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姓圖騰(郅氏圖騰)
郅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潛夫論·志氏姓》記載:“姞姓之別,及漢,河東有郅都,汝南有郅君章姓音與古同,而書其字異。”因為姞姓是黃帝之二十五子所的十二姓之一,所以此支郅姓當為黃帝后裔。另有《古今姓氏書辨證·五質》記載:“郅:商時國名。後世因以為氏。”郅姓當今人口約一萬,排名第六百九十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黃帝之後伯鯈之姓,后稷妃家也,或作郅,見《集韻》引《說文》。一說,周封姞氏之裔伯鯈於南燕(故治在今河南汲縣西),後有郅氏。《潛夫論·志氏姓》記載:“姞姓之別,及漢,河東有郅都,汝南有郅君章姓音與古同,而書其字異。”因為姞姓是黃帝之二十五子所的十二姓之一,所以此支郅姓當為黃帝后裔。
源流二
殷商時有郅侯國,因氏,見《風俗通》。《古今姓氏書辨證·五質》亦記載:“郅:商時國名。後世因以為氏。”郅侯國,故城或在古鬱郅縣,即今甘肅慶陽境內。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郅姓是不常見的姓氏之一,當今人口約一萬,排名第六百九十位。
現今全國範圍內北京、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天津、內蒙古安徽等省都有郅姓人分佈。其中,河南省宜陽縣趙堡鎮和鞏義郅姓人較為集中。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桂村鄉郅莊村和襄城縣紫雲鎮下有郅莊,全村多數都是郅姓。河北省邢臺寧晉縣有少部分郅姓。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有一個郅家寨村,村中大多人姓郅。在山東境內的聚居地主要在濟南商河、濱州惠民、菏澤牡丹區鄄城曹縣、泰安、禹城等地。在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官橋村及周邊村有很多郅姓的人。郅姓在新泰市除官橋村外還在西南關還有一支,官橋村老林(墓地)有一古墓碑,記載了新泰郅姓人的來源——山西洪洞。在河北趙縣雙廟村有郅姓約1000人。河北雞澤縣雙塔鎮東雙塔村有一郅姓家族陝西府谷縣孤山鄉郅家寨有一郅姓家族,部分已遷至內蒙的巴盟、包頭一帶。山東菏澤牡丹區郅莊村95%以上都是郅姓約有800人,另外鄰村郅堂村也多數為郅姓。河北鉅鹿縣后辛莊村有郅姓家族,約200-300人。
【郡望堂號】
郡望
延安郡:隋大業三年(公元607 年)改延州置。治所在膚施(今延安東北)。轄境相當今陝西延河、清澗河、仕望河、周河等流域。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為延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延州為延安郡。
西平郡:東漢建安中分金城郡置,隸屬涼州。治所在西都(今西寧市),轄境相當今青海湟源、樂都間湟水流域地。屬涼州刺史部,管轄西都、臨羌、安夷和後新置的長寧縣。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等地方政權,先後在西寧設立了西平郡。
堂號
(暫缺)
字輩
郅氏統一字輩
永興家聲,篤守忠貞
勳猷繼業,光裕增榮
正心修德,利用厚生
允恭克讓,協和昭明
世祿有禮,顯祖耀宗
學古乃獲,大道積躬
金玉滿堂,桂蘭盈庭
奉先思孝,福壽同登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郅家莊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洪家園以西3.5公里,東依華山,南鄰山根郅家莊,西為王保莊。60戶,208人。設郅家莊村民委員會。村東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陽宮、古名泉、華泉(明代古建築)和華山風景區。
相傳,約在東漢建武年間(25—56),因郅氏在此定居燒窯為生,後住戶聚居形成村落,遂之建村。以姓氏得名郅家莊。當地流傳有漢光武帝劉秀經此遇險,被郅金蓮相救的故事。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志》“黃臺路:致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志》“洛口鄉鵲華四:郅家莊”。清光緒十一年(1885),因黃河經常漲水淹村,部分住戶由郅家莊遷至華山山根下建村,而沿稱山根郅家莊。東依華山,西鄰王保莊,北為郅家莊。303戶,992人。屬郅家莊村民委員會。
【典故軼事】
成語典故——鐘鳴鼎食
釋義: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馬醫,淺方,張裡擊鍾。”
意思是說:“磨刀本是小手藝,而郅氏靠它富到列鼎而食。賣羊肚兒本是微不足道的事,而濁氏靠它富至車馬成行。給馬治病是淺薄的小術,而張裡靠它富到擊鐘佐食。”
郅都:令豪強聞風喪膽的“蒼鷹”
郅都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時期曾被譽為鐵面無私的“蒼鷹”,是山西和山東兩地郅姓人都津津樂道的人物,因為他祖籍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又曾被漢景帝拜為濟南太守。
對於“酷吏”一詞後人在理解上多與前人有偏差,漢代時,酷吏非但不含貶義反具有褒揚之意,代表著對皇帝的高度忠誠、對社稷絕對維護和對犯罪人的嚴懲不貸。郅都對黃帝的忠誠可從《史記·酷吏列傳》的記載中略見一斑:郅都者,楊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時,都為中郎將,敢直諫,面折大臣於朝。嘗從入上林,賈姬如廁,野彘卒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賈姬等乎?陛下縱自輕,柰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去。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驅趕野豬的英勇之為使郅都得到了皇室的賞識和重用,而郅都在民間的成名則是從鎮壓豪強開始的。據《史記·酷吏列傳》記述,因為漢初政府倡導“無為而治”的寬鬆政策,地方豪強地主勢力迅速膨脹,他們在地方恣意橫行、欺侮百姓、蔑視官府、不服國法,濟南郡的瞷(jiàn)氏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擁有三百多口人,依仗自己宗族戶多人眾又強勢經常與官府作對,地方官依據慣法不能加以制服,於是漢景帝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上任後採取了以暴制暴的酷烈策略,捕殺瞷氏首惡、推行嚴法,開創了西漢以嚴厲手段打擊豪強之先河。經過一年的治理,惡勢力非被斬殺即被鎮壓,濟南郡形勢安定、百姓安居。郅都鐵面無私、雷厲風行的摧折濟南豪強,影響極大、收效頗豐,周圍十幾郡太守對他佩服有加,地方豪強實力對他聞風喪膽,而濟南郡的百姓則對他敬佩不已。
【家訓格言】
《郅氏家訓》
為官者,廉潔奉公,效法都鬱
為民者,模示漢他,天下留名
為強者,楷似元郎,剛雄稱著
為弱者,仿效祖壽,決不偷生
為長者,學像軍章,教子有方
為少者,張掖奇祖,淚草冬榮
為夫者,抑制專橫,相敬如賓
為妻者,是非莫生,友善鄉里
為正義,鞠躬盡瘁,天下為公
為宗族,不為敗類,顯祖耀宗
為祖宗,子孝孫賢,名垂千古
為子孫,歷盡艱辛,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