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姓圖騰(容氏圖騰)
容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相傳黃帝有個史官名容成,他是曆法的最初制定者。相傳他還會修煉論道,懂得采陰補陽之術,後道家尊稱容成真人。而容氏就是他的後人紀念他而定的。相傳,黃帝有另一位臣子容援作鍾,他的後人就以容為姓氏。而在帝舜明高陽氏時,舜的兒子中有一位名為仲容,是為不可多得的賢才,他的後代中有以容為姓的。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六位,現今人口約十九萬,排在第三百三十四位。
【釋義】容,本義是“盛”。古文的“容”字,從“宀”、從“公”。有包容、容納之義。引申有寬容、從容、容貌等義。
【得姓始祖】
仲容:容氏家族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容成公或虞舜時“八愷”之一仲容的後裔。舜有八個孩子,個個精明賢慧,他們都有姓氏傳下來姓氏傳下來。像商均,被禹帝封於虞,建立了虞國,他的後人便以國名虞為姓了。他的兒子仲容,是容姓的始祖。此外,在吳、孔、王、陶、甄、濮、敬、文、申、屠等許多姓氏中的某些支系,也都有源於舜帝之後的。容姓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先幫時期,他們已出現於南方的吳地,並一天天興盛起來。故容姓的得姓始祖是仲容。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遠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黃帝執政時期,屬下有一個史臣名叫大容,字成,因此又叫容成,是太嶽的後代。
相傳,容成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曆法,使得人們能夠知曉時節,按時而作,功莫大焉。在容成的後裔子孫仲,即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大容氏,亦稱容成氏。
在殷商甲骨文中,“嶽”即“羊”,太嶽則是最大最古的“羊頭山”,是炎帝一族的原始老家。“太嶽之野”乃原始姜姓族人棲 息的大本營。顯然“太嶽”就是炎帝的嫡系後裔,為姜姓一族。
在史籍《姓氏詞典》中引《新纂氏族箋釋》的註釋記載道:“容姓出自大容氏。”
大容氏部落後派生出容成氏族,即傳說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莊子·胠篋》中記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在史籍《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容成子》十四篇、《容成陰道》二十六卷。當代學者何光嶽對此解釋:“雖然這兩部古籍都系春秋戰國時人所假託之作,卻也說明容成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著名氏族部落。而且他們在上古時代,文化很發達,已經夠造曆法。舜時的八愷之一仲容氏,也是容成氏的支系。據此看來,容成氏屬於黃帝系部族集團的成員。”
在容成氏時期,人類還沒有族屬。這在史籍《穆天子傳》中記載有“容氏國”,容氏國在今河北省的容城縣。漢朝學者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曾和炎帝榆罔聯合,與蚩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懷來)、涿鹿(今河北鉅鹿)之野。”容成子既為黃帝之臣,那麼就必然跟隨,其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遷居於漢朝時期所置的容城縣(今河北懷來、涿鹿之南)。那麼“容氏國”的建立約於夏王朝時期。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國才遷至今河南省的修武縣一帶。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商王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系商湯滅容氏國後,強將餘民作修築城的奴隸之義(同墉或鄘)。甲骨文和金文考證專家於省吾在《甲骨文字釋林·釋庸》中記載:“西周銅器<韻簋>的‘先虎臣後庸’,以庸為奴隸。<爾雅·釋詁>訓庸為勞。<史記·陳勝吳廣世家>的‘嘗與人傭耕’,<索隱>引<廣雅>訓傭(佣)為役,傭即庸的後起字。<楚辭·懷沙>的‘固庸態也’,王(逸)注訓為‘廝賤之人’。庸訓為勞為役為廝賤之人,均是被奴役之義。”
這在典籍《詩·大雅·崧高》中也記載:“以作爾庸。庸,城也。”在史籍《路史·前紀五》中則記載:“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
近代學者朱起鳳在《辭通·庸》中解釋:“容、庸同聲同用。<莊子·胠篋篇>:‘容成氏’。<六韜·大明篇>作‘庸成氏’,是其例也。”古文字學家顧實在《結繩而治時代之文書》中也述說:“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傳>稱:‘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
顯然,容成氏的後裔族人成為了商王修城的奴隸後,始稱為“庸”,後因參與修築殷都(今河南安陽)有功,覆被商王封為庸國(鄘國)。宋朝學者王應麟在《通鑑地理通釋》中描述:“鄘城,即鄘國,本庸姓之國”。
清朝光緒年間撰著的《彭縣誌·沿革志》中記述:“庸城縣在今懷慶府修武縣。”懷慶府修武縣即今河南修武。庸國善於鑄造大鐘,常向王室獻寶,得到信任,被封為諸侯國,便加“邑”偏旁而稱“鄘”。“因為大鐘的響聲‘庸庸’,與大鼓的響聲‘彭彭’一樣,象徵雄偉,這個庸的圖騰便成為國號。後人於庸字加金旁成為鏞字。對於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傭、鏞的考證和解釋,就是庸國取名的來源和發展。”
庸國日益強盛,又位於殷都西南,自然引起了商王室的不安,遂強行將其遷於秦嶺東部餘脈熊耳山一帶(今河南盧氏)。在史籍《水經注·河水》中有記載:“河水又東合庸庸之水,水出河東垣縣宜蘇山,俗謂之長泉水。”盧氏縣此水(寫作滽)之名,就以庸國遷此而得名。沒有多久,庸國君為避商王征伐,又帶領國人翻越秦嶺,遷居於梁州東,仍稱庸國(今陝西山陽、安康之間)。戰國時期,秦國曾在庸國故也(今陝西山陽)置上庸縣。商王封貴族於故庸國地,稱鄘諸侯國。
因此,後世史家所明確記載的容成氏,當以大禹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傳,經久不衰,名人輩出,其後裔子孫分衍多多,姓氏繁複,但最早形成的容氏、成氏、庸氏等姓氏,當出同一族源,因此,容氏、成氏、庸氏為同宗同源。
源流二
源於虞姓,出自遠古舜帝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記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在史籍《舊唐書·韋湊傳》中也說:“八元八凱、五臣,良佐也”。就是說在遠古舜帝執政時期,屬下大臣堯先是向舜帝舉薦了“八愷”,後又舉薦了“八元”,皆協助舜帝治理天下,使得天下大治。
“八愷”是指有才德的八個人,分別是: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這八個人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八元”是指有才能的八個人,分別是: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這八個人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五臣”是指當時在朝的五個大臣,分別是:堯、朱、羆、雒陶、瞽叟。其中的堯後來接替了舜的帝位。
這些人都是當時的治世能臣,他們輔佐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萬載流芳。
不過在史書記載中還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記載:“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顓頊帝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無不時序,地平天成;又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此謂之八元、八愷,齊聚華夏之庭。至是臣下民眾皆服。”
那麼,舉薦使用“八愷、八元”的是高陽氏顓頊帝,且是輔佐高辛氏帝嚳,而不是有虞氏舜帝。
但在史籍《世本·帝系篇》中又記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仲容、叔達等八子,後又娶勝奔氏之女生子稱,稱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那麼,仲容又是高陽氏的兒子,而不是有虞氏的兒子。
按史書的記載,仲容聰穎智慧,驍勇善戰,擅長指揮軍事活動,當年共工氏率屬下九部與顓頊(高陽氏)爭奪帝位,在爭戰中,被顓頊帝屬下的軍師蒼舒和大將仲容以誘敵深入的戰略,將共工氏九部聯盟的精銳部隊引誘至今河南省嵩縣北部黃河附近的一個狹小地帶,使得能征善戰的共工氏軍隊根本就無法施展開來,之後集中強大兵力將之一舉擊敗,完全消滅了共工氏的主力,使得共工氏再無能力與高陽氏爭天下,仲容因此建立了巨大功勳。徹底失敗後的共工氏羞怒難當,一頭觸倒了不周山(今崑崙山),自己也懷恨身亡。
在典籍《集韻》中,認為遠古的容成氏就是高陽氏“八愷”之一的“仲容之後”,這在史籍《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明確記載為“仲容之國”。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容成氏的傳說已相當廣泛了。
無論說法上有何差異,但仲容為“八愷”之一是完全能肯定的。
在仲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容氏、仲氏、愷氏、凱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先秦時期,容氏族人即已普遍出現於南方的吳地。
容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容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容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容人,是西周時期設定的禮樂之官,職掌重大典禮樂法的司職。
在容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容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容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弟子南宮适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南宮适的人,又名南宮韜,字子容,是孔子的學生之一。
在典籍《論語·公冶長篇》中記載:“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宮适在史籍《史記》中又稱作“南宮括”,這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在古代“括、適”是同一讀音。
史稱南宮适“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汙。”孔子曾讚歎道:“這人真是君子啊,高尚得很吶!”於是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南宮适對《詩·大雅·柳》非常有興致,常常反覆地朗誦其中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違也。”白圭,就是白玉;玷,就是斑點。這四句詩的大意是:白玉上的斑點,還可以磨去;說出的話中地汙點,就很難去掉了。
孔子是非常重視修辭的。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裡,孔子提出“正名”,就是提出糾正用詞不當的現象。如果不正名,就會造成“事不成”的後果,可見修辭多麼重要。因此,孔子對南宮适重視語言的純潔和健康十分欣賞,並曾仔細觀察南宮适的交際語言,發現他在講話中處處符合經典,時時注意措辭,完全是一絲不苟。所以,孔子就特別喜歡南宮适。
後來,南宮适的孫子便以祖父之字作為姓氏,稱容氏,世代相傳至今。
南宮适在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為“鄭伯”,在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被宋真宗趙恆加封為“龔丘侯”,到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被宋徽宗趙佶改稱為“汝陽侯”,到了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被明世宗朱厚熜改稱為“先賢南宮子”。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弟子奚容箴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奚容箴,在史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字子哲,周魯人。”
奚容箴是春秋末期衛國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與為了一根瓜苗差點把兒子打死的曾點同字,都是子皙。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史書中沒有過多記載。
不過,在奚容箴的後裔子孫中,有奚氏、奚容氏、後又分衍有容氏、箴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漢王朝時期的官吏容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容華,是漢朝時期女官之一,專門職掌內宮諸女之容表,上至皇后,下至女婢,皆在其掌管之列,同時兼管皇帝出行之儀容,多由皇帝九嬪之一擔當,或由皇帝的大姐或長妹即長公主承擔,官秩高達二千石。此官職一直到宋朝末期才被廢除。
在容華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容華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容氏、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黃帝有個後代叫“封”,他後來遷徙到東北方去建立了鮮卑國,所居地區在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一帶地區,取姓為“慕容”,意在遠離中原之地也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即“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之義。其後,該支慕容氏族人歷史稀考。
漢朝時期,鮮卑慕容氏族人被匈奴民族所統治,一直到漢武帝擊滅匈奴,南匈奴歸附漢王朝,北匈奴殘部遠徙西北後,鮮卑慕容部始擺脫匈奴的控制,之間發展壯大起來。
西漢王朝第七位皇帝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執政時期(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鮮卑慕容部主要分佈在大漢帝國的東部地區。
西晉時期,鮮卑慕容部大酋長慕容廆被封為鮮卑都督,當是晉國北方的一個軍官,他率本部人馬居遼東境地,與段氏鮮卑和宇文氏鮮卑為鄰。慕容廆與段氏鮮卑結為婚姻,其後大破宇文鮮卑,聲勢日益壯大。乘晉王朝的八王之亂,慕容廆自稱大單于,擁兵自立。他的長子慕容翰勇力絕倫,是著名的虎將,趁遼東大亂,遼東晉軍不能控制局面,慕容翰率兵擊破叛亂的鮮卑部落,將叛亂部落劫去的晉民奪回,送歸晉朝。
由於中原大亂,很多晉朝官民紛紛投奔慕容部。慕容廆藉此機會設立郡縣,開辦學校,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學讀書,一時之間,遼東竟成為亂世中儲存漢文化的一塊淨土。
晉室南渡後,在遼東方面對慕容部頗為重視,但晉朝留在遼東的官員卻十分嫉妒慕容部,他們挑動段氏鮮卑、宇文氏鮮卑和高句麗國圍攻慕容部的根據地棘城。宇文部酋長宇文悉獨官派重兵猛攻鎮守徒河城的慕容翰。勇將慕容翰設伏兵,大破宇文部。慕容翰則趁勢與慕容皝前後夾擊圍攻棘城的宇文部,大破宇文悉獨官主力。三部因此嚇破了膽,紛紛嚮慕容部求和,晉朝官吏嚇得逃走,遼東全歸慕容。接著慕容廆派使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報捷,晉元帝大喜,封之為平州刺史,遼東郡公。
隨後,慕容廆寫信與晉朝大將陶侃聯絡,準備率軍北伐,消滅匈奴人的石趙國,但不久陶侃和慕容廆先後去世,世子慕容皝接掌大權,是為第二代領導人。慕容皝的庶長兄慕容翰是位將,慕容皝平時就對這位虎將大哥最為嫉妒,所以他一上臺,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氏鮮卑。慕容皝的兩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好漢,都想幹掉慕容皝,自己當老大,結果還是慕容皝棋高一招,將二弟殺死。慕容皝再攻段氏鮮卑,段部大敗,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皝加意勸他回來,後終於找藉口命他自殺,一代豪傑最終死在自己兄弟手裡。
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建立燕國。後趙國石虎見前燕國崛起,遂發大兵來攻,被燕軍奮力擊退。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五十二歲的慕容皝去世,去世前對他的世子慕容儁說:“你兄弟慕容恪可以做你的好幫手。”慕容恪是慕容皝的四兒子,智勇雙全,但慕容儁最為嫉恨的是他的五弟慕容霸,後來燕國復興,慕容霸在歷史舞臺上稱雄一時。
這時石趙國已滅,前燕國成為北方大國,經常與東晉王朝交戰,並且勢頭壓過前秦國。燕軍南侵,連連獲勝。
東晉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慕容儁去世,年四十二歲,十一歲的世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儁臨死前將他託付給慕容恪。慕容恪為太宰,慕容霸為河南大都督,荊州刺史,這哥倆皆前燕名將,龍兄虎弟,於東晉哀帝司馬丕興寧二年(公元364年)發兵南侵,一舉攻佔洛陽。慕容霸被封為吳王。
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去世,臨死前對少主說:“吳王才能勝我十倍,推舉他做大司馬,號令全國軍隊,我國必能統一天下。”少主慕容暐的兄弟慕容衝做了大司馬,鮮卑貴族們不服,要謀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腳不住,只好帶著兒子慕容保和慕容令投奔前秦國。在慕容霸逃跑之前還最後為慕容世家建立了功勳: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當東晉大將桓溫率五萬晉軍北伐時,慕容霸領兵迎戰,派少弟慕容德劫斷晉軍糧道,晉軍被迫退兵,慕容霸率軍兇狠追擊,斬殺晉軍三萬。
就在前燕國自毀長城之際,北方另一政權前秦國則度過危機,苻堅大帝上臺,得王猛相助,國勢蒸蒸日上。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堅派王猛率大兵伐前燕國,燕軍三十萬迎敵。但沒了慕容霸,燕軍不是王猛的對手,潞川之戰,王猛指揮秦軍殺燕軍五萬,俘虜十餘萬。之後前秦兵包圍燕都鄴城,城破,前秦兵將慕容暐追捕擒獲,前燕國滅亡。苻堅隨後再滅前涼國,一統北中國。
慕容家族全部落入前秦國手中,苻堅對這些鮮卑貴族一個不殺,全部優待,先期投奔的慕容霸還得到重用。亡國之君慕容暐也沒事,好端端地,前燕國統兵大司馬慕容衝還出任平陽太守。雖然亡了國,但慕容家族畢竟是英雄家族,不要說慕容霸,連亡國之君慕榮暐都暗藏著變天帳,做夢都想有翻身的那一天。肥水之戰,前秦國大敗,慕容家族終於等到了機會。
慕容霸隨苻堅南征,肥水兵敗,他的部隊是前秦軍中唯一完整的部隊,慕容霸把這支部隊交給苻堅,自己來到河南另起爐灶。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霸在滎陽稱燕王,建立後燕國,招兵買馬,一下子部隊發展到二十萬。是年農曆3月,慕容暐的另一個兄弟慕容泓起兵華陰,慕容衝起兵平陽,與慕容泓合兵,與前秦國在關中展開血戰。慕容泓待下嚴苛,被部下所殺,將士們擁立慕容衝建立了西燕國,與前秦國展開血戰。慕容衝連破前秦軍,率兵一路殺到長安城下,苻堅氣得半死。城裡的慕容暐以兒子結婚為名,請苻堅赴宴,準備在席間將他幹掉。太過疏闊的苻堅還就真的要去,幸虧天降大雨沒有去成。後來慕容暐計謀暴露,氣傷了心的苻堅將城中鮮卑人全部殺掉。
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慕容衝猛攻長安,苻堅身中數箭,前秦國眼看敵不過西燕國。苻堅留太子苻宏守長安,自己率部逃往五將山(今陝西岐山一帶),結果被後秦國姚萇所殺。苻宏守不住長安,也棄城而逃,最後向東晉投降。西燕皇帝慕容衝殺進長安,一聲令下,西燕軍立刻在長安城裡展開一場大屠殺。長安城又遭到一場浩劫。
慕容衝佔了長安,打算以此為都城,把關中作為西燕國的地盤,但他手下的鮮卑人都想回河北去,因此對慕容衝怨聲載道。慕容衝自己只顧花天酒地,在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農曆2月爆發兵變,慕容衝被殺,西燕國全體四十萬軍民大舉東歸。先是慕容衝的兒子慕容遙被立為皇帝,後又被殺,西燕軍民又立慕容泓的兒子慕容忠為皇帝,後也被殺。西燕軍民東歸途中,得知慕容霸已建立後燕國,不敢再往東走,乃擁立慕容永,慕容永擊敗前秦國在山西的餘部,西燕國就佔據了今山西一帶。
慕容霸的後燕國是當時北中國最強大的國家,東晉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慕容霸以勢不兩立之態對西燕國發動進攻,次年攻破西燕都城長子,殺慕容永,西燕國滅亡。這時,北國雄鷹拓跋珪已經崛起,他派兵來救西燕國,已來不及了,從此與後燕國結下了樑子。
東晉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後燕國太子慕容保為元帥,率大兵攻北魏。拓跋珪以佯敗誘敵深入,農曆11月,北魏兵於參合坡偷襲燕軍,燕軍大敗,四五萬人被俘,慕容保僅以身免。被俘燕軍全部被魏兵活埋。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農曆3月,已是七十一歲的老英雄慕容霸,率重兵前來複仇,力斬魏國勇將拓跋虔,擄其部落三萬餘戶。燕兵過參合坡,見去年燕兵屍骨累累,全軍哭聲震天,老英雄慕容霸氣恨難當,吐血而亡。慕容霸一死,拓跋珪再也無所顧忌,起兵攻燕奪取晉陽。農曆10月,慕容保率步騎十六萬,偷襲拓跋珪。拓跋珪死裡逃生,立即組織反攻,將後燕國重鎮中山和鄴城包圍。慕容保離開中山打算逃回遼東龍城據守祖宗故地。中山剩餘的燕兵堅持了大半年,最終被北魏大軍攻克。堅守鄴城的是慕容霸的兄弟墓容德,在失去了中山後,帶了四萬餘戶出逃向山東青州地區。
慕容保在逃回遼東的途中,他的長子慕容會又和他父子相殘。慕容會也是一員勇將,甚得祖父慕容霸的喜愛,但慕容保卻立小兒子慕容策為太子,慕容會向老子發起進攻,兵敗被殺。而慕容保也被他的親家殺死,他的另一個兒子慕容盛殺死岳父,報了殺父之仇,自立為後燕主,在位三年,也被手下殺死。慕容保的幼弟慕容熙即位。慕容熙是位花花公子,幹了不少荒唐事,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三年(公元407年),被他迫害的燕將馮跋潛入龍城攻殺慕容熙,建立北燕國,後燕國滅亡。
當年慕容德率部逃出鄴城後,輾轉奪取了青州(今山東青州),建立了南燕國。在慕容德死後,其侄慕容超即位。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東晉大將劉裕起兵北伐南燕國,大破南燕軍。慕容超逃回都城廣固,劉裕指揮晉兵將城圍得水洩不通。當時慕容超曾向後秦國求援,但後秦國當時正被劉勃勃(赫連勃勃)的胡夏國打得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根本無暇顧及南燕國。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被圍困大半年的南燕軍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遂開城迎接晉軍,而慕容超在突圍時被擒,南燕國滅亡。從此,山東半島重新歸於東晉王朝。
自公元337~410年止,鮮卑慕容部的四個燕國先後崛起,縱橫北中國,叱吒風雲七十三年,最終四個慕容燕國全部在內訌中了結。
其後,即有鮮卑慕容部族人多有以故國名稱為漢化姓氏,稱慕容氏、慕氏、容氏、燕氏等,歸併入北魏王朝,最後主體融入漢族,餘部分別融入蒙古族、女真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容氏,是回族中人數不少的一個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相傳黃帝有個史官名容成,他是曆法的最初制定者。相傳他還會修煉論道,懂得采陰補陽之術,後道家尊稱容成真人。而容氏就是他的後人紀念他而定的。相傳,黃帝有另一位臣子容援作鍾,他的後人就以容為姓氏。而在帝舜明高陽氏時,舜的兒子中有一位名為仲容,是為不可多得的賢才,他的後代中有以容為姓的。在周朝,掌管禮樂的官也曾被稱為容,這些官吏的後代就以此官名為姓。史書上又有一說,古代有容氏國,這個國度的子民大多以“容”國名為姓的。源自上古的容氏家族,數千年來,繁衍於南方吳地,當初以國為氏,或以官為氏。容姓的望族居住在敦煌(今天的甘肅省敦煌)。
分佈
容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三十六位門閥,現今人口約十九萬,排在第三百三十四位,佔全國人口的0.013%。
今廣東省的信宜市(池洞鎮、懷鄉鎮、水口鎮)、高州市大井鎮、吳川市(蘭石鎮、譚巴鎮)、江門市荷塘鎮、博羅市、新會市、香山縣、惠州市、佛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桂平市(麻垌鎮、中沙鎮、羅播鎮、社步鎮、南木鎮等)、欽州市(浦北縣安石鎮、靈山縣佛子鎮)、河池市金城江區長老鄉,湖南省邵東縣簡家隴鄉,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杜家凹村,貴州省的遵義市,安徽省,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容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單獨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堂號
敦煌堂:以望立堂。
律歷堂:相傳上古的時候,黃帝的手下有一個叫容成的史臣,傳說他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曆法和第一部法律,因而得此堂號。
此外還有卞世堂等。
字輩
廣東臺山容氏字輩:“維民世受業一德永傳家道學安賢式恭忠振祖酋”。
220字的《江南容氏族譜世次歌》
文章開科第 道學晉元升 邦宗永昌盛 乾坤億載新
治安民康樂 賢能士望欽 忠孝恢先緒 詩禮光後登
俊傑長綿繼 賡續貽培英 群利普述舉 豎功大吉慶
黎時宇初曉 紅輪旭彩彤 桂湘川滇黔 山巍資暢豐
秩泰廣悅寧 勤創富運隆 豪華琦翰萃 良棟海陸充
芳馨昶裔衍 枝發林葆崇 慧勇飛騰達 績浪首球東
壯圖描遠景 展布豔陽春 嵩嶽兌挺拔 江漢注闊淵
墨香爵位穩 花繁果碩鮮 繩規按綱目 律已格當嚴
品美同鑑賞 量雅器昂軒 接待惟仁讓 仗義助朋賓
旨善務加勉 交友信乎真 譽滿鹹敬仰 忱赤坦舒襟
協洽修族史 典冊綴瑤篇 偉拓千秋業 喜獲全統天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容國;
秀毓敦煌。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容姓的源流和郡望。
廉官得助;
孝行流芳。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安慶人容若玉,字昆石,萬曆年間進士,為官清廉多善政,在江西嶺北道,一身兼數職,積勞而死。家無長物,靠同事資助,才得以被送回鄉安葬。下聯典指明代香山人容悌輿,字行白,博學而為人厚道,永樂年間任本縣教諭。母親患風癱病,他在床前侍奉湯藥,十三年如一日,鄉鄰稱他為“孝行先生”。著有《雲嵐集》。
名臣造律;
孝行流芳。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黃帝之臣容成,始造律歷。下聯典指明容悌輿事母至孝。
敦承世澤;
煌耀家聲。
橫批用:敦煌世家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見於廣東新興天堂:容氏家祠)
五言通用聯
嶺北留德政;
新會播孝名。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容若玉,字昆石,歷官多善政,累遷酒杯嶺北道,境有寇亂,勢甚張。會撫蕃俱遷去,若玉一人兼攝諸務,勞疾卒官。家無長物,同僚賙濟歸葬。下聯典指明代孝子容蹣,新會人。性仁孝,早失父,奉遺物輒泣,歲貢至京,陳情養母,嘉靖中詔旌其門。
六言通用聯
乃祖八愷裕後;
容成一歷居先。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舜有八子,皆精明賢慧,號稱“八愷”、其中有容姓始祖仲容,下聯典指相傳黃帝史臣容成,創制了中國第一部曆法。
八言通用聯
惟孝惟忠,盛時賢士;
作鍾作樂,上古名臣。
——佚名撰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永樂香山教諭容悌與,字行白,香山人。性醇厚,學博行修。母病瘋癱,悌與躬侍湯藥,十三年無懈,鄉人稱為孝行先生。有《雲嵐》集。下聯典指上古黃帝名臣容作中、容成事典。
【祠堂古蹟】
寶雞容氏宗祠
寶雞容氏宗祠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杜家凹村。
該容氏祠堂中的祖案記錄,杜家凹村容氏傳宗接代至今已 20餘世。其先祖容善原籍廣東,在明朝永樂二年考取甲申科進士,後來官至廣西布政使,大概是個四品官。在一些古書中記載容善“斷無冤獄”,但後來容善後人的一脈參與當地農民起義,被朝廷流放。於是,容氏家人便流落到現金臺區六川河的車轍村,現在這個地方還沿用容家灘的地名。明嘉靖年間,容氏後人從六川河遷至大蟲嶺(現賈村塬)的杜家凹村,一直居住到現在。
不管在哪裡,容氏家族都不忘讀書明理、修身立德。在“讀書明理知廉恥,為官愛民當廉潔”的家訓下,容氏家族成員都很注重禮。據地方誌書記載,明清時期杜家凹村容氏家族曾出了兩位進士和五位舉人,七人為官公正廉明,口碑非常好。清末時,容家成員容儒,被封為度支部七品京官,後回陝參加孫中山領導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活動,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容儒被選為陝西省議會第一屆議員。他為官清廉,深得鄉民讚譽。後來他棄官回鄉宣傳抗戰。新中國成立後,他把家藏珍貴文物、古本書畫四十六種三百六十七卷全部捐獻給寶雞市圖書館。
到現在,容家出過不少高階人才和國家幹部,但不論學歷高低、官職大小,他們一直謹守禮節、清廉公正,從不以權謀私。這樣的容氏家族,也受到周邊村民的尊敬。
高要市首洞村容氏宗祠
容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前臨湖塘,後靠龍山。約在明朝成化初年,由族中舉人容晞等籌劃興建。距今五百三十餘年,清乾隆年間由舉人容而瑗等重修、擴建,佔地面積七百平方米。主體分前後殿、中間為天井、天井兩側設橫廊銜接前後殿,大門頂上立石刻“容氏宗祠”四個大字,前簷柱為懸掛式結構,後柱、石墩和臂梁由花崗岩琢成,兩邊臂梁各立石獅雕塑一座,前殿簷下牆壁有山水、花鳥物和人物故事彩繪;後殿柱樑臂梁用堅硬椽木做成,臂梁為塔式結構。後殿設正堂和東南、西北兩廂,正堂上懸掛“肇基堂”大橫匾,字型為行楷字型,為族裔容焯垣手書,據說時在清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0六年),重修宗祠時懸掛。宗祠廣場上儲存現儲存有立舉人杆的石板三副。
【典故軼事】
容氏婆的故事
明弘治十七年(即公元1505年),黃流陳應聘以張姓感恩籍報考,經省試榮膺拔貢。幾年後,他受旨前往高州府茂名縣赴任,職為教諭。他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施教的門下弟子有些跨進仕途,有些成為富有的商賈;也有些當了名師巧匠。茂名縣的官民都誇他因材施教,育人有方,他從此遐邇聞名。
有一年冬天,寒風凜冽,應聘每天午時都是給弟子授完功課後大步匆匆走回寓所,獨自挑水煮飯和沖洗袍服。有一天,容氏小姐騎著一匹棗紅馬從野外操練歸來,忽然瞧見書院門外的水井旁有一位文質彬彬的男人默默地洗袍服,她情不自禁地跳下馬走過去,從應聘手裡搶過袍服洗刷刷地忙起來,容氏小姐洗完了,她把袍服送給應聘,同時飛去一個眼色,笑吟吟地說:“教諭呀!孤苦伶仃一人,真苦了你了。”說完忽一個“燕子展翼”躍上馬背,揚鞭策馬飛奔去了。
容氏小姐回到家二話不說就急步進房閉門不出,此時她心潮滾滾,思緒翩翩,她躺在丹鳳床上捫心自問,為什麼……她嫂子看她今天心態反常,急步走過去叫門,連連招呼,“大姑吃飯呀!”她卻不做聲;小妹也趕來敲門,她也不理睬。嫂姑倆朝著房裡頻頻發問:“誰惹了你啊”!容氏小姐用疲倦的聲音答了她們,“我累了,讓我睡一會兒吧!”
容氏小姐天天都往野外騎馬操練,每次歸來依然幫助應聘教諭洗袍服。半年多過去了,有一次,容氏小姐幫他洗袍服,她意味深長地對應聘說:“教諭呀!我的伴是馬,您的伴是書,我倆的共同目標都是走千里路,您說是嗎?”應聘點點頭。稍息片刻,忽然應聘嘆了一口氣,彷彿心事重重,他說:“我有家可在千里之外”。容氏小姐啞然無語,她趕緊洗完袍服便騎馬離去。
冬天有辜不盡人意遠去,在一片燦爛的陽光裡,百鳥嬉鳴,春暖花開。容氏小姐的爹媽開始為每年一度的生意忙開了。她爹是茂名縣頗有名氣的作坊主,多年來經營糧民粉生意很火紅,尤其是逢年過節都忙得不可開交。然而,每年這時候,容氏小姐都是把野外騎馬操練休了,她天天到作坊裡幫忙,作坊裡幹活的夥計真多,活兒各類有別,有磨粉、蒸粉的,有曬粉皮、鍘粉皮的;也有捆粉把和銷售的等等。容氏小姐是負責計件登記和每天的生意收支情況匯總。但她心裡總惦念應聘的袍服是否洗了,然而心不在焉,她爹瞧她心情忐忑就憤憤地罵了她一頓,她索性地跑了。
容氏小姐氣呼呼地跑到應聘的寓所裡,看見他正吃著飯,她撒嬌地喊,“我想吃飯,快給我盛飯啊!”應聘聽了忙給她滿滿盛了一碗飯,他倆一塊吃飯。誰都不吭聲,也不敢瞧對方,直至吃完了,洗好碗筷和餚盤,應聘殷勤地給她遞去一杯茶,和藹地問:“小姐,生了誰的氣呀?”容氏小姐沒正面回答,眼淚象斷了線的珍珠掉下來,忽然她“哇”的一聲倒在應聘的懷裡,由衷地邊泣邊說:“我不走了,今生今世交給您,直至白頭偕老。”應聘猛怔了一下,心砰砰地跳。他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小姐,你芳齡十五,聰明伶俐而智慧過人,既雄心勃勃,又英姿颯爽,不愧為傾城之美人也!而我僅一介弱軀,何況在瓊州那裡已有妻妾,髮妻廖氏,小妾洪氏,她倆各有一男孩,長男叫天德,小男叫天秩,既有緣咱便當忘年之交的朋友罷了。”容氏小姐聽了卻道:“我不在乎,這輩子跟定您了。”應聘面對不知所措,他看著這位鍾情女子,眼清眉秀,一副白裡透紅的臉蛋,左右兩隻小酒窩時而滾動,鼻樑稍突兀,那塗紅的唇象顆櫻桃,真是人見人愛。忽然,一陣清風吹過,薄綢素裙隨風飄起,兩條胖墩墩的白腿瞬間顯現,讓人飽滿眼福,特別是那注目部位,彷彿波浪起伏,真是勾人神魂顛倒,也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倆都沉醉於夢中……
傍晚,容氏小姐的雙親忙完生意匆匆趕回家,問媳婦未見女子回家,問小女也說整天不見姐的影子,老伴倆四出打聽都杳無音訊。半個月後,容氏小姐拉著應聘回家了,她剛進門就先聲奪人,她說:“我嫁了,張教諭是我的官人。”雙親聽了如雷轟頂,一家人久久說不出話來。
星移月轉,光陰如箭,不覺結婚十年零,應聘和容氏小姐相敬如賓,夫唱妻隨,婚後生了一男孩才五歲,他命名天宋,在家裡很乖,在書院裡讀書都很聰明,他倆的日子過得很開心,宛如芝麻開花枝枝高,甘蔗拔上節節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