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氏起源及歷史

闕姓圖騰_闕氏圖騰

闕姓圖騰(闕氏圖騰)

  闕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作què或quē,用作姓氏時讀四聲,根據《姓氏考略》考證,闕氏主要源於山東曲阜“闕黨”,即“闕里”,望族出於下邳。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二萬,排在第三百一十二位,主要分佈於客家民系中。

  【釋義】闕,本義是宮門外兩邊的樓臺,中間有道路。引申為兩山如雙闕對峙的地方。

【得姓始祖】

  闕弁:各地《闕氏譜》均載:“本姓系關龍逢之裔。”史載:桀無道為酒池肉林,龍逢極諫,桀囚而殺之。龍逢遇難後,其裔孫歷經商、周兩朝,離夏都安邑沿黃河向東逐漸遷徙,在魯襄公後期,弁公才到達魯國曲阜縣昌平闕里(今山東省曲阜縣城內孔廟東側闕里街)。闕姓是以弁公為一世。弁公到達闕里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攜孔子(當時三歲)也到闕里定居,與我族為鄰。闕姓各地宗譜均認定闕弁為闕氏的始祖,從中可看出闕是以地名為姓。

  各支始祖

  闕仲仁:字文山,晚年號法敬,福建族譜稱“文山公”,浙江族譜稱“法敬公”,江西吉安府人。弁公第五十一世瀾公之子(詳見闕氏族譜),北宋徽宗時(公元1082-1135)拜相泉州,攜眷入閩,為我族入閩之始祖。

  闕紹梅:元末明初人,曾向朱元璋獻七條計策,擊敗陳友諒。大明立國後任湖南湘南兵備道(即道臺,正四品,介於巡撫和知府之間),轄長沙、衡陽、醴州、沅州、寶慶數府,掌監督軍事。洪武八年(1376年)攜母親及妻室兒女從撫州樂安縣峽源遷居湖南安邑大南門(今安化縣梅城鎮南門)定居。後裔遍佈湘黔川渝,丁口有五萬之眾,為西南各省闕氏始遷祖之一。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末周初諸侯小國闕鞏,屬於以國名為氏。

  闕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商末周初的“闕鞏之國”,距今已有三千餘年曆史。

  “闕”,是古代的一種建築物,通常建在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對稱的裝飾用的牌樓式建築體,用來反映該建築主人家族的地位和勢力。

  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朝學者杜預注:“闕鞏國所出鎧。”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國民記》中記載:“闕鞏,周世侯伯之國”。上古時期,以國名為姓氏者很多,闕鞏國就是一個製造鎧甲聞名的小侯爵之國,後被周武王姬發所吞滅。

  在闕鞏國的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闕鞏氏、闋門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闋氏正確讀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夏王朝時期大夫關龍逄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闕氏為以地命氏,而且是闕氏的主要得姓淵源。

  闕氏,可追溯至距今三千七百餘年前夏桀王時,各地《闕氏譜》均載:“本姓系關龍逄之裔。”史載:“夏桀無道,為酒池肉林。龍逄極諫,桀囚而殺之。”

  關龍逄遇難之後,其後裔子孫歷經商、周,逐漸離開夏王朝的故都城安邑地區(今山西夏縣),沿黃河向東逐漸遷徙。到了春秋時期的魯襄公姬午執政後期,關龍逄的後裔子孫弁公到達魯國曲阜縣昌平闕里(今山東曲阜孔廟東側闕里街),改以地名為姓氏,史稱闕弁。

  闕弁到達闕里的時間約在周簡王姬夷三十六年(魯襄公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第二年的周簡王三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攜孔子(當時三歲)也到闕里定居,與闕弁為鄰。

  在周景王姬貴二十四年(魯昭公姬稠二十年,公元前521年),闕弁曾出任曲阜宰(縣令)。其實,曲阜地區很早就聚居著闕氏族人,史書中又早就有“鄒魯闕氏”的記載。曲阜既是“聖人”孔子的故鄉,又是闕弁的定居與為官之地,故而從元朝以來,在大多數《闕氏族譜》中,皆以闕弁為氏族之始祖。

  該支闋氏正確讀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闕黨,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邑名為闕黨,有大夫被封在這個地方,其後代便以封地名為姓,稱做闕氏。

  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一書的考證,闕氏出自孔子故鄉的闕黨,而據史籍《風俗通義》的記載,闕氏是闕黨童子的後代,一說傳有闕鞏之甲,有後代以地為姓氏,望族出於下邳。

  所謂“黨”,最早為西周時期“民管之編”,為兩週時期官府用於管理固定居民的戶籍單位,即“以五百戶為一黨”。當時曲阜之一地長期聚居著很多闕氏族人,因而得名“闕黨”。

  在典籍《荀子》中記載:“仲尼將為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踰境而徙,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修正以待之也。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罔不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在典籍《論語·憲問篇》中,也記載有“闕黨童子將命”一語,意即在闕黨有一童子曾向孔子請教。

  到了東漢朝時期,“闕黨”之稱改為“闕里”,始見於《漢書·梅福傳》。

  在闕黨的住民中,即有以“闋黨”為姓氏者,稱闋黨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闋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闋氏正確讀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漢末期鮮卑官位闕機、闕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闕機,是東漢時期鮮卑聯盟首領檀石槐所設定的大人官稱,初為專職圈界牲畜之官職,闕居,亦是類似的大人官稱,分職主掌安營紮寨,築修營造。後成為軍事長官之一,掌管側翼軍隊和後勤保障。這兩類鮮卑大人後連同所屬部下逐漸形成為遼東地區鮮卑部落,首領多以“闕機”、“闕居”為姓氏。

  在史籍《魏志·鮮卑傳》注引魚豢《魏書》記載:“鮮卑檀石槐分其地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貊為東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餘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從上谷以西至燉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遊等,皆為大帥,而制屬檀石槐。”

  在闕機、闕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闕機氏、闕居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闕氏,在隋、唐時期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闋氏正確讀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五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後東突厥重臣阿史那·闕特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阿史那·闕特勤,公元684~731年,突厥族,著名唐朝時期後東突厥部貴族、將領。

  阿史那·闕特勤是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滅的東突厥汗國王室後裔,是武則天執政時期重新統一起來的突厥民族頡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吐祿之子、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時期突厥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連)之弟。

  阿史那·闕特勤是東突厥帝國迴光返照的復興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歷史人物。七歲時,其父阿史那·骨吐祿逝世,叔父默啜可汗繼汗位,一度恢復了東突厥王朝,史稱後東突厥。阿史那·闕特勤在十六歲時已率突厥大軍六伐胡州、兩敗唐軍。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其叔父默啜可汗在突襲時被拔野古人伏擊身死,傳首長安。阿史那·闕特勤在其後誅戮了叔父一家及其主要大臣後,盡力扶持其兄毗伽可汗即位。

  為突厥的重新統一和復興,阿史那·闕特勤一生都在征戰中,他經常身先士卒、屢歷危險。在文物《闕特勤碑》中,記錄了他在鳴沙山擊敗唐軍大將沙吒·忠義的戰鬥中,曾身中一百多枝箭,幸其頭面部未中箭。如果用最少的字概括阿史那·闕特勤的一生,那就是“殺人如麻”四個字。

  阿史那·闕特勤逝世於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終年四十七歲。在其父叔兄兩代人的奮鬥下,大唐王朝一直處心積慮肢解的突厥帝國再次統一起來,因此對於阿史那·闕特勤的死,毗伽可汗悲憤已極:“我那始終明亮的眼睛變得彷彿瞎了一般,我那始終聰慧的心靈變得似乎麻木魯鈍……”紀念功勳蓋世的弟弟,毗伽可汗寫下長篇祭文,追述突厥人的歷史和弟弟阿史那·闕特勤的赫赫功勳,在唐人工匠的幫助下刻在《闕特勤碑》上。次年,唐玄宗御書紀念,同刻於著名的“毗伽碑”上。

  到了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後東突厥的白眉可汗為回紇部的懷仁可汗骨力裴羅所攻殺,後東突厥滅亡。阿史那·闕特勤的家人隨毗伽可汗之妻骨咄祿婆匐可敦歸唐,唐玄宗封骨咄祿婆匐可敦為賓國夫人,安置於冀州,每年還供給她“粉直”二十萬。此後,阿史那·闕特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闋氏正確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六

  源於滿族

  出自滿族旗籍,滿族有闕特氏,據《陝西通志》記載,闕特氏一名女子,嫁入正黃旗,守節至五十歲,於康熙四十三年旌表的記載。

【遷徙分佈】

  遷徙

  據《闕氏族譜》記載,從闕弁之子闕天羽為一世起算,第九世祖闕安承於西漢文帝時期(元前179~前163年)因伐楚有功,官授車騎將軍,賜封為下邳郡英衛侯,欽賜下邳為食邑。

  闕安承根植下邳後,先後有第十四世祖班仕楚下邳令尹;二十五世祖宣於東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219年)官授下邳太守。從西漢文帝至東漢獻帝以至後來南渡前,近四百年的粗略統計,族傳十六代時,有、止、歷、翊、杞、睿、高等皆系從下邳出任外地各級官職。這一時期,闕氏家族枝繁葉茂,人文鼎盛,代有科甲,人丁興旺,為後裔興旺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闕氏家族在中國歷史上成為望族姓氏創造了良好條件。

  其後,南朝宋時期(公元420~479年間),第五十二世祖闕輸又“仕下邳”。可見,下邳是闕氏家族繁衍生息之重地。據世代《百家姓》所載:“闕氏望出下邳”,是對闕氏祖先辛勤開發下邳,使之繁榮昌盛、業績明著的歷史定位。

  闕弁後裔在曲阜遞傳數代,展轉至下邳發展,子孫繁衍,先後向河南、魯南、魯西移居;進而渡淮渡江,散居江南各省。當時,南移之因大致有三:一是災禍流離;二是戰亂所迫,當時戰場多在黃河流域;三是出任官職或南下謀生。如第七世祖闕扶節西遷河南軍州,第十一世祖闕天郎南下江蘇淮安府城東門;唯有第二十四世祖闕杞由下邳回居魯西之鉅野。至晉室南渡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此時漢族紛紛渡江避亂,闕氏亦隨之南遷。

  據查,越江南移之闕氏主要有四個系統:一是進入江西南昌的第二十四世祖闕杞系統,二是進入湖南長沙的第二十五世祖闕宣系統,三是進入湖南寧遠的第三十七世祖闕尊保系統,四是進入江蘇南部的闕氏系統。

  第二十四世祖闕杞由下邳回遷山東鉅野後,越十九傳,至第四十三世闕清虎為官豫章(今江西南昌)郡守,家眷隨官居鳳凰坡(今江西南昌子固路西口),與闕宣之長孫闕勝後裔同居此地。又越三世,闕清虎之曾孫闕韓遷徙西昌(今江西新建西山鄉)之烏山。故烏山闕氏是闕杞的後裔。烏山單獨有譜,樂安右源老譜載有“烏山譜序”為證。

  第二十五世祖闕宣於漢朝獻帝末年(公元220年左右)由下邳太守調任潭州(今湖南長沙)太守。此乃闕氏南渡之先鋒,亦為湘有闕氏之始。據江南老譜記載:“宣寬仁厚德,善政奇勳,載諸史冊。”闕宣生於東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歿於三國景耀二年(公元268年),終年六十八歲,葬山東曲阜孔家屋後,配孔氏亦合葬於屋後。其子闕進文系漢“國學生”,無任何官職;其孫闕勝、闕學於東晉明帝時代(公元322~325年),先後由湘入贛定居。此為贛有闕氏之始。

  第三十七世祖闕尊保系統,其後裔的遷徙路線是邳州→山西太原→河南汝州→浙江湖州→福建→湖南寧遠。現湖南寧遠闕氏系尊保後裔。

  蘇南系統,居於蘇北之邳縣、淮陰、徐州(今江蘇銅山)之闕氏,是由曲阜、魯南遷入,再派生南移至姜郾(今江蘇泰州),泰興等縣市。無錫、蘇州、吳縣的闕氏,為唐末、五代、宋初之時,從魯南、蘇北南下做官而就地定居者。另據無錫、吳縣合譜記載,其祖宗來自長江之安化,而安化的祖宗是武英殿大學士闕統,系屬闕宣之後裔。

  闕氏先祖從山東曲阜至江蘇下邳及先後渡江南移,經過漫長歲月展轉,世代生息繁衍,艱辛地在各地創業,已擴散到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海外五洲幾十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及海外的闕氏宗親已達四十餘萬人。

  江西闕氏:

  江西境內之闕氏,是從東晉朝明帝太寧癸未(公元323年)起,時任長沙太守闕宣之孫、第二十七世祖闕勝、闕學先後由湘入贛定居,拓展繁衍,成為江西闕氏之始。其後,第二十四世祖闕杞之裔孫闕清虎(第四十四世)為官入贛,後裔在江西另立譜系。今江南各省市及海外闕氏宗親之祖先,多為闕學的後裔。

  到北宋徽宗末期(公元1101年),第五十九世闕法政,號文山,拜官福建泉州,攜眷入閩,為福建闕氏之始。從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起,闕文山的後裔又開始從福建回遷江西,先後定居在泰和、吉水、興國、崇義、大餘、信豐、安遠、會昌、龍南、銅鼓、黎川、高安、上饒、弋陽等縣境。

  今江西境內有近三十個縣市計上百個行政村聚居著闕氏宗親,人口總數在一萬三千餘人左右。江西闕氏人口數量雖然稀少,且分佈廣而散,但族史源遠流長,千古流芳。東西南北中,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第二十七世祖闕勝於晉朝惠帝時,出任豫章(今南昌)郡守,退隱後居鳳凰坡(今南昌子固路西口)。至曾孫闕韓肇居於西昌之烏山(今新建縣西山鄉群力村烏山),為烏山系闕氏之基祖,後子孫擴業至進賢、永修、奉新、高安等縣市。據統計,闕勝的後裔,現有人丁四千餘人。

  第二十七世祖闕學,於東晉朝明帝太寧癸未(公元323年)攜眷離長沙入贛至撫州府城赤攔門定居。至第三十七世闕傳郎,號懋昭,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陳文帝天嘉丙戌歲(公元566年)離赤欄門遷至吉州(今吉安)永豐雲蓋鄉銅壺(今樂安縣湖坪鄉)開基定居。傳至第四十一世祖闕孟宗、闕孟求、闕孟安(尊稱為三孟)三人時,闕孟宗留守銅壺,闕孟求肇業於鹹源(今樂安縣羅陂鄉峽源、右源),而其父闕庚郎則攜幼子闕孟安發祥於永豐縣的荇田層山。今江南及海外闕氏,多為闕學、闕三孟的後裔。

  第二十四世闕杞的後裔闕清虎,又官任豫章(今南昌)郡守,攜眷入贛定居南昌鳳凰坡,與闕宣之長孫闕勝的後裔同居一處。又越三世,其曾孫徙遷西昌烏山拓業繁衍。今西山鄉烏山之闕氏,既有闕勝的後裔,也有闕清虎的後裔。因此,另立有西山族譜,與闕孟安系的族譜不同修。

  樂安縣:闕孟宗留守銅壺數代後,其子孫均離銅壺。而右源、峽源系闕孟求的發祥地。其中亦有少數闕孟宗的後裔居於峽源。而有的遷居至湖廣桃源縣桃林寨,至明朝嘉靖年間,闕明輝又離桃林寨回居江西樂安萬崇鄉地頭村感塘。闕孟宗系第四十二世闕春興,於清光緒年間離羅陂高津遷雲下村。闕孟求系第三十世闕貢瑜的後裔,於清朝離峽源遷萬崇鄉坪背村石橋。闕孟安系第四十一世闕福祥,於1950年從永豐縣鹿岡鄉羅菜坑遷至彭州上林村。

  永豐縣:闕孟求系第三十五世闕習泰、習義兩,於明天啟年間離樂安潭港鄉蛟塘遷七都鄉楓樹村坎下。闕孟求系第三十八世闕立仁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離樂安峽源遷居今藤田鎮秋江村。闕孟安系第四十一世闕子廉於後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離層山遷至今沿陂鄉江口村坪上。闕孟安繫有一支離層山遷洪州,至第十三世以成於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由洪州遷回瑤田村闕家。闕孟安系第三十三世闕愈隆於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離瑤田闕家遷至陶唐鄉邱坊村。闕孟安系第三十八世闕傳茂於清乾隆年間離橋頭遷至遇源鄉海源村。闕孟安系第四十二世培英於民國末離泰和縣龍亭遷至龍崗鄉龍崗村。今荇田層山己無闕氏族人居住。

  泰和縣:泰和闕氏是闕孟安第四子闕紹(四郎)的後裔,據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翰林學士戴伯寧撰《泰和闕氏初修族譜序》記載:“……孟求(求應為安)則擇吉州豐邑永豐鄉層山平臺石下居焉,而紹則求(應為安)之季男也,鑑金陵之山川秀麗,遂居金陵之黃井巷口……”而在《泰和闕氏四修族譜序》中記載:“四十六世驕因馬殷之亂,由金陵遷吉州望陽門……五十三世廷璞始居棟罔”。在《泰和闕氏七修譜》中則記載:裡區、磋富、海棠、大隴江闕氏是由棟罔分派徙出,另一支是闕才美也是離吉州望陽門肇業金溪、棗樹、城西、滄溪,撥網塘闕氏則由金溪分派徙出。綜上所述泰和闕氏世系為:闕孟安(居永豐縣層山石下)→闕紹(離層山徙居金陵)→闕弘→闕承仕→闕驕(離金陵遷回吉州望陽門)→闕文衡→闕敏→闕允善→闕國昌→闕瀾→闕仲義→闕廷璞(棟罔系始祖),另一支也是闕仲義的後裔闕才美為金溪系始祖。闕瀾長子闕仲仁,號文山,離吉州望陌門之後,歷十八世至闕錫甫(總第七十世)於清乾隆年間,離福建省永定縣馬山堡背頭湖遷至水搓鄉合江村。今泰和闕氏居於螺溪、文田、馬市、塘州、棲龍五個鄉的十個行政村中。

  吉水縣:吉水丁江、金灘闕氏系闕孟安的後裔。福建永定縣闕元弼之孫闕廷慶,離富家地遷南靖梧安,生子闕貴安,闕貴安離梧安遷南靖龍山地園,闕貴安長子闕宗成離地園遷肇至華安縣高安茶坂,闕宗成的來孫(第五世孫)闕豐、闕重兩於明萬曆末年因閩省寇亂,離歸德(即高安)徙江西吉水縣折桂鄉三十都環州之石塘下(即芹子塘),其後闕重長子進遷居於江。故闕豐、闕重兩為今金灘、丁江之始祖。闕孟宗系三十五世闕賢禮、闕賢榮於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離樂安峽源遷至田螺鄉老山村,老山村又分派到白沙鎮街道。闕孟宗系第四十世闕永緣於清光緒年間離樂安縣塘徙至白沙鎮本灘村戴坊。闕孟宗系第四十三世闕光裕,清光緒年間離樂安縣七家坳遷至冠山鄉王家地。水南鎮曲排闕氏,是從興國縣楓邊鄉遷入的。

  吉安市:吉安闕氏,均闕孟安的後裔,其中橫江鎮錢塘、鳳凰兩村闕氏從泰和遷入。東固鎮豐嶺、南龍兩村則由興國縣楓邊鄉在民國年間遷入。東固鎮敖上及張家背兩村闕氏則是第四十世闕繁貢、闕繁賢兩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從永豐縣遷入該地的。白塘闕氏源流待考。

  興國縣:待補充

  瑞金縣:瑞金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自第十一世闕子廉定居今沿陂鄉江口村坪上後,傳至第三十世闕道淳、闕道樸兩人、於明嘉靖廿九年(公元1550年)離坪上遷瑞金丁陂賴源甲黃伯旗衛,為瑞金闕氏之始祖,後裔居今瑞林鎮禾塘村、保衛村、水口村。

  會昌縣:會昌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永定闕元弼房第七世闕維贊,於明朝離散富家地遷至周田鄉三坑村。從三坑村大黃沙,在民國年間又派生至尋烏縣羅珊鄉上津村。

  崇義縣、大餘縣:兩縣闕氏,據當地族譜載,是清康熙年間其始祖闕無漂,離福建上杭縣官家坊(官家坊今屬上杭縣古田鎮管轄今已無闕氏居住)遷至崇義縣上堡開基,子孫已繁衍到第十二世,分居於崇義縣鉛廠鄉石賢村、關田鄉鐿尾村及大餘縣城南安鎮。

  信豐縣:信豐縣城加定鎮闕氏,是永定闕元弼房第十七世闕芹耀於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永定縣城參加紅軍,長征初期,因掩護傷員留居信豐,今子孫均居於加定鎮。而大阿鎮園村闕氏,也是從福建永定遷出的。

  寧都縣:寧都闕氏,一支是闕孟求的後裔,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第三十一世闕繼大攜子闕宗萬離樂安峽源遷入厚固鄉鐵樹村。在鐵樹村,第四十八世闕禮清於1947年離鐵樹遷居長勝鎮老街。另一支則是永定馬山堡三堡村慄樹下第十五世闕玉榮於清同治乙酉歲(公元1885年)離慄樹下遷江西龍南縣城,近幾十年來,子孫均離龍南分居於寧都縣城、南昌市內及廣東省廉江市等地。

  豐城市、撫州市、臨川縣:三市縣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宋紹興年間,永豐縣土莊(今瑤田闕家)第十七世闕元達任豐城縣荷湖巡聯,子孫留居荷湖。清初,荷湖闕氏又派生到臨川縣桐源鄉東坊村王家莊。清朝中葉王家莊闕氏又派生到撫州市撫北鎮小溪橋村。

  新餘市:馬洪鄉堆甲村闕氏,是闕孟求之後裔,清康熙年間,第三十八世闕添祖離樂安縣峽源遷八都大港裡堆甲村大港裡。但新餘鋼鐵總廠闕氏是闕孟安後裔,抗日戰爭初,永定增瑞村水井背第二十世闕桃清離家遷湖南省攸縣,解放初入新餘鋼鐵總廠的。

  弋陽縣:弋陽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1937年,上杭縣闕文政房第二十二世闕榮華離通賢秀坑遷入弋陽橫樹墩謝源村。

  銅鼓縣:銅鼓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清乾隆年間,永定第闕世學富離馬山堡背頭湖遷至大口鎮村老街。

  新幹縣:新幹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明崇禎十年,第三十三世闕應口離峽江縣十都甘源塘湖遷今潭丘鄉海源村。

  上饒市:上饒闕氏,是闕孟安的後裔,清初,上杭縣通賢鄉大陳圍墩寨第十四世闕星甫,離圍墩寨,遷武夷山嵐谷鄉山坳村,在清末至民國年間,因上饒南部山區地廣人稀,山坳帶居民越省界開墾荒地而入籍上饒,散居於上饒市南部鄰福建邊界的六個鄉共十數個村中。

  福建闕氏:

  北宋徽宗初,闕孟安第四子紹第九世孫(總第六十世)闕仲仁,號文山,離吉安城望陽門入閩,為八閩闕氏之始祖,其後裔除居於福建外,並拓業至浙江、廣東、廣西、臺灣等省,成為全國闕氏各支裔中的旺支。另一支由贛入閩的是在明朝後期,樂安縣雲蓋鄉銅鄉下的闕朝遠、闕任賢兩人,遷入福建邵武縣家坊鄉將石村。今福建長汀縣亦多有闕氏族人分佈,其老宗祠起自明朝年間。

  浙江闕氏:

  從贛直接來浙的闕氏族人,是清同治初期,上饒五府山鄉闕立珍偕堂弟闕如積,子闕振書、闕振齡及侄闕振鐸,肇基於今建德市大同鎮盤山村。

  廣東闕氏:

  已查清由贛直接來粵的有二支:一是明嘉靖年間,有祖籍撫州府臨川縣十三圖人闕正榮之孫闕拱辰,字懷濟,廣東南雄縣百順太平村,由太平村再派生到仁化縣扶溪鎮的。行醫至廣東英德洋塘而定居,為英德洋塘、崩崗之始祖。二是崇義縣熱水鄉竹村人先遷。

  湖南闕氏:

  由江西省遷入湖南省的主要有二支;一支是闕孟口系第二十二世闕紹梅,字叔明,於明洪武初離樂安縣峽源遷入湖廣安邑,即今湖南省安化縣,為漣源市闕氏之始祖。另一支是明洪武五年,有吉安府廬陵縣西門外高少村淳化鄉十八都人闕文昌、闕榮昌兩人(一說是吉水拖船埠人),闕文昌肇基桃源,而闕榮昌則肇基麻陽。

  湖北闕氏:

  闕孟求系第二十八世闕明序,於明嘉靖年間,經商離樂安峽源落籍於湖北省應山縣(今廣水市)十里河,為今廣水市闕氏之始祖。

  安徽闕氏:

  安微省舒城縣闕氏,是明朝嘉清初年,闕禹從江西省王家遷入舒城的,為安徽之闕氏始祖。

  回遷江西:

  北宋徽宗末年(敢於1118~1119年)間,闕孟安的後裔闕仲仁,號文山(居住江西吉安城)拜官泉州,攜家眷入閩,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公元1131年),辭官居龍巖城之西門。此宗族從北宋末入閩拓業至明朝初期,已陸續開始有人回遷江西續居。

  吉水丁江、金灘兩地闕氏,是闕常賢於明朝萬曆年末從江西華安縣歸德(今高安市城)遷入福建永定的闕氏宗親,至闕元弼(總第五十八世)房中闕思義裔回遷定居的。

  崇義、大餘闕氏,是闕元漂於清康熙年間從福建上杭縣官家坊回遷定居的。

  安遠闕氏,是清朝乾隆末年,第十七世闕敏莪從上杭縣通賢大東村遷入的。

  會昌闕氏,是明朝末年,闕思義第七世孫闕維贊從永安縣富家地遷入周田鄉的三坑村的。

  泰和闕氏,是在清朝朝隆年間永定縣闕元卿後裔錫甫從永定縣馬山背背頭湖遷入的。

  銅鼓闕氏,是在清朝乾隆末年,由闕學富從永定縣馬山背背頭湖遷入的。

  上饒闕氏,是清朝初期,闕文政後裔星甫從上杭縣五賢大東村圍墩寨遷居武夷山嵐谷山坳村,至清朝末,又從崗頭分幾批遷入上饒的。

  龍南闕氏,是清朝同治乙酉歲(公元1885年)闕玉榮從永定縣馬山背三堡溪背慄樹下遷入的。今其子孫已離龍南縣,分居於南羅市內、寧都縣及廣東省廉江市內。

  信豐闕氏,是元1929年間,永定縣闕元弼房思義的後裔轉戰贛南未跟上應徵部隊而落籍於信豐縣的。

  弋陽闕氏,是闕文政後裔榮華,於1937年離上杭縣通賢鄉遷入橫樹墩鄉落籍的。

  黎川闕氏,是1910~1950年的四十年間,從永定縣增瑞村、王湖林、中湖林等處分批遷至宏林為中心的農村務農的。

  興國闕氏,源於明朝初期,是從福建回遷和本省永豐縣遷入的闕孟安的後裔,距今六百餘年。最晚遷入的一支是在清朝乾隆後期,距今亦有三百餘年。分佈在長崗鄉仁塘芋田、楓邊鄉各村、東村鄉小洞村、興江鄉南村、陳也鎮鵝形村等處。至新中國解放前夕,楓邊聚居點陸續有少部分後裔遷往吉安縣東固鄉凹上村、南龍村、楓嶺村散居。

  興國闕氏均系第四十一世祖闕孟安的後裔。最先遷入的一支,是第六十五世祖闕文政次子闕志顯(第六十六世)的後裔闕佩玉,在明朝初期離開福建省上杭縣通賢鄉培林坑回遷江西,定居在興國長崗鄉仁塘村芋田;其次遷入的一支,是闕應糧於清朝康熙年間離江西永豐縣層山遷入興國東村小洞村定居。再次遷入的一支,是闕陶文於清朝乾隆年間從永豐縣層山遷入,其子孫今居興國江南村及陳也鎮鵝形村;最後遷入的一支,是第七十九世祖闕敏煌之子闕芬巖、闕芳鑑、闕芬遴三兄弟,於清朝乾隆後期離福建省上杭縣通賢鄉大東村遷入興國楓邊鄉定居。先後遷入的四支闕氏,已為今興國縣境闕氏宗親之基祖。

  楓邊,位於興國縣的北部鄉鎮,與鄰縣吉安市青原區東固鄉,永豐縣龍崗鄉接界,富川河兩條支流於楓邊集鎮匯合,四面大山環抱,林木鬱蔥,山青水秀,氣候溫溼,人文鼎興,距縣城三十公里,有似世外桃園之山鄉。清朝乾隆後期,第七十九世祖闕敏煌從福建至江西經營食鹽生意,到楓邊集鎮後生意興旺,感到楓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人文關係甚好,是個定居拓業的好地方。隨後率子闕芳遙(五柳)、闕芬巖(五達)、闕芳鑑(五教)、闕芬遴(五遴)從福建上杭通賢徙遷楓邊定居,沿著富川河畔造居創業。之後,其長子闕芳遙又返回福建上杭雉雞嶺下居住。隨闕敏煌到楓邊定居的還有闕慶衍、闕長興兩族兄弟。在楓邊開基後,人丁興旺,財源茂盛,與當地主居戶相比,經濟上尤顯蔚為壯觀。此時,闕敏煌在下坊的外塅選址建造祠堂,堂號定為昌邰堂;慶衍建造了慶衍堂;長興建造了長興堂,三堂處於平輩關係。為統一建造楓邊的闕氏宗祠,以昌邰堂為基礎,將宗祠進行擴建,並將堂名輩份往前推四代至七十五世元樞,用闕元樞字號瞻北為宗祠堂匾名,涵蓋三堂的關係。故現在楓邊的闕氏宗祠為瞻北堂。

  下邳郡瞻北堂子孫繁衍,在楓邊幾個自然村建立居住點。其中,第八十世祖芳鑑就生育六子:闕準孚、闕歧孚、闕慶孚、闕慎孚、闕有孚、闕元孚,系當時的望族。

  長子闕準孚分居下坊村象形灣。生育十子:闕培橋、闕培彬、闕培棟、闕培柄、闕培植、闕培材、闕培檀、闕培育、闕培植、闕培林,在象形灣建立中和堂。而闕培橋遷小坑開基,立仰高堂。生育八子:闕執倫、闕執榮、闕執峰、闕執嶺、闕執寶、闕執賞、闕執燦、闕執金。八兄弟中以闕執賞人丁更興旺,生育八子為:闕求瑍、闕求瑤、闕求蔚、闕求萃、闕求華、闕求志、闕求荏、闕求茂。除闕求萃、闕求荏外,其餘六房的後裔都很旺,尤其是長子闕求瑍徙居麻坑嶂拓基後,現有後裔子孫四十餘人,人文鼎盛,有官職者居多。準孚的後裔分居在象形灣、小坑、下土丘子、上坊坑、茅坪、賀堂大水塅、蛇形背等地。解放後,隨任職、就業散居到吉安市青原區東固鄉楓嶺村、吉安縣城、南昌市下羅、西安市區和美國。

  闕元孚在土丘子建貞吉堂,後裔居住土丘子、劃眉丘和吉安市青原區東固鄉、羊坑等地。

  闕有孚在巖子前建立惠心堂,後裔居住巖子前、楓邊墟上。

  此外,闕勞遴在楓邊拓業後,其子孫分別建立了香谷堂、甘廷堂和梅孚堂。還有闕芬巖的後裔繁衍情況,未查清楚。闕慶衍的後裔,主要分居在西林村、早子牌、大竹山等地。闕長興的後裔,主要分居在木梓山下,楓邊墟上和南昌市下羅等地。各族房後裔分居後,就地又立了堂號,如西林的理文堂,上坊坑的維周堂,劃眉丘的薦馨堂等。

  楓邊鄉闕氏從第七十九世祖闕敏煌開基後,距今約二百餘年曆史,子孫繁衍已到第十代。隨著時代前進,楓邊闕氏後裔因外出拓業,經商、工作、求學等離開鄉土,散居在南昌、贛州、定南、尋鄔、吉安、吉水、福建、西安、廣東東莞以及香港、馬來西亞、美國等處。

  分佈

  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九位門閥。當今中國大陸闕姓人口約二十二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015%。

  今上海市,臺灣省的嘉義市民雄縣、臺北市南港縣,福建省的永定縣、龍巖市、長汀縣、上杭縣、寧德市霞浦縣,江蘇省的無錫市、徐州市、南京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博白縣、梧州市、北流縣、南寧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溫州市平陽縣,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縣、懷化市辰溪縣、漣源市,廣東省的海豐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沈丘縣、新蔡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安徽省的蕭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江西省的大餘縣,重慶市的梁平縣,湖北省的宜昌市等地,均有闕氏族人分佈。

  闕氏聚居地區之自然環境,具有山區多、貧地多、名勝多等特點,絕大多數聚居於長江、珠江、贛江、汀江、甌江、淮河等幾大流域。只可惜,多數闕姓聚居村,既不緊靠江湖,也不緊靠鐵路和公路幹線,而是多屬偏僻山區,故環境甚為貧脊。但闕氏地區周圍之名山古蹟較多。如闕氏始祖地曲阜之孔廟,蘇州園林,西湖美景,浙南之雁蕩山,福建永定縣內之土圍建築群房,贛閩邊界是之武夷山,湘西之張家界、桃花園,寧遠之九嶷山,廣州之黃花崗,梅州地區之銅鼓嶂和山勢雄奇的那拉山五指峰,以及廣州、香港、臺北、高雄、基隆、京津、杭州、蘇州、長沙、西安等名城或名港。這些闕氏聚居較多之周圍地區,堪稱中外遊覽之勝地。

  海外宗親,多系高工資或經營致富,其生活水平自然較高。至於大陸闕氏經濟狀況,可分為三類:部分聚居城鎮和少數交通便利,環境優越的鄉村或城郊,生活水平較好,能負擔子女的教育費;多數農村闕姓基本過上溫飽生活,其中多數免強負擔子女學費;有10—20%的邊遠山區宗親,尚未脫貧。教育費負擔相當困難。山區農民文化素質不高,交通阻塞,致富門路不多,不易富裕起來。

  根據湘、贛、閩、鄂的幾十個鄉村的調查和統計,多數聚居村,人均在1000—4000元之間,發展不平衡。漢壽闕姓農民說:物價上漲,人均達不到1500元,日子就不好過了。可是闕姓農民還有部分達不到這個數字。如浙、閩、粵、滬等省市沿海開發區,交通便利、有礦藏、特產盈利的鄉村,地畝較多的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的一些地區及蘇南地區、川中平原、桂南地區、洞庭湖平原地區,農民生活水平較高。如梅州市梅縣區荷泗鎮太平村,在村23戶110多人,人均達3000元;戶戶有新房、電視機,已普及初中文化、高中文化達50%。永定增瑞村480多戶2400多人。特產菸葉,打工經商者多,人均3000元以上;部分已改用液化氣灶,電器已逐漸普及,近半數已改用彩電。各地貧富,很難全面概括。

【郡望堂號】

  郡望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銓仙堂:明朝安南縣縣令闕士琦上任幾個月以後母親就逝世了,他於是回家再也不肯回去做官,而是閉門讀書,寫書。著作有《銓仙草》、《闕野草》等。

  此外,闕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據《百家姓》)注:“闕氏下邳郡”。闕氏各支裔還有堂號,福州稱“三韓堂”,上杭、永定稱“邳州堂”,江西省樂安、永豐等縣稱“荊州堂”,泰和稱“敘倫堂”及“節高堂”,湖南安化、漣源稱“思榮堂”,廣東梅州稱“追聖堂”,聖鄰堂、昌邰堂、慶衍堂、長興堂、瞻北堂、仰高堂、香谷堂、甘廷堂、梅孚堂、理文堂、維周堂、薦馨堂等。

  字輩

  廣西欽州闕氏字輩:“忠正子家興文章進朝延富貴永雄英”。

  江西興國闕氏字輩:“弁天黨(燻)殆忠儒欽永漢承全震朝昊攀榮仁瞻(顯)侯遵魁希重升仕化進學(勝)毓(秀)政文炳德惠騰撫祥懋芳(芬)茂肇寧郎(一二三四)宗宋兆登秀朝無松嫩忠(谷)該(永埧)曰顯(隆)朝元思孟促友宣懸(八九)文志維通宇宗大南廷世元甫裡樹敏魯孚培執求代敏佳人才能定遠功自超倫”。

  西安市闕氏字輩:達幼仕葉昌,仁明才大展;振朝經華國,文章奕世榮

  咸陽市闕氏字輩:必法志單永 才震思興萬 大廷應其成 居上述前業 漢晉貽先澤 惟今運復隆 守家敦孝友 佐治篤貞忠 穎悟聆規訓 群雄建偉功 秉權昭脈系 繁衍益揚弘名望日星耀 書香讚譽同 諸房多砥柱 歷久頌雍容

  寶雞市闕氏字輩:幼思原添才﹐單永萬承國﹐學大心正光﹐明仁述作崇

  漢中市闕氏字輩:承先邦彥詠

  渭南市闕氏字輩:長仲開文化,永定治國家

  安康市闕氏字輩:幼思原添才﹐單永萬承國﹐學大心正光﹐明仁述作崇。漢晉貽先澤惟今運復隆守家敦孝友佐治篤忠貞穎秀聆規訓群雄建偉功安邦昭世系慶衍益暉弘

  榆林市闕氏字輩:世 成(承) 宏 廣

  商洛市闕氏字輩:仲思登子洪榮星、必國文明浩發宗、應世天開朝永德、萬仕倫光定安邦

  延安市闕氏字輩:華仕啟文可(其)漢大宗應天(思)元振慶明良紹嘉錫培本芳自永景泰世運興

  銅川市闕氏字輩:啟胤宗文廷,永興自先德,源遠之茂長,光明繼世澤,孝宇齊隆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才能著譽;

  刺史馳聲。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闕津為龍南令,以才能著稱。下聯典指漢·闕翊官荊州刺史。

  官居刺史;

  政播荊襄。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侯封英尉;

  系出下邳;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邳州堂”堂聯。

  五言通用聯

  闕里家聲遠;

  荊州世澤長。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六言通用聯

  內侍名高宋室;

  編修望重明廷。

  ——李文鄭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高宗時宦官闕禮,淳熙末年提舉重華宮。孝宗死後,光宗因與孝宗不和,聲稱有病不出面料理喪事,大臣趙汝愚、韓惋胄請求讓嘉王趙擴(寧宗)繼位,闕禮人內宮請示慈烈太皇太后同意。後歷官內侍省都知、中侍大夫,從不倨功自傲,為南宋內侍中較有名望者。下聯典指明代湖廣桃源人闕土琦,字褐公,崇禎年間進士,官南安知縣,數月後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於是閉門著書,不想再做官,後來因為名望重於一時,又授以編修。著有《餘仙草》、《蝌蚪詩》、《闕也草》、《郎當草》等詩文集。

  七言通用聯

  闕里家聲期勿替;

  荊州事業異維新。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自古官聲傳漢代;

  於今政績溯荊州。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績著南閩光世澤;

  庥揚東魯振家聲。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邳州堂”堂聯。

  九言通用聯

  賜姓溯成周,風承闕里;

  家學傳曲阜,美顯昌平。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邳州堂”堂聯。

  【祠堂古蹟】

  山東曲阜闕里牌坊

  山東曲阜闕里牌坊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木結構四柱三間式,綠瓦覆頂,飛簷雙重,彩繪斗拱,額題“闕里”二字。系元代建築,明清重修。《漢書·梅福傳》載:“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漢代“闕里”即春秋戰國時期之“闕黨”,古代以五百戶為一“黨”,為闕氏族人聚居地。

  四川南充闕家鎮闕氏宗祠

  四川南充闕家鎮闕氏宗祠暨四川闕氏總祠於2017年5月14日落成竣工。中華闕氏始祖弁公以下第七十九世裔孫啟湘、攜海內外各省市區縣闕氏後裔子孫代表,懷赤誠之心,奉俎豆之儀,敬設鮮花禮樂,肅立宗祠殿前,告奠闕氏歷代祖先。

       辭曰:

  華夏闕氏,源遠流長。夏末得姓,肇自河洛;表裡山河,四塞鞏固。

  殷商建國號曰闕鞏,軍工制甲立國,享國千年,世胄綿長;

  孔子居我闕黨之邑,千年不改其名,里仁為美,守望相助。

  闕黨童子,能傳賓主之命,追求人格獨立,見於《論語•憲問篇》;

  齊卿闕止,著述縱橫家學,崇尚思想自由,名列《漢書•藝文志》。

  西漢封侯,開郡望於下邳;刺史荊州,佈政聲於江漢。

  三孟公復興於南國,紹梅公開基於西南。

  子孫瓜瓞綿綿,後裔世系奕奕,源脈分明,昭穆有序;

  歷唐宋元明各朝,或以科舉登仕籍,

  或以武備受崇秩,或以獻策獲奇功,

  或以世賞膺錫命,或以恩榮入官宦,

  或以端恪為師範,或以逸遁為高蹈;

  英風惠德,足為後世高山仰止,效法祖先;

  勵學砥行,堪使子孫亦步亦趨,踵武前賢。

  清朝初年,湖廣填川,闕氏分脈西南,再發新枝;

  由贛閩而入湘鄂,由湘鄂而居川渝;

  披荊斬棘,歷經坎坷,開疆拓土,自強不息;

  巴山蜀水,天府之國,豈無離亂,終復康寧。

  合全族之力,通茶馬古道,建闕家之橋;

  終使橋冠我姓,才得鎮名闕家。

  縱覽各地,凡有闕氏族人聚居,必克勤克儉,耕讀傳家;

  必睦鄰友好,德澤裡鄉;必興辦公益,造福一方;

  創業興家,可謂自強不息;修橋鋪路,可謂厚德載物;

  澤被兩岸而溝通商旅,惠及百姓而美名傳揚。

  斗轉星移,歲月滄桑;欣遇盛世,百業俱彰;

  適逢高鐵興建,使命在心,時不我待;

  秉承先祖之遺風,弘揚先祖之美德,

  協調上下關係,溝通內外族群,

  購得寶地一處,得以新建宗祠。

  丙申年丁酉月,吉日吉時,南充闕族,歡聚一堂;

  高香敬祖,禮炮齊鳴,闕家宗祠,破土奠基;

  祠堂建設,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族人勇平,捐獻巨資;愛國立玉、洪衛偉坤,

  承壽承仁、承貴興武,俱各出資,價值不菲;

  眾人紛紛響應,群策群力;多則萬千,少則百十;

  設計巴蜀宗祠格局,參照湖南恩榮總堂。

  興武捐助建材,宗奎現場指揮;

  不辭辛勞,夜以繼日;丁酉春季,祠堂落成;

  傍高鐵之側,立和平之村,位闕家之鎮;

  依山傍河,坐東朝西,粉牆藍瓦,

  聖象顯赫,牌位端莊,匾額堂皇,

  圖文並茂,文采斐然,美輪美奐,

  鼎爐高聳,堂宇開闊,四水歸一。

  山川愈加壯美,人物盡顯風流。

  族人終有聖地,以慰先祖英靈,銘記祖德;

  以勵後世子孫,勤讀詩書;

  且仕且學,亦工亦商,興建家邦,繁榮盛昌!

  贊曰:大哉闕家,一脈相連;薪火賡續,繁昌永年;纘承遠祖,奮發踔厲;慎終追遠,掬誠告奠;允文允武,效法聖賢;克勤克儉,永銘心田;雖遇風雨,意志如磐;群策群力,必克時艱。緬懷祖德,佑我後生;馨香已薦,丹心繼往;備禮以誠,伏維尚饗!

  中華闕氏弁公第七十九世裔孫 啟湘率海內外及全國各省市縣區闕氏子孫代表 謹奠丁酉年乙巳月辛丑日

  (附:祭祖文)

  時維公元二0一七年,歲次丁酉,公曆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十九日,湖南闕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闕先進、名譽會長闕固強,率領湖南宗親,以三牲酒禮之儀,敬祭於闕氏中華始祖弁公和湖南闕氏遷居四川的列位始祖,暨闕氏在此敬奉的列祖列宗之靈前。呈文敬曰:

  伏維

  弁公始祖,偉哉聖哉!歷經兩千餘載,輝煌四創佳話!維闕里之遺風,德循聖道,成“東魯名家”,此一創也;迨唐宋之昇平,“望出下邳”,播遷江南,此二創也;獲明廷之嘉獎,“欽錫恩榮”,名聞朝野,此三創也;行萬里尋根之宏舉,聯誼互動,各族仰慕,此四創也!

  四創輝煌,乃祖宗之功德,亦後昆之榮光也!

  嗚呼!追憶從湘入蜀之儒虎公,起淮公,後宗公,大富公,起明公,德景公,祖海公,祖發公,後爵公,後清公,宏章公,國章公,明章公,後聰公,益能公,益達公,益龍公,益鳳公,益泰公,益成公,益進公,益學公,嘉英公,嘉守公,嘉覲公,嘉南公,修彩公,修齊公,修培公,修平公,修倫公,嘉覲公,修身公,昭弟公,修來公,昭美公,正卿公,美卿公,玉卿公,修榜公,修詁公,修謙公,修芝公,等等列位先祖,征服路途之艱險,攀山涉水徒步而來;開創家族之基業,勤勇智創耕讀以興!此等闖勁,可歌可泣;此等精神,可敬可仰!枝榮葉茂,後裔繁昌,更有天下第一闕家鎮,揚我族威,英才輩出,脊樑挺起,此乃先祖之幸,家族之幸也。

  今日,節屬初夏,陽光燦爛,闔族宗親,齊聚一堂,在此福地立建宗祠,恭迎列祖宗神,魂歸來兮,榮登尊位。恭祈列祖,永顯英靈。

  環顧闕姓後人,日新月異,百業俱興;放眼後嗣,求學奮進,日步興隆,定當悅顏歡心,長髮其祥!

  昭昭祖訓,立德尊善,重在育人。揚我族威,品質闕家,楷為追循。凡我後昆,皆應遵循祖訓,立志酬勤,註定目標,奮力創新,同心協力,再創輝煌。以此告慰先人,敬啟來者,丕振家聲,造福國人!

  伏維

  尚饗!

  弁公八十九代孫、紹梅公二十六代孫

  祚學公孫普生公長子獻新字久堪敬撰

  四川首屆宗親聯誼會暨南充闕家鎮宗祠落成祭祖大會召開,勇平會長帶領全體宗親休慼與共,發揚團結務實闕家精神,昭示共創大業。有感而作小詩,並予雅正:

  天府鍾靈發千祥,

  充國祀事啟宗功,

  髙坪世傳生萬物,

  闕鎮慶盛振家聲。

  首屆雲光垂青史,

  五月敬恭佑後人,

  千秋祖德恩譯長,

  萬代勇進鴻業展。

  蘇州闕龍根謹寫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祿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