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起源及歷史

智姓圖騰_智氏圖騰

智姓圖騰(智氏圖騰)

  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於東周時期,曾是晉國六卿之一,是一個古老文明的華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晉國上卿智莊子。智氏一脈相傳,主要分佈在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江蘇等省區。智姓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五十七位。

  【釋義】智,本義是智慧。智,“知也”。可作“無所不知”解。智,古時地名,春秋時屬晉國,在今山西永濟縣北。

【得姓始祖】

  智莊子:(約前635年—前583年)諱首,字季,諡號曰“莊”,史稱智莊子。荀林父之弟,逝敖之子,荀息之孫。因智氏源出荀氏,故多稱荀首,智氏始祖。

  各支始祖

  智興:(智氏59代)徙居到定襄縣南西力村,開宗立譜,是為定襄智氏始祖。

  智進:北巖智氏屬於智果之後,在宋朝之前,世代居住在山西榆次縣,在宋金壬子年(1132年),由山西榆次遷徙至元氏縣北範村,四代後,始祖智進遷徙至北巖村,歷祖廣、誠、寬、審。智審在元末曾中進士,明朝首科又中進士,是元明兩朝進士,遂建家譜,追智進為北巖始祖,智廣為第一代,智誠為第二代,智寬為第三代。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智氏起源於東周時期,得姓始祖為智莊子荀首,荀首是晉國相國荀息之孫。

  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國公族。周平王東遷後大權旁落,作為畿內侯的原國,因沒有足夠的土地分封宗室,原氏黯輔助晉武公曲沃代翼統一晉國後,任職武公大夫。後晉武公滅荀國,便以荀國舊地賜予原氏黯,原氏黯從此以封邑為氏,別為荀氏,史稱荀息。

  荀息作為晉獻公的股肱之臣,輔佐獻公近30年,以危如累卵規勸晉公放棄建造九層高臺,獻計假途滅虢,打通了晉國向中原發展的通道。晉獻公臨終前,任命荀息為相國,輔佐太子奚齊繼位。

  荀息以“股肱之力”(荀息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許諾獻公。這就是成語“股肱之力”的典故,晉獻公的這次託孤,比後來著名的劉備託孤早了800多年,巧合的是,諸葛亮在接受劉備的囑託時,同樣以“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來表達自己的決心。

  荀息生逝敖,(一說名遊,字逝敖)擔任晉國大夫。逝敖生三子,長子荀林父、次子荀騅、幼子荀首。晉文公稱霸後,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文公准奏,遂召荀息長孫荀林父為大夫。晉景公時,荀林父升任中軍將,執政晉國,史稱中行桓子;荀騅擔任新下軍將,食採程邑,史稱程文子;荀首擔任中軍佐,成為晉國次卿,史稱智莊子。荀氏一門三卿,成為晉國的名門望族。

  公元前566年,荀首之子荀罃執政晉國,實施“三駕疲楚”戰略,三分晉軍,輪番南下與楚國爭霸。因荀罃擔任中軍將,荀林父之孫荀偃擔任上軍將,叔侄二人同為大將,帥旗無法區分。因荀首食採於智邑,荀林父曾為中行將軍,故以智氏、中行氏別之,自此,荀罃號為智罃,荀偃號為中行偃。智罃追尊先父智莊子荀首為始祖,智氏從此薪火相傳,一脈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遷徙分佈】

  遷徙

  晉陽之戰中,智襄子、智襄子兄智宵、智宵長子智國均戰死疆場;

  智襄子嫡長子智顏流亡鄭國;

  智襄子叔父智果一支族人,在晉陽之戰中為保全智氏血脈,由晉國史官改為“輔”姓,遷往他鄉,秦滅六國後,

  輔姓不忘先祖,恢復智姓,世居山西榆次縣,有後人祖居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

  智襄子叔父智徐吾一脈,以塗為氏,別為塗氏。

  智襄子之子智開、智宵之子智寬在晉陽之戰後,分別率邑人出奔秦國。

  從智首立家,智罃創業,智朔、智盈中衰,智躒、智申覆興到智瑤稱雄,書寫了一段家族政治的傳奇,但智瑤兵敗晉陽,使一個原本應有所作為的家族流散各地。“三家滅智”後,智氏的土地、財產被三家瓜分。智氏族人大都隱姓埋名,遠走他鄉。從此,這個曾經稱雄一時的豪族,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很難再見他們的足跡......

  西漢時,智嗣出任零陵郡太守,智氏人口開始流向廣西,湖南等地。

  唐朝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智,望出天水、河東、陳留”。智氏郡望在天水郡、河東郡、陳留郡。

  宋朝時期,金兵南侵,尤其在靖康之恥後,漢人大舉南遷,智姓從山西等地也不斷南遷避難,主要分佈在廣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間,為了充實中原人口,部分智氏族人在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集中,遷往河北、河南、山東、江淮一帶等地,智姓主要分佈在山西、河北、河南。

  分佈

  宋朝時期,智姓主要分佈在廣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間,智姓主要分佈在山西、河北、河南。

  當今智氏人口約有9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在姓氏排名中位列457位。河南為當今智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智姓總人口的21%,其次分佈在山西、河北、內蒙古,這三省區大約集中了智姓總人口的43.8%。

  具體分佈

  山西省

  太原地區——太原市,晉源區,迎澤區,杏花嶺區,萬柏林區,陽曲縣,清徐縣

  運城地區——運城市,永濟市,臨猗縣,新絳縣

  忻州地區——忻州市,定襄縣,五臺縣,原平縣,代縣,保德縣,繁峙縣

  晉中地區——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左權縣

  大同地區——大同市,新榮區,陽高縣,天鎮縣,靈丘縣

  朔州地區——朔州市,應縣,懷仁縣

  呂梁地區——孝義市,中陽縣

  河南省

  鄭州地區——鄭州市,登封市,鞏義市

  洛陽地區——洛陽市,洛龍區,嵩縣,偃師市,伊川縣,欒川縣,汝陽縣

  商丘地區——商丘市,民權縣,虞城縣

  駐馬店地區——駐馬店市,上蔡縣,正陽縣

  濮陽地區——濮陽市,清豐縣

  周口地區——周口市,川匯區,太康縣,鄲城縣,商水縣

  平頂山地區——魯山縣

  駐馬店地區——駐馬店市,上蔡縣,確山縣,正陽縣

  河北省

  石家莊地區——石家莊市,元氏縣,藁城市,鹿泉市,贊皇縣,平山縣,正定縣,辛集市,無極縣

  承德地區——承德市,承德縣,隆化縣

  保定地區——阜平縣,順平縣,滿城縣,徐水縣,定興縣

  邢臺地區——邢臺市,內丘縣

  邯鄲地區——邯鄲市,臨漳縣,肥鄉縣,磁縣,武安市

  張家口地區——張家口,尚義縣,赤城縣,萬泉縣,宣化縣

  衡水地區——深州市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地區——呼和浩特,武川縣

  包頭地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

  鄂爾多斯地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

  巴彥淖爾地區——烏拉特中旗

  烏蘭察布地區——集寧區,豐鎮市,商都縣,卓資縣,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四子王旗,興和縣

  赤峰地區——赤峰市,林西縣,喀喇沁旗

  呼倫貝爾地區——額爾古納市,鄂倫春自治旗

  山東省

  菏澤地區——菏澤市,成武縣,鄆城縣,曹縣

  煙臺地區——煙臺市,龍口市

  萊蕪地區——萊蕪市,萊城區

  濟寧地區——濟寧市,曲阜市,梁山縣

  江蘇省

  南京地區——南京市

  無錫地區——無錫市,濱湖區,江陰市

  鹽城地區——鹽城市,鹽都區,亭湖,大豐,東臺市,建湖縣

  泰州地區——泰州市,高港區,海陵區,姜堰市,興化市

  蘇州地區——蘇州市,吳中區,崑山市,吳江市

  淮安地區——淮安市,淮安區

  揚州地區——揚州市,高郵市

  南通地區——如皋市,啟東市

  北京市

  房山區,西城區,海淀區,懷柔區,石景山區,朝陽區,豐臺區,昌平區,通州區,延慶縣

  天津市

  中心市區,武清區

  黑龍江省

  哈爾濱地區——哈爾濱市,道里區,松北區,巴彥縣,賓縣

  佳木斯地區——佳木斯市,樺南縣,富錦市,撫遠縣,同江市

  齊齊哈爾地區——齊齊哈爾市,訥河市,龍江縣,拜泉縣,克山縣,泰來縣

  大慶地區——大慶市,肇東市

  綏化地區——明水縣

  吉林省

  長春地區——長春市,朝陽區,綠園區,農安縣,榆樹市

  吉林地區——吉林市,船營區,昌邑區,龍潭區,舒蘭市,永吉縣,樺甸市

  延邊地區——敦化市,安圖縣,延吉市,圖們市,琿春市

  松原地區——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通化地區——通化市,梅河口市

  白山地區——白山市

  白城地區——大安市

  遼寧省

  瀋陽地區——瀋陽市,鐵西區,遼中縣

  鐵嶺地區——西豐縣

  本溪地區——本溪市,軍分割槽,明山區,桓仁滿族自治縣

  鞍山地區——鞍山市,臺安縣,海城市

  營口地區——營口市,鮁魚圈區

  朝陽地區——朝陽市,北票市,建平縣

  葫蘆島地區——葫蘆島市,蓮山區,綏中縣

  上海市

  徐彙區,金州區,虹口區,松江區,浦東區,永定區

  安徽省

  合肥地區——合肥市

  亳州地區——渦陽縣

  黃山地區——黟縣

  江西省

  宜春地區——宜黃縣

  撫州地區——奉新縣

  吉安地區——吉安縣

  南昌市——進賢縣

  浙江省

  杭州地區——杭州市,下城區

  金華地區——金華市婺城區,義烏市

  寧波地區——寧波市

  台州地區——天台縣

  福建省

  福州地區——福州市

  泉州地區——泉州市

  廈門地區——廈門市

  湖北省

  武漢地區——武漢市:礄口區,江夏區

  天門市(省轄市)

  宜昌地區——宜都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地區—— 襄樊市。

  荊州地區—— 荊州市,公安縣

  湖南省

  長沙地區——長沙市

  張家界地區——慈利縣

  郴州地區——郴州市

  岳陽地區——平江縣

  懷化地區——懷化市

  廣東省

  廣州地區——廣州市

  深圳地區——深圳市,福田區,南山區

  東莞地區——東莞市

  中山市——中山市三角鎮新區,火炬開發區

  湛江地區——遂溪市

  四川省

  成都地區——成都市

  宜賓地區——宜賓市

  內江地區——內江市

  重慶市

  涪陵區

  陝西省

  西安地區——西安市,碑林區,閻良區,蓮湖區,長安區

  咸陽地區——咸陽市,渭城區

  寶雞地區——寶雞市

  渭南地區——潼關縣,澄城縣,大荔縣

  商洛地區——丹鳳縣

  甘肅省

  蘭州地區——蘭州市,城關區,紅古區

  嘉峪關地區——嘉峪關市

  武威地區——武威市,涼州區

  張掖地區——張掖市,山丹縣,臨澤縣,民樂縣

  天水地區——甘谷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地區——銀川市,興慶區,光明社群,賀蘭縣,永寧縣

  吳忠地區——吳忠市,利通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地區——烏魯木齊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二師

  阿拉爾市(自治區直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

  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克拉馬依地區——克拉馬依市,白鹼灘區

  青海省

  玉樹州地區——稱多縣

  雲南省

  昆明地區——昆明市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貴州省

  貴州地區——貴陽市

  遵義地區——遵義

  黔南州——荔波縣,都勻市

  畢節地區——大方縣

  六盤水地區——六盤水市,水城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地區——桂林市

  海南省

  海口市,秀英區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

  三亞市

  臺灣省

  據2005年統計,臺灣有智姓42人,在臺灣姓氏中排714位。

  臺北地區——臺北市,臺北縣

  高雄地區——高雄市

  海外

  韓國智姓有2100戶,6748人,在韓國排名118位。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定西地區通渭縣西北),西晉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時相當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東漢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魏仍改為天水郡。相當於今在甘肅省定西地區通渭縣,平涼地區莊浪縣、靜寧縣,天水地區的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清水縣、張家川縣的地區。

  河東郡:秦朝初期設定,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即今黃河以東的山西省運城地區永濟市、臨猗縣、夏縣一帶。

  陳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設定陳留縣,西漢改設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相當於今東至河南省商丘地區的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地區的開封市、尉氏縣,北至新鄉地區延津縣,南至開封地區杞縣的地區。

  堂號

  (暫缺)

  字輩

  北巖智氏字輩26代起:傳家詩禮貽謀遠,紹德勲名奕葉新。

  商水智氏序輩五言詩:興玉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公維垂右,欽紹念顕洋。建道敦安定,冠修朝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洛陽智氏序輩五言詩:天生學長明,富貴振榮興,德道傳信意,子孫萬事更。

  江蘇智氏序輩五言詩:偵體佰恆通;日月明永慶;修元濟商顯;山川輔嶽華.

  菏澤智氏序輩五言詩(19-38代):才廣乃慶緒,德茂兆吉芳,夢憲傳國富,維新延瑞祥。

  北郭智氏序輩用字(20-29代):喜升聯昭燕,錫克廣懋琇 。

  武漢智氏序輩用字(11-20代):錦方會清選,逢時佐聖仁。

  智氏先祖世系

  第一代 智莊子荀首,受封智邑,榮任晉國中軍佐,開創智氏;

  第二代 智武子荀罃,榮任晉國中軍將,執政晉國,智氏正式獨立門戶;

  第三代 智朔(荀朔),英年早逝,不得卿位,無諡號;

  第四代 智悼子荀盈,榮任晉國下軍佐;

  第五代 智文子荀躒,榮任晉國中軍將,執政晉國;

  第六代 智宣子荀申,榮任晉國下軍佐;

  智果,智家軍師,在晉陽之戰前別為輔氏,秦漢時期,族人改回智氏;

  智徐吾,晉國塗水大夫,晉陽之戰後,別為塗氏;

  第七代 智宵,宣子長子,晉國大夫,亡於晉陽之戰。

  智襄子荀瑤,宣子次子,榮任晉國正卿,執政晉國,亡於晉陽之戰;

  第八代 智國,智宵長子,在晉陽之戰中,護衛智襄子,溺水而亡;

  智寬,智宵次子,晉陽之戰六年後,率邑人出奔秦國避禍;

  智顏,襄子長子,智氏太子,晉陽之戰後,流亡鄭國;

  智開,襄子次子,晉陽之戰第二年,率邑人出奔秦國避禍;

  智鏜,襄子三子,隨父出征,亡於晉陽之戰;

  智欣,襄子四子,隨父出征,亡於晉陽之戰;

  智珏,襄子五子,年幼,俠士豫讓藏匿於北山後川,得以延續。

【楹聯典故】

  六言通用聯

  輔之裔姬之苗,明哲保身綿百代

  滹以南泜以北,衣冠望族更誰家

  ——北巖智氏楹聯

  全聯典指北巖智氏家族的變遷及歷史輝煌

  由澤地而遷襄,來襄在元明之際;

  因食邑以賜姓,得姓在秦漢之前。

  ——山西定襄南西力村智氏祠堂楹聯

  全聯指定襄智氏起源遷徙。

  【祠堂古蹟】

  荀息墓

  荀息墓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城北10公里的荀王村,後世尊荀息為荀王,故該村稱為荀王村,本村居民多為荀息後裔。

  荀息墓前碑樓內鐫石立碑,碑高丈餘,年代不詳,字跡蒼勁,其形古老。

  碑陽題:“晉大夫荀息之墓”,

  額題:“有周名臣,位列正卿”。

  碑陰鐫七絕一首:

  大夫忠貞似烈霜,履危蹈險扶綱常,

  一朝同死雙君命,留得清名萬古香。

  智氏古城

  智氏古城位於山西省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又名解梁古城。為春秋時期晉國世卿智氏所建。該城城垣儲存尚好,高4—5米,周長4.65公里,共設九座城門。城牆上寬4米,下寬15米,夯層明顯,厚0.08米,土中夾雜有陶片。

  智伯渠

  智伯渠位於山西太原的晉祠公園內,春秋末期,晉國卿智伯瑤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智伯渠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壩引水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整整早了200年。

  智伯渠上建有小橋八座,形式各異,以連通兩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繫舟、玉瓊祠等園林建築,或傍水而築、或跨於渠上,勾勒出晉祠獨特的園林風貌。

  智君子鑑

  智君子鑑,智氏七世祖智襄子之器物。通高22.7、寬51.8厘米。

  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敞口,沿平折,頸微斂,寬肩,曲壁,腹部內收,平底,矮圈足。頸腹設對稱的兩對耳:一對獸面環耳,一對獸面鋪首銜環。獸面立雕,面目純真。鋪首飾羽紋、三角回紋,環飾交龍紋。鑑口沿飾貝紋帶,頸部和下腹部飾夔鳳紋帶。上腹部為正反交替的獸面紋帶,內填有回紋。紋帶間均以綯紋帶作界紋。

  銘六字:[智君子之弄鑑]。

  智伯墓

  智伯墓位於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神頭村。當年智伯遇害後,因身首異處,當地百姓及忠義之士感念其昔日恩德,刻木首(一說金鑲玉頭)將其葬於神頭村西北的神頭嶺上,神頭村及神頭嶺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當年為了掩藏智伯墓的真實位置,當地百姓及倖存智家軍一夜之間在神頭嶺附近建起了十個大墳塋作為疑冢,每個疑冢都建在一個山峰之上,佔地一畝有餘,並有施家人代代相傳為智伯守墓。

  也有傳言智伯其後被埋葬於束鹿縣(今辛集市),智伯墓之南稱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稱之北智邱,南智邱村、北智邱村與智丘之名即由此而來。

  智氏族人為了紀念先祖智伯,在智氏發源地智邑(今山西永濟市)建有智伯衣冠墓,現存於山西省永濟市栲栳鎮東下村,位於智伯墓之旁有豫讓墓一座。

  智伯廟

  秦國滅六國後,智氏後裔恢復智姓。他們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梟雄,便尊稱為“王”,建造“聖王廟”供奉,取村名為“王村”(今郭家堡鄉)。榆次一帶的人們還為智伯建廟,除王村外,郭村、麓臺、杜堡就曾有全國各地幾乎都沒有的“智伯廟”。

  【典故軼事】

  晉陽之戰

  智襄子成為晉國執政後,雖然南征北戰,但因晉國政出私門,對外無法形成合力,一直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為了恢復晉國霸業,充實晉國國力,智襄子主動將智家一個萬戶城邑獻給晉公,並要求另外三大家族也獻城。韓氏和魏氏也先後獻出城池,但趙氏宗主趙無恤卻拒絕獻出封地,於是晉出公命智伯瑤率領魏氏、韓氏兩家共同對趙氏發動戰爭。

  智瑤帶領著智韓魏三家聯軍向趙氏發起了總攻,趙氏寡不敵眾,軍隊戰敗,退守晉陽。三家圍住晉陽長達兩年,卻仍然不能攻克。

  智瑤巡視戰地,發覺晉陽城雖然堅固,卻地勢低窪。於是派士兵挖土,將汾水導向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汪洋澤國,此時的晉陽城已指日可破。趙無恤派人秘密潛入韓魏大營,以“聯手打敗智氏,瓜分晉國”為誘餌,策反韓魏兩家。

  公元前453年3月(夏曆)三月二十三,韓虎、魏駒帶領著兩家親兵進入汾水的堤壩上,趁智氏之卒不備,突然進攻,殺死智氏親兵,控制堤壩,然後將汾水導向智氏軍營。晉陽城中,率領趙氏親兵,從城中殺出,韓氏、魏氏從左右進攻智氏,智瑤措手不防,寡不敵眾,兵敗身亡。

  智氏的主力部隊在此戰中敗亡後, 韓、趙、魏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智氏一族200多人慘遭殺戮,天下震驚。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此後,韓趙魏三家開始不斷蠶食晉國的土地,最終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晉陽之戰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左傳事緯》明確指出:“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滅, 不僅僅關係到晉國一國的局勢,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圖滅夙繇

  中原的諸侯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國內諸卿又是個個強悍,互不相讓。智瑤自然將目標定在了晉國周圍的少數民族,他接過當年荀吳未盡的事業。

  中山有一個名叫夙繇的屬國,成為智瑤的預定攻擊目標,只是苦於道路崎嶇,不好行軍。經過一番思考,智瑤命人在晉國為夙繇鑄造了一口大鐘,鐘的口徑,專門設計的有一輛戰車的兩軌那麼寬。鍾鑄好後,請夙繇國的國君派人來取,夙繇命人開路取鍾。結果此路一修通,智瑤就率領晉軍攻破夙繇國,夙繇滅亡,智瑤並其地而有之。

  囯士豫讓

  豫讓,春秋晉國人,智伯瑤家臣,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

  豫讓本來仕事於範氏及中行氏,後來轉去智伯門下任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後來晉陽之戰起,智伯討伐趙襄子,趙襄子聯合韓康子與魏桓子滅掉智伯,趙襄子更將智伯的頭顱當飲酒之首爵。

  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換名,冒充成為要服刑的人,混進趙襄子宮廷裡塗飾廁所,身上帶著匕首,想要藉機刺殺趙襄子。一日,趙襄子正在如廁,突然心一驚,抓住塗飾廁所的刑人審問,發現他是豫讓,趙襄子說:“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釋放了豫讓。

  不久,豫讓又在身上塗漆,讓面板長滿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令自己的樣子令人無法辨認,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識別他,豫讓便在市上作乞丐。他的朋友認出他是豫讓,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說:“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過了一段時間,趙襄子出宮,豫讓立即在趙襄子必要經過的橋下埋伏。趙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大驚,趙襄子說:“此必豫讓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讓。趙襄子問豫讓:“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答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趙襄子嘆息哭泣著說:“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將豫讓圍住。

  豫讓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趙襄子感到豫讓義烈,命人將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跳躍三次,一劍劈下,說道:“吾可以下報智伯矣!”說罷便自刎而死。

  豫讓的事蹟傳開後,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死而悲泣。豫讓也開啟了“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濫觴。豫讓被智氏後人尊為義侯,視為家族守護神。

  智伯瑤兵敗晉陽,後世多將原因歸於智伯瑤的不仁,而豫讓卻用生命捍衛了智伯瑤的尊嚴與榮譽。其實,後世對智伯瑤的評價仍侷限於成王敗寇的封建思想,明末大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即發出這樣的疑問:“智伯賢而不仁,乃能得國士,異哉!賢之與愚,其亡一國也,然而愚主斷不能得國士矣。”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