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姓圖騰(郟氏圖騰)
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以地名為氏。據《姓苑》載,鄭國有大夫郟張,因其祖上受封於郟地,故後代遂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七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四百三十四位。
【得姓始祖】
郟張:據《姓苑》上的記載,出自郟大夫郟張,他的後代就以封邑為姓氏。望族居於武陵郡,就是現在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郟氏後人尊郟張為郟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姬誦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郟鄏,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郟邑,亦即後世所稱的汝州(今河南汝洲),秦、漢朝時期隸屬於潁川郡。
在周成王的子侄中即有因卜而遷往該地居住者,並建有郟城。在其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地名改稱郟氏者,而原來就居住於該地區的著民,亦隨之稱郟氏,世代相傳至今。望族出滎陽郡。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叫郟張,因為他的祖上受封於郟城(今河南汝洲),於是他的後代就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稱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郟氏正宗。望族出武陵郡。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羋貟,屬於以先祖葬地名稱為氏。
羋姓為春秋時期楚國的王族。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共王羋審(熊審,公元前590~前560年)的孫子叫做羋貟,在被立為楚王四年後被叔父公子圍(羋圍、熊虔)弒殺,因此沒有諡號,時稱“楚熊敖”。
羋貟是楚康王羋昭(熊居)的長子。周簡王姬夷四十一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逝世,羋貟繼位為楚王,時稱楚熊敖。因令尹子木與楚康王同年而逝,羋貟繼位後,就任用親堂叔公子圍為令尹。本來,楚熊敖想以親堂叔為自己輔政,能夠更加鞏固自己的君位,卻哪知為自己四年後命喪黃泉埋下了伏筆。
公子圍一心要篡奪侄兒的王位,這個野心在楚熊郟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終於得到了實現。這一年,他受楚熊敖所託,與大夫伍舉出使鄭國,還沒有走出國境,就收到了親信從都城匆忙送來的秘報,說是楚熊敖生了重病,於是他叫伍舉繼續出使鄭國,自己卻馬上返回了楚國。
公子圍借進宮詢問楚熊敖病情的機會,竟用自己的帽帶無情地勒死了親侄子、國君楚熊敖,接著又殺死了在當場的楚熊敖兩個兒子公子莫、平夏王。可憐楚熊敖在王位上只有四年,就被自己信任的堂叔殺害了。
公子圍成功地發生了宮廷政變並控制住國內局勢後,將楚熊敖葬在了郟城(今湖北襄樊襄陽區),所以該城在歷史上亦被稱作“郟敖城”。在其後裔族人中,有以其葬地為姓氏者,稱郟氏,世代相傳至今。
由於楚熊敖是被弒殺的,按楚國司律,沒有諡號,僅被稱作“楚熊郟敖”。
在楚熊郟敖的其他後裔子孫、族人以及郟城住民中,多有以先祖稱號或地名為姓氏者,稱郟氏,以悼念楚熊敖,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郟氏望族出襄陽郡。
按:
春秋時期的郟城有兩個,一個是鄭國的郟城,一個是楚國的郟城。鄭國的郟城在今河南省汝洲市一帶,是周成王姬誦定鼎之處;而楚國的郟城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一帶。
【遷徙分佈】
遷徙
郟氏家族望族出滎陽、武陵、襄陽。郟氏發源地就在河南省開封附近,後來繁衍到滎陽(今河南成皋)及湖南廣陵兩地,周平王東遷之後,變成了鄭國所屬的一個邑,稱為郟邑。
郟氏族人中出了不少名人,像受學於鄭銓、博學而又多聞,精於經傳的大學者郟元鼎;著名的水利專家,撰著了《吳門水利書》。曾於宋熙寧及元祐年間兩度出任農丞的郟僑,為宰相王安石所推重,他繼承其父業,對水利有所發明;清朝的畫家郟掄逵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歷史名人。
分佈
郟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七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四百三十四位。
今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張家港市,山東省的濟寧市、嘉祥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旺角,上海市,內蒙古自治區,海南省的海口市,安徽省的蒙城縣,江西省的玉山縣等地,浙江省的台州市、溫嶺市均有郟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曆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佈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司農堂:宋朝的郟僑。特別有才氣,他繼承父親完成了《水利書》的編撰。他的父親開始是廣東安撫機宜,向朝廷獻了《吳中水利論》,朝廷委任他為司農丞。後來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話,罷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後按自己書中所寫的方法興修了水利農田,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特大豐收。皇帝於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對的,於是恢復了他的官職。
三吳堂:北宋朝時期的崑山人郟亶,字正夫,宋嘉祐年間進士,歷官司農丞、溫州知州。曾上書《吳中水利論》,詳細論述吳中水利的六失、六得。又著有《吳門水利書》。“三吳”,地區名,《水經注》以吳郡、吳興、會稽為三吳。後人以其功糜三吳,立以為堂。
六合堂:唐朝時期的人郟滂,官六合縣宰,能詩,所到之處,都有題詠,後人因其著稱於六合縣,立以為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郟鄏;
望出滎陽。
——佚名撰郟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郟姓的源流和郡望。
詩傳六合;
利溥三吳。
——佚名撰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郟滂,官六合縣宰,能詩,所到之處,都有題詠。下聯典指北宋崑山人郟亶,字正夫,嘉佑年間進士。
才推鄉里;
詩重循良。
——佚名撰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郟僑,負才自持,為王安石所推許。下聯典指唐·郟滂,工詩,官六合宰,所到之處均有題詠。
五言通用聯
留題賢宰詠;
望午長官稱。
——佚名撰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將仕郎郟僑的事典。郟僑,字子高,負才挺特,為王安石所器許。下聯典指唐代名宦郟滂的事典。
六言通用聯
宋成吳門水利;
清著白雪山房。
——佚名撰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水利萬家郟亶,崑山人。其子郟僑,輯其所著為《吳門水利書》,偉於世。下聯典指清代畫家郟掄逵,字蘭坡,號鐵蘭道人,常熟人。工畫山水墨蘭,有《白雪山房集》等。
七言通用聯
姬昌華胄聲名遠;
鄭國大夫德澤長。
——佚名撰郟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郟氏的得姓源流。
【家訓格言】
《郟氏族訓》
正直居心,取與不苟
持己勤且儉,與人恭有禮
孝父母,敬長上,正倫理,修祀典,
習詩書,勤耕作,務生理,慎交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