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起源及歷史

柴姓圖騰_柴氏圖騰

柴姓圖騰(柴氏圖騰)

  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據《通志》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柴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多此姓,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二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一百四十多萬,排在第一百四十一位。

  【釋義】柴,本義是指小的或不成器的木材和樹木。因“派不了大用場”,只能作燒柴。柴,也是古代祭祀名,“燒柴祭天”。柴,又作寨、砦。

【得姓始祖】

  高柴:春秋時齊文公之子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傒以王父名為高氏。高侯十代孫高柴,字子羔,衛大夫,為孔子弟子。高柴的正妻有張氏、王氏、林氏,生有九子、二十九孫。高柴讓長孫高舉以自己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裔子孫就皆稱柴氏,從此在高氏中分衍出柴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齊魯豫柴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元和姓纂》記載:“柴,齊文公子高後,高孫奚以父字為氏。十代孫高柴,仲尼弟子,孫舉,又以王父名為柴氏。漢有棘侯柴武、柴文,晉末為平陽太守。”

  據史籍《通志》中也記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子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在史籍《姓考》中亦記載:“齊大夫食採於柴,因氏。”

  孔子的弟子高柴,就是齊文公姜赤(公元前815~前804年在位)的第十世孫,在孔子的諸弟子中屬於貴族。

  高柴,公元前521~前393年待考,字子羔,亦字子皋、子高、季皋,其居地就在先祖封地中的柴邑(柴伯國柴城,齊國丞相高昭子的封國,今山東新泰樓德鎮古柴城)。他小於孔子三十歲,在孔子門下學習,期間遵守禮制,孝敬父母,有一定的政治活動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擔任的官職最多,曾為費宰、武城宰、成邑宰和衛之士師等,後在衛國為副丞相。

  據說,高柴一直活到周安王姬驕九年(公元前393年),長壽一百二十八歲,史稱“壽聖”。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高柴為“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又加封其為“共城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稱其為“先賢高子”。

  高柴的正妻有張氏、王氏、林氏,生有九子、二十九孫。高柴讓長孫高舉以自己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裔子孫就皆稱柴氏,從此在高氏中分衍出柴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齊魯豫柴氏。正確讀音作chái(ㄔㄞˊ)。

  高柴後裔子孫的堂號有典型特徵:姜姓柴氏為供侯堂、壽聖堂;姜姓高氏為供侯堂、厚餘堂。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和氐族、羌族等,出自東漢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初期的鮮卑吐谷渾部,漢史中亦稱阿柴虜、貲虜。

  在東漢史籍中, “貲”原來是遊移不定、取柴(木)為寨的意思,與“砦”通義,特指北方少數民族的棲息之地,因其部落“師行野次,豎散材為區落,名曰柴籬”而得其稱,在歷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燉煌間”,即今北京延慶至甘肅敦煌之間的北方河套至隴西的廣博之地。在東漢桓帝執政時期(西元146~167年在位),“阿柴虜、貲虜”專指不同於東部鮮卑的西部鮮卑檀石槐所部。其時,在檀石槐領導的龐大鮮卑組織中,實際上不僅有吐谷渾部,還雜有大胡、丁令(高車)、西羌等諸多北方遊牧民族,基本上是原來在匈奴統治下的鮮卑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自北匈奴單于北遁之後,統稱為鮮卑。在檀石槐逝世後,鮮卑組織迅速解體,其吐谷渾部相對獨立於其他鮮卑部落而存在了很長的歷史時期。

  吐谷渾,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族慕容氏單于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公元四世紀初,單于涉歸死,其嫡子奕洛環(一作若洛環)繼為單于,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 臨夏桴罕山,古稱大力加山),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逐漸發展。當時,原居於大力加山的著民為氐族、羌族部落,其中有念氏部族,按地域分佈,當屬於氐族,後漢史中統稱其為氐羌。吐谷渾部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攻打分散於大力加山地區的各個氐族、羌族部落,吞併和融合了氐、羌各部,使吐谷渾部迅速擴大,成為當地強部,並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包括該地區的羌族部族。之後,吐谷渾部仿漢制建立了準國家機構。在吐谷渾部一度強大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吐谷渾·樹洛幹、吐谷渾·阿豺、吐谷渾·慕及吐谷渾·慕利延,都是念氏的兒子,他們在唸氏的精心培養下,個個都成長豪傑。

  從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七年~南朝宋 孝武帝劉駿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11~452年),在王后念氏的教導下,四兄弟遵行了吐谷渾·視羆所開創的“舍幼立長”的優良傳統,推行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在西秦、南涼、北涼、大夏國等對吐谷渾王國虎視眈眈之時,四兄弟審時度勢,發奮圖強,巧妙地斡旋於這幾個鄰國之間。對內,他們實行了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大力發展生產,並積極招集撫納周邊羌、氐、戎等少數民族和鄰國失業的老百姓。對外,在積極與鄰國結好的同時,也乘其相互爭戰、自顧不暇的時機,坐收漁翁之利,向四邊擴充套件吐谷渾的勢力。由於窮兵黷武,幾個曾在中國西北橫行一時的羌、氐部落國家很快走向了滅亡,而吐谷渾王國卻迎來了自己的強盛時期。這一時期,吐谷渾·阿豺向南方挺進,拓土到了四川松潘(龍涸)、黑水縣蘆花鎮東北一帶(今甘肅平康);吐谷渾·慕向東推進,將吐谷渾的東邊疆界擴充套件到了渭河之源、三秦之邊;吐谷渾·慕利延則向西遠征,將吐谷渾的勢力延伸到了喀喇崑崙山,並一度從新疆且末南征,征服了于闐、賓(今克什米爾地區)諸國,使吐谷渾王國在當時成為西北地區舉足輕重的強國。

  至南北朝時期,吐谷渾部漸有城固居,基本上改用漢語、漢字,並與北魏王朝及南朝諸國有密切交往。到了公元南朝陳,其王吐谷渾·誇呂自號可汗,建都於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二十二公里處)。到隋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隋文帝楊堅曾以光化公主妻其王。隋煬帝楊廣大業五年(西元609年),隋煬帝出隋軍盡取其地,設定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到隋朝末年,吐谷渾部又乘中原內亂之機復其故地。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西元635年),唐王朝遣大將軍李靖率大軍擊破吐谷渾部,改立吐谷渾·諾曷缽為可汗。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以弘化公主妻吐谷渾·諾曷缽,賜改姓李,加封其為青海王。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國,吐谷渾·諾曷缽率殘部奔涼州。至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盡據吐谷渾部原屬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政府遷其部於靈州地區,並專置一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刺史。而吐蕃王朝在後來佔據靈州後,吐谷渾部更東遷至朔方、河東兩郡一帶。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在諸多地方蕃鎮割據勢力彼此之間的拉鋸戰中,吐谷渾部支離分散,部族人等散處於中原各地,相對集中於燕雲地區。

  到了大遼耶律·阿保機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部,這部分吐谷渾人便臣役於契丹,後世文化上多融合於漢族或其他民族。而留居在青海地區的吐谷渾遺民,今有學者認為即為現代少數民族中土族同胞的先民。

  在文化上融合於漢族的原吐谷渾部族人中,有取漢史故稱為文化上漢化姓氏者,稱阿柴氏、阿貲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柴氏、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華北柴氏。正確讀音作zhài(ㄓㄞˋ),今音讀作chái(ㄔㄞˊ)亦可。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柴爾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開國功臣阿剌忽失所屬的吉惕忽裡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時,阿剌忽失管轄五個汪古千戶,柴爾吉惕氏是吉惕忽裡部的一個分支,以部為姓。在明朝中葉以後,明朝賜降明有功的蒙古人柴爾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即改漢字姓為柴氏。

  ⑵.蒙古族海鳩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左帳衛隊的稱呼,蒙古語“海鳩特”的漢義即為“偏坡、旁側”,延伸義為“左側護衛”。其在元朝末期即有改漢字姓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為回鶻民族,其實為西夏党項民族的一支,後在大蒙古汗國時期歸附於成吉思汗,稱“哈吉古特”,漢字義為“遵從聖者”,後多改漢字姓為柴氏。

  蒙古族柴氏正確讀音皆作chái(ㄔㄞ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賽密哷氏,亦稱塞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白號姓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Saimire Hala,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為滿洲巨族,人口眾多,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佈列亞河流域)、齊齊哈爾、長白山區和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改漢字姓為柴氏、賽氏等。隨後達斡爾人中也出現柴姓。

  滿族柴氏正確讀音作chái(ㄔㄞˊ)。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時候,齊文公的後代中有個人叫作高柴,是孔子的學生。高柴讓自己的長孫以他的名作為姓氏,從此稱為柴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柴氏主源。

  丹陽柴氏始出於明代中期。柴氏遷丹之初,先是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沙灘地(北臨長江地段)定居,後經柴氏宗人拓荒闢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多年後,遂形成村落,即今東江村。宗譜稱:柴震、柴雲等人為柴氏始祖。現丹陽柴氏主要居住在後巷鎮的東柴村,西柴村和雲陽鎮的柴家弄。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下壩鄉喇平村大王背村民組的柴氏家族中,據不完全統計,就有十一人先後考取舉人,五人先後考取進士,分別被清朝政府授予知縣、知州、知府等職務。故這裡被譽為清代下壩鄉的“舉人進士寨”。據《柴氏家譜》記載,柴氏家族祖籍山西省平陽府太原縣南大村。

  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入黔始祖柴養柱宦遊來黔,初任大定府,名總鎮。後任左營中軍。死後葬於省垣紅邊門外沙河(今貴州貴陽沙河橋),授資大夫。入黔二世祖柴遇春生有六子,節壽兩全,名標貴築,撫黔使者喬(喬用遷,道光中貴州巡撫)表奏,誥封宣旨建柴氏節壽坊於省垣紅邊門外沙河大路中(今已毀)。長子柴大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己恩科解元(鄉試第一名)。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應甲辰科會試大挑一等(清朝乾隆以後制定,三科以上會試未中進士的舉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縣用,二等的以教職用)。籤分江西安義縣知縣,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主持已酉科鄉試有功,升授贛州府知府。年邁八旬,致仕還鄉,創業營室。次子柴大任,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癸酉科解元,初任黃平州學政,後為教諭,掛升雲南縣知縣,補援鎮雄州知府。三子柴大成,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已卯科舉人,籤分湖南寶慶府武岡縣知縣。四子柴大本,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科舉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癸已科會試大挑一等,籤分山東曹州府單縣知縣。五子柴大受,系貴築癢恩貢,朝考一等,授四川夔州府知府。六子柴大章,貴築庠歲貢,捐授河南慶懷縣知縣,後援懷慶府知府。

  分佈

  先秦時期,柴姓處於河南、山東一帶。進入秦漢以後,柴姓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隋唐時期,柴姓在山西南部、河北邢臺地區形成了兩大望族。

  宋朝時期,柴姓大約有9萬6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六位。柴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柴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江西、河南、浙江、山東等省。

  明朝時期,柴姓大約有11萬8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八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甘肅、山西、江蘇,這四省約佔全國柴姓總人口的77%。浙江為柴姓第一大省,佔柴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河南、山東、河北等。

  當代柴姓的人口約140多萬,為全國第一百四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柴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態勢。柴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北、山西、河南、河北、甘肅、浙江、江西,這七省大約佔全國柴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陝西、山東等。湖北為柴姓第一大省,佔柴姓總人口的16%。全國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柴姓分佈區。

  柴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鄂豫大部、山東西部、天津、冀京大部、晉陝甘寧、新疆西北、內蒙古西部和中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和南部、雲南大部、黔桂西段、渝湘北端、安徽西北、贛浙交界地區,柴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1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31.3%,居住了大約58%的柴姓人群。在鄂豫東南、皖蘇浙大部、上海、山東東部、冀京西北、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川渝大部、贛桂中西部、雲南西帶、湘贛閩北部,柴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7%—0.1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5%的柴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時期亦為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位長川縣置郡,治所在安陽(今河南息西),領安陽、烏水二縣。西魏時期改為北秦州,後又改為交州。隋朝開皇三年廢黜,但在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為紀州,安陽稱為長川;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又廢烏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部一帶地區。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壽聖堂:柴氏鼻祖高柴是孔子的弟子,他是個長壽者,活到一百二十八歲,史稱壽聖,後人因立“壽聖堂”。

  棘蒲堂:“棘蒲”堂號出自西漢柴武。柴武為漢高祖劉邦的大將,斬韓王信於參合,封棘蒲侯。後人以封號為堂號。

  此外還有供侯堂、衍慶堂、清慎堂、萃渙堂、翼慶堂、翼經堂、斯聚堂、世恩堂、學愚堂、強恕堂、敦本堂、務本堂等。

  字輩

  重慶巫溪柴氏字輩:“學榮華富貴萬事永同宗孝友承先緒立錄振祖功光官齊有志文明慶世宏”。

  重慶合川柴氏字輩:“朝廷多富貴安邦定國成”。奉節柴氏字輩:“永玉山文廣明英興學志”。

  重慶江北區柴氏字輩:“廷端汝立大...

  浙江江山柴氏字輩:“太定啟宗襄繼肇建興昌英俊拱熙佑鍾秀總賢良文明宜亨萃福祿應運彰衫積永順慶恩施重德光寬厚恆豐裕恭敬實安康仁靜元延壽愛廣振奇匡和平通敦讓宣百增孟雲顯徽存茂盛蕃衍彝懿純龍鳳喜競爽桂蘭樂遇春...

  遼寧撫順(彰武)柴氏字輩:“永德……”遼寧瀋陽柴氏字輩:“春國林永萬”。

  江蘇豐縣柴氏字輩:“朝善繼宗德正大光明”。江蘇儀徵柴氏字輩:“國慶寶家有”。

  湖北荊州柴氏字輩:“士門原啟開傳萬年安幫國定家發人興”。

  湖北蘄春柴氏字輩:“其福隆盛茂家傳守典常仁心曾傑慶恕道啟真祥”。

  湖北柴氏統一字輩:春夏秋冬天,歲滿又開元。炎帝因水姜,繁增伍仟年。四嶽佐堯舜,伯...

  河南商丘柴氏字輩:“新廣明德緒克念自佐賢”。河南新縣柴氏字輩:“繼保應守……”

  四川廣元柴氏字輩:“世元春登風天學玉良辰永正安邦定國家萬載興”。

  四川宜賓柴氏字輩:“紹方連萬顯子永文世元朝進觀光士廷登俊秀賢忠良開國遠道德作君先大啟宗支茂榮昌復應天”。

  四川資陽柴氏字輩:“乾坤開泰日六...

  河北滄州柴氏字輩:“春義樂美嘉智誠秉仲華英傑增國榮德盛福興發”。

  河北廣平柴氏字輩:“樹振玉清現”。河北邢臺柴氏字輩:“保文蘭萬丙建”。

  山東章丘柴氏字輩:“......廣念齊象樹本會蔭......”山東寧津柴氏字輩:“茂化起鳳自玉德”。

  山東陽穀柴氏字輩:“桂金保春勇”。

  山東寧陽柴氏字輩:“永元連立士茂龍”。

  山東棗莊柴氏字輩:“昭修培政...

  通州區柴氏字輩:禹宗機發遠,曾孟思繼長福壽攸好德,顯達效忠良京都稱俊傑,邦國著名揚傳家參佐治,詩禮煥文章士有青雲志,廷聞翰藻香才能書濟美,萬代富貴昌

  房山區柴氏字輩:宗,著,文,明,鏡 ...

  安徽阜陽柴氏字輩:“心燈義繼賢”。

  安徽壽縣柴氏字輩:“德修文化遠”。

  安徽嶽西、宿松柴氏字輩:“用正維元修延樹德代有偉人紹宏先業繼世超橫名傳邦國家道日興永垂方策念□□同根筆起中葉克詞書香文章作伯長髮其祥...

  浙江寧海柴氏字輩:“鳳天汝必崇大其德以振爾功有承(成)”。

  黑龍江賓柴氏字輩:“永玉山文廣明英興學志”。

  貴州甕安柴氏字輩:“廷端汝立大

  天津柴氏一支字輩:“俊壽慈恭寶”。

  雲南柴氏一支字輩:“天茂如佐景大國朝春枝元永文美思發興毓其芳裕爾坤綱亮鎰廷秀龍鳳煥光鴻麟瓊魁科甲連升”。

  柴氏一支字輩:“希爾紹賢澤春林孝在先克念仰宗明成家為國本”。

  柴氏一支字輩:“文華尚國武振興邦”。

  柴氏一支字輩:“廣紹曉玉……”

  柴氏一支字輩:“詩書春榮孔清定永平安”。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柴舉;

  望出汝陽。

  ——典出柴氏淵源和郡望。

  龍泉附彩;

  貂珥殊榮。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柴紹妻平陽公主從夫征戰,所部號“娘子軍”,彰明瞭柴氏前賢的徽行。下聯典指漢高祖時柴武以將軍斬韓信,封棘浦侯。

  卻金還友;

  殺敵勤王。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錢塘人柴車,字叔輿,明永樂年間以舉人官兵部主事,升兵部侍郎。明英宗時,因為官廉潔幹練,受命協贊甘肅軍務,曾幾十次上疏,都能指出時弊,後官至兵部尚書。他曾路過廣信,廣信太守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罐蜜。他開啟一看,原來是黃金,便退了回去,又對友人說:“老朋友瞭解你,你還不瞭解老朋友啊!”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柴涓,字浩然,官鄂州崇陽知縣。宋靖康初年,金兵圍困京城,宋欽宗下詔書召天下兵馬勤王(起兵救援王朝),鄂州各縣還都未行動時,他率領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經出發了。過淮河以後,蒲圻、嘉魚二縣的兵也趕到了。他率兵先與金人作戰,乘勝追擊十餘里。金兵大軍一到,二縣兵都撤退了,他奮戰而死。

  功高鄂渚;

  望重西山。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柴涓,字浩然,官鄂州崇陽知縣。明靖康初年,金兵圍困京城,宋欽宗下詔書召天下兵馬勤王,鄂州各縣還都未行動時,他率領所募集的六百人就已經出發了。過了淮河以後,蒲圻、嘉魚的兵也趕到了。他率兵先和金人作戰,並乘勝追擊十餘里。金兵大軍一到,二縣兵都撤退了,他卻奮戰而死。下聯典指柴景松(失考)。

  六言通用聯

  唐代榮為駙馬;

  後周耀稱君王。

  ——上聯指唐朝時期的霍國公柴紹的事典。紹,字嗣昌,臨汾人。少有武力,以任俠聞名。後為高祖駙馬,以功拜右驍衛大將軍。下聯指後周朝時期的柴榮的事典。柴榮,龍崗人。繼帝位為周世宗,勵精圖治,有威武之聲。他不信佛,廢佛寺三千餘,令熔燬銅佛以鑄錢。治國有方,為世人尊崇。

  七言通用聯

  娘子軍自成一幟;

  賢繼母義行兩全。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平陽公主從夫征戰,所部號“娘子軍”,威振關中。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秦閏夫繼室柴氏撫前妻子如己出,長子坐罪當誅,柴氏引己子詣官代死,官感其情,赦長子罪。

  前賢爰誦秋巖稿;

  後士喜吟青鳳詩。

  ——上聯指元朝時期的學者柴潛道,襄陵人。不樂仕進,以教授鄉閭為業,人號為秋巖莊靖處士,有《秋巖小稿》。下聯指清朝時期的學者柴紹炳,字虎臣,號省軒,仁和人。善為文,人稱其文為西陵體。有《省軒文鈔》、《青鳳堂詩》等。

  八言通用聯

  給田祀周,爵封崇義;

  舞樂改敵,功紀凌煙。

  ——上聯指後周朝時期的柴榮的事典。柴榮,龍崗人。繼帝位為周世宗,勵精圖治,有威武之聲。他不信佛,廢佛寺三千餘,令熔燬銅佛以鑄錢。治國有方,為世人尊崇。下聯指唐朝時期的霍國公柴紹的事典。紹,字嗣昌,臨汾人。少有武力,以任俠聞名。後為高祖駙馬,以功拜右驍衛大將軍。

  七言通用宗祠聯

  後周皇室世宗裔;

  柴氏貴族孝義門。

  ——後周太祖宗裔撰柴姓宗祠聯

  【祠堂古蹟】

  蘭灣村柴氏宗祠

  蘭灣村柴氏宗祠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泳溪鄉靈坑古村之蘭灣古村,距泳溪鄉點7公里,泳溪鄉也是徐霞客入天台首遊之地,是浙東天台山深處一個古老的小村莊,唐詩之路其中一支線路及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開闢的霞客古道其中一支線路經過該村。村裡皆為柴姓,柴氏於明清時從寧海縣遷至蘭灣。

  蘭灣村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溯溪而上之坑路是浙東唐詩之路其中一段寧海縣通往天台山的古道。大旅行家徐霞客三遊天台山,第一次從寧海縣到天台山華頂旅遊時他就經過蘭灣村。

  【典故軼事】

  見錢眼開

  相傳,在南宋時,蘇州有個姓柴的大富商,他腰纏萬貫,非常有錢,所以人們都叫他“財萬貫”。財萬貫雖然有錢,卻極其吝嗇。一年,京城臨安開科,財萬貫的外甥顧文秀想進京趕考,但是家中貧困,沒有盤纏。顧文秀思前想後,覺得只有到舅舅家裡去借一些,但他深知舅父的脾氣,所以悄悄地找到舅媽。舅媽也不管錢財,便把幾件首飾給了他。財萬貫知道這事後,就像剜了他的心,急得兩眼一黑,什麼都看不見了。大財主瞎眼後,到處求拜佛,一天,一個老和尚告訴他,靈隱寺的濟公和尚佛法無邊,一定可以攻好他的眼病。財萬貫聽了,連忙去求濟公。濟公打趣他說:“施主,眼不見,心不煩,還是什麼都看不見好啊!”財萬貫一個勁地磕頭,說:“只求神僧醫好我的眼睛,弟子情願獻上佈施。”濟公拿出化緣簿,說:“你能出多少?”財貫狠了狠心說:“十兩!”濟公笑著說:“虧你好意思說出口,真是枉為蘇州首富了!”財萬貫心一橫:“一百兩”濟公扭轉身,說:“那你回家摸銀子吧!”財萬貫急得抓耳撓腮,最後,他顫抖著說:“一,一千兩,總可以了吧!”濟公說:“那我試試吧!”他假裝唸了幾句咒語,又從身上搓了些泥丸給他吃,還不見好,濟公說:“看來施主的眼是無藥可救了。”財主又苦苦哀求,濟公說:“好罷,你的眼睛,臨安新科狀元才能治,咱們去找他吧!”財萬貫和濟公來到臨安,找到狀元府。原來,新科狀元就是顧文秀。顧文秀聽說舅父來了,趕忙將二人迎入客廳,說:“甥兒能中皇榜,全靠舅媽資助。”說罷,命家人捧上十個大元寶,說:“甥兒還沒有多少家產,這一千兩銀子先孝敬舅父,就算還盤纏錢吧。”財萬貫一聽還他一千兩銀子,滿心喜,把十個元寶摸來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這進,濟公唸唸有詞:“心病還須心藥攻,如見錢眼應開,嘛呢吧,開!開!開!”財萬貫只覺兩眼一亮,面前是十個銀光燦燦的元寶,高興地亂叫:“銀子!銀子!十足的銀子!”濟公冷笑一聲,說:“施主,你這病,因為錢財所得,又因錢財治好,今後若要再發病,我和尚可就沒辦法了。”“這一千兩銀子,就算你許的佈施吧。”財尤貫心疼萬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後來,人們用“見錢眼開”來形容那些吝嗇喜財、愛佔便宜的人。

  【柴姓演變】

  柴姓改姓盧

  浙江磐安“九支盧”,出自宋工部尚書越國公盧琰。宋初,盧琰“挾孤、義不臣宋”而退隱靈山(今浙江省磐安縣新渥、深澤一帶),九個兒子自此繁衍,成為盧姓在浙江的始祖。盧琰生於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陽玉川,祖上三代為唐朝宰相,父親文紀,為後唐清泰間越州刺史。到了後漢,盧琰開始進入仕途,成為郭威手下大將。後漢隱帝劉永佑繼位,荒淫無道,聽信佞言,濫殺無辜,將邊疆重將郭威家眷扣押為質,想召回郭殺之。郭威得知,十分吃驚,急忙召集眾將商議。盧琰進言:"隱帝無道,後漢氣數已終。與其回京受縛,不如率兵討伐。"於是郭威率軍回京,隱帝駕崩,郭威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封盧琰為尚書,輔佐後周。郭威死後,傳位於繼子柴榮,史稱周世宗。世宗授盧琰為檢典尚書,並封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贊治尹開國上將軍""食祿三千七百戶,賜金緋魚袋。"當時,除盧琰外,趙匡胤也是周世宗柴榮的結交,深得信任。盧、趙二人被周世宗稱為"股肱"。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駕崩,太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一時間,孤兒寡母,權威難展,朝權被趙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不日,宋太祖擺駕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皇太后為周太后,柴宗訓只得身著白衣出宮。太祖入皇宮,六宮迎拜。太祖見有兩個小孩由宮人抱著,也在下跪之列。便問是何人,原來是柴榮的兩個皇子:紀王、蘄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衛誅殺之,兩皇子被捉押出宮,一路驚恐哀號不止,宮內上下大驚失色。此時,盧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趙匡胤進言說:"昔時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趙匡胤聽後,便問大臣潘美,潘美支吾著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不安耳。"太祖此時又見盧琰臉色鐵青,圓眼相瞪,只得暫將兩位皇子追回不殺。不久,盧琰為留柴氏一脈,暗將蘄王柴誨抱回府中撫養。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皆不知其母為誰氏。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太祖即位,詔賜皇孫名誼,贈左驍衛大將軍;誠,左武衛大將軍;諴,左屯衛大將軍。 顯德三年,群臣請封宗室,世宗以謂為國日淺,恩信未及於人,而須功德大成,慶流於世,而後議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諸子。又詔曰:"父子之道,聖賢不忘,再思天閼之端,愈動悲傷之抱。故皇子左驍衛大將軍誼、左武衛大將軍諴、左屯衛大將軍誠等,載惟往事,有足傷懷,宜增一字之封,仍贈三臺之秩。誼可贈太尉,追封越王;誠太傅,吳王;諴太保,韓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六年,北復三關,遇疾,還京師。六月癸未,皇子宗訓,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而宗讓亦拜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後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大將軍,封紀王;熙誨左領軍衛大將軍,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 此時,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計籠絡人才,特別是盧琰這位"三朝元老",便不斷對他升封、嘉獎。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盧琰:"朕惟立國以仁,維國以義,上下之間各得其分。惟爾撫軍琰,賦軍養民不憚,整軍衛民而民不怨,甚得治體。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今特效爾工部尚書便宜行事開國上將軍。汝當益勵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筆稱讚盧琰:"貌端而古,學博而優。三登虎榜,一佔鰲頭。事親竭力,政治有謀。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籲圖其像,而贊其德。俾見者仰,高風而佳譽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為盧琰封賞敕命:"朕惟以工部尚書盧琰,寄之以重任,公盧琰發身賢科,歷任前職歷歲已久,克有勞功。書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特進爾榮祿大夫便宜行事開國上將軍,封越國公。汝當益修厥德,恪守爾職,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對盧琰公官封極品,爵為國公,恩賜之隆已無可復加。

  然而,盧琰對宋太祖的恩寵看得很淡,而內心對後周皇帝忠心不二,抱著"柴周大臣義不臣宋"大志不動搖。因此,對宋太祖的恩寵,處處倍加小心,併為撫養蘄王殫精竭慮。當宋太祖在處理了恭帝和紀王后,又追究蘄王下落時,盧琰覺得麻煩將要臨頭了,於是,他與柴世宗的駙馬孫帷溫(浙江永康人)密謀,將柴熙誨收為義子,改名為盧璇,同時向宋太祖提出了歸農致仕的要求。決定退出朝廷遠遁山林。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盧琰的要求。臨別時,宋太祖親作《御賜功臣盧琰致仕贈別詩並序》:"朕以卿尚書盧琰老成歷練,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駒之想,為林泉自適之謀,難為強留之計,然君臣之份惡可恝然,故賜汝以詩,以光來裔。袖手長才世路輕,愛閒那肯鬻榮名。桂冠使欲辭丹闕,策杖還歸老故城;適意不論三仕喜,傳家惟有十分情。林間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纓。" 於是,盧琰如同出籠之烏,與孫帷溫一起率全家老少,挾蘄王柴熙誨連夜出京城,過臨安,不久來到了靈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鎮大山下一帶)長期隱居。據傳,當時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蘄王的下落,於是懷疑到與盧琰歸農有關,馬上派追兵追查。盧琰等從東陽方向進入靈山一帶,為了躲開追兵,把靴子倒回來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腳印,當追兵趕到時,見這裡杏無人煙,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覓食的麻雀的叫聲,而行人的腳印也是向外走的,便離開了。就這樣,一行人躲進了這裡,避過了追兵。盧琰見峰巒疊翠,環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壟畝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來,並把這個地方稱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後,諧音改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據《大山盧氏宗譜》譜序載:"……越國公始居汴,為後周工部尚書,有政績禪,宋後遷居婺之靈山,靈山者盧氏發祥之地也。自越國公而上皆缺而不書,古籍無所稽,略其所當略也;自越國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詳其所當詳也……"記述了越國公遷居靈山的史實及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從此,盧琰"義不臣宋"的俠肝義膽成為後人傳揚的美德。 據記載,盧琰隱居靈山五年後,為使宋太祖徹底放棄對自己的牽制,巧妙地讓兒子們和地方官上表,奏明"盧琰已死"。宋太祖接報派使臣中書省侍郎李克明來靈山弔唁,祭文曰:"竊維盧琰歷事吾朝累建勞績於時有年,嗣朕在位,實公匡輔,忠義可嘉,方期上柱國家豈意溘然先朝露訃聞不勝哀悼,今特遣官諭祭,以示異恩……",對盧琰作了很高評價。 此後,盧談便安心地開始了開發靈山這片沃土的家園。據《大山盧氏家乘舊序》載: "……其鄉多朴茂之風,公建塾於斯,設教廷師課諸孫子,鄉之後秀者從之益眾,而又以德化人,一時風俗美而人才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盧琰也慢慢地改變了對宋室一統天下的看法,使他從"不食宋粟"的思想轉變為擁護大宋統一天下的愛國情懷,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培養人才進行了努力,不僅使其"九子具將相之才以備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師,謀及鄉民子弟,以德化人,使鄉內風俗大變。他在《七疊飛泉》一詩中寫道:"連雲飛瀑掛前空,水脈潛穿七竅通。指日朝宗歸大海,早將兵甲洗遼東。"充分表露了他對統一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嚮往,以及對宋兵收復遼東統一大業指日可待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靈谷鋤雲》詩中,他又寫道: "荷鋤木柄不須長,覓種靈山別有方。種得雲中雙白璧,琢成瑚璉獻君王。"進一步表達了他隱居靈山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的信心和決心。到了宋開寶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駕崩,此時的盧琰早已轉變了對他的看法,認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並賦《橫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將曛,短笛摧殘幾片雲。莫道山中無甯戚,重歌白石憶明君。"橫山斜亙,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對明君的縷縷思念之情不禁溢於言表。八年後,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盧琰病逝,葬於靈山南麓。據傳,越國公盧琰墓規模宏大,經千餘年而不損。"九支盧"即盧琰的九個子女蕃衍出的九個支派,《大山盧氏宗譜》載:"……(盧公)娶行軍都大元帥趙光之女,封越國夫人,生八男一女,諱錦,招柴世宗之子諱炯。後改名曰璇,隱柴為盧,列作九支,號曰榛、慄、擇、松、竹、梅、桐、梓、杞……"盧琰為了"存柴室一線之緒",不僅挾孤以逃,而且將自己的女兒盧錦許配給蘄王柴熙誨(即盧璇),正式排為第三子,與其他八子並立,然後,分支蕃衍。為了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地,盧公載下了一棵榧樹,九子又分別在大山下村口種植了一棵楓樹。自此,一棵榧樹和九棵楓樹歷經千餘年的風霜雪雨,鬱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間,盧公所遺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毀、損壞,就連這倖存的幾棵古楓樹也被當作補貼集體開支砍伐掉了。

  鍾靈毓秀的靈山之麓,盧琰公的遺風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間的長廊好像還在敘說著悠悠往事。"耕讀世源"四個字散發著遠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對聯已被斧鑿得遍體鱗傷。一口約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盪漾,也許還能映照出當年盧公的忠肝義膽、高節清風。

  柴姓改姓潘

  新、舊《五代史》上都說:"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下面的兩個兒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後)漢誅……世宗崩,梁王(宗訓)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封紀王……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於是,"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遂成千古之謎,他們到底去了哪兒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瑪依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盧苗安博士相遇,揭開了這一千古之謎---盧苗安博士正是柴榮第七子熙誨的後代,他提供的《 盧村志》對柴熙誨改姓為盧、改名為璇有著詳細的記載--- 陳橋兵變後,恭皇帝被封為鄭王,公卿大臣皆承舊職。宋太祖見熙謹、熙誨仍在宮中,就問諸臣:"此復何待?"此時,太祖的左右侍衛意欲斬之。後周開國上將軍盧琰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這時名將潘美(潘美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過歷史上的潘美並不像戲劇中的潘仁美那樣大奸大惡)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太祖問他:"汝也以為不可嗎?"潘美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太祖聽後,就收回了成命。事後,潘美抱養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一說潘惟吉),盧琰抱養了柴熙誨。(宋)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後周世宗名榮,為後周太祖之養子,本姓柴,以功封晉王,即位後,伐遼,取瀛、莫、易之地,以趙匡胤為「都檢點」。六月崩,恭帝宗訓立,陳橋兵變,趙匡胤取而代之,國號宋。世宗之子乃後周世宗之後裔。)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趙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趙普為胤幼時師,與周無淵源故主殺之。)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歷任供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餘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銍默記作惟正。) 【宋 王鞏 隨手雜錄】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廢之後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宮人們一齊跪拜,有一宮人抱著兩個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問,知道是柴世宗的兩個小兒子,很不耐煩,"留著他們幹什麼!"他的隨從當即把這兩個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著柱子,低頭不語。宋太祖問:"你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潘美說:"我豈敢說您不對,只是覺得於理不安。"宋太祖覺出不妥,立即把兩個孩子叫回來,並把一個賜給潘美收養。潘美對待這個孩子和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這個孩子始終以潘美為父,這就是潘惟正。後周紀王柴熙謹被潘美收養,改名潘維正(一說潘維吉),潘維吉為刺史(將軍),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開國功臣潘美從孫。仁宗天聖中,上書論時政,授仁壽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轉運判官,轉提點廣西、湖北刑獄。因平邵州蠻之叛,破其圍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轉運使、知桂州。入為司封郎、知昭問館,歷度支監鐵副使、知河中府,遷光祿卿、知荊南、鄂州,卒於70。夙以將家子,而能留心旁務,用當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為舉人,詞人《潘必正詞選》作者:潘必正, 楊柳枝, 踏莎行,鷓鴣天.又說為宋朝丞相潘必正。

  金舟-->趙匡胤-->第三十五章 宋太祖登極潘美為他取名呈吉,後來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孫子潘夙,為宋神宗時名將,人們都以為是潘美從孫,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後代呢?這些都是後話。

  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榮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榮皇帝,四曰柴華,五曰柴貴.周世宗柴榮皇帝的父親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禮(柴榮皇帝的父親),二曰柴守義(柴禹錫的父親),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聖穆皇后), 周世宗柴榮皇帝有三皇后:一曰劉皇后,二曰大符皇后,三曰小符皇后,貴妃有:一曰杜貴妃,二曰秦貴妃。 柴穆的後代改姓林。 百姓尋根,濯田天子地,林東祥 距長汀縣濯田集鎮不遠有一座小山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無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親河在她身邊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崗,遠山含黛,逶迤騰躍,人間飲煙,生意盎然,這裡就是閩西武平、長汀、上杭濟南郡林氏心中的聖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訓公長眠的地方--天子地。在客家話裡,"地"有兩種意思,一指地方、地點,另一指墳墓,濯田天子地當為後一種意蘊。唐朝崩潰以後,中國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後一個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貧苦,勵精圖治,公元954外甥郭榮本姓柴,後改回柴姓)繼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輕有為,改善政治,訓練軍隊,整綱肅紀,頗得民意。可惜於公元959年,事業未竟,暴病而終,年僅39歲。其子宗訓年7歲,繼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擁趙匡胤為帝,周朝滅,宋朝興。 據林氏族譜記載,柴宗訓叔侄為避免宋朝的迫害,輾轉逃往 劍州 順昌縣濟南山,當時劍州是南唐之地,後宋滅南唐,林宗訓一脈又開始艱辛苦難的逃亡歷程,最後棲居於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長汀濯田有宗訓公祠,東南方有天子地(宗訓公墓)可為佐證。 根據《宋史》記載,將上採姚、姒之舊,略循周、漢之典,詳其世嫡,優以公爵,異其仕進之路,申以土田之錫,俾廟寢有奉,饗祀不輟,庶幾乎《春秋》通三統、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親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與京主簿,如為班行者,即比類換文資,仍封崇義公,與河南府、鄭州合入差遣,給公田十頃,專管勾陵廟。應緣祭饗禮料所須,皆從官給。如至知州資序,即別與差遣,卻取以次近親,令襲爵授官,永為定式。八月,太常禮院定到內殿崇班、相州兵馬都監柴詠於柴氏諸族最長,詔換殿中丞,封崇義公,籤書奉寧軍節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廟在西京,而歲時祭饗無器服之數,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當用祭器給之。熙寧四年,西京留司御史臺司馬光言:「崇義公柴詠祭祀不以儀式。周本郭姓,世宗後侄,為郭氏後。今存周後,則宜封郭氏子孫以奉周祀。」帝閱奏,問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於世宗,柴氏也。」帝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安石曰:「為人後於異姓,非禮也。雖受天下於郭氏,豈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詠致仕。詠長子早亡,嫡孫夷簡當襲。太常禮院言夷簡有過,合以次子西頭供奉官若訥承襲。詔以若訥為衛尉寺丞,襲封崇義公,籤書河南府判官廳公事。政和八年,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佑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紹興五年,詔周世宗玄孫柴叔夏為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奉周後。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資序,別與差遣。以子國器襲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禮,則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補官。淳祐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孫柴彥穎特補承務郎,襲封崇義公。

  柴姓改姓殷

  柴天壽也是為避禍改姓殷 , 因柴氏兄弟柴天壽在朝中闖禍,明相劉伯溫舉保柴氏三兄弟帶兵到貴州安順駐守邊關,實行當時中央"屯田駐兵"政策,戰鬥勝利後,為避禍朝廷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壽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親信不改姓。擬四十輩字輩,子孫後代互相認,這是貴州平陽郡柴姓家譜有記載的。

  柴姓改姓崔

  明朝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樹移民,柴氏三弟兄來到周口,為駐一個村莊,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墳的來歷。

  柴姓改姓邱

  明朝洪武年間,洪洞大槐 樹移民,柴氏三弟兄來到了周口,為駐一個村莊,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墳的來歷。

  柴姓改姓甯

  永豐、宜黃及樂安、南城、南豐等縣甯氏,有的源於柴姓。五代十國戰亂時,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第五子,逃難到江西永豐,由柴姓改甯姓。現永豐縣藤田鎮老圩村、宜黃縣二都鎮村前村,幾乎全姓甯,已傳38世,是當地望族大村,每年6月初6曬譜。老圩村字輩:“金木水火土,榮華富貴…”

  其他民族

  明朝時賜元人婁託羅該(柴秉誠)、鐵柱(柴克恭)、恭門蘇爾噶(柴志誠)、拜特穆爾(柴志敬)、遵維布哈(柴永謙)、克木特穆爾(柴永正)等人均為柴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賽密勒氏,後改為柴姓;今滿、彝、回、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姓氏趣聞

  2006年<<國家地理雜誌>>調查:

  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柴姓130多萬醬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統計資料:

  姓氏 人數(人)

  柴 1350,463

  米 380,302

  油 6,651

  鹽 168

  醬 少於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家訓格言】

   《柴氏家訓》

  祭祀祖先,不忘本。

  神農炎帝,姜太公。

  壽聖高柴,柴舉祖。

  尊老愛幼,傳統美。

  孝敬父母,孝當先。

  愛護子女,教為重。

  同祖同族,不通婚。

  婚喪嫁娶,合禮儀。

  優生優育,最為貴。

  修身齊家,平天下。

  學文習武,是根本。

  練武通備,柴家傳。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