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氏起源及歷史

治姓圖騰_治氏圖騰

治姓圖騰(治氏圖騰)

  治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zhì(ㄓˋ),亦可讀作chí(ㄔˊ)或tāi(ㄊㄞ)。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公族中掌管攻金之工的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治姓,源於姬姓,周公族後有治氏。”治姓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一百七十三位,在臺灣名列地九百九十三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公族中掌管攻金之工的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治姓,源於姬姓,周公族後有治氏。”

  治,原為西周王朝的職能工匠之一,掌管攻金之工,主要負責兵器的製作。在西周王朝建立後,治氏與築氏、鳧氏、慄氏、段氏、桃氏一起,成為《周禮》中所規定的“攻金六氏”官職之一,由王族貴胄世襲,負責監督製造帝王儀仗所專用的兵禮器件和專用交通工具,如御前護衛專用的八大件——斧、鉞、瓜、戟、戈、鋌、鋶、鏜,以及君主、王妃的乘輦等。

  據典籍《周禮》記載:“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治氏執上齊,鳧氏為聲,慄氏為量,段氏為鏄器,桃氏為刃。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種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冶氏為殺矢,刃長寸圍寸,鋌十之,重三垸。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長內則折前,短內則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鋝。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

  由此可見,治氏與築氏、鳧氏、慄氏、段氏、桃氏一樣,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起初屬於以職業技能為姓氏,而後在歸屬於王族後,則成為因工而分衍的以官職稱謂為氏。

  治氏,後又分衍出一支冶氏,實為字訛,與治氏同氏、同源、同宗!

  該支治氏正確讀音作zhì(ㄓˋ)。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山東半島治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該治水,是古代山東半島的河流名稱。

  古代山東地區的“治水”有兩條,皆向南流:一條源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向南入海;另一條源出泰山郡南武陽冠石山,向南至下邳匯入泗水。這兩條河流在《前漢·地理志》中皆有記載。

  古代在這兩條治水流域的原住民,即有以居邑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治氏,世代相傳至今,以泰山為郡望。

  該支治氏正確讀音作chí(ㄔˊ)。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鴈門郡治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該治水,亦稱漯水,源出雁門郡陰館累頭山,即今山西省朔縣的洪濤山,是古黃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其故道自河南武涉縣妥支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至山東,改行今黃河之南,東至泉州注於海。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泉州”,並非是今福建省的泉州市,而是指的古泉州,即漢朝時期的青州北海郡千乘縣,亦即今山東省的博興縣,那才是歷史上最早的“泉州”。今福建省的泉州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原稱豐州鎮東安縣,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改置南安郡晉江縣,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改置武榮州,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才改名為泉州至今。

  古代在治水流域的原住民,即有以居邑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治氏,世代相傳至今,以北海千乘為郡望。

  該支治氏正確讀音作tāi(ㄊㄞ)。

  源流四

  源於匈奴民族,出自漢朝時期涼州盧水胡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三國志·魏志》記載:“治姓,出自涼州盧水胡。”

  盧水胡,在漢史中又記載為“貲虜”,是古匈奴民族的一個部落分支,從匈奴民族中“分去”而入居塞內,其歷史上的首領酋首多為沮渠氏,代表人物即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公元368~433年,匈奴民族,張掖臨松(今甘肅南裕東南馬蹄鎮)盧水胡人,是東晉末期五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北涼國締造者、政治家、軍事統帥,公元401~433年在位。

  沮渠·蒙遜的先世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職稱謂為姓氏。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後涼龍飛二年,公元397年)農曆4月,沮渠·蒙遜率萬餘人起兵進攻臨松郡,屯據金山(今甘肅民樂)。農曆5月被前秦國呂光部將擊敗,逃入山中。當月,他與從兄沮渠·男成共推後涼建康(今甘肅高臺)太守段業為大都督、涼州牧、建康公,沮渠·蒙遜自己則出任張掖太守、鎮西將軍,掌控了大部軍權。

  東晉隆安三年(北涼神璽三年,公元399年)農曆2月,段業自稱涼王,任命沮渠·蒙遜為尚書左丞。

  東晉隆安五年(北涼天璽三年,公元401年)農曆5月,沮渠·蒙遜設計殺了段業,於農歷6月被眾推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

  東晉元興二年(北涼永安三年,公元403年)農曆7月,北涼國與南涼國聯合出兵攻後涼國;農曆8月與後秦國結盟,滅後涼國。

  東晉義熙六年(北涼永安十年,公元410年)農曆3月,沮渠·蒙遜親率大軍擊敗南涼國,於次年農曆2月攻佔姑臧(今甘肅武威)。

  東晉義熙八年(北涼永安十二年,公元412年)農曆10月,沮渠·蒙遜率眾遷都於姑威,自稱河西王。

  沮渠·蒙遜喜愛讀書,頗曉天文,有謀略,善用兵。在執政期間,沮渠·蒙遜能擢任賢才,勸課農桑、國勢日強,稱雄於西北地區一時。沮渠·蒙遜逝世後,諡號為武宣王。其子沮渠·牧犍(沮渠·茂虔)繼位。

  北涼哀王沮渠·牧健永和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率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國就此滅亡。沮渠·蒙遜之弟沮渠·無諱等率殘餘勢力西走,後立國於高昌,至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高昌國為柔然民族所滅。

  沮渠·蒙遜本人非常喜愛漢族的文史禮儀,曾要求部族“操漢語、裳漢服、執漢禮”,並將沮渠氏的多支族人改為漢族姓氏,其中就有治氏,是一批負責掌管車、鑾、兵、工、器建造的族人。這對後來的北魏王朝孝文帝推行姓氏漢化政策具有承先啟迪的作用。

  北涼沮渠氏聯合境內漢族大姓勢力,以郡縣方式管理人民,徵發賦役。又大興佛教,譯經造像。還不時與劉宋互通使節,使河西與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繼續保持。北魏政權滅北涼國後,徙涼州民三萬餘戶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帶,其中一批東遷的學者,對北魏王朝後來的文化發展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政策的推行(可參見本書“0509 姓氏略考-沮渠姓”有關章節的介紹)。

  該支治氏正確讀音作zhì(ㄓˋ)。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漢朝末期流亡於倭奴國的劉漢皇族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今日本國中,有一支漢裔治氏族人,源出漢高祖劉邦的倭奴苗裔伊須久牟治使主後裔豐岡連氏族。

  豐岡連氏族在倭奴國的戰國時期(公元1546~1636年),曾出任治部卿,官秩為正四位下(漢制從四品),其屬下的治部大輔,官秩為正五位下(漢制從五品),也是由該家族族人擔任。

  治部,是倭奴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箇中央級官署機構,全稱是治部局西御方,到了日本明治時期(公元1868~1912年)改稱治部省,最高行政長官仍然是治部卿。治部主要負責處理外交事務、貴族高官的戶籍與房產領地管理、監督寺社佛閣等處人員的禮儀,平時也參與裁判庶民的婚姻訴訟等。

  在治部卿、治部大輔、治部少輔等官吏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治部氏,簡稱治氏,世代相傳至今,屬於典型的漢制夷稱又漢示的姓氏。

  該支漢裔日本治氏正確讀音作“ガバナ”,漢義就是督管、督理、督察或總督的意思。

  源流六

  源於各少數民,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朝鮮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治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治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一百七十三位,在臺灣名列地九百九十三位,以泰山、北海、涼州、武威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為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為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為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為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北方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堂號

  泰山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千乘堂。

  涼州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漢末、魏、晉時期的盧水胡

  匈奴,漢史稱“胡”,是秦漢時期中國北方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匈奴名始顯於戰國,先民即殷周之鬼方、獫狁。

  匈奴民族興起於漠北黃河河套及陰山,是一個“逐水草遷徙,毋城廓常處耕田之業”的遊牧民族。戰國時期,匈奴民族活動於燕、趙、秦諸侯國以北地區。

  秦朝末年,匈奴民族乘楚漢相爭之機,迅速強大起來。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即位,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其境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盡遼河,西逾蔥嶺,地域十分遼闊。

  畜牧業是匈奴社會的主要經濟,有馬、牛、羊、駝等。此外,農業、手工業在西漢初期也有一定的發展。其政權機構由三部分組成,即單于庭、左賢王庭、右賢王庭;大單于是匈奴及其政權的最高首領。

  在西漢初年,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力量達到強盛顛峰,不斷入擾漢朝邊境。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開始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反擊戰爭,收復了河西走廊。從此,匈奴一厥不振。漢宣帝以後,匈奴內部發生了五單于紛爭。結果,呼韓邪單于降漢,漢元帝以宮女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于。

  東漢初年,匈奴於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歸附東漢王朝,屯聚於朔方、五原、雲中等郡州;而北匈奴則被迫西遷至歐洲和中東地區。南匈奴留居邊塞後,至西晉朝末期,曾先後建立了後趙國等割據政權,後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遷徙到歐洲的北匈奴民族,也與當地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諸如匈牙利、奧地利、南斯拉夫、波蘭、吉爾基斯坦、哈薩克等民族。

  盧水胡,是融合匈奴民族、羌族、小月氏族等諸民族於一體的“雜胡”,但其主體還是匈奴民族。盧水胡在漢史中又記載為“貲虜”。

  盧水胡在東漢時期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的臨松郡,即今甘肅省張掖市以南的盧水一帶地區。那裡水草豐盛,冬暖夏涼,宜於放牧。

  漢朝末期至曹魏、兩晉時期,盧水胡開始由臨松地區向外遷移、發展。其部族的遷徙主要分成三個方向:一部分遷徙到了今四川西北部地區,後大多融合於吐蕃民族(藏族)之中;一部分遷徙到了陝西地區,很快就融合於漢族;還有一部分遷徙到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唐、宋時期以後分別融入漢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之中。

  到了五胡十六國後期,牧居於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盧水胡,以臨松盧水胡酋豪沮渠·蒙遜為首,迅速集攏起來,建立了北涼政權,曾稱雄於北方一時。

  北涼國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北涼哀王沮渠·牧健永和七年,公元439年)被北魏王朝滅亡之後,盧水胡作為獨立民族便再未見諸於漢史記載。其族人在北涼滅國後,一部分西遷至西域,在吐魯番地區建立了高昌國,成為在公元五~七世紀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移民社會,牢控絲綢之路上不可取代的路段、驛站,以獨佔商業貿易之利。唐朝高僧玄奘的“西天取經”就曾得助於該國王麴文泰。

  到了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重新開啟通往西域之商路,派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同率大軍滅了高昌國,其族人四處分散,後大部分逐漸融合於回鶻民族,成為維吾爾民族的主體之一。

  其他的盧水胡族人,則在北涼滅國後逐漸融合於北方其他各個民族之中。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