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起源及歷史

晏姓圖騰_晏氏圖騰

晏姓圖騰(晏氏圖騰)

  晏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來源於子姓和陸終氏。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今山東齊河縣西北的晏城),後代為晏姓。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後代便以晏作為姓氏。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三百二十四位,人口約六十一萬,現今排在第二百零四位。

  【釋義】本義是晴朗空中無雲。引申為安寧、安康。

【得姓始祖】

  晏安:晏氏的出處,我國最古老的《世本》專籍記載說:“陸終子晏安之後。”此外,《姓氏考略》上說:“世本,陸終第五子晏安,唐堯君有晏龍,見山海經,當為晏氏所自出,望出齊國。”由此可見,晏氏是一個具有幾千歷史的古老家族,他們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陸終的第五個兒子。陸終則是祝融氏吳回之子,推算起來,他們是黃帝的後裔,龍圖騰的族人。這個古老的客族,傳到了春秋時代,家族昌盛,成為齊國四大貴族之一。主要繁衍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因此,《元和姓纂》一書記述他們的源流說:“左傳,晏子名弱,齊公族也,生嬰,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並其族,漢有司隸校尉晏將。”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晏氏後人尊晏安為晏姓的始祖。

  晏弱(姜弱):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原名叫姜弱,居鮑裡(今山東濟南歷城),後因功被封於晏邑(今山東齊河晏城),他以封邑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稱晏弱。晏弱的後裔子孫大多聰慧,其家族在春秋時期與高氏、國氏、鮑氏一起成為齊國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齊國為卿。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齊國宰相晏嬰(字平仲,通稱晏子)。該支晏氏以晏弱為始祖。

  各支始祖

  晏本原:明天順二年戊寅五月十一日寅時生,壽六十一。正德十三年戊寅八月十八日辰時沒,葬江西祖山。元配鍾氏:明天順四年庚辰二月十九日酉時生,壽六十。正德十四年已卯十月初六日申時沒,葬江西祖山生子二:長子日英,次子日雄。是為湖南沅江晏氏始祖。

  齊國晏氏

  春秋時期,身為宋國公室後裔的晏氏一族,於齊桓公時期投奔齊國,並定居齊國,世代為齊國大夫。

  《管子·小匡》記載:“故使鮑叔牙為大諫,王子城父為將,弦子旗為理,甯戚為田,隰朋為行,曹孫宿處楚,商容處宋,季勞處魯,徐開封處衛,晏尚處燕,審友處晉。”此處的“晏尚”應為齊國晏氏的開族始祖。

  《管子·大匡》又記載:“管仲告晏子曰:‘貴人子處華,下交,好飲食,行此三者,有罪無赦。士出入無常,不敬老而營富,行此三者,有罪無赦。耕者出入不應於父兄,用力不農,不事賢,行此三者,有罪無赦。’”房玄齡註釋,此處的晏子就是就是晏平仲的先祖,只是不知其名。

  根據《齊侯鎛鍾銘》晏弱為宋穆公曾孫,得氏時間應該是在宋穆公(約前785年—前720年)死後其位讓與太子與夷,並使其子馮出居於鄭,這裡的子應該是嫡長子,應該還有其他庶子,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封與“晏”的食邑,其後人便以邑為氏。晏氏非出自姜姓,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於宋國(今商丘一帶)叫“晏”的食邑,後裔“以邑為氏(即今天的“姓”)“。最早晏姓名人為晏弱。最早晏氏記載為《范陽龍潭盧氏宗譜》記載周平王時期盧姓始祖齊國高傒公夫人晏氏(約前725年—前644年)。

【起源源流】

  源流一

  來源於子姓,一說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

  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為子姓,出土的叔弓鍾,叔弓鎛中記載了靈公在晏弱滅萊後,賜予三千家食祿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湯"語。齊靈公曾經打算嫁女給晏嬰,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則,晏弱不可能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時候,晏嬰用殷人的禮儀給父親服喪。由《叔夷鍾》和《左傳》等證實,晏氏乃商湯王后代,春秋時宋穆公曾孫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難,靠姻親關係遷入並仕齊,晏弱後代人才濟濟,其子晏嬰為國之棟樑,晏氏從此在齊國發揚光大。

  源流二

  源於陸終氏,出自陸終之子晏安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中,遠古顓頊帝,又稱高陽氏,其之子為稱,稱之子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吳回兩個兒子,曾先後擔任帝嚳的火正,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祝融氏。

  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他又生了六子,依序為昆吾、岑胡、彭祖、合人、安、季連。這六個兒子,是中國民族演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後代,曾經繁衍成了許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蘇、顧、溫、董、彭、曹、婁、晏、安……等等。

  其中,陸終的第五個兒子叫“安”,據說他出生時風和日麗、萬里碧空,且不哭不鬧,文靜之致,因此其名又叫做“晏”、或稱“晏安”。這在史籍《世本》中有記載:“晏,陸終子晏安之後。”在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記載:“<世本>,陸終第五子晏安,唐堯君有晏龍,見<山海經>,當為晏氏所自出。”

  “晏”,在古代與“安”字義相通,可互假通用。

  在晏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晏氏、安氏,世代相傳至今。顯然,晏氏是一個具有數千歷史的古老姓氏,晏氏族人大多尊奉晏安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來源於晏龍。晏龍是唐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為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認為是晏氏的始祖。

  晏龍的父親是帝嚳,而帝嚳的曾祖父就是黃帝。見《山海經》。但因《山海經》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是傳說而不是歷史,所以我們一般不採用這種說法。

【遷徙分佈】

  遷徙

  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氏族崇拜龍圖騰。黃帝有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

  顓頊又有一個曾孫,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在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他的後代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晏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晏姓。

  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齊郡,即是今天的山東臨淄一帶。

  分佈

  宋朝時期,晏姓大約有6萬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六十位以後。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晏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佈於河北、四川、河南、福建等地。

  明朝時期,晏姓大約有3萬4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三十位以後。江西仍為晏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晏姓總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貴州、河南等地。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晏姓分佈區。

  當代晏姓的人口大約有61萬,為第二百零四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04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晏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北、四川二省,大約佔全國晏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河南、湖南、江西、江蘇、重慶,這五省市的晏姓又集中了32%。湖北為晏姓第一大省,佔晏姓總人口的30%。全國形成了以鄂川為重心的晏姓分佈帶。

  晏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贛鄂渝川、皖豫大部、陝甘南部、新疆西北、雲黔湘大部、廣東東北、福建西部,晏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64%的晏姓人群。在黑吉東部、遼魯大部、冀晉南部、陝贛中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河南北部、江蘇、安徽東部、浙江西部、福建東部、廣東中部、廣西東部、湖南西南、貴州東南、雲南西南,晏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3%一0.09%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2%,居住了大約30%的晏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定陶區一帶,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廉儉堂: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晏嬰,他雖然身居高位,卻嚴格要求自己,力行節儉,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孔子對他的品行很讚賞。

  久敬堂:同廉儉堂。

  字輩

  湖北省隨州市晏氏字輩:“宗元一本,世代永昌,仁文秀啟,邦家之光”

  湖北紅安晏氏字輩:“興政首維高有志光錢席”

  湖北麻城、重慶墊江晏氏字輩:“開學大有道中孝正乾坤”

  湖北麻城乘馬崗晏氏字輩:“清安朝勝電,佳國落風登”

  湖北黃岡晏氏字輩:“忠予日振興克山傳久遠紹慶家升茂”

  湖北孝感晏氏字輩:“見佳學良,脩名(明)茂實”

  湖北應城晏氏字輩:“啟和崇哲……”

  湖北襄樊晏氏字輩:“學開兆紅興”

  湖北咸寧桂花鎮、花紋鄉、古田鄉(汀泗橋鎮)晏氏字輩:“勝景長明啟文開煥(漢)國光”

  湖北鍾祥晏氏字輩:德修化必成

  湖南隆回晏氏字輩:“東經仁朝國世永昌崇錫大啟貽忠孝才華毓彥良”

  湖南沅江晏氏字輩:“定其世序光於家邦人才續起大煥文章”

  湖南益陽晏氏字輩:“祖修洪德澤源遠正家傳”

  四川成都晏氏字輩:“名正言順事成禮樂興聲鴻實大世代文章盛”

  四川瀘州晏姓字輩:“鳳明智攀克,登仕聯先國,正大啟文元……”

  重慶永川晏氏字輩: 元山以明祖起樹德聲振家理,世育英賢代顯良士,文運天開忠孝銘幾

  四川瀘縣晏氏字輩:祖啟樹德、聲正家邦、朝廷安定、世代榮昌、光明顯達、禮儀文章、傳宗久遠、永繼書香

  四川瀘州古藺縣二郎鎮 東新鎮晏氏字輩:玉鳳可朝、榮(瑢子)(~子)(弘子)文登世、仕應芳(宗延啟)全、福祿雲(榮)昌、銀德金賢、才奇有光、天國顕紹、永懋成章

  四川儀隴晏氏字輩:“趙前天正大光明玉見勳任朝多吉慶永樂萬年新”

  重慶榮昌晏氏字輩:“大啟沂蒙志,臨文萬歲光,佳傳名德遠,四華照書香”

  安徽靈璧晏氏字輩:“學朝東金榮桂懷忠”

  安徽廣德晏氏字輩:“大慶玉永芳長”

  安徽明光管店鎮晏氏字輩:“學朝東金榮桂懷忠”

  貴州省納雍縣張家灣鎮/織金縣晏氏字派:“白 啟 朝 文 仕 正 國 忠 永 成 家 良 易 道 德”

  貴州省黔南州字輩:君恩文子朝 啟順發應江 嘉平天興盛

  廣傳正澤昌貴州盤縣晏氏字輩:“正大光明……”

  貴州興義晏氏字輩:“聰文朝必士,瓊心體日卿;景斯勳光廷,祥和慶元春;雲德先學泰,潤澤振奎恩;向旭章其瑞,昌明世維興;福祿勝佑啟,富貴守義信;宏志躍廣宇,俊秀毓茂森;懷仁同順達,尊禮鼎芳臻;建立隆雄偉,賢才炳浩英;曉樂常恆吉,安邦定永禎;繼儒榮華顯,忠孝照乾坤。”

  廣東韶關晏氏字輩:“永模紹許福”

  陝西鎮安晏氏字輩:“文玉明時啟應(大)士(佑)廷居昌繼祖承敬友儒學延積芳品自崇正道訓宜遵典章名譽傳昭代功烈紀太常忠直立心法作述定遠長德澤大佑啟萬年紹書香”

  江蘇阜寧晏氏字輩:“維步愛雲程達”

  天津晏氏一支字輩:“春長玉金志”

  江蘇灌南晏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德文明家和地利國泰時順祖積昌隆永世光榮”

  貴州遵義綏陽縣晏氏字輩:“道元國奇文,庭光宗耀祖,德厚長福祿,君恩永遠春。”

  雲南省宣威市晏氏字輩:“聰文朝必仕,瓊心體日卿,景斯勳光廷,祥和慶元春,乾坤鹹泰履,鼎晉萃豐恆。”

  江西宜春晏氏字輩:“月朗光門楣,祿由修天爵,精忠朝廷崇,詩書聖賢作,銘漢樹炳城,錦江松炫鏡,鋒源梓煥培,金清權煜堅。”

  甘肅省臨洮縣晏氏字輩“太祖齊賢相,世宗觀皇花。本子億後載,忠孝自傳家”

  山西孝義晏氏字輩“治國安邦定文武仕權忠”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齊郡;

  姓啟晏龍。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

  臨川名士;

  齊國賢卿。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景德年間賜同進士出身,慶曆年間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其詞作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下聯說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字平仲,夷維人,齊靈公時,繼其父親晏弱為齊卿,歷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晉國聯姻,與晉國大夫叔向議論齊國政治,預言齊國政權將為田氏所取代。雖至高官,但生活儉樸,每頓飯不吃第二種肉菜,妾不穿絲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後人採集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霸君建績;

  興學做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齊大夫晏嬰名顯諸侯。下聯典指宋·晏殊知睢州時興學授徒,人才輩出。

  苴裘共仰;

  骨鯁無慚。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齊晏嬰。下聯典指宋晏敦復。

  五言通用聯

  晏子光萬古;

  棋經煥千秋。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正卿晏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連任靈、莊、景三朝正卿、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有《宴子春秋》內外篇,凡八卷二百十五章。下聯典指宋代棋師晏天章,有《元元棋經》傳世。

  論駁廿四事;

  文集百卷書。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吏部侍郎晏敦復,曾論駁二十四事,反對秦檜投降求和的主張。官至尚書等職。下聯典指宋代神童晏殊。

  八言通用聯

  秉軸選才,終招快婿;

  結寨御賊,夙仰恭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晏殊善知人,二女分別嫁富弼、楊蔡。下聯典指宋曾氏寡婦晏氏募田丁,結寨若牛山下,捶鼓擊賊,賊平,受封為恭人。

  童子能文,仰同叔之天坦;

  相臣克儉,美平仲之家風。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神童晏殊,字同叔,臨川人。景德初,以神童薦,真宗召與進士並試廷中,殊援筆成。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工詩擅文,有《類要》一百卷,《文集》二百四十卷。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晏敦的事典。

  【祠堂古蹟】

  臨川晏氏家廟(晏殊故里)

  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上古叫宗廟,唐 朝始創私廟, 宋 改為家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文潞公 作家廟,求得 唐 杜岐公 舊址。”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晏殊,臨川人(臨川城香楠峰麓),北宋前期著名詞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婉麗,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胡亦堂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晏殊故里即文港鎮晏殊村(原沙河晏家村)。座落在文港鎮晏殊村委會沙河晏家村的晏氏家廟,建於晚清,二進五間,面積220平方米,是晏氏家族祭祖拜堂的場所。唐代詩人戴叔倫"黃鳥數聲催柳變,春溪一路踏花歸"的詩篇,說的就是今文港沙河村的景緻。北宋淳化二年,沙河村村西一幢青磚瓦屋內,誕生了一個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史都佔有獨特地位的著名人物,他就是十七歲就做了"秘書正字"、"翰林學士"、官至仁宗朝宰相、宋詞"婉約派"的創始人-----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首出自晏殊筆下的《浣溪沙>>,膾炙人口,傳頌千古。

  九江晏氏宗祠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晏氏宗祠位於白嶺集鎮修水五中對面。佔地600平方米,前面是修河源頭,背靠幕阜山主峰,左鄰南嶺,右傍金峰山。

  唐代晏墉(公元856年至919年)字廣大名道生,誕于山東,鹹通時臨溜進士,科奉直大夫知江西瑞州府監察御使,家始落高安市北花橋,後居奉新棠蒲沙塘蟹溪茶花園(今宜豐棠蒲鎮)清乾隆十七年刻有石碑為記,至今留存。此地為吾晏氏開到江南之基點故晏墉為東南晏氏始祖。

【家訓格言】

     《晏氏家訓》

  家訓六則

  常將本分作生涯,心莫猖狂意莫賒;烹用三餐宜淡簿,名榮萬古總虛華;

  詩書至寶堪傳後,農圃遺風可教家;作善到頭終善報,從來天道不曾差。

  律已營生總在勤,光陰迅速嶺頭雲;身常勞苦偏無病,事少經營愈見紛;

  婦女時時思紡績,兒孫個個要耕耘;一家衣食非容易,懶惰浮華莫入群。

  節儉治家第一方,細流不塞壞堤防;爭奢鬥美全非計,談飯粗衣耐久長;

  結納杜撐虛臉面,禱祈怎似好心腸;試看暴殄浮華輩,多少家無隔宿糧。

  存心事事要公平,恕字終身可盡行;後輩嚴謹殃前輩,伏巧中侵奪暗傾;

  祖宗遺訓惟存厚,造化司權忌滿盈;守得門風清白在,貽謀悠久更光明。

  使乖弄巧越艱難,莫把心田作蕪田;忍氣三分災禍少,讓人一步路途寬;

  不須見富垂頭慕,最忌逢人仰面幹;清福現前誰領取,黃金無處得平安。

  數定何須與命爭,作為休自誤平生;家貧失業窮斯濫,世亂作財禍亦橫;

  賭博風開迷子弟,姦淫罪重怒神明;能將孝弟施家政,始信居官有令名。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