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氏起源及歷史

植姓圖騰_植氏圖騰

植姓圖騰(植氏圖騰)

  植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國王族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越國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帶,其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即繁衍滋長於該地。植姓在四川、廣西、安徽、臺灣等地都有一定數量的分佈,其主要分佈於廣東之新興、陽春、三水、順德、懷集、花都,四川之漢源,廣西之柳江、陸川,安徽之淮南,臺灣等地。植姓也是日本姓氏。植姓現今人口約三十一萬,排在第二百六十五位。

  【釋義】植,“戶植也”。植的本義是門中加鎖的中立直木。戶植可引申出種植、樹立、植物等義。植的引申義為把種子直接播到地裡,從土裡直接向上垂直的生長植物。

【得姓始祖】

  勾踐:據中國唐代史籍《元和姓纂》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原本 10 卷,今有 10 卷本、18 卷本兩種。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成書。《元和姓纂》記載:越王之後有植氏。植氏是越王之後裔,但越始封於誰在史籍上無記載,而越王勾踐復興越國,稱霸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勳殊可驚人,舉措可泣鬼神,故後世植氏多尊勾踐為其始祖。

  各支始祖

  植崇善:廣東省番禺縣白沙渡人,明朝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進士,任江南毗陵郡太守。他與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師從方孝儒,後因皇室鬥爭怕禍及其身,便棄官於 1403 年來到四川邛州南門外買田置業,安家落戶,相傳數代不離此土,其後裔至今約千餘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國王族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記載,越王之後有植氏。夏王朝時期,君主姒少康將自己的庶子姒無餘封于越地,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從此有越國。勾踐,名叫姒菼執,他就是春秋末期越國國君,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 496~前 465 年在位。勾踐即位後,在“夫椒之役”中遭吳國反擊,兵鋒大挫,退保會稽山,後用范蠡計向吳王夫差乞和。勾踐返國後,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銳意滅吳雪恥。後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際,勾踐發兵襲吳,繼以頻繁的攻擾,至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 473 年),勾踐一舉滅了吳國。旋乘勝渡淮,大會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成為最後一代春秋霸主。當時周元王曾派遣使臣前來賜胙(祭福之肉),命為伯爵。

  植氏,就是越王勾踐之後裔,被敕封在南越植邑(今廣東番禺南部),其後裔族人以地名為姓氏,稱植氏,世代相傳至今。

  雖然在史籍上沒有記載植氏始封於誰,而越王勾踐復興越國,稱霸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勳殊可驚人,舉措可泣鬼神,故而後世植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踐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植,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有兩種:一是專門負責建造城池的官員,稱植史,隸屬於天官府司,職在大役之上。另一是在春秋時期的主力軍隊的監軍者,稱植人、或植令。這在典籍《周禮·大司馬》中有記載:“大役與慮事,屬其植。植,築城楨也。又,將領主帥監作者,謂之植。”例如在史籍《左傳·宣公二年》中就記載,春秋時期的周頃王姬壬臣十二年(公元前 607 年),宋國大夫華元,即官為植,領軍巡察國境邊疆,有功。

  在植史、植人、植令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天竺,出自古印度人之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古印度人大多為信奉佛教者,有僧人在大唐盛世期間入中原者,自號“直性婆羅門拘屍力士”,後以佛偈“欲植善種求勝福田,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為本,隨漢俗改以“植善”為氏,稱植善氏,最後融入漢族,省文簡改為單姓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柔然族,出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的植黎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植黎氏,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民族中的一個部落稱謂,在南北朝時期歸入北魏王朝。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 493~496 年)間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植黎氏族人為了有別於鮮卑族的素黎氏,大多改漢字單姓為植氏,但亦有改黎氏者,後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百越族姓氏,壯族有植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植氏源起於古時越國王族後代,古越國原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帶,戰國初期得封於植邑,因此得姓。在其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即繁衍滋長於該地。晉室南遷至江東時,一些北方豪族也隨之遷於今浙江中南部,並強行搶佔土地,擄當地土人為奴,致使植氏避難四奔,南遷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

  分佈

  植姓的活動一直限於廣東、四川一帶。明朝時期,在四川有分佈。

  當代植姓的人口大約有31萬,為第二百六十五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2%。目前植姓主要分佈於廣東,其次分佈於廣西、四川、江蘇、海南等地。

  植姓在人群中分佈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大部、重慶東南、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海南北部、皖浙西南,植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18%,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4%,居住了大約79%的植姓人群。

  在廣東省的廣州市花都區、新興市、順德市、花縣、肇慶市懷集縣、茂名市、高州市、曲江市、惠州市、佛山市、羅定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邛崍縣、漢源,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柳州市柳江縣、陸川縣、桂平縣、玉林市容縣、北流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天長縣,江蘇省的蘇州市、無錫市太湖西山島、金湖縣、洪澤湖市,貴州省的從江縣,臺灣省等地,均有植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 214 年),秦朝置南海郡,其時轄境包括今廣州、韶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舊平樂府東境、梧州府東南境皆其地,郡治在番禺,即今廣東省治。漢朝時期亦置南海郡於此,轄境包括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一帶地區。。三國孫吳以後兼為廣州治。隋朝時期廢郡,後又復置。唐朝時期亦曾廢黜,不久又復置,又廢。宋朝時期,稱廣州為南海郡。元朝以後廢除。

  南越郡:亦作南粵郡,即今兩廣(廣東、廣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廣東番禺)。東漢時期兼指南越、閩越。秦朝末期,南海龍川令(今廣東龍川)趙佗兼併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初期,南越雖對漢稱臣,實為一割據政權。趙佗死後,三傳至其五世孫趙興為王,漢武帝要統一南越地區,於漢元鼎四年(丁卯,公元前 114 年)派遣使者安國少季、終軍等去招撫趙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趙興及王太后都同意歸附內屬,但丞相呂嘉堅決反對,起兵殺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漢使。漢武帝於漢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 112 年)秋髮兵十萬攻南越,於次年冬俘獲呂嘉,平定南越全境。漢武帝曾封閩越貴族餘善為東越王,呂嘉反漢時餘善曾與通謀。至漢元鼎六年(乙丑,公元前 111 年)秋,餘善又起兵殺漢軍三名校尉,於是漢武帝再命大軍往討,至漢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 110 年),東越貴族殺餘善請降,事平。此後南越國消,其境被置為南越郡。

  堂號

  南海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鶴山堂:源出植敏槐,字穉青;四川邛州人(今四川邛崍)。著名清朝學者、教育家。清順治八年(公元 1651 年)舉人。戰亂之後,郡內書籍盡毀,他以家藏《禮記存要》一書教授諸生長達二十餘年。植敏槐築室在白鶴山南,學者因此稱其為“鶴山先生”。植氏後裔族人因稱“鶴山堂”。

  字輩

  廣東懷集永固植氏子輩:“毓秀鍾奇瑞,成才美可嘉,如斯春澤廣,奕世顯榮華”。

  廣東雲浮植氏字輩:“開肇五世毓秀榮昌枝發庭茂永佐朝綱”。

  廣西梧州、玉林植氏字輩:“元國雲瞻廷光起維應中英統觀禎嵩惟天可廷浩永紀林世紹懷儒樹乃業耀文”。

  四川邛崍植氏字輩:“美陽可以敏公雨如芳在枝葉多青茂良才維帝珍先代昌榮運仁智傳家長修德存禮儀富貴信久全”。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土塘騰紫氣;

  南越振雄風。

  ——植氏宗祠聯

  南越源流遠;

  將軍英氣雄。

  ——植氏宗祠聯

  【宗祠古蹟】

  大塘“植氏村”

  三水大塘永平居委會土塘下村在唐朝時開始建村,距今上千年,村民均為植姓。廣東、廣西兩地多數植姓村莊或宗族都源自此處,據粗略統計,從土塘下村直接或間接分支出去的村達 300 個,每年寒食節(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中、後這三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各地前來土塘下村祭祖的車馬雲集。

  始祖建村至今逾千年

  近日,記者在當地人的引領下來到村裡,植氏宗祠位於村中央,宗祠規模不大,只有主殿和一配殿,可容納百人同時聚會。主殿兩側的牆壁上掛著廣東、廣西兩地贈送的錦旗、明鏡,上面寫著各地植氏認祖歸宗的題詞。一位村幹部向記者介紹,“廣東、廣西兩地多數植姓的村子都源於此村。”今年 71 歲的老人植殿彬正在打理剛收穫的花生,停下手中活計,老人興致勃勃的向記者介紹:土塘下村原叫草塘下村,建於唐代。當年,植氏的始祖元真公從中原南遷到現在的土塘下村定居,繁衍子孫,到現在已有上千年曆史。“也有一種說法是幾百年前,因受鄰居犯案牽連,植氏祖先從清遠遷徙而來。”歷史上,因為避戰亂、任官職、經商、從軍、教書,植氏村民不斷向外拓展。據粗略統計,從土塘下村直接或間接分支出去的村達 300 個,僅廣東省懷集、封開等地就有好幾萬人。三水區樂平的蚺蛇村與蘆苞的黃崗村也是從該村分支出來的植氏親系,目前三水區植姓的常住人口有 1300 多人。植氏歷史上功名最顯赫,最受子孫敬仰的非五世祖植庭曉莫屬。他是植氏的五世祖,授南漢都統招討大將軍,與宋兵力戰盡忠,殉職後只是剩下一副盔甲,當朝皇帝追加封賞其家鄉附近方圓一箭之地墓地,稱為“將軍甲”。記者看到墓地上並列三座墓,居中的是植庭曉,而始祖元真公在側方,可見將軍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宗親聚首日場面壯觀

  每年的“寒食節”是土塘下村的大日子,因為其他地方的植氏子孫都會趕來與“植氏村”村民團聚,其中不乏上了年紀的老人。植殿彬回憶說,“為參加盛會,路途遙遠的會派來十多個代表,附近的有幾十上百人來參加。”那個時候,車輛雲集,人聲鼎沸,車子從祠堂前一直停到外面的公路上,場面十分壯觀。

  植地莊植氏宗祠

  位於植地莊的東北方的村口路西。原在“福山南約”門樓的圍牆之內(現在門樓已被拆除),宗祠右側(南面)緊鄰“朝陽”門樓,有小路可以通向村內。祠前面是小廣場,有路貫通南北,隔路是一個水塘,左邊有公路向西經里仁洞可通鍾村、大石;向東可到南村。門前小路向南通龍尾鄉可到市橋。村左邊不遠是大鎮崗,東有南崗、笠崗,東南斜對葫蘆崗、長崗,南至西南相依福山。地處丘陵地帶,竹木隱蔽,便於聚集也便於疏散,是二支隊經常駐紮的地點之一。

  【典故軼事】

  將軍甲的由來

  歷史上出過不少名將,大將。我們最常聽到的有岳飛將軍,和忠烈楊家將。在姓氏的排行中植姓氏屬於小部分姓氏,自然出的名人也比較少。可在植姓的家譜記載中確有一名大將,叫植廷曉。

  植氏歷史上功名最顯赫,最受子孫敬仰的非五世祖植庭曉莫屬。他是植氏的五世祖,授南漢都統招討大將軍,與宋兵力戰盡忠,殉職後只是剩下一副盔甲,當朝皇帝追加封賞其家鄉附近方圓一箭之地墓地,稱為“將軍甲”。記者看到墓地上並列三座墓,居中的是植庭曉,而始祖元真公在側方,可見將軍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將領。史書記載,在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的一系列戰爭中,南漢是趙匡胤的勁敵之一。植廷曉為劉繼元部將。當北宋大將潘美率軍來攻時,劉鋹命大將郭崇嶽與植廷曉復出備戰。劉鋹更遣弟劉保興率傾國之兵前來助陣。當時,植廷曉對郭崇嶽道:“宋軍乘席捲的威勢,這鋒芒實不可當。我們的兵丁雖是眾多,然而都屬傷疲之餘,今不驅策使前,必將坐受其斃了。”於是植廷曉乃領前軍據水而陣,留郭崇嶽殿後。不料,宋軍兇猛異常,勇躍渡江,洶湧殺來,植廷曉拼死力戰,不勝,遂死於陣中。郭崇嶽一見,不敢向前,即奔還柵內。原來郭崇嶽依江岸設定一道木柵,以為堅守之具。宋將潘美對諸將道:“北漢軍編木為柵,自謂堅固,但若我放上一把大火焚燒它,北漢軍必亂,然後因而擊之,定可破他了!”遂分遣所有將士,每人持二支火把,乘夜深齊逼柵下,萬炬俱發。正值當時大風,火勢極其猛烈,木柵盡行燒著,救無可救。果然漢兵大亂,潘美督兵一陣攻殺,把郭崇嶽擊死於亂軍中,僅劉保興一人一騎得逃回城中。李託、龔澄樞倆人謀道:“宋軍之來,不過想我國的珍寶罷了,今盡焚燬它,使得空城,彼必不能久駐的。”乃縱火焚燒府庫宮殿,一夜盡成灰燼。至是城中無人拒守,劉鋹乃出城投降。誰想,潘美率大軍入廣州城,仍然擒劉鋹宗室及官屬一干人等,一個不留,悉數押送回去了。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