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起源及歷史

艾姓圖騰_艾氏圖騰

艾姓圖騰(艾氏圖騰)

  艾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最早起源於夏朝少康帝中興大臣汝艾,其後人以艾為姓;汝艾祖籍天水,故天水為艾姓發揚之郡。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三十四位,現今人口約七十三萬,排在第一百八十八位。

  【釋義】艾,即艾蒿,又名冰臺,菊科多年生草本。

【得姓始祖】

  汝艾,又名女艾,輔佐夏朝少康帝(約公元前1868—1848年在位)消滅篡位的寒浞及其子澆和(豕壹)、復興家國的大功臣和大臣,各支艾氏宗派公認的艾氏得姓始祖。甘肅天水郡人。

  孔艾(艾子、田孔、田艾):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姜杵臼有一個寵臣,名叫田孔,被封於艾山(今山東泰安),世稱艾子或艾孔。在孔艾(田孔、田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或名字為姓氏者,稱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艾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遠古時期發明艾刀的氏族,以艾為氏。北艾、蘄艾和海艾的主要產 地河南省湯陰縣、湖北省蘄春縣和浙江省四明市(今寧波市)等地當是遠古艾氏的發祥地。這僅僅是泛泛而論,不知這幾支艾氏起源於何時,不知具體的始祖名,也不知他們的後裔何在。據推斷,河南省湯陰艾氏宗族是存在的,商朝武丁帝的一位侯爵王子封於艾國(故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就是有力證明。當時,河南省湯陰縣地區因居住著眾多的艾氏族眾而名艾城/艾邑,封於此地的侯爵方國以地名艾為國名,稱之為艾國。春秋時湯陰屬衛國,名艾城。後來成為艾氏郡望的河南省汝南郡的艾氏宗族和以江西省修水艾侯國艾侯為族長(首領)的艾氏宗族可能是河南省湯陰艾氏宗族的南遷後裔。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禹王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艾氏為“夏少康臣汝艾之後”。

  夏王朝由姒相之子姒少康當政時期(公元前1913~前1890年),屬下有個大臣名叫汝艾,亦稱女艾,在輔佐“少康中興”的大業中立有大功。

  在汝艾(女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艾氏。通常認為,汝艾是艾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孔艾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中說:艾氏為“春秋大夫孔艾之後”。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姜杵臼有一個寵臣,名叫田孔,被封於艾山(今山東泰安),世稱艾子或艾孔。

  在孔艾(田孔、田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或名字為姓氏者,稱艾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艾氏。

  源流四

  商朝(公元前1562―1066年)武丁帝(約於公元前1271―1213年在位59年,商朝中後期“中興”君主)46年(即約公元前1225年)前後,武丁帝在今江西省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國。其子孫以國君姓為氏。

  源流五

  春秋吳王僚之子慶忌於公元前515年避難於艾城(一說是吳國的艾邑—今江西省修水縣,一說是衛國艾城,可能是今河南省湯陰縣),其子孫中的一支以其避難地地名艾為氏。

  源流六

  商朝武丁帝封賜一位王子為侯爵,該侯爵所在領地稱為艾國(故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周武王滅商時(約公元前1066年),艾國的最後一位艾侯被俘,艾國遂滅。艾侯的子孫以故國名“艾”為氏。

  源流七

  回鶻族愛裡八都魯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率部歸順宋朝,並改愛姓為艾姓,取名艾忠孝。

  源流八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彝族絞姓於1872-1873年期間改為愛姓,後演繹為艾姓。

  源流九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艾山,屬於以地名為氏。

  艾山,是路過的一個地名,其實就是泰山東南部的艾山。

  這在史籍《春秋·隱公六年》中記載:魯隱公姬息姑在周桓王姬林三年(公元前717年)會晤齊釐公姜祿甫,兩國盟於艾山。

  在艾山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艾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艾氏、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中有艾斤氏部落,亦稱去斤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0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艾斤氏改為漢字單姓艾氏,逐漸與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艾氏。

  源流十一

  源於回族,出自唐朝時期從西亞遷徙中土的西域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艾氏,主要源自伊斯蘭教《古蘭經》經名首音,多取其諧音漢字為姓氏。

  回族艾氏最早在唐朝時期從西亞地區遷徙而來中土的留居者,為唐朝時期“外來八大姓”之一,至元、明時期逐漸繁衍壯大。例如,在清朝初期,有回回艾布巴克率整個家族歸附,其後裔即改為漢姓艾氏,世代相傳至今。

  今回族艾氏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甘肅、寧夏及江蘇等地區。

  源流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艾耀施氏,源出阿魯特蒙古,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iyos Hala,所冠漢姓多為艾氏、施氏等。

  ⑵.蒙古族尼瑪察氏,亦稱倪馬查氏、專圖尼馬察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乃馬真氏族部落,以姓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縣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滹野(今烏蘇里江支流俄羅斯境內達鳥河流域)、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祿河(今遼河)、琿春(今吉林琿春)、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imac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艾氏、楊氏、榆氏、張氏、佳氏、尼氏、倪氏、魚氏、和氏、障氏等。

  源流十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滿語為Wanggiya Hala,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以部為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時成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艾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等。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滅亡後加入元籍者,與滿族完顏氏同源同祖。

  ⑵.滿族愛義氏,滿語為Aiyi Hala,世居黑龍江愛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璦琿鎮),後多冠漢姓為艾氏、張氏。

  ⑶.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於古渤海國皇族大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境內)、渾郭(今遼寧境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艾氏等。

  ⑷.滿族赫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部,在金國時期稱紇石烈部,以部為氏,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艾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等。

  ⑸.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以地為氏,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長白山區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艾氏、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等。

  ⑹.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出自清六祖的世居地,以地為氏,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所冠漢姓為艾氏、寧氏、劉氏等。

  ⑺.滿族愛琿氏,滿語為Aihui Hala,世居黑龍江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璦琿鎮),以地為姓,後多冠漢姓為艾氏。

  ⑻.滿族阿穆嚕氏,亦稱阿穆拉氏,滿語為Amuru Hala,漢義“雄禽”,世居伊蘭費爾塔哈村(今吉林遼源)、黑龍江沿岸等地,所冠漢姓中有艾氏。

  源流十四

  留居中國的猶太人中有艾姓,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後)來華經商、後定居於國都汴梁(今開封市)等地的猶太人中有艾姓。

  源流十五

  元朝中後期至順年間任裕州(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達魯花赤的中東波斯回族艾米那後世以艾為姓。

  源流十六

  源自其他少數民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白族、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亦有以艾為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艾姓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佈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和江西修水一帶。秦漢以後,有艾氏族人遷徙到今甘肅臨洮、天水和河南平輿、洛陽等地,逐漸成為當地的望族。

  北魏時,在漢化改革的推動下,由去斤氏改姓而來的艾氏族人遷徙到北魏新都洛陽(今屬河南),與當地艾姓人融合在一起,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葉茂,鼎盛一時。

  隋唐時期,艾氏家族已繁衍到今北方諸省。唐末五代之際,艾姓族人為躲避戰亂向南遷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並有遠徙到今福建者。

  宋元時,艾姓族群在今南部省份繁衍開來,今四川、雲南、廣東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均有艾姓人人遷。

  明初,艾姓族群作為洪洞大槐樹(今屬山西)遷民最大的族群之一,被分遷到今陝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嗣後又有今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艾姓人遷徙到臺灣。

  清朝時,今山東等地的部分艾姓隨“闖關東”的風潮前往今東北三省謀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流域。民國時,艾姓人在全國分佈愈廣。

  分佈

  宋朝時期,艾姓大約有2萬5千人,江蘇為艾姓的第一大省,集中了全國艾姓總人口約一半。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南、福建等地。

  明朝時期,艾姓大約有6萬8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三位。江西為艾姓第一大省,約佔艾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陝西、湖北、山東、湖南、福建。

  當代艾姓的人口大約有73萬,為第188位大姓姓氏,約佔全國人口的0.052%。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艾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陝西、河北、黑龍江、河南、這六省大約佔艾姓總人口的56%.其次分佈於湖北、甘肅、遼寧、福建。湖南居住了艾姓總人口的13%,為艾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湘贛為中心向外散佈的艾姓分佈區。

  艾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湘贛閩、皖浙南部、廣東北部、桂黔渝鄂大部、四川東北、陝西大部、甘肅南部、寧夏、內蒙古中部、黑吉大部、遼寧、河北東部,艾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0.2%以上,以上覆蓋總面積的24%居住了大約56%的艾姓人群。在廣東南部、廣西西部部、重慶西南、青海東部、陝甘中部、湖北北部、河南東南、皖浙中部、山東黑吉西部,艾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9%,居住了大約35%的艾姓人群。

  【入閩遷徙】

  艾姓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佈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和江西修水一帶。秦漢以後,有艾氏族人遷徙到今甘肅臨洮、天水和河南平輿、洛陽等地,逐漸成為當地的望族。北魏時,在漢化改革的推動下,由去斤氏改姓而來的艾氏族人遷徙到北魏新都洛陽(今屬河南),與當地艾姓人融合在一起,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葉茂,鼎盛一時。隋唐時期,艾氏家族已繁衍到今北方諸省。唐末五代之際,艾姓族人為躲避戰亂向南遷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南方各地。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53%面積的地區(包括湖南、江西、陝西、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甘肅、遼寧、福建;浙江、安徽、山東、吉林、寧夏、內蒙古、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重慶、上海等23個省、自治區、市的一部或全部)居住著約91%的艾姓人口,主要分佈於湖北、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約集中了艾姓總人口的41.6%。

  福建松溪縣《艾氏宗譜原序》:宋雍熙年間(984-987年),有艾中儒公生二子,長高、次亭。亭入閩泉州府南安縣居焉至大明有撲公傳數世裔孫。泗公又名繪公,字聖流,號七橋公,自皈伏里豪田永和等裡,皆七橋公之派也,生子居士公七生一子,冢初公字君宰,早歿,公扶二孫,長名生普(橫壠分譜),字宗賢,號文峰、次名生用,字宗才,號秀峰。生普公生三子,長仲義、次仲完、三仲安。次子生用公生子仲南、次仲墨。子孫世守居官村,今之前洋(河東鄉)、後洋後平田(舊縣鄉)之艾氏皆仲南仲墨二公之後也。普公協子又完安三公分居縣城三房之祖吾前洋之祖仍。南公之曾孫冬生公於明嘉靖年間又復遷返前洋村開基始祖子孫綿綿分散各里獨有根麟公派下實吾之商祖至今。

  宋代,有著名畫家艾淑,生卒年待考,字景孟,號竹坡,建安人(今福建建甌)。宋朝著名畫家, 早歲遊太學,與陳容同舍,畫龍具得名,時稱二妙。仕為海寧軍節度判官。善竹石,人稱“艾竹”。

  建寧縣《官莊坊艾氏族譜》稱,本宗族系宋初工部侍郎穎公的後裔;始遷祖淑義和淑南公於宋元交替之際由江西省金溪縣東漕黃竹店播遷福建省建寧縣。據江西省修水縣《艾氏宗譜•艾氏源流總系》記載,浙江省金華縣艾氏宗族第9世榮岱公(1012—1071年,穎公之曾孫)遷往江西省撫州金溪縣,建寧縣官莊坊艾氏宗族應是榮岱公的後裔。南宋末年,榮岱公的後裔淑義和淑南兄弟為躲避元兵掠殺,於1279年逃至福建省建寧縣,同為建寧縣艾氏宗族的始遷祖,迄今已傳25世。建寧縣艾氏宗族第8世世欽公於清朝初由建寧縣官莊坊遷江西省興國縣遊家寨,第10世秀鼎公遷江西省寧都縣長勝,另有一支遷江西省橫峰縣。

  寧化艾氏,於南宋自江西遷入,散居石壁各地。元、明時期逐漸外遷。現石壁鎮立新村仍有艾姓聚居地。寧都《艾氏五修譜》:國太於北宋從撫州東鄉遷寧都青塘艾屋壩。另一支艾氏,於明末從撫州德里寨遷入湛田鄉釣魚灣。

  龍巖市武平縣中山鎮艾氏宗族始遷祖為明朝初武將,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月奉調到武所(中山鎮)任職,遂家焉。

  據洪泉提供的《艾氏族譜序》稱,江西省崇仁縣待八都(今六家橋鄉)艾坊艾氏宗族第17世孫奇九(字汝珠,號半溪)公於明嘉靖(1522—1566年)間赴福建省長汀縣任職,官至汀邵兩府(汀—汀州府,轄長汀縣、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邵—邵武府,轄邵武縣、光澤縣、建寧縣、泰定縣)總鎮都督,遂定居於長汀縣城店頭街宣河朱坊,為長汀縣艾氏宗族之始遷祖。半溪公次子見吾公又從朱坊大塘遷小坑裡北,為小坑新屋之始遷祖。至今已傳16代。其後裔陸續遷往福建省順昌縣、寧化縣、龍巖縣、將樂縣等地。

  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 5月,江西省東鄉縣艾氏宗族第21世孫南英公(南英公生於1582年)攜家眷遷居福建省,1646年2月定居延平府(今南平市),其後裔長茂公遷到今南平市峽陽鎮杜溪高壩村,為杜溪高壩村艾氏宗族始遷祖。艾南英:字千子,江西東鄉人,勤奮好學,無所不親。萬曆末年,場屋文腐爛,南英與同郡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以興起斯文為任,世人翕然歸之。天啟年間中舉於鄉,對策有諷刺魏忠賢語,罰停三科。崇禎初詔許會試,不就,後負氣入閩,見唐王,陳十萬憂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幾病卒於延平。著有《天擁子集》。

  福建省艾姓人口約5000多人:《三明市的艾姓人口》稱,三明市的艾姓人口3007人,主要分佈在泰寧縣816人,建寧縣1965人,建寧縣1965人,為淑義公和淑南公為始遷祖的艾氏宗族後裔,海清公後裔。泉州市惠安縣淨峰鎮淨南前申村,住著一村姓艾的的人,人口約1000多人。龍巖長汀艾氏以奇九公為始遷祖的福建長汀艾氏宗族現有400多人。南平市峽陽鎮杜溪高壩村艾氏宗族以南英公後裔長茂公為始遷祖;松溪縣、順昌、建甌等地有艾姓,但未考他們的遷徙情況。

  嗣後,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艾姓人遷徙到臺灣。臺灣艾姓人口除了明清時期來自福建廣東籍以外,主要是北方移民,人口主要在臺北,高雄、臺中、基隆、臺南都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汝南郡:周代屬於蔡國和沈國的轄地。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屬潁川郡。東漢時期汝南郡屬於豫州刺史部(治所今安徽亳州)。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愛民堂:宋朝吳興令艾若納愛人民,恨惡吏。他在桌旁寫了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胥吏手,何勞誦《大乘》?”

  東鄉堂:以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祖籍地地名為堂號。

  衍慶堂:表明慶忌公的後裔不忘起源始祖的功德,昭示邵陽縣艾氏宗族是由吳公子慶忌繁衍而來。

  艾姓主要堂號有孝思堂、東山堂、繼志堂、奉本堂、一體堂、崇本堂等。

  字輩

  雲南牟定艾氏字輩:“生成之大有春光自可呈文星崇尚學永世慶維興”。

  雲南艾氏一支字輩:“自澤恆憲爾有文光必永世守”。

  重慶艾氏一支字輩:“永志雙白雲從陽嗣眾國先家湖海耀子孫萬義德”。

  重慶艾氏一支字輩:“自有光天德呈祥繼”。

  貴州畢節艾氏字輩:“啟學賢良忠臣國正天心順士達榮華倡”。

  河南南陽艾氏字輩:“文武儒成忠仁義禮德智明讓永興昌盛濟建鴻開政通延本安邦定國恩先惠厚榮耀富裕”。

  安徽合肥艾氏字輩:“上幫福奉俊德光昌傳家孝友克自倫常”。

  安徽無為縣艾村字輩:“強雲能學全才,廣道劍平”

  江蘇姜堰艾氏字輩:“穩寶同少有”。

  山東濟陽艾氏字輩:“慶兆傳名金憲丙”。

  建甌艾氏字輩:“道春玄乃碧正子聖朝廷國泰官清民助安

  建寧艾淑義和淑南公兩支派沒有統一訂定字輩,就連淑義公派下道全和守全公兩分派在第15世前也沒有統一訂定字輩,到第16世後才統一訂定字輩:聖朝膺景運,繼述永承先;鳳藻標霞羽,絲綸奕葉傳。1996年新立字輩如下:信義為人本,和平理事箴;丁財興盛日,富貴萬年春

  松溪縣前洋艾氏字派表:德金祖學勝,世代永盛榮,桂源端才幹,華緒慶友仁

  長汀奇九公後裔字派表:奇汝吾宗(君)可,魁(仕)時(長)賢(忠)掌(元、琦)成(基),桂(春)遠(騰)永(洪、鴻)紀(友)生(儀),潤正和廉誠,治功承祖志。目前最低輩為第16世“潤”字輩。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陵邑新世第;

  天水道脈長。

  ——此聯為艾氏宗祠通用堂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大夫名孔,因為住在艾陵(今山東省泰安東南),人們就叫他孔艾。他的後代,便以居住地名稱的第一字“艾”作為自己的姓氏。下聯典指艾氏的望族居天水郡。

  祖孫雙進士;

  兄弟兩賢儒。

  ——上聯指明朝時期的艾希淳及其曾孫毓初,先後舉進士。下聯指明朝時期的學者艾自新及其弟自修,兄弟二人均精通理學。自新嘗纂《希聖錄》,得宋儒宗旨。自修嘗纂其要,學者皆從其說。事聞於朝,旌曰:“當代賢儒”。

  愛民如恤血;

  撻吏勝看經。

  ——此聯出自宋朝吳興令艾若納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胥吏手,何勞誦《大乘》?”

  六言通用聯

  勳戚因而斂手;

  百姓賴以入安。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勳戚(勳臣與皇親兩種家族)與民爭田,勘實,悉歸之民。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巡撫艾璞,詔求直言。恢復了朱瑄的老辦法,田賦徵收耗米略有下降。

  七言通用聯

  乾德著倕和之績;

  治功膺綸璽之褒。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艾預,考科舉時揮毫而就,被選拔為甲科進士。“乾德”,謂天德,上天的恩澤。相傳艾預赴鄉舉時,有老儒授他《左傳》一書,對他說:“熟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得到富貴。”而試題恰巧是其中的內容。“倕和”,指古代傳說中的巧匠。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艾中儒,至道年間任兩浙鹽官,治績突出,受朝廷褒獎。“綸璽”,指皇帝頒發的詔令。

  試宏詞以登首選;

  受左傳而擢甲科。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艾晟,政和年間試宏詞科,名標頭等。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艾預遇老儒授其《左傳》曰:“熟此當可取富貴。”後果中進士。

  八言以上通用聯

  姓啟汝艾,望出隴西;

  宏詞一等,通判三州。

  ——全聯指宋朝時期的崇寧進士艾晟,字子先,真州人。政的中試宏詞,中一等。擢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六典文字。後判隰、灃、越三州,所至有聲譽。終考功員外郎。

  乾德廷臣,拔中首選;

  東鄉才子,文列大家。

  ——上聯指宋朝時期的名宦艾穎明的事典。下聯指明朝時期的御史艾南英的事典。艾南英,字千子,江西東鄉人。成於思,毀於隨,吾所揚者;約諸人,周諸己,君其勉之:全聯為艾氏族人自題聯。

  【祠堂古蹟】

  東鄉艾氏宗祠

  東鄉艾氏宗祠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段溪村。

  依殘存資料可推知,艾氏“原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東門外何家橋,有老屋存焉,有西邊堂屋一邊(間),正房二間、橫屋二間,目今廿五房居住,屋後東邊有廂樓一間。大宗祠在東鄉縣段溪。”

  東鄉艾氏宗親在重修段溪艾氏宗祠時,找到了老祠堂的匾額:敦本堂。由此可見,東鄉艾氏宗族各宗派的祠堂有堂號,只是因為祠堂坍塌或祠堂匾額遺失等原因,當代族人不知道而已。

  【典故軼事】

  1:不知詩為何物

  艾子喜歡作詩。一天,艾子漫遊到齊魏之間,下榻在一個旅館。夜間,他聽到鄰屋裡有人說話:“一首。”不一會兒又說:“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睏意全無,一夜無眠。躺到拂曉,共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為鄰屋那人一定是個詩人,在靜靜月夜裡專心吟詩,心裡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一下此人。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不一會兒,鄰屋裡走出一個商販模樣的人來,身材瘦弱,一臉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看一下。”那人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麼玩意兒。”始終拒絕拿出詩來。艾子固執地說:“昨天夜裡聽到您在屋裡說‘一首’,不一會兒又說‘一首’,難道那不是詩嗎?”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一次,夜裡找不到手紙,於是就用手揩。一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汙了六七次手。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首’。”艾子聽了,羞慚不已。

  ——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

  2:艾子杖孫

  艾子有一個孫子,年齡有十多歲,性情懶惰頑劣,不愛讀書。艾子非常討厭他,經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兒子只有這麼一個孩子,時常擔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當父親杖打孩子時,他都在一旁含著淚求情。艾子看到兒子的可憐相,愈加憤怒,教訓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難道不是好意嗎?”邊說邊打得更厲害了,兒子也無可奈何。一個冬天的早晨,下著鵝毛大雪,孫子在院子裡摶雪球玩。艾子發現了,脫光孫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凍得他渾身發抖,直打寒顫,煞是可憐。兒子也不敢再求情,便脫去衣服跪在其子旁邊。艾子見了,驚問道:“你兒有過錯,理當受此懲罰;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塊?”兒子哭著說:“你凍我的兒子,我也凍你的兒子。”艾子不由得笑了起來,饒恕了他們父子。

  ——明·陸灼《艾子後語》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