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氏起源及歷史

沃姓圖騰_沃氏圖騰

沃姓圖騰(沃氏圖騰)

沃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子姓,商王沃丁的後人,以祖名為氏。殷商的第六世帝王名沃丁,是太甲的兒子。沃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三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四百五十六位。

【得姓始祖】

  沃丁:關於沃姓,一說是以王父字為氏,說沃姓是商太甲沃丁之後。這方面的論調可以從《風俗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和《尚友錄》三書中得到印證。另一說是,以地為氏,《姓氏考略》提及沃氏先祖“以沃州為氏。”根據史載,殷商君主太甲在位33年而卒,王位由其子沃丁繼承,而這位殷商的第三代君主,正是後世沃氏家族的得姓始祖。由此看來,沃氏家族不管是“以王父字為氏”,還是“以地為氏”,長久以來都是以長江流域為主要繁衍中心,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沃氏後人奉沃丁為沃姓的得姓始祖。

  曲沃桓叔(姬成師):即晉穆侯姬弗生之子姬成師,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晉昭侯姬伯元年,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將曲沃之邑(今山西曲沃)敕封給叔父姬成師,姬成師號為桓叔,從此史稱其為“曲沃桓叔”。其後裔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曲沃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沃、曲氏,世代相傳至今並尊曲沃桓叔姬成師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沃丁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稱為氏。

  殷商的第六世帝王名沃丁,是商太甲(子至)的兒子。相傳,商太甲曾因不理朝政、荒誕遊戲而被大輔政大臣伊尹放逐到曲沃桐宮(山洞裡)禁閉反省。三年後,商太甲悔悟改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此後商太甲勵精圖治,國日強盛。

  商太甲在位三十三年後逝世,王位由其子商沃丁(子絢)繼承,成為殷商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商沃丁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576~前1548年),執政幹練精明,使商王朝更加強大。商沃丁逝世後,其後裔子孫中有用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沃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沃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沃丁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周朝宋國國君微子啟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西周初期,微子啟建立宋國之後,將自己的一個裔族封於沃州(今浙江新昌沃湖一帶),稱沃伯。要注意的是,這個“沃伯”與後來春秋初期晉國的曲沃桓叔(姬成師,亦稱沃伯)沒有任何關聯。

  沃州之邑在周敬王姬丐十年(越王允常元年,公元前510年)左右,被越侯姒夫譚所吞併(一說是被姒夫譚之子、越王姒允常所吞滅)。

  失邑之後,在沃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故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沃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王朝時期官吏沃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沃使,就是兩週時期周王室的內侍之一,專職負責為君王盥手,也就是在用膳、賓宴、祭祀等重大活動前洗手,古稱“沃盥”,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夏官》中有記載:“小臣大祭祀沃王盥。言為王沃手,盥手也。盥謂洗手,沃謂澆手。”

  在沃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沃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晉國曲沃桓叔姬成師,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曲沃桓叔,即晉穆侯姬弗生之子姬成師,公元前802~前731年,終年七十二歲。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晉昭侯姬伯元年,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將曲沃之邑(今山西曲沃)敕封給叔父姬成師,姬成師號為桓叔,從此史稱其為“曲沃桓叔”,時年五十八歲,從此晉國被分成兩個行政大區。

  曲沃桓叔因“好德”而甚得晉國民心,因此發生了在周平王三十二年(晉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大夫潘父弒殺晉昭侯、迎立曲沃桓叔為晉國之君的事件。當時曲沃桓叔欲入晉都掌權,不料晉國其他貴族們都拒絕接受曲沃桓叔,殺了大夫潘父,並聯合發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寡不敵眾,被迫退回曲沃。當時晉國人共立晉昭侯之子姬平為國君,是為晉孝侯。

  周平王四十年(晉孝侯九年,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在自己的封地曲沃去世,其子姬鱓承襲“曲沃”之名號,”並正式稱“伯”,因此世人當時亦稱其為“曲沃莊伯”。

  “沃伯”歷經曲沃莊伯、曲沃武伯,在曲沃桓叔逝世二十二年後的周桓王姬林十一年(晉哀侯姬光九年,公元前709年),曲沃武伯姬稱聯合陘廷一起攻晉國,擊敗晉軍並俘虜了晉哀侯,隨後殺了他。晉國由晉小子侯姬緡即位。

  周桓王十四年(晉小子侯姬緡四年,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又誘殺了晉小子侯,但當時由於周桓王出兵幹預,立姬武為晉侯緡,曲沃武伯未能實現吞併晉國的目的。

  到了周釐王姬胡齊三年(晉湣侯二十八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再次出兵滅了晉國。之後,曲沃武公把晉國的寶器蒐集起來獻給周釐王,周釐王受賄後便封曲沃武公為晉國的新國君,並列其為諸侯。曲沃武公從此改稱晉武公,統一了整個晉國。

  晉武公為君後,仍立都於原晉之國都翼邑(今山西翼城),而在留居曲沃邑地的“沃伯”宗族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曲沃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沃、曲氏,世代相傳至今並尊曲沃桓叔姬成師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沃熱氏,亦稱沃勒氏、倭埒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國時期達呼爾部斡勒氏族,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北岸)、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黑龍江北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ie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沃熱氏多冠漢姓為沃氏、張氏、石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沃岳氏,亦稱烏裕氏,滿語為Uyu Hala,漢義“綠松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沃氏、烏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沃氏出自子姓。商國第六個帝王太甲的沃丁繼位後,實行德政,百姓安居樂業。沃丁的子孫中就有以沃字為姓,稱為沃氏。據史書記載,古代有地名為沃洲,而古時以地名做為姓氏的例子率見不鮮,這也可能是一些沃氏起源的原因。周朝,宋國的國君微子啟的後人中就有以沃為姓的。

  分佈

  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三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四百五十六位。

  今安徽省的銅陵市,浙江省的寧波市北侖區、杭州市、諸暨市、大榭島、金華市,上海市,北京市,山東省的即墨市,江蘇省的常州市、揚州市、沭陽縣、鎮江市丹陽市,江西省的南昌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臺北市、美國等地,均有沃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周代宋國是君微子啟之後,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沃氏先祖以沃州(今地不詳)地名為姓。沃姓望族居今山西省太原市曲沃一帶。現華東太原堂多分佈於安徽東部,江蘇宿遷市沭陽縣以及淮安北部,揚州,無錫也有零散。

  勤政堂:明朝時,沃頖以監察御史左遷內鄉知事。興利除弊,禁奸保良。公署學校都是他建的。積穀10萬石備賑。升荊州知府。

  字輩

  浙江北侖柴橋沃氏字輩:江蘇分舊派,紅谷樹新疆,望序蘭臺重,名垂瀚苑香,詩書恢闕緒,忠厚啟其昌,中正賢良嗣,綿連紹述長,茂修宏濟美,勉學慶揚芳,奕世人文振,熙朝永載光。

  江蘇宿遷沭陽縣輩分:桂懷恆增儀秀。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太原;

  姓啟沃丁。

  ——佚名撰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沃姓的郡望和源流。

  田疇賢令;

  蓬島真仙。

  ——佚名撰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蕭山人沃墅,洪武初年任溫縣知縣。當時人們生活極困難,他下令開墾荒地,種植桑棗。任職期滿的時候,百姓攔著路留他。下聯典指漢代人沃雋,在蓬萊島修道,相傳後來得道成仙而去。

  墾荒賢令;

  得道仙人。

  ——佚名撰沃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五言通用聯

  內鄉長播譽;

  定海永留芳。

  ——佚名撰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明代成化進士頖,定海人。以監察御史左遷知內鄉,興革利弊,禁奸保良,公署學校,皆其所建。積穀十餘萬石以備賑,擢知荊州府卒。

  七言通用聯

  太原發跡繁衍盛;

  沃州閥閱世代昌。

  ——佚名撰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沃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十言通用聯

  瀛海超凡,快樂蓬萊歲月;

  作民父母,開闢溫邑荒蕪。

  ——佚名撰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名人沃焦事典。下聯典指明代溫縣知縣沃墅,蕭山人。洪武初,民艱於食,墅令開闢荒蕪,樹藝桑棗,比代去,民遮道留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