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姓圖騰(東氏圖騰)
東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起源於遠古時期,相傳舜有七個朋友,他們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位,現今人口約十四萬,排在第三百七十二位。
【得姓始祖】
東不訾:據《通志·氏族略》上說,東氏是舜七友東不訾的後代,望出太原。而《姓氏考略》上說東氏是伏羲之後,望出太原。另《屍子》上記載:“伏羲之後,舜七友有東不訾。”由此看來,東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推算起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太原郡。東氏後人奉東不訾為東姓的始祖。出自舜有七友東不訾之後為東氏。據《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後。七友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東不訾。”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伏羲氏之後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聖賢群輔錄》、《集韻》中記載,遠古時期的舜帝,有七個摯友,其中之一叫東不訾。
舜帝的七友分別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這在史籍《屍子》中也有記載:“舜七友,有東不訾。”
在東不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東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東氏族人大多尊奉東不訾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神農氏炎帝裔孫羲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遠古時炎帝創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東方為尊。
遠古人類以漁獵、採集為生,神農氏教導自己的族人制作耒、耘、耜、耠、耡等農具,從事農業生產,使人們過上定居的生活,固而被人們稱為神農氏。據說,神農氏發明用火燒山方式經營農作,開創了刀耕火種,固而又稱為烈山氏。由於他運用火來興邦安民,所以被世人尊為炎帝。
神農氏的舉措推動了中國原始社會從採集、漁獵向原始農業演進的歷史,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時代。相傳神農氏還親嘗百草,曾一日中毒七十次,發現了許多治病的草藥,後來著述了《神農本草經》,為民療病,因而也被人們尊為醫藥發明者。
據傳,神農氏在位時間,還在部落當中開市場、通財貨,啟發了原始的商品流通。神農氏在統治了一百四十年後去世,其後代共傳八代,子孫共統治五百二十年,後與黃帝部落融合,成為現今炎黃子孫的先河,統稱華夏族。
神農氏一族人從事務農勞作以後,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是開始農作的重要時刻,於是伏羲的後代人中以農為本的人群中,逐漸形成了複姓東方氏。
神農氏裔孫中有一個人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其族人成為東蒙氏部落,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氏,稱東方氏、東蒙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耳目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楚惠王熊章即立,他暫時擯棄了以往歷代楚王即位後即窮兵黷武大力外擴的做法,收縮自保,楚國軍隊全部收縮國內,並竭力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為此,楚惠王特“設耳目史,督自王而士”的朝堂所有士大夫的行為,以大夫子閭任之,並開作嚴格的行為記錄(後子閭在“白公之亂”中拒絕當楚王,而被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殺死)。
從此,楚國逐漸從瀕於危亡的大難中復甦,國力開始漸充,威名益著,而且讓其他諸侯國沒有感覺像以往爭霸主的那種氣焰灼人之態,在國內使民眾得到了安寧,並在諸侯國面前樹立了一個並不招惹反感的形象。
九年後的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楚國恢復了元氣,楚惠王霸氣初湧,乘吳國被越國打敗之機,親率楚軍攻吳。第二年的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霸氣再現,一舉滅了陳國。到了周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國勢力再次達到鼎盛時期,楚惠王一舉滅了蔡國,兩年後再滅了杞國。接著,又命公輸般製造雲梯,如果不是為墨子所止,即會向宋國進攻了。
從此,耳目史之官位為各諸侯國所看重,在整個戰國時期,成為國君的特權侍從史官。
到秦朝時期,秦始皇將耳目史改稱“御史大夫”,並賦予超然的監察之責,“掌監諸郡”,因此又稱“監察御史”,成為天子的重要耳目,並且規定:“耳目官自當獨立,其行不受階級所限。”
自秦朝開始,御史大夫不論品級,總是“立於朝堂正位之左末位”,即最東邊第一排第末列之首,隨時出告奉諭所察,甚至直言指責天子而無諱。由於御史大夫原是耳目史,職掌監察之職,又在上朝時站居文職站班的最東邊,因此又稱其為“耳東官”、“聞東史”等。
在耳目史、耳東官、聞東史、御史大夫、監察御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耳目氏、耳東氏、聞東氏等,後統稱耳東氏,亦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陳國,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國君世為媯姓。建國君主陳胡公是舜帝后裔,本名媯滿,據胙土命氏的之慣,稱陳公滿、陳滿,字少湯。
在史籍《史記·陳杞世家》中記載:“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後之時,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陳國建立後,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國境轄地為今河南東部和安徽的一部分。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陳湣公媯越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滅了陳國,殺陳湣公,其地設為楚國陳縣。由於陳地所處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從此成了楚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和經濟中心,雖然陳國後來數次復國,但一直就是楚國的附庸。到了戰國末期的周郝王姬延三十七年(楚頃襄王熊橫二十年,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徙國都於陳城,史稱“陳郢”。
楚滅陳後,陳涽公的長子陳衍避居於陽武戶牖鄉(今河南蘭考),次子陳溫避禍於晉國,其他陳國公族子弟多紛逃外邦。為避楚人追殺,就有拆“陳”字改為複姓阜東氏、東阜氏者,後以字形近而稱耳東氏、東耳氏,亦有取諧音稱爾東氏者,為單姓因故改複姓的特例之一,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陳”字的代稱。
在阜東氏、東阜氏、耳東氏、東耳氏、爾東氏等陳氏家族姓氏群體中,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東氏者。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張氏,是漢朝重臣東方朔的後人,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東方朔,是西漢王朝時期著名人物,本姓張,其父名叫張夷,但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親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後逝世,東方朔由其兄嫂代母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月望在朔,所以其伯父為他取名叫東方朔。
東方朔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官拜大中大夫,他以詼諧、幽默聞名於世,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諫。當時,漢武帝下詔求賢,東方朔上書毛遂自薦,引起漢武帝注意,招入宮中面試。
東方朔說話妙趣橫生,行事放蕩不羈。一次,漢武帝賜宮中官肉,左等右等,主管分肉的官員遲遲不到,東方朔實在不耐乾等,便拔出佩劍,自己動手割了一塊肉揚長而去。負責分肉的官員知道後,到漢武帝面前告了他一狀。次日上朝,漢武帝讓東方朔當著百官檢討。東方朔便檢討說:“接受賞賜而不待詔命,何等無禮;拔劍割肉,何等壯烈;割肉不多,何等廉潔;肉歸夫人,何等真情。”漢武帝聽後忍不住大笑,不但免了他的罪,還另賜肉百斤、酒十鬥,讓他帶回家“再歸夫人”。
後世民間流傳著許多東方朔的有趣故事,他被人們奉為“喜神”,其後裔子孫多以東方為姓氏,奉東方朔為複姓東方氏的得姓始祖之一,曲藝界的相聲行業也都尊東方朔為祖師爺。
在東方朔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名字中的“東方”為氏,形成一支東方複姓。後有子孫在西漢末期王莽篡漢時,避難將複姓東方省文簡改為單姓東氏、方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簡改姓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漢朝時期,複姓中有著名的東宮氏、東郭氏、東門氏、東闋氏、東野氏、東田氏、東陵氏、東蒙氏、東萊氏、東邱氏、東鄉氏、東里氏、東關氏、東閭氏等,皆是從古代沿襲的複姓:
⑴.東宮氏,源於羋姓,宋朝學者王應麟在《姓氏急就篇》中考證:“東、西、南、北、宮、門、鄉,皆姓也。”自注雲:“東宮氏,齊東宮得臣。”春秋時期齊國有大夫東宮得臣,見載於典籍《詩經》與史籍《左傳》。在典籍《詩經·衛風·碩人》中美莊姜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在史籍《左傳·隱公三年》中記載:“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杜預《左傳注》雲:“得臣,齊太子也。此太子不敢居上位,故常處東宮。”孔穎達《正義》曰:“案《齊世家》,齊莊公生僖公。東宮得臣,未知何公太子。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衛莊公之立,在春秋前二十五年,齊僖公之立,在春秋前八年,然則莊姜必非齊僖公之女。蓋是莊公之女,僖公姊妹也。得臣為太子早死,故僖公立也。”此中稱東宮得臣為“太子”,實在是據“東宮”二字而推測,事實上,“東宮”並非專為太子所居。在史籍《左傳·襄公九年》中記載:“穆姜薨於東宮。”穆姜乃魯襄公祖母,欲廢魯成公而立其姦夫叔孫僑如,事敗,被終身幽囚於東宮。此“東宮”乃為冷宮或別宮。齊得臣居“東宮”,或者未必為太子,也未必“早死”,其後嗣以“東宮”為氏,唯是此“東宮”與“太子之宮”或“太子”無涉,而是解釋為“東宮氏”。詳見郭店楚墓竹簡記載。
⑵.東郭氏,源於姜姓,出自齊桓公姜小白後裔子孫居住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子孫遂以居住地名稱為姓氏,稱東郭氏。
⑶.東野氏,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公姬旦長子伯禽之幼子姬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初期,周公姬旦長子伯禽的幼子名叫魚,被封食采邑於東野(今山東曲阜),姬魚有一子,就以東野為氏,叫東野田。當時,姬魚在曲阜修建了較為宏偉的周公廟,由於姬魚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就經常登上週公廟前的一塊巨石向都城凝望,這塊石頭就被稱為“望父石”。先秦時期,楚考烈王熊完派遣春申君黃歇大軍在秦莊襄王嬴異人(嬴子楚)元年(楚考烈王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滅了魯國,魯國公族五百餘門被殺,唯公族東野質提前帶子攜譜逃到至吳地,後於秦始皇嬴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返回魯地。東漢末期因避黃巾戰亂,東野氏舉族流於東海(今山東郯城),寄居五世,後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由第三十七世祖東野芳抱譜及親族五十七人再還魯地。元朝末期因避戰亂荒亂,舉族多次遷移遇寇,相即失散,還魯者甚少。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授第七十五代祖東野沛然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時,在曲阜的東野氏家族僅百餘人,居河南寢丘下溜村(今河南沈丘)。
其後代有人遂以地名為姓氏,稱東野氏。另外,在春秋時期魯國有大夫季平子(季孫間如),因有功於國,被封賜食采邑於東野(今山東平邑),其後代中有人以地名為姓氏,稱東野氏。
⑷.東田氏,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東田邑(今河南內黃東田),屬於以邑名為氏。東田地名卓著,是華夏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業、建陵之地,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故里、是西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南北朝冉魏皇帝冉閔、唐朝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民族英雄岳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
⑸.東陵氏,東陵在古邗國,春秋中期邗國被吳國所滅,地歸吳國。越王勾踐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滅吳國後,吳王夫差之葬地稱東陵,地歸於越國,因有以地冠氏稱東陵氏者。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懷王熊槐滅越國後,東陵地歸於楚國。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國,東陵地屬秦國的廣陵縣。漢朝初期稱揚州為廣陵郡,漢高祖劉邦封侄劉濞為吳王時,曾建都於此,稱吳國,後又更名為江都國。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建江都縣,“江都”之名始見於史,後為隋煬帝陵。
⑹.東蒙氏,即第二個淵源中神農氏的後裔之姓氏。
⑺.東萊氏,源出地名,出自古東萊,即今江蘇省張家港的東萊鎮一帶地區,時居於斯地之住民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東萊氏。另外,在東漢末期,有遼東刺史公孫度“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後公孫氏的遼東割據勢力被袁紹所滅,其後裔中有避於營州而安然者,遂改以地名為姓氏,稱東萊氏。
⑻.東邱氏,源出姜姓,屬於以地為氏,姜太公受封於齊國,建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其後有丘氏,居於營丘東部的,稱東丘氏,後避孔子名諱,改稱東邱氏。
⑼.東鄉氏,源於子姓,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大夫叫子為人,被封於東鄉,史稱東鄉為人,其後裔子孫遂以東鄉為氏。
⑽.東里氏、東闋氏、東門氏,出自戰國時期鄭國都城東闋住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周宣王姬靜(姬靖)封庶弟姬友于鹹林,建立了鄭國,為伯爵諸侯國。鄭國傳二十二世至鄭康公姬乙執政末期的周烈王姬喜元年(鄭康公二十年,公元前375年),一直積極窮兵黷武的韓哀侯發兵徹底滅了鄭國,將韓國都城從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遷於鄭都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韓國疆域大擴,國境包括了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地區。鄭國滅亡後,其國人後裔傳有單姓四十八氏,複姓三十六氏。東里氏、東闋氏、東郭氏,即源於鄭國的姬姓分支之一,出自鄭國國都新鄭城的東闋住民。東闋,即城郭東門一帶地區,城郭與東門之間稱“東郭”,東門以內稱“東里”,其時居於東里之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里氏;居於東門附近的,稱東門氏或東闋氏;居於城郭與東門之間的,稱東郭氏。
⑾.東關氏,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軍鎮關隘稱謂。
⑿.東閭氏,源於姜、姬二姓,最早出自春秋時期齊國,為都城東門之稱謂,後各諸侯國都城的東門亦多稱東閭,居於斯地的住民,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閭氏。另外,在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伐楚還師,吳王闔閭命其築大、小二城,大城即今江蘇省的蘇州市,小城即今江蘇省無錫市的故闔閭城(今江蘇無錫胡埭鄉湖山村和常州武進區雪堰橋鄉城裡村之間)。駐居於闔閭城東的軍民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東閭氏。
在這些複姓氏族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人省文簡改為單姓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宇文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宇文部,是漢宣帝時期東部鮮卑的一個部落。宇文部起源於遼東地區,為兩漢時期南匈奴單于之後,到了魏、晉時期,成為著名的北方鮮卑族宇文氏部落。
宇文部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皆為姜姓,從祖先葛烏菟起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據典籍《周書》記載:宇文氏其先為鮮卑君長,有名普回者,“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迴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子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
普回襲任大人時,在打獵時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便自以為是天授神權,當地鮮卑族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意即“天子”,於是普回從此自己號稱“宇文”。
東晉時期,宇文氏部落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全稱為“東方宇文氏”,簡稱“宇文氏”,皆奉普回為得姓始祖。
到了南北朝時期,宇文部歸附於北魏王朝,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其漢姓分稱東方氏、宇文氏,其東方氏中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東氏者,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吐蕃族,出自金國時期吐蕃酋長東永昌,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吐蕃族,就是今日藏族的先民之一,其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東氏者。
金國時期的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農曆9月,金宣宗完顏·珣賜予陝西邊地的少數民族大族豪強“東永昌姓為溫敦氏”,東永昌就是吐蕃族部落的酋長,漢名叫東永昌,其後裔子孫一度為女真族姓氏溫敦氏。
金國滅亡之後,該支吐蕃族溫敦氏恢復原姓氏,一部分人以漢姓稱東氏,一部分人以漢姓溫氏稱之,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姬姓,出自張氏,明朝末期明孝宗孝康張皇后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其皇后為孝康張皇后,河北滄縣興濟人,父親為國子監生張巒。
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農曆2月6日,張氏與時為皇太子的朱佑樘成婚。同年的農曆9月,張氏被正式立為皇后。
張皇后在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農曆9月24日生下了皇長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面貌非常清秀,“粹質比冰玉,神采煥發,舉止非常”,因此明孝宗對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對於張皇后自然更是寵愛。晚明學者黃景昉曾描述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皇帝、皇后像民間的夫婦一樣,每天一同起居,形影不離,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實屬少見。
張皇后為人機智賢明,曾輔佐明孝宗、明武宗兩帝成政事。但是,她的兩個兄弟張延齡、張鶴齡卻依仗著是皇親國戚,橫行鄉里,怨聲載道。
因此,在張皇后死後的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明世宗朱厚熜為平民憤,下詔將其全家抄斬。其時,張延齡、張鶴齡的部分子孫四散逃亡,為便於以後相認,大家按逃跑的方向將張氏分成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其中的東氏世代相傳。因此,世有“東南西北本姓張”的說法流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土族,出自土族的什東加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土族,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自稱為“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土昆”(土人、吐渾)、“土戶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則稱他們為“霍爾”(藏北遊牧民的泛稱),漢、回族人稱他們為“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稱為土族。
在土族的民間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蒙古人和當地的霍爾人通婚繁衍的後代。霍爾人就是吐谷渾人的後裔,所以多數研究者認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渾人的後裔,也就是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
土族人早期從事畜牧業。至今,土族人仍有牧養羊的愛好和習俗,家家戶戶都精於養羊,且愛羊至深。
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互助、民和兩個方言體系。土族人過去一直通用漢文,現有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
土族現有人約為十九萬一千六百餘,主要聚居於今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數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及周邊的民和、大通、同仁等縣,還有少數人居住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土族東氏,源出土族的什東加氏部落,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女真族,出自北宋宗室趙氏的後裔東古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女真族東古氏,亦稱東果氏、東峨氏、棟鄂氏、董鄂氏,董額氏、董古氏,滿語為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姓氏。後有鄂溫克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明廷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其敕文中明確了“冬古河”,即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一帶。
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吉林琿春),其族源實際上是北宋宗室趙氏的後裔。金國時期時被擄至北境為奴,以“久處變為土著成了女真人”,在明朝時期隨建州左衛西遷至明廷為之所規定的範圍之內,即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
董鄂部在明朝後期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部,後來成為著名的“建州五部”中的最強部。清朝中葉以後多稱東氏、鄂氏、董氏、棟氏、古氏等。
源流十二
源於臺灣土著,出自臺灣光復後戶籍管理員,屬於音訛改字為氏。
獅子鄉公所秘書東光義家族,是目前全臺唯一姓“東”的。他說,臺灣光復後戶籍員的“筆誤”,給了他們家族這個罕見的姓。他說,姓“東”的好處是,人家只要看到他的姓,就記起來了,但有人自作聰明將他改姓,例如他報名參加講習,常有主辦單位把他的姓改為“果”,因為百家姓有果,沒有姓東的,還有他自我介紹時說姓“東”,有人誤以為是“冬”。
東光義說,父親是孤兒,生長在獅子鄉內獅村,臺灣光復後重新取漢文名字,可能是語言不通,加上戶籍員的“筆誤”,把他父親的原住民名字改為“東秋漢”。父親娶妻生下四男二女,隨著兒女結婚生子,如今全臺目前姓東的才二十二人。東光義說,他們懂事後,曾問為什麼姓“東”,父親也答不出來,他們兄弟曾要尋根,可是父親是孤兒,無從找出答案,最後的合理的解釋是戶籍員“寫錯了”。
東光義懷疑,戶籍員當時可能聽不懂父親的原住民語言,而且可能想把父親冠姓“陳”,結果只寫到“東”,漏了“耳”旁,因戶籍員已調走且無法找到,於是就將錯就錯,姓“東”到底了。
源流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蒙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東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始祖東不訾世居太原墟——後世有遷山東、河南導等地。
1、山西洪洞(明)————河北清河(一支始祖於明永樂二年自山西洪洞遷居新河縣東張磚村;另一支始祖明永樂三年自山西洪洞遷居新河南杜興村。)————山東平原(含聊城、臨沂、濟南、濰坊等地)————黑龍江、吉林、遼寧一帶(清後闖關東)————河北邢臺、石家莊————山東濟南歷城(明洪武二年)————天津靜海————江蘇海門(清)————上海等周邊 ————河北滄州、青縣及高碑店、霸州(後者疑似)————黑龍江、吉林、遼寧一帶(清後闖關東)————北京————內蒙通遼(順天府東南縣?或天津武清,但武清來源不詳)
2、甘肅鞏昌(現隴西)(元)————陝西商洛、渭南、西安等周邊————甘肅天水、敦煌 ————青海互助。
3、山東煙臺、乳山、海陽————遼寧大連莊河青堆鎮孔家村六吉屯(200年前)山東曲阜(東野氏改東姓)————吳地(先秦)————魯地(秦)————山東郯城(東漢末)————魯地(南朝宋)————分散(元末)————河南沈丘(清)。
4、湖北、湖南一帶暫無資料可循。
分佈
相傳伏羲氏為東方部族的首領,而他的部落的發展最為迅速,生產方式最先進,伏羲的部落在華夏發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績,他的後代中就以東為姓,藉以紀念他在東方部落的貢獻。而在先帝舜時,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為東不訾,他的後代都用東為姓。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位,現今人口約十四萬,排在第三百七十二位。
東氏目前在中國分佈較廣,今河南省的沈丘縣,江蘇省的海門市、通州市,河北省的霸州、滄州市青縣、邢臺市隆堯縣、高碑店市、石家莊市趙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周至縣、澄城縣、渭南市華縣,天津市的靜海縣、武清區,山東省的濟南市歷城區、沂源市、東阿縣、青島市城陽區,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佳木斯市、大慶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巴東縣,遼寧省的鐵嶺市鞍山區、葫蘆島市、阜新市、盤錦市、營口市,甘肅省的蘭州市、永登縣,青海省的互助縣,雲南省,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市,重慶市,加拿大聯邦共和國多倫多市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友舜堂:古時東不訾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朝東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有四子,其中三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字輩
湖北巴東東氏字輩:“夢和貞祥文明先光永遠長久萬世吉昌”。
湖北恩施、江西淇水東氏字輩:“大志芳鳳茂發禎祥正明先光永遠長久必連天良家國全盛萬世其昌”。
山東濟南歷城、青島城陽東氏字輩:“來迎志光慶元祥”。
遼寧營口東氏字輩:“繼維高崢德”。
河北青縣東氏字輩:“寶鳳長俊德(月)光明”。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關中華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鞏昌人東良會,以總管守商州,紅巾軍起義時,命他兩個兒子攜家出逃,一個居華州,一個居朝邑。後來,兩地的後代繁衍興盛,成為關中大族。下聯典指明代人東昇,博學能文,為官多有惠政。四個兒子有三個中進士,人稱“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虞廷賓友;
漢室中郎。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姓的始祖東不訾,傳說中的舜七友之一東不訾。《戰國策齊策四》:“堯有九佐,舜有七友(七個友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下聯典指漢代涇州人東富,官中郎將。
【典故軼事】
東施效顰
源於《莊子·天運》。西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美女,《莊子》裡面記載道:有一次西施害心痛病而捂著心口,皺眉戚額地走路。村子裡有一個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醜陋的女子看見後,認為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於是就模仿著西施,也捂著心口,皺眉蹙額地走在村莊裡,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別人的讚歎。可是,事與願違,人們見了好那種怪模樣,趕緊把門關上,不願見她,即使見了她,也避得遠遠的。她只知道西施眉蹙額看起來很好看,卻不知道為什麼西施皺眉蹙額就非常好看。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