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姓圖騰(蟲氏圖騰)
蟲姓是中華相當少見的一個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亦可讀作huì(ㄏㄨㄟˋ),不可讀作chóng(ㄔㄨㄥˊ)。一是源於蠶蟲氏,出自遠古蜀地原始部落蠶蟲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邾國蟲邑,邾國滅亡後,邾國國人將國號“邾”去“邑”以“朱”為姓氏,以念故國之情。而居於蟲邑即蟲牢之故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蟲氏。蟲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四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鱉令(鱉靈):《後漢書·張衡傳》注引《蜀王本紀》:蜀王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令,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令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令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令決玉山,民得安處。鱉令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令,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令即位,號日開明帝。蠶蟲氏部落,其後裔族人有以“蜀”為姓氏者,後簡筆為“蟲”,稱蟲氏,皆尊奉開明帝鱉令(鱉靈)為得姓始祖。
邾俠(曹俠):商末周初人,為邾國的第一代國君。蟲,為春秋時期邾國的一個邑地名,全名為“蟲牢”,邾國滅亡後,楚宣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們遷到邾城(今湖北黃岡),而其他非王室成員和平民則分別遷往齊、魯等國。失國後的邾國國人將國號“邾”去“邑”以“朱”為姓氏,以念故國之情。而居於蟲邑即蟲牢之故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蟲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蠶蟲氏,出自遠古蜀地原始部落蠶蟲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一直以來,播州人(今貴州遵義)論及前賢,總津津樂道於漢三賢、清三賢。漢三賢即為尹珍、舍人、盛覽,清三賢即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其實清三賢中的莫友芝原籍獨山,學習生活於播州地頭,其墓道在今遵義洛安江畔。而漢三賢中的盛覽,今多記為黔南人氏。實際上,歷史上還有兩個播州人,其功業成就遠在此六賢之上,卻不為今人所知。
一個,是法號為海通的唐朝播州僧人,他組織修建了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在中古時代,蜀中猶有不少紀念他的文獻,而後來播州遷入黔後,則文記越來越少,至今,搜遍所有版本的貴州及遵義前賢名單,卻再也沒有海通其人了。如今,四川的旅遊宣傳中已經把海通建造樂山大佛的功勞訛記在一個石匠身上。
另一個,就是更加久遠的古鱉國一代君主開明帝鱉令(鱉靈)。
關於鱉令(鱉靈),許多人都不知道。但著名的東漢學者應邵在《風俗通義》中引歌賦體《楚辭》的原文記載:“鱉令屍亡,溯江而上,到岷山下蘇起,蜀人神之,尊立為王。”這就是關於鱉令(鱉靈)最早的歷史記載,意思是說:“楚國有一屬國名鱉國,由於楚國將問罪於鱉國,鱉人的首領獨自逃亡。鱉令沿著江岸逆江而上,來到岷山之下的蜀地。他智慧超群,精進努力,出類拔萃,勃然勁起,蜀人都信服他的神奇之處,尊奉他為蜀王。”
在著名的西漢學者揚雄編著的《蜀王本紀》中記載:“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帝自以德薄,不如鱉靈,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就是說:“鱉靈治水成功後要離開,望帝與自己的妻子及妻子的朱利部族人商量,內感慚愧,於是提出自己德行不如鱉靈,將蜀國交付給鱉靈,正如堯禪位給舜一樣。鱉靈即位,號開明帝。”
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記載的“鱉靈”,與《風俗通義》中記載的“鱉令”,在歷史描述上是一致的。因此,“鱉令”很可能就是“鱉靈”,即古蜀國有記載的君主之一“開明帝”。不過,按現有的史書記載,以“開明”位帝號的蜀王一共傳有十二世,直至周慎靚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駟九年,公元前316年)農曆6月,蜀國連同巴國被秦惠文王派丞相張儀、大將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十萬大軍所滅,其首位“開明帝”是否就是鱉令(鱉靈),目前雖然還不能最終版定,但鱉令(鱉靈)曾位蜀國君主,則是完全能夠確定的。
關於秦滅蜀之前,古蜀人和古蜀文化的起源,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至今也尚無公論。“蠶叢和魚鳧,開國何茫然?”這是著名詩仙李白的詩句。
蠶蟲氏(亦稱蠶叢氏)、灌柏氏、魚鳧氏這三個古老的氏族,自古就被歷代史家認為蜀人之源。今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蠶蟲氏幾百年,灌柏氏幾百年,魚鳧氏幾百年,為先後出現於蜀地的幾個時代。還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蠶蟲氏、灌柏氏、魚鳧氏為同時並存的幾個部落文明,或許次第成為蜀地的主宰力量。
本書贊同後一種觀點。
蠶蟲氏、灌柏氏、魚鳧氏,這是三個以不同生產方式生存發展的蜀人氏族部落群體。蠶蟲氏,以原始種植業和編織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於川西沼澤地和川北山地;柏灌氏,以原始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於川西南大小涼山和雲南烏蒙山區;魚鳧氏,則以原始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於川南、川東、和貴州高原的河谷地帶,並與古巴人的社會生活空間互有重疊,甚至與古巴人中的魚鱉部落身份重疊。
蜀,即蠶蟲氏族古老的象形文字或圖騰描述。
蠶蟲氏大約在中原夏朝及夏朝以前的若干世紀就生活在川西平原,在《輿地廣記》中記載:“劃蠶叢氏衣青衣以勸農桑,縣蓋取以名。”是古蜀國最早出現的文明史。大約在夏王朝中晚期,柏灌氏崛起,成為蜀地最強大的部族,征服了川西平原的蠶蟲氏。到了商王朝時期,魚鳧氏又取代了柏灌氏,成為蜀中地區的主宰。
到了西周時期,柏灌氏的後裔杜宇部族居住在烏蒙山區,杜宇部族與長江上游的羌族朱利部落以聯姻的方式結為部落聯盟,重新奪回了蜀地的領導地位,開創了杜宇王朝。今人多認為是杜宇王朝時期蜀人才開始種植業,其實不然。作為遊牧部落的杜宇族人與朱利族人,應該是融入了當地的生產方式當中。
杜宇王朝時代,魚鳧氏的後代在貴州高原大婁山東麓建立了鱉國,在大婁山西麓建立了鰼國,同為楚國邦屬之國。鱉國人和鰼國人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響,已由原始漁獵的生產方式轉變為奴隸制漁耕生產方式。
春秋時期,鱉國人的一支進發到川西平原,並在其它支系的魚鳧部族擁護下,逼退杜宇部族,創立了開明王朝。
開明王朝時代,蜀中地區開始大修水利工程,川西平原由一遍澤國變為後世所稱的天府之地。並於開明九世遷都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以說:正是在開明王朝時期,擁有統一政治中心與文化特徵的古代蜀人族群才正式形成,開明氏人是古代蜀人可以確定世系宗脈的真正祖先。
開明王朝時代,蜀中地區開始大修水利工程,川西平原由一遍澤國變為後世所稱的天府之地。並於開明九世遷都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以說:正是在開明王朝時期,擁有統一政治中心與文化特徵的古代蜀人族群才正式形成,開明氏人是古代蜀人可以確定世系宗脈的真正祖先。
那個創立開明王朝的人,楚國人稱為“鱉令”,意為“屬下鱉國之長”。蜀國人稱“鱉靈”,意為“鱉國人之長”。詞義雖近,意味殊遠。將“鱉令”寫作“鱉靈”,最早應該是古代蜀人的變通。
那麼,周楚之際的鱉國何在?秦國之鱉邑何在?漢朝之鱉縣何在?就是今貴州遵義!鱉靈,就是被今天世人淡忘的另一位前賢。
在楚、秦等強大諸侯國的壓力下,杜宇部族後來退回烏蒙山區和涼山地區,逐漸形成如今的彝族,他們與中國南方常見的活潑好動的百越後裔民族同胞顯然地不同,因為他們曾經擁有過高貴的血統與輝煌的歷史。
蠶蟲氏→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氏→開明氏:是遠古蜀地人文發展的基本線索。
蠶蟲氏部落,其後裔族人有以“蜀”為姓氏者,後簡筆為“蟲”,稱蟲氏,皆尊奉開明帝鱉令(鱉靈)為得姓始祖,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蟲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蟲,為春秋時期邾國的一個邑地名,全名為“蟲牢”,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北部一帶。在史籍《左傳·昭十九年》中記載:“宋公伐邾,圍蟲三月。注:蟲,邾邑。”
據史籍《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左傳·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期通稱“鄒”或“騶”。許多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期其他相鄰大國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並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建國以後曾以“蛛”作為國名,後來改加“邑”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過人所纂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為雙音節字;而魯過人所纂的《左傳》一書中則讀為“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一個諸侯國家。
邾國在兩週時期的諸侯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其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臺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的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諸侯大國抗衡,因此在西周初期的史籍中沒有留下什麼記載,只有簡單的世系供後人參考。在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曹非→曹成→曹車→曹輔→曹將新→曹訾父→曹夷父顏。
自邾武公曹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開始零星地見於史籍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邾侯曹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後來,曹夷父顏被周宣王姬靜所殺,把王位賜給了其弟曹叔術。
曹叔術非常賢達,他不願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曹夏父。曹夏父作了國君之後,便封自己的兄長曹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建立了一個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在戰國中期被楚宣王熊良夫所滅。曹夏父還將曹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縣),建立一個濫國。周景王姬貴二十四年(邾莊公曹穿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濫國國君曹黑肱降於魯國,濫國滅亡。曹夏父分封曹友和曹叔術建國,使邾國有了兩個自己的附庸國。
夏父逝世後,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儀父,周釐王姬胡齊四年(邾安公曹儀父末年,公元前678年),曹儀父死,其子曹瑣繼位,是為邾憲公,在位十二年,於周惠王姬閬十一年(邾憲公十二年,公元前666年)逝世,邾文公曹籧篨繼位。邾文公在位期間,曾經把都城由嶧山之北遷往嶧山之陽。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國不斷攻佔小國的領地。邾國離魯國最近,又是魯國的附庸國,因此必須聽從魯國的指揮。邾文公以前的邾國國君都曾多次朝貢魯國,還要參加魯國召集的多次會盟。如果魯國國內有人不能在國內立足,就會跑到邾國,邾國國君還要以禮待之,不敢有絲毫怠慢之處,以免這些人在得勢之後找麻煩。如在周惠王六年(邾憲公七年,公元前671年),魯國大臣臧紇逃奔到邾國,邾人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就像對待魯國的使臣一樣。儘管邾國對魯國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魯國的攻伐。周哀公姬不辰七年(公元前年)魯國大舉入侵邾國,邾國的軍隊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敗而歸,國都也被魯軍攻下了。魯軍進入邾國國都之後,毫不客氣地衝進貴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搶劫財物,然後趾高氣揚地滿載而歸。這次搶劫使邾國好不容易聚集的財物損失殆盡,人民的生命財產也遭到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減少戰爭損失,邾文公決定將都城遷到嶧山的南面。這個地方以怪石和曲徑通幽的山洞聞名,易守難攻。這之後邾國被搶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周頃王姬壬臣四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曹貜且繼位,在位三十七年。周簡王姬夷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繼位,在位十八年。周靈王姬洩心十六年(公元前556年),邾悼公曹華繼位,在位十五年。周景王姬貴四年(公元前541年),邾莊公曹穿繼位,在位三十四年。邾莊公逝世後還要以活人殉葬,這種做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公認的落後和野蠻的行為,因此遭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強烈反對。當時的輿論對這件事進行了言辭激烈的譴責。有人說:“祭祀不用六畜,怎麼能用人做殉葬呢”?
關於邾國蟲邑,估計很早就已經不屬於邾國而在周景王姬貴二十二年(邾莊公十八年,公元前523年)歸了宋國。因為,晉文公姬重耳稱霸春秋之後,邾國立即又改投晉國尋求保護,以免受宋國、魯國的轄制。周定王姬瑜十五年(邾定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92年),邾定公曹貜且首次參加了晉國主持的“斷道之盟”。周定王二十一年(邾定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86年),邾定公又參加了晉國主持的著名“蟲牢之盟”,制定了聯合對抗楚國的盟約。此後近兩個世紀,邾國都追隨晉國,參加了由晉國主持的盟會和由晉國為盟主的對他國戰爭。邾國借晉國的保護,牽制了魯國和日益強大的楚國。如在周景王姬貴十六年(邾莊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9年),邾莊公曹穿跑到晉昭公姬夷那裡告狀,說魯國朝夕伐邾國,邾國有亡國的危險,請求晉國出面干涉。於是晉昭公不見魯昭公,以示對魯國的警告。邾國正是借大國晉的勢力,來保護自己免受魯國的侵略,同時進一步向周圍小國擴張。例如在周定王十六年(邾定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邾定公便仗恃晉國勢力,襲殺了鄙子。但是,邾國在受晉國保護的同時,往往也要受晉國的欺侮。因為依周文化看來,晉魯畢竟是同姓親族,而邾是異性夷蠻,所以在邾魯兩國之爭中,晉國有時便偏袒同姓的魯國。周靈王姬洩心十八年(邾悼公二年,公元前554年),晉國便以邾國常侵犯魯之故,將邾悼公曹華抓了起來,並強制為邾魯兩國劃定了國界,並將大片美地良田劃歸魯國。邾悼公幹吃啞巴虧還無處申訴,因為它仍得藉助晉國的勢力。
周景王二十一年(邾莊公十七年,公元前524年),邾莊公乘鄅國種稻農忙之季,出兵襲擊了鄅國,一舉攻佔鄅城,盡俘鄅國君民而歸。鄅君只好賠款贖回夫人與己同歸,但女兒卻被邾君所霸佔。第二年的周景王二十二年(邾莊公十八年,公元前523年),宋國藉機討伐邾國,攻取了邾國蟲邑,迫使邾國盡釋鄅國俘虜,並與宋國在蟲邑會盟。這是邾國最後一次大規模對別國實行軍事擴張。此後,邾國便開始走下坡路了。
周敬王姬丐(姬匄)十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隱公曹益繼位。周敬王三十一年(邾隱公十八年,公元前489年),魯國又一次攻打邾國,這一次魯國人不但對財物進行了搶劫,還把邾隱公也俘虜到了魯國,並把他囚禁起來,這大概是因為邾隱公得罪了魯國的緣故。兩年之後邾隱公被釋放,繼續做他的國君。然而,重新執政的邾隱公卻整天忙於遊樂,被國人罵作無道。邾隱公這些不得人心的做法成為了吳王夫差攻打邾國的藉口,他們憑藉銳利的武器和勇猛的軍隊攻入了邾國,俘獲了邾隱公,把他帶到吳國進行“教育”,同時立邾隱公的兒子曹革為國君,是為邾恆公。
周敬王三十五年(邾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85年),邾隱公逃出了吳國,他先到魯國,又到齊國,最後投奔了越國。越王勾踐又把他送回邾國,重新立他為國君。但是備受流浪之苦的邾隱公卻不思悔改,仍然被國人罵作無道,這一次就連支援他的越國人也發怒了。越王勾踐出兵將邾隱公抓到越國再次囚禁起來,並立曹革的弟弟曹何為國君。
此後,邾國的世系不再有詳細的記載,人們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在曹何之後再傳八世,最後在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期間(公元前369~前340年),即楚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被楚國所滅,邾國共傳了二十九世。
邾國滅亡後,楚宣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們遷到邾城(今湖北黃岡),而其他非王室成員和平民則分別遷往齊、魯等國。失國後的邾國國人將國號“邾”去“邑”以“朱”為姓氏,以念故國之情。而居於蟲邑即蟲牢之故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蟲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huì(ㄏㄨㄟ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蟲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四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以古播州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播 州:即今貴州遵義地區。古代時期為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為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自從漢武帝在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後,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貴州遵義市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為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朝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朝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朝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播州宣慰司。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萬曆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堂號
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遵義堂、牂柯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