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氏起源及歷史

瞿姓圖騰_瞿氏圖騰

瞿姓圖騰(瞿氏圖騰)

  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據《山海經·南次二經》記載:(羽山)又東三百七十里,曰“ 瞿父山”,無草木,多金玉;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青銅器皿中有“瞿父鼎”,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大自然的山水畫廊長江三峽第一峽是“瞿塘峽”,瞿姓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以上。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二十六位,現今人口約四十三萬,排在第二百四十二位。

  【釋義】瞿,“鷹眼也”。本義為鷹類猛禽的注視。是會意字。“佳”表示鷹,“目”表示鷹的雙目睜視。瞿,也是一種鳥名,即八哥。

【得姓始祖】

  瞿父:瞿氏先祖封地為瞿上(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瞿上城)。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殷商遺留下來的青銅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見於《宣和博古圖》,其後世遂以祖上尊名“瞿父”為姓,以“瞿父”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君主武乙,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竹書紀年》中記載:“殷武乙,名瞿。”

  殷武乙子瞿,就是商武乙,是商王朝第二十八代君主,商康丁子囂之子,公元前1145~前1113年在位。

  在史籍《天史》中記載:“商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人不勝,乃辱之。又為革囊盛血,仰而得之,名曰‘得天’。田於河洛之間,迅雷震死。”

  在殷武乙執政時期,由他帶頭興起了一股“慾念”,使得殷商的上層“得”風的泛濫,後人評之為“賢之伊始”。臣子們幫助君王四處斂財,自己也得財,“賢”之一字就是由此而來,也就是“斂財之法”。能通財(貝)者謂之“賢”,其實質就是貪汙受賄,政事腐化、魚肉百姓的社會風氣。

  在殷商王朝的武乙前後,就有九例十餘條“得”的銘文記載深深第刻印在青銅器上,例如:爵得、得殷、得鼎、得父乙觚、得父己甗、毌得觚、亞得父丁盉、亞得父癸卣、亞得父庚鼎……這些“得”的社會現象風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波及各地,致使期間、其後一百多年的統治糜爛、一蹶不振,是殷商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因此,在殷武乙執政時期,周太王姬亶父(古公亶父)就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殷武乙的虐政,指責殷武乙違背了其祖父殷武丁的為政宗旨,從此,正式拉開了各諸侯反抗殷商統治的序幕。

  在殷武乙(商武乙)子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瞿氏,是在商帝乙子羨執政時期(公元前1101~前1076年)就出現的最早的瞿氏。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商王朝時期,有一個大夫受封於瞿邑(今陝西勉縣安坎鄉瞿邑村),因此得名瞿父。在歷史文獻《宣和博古圖》中記載:“商代青銅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顯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為瞿。

  在瞿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瞿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瞿氏族人多尊瞿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商瞿子木,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叫商瞿子木,跟隨孔子學習《易經》。

  商瞿子木,複姓商瞿,名子木,佚其字,魯國人,因生於廣都(今四川雙流),居於商王朝時期的故瞿上(今四川成都雙流瞿上城),故姓商瞿,其地至今仍稱“商瞿裡”。

  商瞿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一,世人尊稱其為“子瞿”。商瞿子木情志喜好《易經》,孔子就特意傳授《易》學給他。

  在《易》學上,商瞿的造詣勝過子夏,是孔門《易》學傳道者之一。《易》學之傳,就是透過商瞿子木的弟子們流於後世儒家。

  後來,商瞿子木又將《易》學傳給楚國人子弘、魯國人橋庇子庸。之後,橋庇子庸將《易》學傳給江東(今江蘇巢湖)的馯臂子弓,馯臂子弓傳給燕國的周醜子家,周醜子家傳給東武(今山東諸城)的孫虞子乘。孫虞子乘傳給齊國的田何子裝。

  在田何子裝時期,正值秦始皇“焚書坑儒”,禁學秦風以外之諸子,但由於《易》學為筮卜之書,在“禁例”之外,故而傳受者不絕。

  到了漢朝時期,田何子裝遷徙到杜陵(今陝西西安雁塔區曲江鄉三兆鎮南部),號杜田生,他將《易》學傳授給東武的王同子中、雒陽的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等人,這些人皆著有《易傳》數篇。同時,田何子裝還將《易》學傳授給了淄川的楊向(字叔元)。

  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楊向以懂《易》學而如魚得水,在漢元光中年(公元前132~前131年)被詔徵為太中大夫。其他精通《易》學之人如齊服生則為即墨城令,後官至城陽相;廣川的孟但為太子門大夫;再後的魯國人周霸、莒縣人衡胡、臨淄人主父偃等一系列歷史名人,皆以通《易》學而出任大官。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敕封商瞿子木為“蒙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又加封其為“須昌侯”。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詛忽必烈稱其為“須昌侯”從祀孔子;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稱其為“先賢商子”。

  在商瞿子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複姓省文簡化為單姓商氏、瞿氏者,在其故居地也有住民分別以其地名為姓氏者,分稱瞿氏、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齊魯瞿氏。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執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執瞿,就是古代王宮中執戟內侍衛的官稱,專職負責護衛君王、貴胄的安全。

  在古代,“瞿”與“戵”通義,均指“戟”一類的兵器。“戟”是一種很古老的冷兵器,是在“戈”的基礎上改造增加了“刺”的功能而形成的,因此,同時具有“戈”的劈、砍、掛、削的功能,又具有“槍”的戳、挑、刺功能,在冷兵器時代,“戟”是古兵器史上的一種革新,是帝王國君衛隊中的主要裝備。

  在王宮的執瞿,屬於“顧命”武士,即君王特許攜帶兵器的一類忠心不二的侍衛,這在典籍《書·顧命》中有記載:“一人冕執瞿。戟屬。”大致就如同後世皇帝身邊的“帶刀侍衛”一樣。

  在執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執瞿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瞿氏、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淨梵國,出唐朝時期淨梵王子瞿曇逸,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瞿曇氏,是唐朝時期西域淨梵國王子的漢譯姓氏,在史籍《遼史·禮志》中記載:“西域淨梵王子姓瞿曇氏。”

  在史籍《遼史》中記載的“淨梵王子”,是唐朝時期拘屍那揭羅國的王子,家族姓氏漢譯為“瞿曇氏”,亦稱“喬答摩”。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由三藏法師玄奘、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出行西域時所經過的“西方一百三十九國”中,拘屍那揭羅國即其中之一。

  在史籍《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拘屍那揭羅國,城郭頹毀邑里蕭條。故城磚基周十餘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城內東北隅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準陀(純陀訛)之故宅也。宅中有井,將營獻供方乃鑿焉,歲月雖淹水猶清美。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無勝河、有金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其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盤之像,北首而臥,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雖有文記不書日月。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涅盤,當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刺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盤,此當九月八日也。自佛涅盤諸部異議,或雲千二百餘年、或雲千三百餘年、或雲千五百餘年、或雲已過九百未滿千年……”

  拘屍那揭羅國,就是中印度十六大古國中的摩羅國(Mallas),是佛陀(釋迦牟尼如來)的涅盤之地。拘屍那揭羅國君主世家為瞿曇氏,君主以外直系親屬多為“喬答摩”,亦稱瞿曇訛略,是拘屍那揭羅國大智慧長老世家。據古印度文獻記載,瞿曇訛略曾指導釋迦牟尼如來修煉佛法。

  三藏玄奘西遊時,拘屍那揭羅國王子為瞿曇逸。在三藏返回大唐之後,瞿曇逸即沿其來路至大唐王朝通使,後羨慕泱泱王朝,遂留居唐都長安,並在長安娶妻生子,世代不棄。其孫,就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瞿曇悉達。

  瞿曇悉達生於唐高宗李治時代(公元七世紀下半葉),卒於唐玄宗李隆基年間(公元八世紀上半葉),其世家均被漢化,世居長安,皆稱京兆人。

  從1977年5月西安市文物管理處發掘瞿曇墓所獲的墓誌銘中,可知瞿曇氏家族“世為京兆人”(今陝西西安),其前後五代的世系為:瞿曇悉達之父為瞿曇羅,祖父名瞿曇逸,瞿曇悉達即瞿曇羅的第四子。瞿曇悉達還生有六子,依次名為瞿曇升、瞿曇□、瞿曇昱、瞿曇晃、瞿曇晏、瞿曇昴,第二子名已佚。

  據史籍《通志》、《姓纂》中記載,瞿曇氏為西域之姓,墓誌銘中稱瞿曇逸“高道不仕”。從這兩點和這一家族熟諳印度天文曆法等來判斷,其先世當系由拘屍那揭羅國移居中國的。這一家族從瞿曇逸至瞿曇晏,四代家族皆供職唐朝的天文機構。其中瞿曇羅至瞿曇還曾先後擔任過太史令、太史監(司天監)長達一百一十年。因此,當時人們稱瞿曇悉達為“瞿曇監”,稱這一派的天竺曆法為“瞿曇歷”。

  在瞿曇氏家族中,瞿曇悉達的科學貢獻最大。他在唐睿宗李旦景雲三年(公元712年)行太史令時,親自參加修理鐵渾儀,這架渾儀為北魏永興四年(公元412年)所制,後輾轉入唐。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瞿曇悉達奉詔翻譯天竺《九執歷》,介紹了當時印度的天文學,包括日月運動和日月蝕計演算法等,其主要內容有:分周天為360度、一度為60分的圓弧量度制;以30度為一宮的黃道十二宮,稱為“十二相”;用一點表示十進位數字中的空位“零”;以兩個月為一季,一年分六季,稱為“六時”的印度季節分法;三角函式中的正弦函式等等。不過,這些內容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數學的發展影響並不很大。

  對科學著作《開元佔經》的修撰,是瞿曇悉達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透過這部著作,中國上古、中古時代許多寶貴的天文資料得以儲存下來,對此,瞿曇悉達功不可沒。

  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55~762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時期,瞿曇氏世家為避戰亂,將複姓瞿曇氏分為瞿氏、曇氏,族人四遷。“安史之亂”之後,瞿氏、曇氏家族再也未恢復為複姓,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長江流域的瞿塘,屬於以地名為氏。

  瞿塘,亦稱夔峽、西陵峽,在史籍《山海經》中記載:“在夔州東一里,古西陵峽也”,也就是天下聞名的重慶三峽之一的瞿塘峽。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從四川省巫山縣的大溪開始,至四川奉節縣的白帝城,全長雖然只有八公里,但卻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雄偉氣勢,在三段峽谷中,它最短,最狹,最險,氣勢和景色也最為雄奇壯觀。其“雄”首先是山勢之雄。遊人進入峽中,但見兩岸險峰上懸下削,如斧劈刀削而成。山似拔地來,峰若刺天去。峽中主要山峰,有的高達一千五百米。瞿塘峽中河道狹窄,河寬不過百餘米。最窄處僅幾十米,這使兩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幾分雄氣。其中峽之西端的夔門尤為雄奇,它兩岸若門,呈欲合未合之狀,堪稱天下雄關。

  瞿塘峽之雄還在於水勢之雄。古人詠瞿塘:“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這一鎖一扼,便形成了“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觀水勢:“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溯逆將復船”、“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在峽中狹窄的江道上,洪水期常有驚濤拍岸的驚悸壯觀。

  自古以來在瞿塘峽灘討生活的人們,很早即以地名為姓氏,就稱瞿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瞿氏,是古巴人的傳統姓氏之一,是為巴蜀瞿氏。

  源流七

  源於土家族,屬於以地名為氏。

  土家族瞿氏,出自明朝時期贛、湘、巴地的土家族,在改土歸流運動中,以居地名稱流改為漢姓瞿氏,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瞿氏為明朝駐軍與當地土家族聯姻所致,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瞿氏在今四川省成都附近的雙流縣東瞿上城,建立了瞿國,後裔尊名為“瞿父”,後世子孫遂以“瞿父”為瞿氏始祖。瞿氏宋時逐漸南渡,部分瞿氏逐漸就在江南等地生活。至宋朝末期,瞿氏家族成員在中國東西南北中地區均有分佈。

  最早進入上海地區的瞿氏,據史志記載是參軍瞿檜。宋靖康末年,瞿檜從康王南渡,自汴梁舉族遷上海地區,定居鶴沙(今南匯下沙),這是浦東瞿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幹,他們後來棋佈奉賢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馬山、高橋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從嚴陵(今浙江省桐鄉)遷居龍華,與張、沈、趙三姓,世代結義,休慼與共、有“四姓墓”留為海上名跡。爾後,陸續又有遷入,如無至正間,瞿信由崑山避亂青龍江,同時期,任青龍鎮教諭的瞿智也留什定居。南宋嘉定年問,瞿愉維任下沙鹽場鹽監,子世代相繼,主持上海和浙西鹽政達150年之久。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鹽場,產量鹽賦均為“兩浙之最”,見自《熬波圖》中所總結的製鹽技術,所訂刑紀,歸倂灶座、建團立盤等系列整頓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為,遂使“團廳嚴且肅,立法無弊生”。從而使鹽場地區的下沙“商賈鹹集,遂成都會”,新場“歌樓酒肆,賈街繁榮,雖縣亦未之過也”。由於新場的繁榮,明中葉曾有立縣之議。元初,瞿霆發還兼領上海市舶司。煮鹽、海運、棉織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經濟支柱,宋元際鹽業尤為發達,瞿氏世掌鹽業,聚集了大量財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瞿氏佔地達7300頃,構築了當時江南最大園林——瞿家園。該園佔地2頃,僅園內琴軒中收藏的名貴古琴就有百張,百客堂終日絲竹不絕,賓客滿座。

  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璋下詔滅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詔令明文規定,僅留長子“以存宗桃,餘皆抄沒”,下沙瞿氏其族數百家,殲之殆盡。據記另有兩僕各負一幼兒逃出,其中之一即傳高橋界浜一脈。瞿姓遭此大劫,人員大減。明後期,瞿姓復起,隆慶、萬曆年間,武進士瞿彥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姓與李、周、曹等姓同為上海望族。

  分佈

  明朝時期,瞿姓大約有1萬5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安徽、湖北、江蘇為瞿姓第一大省,大約佔瞿姓總人口的半數以上。

  當代瞿姓的人口大約有43萬,為第二百四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瞿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上海、重慶,這四省市大約佔瞿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貴州、湖北、浙江、江蘇、雲南、安徽。湖南居住了瞿姓總人口的26%,為瞿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湘川渝為中心的瞿姓高比率分佈區。

  瞿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湘鄂大部、黔渝、桂雲川大部、陝甘南部、新疆西北、黑吉大部,瞿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2.3%,居住了大約66%的瞿姓人群。在湘桂東南角、廣東西部、江西大部、福建北部、浙滬、安徽東部、江蘇大部、湖北北部、河南南段、陝西中部、寧夏南部、甘青東部、遼寧北部、吉林中部、黑龍江西南、內蒙古東北,瞿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3%,居住了大約21%的瞿姓人群。

  具體分佈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界頭鋪鎮(又名金龍鎮)獅嶺村大屋組生活了百餘戶瞿姓人家。

  湖南省岳陽汨羅市白水鎮鄧家坊村瞿家灣生活了約40多戶瞿姓人家。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利福塔鎮官莊村瞿家臺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教子埡

  湖南醴陵市南橋鎮20000餘人其中南橋村數量較大,端莊的瞿氏宗祠歷史悠久。

  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西塞工業園梁山村瞿家灣生活了100多戶瞿姓人家。

  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生活著幾十口瞿姓人家。

  重慶市忠縣雙桂鎮瞿家巷子生活了幾十戶瞿姓人家。

  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瞿家灣鎮生活了數百戶瞿姓人家。

  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等地也有較多分佈。其中玉溪市紅塔區北城鎮蓮池村委會麻線屯村小組生活了約30戶人家;保山市騰衝縣清水鄉駝峰村瞿家營村名小組約300戶人家。經遷徙發展遍佈保山、 騰 衝、平山(德宏梁河)、盈江、隴川等地。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不乏瞿氏分佈。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七都鎮,永嘉縣巖頭鎮下園村人口1000多人。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部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倉前鎮賣鹽塘

  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瞿家溪村、櫬木坪村(牛路坡組)約150戶人家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禎旺鄉應章村 約100多戶人家

  安徽省合肥市居住較多瞿姓,主要在合肥市瑤海區花衝社群、廬陽區四里河、東瞿村、長臨河鎮熊瞿村、三十崗鄉瞿嘴村、瞿大郢、長豐縣崗集鎮桃山村等地,肥西縣長崗有瞿南莊,另外還有很多沒有統計,總計約2000戶。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小瞿莊,南瞿莊等,大楊鎮瞿老家等,總計1萬多口人。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周潭鎮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戶瞿姓人家。

  安徽省金寨縣位於南溪鎮,古碑鎮,天堂寨鎮共有近100戶人家。

  湖北省黃梅縣濯港鎮約200戶 。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銅灣鎮和村(瞿家灣)瞿氏共2000餘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陽。

  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鎮閔廟村有南小灣、檀樹灣、瞿老灣、高灣及鄰近村落瞿氏1000餘戶

  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經堂村1000餘人

  貴州六盤水盤縣柏果有瞿氏100餘戶,盤縣紅果鎮花家莊村有300多戶,挪灣村有600多戶,舊鋪村200多 戶,散居其它鄉鎮的約有300—400戶(未盡詳細統計,僅供參考)。

  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大渭溪鄉張家坪村生活約60戶瞿氏

  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白虎山村有瞿氏100多戶人家

  江蘇省贛榆縣瞿溝村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夏蔚鎮葛溝村、桃峪(荒地)村

  山東臨沂莒南縣瞿家山前

  山東省單縣浮崗鎮瞿莊

  四川省蓬溪縣群力鄉 瞿家溝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軍官蓮鄉官塘村瞿山80戶人家

  湖北省浠水縣蔡橋村一組30多戶瞿姓人家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瞿家大園瞿姓上百戶(瞿家園也是清末狀元張謇祖居)

  江蘇省鹽城亭湖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南匯區下沙鎮及黃路鎮、惠南鎮)

  上海閔行區瞿家灣

  雲南省保山、德宏等滇西地區有瞿姓人口2萬多人。

  福建省古田縣大橋鎮潮洋村有1000多人

  福州連江馬鼻鎮村前村有好幾千,瞿氏祭祖活動現場十分熱鬧

  江蘇省缸顧鄉瞿馮村(原為瞿家村)

  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瞿家村(2007年起拆遷後,現在已經歸為農田)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羊角塘鎮有云盤村(以前叫善溪村),田莊村,瞿家灣幾個瞿姓大家,傳承幾百年,派系清楚,松柏堂,聽祖輩說是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遷過來的。後又有分支遷往重慶萬州,2015年年底聯絡上。

【郡望堂號】

  郡望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松陽郡:亦稱縉雲郡、松陽縣。西漢時期屬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以其地有括蒼山而得名。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一帶。唐朝貞元年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置松陽縣。

  堂號

  松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出自南明瞿式耜。瞿式耜為萬曆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廣西巡撫。後擁立桂王,官至吏兵兩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留守桂林,封臨桂伯。永曆四年,桂林陷落被俘,不屈死,諡號忠宣。

  字輩

  湖南辰州瞿氏字輩:“天大遠學朝應仕必勝先永世益昌顯萬億進成賢”。

  湖南沅陵瞿氏一支字輩:“正大高(佔)宏遠光明世澤長□□□□□萬里肇書香”。

  湖南沅陵瞿氏一支字輩:“萬應啟國子成君正相賢仕德忠義孝富貴自永遠”。

  湖南洪江(黔陽)瞿道遠一派字輩:“正世萬宗德思尚廷信朝禎仲天夢文希守志彥朝仁可士昌仕漢寶再先世盛政通達光明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湖南洪江(黔陽)瞿崇輕一派字輩:

  景清、景隆、景智支派:“從道景友仲正世萬宗夢文希守志維新大光明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景鹹支派:“從道鹹紹子德思尚廷彥朝仁可士再光先世盛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崇輕支派:“崇啟子志文信朝禎仲天昌仕漢寶再政通達光明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湖南長沙瞿氏字輩:“應懷先澤取法明賢孝友啟迪忠厚長延謹守家訓貽養心田門庭易挨德業常傳”。

  湖南寧鄉瞿氏字輩:“啟佑承先業經綸亦世昌興邦原國運順理作文章德厚芳型永春回景象新治平才子重萬裔慶家聲”。

  重慶涪陵瞿氏字輩:

  李渡派:“覺志忠曰大典守之繼承天思應國兆洪泰於人倫敬慎文華顯光明輔佐良修為能永省福慶步榮昌”;

  龍潭派:“一運能光啟天元慶尚興宏仁為國本積善立登廷孝悌代傳續後定”;

  明家派:“佳存道仕文朝佔國定興廣大忠鳳林高明啟峻英宏永侃澤榮靚麗鵬權東慶羨庚”。

  重慶綦江瞿氏字輩:“曾先洪百文斯永應思振宗天朝玉光明國向成開世代繁昌遠萬載興隆榮”。

  重慶奉節瞿氏字輩:“之為世保傳明遠宏”。

  重慶巴縣瞿氏字輩:“年世洪應人自良紹聖真保宗德澤廣遠代錫國恩”。

  重慶雲陽瞿氏字輩:“嗣達宏森定發祥,詩書成祖順……”

  湖北利川瞿氏字輩:“千萬春洪士忠良受榮華天大遠學朝應仕必勝先”。

  湖北孝感瞿氏字輩:“志文顯禮以德為世光明正大福裕安常”。

  湖北廣水(應山)瞿氏字輩:“有志聯宗日先思祖澤長傳家維忠厚”。

  湖北利川瞿氏一支字輩:“達人立邦本欽若道心傳明新至止善家德重布宣四海清平際陽和覆上元鴻文開泰運聖武啟英年百代慶蕃衍浚哲紹光前”。

  湖北利川瞿氏一支字輩:“庭雲登君景甲爾大德光春維世時泰孝傳萬代芳富貴本天定榮華啟書香俊傑家聲振文武自克昌”。

  安徽合肥瞿氏宗譜一支字輩:恆泰觀謙益,賢林福鼎峰,家傳學業,克守先德,世有光華,永保大成。

  貴州松桃瞿氏字輩:“學崇仕再正才心順元光世志昌”。

  貴州遵義瞿氏字輩:“登世正良再天新映國光朝廷崇友德”。

  山東濱州瞿氏字輩:“溫元仁宏肇錫保彥原道懷光承思一國應汝賢臧朝嘉丕(永)慶珍受維康繼志芳名洪儒奕起守鼎孔長”。

  江西瞿氏一支字輩樂乾坤國治民安泰祥瑞福祿增千萬春洪士忠良受榮華”。

  廣東瞿氏一支字輩:“先世德傳繼守成憲永”。

  陝西南部瞿氏字輩:“詩書承祖訓”。

  瞿氏一支字輩:“天鴻志丹梁揚文國家繉詩書禮義全永發慶昌榮”。

  瞿氏一支字輩:“宏欣開大業壯志立功勳德澤留百世仁風定厚坤勤儉治家富勞動真光榮孝悌敦友愛廉潔勵操行”。

  瞿氏一支字輩:“開字大德正家幫榮華富貴滿平康”。

  瞿氏一支字輩:“民洪世成詩庭天德國正榮華光鍾主言念在仙仁”。

  瞿氏一支字輩:“有朝富志文顯禮以德為世光明正大福裕安常公立”。”

  江蘇贛榆區瞿氏堂號:“宗緒世業明祥東”。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世用發帚;

  龍躍鐫詩。

  ——李文鄭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常熟人瞿俊,字世用,號學古,成化年間進士,歷官侍御史、廣東按察副使。為官清廉,性格耿直,曾買來笤帚分送給同僚中那些沒有清名的,人問緣故,他說:“你家裡多汙穢啊!”後因病辭官歸鄉,常與漁民席地飲酒。工書畫,能寫詩,著有《留餘堂集》、《學古齋集》。下聯典指明末清初武陵人瞿龍躍,字天門,明末崇湞年間拔貢,喜歡遊名山大川。明亡後,更是常年外出不歸,所到之處,常把自己題詠的詩句鐫刻在絕壁上,自號一勺行腳道人。所作詩多有奇氣。

  鹿裘高隱;

  龍躍奇詩。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桓溫造訪瞿硎,見其披鹿裘,坐石室,神色雍容,乃命伏滔為之銘贊。下聯典指清·瞿龍躍之詩有奇氣,多棘蹇之音。

  賦成碧落;

  名擢會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瞿楚賢嘗作《碧落賦》。下聯典指明·瞿景淳會試第一。

  五言通用聯

  善本藏恬裕;

  大名擢會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昭文(今常熟)人瞿紹基,字蔭棠,廩貢生,曾代理陽湖訓導。喜歡藏書,廣為購買宋、元善本,築恬裕堂珍藏。與聊城楊氏同為道光年間著名藏書家,世稱“南瞿北楊”。他兒子瞿鏞,繼承父業,積書至十萬餘卷,著有《鐵琴銅劍樓書目》、《集古印譜》等。下聯典指明代常熟人瞿景淳,字師道,號昆湖,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歷官編修、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曾總校《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著有《制敕稿》及詩文集。

  六言通用聯

  潁悟馳聲翰苑;

  文詞舉顯唐詩。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瞿景淳,累官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下聯典指唐·瞿楚賢,工文詞,嘗作《碧落賦》。

  十二言通用聯

  仰先烈而勇戰白溝,曾勞王事;

  繩祖武而大魁黃榜,再振家聲。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聯。為明末忠臣、文學家瞿式耜故里。

  十三言通用聯

  雅有諸葛風,定鞠躬盡瘁而死已;

  死守桂林郡,能捨生取義以效忠。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聯。

  【祠堂古蹟】

  南瞿北楊——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鐵琴銅劍樓”,坐落於江蘇省常熟市古裡鎮區中心,始建於清朝乾隆末年,是由常熟古裡籍人氏瞿紹基所建,建築面積285平方米。至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幷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一臺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綿延二百多年,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

  鐵琴銅劍樓與山東聊城的海源閣、歸安陸氏的皕宋樓、錢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乾隆年間,鐵琴銅劍樓為瞿氏住宅。1792年瞿氏後代陽湖訓導瞿紹基定居古裡後,取“引養引恬,垂裕後昆”之意。將靠東四進院落的後兩進藏書樓取名為“恬裕齋”藏書樓。清同治十三(1874)年,因避光緒帝載恬之諱改稱“敦裕堂”。紹基與子鏞收藏到鐵琴1張、銅劍1把後,即把鐵琴銅劍放於後樓,並把藏書樓改稱為鐵琴銅劍樓。鐵琴銅劍樓以藏書質量高、數量多而著稱於世。藏書過程歷經200年,五世傳承,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十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解放後,該樓由國家收管,1982年11月,為縣級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的鐵琴銅劍樓紀念館於2006年底正式開建,2009年上半年將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共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全館圍繞瞿氏五代藏書、讀書、刻書、護書、獻書的歷程,以書為整個紀念館的靈魂,反映和表現中國曆代知識分子尊重知識、保護知識、傳承知識以及知識是人類共有財富的認知和奉獻精神。

  鐵琴銅劍樓紀念館一、二、三進為紀念館的陳列主體,以現代聲、光、電的手法和實物(複製品)結合,營造出強大的視覺衝擊,充分的展示出鐵琴銅劍樓在中國近代藏書史所具有的地位和價值。

【家訓格言】

  《瞿氏家訓》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順能生孝順子,孝順子弟必明賢,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孝廉,盡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獨講吃穿,孝道貴在心中孝,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迴心復孝天理還,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孝道貴順無他妙,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孝子口裡有孝語,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在前,孝在鄉黨人欽敬,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孝化風俗人品端,生前孝子聲價貴,死後孝子萬古傳,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孝父孝母孝祖先,父母生子原為孝,能孝就是好兒男,為人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窮莫怨天,孝子面帶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親在應孝不知孝,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貴實行不在言,孝子齊家全家樂,孝子治國萬民安,五穀豐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善體親心是孝男,兄弟和睦即為孝,忍讓二字把孝全,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孝思鰥寡親影單,趕緊孝來光陰快,親由我孝壽由天,生前為孝方為孝,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孝順溫和孝味甘,羔羊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當知孝字是根源,唸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顛倒顛,念得十遍千個孝,念得百遍萬孝全,千遍萬遍常常念,消災免難百孝篇。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