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姓圖騰(利氏圖騰)
利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始祖李利貞為楚國老子的祖先,後人為紀念他,取利字為姓,是利姓的主要淵源,其它淵源還有出自羋姓,來源於封地;出自姬姓,也來源於封地;出自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人口主要分佈在河南一帶,歷史名人有西漢名丞利倉、漢代武將利幾、宋朝學者利元吉、當代大學教授利卓燊、偉倫基金會主席利國偉等。利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四萬,排在第三百七十位。
【釋義】利,本義是鋒利。甲骨文的利字像犁剛出土的形,可見“利”是“犁”之初文,利,陰陽相和,各得其宜。有和之義,引申有利落、迅猛、順利、富饒等義。
【得姓始祖】
利貞:利氏的出處,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讀音極為相似,而且追溯起來,三姓還同出一源,可以說是兄弟。原來李氏的出處,根據《元和姓纂》的考證是:“顓頊高陽氏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為堯下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徵,得罪於糾,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變李氏。”本文所討論的利氏,根據《路氏》的記載,則是“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響中國學術思想既深且遠的不朽哲學家,他的祖先叫利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記載,利貞的後裔之中也有人以李為姓。如此看來,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於上古時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應是利氏的發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貞為利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高陽氏,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的考證是:“顓頊高陽氏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為堯下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徵,得罪於子縐,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變李氏。”即上古商王朝時期,有位王族子弟叫理徵,幼兒時期,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母親抱著他逃亡,路途上又飢又餓,經過一棵李子樹下,以李子充飢,後來母親就為其改姓為李,叫李利貞,成為李氏鼻祖。
但據史籍《路氏》的記載,利氏是“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李利貞的第十一世孫李聃(李耳),就是老子。
老子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被後人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迄今為止一直在意識形態上深刻影響著全世界的歷史人物。
在老子的後裔子孫中,有為紀念遠祖李利貞,取利字為氏,稱利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與李氏、理氏同宗同源,其利氏是在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因此利氏族人大多尊奉李利貞、老子李聃為得姓始祖。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仍作lǐ(ㄌㄧˇ),今音讀作lì(ㄌㄧˋ)亦可。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王族公子西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5年在位)生有二子,長子西為庶出,次子壬為嫡嗣。
周敬王姬丐五年(公元前515年)楚平王逝世,令尹子常入朝主持商議楚王繼位之事,大家都認為公子壬智弱,不如其兄公子西才德兼備,善治國事,因此都推薦立子西為楚王。但子西決心謙讓,推辭不接受。因此,只好以公子壬即位,是為楚昭王熊壬(羋軫,公元前515~前489年在位)。
當時楚國舉國歡慶,民眾都讚揚公子西賢良。楚昭王即位後即賜兄長公子西食採於利邑(今河南沁陽),封以利氏。從此大家尊公子西為該支利氏的得姓始祖,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食採於利邑(今湖北隨州),其後裔子孫以先祖食邑名稱為姓氏,稱利孫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利氏、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
叱利氏,亦稱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即中國北方古高車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利氏後改為利氏”。實際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後大舉推進的漢化改革過程中,叱利氏在漢化時先改為漢字單姓利氏,後另有族人改為李氏,其實是同宗同源。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利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秦朝時期,秦始皇設定有利氏一官位,亦稱慄氏、歷氏,專職負責監造金屬器具,其中負責冶煉澆鑄的工官專稱“窏氏”,負責兵器製造的工官則專稱“利氏”,負責民用器物製造的則專稱“慄氏”。
到了宋、金、元時期,人們管負責兵器製造的工部官吏稱作利器署令、利器署丞,隸屬於軍器監院管轄。
在利氏、慄氏、歷氏、窏氏、利器署令、利器署丞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利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金、元時期官吏利通監,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利通監,亦稱利用監、利用院,是金國時期設定的一種官位,金國稱“利通監”,元朝稱“利通院”。
在金國時期,利通監專職掌管鑄幣場,最高行政長官稱利用卿,下屬有利通太監、利通少監、利通副監、利通監丞、利通給事等官吏,由於在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78年),金國政府在曲陽立監鑄幣,因此在當時宋朝史書中又稱其為“曲陽錢監”,官秩為從三品,即今副部長級,職能如同中央銀行造幣局。
金國滅亡後,元朝政府承襲了這種官制,在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改“資用庫署”為“利用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改利用監為利用院,不久又恢復原稱,下轄資用庫、怯錢局、熟皮局、軟皮局、斜皮局、貂鼠局提舉司、染局等機構,權勢頗大。
在利通太監、利通少監、利通副監、利通監丞、利通給事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其官職稱謂漢化省稱為姓氏者,稱利用氏、利通氏,後簡改為單姓利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顏扎氏,稱燕札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顏(民姓)氏、閻(官姓)氏、張氏、錫氏、利氏等。
該支利氏鼻祖為顏扎·珠爾杭阿,滿洲正黃旗人,清乾隆年間從徵甘肅,在鎮壓回民起義的過程中立功頗偉,因功被乾隆大帝賜號為“錫利巴圖魯”,累官至御前侍衛、正白旗護軍統領、鑲藍旗滿洲副都統,賜騎都尉世職。在顏扎·珠爾杭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號為姓氏者,先稱錫利氏,後以諧音漢字省文簡改為單姓利氏、錫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ㄌㄧˋ)。
源流八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世居黑龍江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地方,是達斡爾族的老姓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d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莫爾登氏多冠漢姓為利氏、孟氏、莫氏、蒼氏等。
達斡爾族、滿族利氏讀音皆作lì(ㄌㄧˋ)。
【遷徙分佈】
遷徙
利氏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春秋晚期至戰國的李利貞,接著是利九。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楚霸王項羽的大將有利幾、博士利永貞、中山賢相利乾,後又有得道真人利真,西漢時期有長沙承相利蒼,唐朝時期有高僧利涉,宋朝時期有文士利申、金溪縣丞利元吉、學者利鸞孫等。
據欽州利明學世家族譜記載:利氏最早南移繁衍的祖先是利劉興、利本堅兩位,利劉興從河南開封府祥符縣遷至安徽省開基,部份遷居國外。利本堅,字孔固,原住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利本堅是明朝著名的愛民好官,先後出任江西贛縣主薄及四川省安嶽縣丞,明朝時期到廣東韶州任教,期滿移居南雄城南珠機理定居。利本堅淑配陳氏生下三男,長子利大川,次子利朝綱,三子利維卿。
利大川從南雄遷居平林開基,生下利桂榮。利榮生利高輝、利高煌。利高輝生利維基、利維堂。利維基生利錦,利維堂生利鏞。利鏞生利祖安。利祖安生利棰英。利棰英生利福明、利福堅。利福堅生利思仁、利思義、利思禮、利思志。
利朝綱從南雄遷居江西省龍南,生下利廷用。利廷用生利繼祿。利繼祿生利世昌。利世昌生利成六、利成十、利成廣、利成立。利成廣遷居四川省,部分子孫僑居國外。
利維卿從南雄遷居東莞縣開基,生下利應瑞,字夢傖,又生利應祥。利應瑞生利良材,字柚,又生利顏材,字梓。利良材生利寅賓,字名楊,號天寶。利寅賓生利益夫,字伯謙,又生利順夫,字伯巽。利益夫生利廷鳳,字鳴時,號芝。利廷鳳生利於南。七代單傳至第八世利襲(世美),字世嘵,妣謝氏,是已亥科舉人,官授南海巡檢,為國家為民族而軀名垂千古,公婆墓地葬在東莞縣常平鎮橋瀝村馬橋獅山。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的利氏家族,是利世美的後裔。
利世美(利襲)生下四子,長子利秀野、二子利蘭野、三子利芸野、四子利蕙野。利秀野住莞城,明朝末年間其後代利松友、利竹友、利梅友三人遷居柴金臨江鎮及福建省莆田縣開基。利蘭野住城西油榨尾,利芸野遷居惠州博羅嶺坑開基,利蕙野遷居海南及國外。
利蘭野生利文傑,居廣東莞城油榨尾。利文傑生利受祖、利受寧二子,遷居廣東高要縣金利村。利受寧生利德華。利德華生利帝保。利帝保生利觀養、利觀祿,後遷高明墨編村。利觀祿生利史明,利觀養老生四子:長子利康長(利明學),字昌教,號聖山;次子利康義;三子利史勳(利史江),四子利史富(利明臣)。
利康長於明朝末年間到廣西靈山任教儒,其品德純正,志在四方,深知地理,目睹欽靈一帶是理想開基之地,故選擇靈山陸屋東郊勝塘村建居,從廣東墨編村遷此開基,於是利康長便成了廣西欽州地區利姓的始祖。利康長娶三房生八子,原配陸氏,續娶施氏,再娶楊氏。施氏太婆墳地名寶鴨塘,墓有對聯一首:“壹墓開基綿八子,雙峰毓秀萌千孫。”
利康長之長子利顯全,利顯全生一子,遷居廣西欽州青塘金利村,其子孫現遍及當地四十多個自然村。利康長之二子利顯洪、三子利顯秀,子孫布及廣西各地。利康長之四子利顯彰的後代,遷往南寧、桂林、梧州等地。利康長之五子利顯勝、六子利顯後,遷往廣東。利康長之七子利顯良,遷往山東歷城、山西大同及山東煙臺等地。利康長之八子為利顯斌。目前,利康長的後裔子孫估計不少於五萬人。
北宋初年,江西利氏一支南遷到南雄保昌定居。在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這支利氏族人遷至今東莞常平大瀝,墾荒種養,大瀝遂為廣東利氏發祥地。南宋時期,這支利氏族人繁衍至博羅、南海一帶。元初,繁衍至紫金、河源等地。上述四川安嶽縣令利本堅即為紫金人。
分佈
宋朝時期,利姓大約有1萬2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江西等地。明朝時期,利姓人口急劇下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地區。
當代利姓的入口大約有14萬,為第三百七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利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內蒙古、臺灣等地,廣西為利姓第一大區,約佔利姓總人口的一半。
利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桂粵瓊、雲南東南、貴州大部、湘贛南部、福建大部、浙江南端、內蒙古東北、黑龍江西部、吉林西北,利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6%以上,這一區域覆蓋面積大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7.9%,居住了大約84%的利姓人群。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靈山縣、北海市合浦縣、南寧市、陸川縣,廣東省的河源縣、東莞市、惠州市、陽江市陽東縣、南粵縣、從化縣、廣州市花都區、博羅縣、新會縣、英德縣、湛江市,河南省的洛陽市、虞城縣、唐河縣,江西省的興國縣、萍鄉市,安徽省的無為縣、南陵縣,海南省,四川省的南充市南部縣,湖北省的來鳳縣,臺灣省的屏東縣等地,均有利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廣西欽北利氏字輩:“成元祥(世)建鎮泉林開基遠”。
安徽合肥利氏字輩:“成業宏……”
江西興國利氏字輩:“德明厚祥禎”。
四川南部利氏字輩:“世繼中山洪業永傳家齊國治福祿萬全”。
利氏一支字輩:“佑治受命吉自天申進化西雍濟美克紹休烈迎慶”。
附:
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派世系:
楚,源出高陽氏顓頊,遠古傳說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號高陽氏。之子孫,皇帝之苗裔。脈傳至西伯侯姬昌,後諡為文王。德化溥著,養老尊賢,於是大顛,閎天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往歸之。
熊鬻子:姓羋,諱熊髦齡歸。周文王與姜太公呂尚開周王業,至周成王時,序功封其子熊繹於楚地之丹陽,即今湖廣南郡是也,為楚諸侯。
熊繹:鬻熊子之子。成王封為楚侯,都丹陽。生子熊廉。
熊廉:熊繹之子,襲楚侯爵。生子熊孟甫。
熊孟甫:熊廉之子,襲侯職,生長子熊叔茂。
熊叔茂:熊孟甫之長子,奉周穆王詔命徵東土嬴徐子,大戰於麒麟谷,誅東偃王之子嬴伯謨,斬偃王,父子平定東方有功,王賜節鉞得專征伐茂。傳孫熊渠。
熊渠:熊叔茂之孫,世襲楚侯爵,傳至世孫熊通遂稱王號。
熊通:熊渠世之孫,都郢州(今湖北江陵),周桓王十四年乙未伐隨有功,請爵於王弗許十六年丁酉夏,楚會眾諸侯尊楚為東楚武王,原配夫人鄧氏,乃鄧侯之女,名曰鄧曼,賢德而智敏。生子熊貲。周莊王七年辛卯,楚武王伐隨。卒於樠木,太子貲立。
熊貲:熊通之子,嗣位為楚文王,伐蔡滅息國,攜息媯為歸。生子熊喜(原為革旁),次子熊惲。王崩熊喜立,楚人名為堵敖。死,次子熊惲立為楚成王。
熊惲:熊貲之次子,即位稱楚成王。周惠王六年庚戌,王賜楚王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生長子名商臣,次子名職。王崩長子立。
熊商臣:熊惲長子,嗣位稱楚穆王,生長子名旅,立為楚莊王。
羋旅:亦稱熊侶,熊商臣之子,楚莊王。嗣王位,納伍參,蘇從之諫,屏退楊越二姬,斬斷鐘鼓管埨之音。理國政事,舉孫叔敖為上卿,任以軍國重事,後莊王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霸業,尊周王天子攘外夷狄,遂成五霸諸侯,名震青史。王以霸績威恩所及民皆愛敬,諸侯畏服。大封公子食采邑地,以制郡侯命。賜公子熊富食採於利邑,賜姓利氏,從此有羋姓利氏。後,公子熊富之長子熊審嗣王位,是為楚共王。周定王十六年庚午秋七月上旬甲戌,莊王崩,太子嗣位。
楚公子利,利九公之孫。
利乾:字行健,楚公子利之雲孫。博學宏才,多聞古今,治亂機宜。漢景帝第八子中山王劉勝景仰利乾之名,詔利乾置相以輔贊王事,董仲舒作江都賢相,名炳綱目。利乾作中山賢相,名耀史策,功績名重江都,厥後克昌,繁衍天下歷數傳。生利永貞。
利永貞:字葆元,賦性英偉,學精性天舉孝廉,賢良方正,闢為漢博士官,至弟子五十人。復其身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掌故治禮之官,主故事者以其文學習禮儀者為之,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永貞為博士官,彬彬多文學出槐裡令,政化優著歷數傳。生利真、利興。
利真:博通儒學,兼釋道師,事方士得悟真玄,遂成真人,功成飛昇,上帝敕授得道真人,名職仙籍。
利興:字兆祥,儒業博敏,五代齊闢為功曹。時值擾攘,逐隱不悔,以經學傳裔,師孔孟正宗,歷數傳。生利申。
利申:字友甫,學尊孔孟,從唐韓昌黎,文公遊學江都,惡曲學之壞人,心懷正道,而抑邪。說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王道學問,砥柱逥瀾累闢,不授職以經學傳家,克昌厥裔,歷數傳。生利周。
利周:字魯,齊家學淵深,聞程顥調晉城令時,以修齊誠正之學著正心,王道之政,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度鄉村遠近,為五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凡孤寡殘廢使無失所,行旅行於塗者,疾病皆有所養,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鄉民社,會為五科條,旌其善惡。魯齊公往從師之,遂得傳二程太極性理之學,私淑後嗣裔。長生利本堅,次生利本賢,具優經學,籍河南開封府祥符縣。
利本堅:字孔固,庭傳五經二程心學。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丁亥,立八行,取仕科,謂孝友睦淵,任恤忠和也。凡有此八行即免試補大學士。利本堅得聞二程孔孟不傳之學為諸儒倡著,鄉稱其才器可大任,補大學士,舍登進士。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已亥,秘書省正字曹輔佐遷竄於柳州,政化廉明。宣和七年乙己,利本堅除授廣西柳州刺史。利本堅攜家眷往遷柳州。舉前美政聲著,廉明當道。首存利本堅能撫凋疲已甚之,民膺累犯,猖獗之盜,綸書褒榮,億兆謳歌。次年丙午,值金人陷京師,金幹離不以上皇太后與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嬪妃北去汴城。河南具為金居。建炎元年丁未,宋高宗南遷即位應天府,詫行州邑勤王,利本堅在柳州治作僉著。至紹興年間,利本堅以老致歸道廣東南雄,值金人侵阻,寓居雄城南廛,夫人陳氏,生子利涉。
……
東莞大瀝始祖雋卿支派世系:
第一世:利雋卿,諱偉,南雄保昌人,宋太平興國中入廣,定居東莞大瀝鄉。生二子:長子利應瑞;次子應祥,諱夢龍,無子。
第二世:利應瑞,諱夢麟,號雲水閒人。生二子:長子利良材;次子利彥材,諱樟,舊傳遷交趾東都城。
第三世:利良材,諱楠,仕場官勾,生一子:利寅賓。
第四世:利寅賓,諱陽明。生二子:長子利雲樵;次子利順夫,諱伯巽,無傳。
第五世:利雲樵,諱伯謙,字益夫:生一子:利芝巖。
第六世:利芝巖,諱鳴時,字廷鳳。生一子:利於南。
第七世:利於南,諱載道。生一子:利世美。
第八世:利世美,諱襲,宋宣和己亥舉人材,補南海巡官,後終歸善縣主簿,配謝氏,生四子:長子利秀野;次子利蘭野;諱階,字時進,遷居莞城西油榨尾,茲不贅;三子利芸野,諱宣,字欣濯,居博羅蟾坑,茲不贅;四子利蕙野,徙居南海縣城,茲不贅。
第九世:利秀野,諱隱,字時躍,配鄧氏,生二子:長子利養軒;次子利天與,生一子,徙居歸善水東街,其系未詳。
第十世:利養軒,諱羲,字賓王,配王氏,生三子:長子利草庭;次子利應魁,諱昂庠,生一子:利南山,字子俊(生一子:利汝道,諱若川,生二子:利桐友、利桂友;利桐友,諱政,字子正,無傳;利桂友,諱教,字子寬,生一子:利德直,利德直生利紹之,利紹之生利亞勝,利亞勝無子);三子利應科,諱晟,無傳。
第十一世:利草庭,諱冕,字應廷,宋朝請郎,配鄧氏,生二子:長子利龍山;次子利玉山,字子仁,無傳。
第十二世:利龍山,字子高,配劉氏,生一子:利樸庵。
第十三世:利樸庵,諱涉川,字汝舟,配袁氏,生三子:長子利松友,生三子,徙居黃客阜,茲不贅;次子利竹友,生三子,徙居惠州派尾,茲不贅;三子利梅友,留守大瀝。
第十四世:利梅友,諱枚,字子安,配鄧氏,為大瀝房祖,生一子:利思義。
第十五世:利思義,配鄧氏,無子,以利松友公之孫利述之為嗣。
第十六世:利述之,諱繼,本承繼,配丁氏,生二子:長子利達甫;次子利良甫,諱善英,生七子(一子利升,無傳;二子利文,無傳;三子利昶,無傳;四子利景,無傳;五子利鼎,無傳;六子利昂,無傳;七子利昊,生一子,後無傳)。
第十七世:利達甫,諱奇英,配陳氏,生三子:長子利真祖,諱貞,生三子,其派甚長茲不贅;次子利耕隱;三子利真靜,諱震,生三子,其派甚長茲不贅。
第十八世:利耕隱,諱全生,字真裔,配鄭氏,生七子:長子利晚翠;次子利紳,生五子,其派甚長茲不贅;三子利緯,生二子,其派甚贅;四子利繪,生一子利灼,無傳;五子利絢,無傳;六子利彩,生一子,徙居陽江茲不贅;七子利綸,生二子,再傳無傳不用贅。
第十九世:利晚翠,諱縉,字德茂,配林氏,生二子:長子利桂林;次子利燦,無傳。
第二十世:利桂林,諱鏢,字俞明,配葉氏,生五子:長子恆山,諱學修,字宗德,生一子,其派甚長茲不贅;次子利愛柏;三子利南莊,諱學勉,字宗敏,配梁氏、謝氏,生二子,其派甚長茲贅;四子利海月,諱學孟,字宗選,配梁氏,生一子,其派甚長茲不贅;五子利肖林,諱學禮,字宗常,配黃氏,無子,四房輪祀。
第二十一世:利愛柏,諱學勤,字宗勵,配黃氏,生一子:利震剛。
第二十二世:利震剛,諱語,字元靜,配吳氏,生四子:長子利左村;次子利君約,諱允諒,繼子,其派甚長茲不贅;三子利仰泉,諱允諄,字君厚,配謝氏,生二子,其派甚長茲不贅;四子利敬剛,諱允謙,字君遜,生二子,其派甚長茲不贅。
第二十三世:利左村,諱允誠,字君實,配遊氏,生三子:長子利莘野,諱因,字英澤,配姚氏,生四子,其派甚長茲不贅;次子利恕,出繼利允諒;三子利樂從。
第二十四世,利樂從,諱忍,字英順,配黎氏,生三子:長子利於端,諱應佑,配陳氏,生二子(一子利進隆,諱奇盛,配梁氏,無子;二子利奇珍,無傳);次子利敬從,諱應裕,字於經,配李氏,生一子,其派甚長茲不贅;三子利蘭臺。
第二十五世:利蘭臺,諱應芳,字於芬,配仇氏,生四子:長子利傑滔;次子利懷德,諱子英,字彬士,配梁氏,再續李氏,生四子,其派甚長茲不贅。三子利冠士,諱子魁,配袁氏、妾王氏,生四子,其派甚長茲不贅;四子利廷順,諱子侶,字鏞士,配遊氏,生五子,其派甚長茲不贅。
第二十六世:利傑滔,諱子俊,配肖氏,生三子:長子利佔百;次子利攀五;三子利植三。
第二十七世:利攀五,配黎氏,生一子:利位南。
第二十七世:利佔百,配朱氏,生二子:長子利東曉,其後況不詳;次子利美球。
第二十七世:利植三,配周氏、妾李氏、鍾氏、林氏,生二子:長子利澤清,配鄧氏、妾氏,生二子(利遇林、利得修;遇林配錢氏,生一子:利鎮西,其後況不詳);次子利萬齡,配林氏、妾周氏,生二子:一子利運昌,二子利佑啟,其後況不詳。
第二十八世:利位南,配周氏、續蔡氏,生三子:一子利禹瑞;次子利遇林,其後況不詳;三子利拜揚,其後況不詳。
第二十八世:利美球,配陳氏,生三子:長子利桂芳,配袁氏,生一子:利容兄,無傳;次子利思大;三子利享大。
第二十九世:利禹瑞,配盧氏,生二子:長子利壯行,配梁氏,生一子(利紹祖,配肖氏,生一子:利亞申,利亞申無傳);次子利用行,配袁氏、續葉氏,生一子(利沛源,利沛源配李氏,生一子:利潤兄)。
第二十九世:利運昌,配任氏,生四子:長子利國輝,配袁氏,生一子(利華燦,新水承繼,配葉氏,生三子:利容旺、利容拜、利容桂);二子利炯輝,配葉氏,生一子(利葉受,其後況不詳);三子利時輝,配任氏,生二子(利秋法、利順福);四子利誠輝,配梁氏,生三子(利洪發、利梁壽、利錦渠,利梁壽配梁氏,生三子:利連誇、利連慶、利連法,其後況不詳)。
第二十九世:利得修,配李氏,生三子:長子利乾友,其後況不詳;次子利述友,配葉氏,生一子(利錦寧,配陳氏,生二子:利福兄、利祖兄);三子利道友,配何氏,生一子(利潤水,配陳氏,生一子:利金滿,秋法承繼)。
第二十九世:利享大,配袁氏、續梁氏,生三子:長子利卓輝;次子利曙輝,配梁氏,生二子:利亞懷、利潤貴,利亞懷其後況不詳。利潤貴配葉氏,生二子:利日楊、利進福,其後不詳;三子利任輝,其後況不詳。
第二十九世:利思大,配劉氏,生三子:長子利士秀,配黃氏,利麗中承繼,利麗中配周氏,其派甚長茲不贅;次子利士章,配黃氏、續黃氏,生一子:利秉鉤,利秉鉤配周氏,生二子:利金葉、利金耀,其派甚長茲不贅;三子利聖通。
第三十世:利卓輝,配葉氏,生三子:長子利茂常;次子利榕枝,其後況不詳;三子利齡屑,其後況不詳。
第三十世:利潤兄,配李氏,生四子:長子利志容,後況不詳;次子利連喜,後況不詳;三子利連有,後況不詳;四子利連歡,徙居南洋星加坡,生七子,其派甚長茲不贅。
第三十世:利聖通,配梁氏,生三子:長子利建中,配鄒氏,生二子:利連託、利任託,其派甚長茲不贅;次子利麗中,承繼利士秀;三子利金火。
第三十一世:利茂常,配梁氏,生二子:長子利楊系,其後況不詳;二子利楊恩。
第三十一世:利金火,字耀中,配梁氏,生二子:一子利春旺;次子利應兆,配陳氏、續林氏,生一子:利觀養,利觀養無傳。
第三十二世:利福兄,配葉氏,生三子:長子利偶丁,其後況不詳;次子利林容,其後況不詳;三子利惠錢,其後況不詳 +
第三十二世:利楊恩,配梁氏,生二子:長子利沼佳,其後況不詳;次子利渠暖。
第三十二世:利金葉,配任氏,生四子:利潤洪、利蔭河、利潤林、利潤祥,四子其後況不詳。
第三十二世:利連託,配李氏,生二子:利財發、利林發,次子其後況不詳。
第三十二世:利春旺,配吳氏,生三子:長子利秋暖;次子利暖乾,無傳;三子利秋法,承繼利金滿,配杜氏,生二子:利志堅、利志洪。
第三十三世:利渠暖,配歐氏、肖氏,生五子:長子利沃倫;次子利炳倫;三子利淦興;四子利錦倫;五子效倫。
第三十三世:利秋暖,配庾氏,生一子:利燦輝。
第三十四世:利沃倫,配李氏,生一子:利偉昌。
第三十四世:利炳倫,配李氏,生一子:利桂源。
第三十四世:利淦興,配黃氏、續夏氏,生一子:利健亮。
第三十四世:利錦倫,配黃氏,生一子:利樹鏗。
第三十四世:利效倫,配黃氏,生一子:利銳川。
第三十四世:利志堅,配利氏,生一子:利仲梁。
第三十四世:利燦輝,配梁氏,生二子:長子利榕熙;次子利榕照。
第三十四世:利志洪,配任氏,生一子:利文傑。
第三十五世:利仲梁,配?氏待考,生一子:利銳榮。
……
廣東惠州岑坑利氏欣耀支派世系:
第一世:利欣耀,利堅公排下來是第十世祖,諱宣,號芸野室林氏,生一子:利安邦。利欣耀由東莞大瀝始遷博羅岑坑。
第二世:利安邦,配楊氏,生二子:長子利觀光、次子利觀國。利安邦擇科拜官刺使。
第三世:利觀光,配張氏,生一子:利百十五。
第三世:利觀國。
第四世:利百十五,處士,配陳氏,生二子:長子利應龍住嶺坑、次子利應宗住談塘。
第五世:利應龍,配鄭氏,生五子:長子利用、次子利次、三子利念、利三、利和。利應龍授朝奉郎公,住岑坑。
第五世:利應宗,配鄧氏,生一子:利元亨;住談塘。
第六世:利行念,字元亨,配車氏,生一子:利雲峰。利行念和車太母合葬,盤陀美女,標梳形。
第七世:利雲峰,配關氏,生三子:長子利昌可、次子利昌甫、利昌榮。利雲峰為已未科舉人,授廣西太和縣知縣,卒葬岑坑三兜松,太母葬嶺子頭,步我形。
第八世:利昌甫,配譚氏,生一子:利太初。利昌甫歲貢。
第八世:利昌可,配黃氏,生一子:利鼎初。利昌可為國學生。
第八世:利昌榮,配鄒氏,生一子:利秉初。利昌榮青衿,歿後葬大嶺頭,鵝形,上面。
第九世:利太初,名熊,號古愚,配鄒氏、黃氏、劉氏,生三子:利曦、利暉、利昶。利太初為兩科乙酉丙戍連捷進士,歿後葬大嶺頭赤雲山,螺形,鄒太母葬崩山,黃劉合葬斜坑。
第九世:利鼎初,配疑氏,生三子:長子利晗、次子利時、三子利明。利鼎初授福建蒲田縣,三子隨任,為福建利氏始祖。
第九世:利秉初,配鄒氏,生一子:利福。利秉初任廣西桂林府知府,卒葬歸善,象形,右邊,鄒太母葬大嶺頭,蕉我形,住嶺子頭。
第十世:利曦,配樊氏,生三子:長子利旭秀、次子利曼秀、三子利旻秀。利曦歿葬螺形,腳下號柏軒,太母葬淡壙對面嶺,大座人形。利曦為大嶺頭利氏始祖。
第十世:利暉,配徐氏,生一子:利日秀。利暉葬螺開腳下,號松軒,太母葬淡塘對面嶺,仙人舞袖。利暉為嶺子頭二房利氏始祖。
第十世:利昶,配文氏,生一子:利易秀。利昶葬螺腳下,號枚軒公,為淡壙利氏始祖。
第十世:利晗、利時、利明三人俱在福建蒲田縣落籍。
第十一世:利福,字道生,配林氏,生四子:長子利瑤、次子利璋、三子利珪、四子利堅。利福葬象形,為大嶺頭十一世祖。
第十一世:利旭秀,號東樓,配徐氏,生二子:長子利鳳岐、次子利鳳翔。利旭秀葬惠陽中洞南坑,太母葬屋坊山,背飛我形。為大嶺頭利氏長祖。
第十一世:利曼秀,配冼氏,生一子:利鳳鳴。利曼秀葬蕉丫,為大嶺頭利氏長房次祖。
第十一世:利旻秀,配安氏,生一子:利鳳翱。利旻秀為大嶺頭利氏長房三子。
第十一世:利日秀,在嶺子頭二房落藉,明正德十三年訓導。
第十二世:利鳳岐,配朱氏,生一子:利環山。利鳳岐與弟利鳳翔合葬惠陽南門,飛鵝形又,曰仙子地。
第十二世:利鳳翔,配遊氏,生一子:利惠山。利鳳翔與兄利鳳岐合葬。
第十二世:利鳳鳴,配許氏,生一子:利靜山。
第十二世:利鳳翱,配金氏,生一子:利肖山。
第十三世:利環山,配古氏,生一子:利晨紙。
第十三世:利惠山,配黃氏,生一子:利榮佩。明萬曆丁丑科邑庠生,歿葬對面嶺樊。太母右邊。黃太母葬鯉魚上水。
第十三世:利靜山,配馬氏,生一子:利榮玖。
第十三世:利肖山,配何氏,生二子:長子利榮瓊、次子利榮琚。
第十四世:利晨紙,配容氏,生一子:利宗復。利晨紙歿葬蔗蒲金竹坑。
第十四世:利榮佩,配鍾氏,生一子:利墩復。利榮佩歿葬茶徑,蘆花三扭,妣與黃太母合葬鯉魚上水。
第十四世:利榮玖,配溫氏,生二子:長子利攸復、次子利順復。
第十四世:利榮瓊,配晁氏,生一子:利茂桂。
第十四世:利榮琚,配文氏,生一子:利茂才。
第十五世:利宗復,配林氏,生一子:利桂芳。利宗復歿葬金嶺仔龜形
第十五世:利墩復,配鍾氏,生二子:長子利傳芳、次子利聯芳。利墩復歿與太母合葬雙了白鶴含書。
第十五世:利攸復,配聞氏,生二子:長子利集居、次子利安居。
第十五世:利順復,配廖氏,生一子:利厚居。
第十五世:利茂桂,配駱氏,生一子:利朝英。
第十五世:利茂才,配譚氏,生二子:長子利朝欣、次子利朝訓。
第十六世:利桂芳,字大一,配翟氏,生三子:長子利錫元、次子利錫谷、三子利吉昌。第二十三世利金瑞是其後裔
第十六世:利俊生,字傳芳,配車氏、繼劉氏,生三子:長子利孕恆、次子利孕升、三子利孕茂。利俊生是邑癢生,歿葬獅形,太母葬瀝坡劉太母葬橋頭
第十六世:利簡生,字聯芳,配陳氏、繼成氏,生三子:長子利子章、次子利子建、三子利子文。利簡生歿葬新子凹,太母葬桑員,走馬攀安,成太母葬羊牯仲。利簡生是邑癢生。
第十六世:利集居之後裔,是利佛庚、利佛永、利佛保(第二十四世)。
第十六世:利安居之後裔,是利佛高、利佛農(第二十四世)。
第十六世:利厚居之後裔,是利用、利和、利龍、利奀、利亞、利摸、利觀達、利庭達、利秉達(第二十三世)。
第十六世:利朝英及其後裔,遷移惠東羊化落籍。
第十六世:利朝欣及其後裔,遷移惠東羊化落籍。
第十六世:利朝訓及其後裔,遷移惠東羊化落籍。
第十七世:利孕恆,配黃氏,生二子:長子利日掊、次子利安培。黃氏葬老虎坑,坐西向東,利孕恆歿葬鯉魚上水。
第十七世:利孕升,配譚氏,生一子:利伯培。
第十七世:利孕茂,配徐氏,生二子:長子利上培、次子君培。利孕茂歿葬五胡咀。
第十七世:利子建,字極齋,配成氏、繼梁氏,生二子:長子利大容、次子大授。利子建歿葬桑員,走馬攀鞍,成梁合葬沙胡壩。
第十七世:利子章,字錦齋,配古氏,生二子:長子利聖宗、次子利弘宗。考妣合葬,狗眠地側。
第十七世:利子文,字穆齋,配陳氏,生四子:長子利天培、次子利帝培、三子利敬培、四子利祖培。利子文歿葬兵榔仔,妣葬黃毛岑。
第十七世:利錫元、利錫谷、利吉昌三兄弟中,有一個是第二十三世利金瑞的祖源,具體是誰,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十七世:利吉昌,第二十四世利亞根的祖源。
第十八世:利日培,配徐氏,生二子:長子利予瓊、次子利予璜。考妣合葬老鼠尾。
第十八世:利安培,配劉氏,生二子:長子利予璣、次子利予璇。利安培歿葬蕉了下窩,坐南向北。
第十八世:利伯培,配林氏,生二子:長子利國瑞、次子利國珍。
第十八世:利上培,配古氏,生一子:利國奇。其母守義。
第十八世:利君培,配翟氏,生四子:長子利國贊、次子利國賓、三子利國銘、四子利國翰。利君培歿葬獅尾,翟氏歿葬老虎坑,猛虎跳牆。
第十八世:利天培,配車氏,生四子:長子利國瑚、次子利國選、三子利國興、四子利國璉。利天培歿葬林洞,後世利萬有是其後裔,在爐村亦有分佈。
第十八世:利帝培,配盧氏,生二子:長子利國梓、次子利國材。
第十八世:利敬培,配黃氏,生三子:長子利國柏、次子利國相、三子利國松。利敬培歿葬鯉魚上水,黃氏歿葬描手地。
第十八世:利祖培,配黃氏,抱繼兄子利國璉。
第十八世:利受培,名大受,配?氏待考,生三子:長子利浩周、次子利瑜周、三子利繼周。利受培歿葬黃毛嶺,坐北向南。
第十八世:利聖培,名大容。歿葬老虎坑。
第十八世:利弘培,名弘宗。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利邑;
望出河南。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利姓的源流和郡望。
中山賢相;
東海真人。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人利乾,任中山國相,有賢名。下聯典指漢代人利真源,隱居於東海,後得道為真人(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六言通用聯
明譯幾何原本;
宋有九淵高徒。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義大利人利瑪竇,寓居中國三十年,卒於北京。他通華字畢語,譯著頗多,其中有《幾何原本》,由他傳授,再由徐光啟折受。泰西科學輸入中國,殆始於此。下聯典指宋代紹熙進士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為金溪縣丞。他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的高足弟子。陸九淵之子行之,嘗欲師事之,他謙謝不肯。
七言通用聯
秀毓河南發達遠;
宗開利貞源脈長。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利姓的郡望和得姓始祖利貞。
八言上通用聯
武冠三軍,韜鈐素裕;
文齊眾士,科甲高登。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項羽部將利幾事典。下聯典指指宋代進士利溉事典。
【祠堂古蹟】
東莞大瀝利氏宗祠
東莞大瀝利氏宗祠,位於常平鎮橋瀝的大瀝村,始建?年不詳,現存的建築風格屬清殿三進二廳結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辛丑)。80年後,在公元1861年(清咸豐辛酉年重修)。祠堂對聯為“功留安嶽,名重江都”。橫匾“利氏宗祠”為明朝賜進士及第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忠殿大學士張瑞圖書。(原是塘廈遊客埠利氏祠堂橫匾,明末該村散圍時族人秘密儲存,後大瀝祠堂重建時才搬了出來的)。
大瀝利氏宗祠是以紀念一世祖雋卿公至八世祖世美公,紀念九世祖秀野公以及歷代祖先而建,尤其是頌揚九世祖秀野公,為大瀝建村立圍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圍牆對聯為:“坤宅乾門合天地之交泰,男耕士讀尊秀野之遺風”。
大瀝利氏宗祠坤宅乾門向西南,是蟹地局。原宗祠門左右有兩個仙枝木獅子坐鎮,現在獅子已失,只剩下兩個石礅。進門屏封橫匾上,外書“蘭桂騰芳”,內書“加官進爵”。前堂原有“豸史風清”一匾,文革期間遭到破壞,一直沒補上。中堂有“谷詒堂”一匾,是1992年祠堂修繕時由利惠忠所書。後堂設“金堆”和“積玉”,正中擺設著“河南堂上歷代祖先之神位”,供利氏子孫朝拜。
大瀝利氏祠堂梁簷上古瓷林立,古色傳香,栩栩如生。內堂屋簷下和鼓臺兩邊均有各種形態的花草動物圖案或不同人物的雕刻造型。各門橫匾及兩旁對聯,均系名家所書,其書法藝術歎為觀止。大廳的四周同樣描繪著大型的山水畫和形態各異的小童。大廳後的小天井及祠堂的拜廳也均刻有花、鳥、草、蟲等吉祥圖案。整個祠中,堪稱藝術殿堂。
另外,1990年由國家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主任劉金才同志揮毫點綴的“今日利氏人輩出,將來社稷可棟樑。”2017年中國書畫協會陳敬國副主席為東莞利氏複寫“豸史風清”。情深意切,墨力透紙,寶墨為東莞利氏祠堂增添光彩,更是新時代對利氏人的殷切期望,讓宗親留下美好的回憶。
欽州青塘利氏宗祠
利氏宗祠--原名明學利宗祠,為後代裔孫為祖先樹碑立傳,歌功頌德,每年農曆八月初八為宗祠祭祀日,每五年一大祭。宗祠建成三座,佔地千百多平方米,坐亥巳正針。二座中廳屏風浮雕龍鳳花鳥,工藝精湛,突顯利氏後人的歷史文化。二、三座設計為洋裝建築,座與座之間是天井和走廊,內設觀光樓臺亭閣,既有洋式氣派,也不失古建築風格,大門內側盤龍柱一對,展現後代裔孫龍騰飛躍,盤居而上。充分體現利氏家族的團結、和諧、念祖、感恩和傳承祖先的傳統美德,宗祠的宏偉壯觀,富麗堂皇,成為廣西沿海乃至桂南地區的宗祠之最,是明學公後裔孫的光榮和自豪。
青塘利氏始祖(明學公)自明朝開基生下八顯,光宗耀祖、高祖厚德、啟蔭後裔、發展壯大、眾志創舉、奮發圖強、逢時振先、恩澤無疆、富貴雙居、無限榮光、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