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姓圖騰(職氏圖騰)
職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姓氏篇》中載:“周禮有職方氏,其後因官為氏。望出山陽”。職方氏掌管地理、疆界分化、堪輿等。職方官的後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職’字作為自己的姓氏。職姓當今人口數約為一萬,排名在第六百五十九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職洪:據獲嘉縣職王村清光緒十六年《職氏族譜》記載,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職陳堯、雍正甲辰年(1724年)舉人職廷聘所作的家譜序中記載:職姓在漢朝“元帝(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時已有址跡也”。職姓最早的先祖是職洪,他在漢朝時任山陽令。“山陽縣北近太行,南臨沁水”。職洪到任後,一方面打擊奸邪,一方面發展生產。即察地勢之高,下浚其溝洫,俾豐為稻田,永享福利。又遍訪民間,有耕而無牛犋者、婚姻而無財聘者,皆重為資給;流民自外來者,量免差徭稅糧;留心在學校,暇則課其勤惰,第其甲乙。由是仁政聞於上,升兗州太守。不數年,擢為諫議大夫。後因諫太子事被謫,掛冠朝門,歸文真山(在今河南省修武縣境內),居溫(縣)、獲(嘉)兩地(當時稱修武)。這就是職姓歷史上有名的“山陽分脈”。
富、貴、榮、華: 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獲嘉職王村職姓族譜中載:“吾祖在洪洞時,兄弟四人聯名富、貴、榮、華,富祖遷於溫縣記曰‘故址’;貴祖遷於獲嘉亦曰:‘故址’;榮祖遷於天津衛今職家衚衕是也;華祖仍在洪洞縣南券橋居住。自漢至明一千四百餘年,因前已無譜可考,故以洪洞復遷故里為始雲。”獲嘉縣的職王村和溫縣的西林肇村的兩職姓從明初開始一直往來頻繁,關係密切,並在族譜中規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車往祭祖”,且規定“祭禮不過千文,祭者不過十人”。因此,不論從“山陽分脈”,還是從“復遷故里”都說明獲嘉縣的職王村、溫縣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職姓的祖根地。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姓氏篇》中載:“周禮有職方氏,其後因官為氏。望出山陽”。徐俊元,張佔軍等編的《貴姓何來》書中說:“職氏是用官職作姓氏的,起源於周代”,“據《周禮》記載,有一種官職名叫‘職方’,是夏官的屬官,掌管地圖和四方交納的貢品。職方官的後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職’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周禮”也叫周官,因此獲嘉縣職王村、溫縣西林肇村職姓的祠堂楹聯都為“周官受姓仕於漢顯於唐越千秋衣冠如故;山陽分脈伯在溫仲在獲隔百里祭祀相通。”綜上說明,職姓最早出現是《周禮》上所載,起於夏朝,且是以官職為姓的,距今將近四千年。
《風俗通義-姓氏篇》雲:“周初有職方氏,其後因官為氏,望出山陽。”說明周代時期已有職方氏,他們是以祖上的官職為姓氏的,在山陽地區成為望族。“山陽”是今河南省焦作的稱譽,即太行山之陽的地方。漢末三國初,漢獻帝劉協被魏帝曹丕貶為山陽公,今焦作市東南仍有獻帝陵,歷史上始終稱太行山以南為山陽,或者稱河陽(黃河以北稱河陽)。現多居住河南省獲嘉縣馮莊鎮職王村、職莊村,溫縣西林肇村和卜楊門村。西漢有諫議大夫職洪,唐朝開元年間有職南金,曾給《史記》作注。
從周代到漢代,職氏已在古山陽地區的溫縣、獲嘉形成望族。今溫縣林肇鄉西林肇、獲嘉縣馮莊鎮職王村均有職氏祖祠。溫縣《職氏家譜·序言》載:“職氏漢朝時祖名職洪任山陽令,因教民有方,政有卓績,升為兗州太守,又擢為諫議大夫。後因諫太子事被謫,掛冠朝門,歸之真山(真山即今焦作市北的太行山一脈),後裔居溫(溫縣)、獲(獲嘉縣)兩地。”(獲嘉縣在溫縣東30公里處)。 《職氏譜序》還載,“至宋末年黃河兩岸交兵,避難洪洞。明洪武一統,招撫流民各歸原籍,有職姓兄弟四人,名富、貴、榮、華。富遷居回溫縣,貴遷居獲嘉,榮遷居天津,華仍居山西洪洞南券橋。溫縣獲嘉均職姓故址也。”此序言作於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正月,由此看來,溫縣、獲嘉乃為職姓的發源地,別無考析所出。溫縣為職姓故里,宋代時已多職姓。
【遷徙分佈】
遷徙
在西漢元帝時,職洪任朝中諫議大夫,因諫太子事被謫,遂掛冠朝門,迴歸山陽縣文真山(在今修武縣境內)。後居家由山陽分別遷往獲嘉(當時稱修武)、溫縣兩地居住,這就是職姓歷史上有名的“山陽分脈”。
到宋朝末年,黃河兩岸戰事頻仍,職姓避難山西省洪洞縣,居住在南券橋,這時原來的家譜已遺失。
時隔九十多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鞏固江山,組織了歷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樹移民”。依照“招撫流民各歸原籍”的移民政策,職姓兄弟四人有三人需離開山西洪洞縣。
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獲嘉職王村職姓族譜中載:“吾祖在洪洞時,兄弟四人聯名富、貴、榮、華,富祖遷於溫縣記曰‘故址’;貴祖遷於獲嘉亦曰:‘故址’;榮祖遷於天津衛今職家衚衕是也;華祖仍在洪洞縣南券橋居住。
自漢至明一千四百餘年,因前已無譜可考,故以洪洞復遷故里為始雲。”
獲嘉縣的職王村和溫縣的西林肇村的兩職姓從明初開始一直往來頻繁,關係密切,並在族譜中規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車往祭祖”,且規定“祭禮不過千文,祭者不過十人”。因此,不論從“山陽分脈”,還是從“復遷故里”都說明獲嘉縣的職王村、溫縣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職姓的祖根地。
分佈
職姓是一個不多見的姓氏,當今人口數約為一萬,排名在第六百五十九位。
職姓人經數千年的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遷徙頻繁、名人輩出。僅獲嘉職姓,歷史上有8個舉人,24個貢生,仕有通判、知縣等,今有副高以上職稱者38人,副縣級以上領導者10人。職姓在獲嘉、溫縣、洪洞、天津均成了名門望族。
今職姓人口分佈很廣,僅獲嘉一支就分東、西、南、北四門,現已繁衍27代分佈在全縣13個村莊以及武陟、輝縣、南陽、方城、漢口、太康等6個市、縣,也有僑居美國、加拿大、法國、菲律賓等國者。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古代郡名,西漢始置,郡治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東南)。故屬秦朝碭郡。楚漢之際屬楚國。漢高祖五年屬漢,以屬梁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病逝,景帝分梁國北部置山陽國,封梁王武之子劉定為山陽王,國都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劉定薨,山陽國除為郡,稱“山陽郡”。之後,其名稱或更為“山陽國”、“山陽郡”,或更為“昌邑國”,再或者恢復,屢經變化。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周官授姓仕於漢興於唐越千年衣冠如故;
三陽分脈伯在溫仲在獲隔百里祭祀相通。
——職氏祖廟山門楹聯
全聯典指職姓的出處起源及望居地
【祠堂古蹟】
獲嘉職姓宗祠
建立歷史悠久。1993年又重新仿古擴建。祠中陳列的明朝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九世裔人職鳴皋創修的家譜及清朝舉人職廷聘的畫像堪稱珍貴之極。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職姓是以法制族的典範,清朝修建的“家法堂”,現存還有兩處。1840年以前的古墓儲存完好。明清時期的石碑字跡清晰,序文是編史修志不可多得的寶貴地方史料,被定為縣級文物。
【典故軼事】
職氏族長“老黑爺”逸事
職耕尹是馮莊鎮職王村人,生於明嘉靖二年(1524年)農曆二月二十一,卒於崇禎六年(1634年)農曆九月初十,享年90歲。因其德高望重,鐵面無私,年輕時就被推為族長;又因辦事公正,不尋私情,清正廉明,所以族人都尊敬地稱他為“老黑爺”。幾百年來,他的故事在族人中廣為流傳,他制定的族規,至今還被族人尊為寶典。
“老黑爺”自身為人正直,他也要求族人做正直的人,堅決反對欺貧凌弱、坑蒙拐騙等惡行。為了教育族人,他集思廣益,製作了一副對聯,貼到了家廟的門楣上,即“廟以祖名,乃祖,何須入廟;人既職姓,添厥職,不足為人”。這副對聯要求族人一言一行要對得起列祖列宗,一舉一動要為職姓添光增彩。如果有人敢冒族人之大不韙,就將以族規嚴加處治。進入清朝以後,職王村曾經建設有兩個家法堂,以嚴厲處治那些違背族規家法和天理人倫的不肖子孫。在法理不健全的封建社會,這些族規、家法及家法堂都曾經對族人起到非常明顯的警示、威懾作用。
明末,“老黑爺”有五個侄子是生員,他的胞兄職光國也為生員。這一家六名生員,曾經在族中引起人們的廣泛敬慕。不久,老生員下世,五個小生員恣肆鄉里,欺貧凌弱,橫行霸道,喪失人倫,引起族人強烈不滿。“老黑爺”作為叔叔和族長,曾多次予以勸諭和警告,無奈他們只當耳旁風,依然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