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姓圖騰(冀氏圖騰)
冀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西周時有冀國(今陝西省韓城市一帶),冀國人後來以冀為姓氏。另外,春秋時期,冀附屬於晉國,晉國大夫郤芮被晉王封在冀,稱為冀芮,他的後代也稱為冀氏。冀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六位,現今人口約二十萬,排在三百二十五位。
【釋義】冀,“冀州也”。金文的“冀”字,像正面人型,戴頭罩,手舞足蹈,進行儺祭。儺祭最早起源於冀州,戴著面具,跳著舞蹈祭拜以保護氏族平安和幸福。冀有引申“希望”、“期盼”之意。
【得姓始祖】
冀芮:冀姓是唐堯的後代,得姓於春秋時期,是一個以國為姓的姓氏。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地理名詞,古代九州中就有一個冀州,領域就在河北、山西兩省以及遼寧省遼河以西、河南省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冀國大約是3000年前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由唐堯後裔所傳。到了春秋時期,冀國被晉國所滅,唐堯這一支後裔,依照當時的習慣,就以國為姓,稱為冀氏。當年冀國的國都,陝西省韓城市東南一處叫冀亭的地方。冀國滅國後變成了晉國的一個邑,後來被晉君封給大夫冀芮,冀芮的後代子孫,後來就“以邑為姓”而姓了冀。這在《路史》上有記載,說唐堯的後裔有冀氏。而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晉國大夫冀芮,食採於冀邑,他的子孫後來就以冀為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即河北省滄縣一帶。故冀氏後人尊冀芮為冀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遠古時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屬於以地名演化的圖騰信仰為氏。
冀,歷來是中國古老的行政轄域名稱,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內之州”,地域範圍為今甘肅、山西、河北以及遼河以西、黃河以北、內蒙古東南部的廣大地區。
人們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密切關係的人類社會活動,恐怕就是黃帝、炎帝、蚩尤之間的一系列爭戰。黃帝部落聯盟擊敗炎帝部落、殺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戰”就發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共工、蚩尤等部落聯盟同為三苗九黎族人的始祖,在與黃帝戰敗後被強行遷徙至冀方(今甘肅甘谷),遂以遷居地為圖騰。
在古老的圖騰序列中,“冀”實際上是遠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齊中心,由古三苗傳天數者雙手持天竿奎表構成。“共”為雙手持天竿牙璋;傳天數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進行博山天齊紀曆活動,由制歷者人首所象,楷書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義“三苗”,楷書作“北”字型。此地又演變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義為天地之中。“冀方”指圖騰向北,天界星為朱雀座冀宿。
以圖騰演進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類普遍的氏族社會形態,冀,即是其族人中極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早的姓氏。
源流二
源於伊耆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給唐堯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帝嚳的兒子堯生於伊(今河北保定順平),嗣後耆,故稱伊耆氏(伊祁氏),號放勳。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濟),十五歲時又被封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稱陶唐氏、伊唐氏,賜封在劉邑(今河南偃師)。伊耆氏在二十歲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其後裔子孫多因之,分衍稱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堯氏、伊氏、陶氏、唐氏、劉氏等。
周武王姬發在滅殷商之後大封諸侯,其時將古代堯帝的一支伊祁氏後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帶),建有冀國,國君世代稱冀公。當年冀國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東北部的冀亭一帶,與分封給姬虞仲後代的北虞國(今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為鄰。
到了春秋時期,北虞國的邊城墩邑(今山西陽泉)曾屢遭西鄰冀國的侵犯,且屢遭敗績。晉湣侯姬武看到虞國的事態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晉湣侯三年,公元前704年),他令曲沃武公姬稱率軍討伐冀國,將冀國一舉擊敗,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國的危機。
冀國被晉國擊敗後一蹶不振,國勢日衰。秦武公嬴舛在其時正將秦國從隴西向東南轉移,遂乘機在周莊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發兵攻滅邽國的同時滅了冀國。其後,冀國故地卻被北虞國借秦國立腳未穩之機佔取。
冀國滅亡後,其公族後代以及部分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芮,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晉大夫冀芮,食採於冀,子孫以冀為氏。”
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假途滅虢”,回兵途中滅掉了業已“唇亡齒寒”的北虞國,冀地遂成晉國的一個大邑。
周襄王姬鄭二年(公元前650年),晉國大夫郤芮因扶立晉獻公的次子姬夷吾即晉國君位,即晉惠公,因功被封於冀邑,因此郤芮又被稱作冀芮,此後的近百年時間裡,冀地皆為晉國郤氏家族的食采邑地和勢力發展之地。
在冀芮(郤芮)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冀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冀氏正宗。冀氏族人多尊奉冀芮為得姓始祖。望族出渤海郡。
【遷徙分佈】
遷徙
冀姓發源於春秋時的晉國,郤芮及其它郤氏家族一樣顯赫異常,下傳至郤缺孫郤錡時,由於郤氏家族結怨甚多,於晉厲公七年(前574)被晉厲公所滅,芮之子孫避難離開祖居之地,亡命奔赴今河北滄州一帶,並且以邑為氏,改稱冀姓,他們曾長期繁衍滋長於該地,歷秦漢而不衰,因古時此地屬渤海郡,是故後世冀姓子孫有以渤海為其郡望堂號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冀姓子孫漸散居黃河中下游地區,並大部迴歸戰火相對較少的祖居地——山西,他們大多選擇相對富庶的汾河谷地落籍,是故後世冀姓以山西一省繁衍得最為興旺。
唐末五代時,中原板蕩,狼煙四起,北方民眾南遷甚眾,冀姓也同其他北方百姓一樣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再加之後晉、北漢等亂世,山西北有遼人入侵,南有軍閥紛爭,亦非世外桃源,戰火過處,加劇了山西冀姓遷徙的步伐,他們西入陝西、南下河南,然後輾轉到達了四川、湖南等地。
宋靖康之恥後,冀姓人由於仕宦、謀生、避難等原因,散佈於南方諸多省份。
元末亂世過後,除山西外的華北諸省、華東、中南之地俱滿目瘡痍,人口銳減,其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之人口尚不比山西一省。
明初,山西冀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東等地。
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有冀魯豫之貧民伴隨闖關東風潮入遷東北三省及內蒙古之東北區。清中葉後,山陝之冀姓有進入甘肅、內蒙古等西北之地者。歷民國而今,冀姓分佈區域愈廣,西南以及華南之臺灣均有冀姓入遷。
分佈:
明朝時期,冀姓大約有4萬6千人,山東是冀姓第一大省,約佔冀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江蘇、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安徽等地。
當代冀姓人口大約有20萬,為第三百二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4%。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山西居住了冀姓總人口的29%。為冀姓第一大省。
冀姓在人群中分佈在山西、冀魯豫大部、京津、蘇皖鄂北聱、陝寧大部、內蒙古中部、廣西東端,冀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2%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1%,居住了大約55%的冀姓人群。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朔州市山陰縣、長治市、晉中市平遙縣、介休市,山東省的臨沂市蒼山縣、菏澤市、聊城市陽穀縣、青州市、鄄城縣、泰安市、泗水市、莘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梧洲市,河南省的永城市、西平縣、洛陽市、濮陽市範縣、南陽市方城縣、襄城縣、禹州市、新鄉市、鄧州市、夏邑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淶水縣、滄州市獻縣、邯鄲市曲周縣、邯鄲市永年縣、邯鄲市成安縣、邯鄲市大名縣、保定市、衡水市棗強縣、邢臺市,陝西省的韓城市、商洛市、富平縣、漢中市西鄉縣、紅通縣,安徽省的六安市、霍邱縣,湖北省的房縣,黑龍江省的依安縣,湖南省的長沙市,江蘇省的揚州市寶應縣、徐州市沛縣、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均有冀氏族人分佈。
具體村莊
河南省鹿邑縣張店鄉大冀莊
河南省鹿邑縣任集鄉小冀莊
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西大由村。
河北省邯鄲市曲周鎮冀莊村。
河北省邯鄲市白寨鄉西冀莊村、東冀莊村。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張鐵集鄉固城村。
河北省保定市明義鄉冀家溝村。
山西省太原市王封鄉冀家溝村。
山西省安澤縣冀氏鎮冀氏村。
河南省長葛縣大周鎮老冀莊、小冀莊。
河南省遂平縣和興鎮冀橋
山東省齊河縣大冀村、小冀村。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譚坊鎮莊子村
山東省陽信縣西大寨村
河北省棗強縣冀王灘村。
山西省壽陽縣南燕竹鎮冀家坪村。
河南省鄧州市趙集鎮冀寨村。
河南省禹州市鴻暢鎮冀村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河沙鎮鎮朱冀莊村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冀老家
河北省辛集市中裡廂鄉泊莊村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革弊堂:革弊意思就是革除不好的政策法令。明朝時冀綺任戶部主事,後來又任應天府府尹,後改為京兆尹。他在為官期間,先到民間瞭解情況,凡是不利於民的政令都全部革除。
另外冀姓還有公安堂等。
字輩
山西平遙梁村字輩:兆振以倫憲
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建昌村冀氏字輩:玉貢朝中寶,傳家尚可師,爾維洪謙輿,繩步履隆基。
山西晉中市榆次區紫茄冀氏一支字輩:相傳忠信興,常存勤儉讓,道義永元明。
湖北房縣、竹山縣冀氏字輩:成源通時儒,恆作弘德必,徽明富遇祥,元 自道顯光 (陝西商南遷出)
陝西漢中冀氏字輩:文 光 華 世 謀 烈 顯 成 天。陝西漢中字輩:紅,文,光,化,世,謨。烈 ,顯 ,成,添, 一,進,門, 奇, 道, 綜, 和,照,永,年(20個字 )
內蒙古冀氏一支字輩:“福克素守成名生廣正大”。
冀氏一支字輩:“相煥貞慎承顯瑞”。
冀氏一支字輩:“玉文泮洪保申”。
冀氏一支字輩:“法五志均權誠禮旭太平盛萬永德茂吉甘為顯亨”。
內蒙古冀氏一支字輩:福先素守...
河北冀州冀氏字輩:“學德清朝西寶振萬之修恆”。
河北武安紫泉村冀氏字輩:天永尚文明清照萬古,鴻喜吉慶嘉,共和映乾坤,隆德潤英俠。
河北冀王灘字輩:國乃由其端,嘉昌衍培宗。
安徽六安冀氏字輩:“德伯文光錫,福本廷榮懷,昌明康永和,善聲傳家澤”。
安徽霍邱冀氏字輩:“德伯文光錫,福本廷榮懷,昌明康永和,善生傳家澤”。
安徽亳州一支 :玉慕允錫慶, 正雅鳳祥來修德從先進。立業啟...
河南西平冀氏字輩:“金振兆樹廣玉”。
河南禹州冀氏字輩:“家法欽守正,本和興論常,永祿鎮泰運,安邦振中方”。
河南新鄉冀氏字輩:“廷興玉文中殿春景盛弘少天成昆鵬繁若孟瑞光北漢東”。
山東陽穀冀氏字輩:“懷玉傳承永相緒瑞繼多福貴新容位喜延百世合”。
山東魚臺冀氏字輩:“世先免……崇振佔興良陪”。
山東聊城冀氏字輩:“廣玉成永相緒瑞”。山東泰安冀氏字輩:“山慶祥玉秀甲”。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渤海;
姓啟冀國。
——佚名撰冀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冀姓的郡望和源流。
作清靜吏;
留端恪名。
——佚名撰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陽邑人冀俊,字僧俊,性情沉穩謹慎,擅長寫隸書,又善於模仿他人字跡,曾奉文帝命令仿寫魏帝敕書。歷官襄樂郡守、湖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封昌樂侯。為官廉潔而清靜。所到之處,頗有政聲。下聯典指明代益都人冀練,字純夫,嘉靖年間進士,由長安知縣升任戶部主事,因耿直很久不得升遷,神宗時官至戶部侍郎。以清廉勤奮著稱,死後諡端恪。
七言通用聯
著作擅詞壇之譽;
太原蜚循牧之聲。
——佚名撰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冀重,字子泉,定州容城人事典,下聯典指漢·冀簡事典。
十言通用聯
善畫工詩,弱冠有聲太學;
研經窮理,壯年傳名濂溪。
——佚名撰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進士冀禹錫,字京用,龍山人。幼聰慧,工詩善畫,弱冠有聲太學。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正德舉人,師王守仁,主講濂溪書院。
聲著湖州,雅持清約恬靜;
書編冀子,足徵學識文才。
——佚名撰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驃騎大將軍冀俊,字僧俊,陽邑人。善隸書,特工模寫,與真無異。後歷襄樂郡守,遷湖州刺史,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昌樂侯。性廉靜,所歷頗有聲。下聯典指唐代學者冀重事典。
清代刑部主事,以諫享譽;
北周驃騎將軍,持廉聞名。
——佚名撰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刑部主事冀如,廣平人。以進士授刑部主事,後升工部尚書,以所諫多切時弊聞名。下聯典指北周驃騎大將軍冀俊,字僧俊,陽邑人。
【祠堂古蹟】
平遙冀家大院
冀家大院位於汾陽市建昌村冀家建昌,距文峰塔約1000米,是一座由 9個大院組成的建築群。至今儲存較好的有舊院、新院、樓院、祠堂院,大多為二進、三進院,從建築風格來看,大約建於清末民國初,冀家大院沒有過多的磚雕、石雕、木雕但整體沿高廊深,裝飾典雅古樸,頗具"耕讀傳家"的韻味。
冀貢泉舊居(舊院)在冀家大院建築群中居中,俗稱中院,中院坐北向南,為北方傳統二進院。大門為長方形門,居一進院南廳之中,門廳高大,兩側為南廳後牆代院圍牆,聳立雄偉;上院有正窯三間,兩旁各有耳房一間,東西窯各三間;上下院有門廳過道相連;下院也有東西房各三間。與冀家大院群一路之隔以西是冀貢泉的又一處舊居,俗稱新院,是冀貢泉與家屬兒女們聚居的地方。此院有街門和院門,街門坐南向北,有一巷道向南直通院門,院門向西,院落坐北向南,為二進院。祠堂院儲存基本完好,為冀家供奉先祖神只、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樓院二樓已塌毀,但看起來修復工程不算太大,據說,為冀家女孩居住的繡樓。冀貢泉(1882--1967),字育堂,是近代山西省以至國內外很有影響的一位教育家和早期革命活動家,其子冀朝鼎、冀朝輔、冀朝鑄等在在政治、經濟、外交界久負盛名,整個冀家人丁興旺,家族龐大。
【家訓格言】
《大明言公家訓》
凡吾氏子孫不孝悌、玷辱祖宗者、欺凌同宗兄弟姐妹、父母教佺及奉養有缺者傳入祠堂責罰,不稜稟究。凡吾氏子孫本氏通婚、亂倫宗室、親屬妾亂倫、兄亡收嫂、弟亡收婦、妻女淫亂及未嫁先孕者傳入祠堂責罰,主廢或除族譜,逐出家門,永世不得入祠。凡吾氏子孫卑幼冒犯尊長及期功緦麻以上親屬者必重責,不稜追究。凡吾氏子孫兄弟閻牆及析居後不安貧富,妄行覬覦財產者,傳入祠堂責罰。凡吾氏子孫承繼之後,昭穆相當,國法所許,家規宜然,其有襁褓時,兩相愛許可者,出家門,永不得回族譜改續。凡吾氏子孫囚業不居,甘稱優隸率及為非娼盜者,傳入祠堂責罰,不稜追究。凡吾氏子孫戶首及合族矜式必須品行端方,素無過犯,教訓子弟者,倘非其人照例不得輕責。凡吾氏子孫立掌祠人,立男不立女,吾族上下數百年來立女掌祠人必絕後人。凡吾氏子孫兄弟伯叔及兒孫,水源萬派同源脈,樹木千枝共本根,出入言談休犯上,往來動止要謙尊,一門予家順和諍,宗族維成萬古傳,家和萬事必興旺。凡吾氏子孫性莫剛,族衍藩,要老誠,莫宴安,莫亂爭,要審時,守分寸,性莫偏,話已酸,話已完。祖德宗功源源流遠,子孝孫賢澤世民。
大明正德十五年立,萬曆二年重立。
備註:大明言公是指河北棗強冀氏始遷祖父冀言,冀言出自名門!
冀氏孝訓
為人子,孝於親。子不孝,己生嗔;己不孝,宜自懲。父母在,奉雞豚,非為養,色笑承,顯父母,立功名,身不辱,親有榮。親沒後,莫久停,要擇地,先擇心。祖雖遠,祭必誠,祀祠廟,如事生,作榜樣,教兒孫。
河北棗強王灘冀氏自訓
人非蚓,飲黃泉,謀衣食,也需錢,取有道,不傷廉,非我有,勿垂涎,義與刑,需權衡。最不肖,侵嘗田,私囊飽,喜翩翩,若此者,罪彌天。言在耳,記在心,一恥字,宜認真,人無恥,便辱身。何謂信,在人言,一言出,不可忘,千金重,九鼎傳。昔仲路,孔門賢,無宿諾信義全。處朋友,信為先,其患難,生死連。家庭內,信宜謙,託孤幼,宗祀綿,死者話,猶生前,欺誣泯,許為捐,人若此,庶近焉。農桑衣食之必資,上可供養父母,下可養妻子兒女,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種,必致荒蕪田園。有恆產者有恆心。好博者即為傾家之兆,喜賭者即為盜賊之由。賭博者必先責之父母之不教,而後責子弟率之不謹。一介不取,吾人節操;君子固窮,取之有道。盜偷必忌,不善者勸之,不改者眾與之絕。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者以致終身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