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氏起源及歷史

祿姓圖騰_祿氏圖騰

祿姓圖騰(祿氏圖騰)

  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代君王紂王之子祿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八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一位。

【得姓始祖】

  武庚:從《風俗通》上考證,祿姓人,是殷紂子武庚字祿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萬姓統譜》上認為,祿姓出自周官司祿之後,以官為氏,起源於扶風。司祿之職,依照《周禮》的記載,是屬於地官之屬,其主要職責則為“主班祿者”。這種官職,當時大都是世襲的,於是他們後來乾脆“以官為氏”。望族居扶風郡(今陝西省咸陽縣東)。祿氏後人奉武庚為祿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代君王紂王之子祿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祿氏是殷紂之子武庾之後裔,以王父字為氏。”

  上古商王朝的末代君王叫帝辛,名子紂。紂王有個兒子叫武庚(亦稱武庾),字祿父。商王朝滅亡後,周武王姬發安置武庚留在殷墟太子城,負責管理商王朝的舊貴族和遺民。

  武庚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在周成王姬誦在公元前1103繼位之後,他乘周成王年幼,聯合不滿周公旦攝政的周武王其他幾個弟弟管叔、蔡叔、殷商貴族等聯合起兵,企圖顛覆西周新朝政權。該次動亂長達三年之久,終被周公旦所平定,武庚被殺,史稱“武庚之亂”。

  “武庚之亂”被鎮壓之後,武庚的族人紛紛向北方遷逃,後至黃河南岸的荒灘野地定居下來,在那裡開荒種田,苟安活命,武庚一族的遷居地日久天長後,形成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巨大村落——祿莊(今河南鄭州管城區圃田鄉古城村)。

  在武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祿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祿氏正宗。

  祿氏族人大多尊奉武庚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官職,出自周朝的司祿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史籍《萬姓統譜》上記載,該支祿氏出自周官司祿之後,以官為氏,起源於扶風。

  按典籍《周禮》的記載,司祿隸屬於地官府司,其主要職責則為“主班祿者”,就是按照典制設定不同等級大夫們的官祿。包括責權、服飾、待遇、俸祿、食邑面積與地址、朝堂站班位置等等。下屬有補祿、司祿史、祿丞三名副手。司祿為兩週王朝重臣,兼具小史之責,多為世襲罔替。

  在司祿、補祿、司祿史、祿丞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祿氏、補祿氏、祿丞氏等,如在漢惠帝劉盈執政時期(公元前194~前187年),有一位殿中中郎名叫補祿彪,就是其後裔。後大多省文簡化分衍為祿氏、司氏、補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有巢氏,出自春秋晚期孔子賢弟子之一的有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有若,姓有氏,是遠古大賢有巢氏之後。在春秋晚期,孔仲尼的眾弟子中有一個名叫有若,是魯國人。

  有若的後裔子孫傳至西漢朝末期,有大臣名叫有祿,是著名的學者,官爵為光祿勳,與著名大臣劉歆、揚雄為同一時代之人,爵為九卿之一,他曾推動了經學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轉變。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有祿,為光祿勳爵。”

  在有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位為榮耀而改姓氏為祿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初期商山四皓之一的祿裡先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祿裡先生,就是漢史中記載的甪里先生。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漢初,商山四皓有角里先生,因所居地名以為氏,亦作祿里氏。”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5年)農曆6月,劉邦立呂后所生之子劉盈為太子,時年僅十歲。然而到了晚年,劉邦卻急於更換太子,常想廢嫡立少,以戚姬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實際上蘊涵著劉邦對劉氏江山能否永固的深遠憂慮。

  劉邦擔心劉盈“仁柔”和皇權旁落,而趙王劉如意雖小,但在長相、性格上都像自己,適於繼承帝業。同時,劉邦發現呂后已經放肆擅權,而戚姬無過問朝政的能力,於是劉邦就有了廢易太子的念頭。

  此事涉及皇位繼承問題,呂后便竭力利用老臣為之諫諍,並策劃了一系列阻止廢太子的活動。在一次廷議上,御史大夫周昌曾為劉盈爭辯,使劉邦暫時打消了廢立太子的念頭。呂后仍不放心,又指使其兄呂澤逼張良為之諫阻,張良便為其獻計,請出“商山四皓”,即劉邦一直景仰卻屢次尊請不出來的四位隱士,呂后依計而行,以維持“正統”之論請出了“商山四皓”。

  後黥布叛亂,劉邦抱病率軍征剿,作戰中又再次受了箭傷。平叛後回到長安,傷勢日益嚴重,更易太子之念更加迫切。太子太傅叔孫通等臣僚以死諫諍,劉邦又驚異地發現劉盈身後有“商山四皓”環伺。由此劉邦認識到,倘若執意廢黜劉盈太子,勢必使劉如意完全陷入孤立境地,不僅無法繼承皇位,還肯定會遭遇到不測,於是劉邦徹底放棄了更易太子的念頭。

  劉邦更易太子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預立太子卻從此成為漢朝一項定製。這一制度,後來為我國曆代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皇位繼承的慣例。

  在祿裡先生(甪里先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祿里氏、甪里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祿氏、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步祿孤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貴族步祿孤氏族。

  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記載:

  “《官氏志》:‘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廣韻·十一·暮》,《姓纂·一·屋》,《氏族·略五》,《辨證·三十》,均與志同。《辨證》又有步鹿孤氏,雲改步氏,系涉步六根而誤。《氏族略·五》又云‘步鹿孤改鹿’,亦誤。鹿、六同音字,步鹿孤卽步六孤也。步六孤改《南齊書·注五十七·魏虜傳》載魏太和二十年偽北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伏鹿孤賀陸之證鹿渾與偽馮翌公、目鄰等謀叛,事洩伏誅。據前條所考,目鄰卽穆泰,其同謀者有陸叡。按《魏書·卷四十·陸俟傳·附孫叡傳》雲:‘太和十六年封叡、鉅鹿郡開國公。後除恆州刺史,進號徵北大將軍。時穆泰為定州刺史,辭以疾病,請恆州自効。高祖許之。乃以叡為定州刺史。叡未發,遂與泰等同謀構逆,賜死獄中。’

  據此,是陸叡調任定州前,為徵北大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與《魏虜傳》伏鹿孤賀鹿渾官銜符合。其謀叛之史實亦同,知系一人。按伏音扶富切,與步音極近。鹿與六為同音字。《魏虜傳》伏鹿孤當卽步六孤之異譯,叡原氏也。賀鹿渾則其又按《南齊書·卷四十七·王融傳》,融上疏言虜情,中有‘端執政則目凌鉗耳’之語。稽其時代,正穆亮位居司空、參議律令之時。故目凌亦卽丘目陵之省。凌、陵、鄰,皆同音異譯字。又《南齊書·卷五十七·魏虜傳》有‘魏司空長洛王繆老生’。按《魏書·卷二十七·穆亮傳》,‘亮字幼輔。初字老生,封長樂王,尋遷司空。’繆、穆同聲,古通用。是繆老生卽穆亮也。

  按《廣韻·十一·暮》:步,薄故切,伏,扶富切,音似,譯言無定字。阿伏幹亦譯阿步幹,步落稽亦譯伏洛稽,是其證。 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為鮮卑族古老的部落,其族以步六孤部落名稱為氏,由於漢語譯音的差異,漢朝北方人通讀“祿”為“lù”音,而漢王朝統治者劉氏一族源出楚國羋姓熊氏後裔,其讀“六”亦為“lù”音,因此有稱步六孤氏者,也有稱步祿孤氏者,亦有稱步鹿孤氏者,其實都是指同一的部落稱謂。因為,在同一個民族的部落間分上,絕不可能允許出現相同名稱的兩個部落並存。

  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是北魏鮮卑族八大部落姓氏之一,是當時的勢力為排行第二的貴族姓氏。八大部落姓氏分別是:拓跋氏、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賀賴氏、獨孤氏、賀樓氏、忽忸於氏、丘穆陵氏、紇奚氏、尉遲氏,合稱“鮮卑顯貴八姓”。

  鮮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在公元450年左右統一了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面後,由其孫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入主中原,北朝魏與南朝宋形成了南北對峙狀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初期,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在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開始逐漸遷都洛陽之後,對政權體系進行了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其時,他強行用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按漢字諧音將鮮卑姓改為漢姓:將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氏;將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部落人數眾多,姓氏三分,便將步六孤氏改為陸氏、步祿孤氏改為步氏、步鹿孤氏改為鹿氏——以區別支主;將賀賴氏改姓賀氏;將獨孤氏改姓劉氏;將賀樓氏改姓樓氏;將忽忸於氏改姓於氏;將紇奚氏改姓嵇氏;將尉遲氏改姓尉氏——後來又悄悄改回複姓尉遲氏,在唐朝時期大顯其貴。合稱北魏貴族八大姓。

  源流六

  源於吐蕃族,出自唐朝時期吐蕃王朝重臣祿東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祿東贊,公元?~667年待考,吐蕃族,吐蕃族名為噶東贊宇松,今西藏拉薩堆龍德慶人,是著名的唐朝時期吐蕃將領、宰相。

  在祿東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祿氏,歷為西藏貴族,如祿欽陵(噶爾欽陵)、祿贊婆(噶爾欽陵)等,皆在祿東贊之後繼續執政,繼續把持吐蕃軍政大權幾近五十年。

  後來在南明、清朝期間擊敗張獻忠愛將艾能奇所部的著名世襲烏蒙土知府祿萬鍾,實際上就是祿贊婆、祿莽布支的後裔子孫,五代十國時期逐漸成為當地土著民族,被一些漢史稱為“六夷”、“靡莫”,今天被定位為彝族。

  源流七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昭武九國康國人後代安祿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安祿山,公元703~757年,原為康氏,是“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後裔,本名康·軋犖山(亦稱康·阿犖山),母親為突厥族人,史稱“營州柳城雜胡”(今遼寧朝陽),後隨繼父冒姓為安氏,按其名的諧音漢字稱安祿山。

  在安祿山的後裔子孫中,有在“安史之亂”平息之際為避唐朝追殺,改姓氏為祿氏、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官職答祿花赤,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答祿花赤,亦稱答祿哈乞、達魯花赤,是蒙古和元朝時期的地方行政長官官稱,為所在地方、軍隊和官衙的最大監治長官。

  在答祿花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答祿氏、達魯氏,世代相傳,後多漢化為單姓答氏、祿氏、達氏、魯氏、印氏、權氏、官氏等。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之部將奈曼·抄思,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蒙古族答祿氏,亦稱達魯氏,始於元朝蒙古族,始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時的部將奈曼·抄思。

  奈曼·抄思,公元1204~1248年,號稱答祿,著名的蒙古乃蠻部首領,通古斯語讀音為Tcho'os。其先祖奈曼·泰陽、祖父奈曼·曲書律(屈出律)、父親奈曼·敞溫世為乃蠻部首領。

  在奈曼·抄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名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抄氏,明朝中葉以後基本上融入漢族,主要分佈在今河南省。也有後裔仍為蒙古族人,並以其稱號為姓氏者,稱答祿氏,亦稱達魯氏,世居蒙古奈曼(今內蒙古通遼奈曼旗)。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答祿氏多冠漢姓為祿氏、答氏、達氏、魯氏等。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南福祿氏,滿語為Nanfulu Hala,世居虎爾哈,所冠漢姓為祿氏、南氏、福氏等。

  ⑵.滿族舒祿氏,源出遼國時期回鶻述律氏,滿語為Sulu Hala,漢義“白馬”,世居長白山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祿氏、蘇氏、徐氏、陸氏等。

  ⑶.滿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滿語為Bir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祿氏、何氏、異氏、陸氏等。

  ⑷.滿族鈕祜祿布氏,滿語為Niohurubu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所冠漢姓為祿氏、鈕氏、盧氏、布氏等。

  源流十一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赫哲族祿葉哷氏,亦稱努葉勒氏、陸如火氏,為依蘭赫哲三著姓之一,以部為姓,世居黑龍江沿岸、三姓(今黑龍江依蘭)、虎爾哈河(今黑龍江富錦、撫遠、牡丹江寧安、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牡丹江支流海浪河,以及俄羅斯佈列雅河流域、阿紐依河口一帶)、松花江流域、奇納林赫哲部(今黑龍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Ruyere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祿葉哷氏多冠漢姓為祿氏、葉氏、陸氏、蘆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商朝滅亡後,周武王讓武庚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而武庚卻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就聯合管叔等周朝貴族起兵,企圖顛覆新政。然動亂未果,武庚被殺。他的後人便以他字中的祿為姓氏,為祿氏。周朝設有司祿官,專管財政,經營,雖然古時重文官,但由於此官也直接關係國運。這種官員的子孫也以此為榮,就有以祿字為姓的。雲南有地名祿豐及祿功,且在清末此地也出現了有名望的祿氏,因此,這裡的祿氏應是由地名所得。祿父又名武庚,系殷紂王的兒子,周武王滅紂後,武庚住封地太子城(今管城區圃田鄉古城村),周成王時,武庚同管叔、蔡叔反周叛亂,被周公平定誅殺,祿氏家人紛紛北逃,在黃河南邊的荒灘野地裡開荒種田,苟安活命。日久天長,這裡形成一座遠近聞名的大村——祿莊。祿姓家族人丁興旺,輩分分明。如今這裡的祿姓已達2000多人,仍然沿用著古老的十字定輩法,這十個字是:天、地、裴、萬、梁、國、明、九、有、助。於是,他們的姓名就叫祿助某,祿有某,祿九某,助字輩稱有字輩為叔伯,稱九字輩為爺奶……年年代代,生生不息,如果這十個字用完了,就重新開始,再啟用一輪。

  祿氏在早期主要活動在活動在陝西省興平縣東南部一帶,後有在河南鄭州一帶生息繁衍者,漢、唐以後逐漸向西擴充套件。

  分佈

  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八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一位。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5%。

  今重慶市的北碚區、銅梁縣,北京市的海淀區中關村、朝陽區,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山東省的菏澤市單縣、鉅野縣、淄博市、聊城市、萊蕪市、濟寧市嘉祥縣、東營市廣饒縣、濰坊市臨朐縣、章丘市、臨沂市、濟南市平陰縣、沂南縣、濟陽市、高青縣、東明縣、泰安市、威海市、鄄城縣、青島市,河南省的安陽市滑縣、鞏義市、濮陽市、商丘市、鄭州市、許昌市、濮陽市、蘭考縣、新鄉市、開封市、焦作市、汝南縣、長垣縣、林州、睢縣、駐馬店市泌陽縣,浙江省的寧波市、杭州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西吉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洮南縣、長白山地區,山西省的陽泉市、臨汾市堯都區、汾西縣、晉中市榆次縣、運城市、太原市東於縣、清徐縣,遼寧省的朝陽市、葫蘆島市、綏中市,甘肅省的會寧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湖南省的長沙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撫寧縣、棗強市、鄲城市大名縣、成安縣、邢臺市、石家莊地區藁城市、趙縣、保定地區蠡縣、張家口市蔚縣,湖北省的襄樊市、荊州市、十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望奎縣、尚志市、大慶市、七臺河市,廣東省廣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綏德縣,青海省的樂都縣,貴州省的貴陽市,新加坡,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祿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臨河郡:南北朝時期北齊武平元年(庚寅,公元570年)置臨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縣。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政權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移其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廣平堂:以望立堂。

  臨河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孝子堂:明朝時期的孝子逯相,廣宗人,諸生。明嘉靖中期,母歿,廬墓三年,躬自負土成墳,時有大水而不浸其廬,遠近稱異。

  穎川堂:東漢時期的逯閎,出任穎川(今河南禹州)太子尚書令,生有五子。其後裔因以為堂號。

  荊州堂:東漢時期的逯續,任所州別駕,有三子,長子逯稠後出任荊州刺史(今湖南常德),因號“荊州堂”。

  丹徒堂:東漢時期的逯稠生有二子,長子逯肅任丹徒令(今江蘇鎮江),因號“丹徒堂”。

  樂安堂:東漢時期的逯逢,任尚書令右僕射,封樂安侯,生有五子:逯涉、逯表、逯瓊、逯昊、逯招,閤家融樂,因號“樂安堂”。

  諫儀堂:西晉時期逯恢出任諫儀大夫,其後代號“諫儀堂”。

  魚折堂:西晉時期有逯元之,他隱居於魚折(今浙江龍泉),因號“魚折堂”。

  太尉堂:東晉時期的逯阮出任侍中、司空,贈太尉、興平康伯,生有六子,因號“太尉堂”。

  字輩

  河南鄭州太子城(祿莊)祿氏字輩:“天地裴萬梁國明九有助志勇武德廣”。

  雲南楚雄祿豐、祿功祿氏字輩:“天地裴萬梁國明九有助”。注:該字輩迴圈使用。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司祿;

  望出扶風。

  ——佚名撰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祿姓的源流和郡望。

  名高鄉薦;

  望出扶風。

  ——佚名撰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武陟縣人祿存,幼年時刻苦好學,永樂年間鄉試獲第一。鄉薦,唐代由州縣地方官推舉赴京城應禮部試,後稱鄉試中式為“領鄉薦”。下聯典指祿氏郡望為扶風郡。

  名高鄉薦;

  世系涇陽。

  ——佚名撰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祿存好學多識,舉鄉試第一。下聯典指漢涇陽人祿東賢以文行著稱。

  七言通用聯

  扶搖直上青雲志;

  風清月白雅士心。

  ——佚名撰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祿姓望族居住地“扶風”二字的嵌字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虎榜首登,鹿鳴先薦;

  扶風派衍,文行馳名。

  ——佚名撰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祿存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吐蕃酋長祿東贊事典。

  善於教誨,四子才略兼備;

  協濟軍儲,全城黎庶無虞。

  ——佚名撰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吐蕃酋長祿東贊之子欽、陵等四人皆有才略。下聯典指清代雲南隴慶侯之母祿氏。烏蒙作亂,祿氏率屬環守州署,協濟軍儲,城賴以全。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