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姓圖騰(燕氏圖騰)
燕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周朝姬姓召公奭封於北燕,後以國為氏;又南燕姞姓,黃帝之後,其國先亡,亦以為氏。此異姓而同氏者。望族出於上谷、范陽。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五位,人口約二十九萬,現今排在第二百七十一位。
【釋義】燕子是一種候鳥。又稱玄鳥,飛行時十分輕盈,深受民眾喜愛。甲骨文中的“燕”字,就是一隻輕盈的飛燕狀。
【得姓始祖】
召公奭:燕氏的得姓始祖是召公奭。周天子大封諸侯時,把有功於周室的大臣召公奭封在薊地,召公巡視自己的封地時,被燕山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國家取名為“燕”。傳國一共四十二世,至王喜這一代為秦國所滅,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漢代有功臣宜城侯燕倉,後漢有中郎將燕瑗,望族出於上谷、范陽。故燕姓後人奉召公奭為燕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姞姓,出自黃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黃帝的姞姓後裔中有個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時期被商湯封於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國,為諸侯國。後來歷史上為與北方薊地一帶的周朝古燕國有所區別,稱其為“南燕”。
周武王滅商之際,南燕國亦被滅國。其後,在姞伯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原國國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黃帝有個後代名棄,是姬姓周朝的始祖。
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於薊地,召公奭在巡視自己的封地時,被雄偉秀麗的燕山山脈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國家取名為“燕”,史稱燕國,建都於薊(今北京房山區),國境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一帶,相當遼闊。後來歷史上為了與河南延津地區的殷商古燕國有所區別,稱其為“北燕國”。
周召公派自己的長子呂通、劉澤、劉定國、劉旦司馬機(司馬幾,公元前864~前827年),而自己則留在國都鎬京輔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誦。燕召公姬筮的後代則世襲燕國君位。
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北燕國在中國北方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其歷史作用,就是與當地的舊商貴族以及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並最終使該地區的原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北燕國自公元前1045年燕召公姬筮開國至第九世燕惠侯期間,沒有任何史書記載,直到第九世燕惠侯執政時期才有史書開始予以記載。
戰國時期,北燕國為七雄之一。北燕國傳至燕王姬喜時,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被秦始皇所滅,共經歷八百二十三年、四十三代君王。
在亡國後的周召公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國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燕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祁姓,出自漢朝時期劉漢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封開國功臣盧綰為燕王,後盧綰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反叛逃降匈奴,漢高祖在十二年(公元前195)改封自己的兒子劉建為燕王,以燕地為燕國,為一級地方政區郡、國並行,建都薊城。漢高後呂雉七年(公元前181)劉建病逝,無後國除,改為燕郡。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雉封弟弟呂通為燕王,同年高後死,呂通被殺。
漢文帝劉恆元年(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徒琅琊王劉澤為燕王,都於薊城,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劉澤曾孫燕王劉定國因罪自殺,國除改為燕郡。
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劉徹立子劉旦為燕王,都薊城。漢元鳳元年(公元前180年),劉旦因謀反自絞死,國除,改為廣陽郡。
在劉漢燕國的歷代燕王呂通、劉澤、劉定國、劉旦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封國名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三國時期曹魏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三國時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漢朝燕郡為燕國,都薊城。
三十餘年後的曹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晉王司馬炎篡奪皇位,曹魏亡國,燕國被除。
曹宇的後裔子孫為避免司馬炎的虐殺,紛紛避難,其中有改以封國名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高陽氏,出自西晉時期司馬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晉王朝先祖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為程柏休父,到周宣王姬靜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稱司馬氏。
到了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魏建晉,稱晉武帝。司馬炎封其弟司馬機(司馬幾)為燕王,都薊城,稱“燕國”,亦稱司馬燕國。
從晉惠帝司馬衷永平元年開始(公元291年),一直到晉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晉王朝的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史稱“八王之亂”,相對弱小的司馬燕國在戰亂中被廢黜為郡。
廢國之後,司馬機(司馬幾)的後裔子孫為避禍亂,有改以封國名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部四大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晉時期,鮮卑慕容部大酋長慕容廆被封為鮮卑都督,當是晉國北方的一個軍官,他率本部人馬居遼東境地,與段氏鮮卑和宇文氏鮮卑為鄰。慕容廆與段氏鮮卑結為婚姻,其後大破宇文鮮卑,聲勢日益壯大。乘晉王朝的八王之亂,慕容廆自稱大單于,擁兵自立。他的長子慕容翰勇力絕倫,是著名的虎將,趁遼東大亂,遼東晉軍不能控制局面,慕容翰率兵擊破叛亂的鮮卑部落,將叛亂部落劫去的晉民奪回,送歸晉朝。
由於中原大亂,很多晉朝官民紛紛投奔慕容部。慕容廆設立郡縣,開辦學校,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學讀書,一時之間,遼東竟成為亂世中儲存漢文化的一塊淨土。
晉室南渡後,在遼東方面對慕容部頗為重視,但晉朝留在遼東的官員卻十分嫉妒慕容部,他們挑動段氏鮮卑、宇文氏鮮卑和高句麗國圍攻慕容部的根據地棘城。宇文部酋長宇文悉獨官派重兵猛攻鎮守徒河城的慕容翰。勇將慕容翰設伏兵,大破宇文部。慕容翰則趁勢與慕容皝前後夾擊圍攻棘城的宇文部,大破宇文悉獨官主力。三部因此嚇破了膽,紛紛嚮慕容部求和,晉朝官吏嚇得逃走,遼東全歸慕容。接著慕容廆派使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報捷,晉元帝大喜,封之為平州刺史,遼東郡公。
隨後,慕容廆寫信與晉朝大將陶侃聯絡,準備率軍北伐,消滅匈奴人的石趙國,但不久陶侃和慕容廆先後去世,世子慕容皝接掌大權,是為第二代領導人。慕容皝的庶長兄慕容翰是位勇將,慕容皝平時就對這位虎將大哥最為嫉妒,所以他一上臺,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氏鮮卑。慕容皝的兩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好漢,都想幹掉慕容皝,自己當老大,結果還是慕容皝棋高一招,將二弟殺死。慕容皝再攻段氏鮮卑,段部大敗,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皝假意勸他回來,後找了個藉口命他自殺,一代豪傑最終死在自己兄弟手裡。
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建立燕國。後趙國石虎見前燕國崛起,遂發大兵來攻,被燕軍奮力擊退。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五十二歲的慕容皝去世,去世前對他的世子慕容儁說:“你兄弟慕容恪可以做你的好幫手。”慕容恪是慕容皝的四兒子,智勇雙全,但慕容儁最為嫉恨的是他的五弟慕容霸,後來燕國復興,慕容霸在歷史舞臺上稱雄一時。
這時石趙國已滅,前燕國成為北方大國,經常與東晉王朝交戰,並且勢頭壓過前秦國。燕軍南侵,連連獲勝。
東晉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慕容儁去世,年四十二歲,十一歲的世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儁臨死前將他託付給慕容恪。慕容恪為太宰,慕容霸為河南大都督,荊州刺史,這哥倆皆前燕名將,龍兄虎弟,於東晉哀帝司馬丕興寧二年(公元364年)發兵南侵,一舉攻佔洛陽。慕容霸被封為吳王。
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去世,臨死前對少主說:“吳王才能勝我十倍,推舉他做大司馬,號令全國軍隊,我國必能統一天下。”少主慕容暐的兄弟慕容衝做了大司馬,鮮卑貴族們不服,要謀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腳不住,只好帶著兒子慕容保和慕容令投奔前秦國。在慕容霸逃跑之前還最後為慕容世家建立了功勳: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當東晉大將桓溫率五萬晉軍北伐時,慕容霸領兵迎戰,派少弟慕容德劫斷晉軍糧道,晉軍被迫退兵,慕容霸率軍兇狠追擊,斬殺晉軍三萬。
就在前燕國自毀長城之際,北方另一政權前秦國則度過危機,苻堅大帝上臺,得王猛相助,國勢蒸蒸日上。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堅派王猛率大兵伐前燕國,燕軍三十萬迎敵。但沒了慕容霸,燕軍不是王猛的對手,潞川之戰,王猛指揮秦軍殺燕軍五萬,俘虜十餘萬。之後前秦兵包圍燕都鄴城,城破,前秦兵將慕容暐追捕擒獲,前燕國滅亡。苻堅隨後再滅前涼國,一統北中國。
慕容家族全部落入前秦國手中,苻堅對這些鮮卑貴族一個不殺,全部優待,先期投奔的慕容霸還得到重用。亡國之君慕容暐也沒事,好端端地,前燕國統兵大司馬慕容衝還出任平陽太守。雖然亡了國,但慕容家族畢竟是英雄家族,不要說慕容霸,連亡國之君慕榮暐都暗藏著變天帳,做夢都想有翻身的那一天。肥水之戰,前秦國大敗,慕容家族終於等到了機會。
慕容霸隨苻堅南征,肥水兵敗,他的部隊是前秦軍中唯一完整的部隊,慕容霸把這支部隊交給苻堅,自己來到河南另起爐灶。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霸在滎陽稱燕王,建立後燕國,招兵買馬,一下子部隊發展到二十萬。是年農曆3月,慕容暐的另一個兄弟慕容泓起兵華陰,慕容衝起兵平陽,與慕容泓合兵,與前秦國在關中展開血戰。慕容泓待下嚴苛,被部下所殺,將士們擁立慕容衝建立了西燕國,與前秦國展開血戰。慕容衝連破前秦軍,率兵一路殺到長安城下,苻堅氣得半死。城裡的慕容暐以兒子結婚為名,請苻堅赴宴,準備在席間將他幹掉。太過疏闊的苻堅還就真的要去,幸虧天降大雨沒有去成。後來慕容暐計謀暴露,氣傷了心的苻堅將城中鮮卑人全部殺掉。
東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慕容衝猛攻長安,苻堅身中數箭,前秦國眼看敵不過西燕國。苻堅留太子苻宏守長安,自己率部逃往五將山(今陝西岐山一帶),結果被後秦國姚萇所殺。苻宏守不住長安,也棄城而逃,最後向東晉投降。西燕皇帝慕容衝殺進長安,一聲令下,西燕軍立刻在長安城裡展開一場大屠殺。長安城又遭到一場浩劫。
慕容衝佔了長安,打算以此為都城,把關中作為西燕國的地盤,但他手下的鮮卑人都想回河北去,因此對慕容衝怨聲載道。慕容衝自己只顧花天酒地,在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農曆2月爆發兵變,慕容衝被殺,西燕國全體四十萬軍民大舉東歸。先是慕容衝的兒子慕容遙被立為皇帝,後又被殺,西燕軍民又立慕容泓的兒子慕容忠為皇帝,後也被殺。西燕軍民東歸途中,得知慕容霸已建立後燕國,不敢再往東走,乃擁立慕容永,慕容永擊敗前秦國在山西的餘部,西燕國就佔據了今山西一帶。
慕容霸的後燕國是當時北中國最強大的國家,東晉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慕容霸以勢不兩立之態對西燕國發動進攻,次年攻破西燕都城長子,殺慕容永,西燕國滅亡。這時,北國雄鷹拓跋珪已經崛起,他派兵來救西燕國,已來不及了,從此與後燕國結下了樑子。
東晉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後燕國太子慕容保為元帥,率大兵攻北魏。拓跋珪以佯敗誘敵深入,農曆11月,北魏兵於參合坡偷襲燕軍,燕軍大敗,四五萬人被俘,慕容保僅以身免。被俘燕軍全部被魏兵活埋。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農曆3月,已是七十一歲的老英雄慕容霸,率重兵前來複仇,力斬魏國勇將拓跋虔,擄其部落三萬餘戶。燕兵過參合坡,見去年燕兵屍骨累累,全軍哭聲震天,老英雄慕容霸氣恨難當,吐血而亡。慕容霸一死,拓跋珪再也無所顧忌,起兵攻燕奪取晉陽。農曆10月,慕容保率步騎十六萬,偷襲拓跋珪。拓跋珪死裡逃生,立即組織反攻,將後燕國重鎮中山和鄴城包圍。慕容保離開中山打算逃回遼東龍城據守祖宗故地。中山剩餘的燕兵堅持了大半年,最終被北魏大軍攻克。堅守鄴城的是慕容霸的兄弟墓容德,失了中山後遂帶了四萬戶出逃。
慕容保在逃回遼東的途中,他的長子慕容會又和他父子相殘。慕容會也是一員勇將,甚得祖父慕容霸的喜愛,但慕容保卻立小兒子慕容策為太子,慕容會向老子發起進攻,兵敗被殺。而慕容保也被他的親家殺死,他的另一個兒子慕容盛殺死岳父,報了殺父之仇,自立為後燕主,在位三年,也被手下殺死。慕容保的幼弟慕容熙即位。慕容熙是位花花公子,幹了不少荒唐事,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三年(公元407年),被他迫害的燕將馮跋潛入龍城攻殺慕容熙,建立北燕國,後燕國滅亡。
當年慕容德率部逃出鄴城後,輾轉奪取了青州(今山東青州),建立了南燕國。慕容德死後,其侄慕容超即位。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東晉大將劉裕起兵北伐南晉,大破南燕軍。慕容超逃回都城廣固,晉兵將城圍得水洩不通。南燕向後秦國求援,但後秦國當時正被劉勃勃的赫連夏國打得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被圍困大半年的南燕軍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開城迎接晉軍,慕容超突圍被擒,南燕國滅亡,山東半島至此重新歸於東晉王朝。
自公元337~410年止,鮮卑慕容部的四個燕國先後崛起,縱橫北中國,叱吒風雲七十餘年,最終四個燕國全部在內訌中了結。
其後,即有鮮卑慕容部族人多有以故國名稱為漢化姓氏,稱燕氏,歸併入北魏王朝,最後分別融入漢族、蒙古族、女真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時期的桀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桀燕國,是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割據之地,是原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割據的勢力範圍,故地位於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據的時間為公元895~913年,正式稱帝割據的時間為公元911~913年僅二年。
唐朝末年,劉守光曾因與擔任盧龍節度使的父親劉仁恭愛之妾羅氏通姦,被劉仁恭一頓棒打後,怒絕父子關係。
唐哀帝李柷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劉仁恭在城外大安山享樂,城中沒有任何戒備,宣武將軍李思安率軍攻陷幽州(今北京)。當劉守光從城外率軍進入擊退李思安後,隨即自稱盧龍節度使,並派兵擒住父親劉仁恭,將其囚禁起來。此後,劉守光與其兄義昌節度使劉守文不斷自相攻擊,到了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再擒劉守文,隨後即將兄長殺害,同時兼有了兩鎮之地。同年,劉守光為後梁太祖朱全忠封為燕王。
劉守光本性平庸愚昧,在兼併義昌後驕傲自滿,曾口出狂言:“我地方三千里,帶甲三十萬,直作河北天子,誰能禁我?”自認為父兄的失勢都是上天所助,其荒淫和暴虐的程度與日俱增,而相鄰的各節度使欲使其惡貫滿盈,亦表現出畏懼盧龍的態度,劉守光由是有稱帝之意。
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農曆8月,劉守光不顧眾將臣的反對,堅持要登極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史稱“桀燕”。
桀燕政權建立後,立即不斷受到晉王李存勖的攻擊。後梁乾化三年(桀燕應天三年,公元913年)農曆11月,李存勖攻陷幽州,俘獲被囚禁已久的劉仁恭,而劉守光在逃亡後不久亦被擒住。至此,桀燕國滅亡。
後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劉氏父子而人被獻牲於太廟。李存勖在監斬劉守光時,劉守光至死求饒不絕。在劉守光的族人後裔中,有以先祖所創桀燕國國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欽巴莎瑪氏,原為吐蕃語,在藏傳佛教中為莎瑪寺中的神祉,漢義就是“燕子”。
燕子對於藏族、蒙古族牧民來說是春天到來的徵兆,燕子飛來,草原萬物復甦,牧場生機盎然,預示美好的開端,因此又稱“春之神”。所以,蒙古族中有人在北宋時期即以漢字單姓“燕”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燕濟氏,亦稱顏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為Yan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燕氏、顏氏、嚴氏、楊氏、吉氏、穆氏等。
⑵.滿族燕札氏,亦稱顏扎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民間多冠漢姓為燕氏、顏氏等,官家則多冠漢姓為閻氏、張氏等,其中的張氏為乾隆大帝賜姓。
【遷徙分佈】
遷徙
周武王姬發打敗商紂得天下後,分封各路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爽的貴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一帶)為王。到了戰國末年,燕國被秦國滅掉。而姬爽的後代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氏。
另有一支燕氏可以追溯到商王朝時期,那時有位叫伯倏的貴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南延津),建立了燕國。伯倏的後代也以燕作為姓氏,是今天燕氏的另一個來源。
在古代,燕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上谷郡。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在周王朝時期有兩個燕國,傳自周召公的燕國史稱北燕,另外還有一個南燕,位於今河南汲縣的西方,是黃帝一支後裔的封國。
先秦時候的南燕和北燕,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一個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後代子孫世代相傳,一個則是傳自黃帝軒轅氏。但是他們的源流,追溯其根本,都是黃帝的姬姓後裔。不過,南燕存在的歷史沒有北燕的時間長,根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召公奭的後代以國為氏,又有黃帝的後裔,這個燕國最先滅亡,也是以國為氏。
其後,歷經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五代等歷史時期,均有以“燕”為國號的割據勢力出現,大多在中國北方的華北地區出現,這些政權覆滅後,王族國人中皆有以國號為姓氏者。其中東晉十六國時,鮮卑族的慕容部曾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和北燕五個以燕為號的政權。雖然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但這些燕政權滅亡以後,其族各以燕為氏,形成了自然的民族融合,後來同化於漢族之中。唐朝時,臨近東北的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有燕姓。當代東北地區的滿族、蒙古族、回族,西南地區的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此姓。漢朝時期,有燕姓人家大規模遷徙南方。
後來燕氏望族出范陽郡,即現在的河北省汲縣一帶。
燕氏族人登上歷史舞臺後,都表現得比較突出: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燕伋,曾被後世追贈為漁陽伯;漢朝時期有首先發現上官桀謀反,後被封為宣城侯的功臣燕倉。兩晉以後的民族大遷徙,燕氏隨之南遷,使這個源自河北、河南的古老姓氏在中國南方也漸漸強大起來,像北宋畫家文貴,就是吳興人(今浙江吳興)。北魏時期的鎮遠將軍燕風、河內太守燕崇,隋朝時期的大將燕宋,宋朝時期的武信軍節度使燕達、畫家燕文貴、計量發明家燕肅等,均是燕氏家族中的名士。
分佈
宋朝時期,燕姓大約有5萬2千人,約佔全國人口0.07%,排在第一百七十位以後。燕姓主要集中在山東,約佔全國燕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佈於甘肅、河南、四川、浙江等地。
明朝時期,燕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2萬人,江西為燕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燕姓總人口的三成;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南、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地。
當代燕姓的人口大約有29萬,為第二百七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自宋朝至今1000年,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燕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為燕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山西、青海、四川、河南、河北,以上六省約佔全國燕姓總人口的79%。
燕姓分佈在山東大部、青海東部、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北、吉林西北,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1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2%,居住了大約26%的燕姓人群。在陝晉、冀豫大部、山東東端、京津大部、皖蘇北部、湖北北部、重慶西部、四川北部、甘肅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中部、黑龍江東部,燕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6%一0.1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2%,居住了大約50%的燕姓人群.
目前在臺灣地區、美國、加拿大等也有燕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范陽郡: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範水之北二得名(範水:今定興縣固城鎮雞爪河),轄區大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堂號
上谷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召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想要振興燕國,就以優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賢。他拜郭隗為老師,為他築黃金臺,於是許多賢士從四面八方奔赴燕國,燕國於是得到振興。
樹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字輩
河南商城燕氏字輩:“代宏恩福壽康寧”。
河南魯山燕氏字輩:“鳴兆勝石……”
河南燕氏一支字輩:“景君守時國廷天克錫會元學義志昭永振”。
江西廣饒燕氏字輩:“金木水火土”。
江西德安燕氏字輩:“克家開盛……”
江西南昌燕氏字輩:“堯舜金師大龍樓鳳閣高萬明瞻旺遠洪政樂安祥”。
山東煙臺燕氏字輩:“喬振丕煥……”
山東東營燕氏字輩:“子治傳勤……”
山東陽穀燕氏字輩:“兆廣慶金……”
山東博山燕氏字輩:“堂熙洪保汝其昌”。
山東新泰燕氏字輩:“富露曾壽長勤學待秀榮”。
山東棗莊燕氏字輩:“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山東東平燕氏字輩:“慶吉樂永長學毓道德光世傳肇嗣續萬鴻足大尚”。
山東聊城燕氏字輩:“金木水火土”,如“朝新森澤炳...”
湖北荊州、雲夢燕氏字輩:“永士文宗德朝庭萬代相福壽保恩康國正天星順官清明志安”。
湖北宣恩燕氏字輩:“上宗啟樹學正為良道明德立元遠策長洪開錫進家聲丕顯……永定承康”。
湖北十堰燕氏字輩:“恩定遠揚……”
湖北鄖西燕氏字輩:“定遠陽清仕”。
湖南桃源燕氏字輩:“紹宗起序學正為良道明德立源遠澤長宏開錫慶永登平康家聲丕振百世其昌乾坤月朗貽愛甘棠孝賢禮義榮耀東方”。
陝西寧強燕氏字輩:“天朋永武成大定”。
安徽懷遠燕氏字輩:“汝廣克金……”
河北獻縣燕氏字輩:“祥寶世金海相培換”。
山西翼城燕氏字輩:“兆秉列永繼”。
陝西漢中燕氏字輩:“鵬天永武成大”。
江蘇沛縣燕氏字輩:“振義孝紹康存玉良進成”。
江蘇南京、湖南常德燕氏字輩:“尙宗啟序學正為良道名德立”。
安徽燕氏一支字輩:“忠信傳家寶”。
燕氏一支字輩:“永興紹啟光先才”。
燕氏一支字輩:“景君守時國廷天克錫會元學義志昭永振統承淑紀有祥萬生同發光成清瑞開慶中良全興希公維廣緒傳世常建道安正文修顯揚”。
燕氏一支字輩:“明風宏聞世君開有國朝賢能尚學守忠信傳家寶”。
安徽省渦陽縣燕氏字輩:
(一)……自,中、信、傳、士、廣,雷、鳴、震、家、邦。
(二)…懷自,體、修、永(學)保(義)化,慶、偉、向、 忠、誠。
(三)……自,祥、振、良、保、化,慶、偉、向、忠、誠。
另一隻:佩、振、學、桂、展
河北故城代莊燕氏字輩:啟存義會鵬,孟仲金玉如,志寶國培永,學勤慶康承。
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南張葛村燕姓字輩:國、尊、東、芳、善、敬、修、萬、佳、佩、宏、恩等。
湖北荊門市沙洋燕家橋燕姓系明朝初年從江西遷移至此,具說與仙桃燕姓同出一脈,其字輩為:以德福天廷、雲楚仕友國、世家永傳文、正大希先學、吉善呈祥端、全民立義方、業儒光遠載、繼緒慶隆昌。
安徽宿松燕氏家譜字輩:餘族世籍江右,元季履興生勝八。勝八者,族之鼻祖也。時紅巾賊起江北,殺戮幾盡,明洪武詔徙鄱陽之民,來居茲土。我鼻祖奉詔,標遷於宿松之梅里龍潭河以西,曰荊竹塘。一世祖居之,生子三,汝祿汝順汝量。今之仍居祖宇者,汝順汝量之後裔也。東興荊竹塘,相峙而居者,亦汝順汝量之後裔也。上如鳳凰鋪、城牆壩,下如茅溝河,更下如下鄉、高家嘴,汝祿之後之所遷而居也。皆與河共原委相表裡而為一帶之地也。緬茲河也,恍若我先人卜宅於此,隱示後嗣,以源遠流長之義焉。其字輩為:
勝(1世) 汝(2世) 景(3世) 大(4世) 德(5世) 芳(6世)
桂(7世) 鳳(8世) 時(9世) 鳴(10世) 思(11世) 顯(12世)
如(13世) 士(14世) 正(15世) 世(16世) 守(17世)
文(18世) 秀(19世) 聲(20世) 詩(21世) 書(22世)
傳(23世) 家(24世) 道(25世) 禮(26世) 義(27世)
從(28世) 國(29世) 興(30世) 賢(31世) 才(32世)
承(33世) 先(34世) 緒(35世) 肇(36世) 翔(37世)
啟(38世) 後(39世) 昆(40世)
河北正定縣北孫村燕氏先祖及其字輩:北孫村先祖燕澄,字憲清,生於1486年,真定府人,妻李氏。明朝進士,正德九年(1506—1521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後任巡按陝西監察御史,子燕楫,生於1510年,明世宗年間進士,任刑部員外郎,孫興龍,曾孫世成、世永、世貴,現19世。自九世立字輩,其字輩為:世、得、自、鴻,春、發、其、華,國、昌、永、繼,浩、盛、恆、達,宗、榮、仲、興,祖、耀、裕、家。
湖南武陵源燕氏族譜字輩: 湖南武陵源燕氏始祖燕公桂茂傳至十四代“邦”字輩,由於各房字輩不盡相同,至十五代才全族統一。現介紹各房自“桂”字輩至“邦”字輩的字行輩份次序:
星一公長房:桂星文勝必 軒居樂人之 飛以天邦
次房:桂星文思志 崇廷一國光 士成天邦
星二公房: 桂星賜鳳朝 國傑鵬以天
星三公房: 桂星文思志 崇廷一國光 士成天邦
全族自十五代“紹”字輩起,統一使用字行輩份次序,介紹如下:
紹宗起序 學正為良 道明德立 源遠澤長
宏開錫慶 永登平康 家聲丕振 百世其昌
2000年重修族譜新增字行輩份次序,依次是:
乾坤月朗 遺愛甘棠 孝賢禮義 榮耀東方
貴州省清鎮縣燕氏來源及其字輩: 貴州省清鎮縣燕氏系明末清初(吳三桂期間)來源於江西吉安廬陵大橋頭,明鳳祖公逃難到此,後遷移至黔西縣。在江西的老字輩是:有、明、登、濤、大、常、宗。遷移後新字輩:國正天興順,江林學道龍,遊方綿世澤, 友永福壽同。
湖北江陵縣白馬一帶燕氏來源及其字輩:湖北江陵燕氏是明朝末年從江西九江遷移而來,字輩:文,永,詩,重,福。庭,汝,國,啟,世。作,振,德,時,昌。學,宜,紹,宗,祖。才,可,定,家,邦。禮,義,宏,先,緖。思,書,提,前,光。天,下,再,明,亮。
安徽宿松燕氏來源及其字輩:安徽宿松燕氏是明朝初從江西九江遷徙過來的。其字輩:
原派:勝汝景大德 、芳桂鳳時鳴 、思顯如士正 、世守文秀聲
續派:詩書傳家道 、禮義從國興 、賢才承先緒 、肇修啟後昆
新派:忠孝仁為本、 百業精於勤 、博學當立志 、譜牒萬代春
安徽懷遠縣燕集燕氏來源及其字輩:燕集燕氏乃渦陽燕氏之支脈。我先祖在明末清初之際,因故背井離鄉,先後從渦陽燕牌坊後長莊南遷於此,僅幾戶,因我祖輩忠厚謙讓,勤勞節儉,善於經營,百餘年,始成一方旺族。本地集市始更名為燕集,沿用至今。我族在此繁衍三百餘年,相傳十幾代,人口逾千,堂號南化。
原有輩分: 可、 習、 元、 堂、 鳳;如、 廣、 克、 盡、 殿。
續排輩分: 貴、 明、 偉、 尚、 金;承、 啟、 久、 守、 春。
續排輩分十個字,分為兩組;前五個字 貴、明、偉、尚、金 為一組,含義是:人貴有自知之明,要永遠謙虛、不驕傲,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就能夠偉大、高尚,似金子一般,永遠閃閃發光。後五個字承、啟、久、守、春 為一組,含義是:燕氏家族承前啟後,子孫滿堂,久久繁榮興旺,人才輩出,守護春天,留住美麗,永遠年輕。
湖北仙桃三灣燕姓來源及其字輩:湖北仙桃三灣始祖居祥公,襲居陝西興安,歷代久遠,難以祥考,迨至譽堂公、名始,妣張氏,遷竟林洪泗埠,生三子:如海、如禮、如弘,海升九倫,禮生九集,弘歸陝西。倫同妣陳氏,於洪武二年遷居三灣,正統二年告終,葬牛窩埠,今譜牒之修,則自公始,康熙壬戌年。二十一世孫:國登謹記。
字輩為: 真君應國,家修正誠,知致天元,洪烈來盛,奉先思孝,繼述為良,作德錫慶,維善克昌,尊經樂道,叔本立方,文遠於起,世澤衍長。
四川梓潼燕氏來源及字輩:四川梓潼燕氏先祖原籍陝西富平縣碾子灣,明朝初期兄弟三人入川在梓潼縣陳家河大石盤落業,大房河東元包石,二房河西元包梁,三房武功橋立足各自安家立業。後來為了兄弟相互聯絡併入河西取名燕家灣,祖起燕華山,生喜、文(三房未知名)。三男分大、二房(三房武功橋),大房子羽、子林,二房子凡、子昌、子吉。其字輩為:華仲位凌鳳,居朋崇喜興,子時大少成,國正定文明,幫財方有道,富貴映顯榮。
湖北仙桃、天門一帶燕姓的來源及其字輩:湖北仙桃宗親提供,湖北仙桃、天門一帶燕姓系洪武二年由江西吉水遷移至長江漢水一帶,定居670年左右,其字輩是:國知至天元洪烈來聖奉先思孝。
重慶一帶燕姓來源及其字輩排行:據重慶宗親燕春提供,重慶江北一帶燕姓系湖廣填四川在明朝末年由湖北某地遷居至重慶江北一帶,將近370餘年,其字輩和排行是:條免用計王、修正國之致、天元本純良、中原傳家遠、公忌長髮祥、承宇應榮昌。
四川渠縣燕姓來源及其字輩排行:四川渠縣燕姓是明朝末年因湖廣填四川由湖北遷居至四川渠縣一帶,現有燕姓人口近萬。字輩排行是:崇高飛相鳳、忠德治子邦、克繼文仁啟、世代顯榮昌
山東省臨邑縣燕氏來源及其字輩:山東省臨邑縣燕姓分支,山東臨邑的家譜在抗戰期間丟失,在九七年重修新譜,序言上寫的是古譜二世在明末清初從河北棗強逃難到山東省臨邑縣,現人過八百,各行留名,輩份排序是:鎮民化嘉宗之溱世春效 清樹德汝奉 華常富智高。
河南濮陽一帶燕姓是江蘇西房後代,字輩: 以 尚 作 訓 克 敦 守 憲 立 本 傳 家 有 道 繼 續 光 榮、效 同 一 理 恆 達 昭 明 共 尊 祖 諭 仁 信 誠 敬 宗 德 弘 耀 兆 世 顯 盛。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燕氏來源及字輩:根據族譜記載從山東搬去的 。輩分是 詩 禮 傳 家 遠 忠 臣 報 國 堂 時 和 逢 泰 運 世 代 日 光 昌..........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一帶燕氏來源及其排行字輩:據前輩考證,燕氏於明朝嘉靖年間從山西洪洞遷沛,距今已有470餘年的歷史了。沛縣燕氏分東西兩房.東房宗譜為"朝、秉、三、金、守、源、存、善、傳、家、有、道、繼、緒、光、榮......”西房宗譜為“作、訓、克、敦、守、憲、立、本、傳、家、有、道、繼、緒、光、榮......”從“傳”字輩往後兩房宗譜相同。
湖北省荊州市彌市鎮燕家崗燕氏來源及字輩:籍江西九江,明朝永樂年間江西填湖廣遷移到洞庭湖之北,虎渡河之西,在此經歷了明朝末吳三貴屠殺之災難。明朝末年僅剩一人,其餘不知去向,現燕氏在這裡已經有十三代,字輩為:永士文宗德、朝庭萬代相、福壽寶恩康、國正天興順、官清明志安。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燕國啟姓;
范陽閥閱。
——全聯典指燕氏的郡望和源流。
用兵先愛;
撫民以寬。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開封人燕達,字逢辰,行伍出身,善於騎射,喜歡讀書,哲宗時官武信軍節度使。宋神宗曾問他用兵以什麼當先,他說應以愛為先。宋神宗又問:“愛超過威可以嗎?”他答道:“威不是不可以,但要以愛為先。”由此深受宋神宗讚賞。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江西德化人燕善,明永樂年間舉人,官武陵令,寬以待民,以循良著稱。後官太僕寺丞。
官榮親衛;
業授聖門。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燕達善騎射,以材武選隸親衛。下聯典指春秋時期的燕伋,孔子弟子。
蘭徵業夢;
蓮漏按時。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鄭文公之妾燕姞夢天授以蘭而生穆公。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燕肅造蓮花漏計時,分刻不差。
七言通用聯
春秋聖門列高弟;
永樂德化有循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有燕伋,字思。下聯典指明朝永樂年間的舉人燕善,授武陵令,以循良稱、擢太僕寺丞。
揮毫成就渡海圖;
聚賢為築黃金臺。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著名畫家燕文貴,吳興人。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燕家景緻”之稱。古籍上稱其所繪《船舶渡海圖》,“大不盈尺,舟如葉,人如麥,而檣帆槔櫓,指呼奮踴,盡得情狀。至於島嶼相望,蛟蜃雜出,咫尺千里,尤為物妙。”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燕昭王的事典,燕國為齊國所破,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為郭隗築黃金臺,師事之。士爭趨燕,國以富強。
刻木牘而除追擾;
作蓮漏以寂晨昏。
——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禮部侍郎燕肅,計量發明家。山東益都人。舉進士,性精巧,造指南、記裡工鼓,計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創造蓮花漏法以計時,非常準確。
【祠堂古蹟】
白澗燕氏宗祠
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天壇辦事處南白澗村。
濟源市天壇辦事處南白澗村及其周圍共有燕氏宗親兩千多人,是全國燕氏宗親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更為重要的是,這裡的燕氏宗親有完整的族譜、歷史較久的燕氏祖祠和祖碑。
燕氏祖碑上記載著六百多年以來燕氏宗族的歷史。《建立祠堂碑記》上載,燕氏族人自“大明間”從山西“洪洞”遷居濟源白澗村,已歷十三世,有數百餘家,“未獲構堂而奠”,為不忘所自,合族公議,構建祠堂一所。”祖碑的落款時間為“乾隆貳拾玖年拾月吉日”(1765年),立碑者為“二世福、三世舉、四世思、五世君、六世守、七世時”諸後世子孫。
祠堂原為兩進院落。至2006年重修,現存山門,祠堂正殿一進院落兩座建築。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為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單簷懸山式建築。正殿為祠堂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為清代單簷懸山前廊式建築。燕氏祠堂整體小巧,結構緊湊,建築手法簡潔,具有濟源宗祠類建築的普遍特徵。
越國太妃燕氏墓
1990年5月出土於陝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現藏於昭陵博物館。
【家訓格言】
《燕氏家訓》
孝悌為先 忠信為本 惟耕惟讀 恩澤子孫
持家之道 克儉克勤 志存高遠 不惟俗倫
遵紀守法 公私明分 敬老愛幼 和睦鄉鄰
教化兒女 好學尚真 開拓進取 勇於創新
百謙受益 一滿招損 立志成才 族興家欣
上善厚德 交友謹慎 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
孝親愛國 和順永存 後裔繁昌 福壽盈門
恭願後昆 守規遵訓 忠貞繼世 永傳家珍
燕氏家風
長幼孝悌 節儉持家
和睦鄰里 尚德愛家
誠信為本 仁義理家
遵紀守法 勤勞興家
自強不息 忠厚傳家
感恩社會 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