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氏起源及歷史

魚姓圖騰_魚氏圖騰

魚姓圖騰(魚氏圖騰)

  魚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魚)。子魚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字為姓,稱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三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五十一位。

【得姓始祖】

  子魚(子目夷):《通志·氏族略》上說得清楚:“《風俗通》說:‘宋桓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漢代有魚翁叔,唐代有魚朝恩、魚玄機。”《姓氏考略》指出:“子姓,宋公子子魚之後,以字為氏,望出馮翊。魚氏系出子姓,郡為雁門。”望族居雁門郡(山西省境內的右玉縣南)。故氏後人奉子魚為魚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伯益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費,是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女祖為黃帝族顓頊之孫,系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際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伯益的後裔子孫分衍有十四支,分別為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彤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一支後裔因分居於修魚(今山西運城)而稱修魚氏。一直到了春秋時期,修魚氏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魚氏、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後裔宋襄公之弟公子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宋襄公子茲甫的庶兄公子眱,字子魚,是宋桓公子御說的庶長子。宋襄公要爭當中原霸主,約會齊、楚等國在盂(今河南睢縣)會盟,臨行前,時任太宰的弟弟公子眱說:“楚人不講信用,我們應該帶軍隊作警衛。”宋襄公卻認為已約好大家都不帶軍隊,自然無妨,遂不聽勸告,結果在會上被楚人扣留。公子眱逃回宋國,組織宋國軍民抵抗,迫使楚成王放回了宋襄公。不久宋、楚兩國之間於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爆發了著名的“泓水之戰”,當時,公子眱建議宋襄公趁楚軍半渡泓水之機而擊,可一舉擊敗楚軍,而宋襄公卻愚蠢地認為這樣作不合道德、不符仁義,因此拒絕公子眱的建議。結果等楚軍一切準備就緒,兩軍正式交戰,弱小的宋軍自然大敗虧輸。戰後,公子眱批評宋襄公說:“打仗就應當盡一切辦法戰勝敵人。假如你在作戰時要講仁義,那只有投降了。”在公子眱的後裔子孫中,有一支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魚孫氏、御魚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魚氏,世代相傳至今。魚氏族人多尊奉子魚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羊舌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姓纂》中記載:“春秋時晉羊舌鮒,字叔魚,後以字為氏。”羊舌鮒,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晉國貴族,名將羊舌鬥克之後。羊舌鮒的兄長就是著名的羊舌肸(叔向),是歷史上著名的先賢之一。羊舌鮒,公元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鮒,字叔魚。他曾官至晉國大夫、代理司馬、代理司寇,卻被後世稱為“有史以來最早記錄的貪官”。羊舌鮒擔任代理司寇後,在周景王姬貴十四年(晉昭公姬夷元年,公元前531年)受理了一樁訴訟多年未決的土地糾紛案。當事者是晉國兩個地位顯赫的人物,邢候、雍子。邢候的封地和雍子的封地毗邊,由於封地的界限沒有嚴格劃分,雍子便擴大邊界,侵佔了邢候封地,導致相互之間不斷爭奪。雍子在得知由羊舌鮒辦理這樁公案後,便搶先將女兒許給羊舌鮒為妻。因此,羊舌鮒便不問是非曲直,當堂宣判雍子無罪,導致邢候不服大怒,當場拔劍刺死了雍子。由於羊舌鮒徇私枉法,後在晉昭公授權其兄長羊舌肸處理此事件時,被羊舌肸按律處罰:“論墨罪,殺,棄屍於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法典釘在恥辱柱上的“貪墨之官”。在羊舌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叔魚氏,後又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魚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羊舌鮒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姓源》中記載:春秋時魯大夫奚斯魚之後。姬奚斯,字子魚,即公子奚斯,亦稱公子子魚,是春秋時期魯僖公姬申執政期間(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的魯國大夫。姬奚斯是上古《詩經》中極少數真實姓名可考的作者之一。後世的齊、魯、韓三家詩人皆稱奚斯所作之詩“有磅礴大氣”。在春秋時期,魯國發生了著名的“慶父之亂”。周惠王姬閬十五年(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姬同去世。在魯莊公同母弟弟公子季友的支援下,公子般當了國君。魯莊公的異母弟弟慶父(共仲)是個貪婪殘暴、權慾薰心的人,企圖使自己成為魯國之君,因此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支援公子般的公子季友因此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另立叔姜之子魯閡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姜小白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果然,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閡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人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季友在邾國扶持魯僖公繼位,在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回到魯國,當知道慶父還躲在莒國時,季友認為其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賄賂莒國將慶父交回魯國。慶父在被送到密地(今山東沂水)時,向前來押解自己的姬奚斯求情釋放自己,姬奚斯拒絕了他的要求,而後流著淚迴避了。慶父乃嘆息道:“這哭聲是奚斯的聲音啊。”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絕對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縊身亡了。這段歷史在史籍《左傳·閔公二年》中有記載:“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於武闈。成季以僖公適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賂求共仲於莒,莒人歸之。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哭而往,共仲嘆曰:‘奚斯之聲也。’乃縊。”在姬奚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魚氏、奚斯氏,後子魚氏又省文簡化為單姓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厲公寵臣長魚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初期,晉國還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從晉獻公開始,國力逐漸增強,先後滅掉了周圍不少小國,疆域日益擴大。到了春秋中期,晉國已佔有現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和西部、陝西省的東部和山東省西部的廣大疆域。獻公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互相爭奪君位,使晉國一度大亂。後來,姬重耳在秦國等國的幫助下返國即位,他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姬重耳在位時,當年跟隨他出亡的趙衰、魏犨日益顯貴,輔佐重耳稱霸的荀林父(中行氏),敬首(知氏)也隨後被重用,加上稍後興起的範會、韓厥。這六個異姓貴族,即趙、魏、韓、範、中行、知氏,成為了晉國舉足輕重的新興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六卿”。後來“六卿”的勢力日益強大,同晉國公室展開激烈的鬥爭,如趙氏家族,竟敢把國君晉靈公姬夷皋殺死。到了晉厲公姬壽曼即位後,“六卿”勢力之大,已經到了難以駕馭的地步。晉厲公是晉景公姬獳的兒子,名叫姬州蒲,和他父親一樣寵幸小人,聽信讒言,驕慢昏庸。當時有一位正直敢言的忠臣名叫伯宗,向晉厲公建議說:“郤氏家族兵權太盛,應該分別賢愚,稍抑他的權勢,以保全功臣的後代。”晉厲公不聽,反而將其話傳與三郤,三郤因此而懷恨伯宗,誣陷伯宗毀謗朝政,晉厲公聽信,斬殺伯宗。韓獻子當時曾嘆息道:“三郤免不了殺身之禍了!伯宗是個剛直的善人,善是天地的綱紀,驟然用誣陷的手段殺害善人,那有不遭殺身報應的呢?”為了鞏固晉公室的統治地位,晉厲公籠絡了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等一批姬姓舊貴族,希望憑藉這些力量,削弱並最終掃除六卿的勢力。當時,晉國朝中與趙氏關係密切的郤氏家族是一個顯赫而很有勢力的家族,他們同舊貴族之間積怨甚重。舊貴族的力量當時尚不足以同“六卿”抗衡,於是就決定先找與“六卿”親近的家族下手,以達到削弱“六卿”力量的目的。

  據史籍《左氏傳》記載:“晉三郤,害伯宗。譖而殺之。韓獻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紀也。而驟絕之,不亡何待。晉厲公侈,多外嬖,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皆怨郤氏,而嬖於厲公。厲公將作難。胥童、夷陽五帥甲將攻郤氏。長魚矯請無用眾,抽戈結衽。而偽訟者,三郤謀於社。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駒伯即卻錡,苦成叔即郤犨)。溫季曰:逃威也,遂趨。矯及諸其車,以戈殺之。皆屍諸朝。”晉三郤就是郤錡、郤犨、郤至兄弟三人,郤錡為上軍元帥,郤犨為上軍副將,郤至為新軍副將,三人掌握晉國兵權,聲勢赫赫,國中無人能與相比。晉厲公淫逸奢侈,喜歡諂語,憎惡忠言,左右很多寵幸的嬖臣。晉厲公想加罪去盡朝中群大夫,改立左右愛幸的臣子為大夫。當時他左右的寵臣有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等人,都怨恨郤氏家族。晉厲公欲將殺朝中群大夫,這些嬖臣便多方製造郤氏罪跡,奏請晉厲公必先殺掉三郤。在商議時胥童說:“殺郤至,郤錡、郤犨必叛,不如併除之。”夷羊五說:“我們掌握的甲兵有八百人,以君命連夜前往,乘其不備,可必勝。”長魚矯說:“三郤的家兵,數倍於宮中侍衛。鬥而不勝,累君矣。郤至兼司寇,郤犨兼士師,掌有重兵。不如抽戈結袖,假裝諍訟,乘機刺殺,你們再引兵前來接應,必能成事。”晉厲公說:“這個計劃好。我讓大力士清沸魋幫你們。”第二天,長魚矯打聽到三郤在講武堂議事,就和清沸魋用二人各用雞血塗面,手執利刃,偽裝爭鬥相殺,扭打到講武堂三郤面前,各人訴說曲直。三郤不知是計,郤犨讓他們都坐下,仔細詢問事由。清沸魋捱到近處,抽刀刺中郤犨的腰部,用力一劃,郤犨腰部被劃開一大截,肉翻出來,血才浸出。郤錡拔刀來砍清沸魋,長魚矯接住他,兩個人打在一起。郤至見機不妙,乘車而逃。清沸魋又砍了郤犨一刀,確定他無還手之力,便來夾擊郤錡。清沸魋有千斤之力,長魚矯靈活,郤錡很快便被清沸魋砍倒在地。長魚矯跳起身去追郤至。郤至駕車狂逃,正遇上胥童、夷羊五帶領的八百甲兵。胥童高呼:“主公有旨,拿住郤氏反賊,不得放走一個。”郤至趕緊剎車,拉馬調轉車頭,車頭還沒調完,長魚矯追到,一個飛躍跳上車,執戈一陣亂砍。郤至來不及還手,頭就被割掉,掉在地上。長魚矯跳下車,拎起郤至的頭。清沸魋已將郤錡和郤犨的頭割下,一手拎一個,趕了過來。一夥人拎著三顆首級,興沖沖直奔朝堂。上軍副將荀偃和中軍元帥聽說三郤在講武堂遇賊,都驅車趕來,至朝門,正遇胥童引兵到來。欒書怒喝:“我只道何人為亂,原來是你等鼠輩。禁地森嚴,甲士誰敢近前?”胥童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手舉晉厲公手諭,高呼:“欒書、荀偃與三郤同謀共反,甲士聽命,將他們與我一併拿下。”晉厲公聽說胥童他們解決掉三郤,興沖沖地趕到殿前,卻看見亂哄哄的人群。塵土飛揚,甲士們正在圍攻欒書和荀偃。晉厲公大驚:“罪人已誅,軍士為何不散?”胥童說:“我們正在捉拿叛黨欒書和荀偃,請主公裁決。”晉厲公更加吃驚:“這件事與欒書和荀偃無關。趕快停手。”胥童一干人等已經殺紅了眼,怎肯住手。他們知道,臉皮已經撕破,一旦放過欒書和荀偃,必將後患無窮。晉厲公搶過胥童手中的刀,衝入甲士群中,擊落他們手中的兵器。甲士們看見晉厲公,都停止了攻擊。長魚矯衝到晉厲公面前,跪下,雙手抱刀說:“欒、郤同功一體,荀偃乃郤錡部將。不久定將有為郤氏復仇之事。主公今日不殺此二人,朝中不得太平。”晉厲公怒視長魚矯,心想:如果殺了他們二人,朝中更不得太平。晉厲公說:“一日內已殺三卿,怎可再波及他族?”晉厲公喝退眾甲士,恕欒書、荀偃無罪。欒書、荀偃謝恩回家。長魚矯被晉厲公瞪的那一眼嚇得不輕,思前想後:如此留下欒書、荀偃,禍不遠矣!遂急速回家,卷收細軟,帶上族人連夜逃出晉國,奔往位於肅、青海一帶西南地區的西戎。春秋戰國以後,西戎分別向西面和南面遷徙,進入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帶,演變成今中國西北和西南部各少數民族。長魚矯在成功脫逃後,一族人等在西戎繼續生息繁衍,其後裔子孫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長魚氏,逐漸融入氐羌民族之中,後回融漢族,省文簡化為單姓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慕容部尚可氏部落,屬於漢化冒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個著名的宦官魚朝恩,他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即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魚朝恩保護唐玄宗出逃,專門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到了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唐朝時期宦官掌握兵權由此開始。在唐軍收復洛陽之後,魚朝恩被封為馮翊郡公,開府儀同三司。到了唐代宗李豫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進犯,唐代宗倉皇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期間魚朝恩又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後領國子監事,兼鴻臚、禮賓等使,掌握朝廷大權,權勢熏天。出現了群臣紛紛拜魚朝恩為養父的怪象。在此期間,著名的鮮卑族將軍尚可孤拜魚朝恩為養父,並改名為魚智德。魚朝恩後來干預政事,懾服百官,貪賄勒索,還置獄北軍,人稱地牢,迫害政敵以及無辜。大臣元載知唐代宗對其不滿,乃與之謀除。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節,唐代宗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魚朝恩被殺後,唐代宗又很後悔,遂以貪賄罪名殺了元載。在魚智德的後代中即有稱魚氏者,表達了對養祖父的忠誠,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魚氏有兩個主要淵源:

  ⑴.出自蒙古族弘吉剌惕部(弘吉剌氏)。蒙古族弘吉剌惕部首領特因薛禪,全名為弘吉剌·索思忽兒·特因那顏,“薛禪”為其尊稱,他是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岳父。弘吉剌惕部原居於蒙古族發祥地斡難河流域,公元十世紀左右南遷至苦烈兒溫都兒之阿晃火兒(今呼倫貝爾盟三河發區)遊牧。金世宗執政時期的金大定二十年(宋孝宗趙慎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弘吉剌惕部駐牧於長春邊堡外(今遼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紀初,定居於今內蒙古赤峰地區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一帶。據史籍《多桑蒙古史》中記載:在成吉思汗稱汗前六年(南宋寧宗趙擴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春,蒙古塔塔兒部首領哈塔介糾集弘吉剌惕部等十一個蒙古族部落,盟會相約共同攻擊孛爾只斤·鐵木真所部。弘吉剌惕部酋長弘吉剌·索思忽兒·特因那顏將此訊息暗中派人告知了鐵木真。鐵木真遂與王罕聯兵,提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一戰擊潰了蒙古諸部。翌年,弘吉剌·索思忽兒·特因那顏率弘吉剌惕部歸附於孛爾只斤·鐵木真,被孛爾只斤·鐵木真賜封特因薛禪。之後,特因薛禪率領按陳、斡陳冊三事及本部三千鐵騎跟從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國、平西夏、平定中原的以系列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為獎賞弘吉剌惕部的巨大功勳,在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臺九年(宋理宗趙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元太宗孛爾只斤·窩闊臺特別下詔:“弘吉剌氏生女以為後,生男世尚公主。”在終蒙古汗國、元朝一百六十餘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個弘吉剌氏外戚大家貴族,女為后妃者多達二十一人,男娶公主者多達十九人。後在特因薛禪弘吉剌·索思忽兒·特因那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捕魚兒海之地名為漢化姓氏者,稱魚氏、餘氏等。

  ⑵.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尼瑪察氏,亦稱倪馬查氏、專圖尼馬察氏,源初元朝時期乃馬真氏族,以姓為氏,世居尼馬察、滹野、訥殷、喜祿河、琿春、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imaca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尼瑪察氏多冠漢姓為魚氏、楊氏、榆氏、張氏、佳氏、尼氏、倪氏、和氏、障氏、艾氏等。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部落,金國時期稱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魚氏、俞氏、於氏、餘氏、勝氏等。

  ⑵.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⑶.滿族伊麻斯氏,滿語為Imaci mongu,漢義“遊得快的魚”,是一個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但有四個分支,後多冠漢姓為魚氏、靳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魚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三十五位,現今人口約3萬,佔全國人口的0.002%,排名在第五百五十一位。

  現分佈地區有陝西省 渭南市富平縣華朱鄉舊縣村溝魚組、陝西省 商洛市商州區大趙峪街道辦事處桃園村5組、甘肅省 定西市隴西縣柯寨鄉魚家柯寨自然村、甘肅省 慶陽市鎮原縣臨涇鄉、陝西省 咸陽市長武縣、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蘇村鎮洪善村(1000餘人)、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蘇坊鎮蘇坊村2組、陝西省 渭南市 韓城市、陝西省 延安市宜川縣高柏鄉高柏村、陝西省 榆林市魚河鎮、陝西省 榆林市清澗縣、浙江省 杭州市蕭山區、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大縱湖鎮魚範村、江蘇省 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魚家塘村、江蘇省 鹽城市鹽都區秦南鎮燈塔村、江蘇省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趙家邊村、山西省 長治市 馬廠鎮 漳移村、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美玉村。

【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靈渠堂:唐朝時候,荊州刺史魚孟威,用石頭修了鏵堤,綿亙二十公里,用大木做了十八重閘門,船可以順利通行,便利了人民。

  字輩

  陝西寧強魚氏字輩:“家傳天正世新”。

  魚氏一支字輩:“兆先升元吉家世延永昌希應廷大富尢守方立宗”。

  陝西榆林市榆陽區魚河堡鎮魚氏字輩:“震丕繼道功,克昌榮光宗,子思立先德,上游萬世增”。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金蛇幻影;

  司馬華宗。

  ——佚名撰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雍丘人魚周詢,字裕之,少年時為孤兒,勤奮學習。進士出身,仁宗時官至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相傳他任安州知州時,管園子的小吏見有大蛇垂在闌干上,走近仔細看,原來是魚周詢喝醉了酒在那裡小睡。下聯典指魚氏來歷,春秋時宋桓公的庶子目夷,字子魚,其支孫以魚為氏。子魚比桓公太子茲父年長而有仁德,茲父曾提出讓子魚繼位,但桓公未答應。茲父繼位,是為襄公,任子魚為司馬(相)。

  左師名閥;

  司馬華宗。

  ——佚名撰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魚孟威。下聯典指魚氏來歷,春秋時宋桓公的庶子目夷,字子魚,其支孫以魚為氏。

  七言通用聯

  修靈渠以通水利;

  披冠帔而學清虛。

  ——佚名撰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魚孟威,鹹通年間官郴州刺史,主持修靈渠,以通舟楫,長達四十里,大為利民。下聯典指唐代女詩人魚玄機,字幼微,一字蕙蘭,長安人。喜讀書,有才思。原為李億的妾,鹹通年間,出家到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與詩人溫庭筠等有詩篇相贈答。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