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姓圖騰(郇氏圖騰)
郇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姬葡之後,後人以國名為氏。郇姓當今人口約為兩萬,排名在第五百九十五位。
【得姓始祖】
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將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於古郇國,稱為郇侯,古郇國定都於新絳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東,原來屬於古郇國的疆土。歷史上的古郇國最終被晉武公所滅。到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的國都在安邑,後遷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陽),韓國的都城原來在曲沃,後來也曾定都襄垣(今長治市),而趙國的國都在邯鄲。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個兒子郇侯的後代,子孫以國為氏,後來有的去掉邑旁加草為荀姓。因此,郇、荀兩姓同源。晉國有荀林之生兒子庚,裔孫叫況,後代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後人尊郇侯為荀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以國為氏。
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受封於郇(今山西省臨猗縣境內)為伯爵,史稱郇侯、郇伯,建立郇國(Xún 音)。春秋初年(公元前677年)被晉國晉武公所滅,其後裔遂以國名郇為姓,稱為郇氏。
【遷徙分佈】
遷徙
郇氏是當世稀姓,人口數量較少。一般來說,自春秋時代直到唐宋時期,絕大部分郇姓先祖都生活在今山西、陝西一帶,尤其是山西省的中南部,即古代的絳州或晉陽府。元明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明初的數次大移民,郇姓先祖大規模外遷至河南東北部、江蘇中北部、山東中西部、陝西與甘肅等地區,形成了目前的幾個較大群落。據青州《郇氏祖譜》記載,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鋼、鈴、鎮、鐸弟兄四人因戰爭(明英宗土木堡之戰)自北直隸省棗強縣舉家南遷於山東省青州府,唯鐸公一人留居,其他三人不知所往,生兩子,子生八子,八子再生二十四子,是為二十四枝。除青州本地外,黃縣、沂水、淄博以及濰坊各縣市也有分佈,人丁旺盛。
另郇姓,乃於唐朝郇謨始,之前為郇(Xún 音旬),出自黃帝之姬姓,周文王之十七子,武王十七帝,因管理各諸侯有功,封侯于山西猗氏縣,今山西省臨猗縣,稱郇(Xún)國,春秋時被晉國所滅,族人不敢稱姬,遂以國名為姓,改為郇(Xún)氏。到唐名郇謨者,有功於朝廷,賜姓郇(Huán 音環)。郇謨乃此支郇氏之鼻祖也。自此郇氏起。青州郇氏不是明朝初年洪武移民而來,是因戰爭由河北而來,家譜之《郇氏追遠譜》考據清楚,青州郇氏乃名門望族,進士10餘人,省級以上官員多人,因而散居多方(餘略)
分佈
郇姓當今人口約兩萬,排名第五百九十五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14%。。望族居於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
山東青州、黃縣、沂水、淄博以及濰坊各縣市有分佈較多。河北之圍場、辛集,遼寧之昌圖,山東之魚臺,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新絳、臨汾,甘肅之酒泉、徽縣,新疆之布林津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散財高節;持笥精忠。
——李文鄭撰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太原人郇越,下聯典指唐代晉州人郇謨。
【家訓格言】
魯南、蘇北《郇氏家訓》
一、正品行:為人之道在於堅守正義,不卑不亢,謙虛自律,清廉正直。
二、明世理:處世之道在於奉公守法,誠實守信,居安思危,勤儉持家。
三、務本業:治事之道在於腳踏實地,敬業進取,盡職盡責,創先爭優。
四、睦友鄰:融洽之道在於團結互助,尊長愛幼,攜手風雨,同舟共濟。
五、善社會:慈善之道在於敞開胸襟,播撒同情,奉獻愛心,扶危濟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