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姓圖騰(尋氏圖騰)
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姒姓。夏後(氏)同姓諸侯,曰:斟鄩氏,後為寒浞所滅,子孫因為尋氏”。正因亡國,便去邑為尋氏。《尋氏族譜》記載:“自羿、浞相繼為亂,子孫失官。有以斟為氏者,有以灌為氏者,有以鄩為氏者。後去邑為尋氏。尋姓在全國的總人數大概有八萬左右,分佈在各個地市,山東和湖南是尋姓人數最多的省份。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祥甫公:社港尋氏始祖,後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吉水縣新江鄉因世亂遷湘,開基於瀏陽縣蓮溪鄉玉田灣。傳若干世,至元末衍為忠一等八房。惟忠六公世居玉田,衍為志和、志傑、志善、志禮、志益五房,分支遷瀏邑東鄉、南鄉、華容、萬載、湘陰、長沙、蒲圻、新田、平江等處。族譜始修不詳,續修於清乾隆60年(1795),道光28年(1848)三修,光緒8年(1882)四修,民國9年(1920)五修,1995年六修。族人聚居於社港市等處。至1948年,男女丁口約12000餘人。同治元年(1862)建宗祠於社港市,1930年毀於火,1937年重修。今山西榮河、山東金鄉、安徽盱眙、江西吉安亦有尋姓,莫不由瀏遷去。該族名人尋淮洲,曾任紅軍軍團長。尋先仰,曾任四野後勤部長。派行:(自第二世始)志達思顏孟,名賢代繼醇,英才逢盛世,道學本先民,孝友傳家澤,詩書啟後人,用能承祖緒,餘慶自長新。
尋恭讓:山東尋氏始祖,是在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或1408年)由山西蒲州首先遷到山東梁山的。“尋恭讓遷至山東後居住在汶邑西北黑虎廟,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尋富,次子名尋貴。後來,始祖帶著次子遷往金鄉縣,始祖母和長子則一直留居在汶邑。根據《金鄉縣誌》記載,宣德庚戊(公元1430年),長子傳梁山、汶上一支,次子傳金鄉一支。”聚集在費縣一帶的尋姓大概屬於另一支脈,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元末明初的軍閥混戰,使山東、河南等地成為重災區,致使當地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迅速發展生產,增加國庫收入,明政府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實行屯田制(軍屯,民屯,商屯),推行“移民就寬”政策,把地狹人多的民眾遷往地曠人稀的土地上耕種,山西是重要的遷出地,而山東是重要的遷入地。“費縣尋氏族中人大多會講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初期,因連年戰爭,臨沂七署雞犬不鳴,荒無人煙。我們的祖先和眾多百姓一起被朝廷集合在洪洞縣喜鵲窩村的一棵大槐樹下,扶老攜幼,離鄉背井,來到費縣的石灰埠……“到2006年底,分佈在費縣方城鎮石灰埠村尋姓有2800多人。”在東北三省也有部分尋姓人,多分佈在黑龍江的穆稜、呼蘭、密山、甘南,吉林省的樺甸、蛟河、柳河,遼寧省的開源、大連三十里堡等地,“他們大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期為躲避戰亂從山東遷過去的。現在在臺北也有幾戶同姓人,他們祖籍就是費縣的,改革開放後曾多次回鄉探親拜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夏時同姓諸侯斟尋氏(故城在今山東濰縣西南50裡之斟城)後為寒促所滅,子孫因以尋為氏。一說系自姒姓,又說系自曹姓。
夏朝從“太康失國”,“羿、浞代夏”到“少康中興”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兩度失國。先是在河南洛陽被后羿所滅;後是在山東濰坊被寒浞之子澆所滅。其後代有以斟為氏者;有以灌為氏者;有以鄩為氏者,後去邑為尋氏。《史記·集解》徐廣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
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羅。欽定《四庫全書·姓氏譜纂》記載:“斟,斟鄩氏後。漢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門博士,斟鄩氏後也”。嘉慶七年《元和姓纂》記載:“斟,夏諸侯,斟灌、斟尋氏後,以國為姓”。
《世本》雲:“斟氏,夏同姓諸侯斟鄩氏之後,以國為氏;鄩氏,斟鄩氏之後;尋氏古斟鄩氏之後”。
《萬姓統譜》記載:“尋,河南古斟鄩之後,封於尋,與夏同姓。”西晉有御史大夫尋曾。斟鄩國滅亡後,後人將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後變成 “尋”,以氏為姓,作為本族新的血緣徽志。
“邑”字,據《說文解字》講:“邑即’ 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漢字結構理論中,代表著國都、城市、土地、國家。“去邑為尋氏”即表示他們是失去了國家的“尋國人”。從此尋姓便脫穎而出,形成獨立姓而流傳至今。
源流二
系自嬴姓。少昊氏之後,嬴姓國有尋氏。《姓氏考略》注《路史》雲:“少昊後贏姓國有尋氏。”望出河內。《姓氏詞典》:“與秦同祖的一支,地點在潯陽,即今江西九江。”
【遷徙分佈】
遷徙
尋開基地點幷州(今太原)。其子孫一支遷山西榮河,一支遷往山東粱山縣黑戶廟鄉尋那裡村,一支遷安徽嘉山(明光市)和江蘇盱眙附近,一支遷江西吉水”。為山西、安徽、山東、江西、湖南尋姓祖先。
分佈
目前,尋姓在全國的總人數大概有八萬左右,分佈在各個地市,山東和湖南是尋姓人數最多的省份,
全國範圍內尋姓主要分佈於湖南的瀏陽,山西的萬榮縣,安徽的明光,江蘇的盱眙、陝西的藍田、銅川等地。另外,在黑龍江、遼寧、吉林、浙江、廣西、雲南、臺灣、香港等各地均有尋姓人分佈,其中以湖南瀏陽、山東為最多。山東全省尋姓總人數超過12000人,其中金鄉縣尋姓人佔全省尋姓人口的1/3還多,是探索研究山東尋姓族史的重點地區,另外梁山、汶山和費縣是山東尋姓很密集的地區,其餘散居在曲阜、單縣、榮成、濟寧、濰坊、濟南等地的尋姓人大概有4000多。
在東北三省也有部分尋姓人,多分佈在黑龍江的穆稜、呼蘭、密山、甘南,吉林省的樺甸、蛟河、柳河,遼寧省的開源、大連三十里堡等地,“他們大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期為躲避戰亂從山東遷過去的。現在在臺北也有幾戶同姓人,他們祖籍就是費縣的,改革開放後曾多次回鄉探親拜祖。”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存在於中國漢朝至唐朝時期的行政區劃,轄區大小不一,中心地帶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秦朝時期為三川郡,西漢初年改為河南郡,東漢、曹魏、北魏時期曾改為河南尹,隋文帝時廢置,隋煬帝時復設,唐高祖時再次廢置,改為洛州,河南郡成為別稱,唐玄宗時期置洛州為河南府。
河內郡:是漢代設立的郡置,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範圍為今河南焦作、濟源全境和新鄉、安陽西部部分地域。自戰國魏始有河內河東之名,而秦漢因以置郡。周禮所謂河內,不止河內郡地也,漢時郡治廢縣,在河南武陟縣西南,西晉初年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陽縣治,後魏於郡置懷州,隋廢州,尋仍為河內郡,後又為懷州,宋曰懷州河內郡,後又為懷州,宋曰懷州河內郡,金又曰懷州。
堂號
(暫缺)
字輩
和平區尋氏字輩:鳳永秀福振亞北辰區尋氏字輩:學永自有萬,元風允應善開宗萬世青,仁本景兆興,紅志德廣瑞,子繼永恆忠
河北區尋氏字輩:萬億兆京垓 稊尚可重國 元文景道長 正化興賢良 廣惠存餘慶 延和宜致祥 仁義為師友 天理應得旺 好學希明聖 才能佔朝綱 英武開基業 聲通四海揚建立啟俊世 勳位增前光 懷遠聯宗譜 千載克同昌 書田傳家訓 清白門第芳 富貴多吉順 忠孝福壽康
河西區尋氏字輩:化興賢良廣
西青區尋氏字輩:本學家宗禮,孝明萬賢良
津南區尋氏字輩:意尚世自義儒可士玉君振文墨學延百福慶賀連萬壽天雲勝殿恩永
東麗區尋氏字輩:揚榮華政善傳國家新春良紹盛令舉葆民和廉賢仁存全秉惠誠信介江安思恩英立孝敬壽耀懷恆根深本滋茂林壯棟柱升大道虔誠順健實作增隆
武清區尋氏字輩:丙廣玉紹培德繁榮茂
寶坻區尋氏字輩:振景文世殿,廣學蘊金玉,俊德肇常明,國家尚鴻儒,榮華慶中興
紅橋區尋氏字輩:憲洪維永延其培傳懷德本佩善憲法再興基
大港區尋氏字輩:風錦(福)吉學思(士)世榮如芳庭清志
漢沽區尋氏字輩:尊繩保維宗功信輪敦洪葉
山東金鄉字輩:昌玉文克廣之子言(延)傳 。
山東梁山汶上字輩:尋富系,學百德尚儉,萬年長如豐,“百”字是19世,2014年已有第26代如字輩人
湖南瀏陽字輩:(二世起)志達思顏孟,名賢代繼醇。英才逢盛世,道學本先民。孝友傳家澤,詩書啟後人。用能承祖緒,餘慶自長新。
山東費縣字輩:(第九代起)思大,嘉春三複克,希化玉景懷,興明增慶廣,中道有之方,宗德延世澤,新緒繼盛昌。
安徽明光字輩:一德自雙良果文護,仕本鍾林秀,英華翠滿庭,金玉和鳴後,堯天舜世長。
江蘇淮安市盱眙字輩:世德其昌,國家之強。貽善來本,克寶延長。
雲南宣威字輩:文天開應日,國大自逢良。太(泰)昌盛世順,倫定必元方
山東曲阜字輩:德士丙建康樂萬年
銅川堡子上和張彎子字輩:從康熙年代排起,傳承今已經發展到13世。祖聖乃榮典,克益玉(生)文(振),建功立業,增創博愛。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