀大同鎮饒氏字輩:“宣永富新祥”。
福建龍巖長汀河田饒氏字輩:“祖振輝乃如新。
福建龍巖連城朋口池溪饒氏字輩:“忠德生應蘭永麟維奇瑞書玉鴻翔”。
福建龍巖連城朋口桂花饒氏字輩:“百世其昌”。
福建南平饒氏字輩:“廣承…”
福建南平邵武饒氏字輩:“家謨顯…”
福建寧化饒氏字輩:“家聲丕振祖德名揚鳴鳳濟美瑞兆禎祥”。
福建三明建寧饒氏字輩:“繼仲伯尚叔用本政太顯興永世代”。
廣東廣州花都饒氏字輩:“學顯振紀綱珠必連輝造”。
廣東茂名信宜饒氏字輩:“榮賢及庭元世尚乾芳悅暢元啟(子)振(紹)”。
廣東梅縣饒氏字輩:“萬興福智光茂發自成方輔國文章顯承家經濟長其也逢步達有仕大名揚金朝應鴻吉魁元蘭桂香”。
廣東梅州豐順饒氏字輩:“元貽耕熙樹亮明泉宗玄寰維捷錫聯壽香官世祖開源富國禮樂傳家展圖立德詩書名教忠智英雄應天景運紹唐封功庭訓尊崇欽式師憲匡正道義勳業宏建安邦偉烈如日初升受祿保敬必恭繼承作述典守長髮其祥平陽啟迪衍慶隆昌”。
廣東韶關乳源饒氏字輩:“子宣舜亮廷大聖定堯於克承榮祖德勳世振家聲”。
廣東韶關始興饒氏字輩:“學顯振紀綱珠必連輝造”。
廣西玉林容縣茅田山饒氏字輩:“榮賢及庭元世尚乾芳悅暢元啟(子)振(紹)”。
廣西玉林容縣十里鎮饒氏字輩:“榮賢及生元文承啟興起光民(文)國松勤學明志昌祖業德才誠信譽家聲”。
貴州畢節大方饒氏字輩:“光華顯…”
貴州畢節納雍饒氏字輩:“應(印)廣新(興)明月定光顯榮賢貴秀南方起興隆永世傳”。
貴州畢節威寧饒氏字輩:“齊大中文有永榮萬世昌庭…”
貴州都勻獨山饒氏字輩:“茂啟廷光克紹書香國恩家慶世桂永昌”。
貴州都勻龍里饒氏字輩:“齊大中文有永榮萬世昌庭…”
貴州貴陽饒氏字輩:“平陽敬中華吉安慶朝春洪福雲貴舉召喚繼前程國泰須金有家興影祖恩和睦怒書理世代保康寧”。
貴州六盤水饒氏字輩:“應廣新明月定光顯榮賢貴秀南方起興隆永世傳”。
貴州銅仁茶店鎮饒氏字輩:“再廣昌勝秀永維望西朝”。
貴州銅仁茶店鎮饒氏字輩:“景韻兆政祥山川毓秀長文章宗泗水俊彥越西邦勝德衡經偉勳有進贊香永錄承世冊嗣數另番昌”。
貴州銅仁河西饒氏字輩:“光忠臣世永明維政熙朝祖德千年再桃李佑開紅”。
貴州銅仁沿河饒氏字輩:“永裕再徵舉從續百元門禹青壽富貴七漱石賢仁良大金仲正守舜應承民萬宗維進德興勝福朝廷”。
貴州銅仁沿河關正饒氏字輩:“百門升七漱石賢仁良大金仲正守舜應承茂萬宗維進德興勝福朝廷”。
貴州銅仁印江饒半街饒氏字輩:“承家光祖德華國躍文章紹裕堂達慶儒茂秀景昌”。
貴州銅仁印江饒氏字輩:“永久應嘉仁寶(洪)德(世)道(仕)文”。
貴州銅仁市印江七都壩饒氏字輩:“應謨仁(慶)寶(在)德、道術振(正)朝(宗)綱(昌)御(王)崇(啟)師(大)秩(庭)重萬事秉貴(朝)昌(端)”。
貴州遵義饒氏字輩:“佰世慶…”
貴州遵義桐梓饒氏字輩:“啟騰德天萬志永在爾文鹹元思先正光明遠大昇平陽慶中華吉安進朝春鴻福雲貴舉照煥繼全成國泰須金有家興應祖恩和睦恕書禮世代保康寧”。
河南南陽淅川饒氏字輩:“文俊啟保同”。
河南濮陽饒氏字輩:“宗火光耀崇守正吉慶祥忠厚傳家遠信義萬代長”。
河南信陽大別山饒氏字輩:“玉金山大明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河南信陽饒氏字輩:“金雲先…”
河南信陽固始饒氏字輩:“登木玉文慶永熙隆培德正道振作光興齊治傳家至起方榮”。
湖北恩施建始饒氏字輩:“學從孔孟世紹欽明”。
湖北恩施利川饒氏字輩:“世大廣榮昌”。
湖北恩施利川忠路鎮饒氏字輩:“安宗成曉”。
湖北黃岡武穴饒氏字輩:“正義雲函(漢)華寵錫楊思維邦治(直)永和太昌良才國柱庭有餘光萬年衍慶積後私芳克培基本長髮其祥”。
湖北黃岡浠水饒氏字輩:“興隆國恩”。
湖北黃石大冶景三饒氏字輩:“景隆道伯友勝仲繼正自守仕國加永錫盛榮華秀”。
湖北黃石大冶景四饒氏字輩:“景隆道伯清璟志永玉興天希可應遵芳盛榮華秀”。
湖北黃石大冶保安鎮饒氏字輩:“惠正從…”湖北黃石陽新饒氏字輩:“清…政從先德名金”。
湖北荊州監利饒氏字輩:“傳先承平”。
湖北荊州石首饒氏字輩:“克必紹自詩書為至寶學士國之光承家惟孝友忠厚乃吉昌德業貽謀遠芳聲定永揚邦照安和順美明祖上榮真言思大廣立志仁成才”。
湖北荊州松滋饒氏字輩:“楚邦有…”湖北十堰饒氏字輩:“杜忠正克…”
湖北咸寧崇陽饒氏字輩:“堂鎮鴻業煥均欽浩模輝”。
湖北咸寧雙溪饒氏字輩:“堂鎮鴻業煥均欽浩模(材)輝坤鍾泰梁耀熟銘藻採熙培鑑源本熾增錦溥榮淳地錫清林燦垣銓溢桂勳”。
湖北襄樊丹江口饒氏字輩:“世澤長…”湖北襄樊襄陽饒氏字輩:“世明長…”
湖北襄樊宜城饒氏字輩:“士(世)有鴻(宏)開志傳家萬代興承先光祖德”。
湖北孝感大悟饒氏字輩:“忠厚傳家遠”。
湖北宜昌枝江饒氏字輩:“世運(應)紹先”。
湖北浠水饒氏字輩:“文運興隆國恩家慶”。
湖北孝感饒氏字輩:“欽明文思榮恭克中平章親睦至道光昭同樂時雍尊崇天德務本求實聖訓作銘幕仁勸義建業立言承先蔚起萬代繁榮”。
湖北枝江百里洲饒氏字輩:“大文天庭洪開昌為傳芝永世運紹先揮宗序(旭)相繼光明進衛啟家純厚邦國得培”。
湖北赤壁饒氏字輩:“可慶鼎盛日聲名振楚邦有志遵先訓世祚自隆昌忠厚原來遠發祥兆平陽緒衍河南譜西江祖澤長進賢稱番實鴻業創介岡大宋遷蓴邑蘭桂並騰芳傳家惟清白華國本文章宇宙推旺族一經紹書香運會逢昭代儒修道德光同時多達士佐治紀循良”。
湖南常德漢壽饒氏字輩:“金學宏先澤文章定玉昌”。
湖南郴州宜章饒氏字輩:“泰子端文福景宗經定一成世必榮恆思賢逸昆居俊紹唐敷化振乾坤傳詩…”
湖南吉首龍山饒氏字輩:“景運兆正詳山川毓秀長文章宗泗水俊彥越熙邦盛德恆經緯勳猷繼贊襄詩書綿世澤嗣後永繁昌”。
湖南張家界桑植、湖南懷化沅陵饒氏字輩:“維國光大學承家升以卓於倫說習敦繼述元良覺本基培植厚門閭自恢闊富貴兩興旺萬代樂雍睦”。
四川儀隴饒氏字輩:“子仕維魯璜(瑞琦琢賓)寶程山魁才元漢方懷信列玉乾閔燦鼎光榮鑑浩槐桂雅季日濟郎德文山錫宗經永仲子宣舜亮亭大聖定明宇克成雲祖德勳世振家聲”。
四川閬中饒氏字輩:“長繼登盈和清康龍”。
四川巴縣西彭(部分江津)饒氏字輩:“鳳守登思柱懷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漢宣世澤慶長綿定有興邦國榮名克紹先”。
浙江建德、衢州饒氏字輩:“自懋以德繼守惟成學從孔孟世紹欽明大本一立斯道長亨濟時致用宗源永澄”。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饒邑啟姓;
平陽閥閱。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饒姓源流和郡望。
臨川紹美;
邵武傳經。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撫州臨川人饒節,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變法中與曾布意見不合,剃髮為僧,更名如璧。先在靈隱寺,後主持襄陽天寧寺,曾作偈語:“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便號“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他為“當時詩僧第一”。下聯典指南宋邵武人饒幹,字廷老,淳熙年間進士,官長沙知縣,恰巧朱熹在長沙任太守,他便抓緊辦理公事,有時間就去聽朱熹講學。後知懷安軍。
五言通用聯
河北源流遠;
平陽世澤長。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饒氏宗祠“平陽堂”通用堂聯。
六言通用聯
節著歲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閩縣人饒廷選,字枚臣,道光年間隨軍駐臺灣,後官漳州遊擊,咸豐年間,官至總兵,曾參與抵抗太平軍。下聯典指西漢人饒威,官魯陰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七言通用聯
輕財好義稱長者;
掛錫吟詩第一僧。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延年,字伯永,號止翁,江西崇仁人,家臨川。遊陸九淵之門,九淵稱其“開豁有力量”,以經學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卒後魏了翁題其銘曰:“有宋長者饒止翁之墓”。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字德操,撫州人。掛錫靈隱,晚主襄旭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當時“詩僧第一”。
奏表節義名御史;
為文俊潔號先生。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中書舍人饒天民,字明先,湖北崇陽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勳,議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祀文天祥、吳泰伯,治澱山、吳漆諸水,為名御史。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饒瑄,字文璧,號行齋,臨川人。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曆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學者稱行齋先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食足衣豐,春長人壽;
堯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饒姓的“饒”字的析字聯。
雙峰不仕,性謹專學;
九歲能詩,明經修行。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饒魯號雙峰,學術專精,屢薦不仕。下聯典指宋·饒子儀九歲能詩,以明經修行聞於朝。
學術專精,美雙峰之衣缽;
詩才俊逸,羨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魯,字伯輿,一字仲元,江西餘干人。嘗赴試不會,遂專意聖帝,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無虛日,作朋來館以居學者。又作石洞書院,前有兩峰,因號雙峰。有《五經講義》、《太極三圖》等多種。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事典(見上七言聯首聯“掛錫吟詩第一僧”句聯釋)。
【祠堂古蹟】
茶陽饒氏祠堂
茶陽古城素有“饒半城”美稱,饒氏祠堂有三十餘座,以殿堂式、圍龍屋居多。有氣勢宏偉的九廳十八井、金碧輝煌的上下堂式,亦有酷似礱形的寓意深長的建築。
更有祠堂廳梁盤龍、懸掛“敕命重光”牌匾被列入梅州市“特色客家民居”。世魁祠、詒谷堂、冬官第等祠堂還有功名桅杆,杆頂旗飄,榮耀風光!明、清兩朝均出有父子進士,據不完全統計茶陽饒氏有進士8人,舉人20人,貢生至癢生三百餘人。茶陽城內的省級重點文物“父子進士”牌坊更是最好的證明,七世祖饒金是創立大埔縣的第一功臣;百侯“一腹三翰林”生母為川心祠堂饒姓姑婆。在這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古城裡可謂是人才輩出。
幾百年來,社會風雲變幻,饒氏祠堂也飽經風霜和人為的破壞,不少祠堂已是破爛不堪。為弘揚饒氏文化,繼承先人開基創為之精神,使饒氏宗族的忠孝文明發揚光大,特將幾座較完整的祠堂例舉出來,作為敬祖之舉,加深我輩對饒氏人文的認識,激勵族人為振興宗族加倍努力,再創輝煌,為社會多作貢獻。
太史第
太史第顧名思義是翰林太史的祠第。它起源於樂房八世成敏公建立,距今約有近500年曆史。歷經族中先賢俊達擴建而成。位於茶陽城北地段,佔地三十餘畝,四周圍牆拱護,果樹成蔭環境清幽,清澈漳溪河旁繞而過。祠堂坐南向北遙對筆架山峰,汲取毓秀鍾靈之精華,代有人才迭出,佼佼者當數十七世慶捷公,字德敏號漫塘(1739-1813)。公天品敏穎,學識淵博,文彩藻麗。36歲中式清乾隆乙未榜三甲第八名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檢討,任清《四庫全書》編纂分校官十年,後再任五年內閣中書舍人,專司紅本。六十歲致仕還鄉。歷掌韓山書院,越秀書院,端溪書院。公精於詩文著作甚豐,著有《館課擬存》文集四卷,《桐陰詩集》八卷。其名字被列入《廣東通志,本傳》。
成敏公派子孫主要分佈在西門太史第,崆下,牛欄坪。歷史上出十多位廩生,庠生,太學生等。
冬官第
“冬官第”位於古鎮茶陽城東門附近。是座歷史悠久人文蔚起的老祠堂,創始於樂房六世祖松峰公,有500多年的歷史。大門座西向東,裡靣九廳十八井,磚木結構。自古至今子孫繁衍興旺。門前的石獅子與八副楣杆,祠堂內高懸“五花榮封”,“三鳳齊嗚”匾額。足見昔日科甲輝煌,用花崗岩麻石鋪砌的大門門坪,天井。門楹對聯與懸掛的燈籠仍呈現當年世代官家氣派。
“冬官第”是“父子進士”與齡公第四個兒子,饒垍號紘公後裔的祠堂。明清兩朝人才濟濟,在清朝十九世商山公與二十世褒甲公,父子榮登進士,均官授知縣再續傳奇。十七世崇魁公登黃軒榜進士,官拜工部營膳司主事。十八世重慶字紹芳公,選拔貢生,朝考高等,充四庫全書館錄。授貴州龍泉縣知縣,署正安州知州。歷任貴州桐梓,施秉,玉屏知縣。
該祠堂文魁,貢生,廩生,庠生眾多。有“十代九大夫”的美譽。是茶陽饒性歷史的人文典範。
詒谷堂
詒谷堂建於1524年,至今已有四百捌拾捌年的歷史了,它是茶陽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詒谷堂的格式是典型的殿堂式圍龍屋。整座屋的結構酷似礱形,寄寓豐衣足食、長流不息的寓意。門前豎立五副表彰祖宗中舉人的功名楣杆。上廳掛著“敕命重光”的金匾,下廳富貴和耀世榮譽。該屋已被梅州市政府列入特色的客家民居。詒谷堂還出了饒氏的第一位世界著名機電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
朝議大夫第
朝議大夫第坐落在茶陽城南地段,是座並不顯眼的小祠堂,旁依金山,門樓向東。人口不多隻幾戶人家。前後約有二百多年曆史。但在舊時卻曾顯赫一時,它是從“冬官第”分離出來的支派。據有關史料記載,十八世重奐號肯堂公,是崇魅公嗣長子,克武庠生,官授衛遷。為人和善,樂善好施捐資賑災,捐助族人讀書費用,頗有仁慈之風。十九世饒蘋號鹿埜公,傳承詩書克邑庠生。二十世饒霖字仲郇公,自幼聰穎英姿超卓,讀書觀大略不屑拘章句。年十八歲,選拔入京,廷試一等。詮選江蘇常州府通判。勤政有聲加四級,朝廷誥授副四品“朝議大夫”並貽贈其祖,父兩代相同官階稱號。是茶陽饒姓樂房“十代九大夫”精英人物之一。
川心祠堂
川心祠堂位於茶陽鎮的學前街地段,是一座別具一格的祠堂,它由邇訓堂等三座祠堂並排相連,中間均有座石門相通,故而稱為川心祠堂,距今約有400餘年歷史。它是“父子進士”的與齡公第三個兒子,饒嶝公號於岸公構建。祠堂原來在學前街口有座門樓牌坊約五米高,門樓石匾刻“奕世賓賢”後靣陰刻“毓秀茶山”石階拾級而下,一條全用花崗岩麻石鋪砌的30多米長石板路,直達門口,門口有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守護大門。門口西面有塊石牌匾陰刻“父子中翰”後面“風憲重望”更顯露當年輝煌氣派。可惜由於文化大革命人為破壞,和歷年大洪水毀壞,門樓,大門幾乎蕩然無存,昔日雄風光彩難再。
饒嶝公於明萬曆癸未科中式第六十一名文魁,與兄長饒堪公,為圓祖,父,孫三代同為進士之宏願,十上京城赴考,未嘗夙願。朝廷謁選銓授山東寧海州知州。在任勤政愛民,政績斐然以清廉著稱。聖上聞賜“清廉宴”晉階“奉直大夫”並誥贈父如其官階封號。饒嶝公傳下子孫人丁興旺,詩禮傳家人才輩出。15世寵偉公中式清康熙丙午科第十九名文魁,銓授知縣。16世時英公中式清乾隆甲子科第七十二名文魁,詮選縣尹。14世饒球公由例貢授寶慶府通判。15世寵佺公,貢生詮授教諭,百侯楊姓“一腹三翰院”之母饒氏女。就是寵佺公的二女兒。另外還有多人任司訓,訓導,縣丞,州同職。貢生,廩生,庠生,太學生二十多人。
寧化饒氏宗祠
位於閩西寧化縣。這是一座新修的饒氏宗祠,周邊原有好幾個饒氏宗祠,這個祠堂是在原老祠的基地上新修的,背靠龍脈、富麗堂皇。
印尼雅加達饒氏宗祠
印尼雅加達平陽堂饒氏宗祠位於雅加達西區JI.LAKSA大街73號,毗鄰商賈雲集之市場。祠堂建立於1950年4月,創辦人有饒博基、壽可、玉粦、厚基、佔廣、彬芳、欽瞻、添榮、潤吉、海偉、階盛、運森等宗賢,以聯絡宗誼、互助福利為宗旨,迄今已有67年曆史。
祠堂大門紅底黑字楹聯:“平陽世澤;元亮家聲,”道出了在“千島之國”落地生根的梅縣、大埔籍饒氏客家人牢記“根系華夏,溯源念祖”的熾熱情懷。
祠堂肇造功在宗賢
大門左側牆壁上鑲嵌著“印尼平陽堂饒氏宗祠擴建記”“椰城萬隆饒氏諸梓叔姑姐建祠熱心捐芳名錄”兩塊金字黑色大理石碑,永耀千秋。
1950年初,經祖籍梅縣鬆口車田村的饒博基先賢倡議,饒氏宗親熱烈響應慷慨解囊,集資購地動工興建饒氏宗祠,並於當年4月落成。自此春秋兩祭依期舉行,在印尼首都傳承溯源追本、睦族敦親之中華優秀文化。祠堂內設互助會,作為長久保養宗祠及團結宗親發揮團結互助精神的辦事處。
1985年,在互助會歷屆主席饒佔廣、耀賢、耀武、海偉、仕武等理監事及全體會員合力支援下,時任主席饒欽活主持修繕祠堂,煥然一新。
1988年,名譽主席饒耀武慨捐鉅款,將宗祠相連之左鄰屋宇購買下,贈送宗祠作擴建之用。當年3月21日動工,拆除舊屋擴建,9月11日落成揭幕。自此,佔地近千平方米的一層半饒氏宗祠,碧瓦白壁襯紅磚,肅穆堂皇。這次擴建工程總費用為印尼幣7939.4萬盾,除椰城、萬隆的69位宗親熱心捐款2000萬盾,其餘5939.4萬盾均由饒耀武宗賢捐款。
大廳內壁正面的兩個拱形小門上端,揮寫上“松筠”“竹茂”紅字。牆壁上方鑲嵌著白底紅字的“平陽堂”三個大字,由饒博基宗賢1988年8月題奉。二米多高的紅色神龕上方,擺放著一塊黑木金字的“平陽堂饒氏歷代始高曾祖考祖妣暨故祖伯祖叔嬸之神位”,外框鑲上饒博基題奉的“魯陰世澤,元亮家聲”金字楹聯。神龕下方,則擺放“土地伯公伯婆神位”之黑色金字神牌。神龕兩側牆壁掛著一副“平陽堂祖祠落成紀念”的金字黑木楹聯:“春祀秋嘗,慎終追遠,遵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裕後光前,發揚元亮家聲。”此聯由饒彬芳敬撰,抒發了饒氏裔孫春秋兩祭遵古禮、振家聲之情感。
春祭典禮猶存古風
2017年4月16日(農曆丁酉歲三月廿日,星期日),是雅加達平陽堂饒氏宗祠春祭日。筆者應饒氏宗祠互助會饒育粦主席邀請,專程從梅州家鄉抵達雅加達參加春祭典禮,深切感受到慎終追遠、敬祖思宗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千島之國”的發揚光大、薪火傳承。
是日上午8時半,饒育粦主席、饒仕武前任主席、饒仕榮等及筆者共五人,率先來到雅加達石橋頭49號的“百氏總義祠”,在“饒氏歷代高曾祖考祖妣之神位”焚香禱告,並雙手拈香祭拜天神、土地伯公。旋將祖宗神位香爐上燃著的三支大香帶回饒氏宗祠,插上神龕香爐,以表對152年前創辦雅加達“百氏總義祠”的客家先賢們播揚中華文化的豐功偉績欽敬之情。
此刻,饒氏宗祠神龕前擺著一張1.3米高的長方形黑色雕花神桌,放有“大始祖元亮饒公妣吳大夫人神位”及兩個插有鮮花的花瓶。兩米多寬的方形供桌上攤上一塊紅布,懸掛著一塊“富貴吉祥”“福祿壽三翁圖案”的彩錦;10根1.5米高的紅色大蜡燭分列兩旁,是由育粦、朝聯、仕武、安偉4位宗親敬奉的。供桌上,擺放著豬魚雞三牲及豆腐、肉丸、發粄、火龍果、龍眼、蘋果、柑、葡萄等11盤供品,以及10杯茶、10杯酒和財帛紙寶、祭文。
【典故軼事】
抗日名將饒國華28字家訓
饒國華,川軍第145師師長,生於四川省資陽市東鄉(今雁江區寶臺鎮)張家壩。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饒國華主動要求率部抗戰。出征前,饒國華將35條饒氏族訓簡化成28字家訓,留給子女。
“比我強的我不怕,比我弱的我不欺;人有我無不嫉妒,我有人無不張揚。”饒毓琇說,這28字家訓簡單明瞭,琅琅上口。
1937年12月1日,饒部所在陣地被日軍包圍,饒國華舉槍自盡,以死殉國。饒毓琇說,80多年過去,雖然28字家訓沒有刻在牆上,但家中老小均能背誦。“以前飽含了民族大義,現在看來也適用於待人處事。”
清乾隆元年(1736年),饒國華的太祖父饒文德從福建龍巖舉家遷移入蜀,到饒國華已居耕五代。幾代人的積累傳承,饒氏家族形成了35條族規。
饒國華的父親饒思鴻遵奉著龍巖人重教的傳統,再窮也要讓孩子讀書,他把饒國華送入私塾。饒國華一生無論走到哪裡,揹包裡總少不了硯臺、筆墨和書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饒國華主動請纓。出征前,留下28字家訓:“比我強的我不怕,比我弱的我不欺;人有我無不嫉妒,我有人無不張揚。”
饒毓琇說,父親留給家人28字家訓,“是從35條族規中總結提煉來的,當時體現了民族大義,意思是我們不怕敵人,因為我們必將取得勝利。”
出川前夜親自端水為老母親洗腳
饒毓琇說,“家訓教我們立身為人,家訓外還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第一條就是孝。”
1937年,饒國華出征前,曾回鄉與家人作最後一次團聚,臨離資陽時,特地拜訪了啟蒙老師伍鈞老先生,又囑咐妻子藍紫仙:“餘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老母年高,望盡心奉養。”
饒毓琇講述了一個父親孝順老母親的細節,“離家前一個晚上,父親專門打了一盆洗腳水,親自端去給祖母洗腳。”饒毓琇說,當時父親單腿跪地,動作輕緩,慢慢地給祖母洗好腳,剪好指甲,擦乾,再穿好襪子。
傳承家訓一家老小均爛熟於心
饒毓琇說,父親提煉的28字家訓,因為“強、弱、有、無”的對比,所以很容易記憶,“他的意圖也是讓我們能記誦,簡單明瞭但內涵豐富。”
“早年父親駐防銅梁縣時,幫老百姓收莊稼,一定要做到不擾民。”饒毓琇小時候經常聽父親的衛兵說,“當時我們住的街對面,有家中藥鋪,父親會固定給坐堂醫生錢,用來資助付不起錢的窮人。這些就是比我弱的我不欺。”
“比我強的我不怕,現在更多是一種待人態度。”饒毓琇說,她要求子女對待同事、同學或鄰居,都不要嫉妒、不要害怕,而是要虛心學習,反之也不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對比。
饒國華的嫡孫顧清偉(也叫饒清偉)說,現在家中小孩懂事起,都會背誦28字家訓,“都是潛移默化在實際行動中讓他們記住了。”
【家訓格言】
《饒氏家訓》八則
敦孝弟
堯舜之道,莫先孝弟。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為人子者,當思吾身從何而來,內盡其心,外竭其力,以勤服勞,以隆孝養。毋博奕飲酒,毋好勇鬥狠,毋好貪財私妻子,一有此等皆傷親心。試思自己也有時做父母,不孝其親,將來必生逆子。天道好還,其理不爽。至於兄弟之誼,名為手足,血脈相通,痾癢相關,乃往往營一己之私,忘同氣之誼。析爨者固兩不相顧,共居者亦各懷二心。或獨斂貲財,止以私其妻孥;或各置田產,不以分其兄弟;又其甚者或婚娶之事,以弟先兄;或子復有子,而其弟白首不娶。倫常倒置,莫此為甚。以至同室操戈,鬩牆構釁,祖父遺業終歸烏有。凡我族人所宜深戒。詩曰:“豈無他人,不如同父。”尚其念哉。
睦宗族
家之有宗族,猶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雖遠近異勢、疏密殊形其為本源則一。自生齒既繁,不能無盛衰強弱之異而爭競之端以起。或富者過於錙銖而無解推之惠,或貧者深於觖望而生妒忌之心,或以貴凌賤而勢利遺其宗親,或以賤驕人而笑言忘其本分,或不安卑小之位而僣越長輩,或自恃年行之尊而傲慢賢達,或偏聽妻孥之淺識,或誤信局外之浮言,遂致相見如仇讎,慶弔不相聞問,詬誶傾排無所不至。至於讀書明理,身列膠庠,宜以和睦之風為一方表率,而奸頑好事之徒,或詭計挑唆,或譖言煽誘,貌為和柔,中藏險詐,有一於此,釀禍無窮。宗黨之間,歲無靜日。我族世守雍睦,共篤宗盟,但恐人煙稠密,不無意見偶乖,須念祖宗一脈之親,交相勸勵,父老子弟聯為一體,安樂憂患視為一家,有司表為仁裡,天下推為望族,詎不以此歟。
息爭訟
人心不平則爭,爭之不得則訟,破家蕩產莫如訟。嘗見世人,睚眥小怨,啟釁崇朝,或自恃一己之才能,或誤中小人之挑引,因而俯首公庭,委身法吏。任職業之拋荒,受胥差之嚇詐,幸而勝亦傷財,不勝則呵責隨之,甚至桎梏而死於非命。前車覆轍,深可寒心。《易》訟之象曰:“君子以作事謀始”言息訟貴絕其端也。是故人有親疏,概接之以溫厚;事無大小,皆處之以謙沖。談言可以解紛,橫逆當思自反。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蓋戒訟則息爭,息爭則能忍,凡人能忍,則終身不辱。
勤職業
衣食之道,生於地,長於時,而聚於力。本務所在,稍不自力,必致坐受其困。雖智愚強弱之不同,莫不有一本分當為之事。幼而習焉,長而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書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韓子曰:“業精於勤,荒於嬉。”無論為士農為工賈,業雖不同而務所當務則同也。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遊手好閒,便生出許多妄想來,或酗酒沉酣以滅性,或賭博傷財以破家,或串盜賊陷贓以犯法,或肆姦淫敗常以喪身,種種非為,皆足以辱父母而玷祖宗。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此之謂知務。
戒奢侈
古者蒙宰制國用用地大小,視年之豐耗。夫財,猶水也。節儉,猶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則一洩無餘而水立涸矣。故自古民風先之以勤,即繼之以儉。勤而不儉,則十夫之力不足供一夫之用,積歲所藏不足供一日之需。豐年既無嬴餘,荒歉必至窮困,亦其勢然也。嘗見富人子弟,驕奢浪漫無所不至,日逐一日海竭山空,至於祖宗遺業消歸烏有而始思物力之艱難,亦已晚矣。易曰:“不節若,則嗟若。”蓋言不知節儉,必至嗟悔也。是故衣食不可過華,飲食不可無度;冠婚喪祭各安本分,屋房器具務取素樸。即歲時伏臘,斗酒娛賓,從俗從宜,歸於省約,為天地惜物力,為朝廷惜恩膏,為祖宗惜往日之勤勞,為子孫惜後來之福澤。
戒鄙吝
無過不及之謂中,豐儉咸宜斯為善道。所謂節奢侈者,只於量入為出,非無論貧富概從吝嗇之謂也。貧而儉,雖儉亦謂之中;富而豐,雖豐不謂之過。蓋蓄積既多,則恤孤寡、扶正直、尊師友、惠鄉鄰、施德義,儘可為所欲為。天地生財原是活物,活物而死據之,一田舍翁、守財奴耳。又況子母出入,計算無遺,簞食豆羹,見於顏色。貧者既利其有,且忌其吝,莫不欲乘其隙而媒櫱之,是故富者怨之府也。陶朱公三致而三散之;龐公遺子孫以安,不遺子孫以危;是二人者真可為天下後世法矣。
存忠厚
歐陽子曰:“利不必溥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凡人存心最是不可刻薄。無論以強凌弱,以智欺愚,疏人骨肉,謀人財產種種作惡,謂之刻薄。即一舉一動只圖自己便宜,不顧他人有損,皆非忠厚之道。吾人一生受用,命之自天。即使刻薄可以成家,而天奪其魄,斷無久享之理。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過歷而魯後衰,詎非忠厚之報歟。
正家庭
正直者,持身之本也。內以正其心術,外以正其舉動,父兄以是率之,子弟以是循之,古之人所為以身教也。子曰:“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論作奸犯科,規矩錯子弟尤而效之,至於無所不為;就是語言偶涉不經,行坐或乖於正,皆足以啟後生小子佻達謔浪之風。至於婦子嘻嘻、家人嗃嗃,而倫常之間不可問矣。大凡人之邪正,生成者少,學成者多。為人父兄作好作醜,便是子弟模樣,必須以身作則,毋為詭詐,毋好為嬉遊,毋習於財博,毋溺於姦淫;又復延請端方正直之師教之,讀書明理,雖有頑梗不肖之徒,亦必變化氣質而終底於成人。孟子曰:“人樂有賢父兄”不信然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