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姓圖騰(檀氏圖騰)
檀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有三,一是以祖名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蘇忿生、大臣檀伯達受封於河內。檀伯達之後代子孫,有的以祖名檀為姓,稱為檀氏,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檀氏。二是為春秋時姜太公之後,以封邑名為氏。三是據《魏志》所載,出自鮮卑族檀氏。檀姓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第五百一十五位。
【釋義】檀,“樹名也”。一種落葉喬木,木材堅韌,可製作車輛和用具。
【得姓始祖】
檀伯達:西周初,周武王大臣檀伯達受封於河內,檀伯達後代子孫,有的以祖名為姓,稱為檀氏,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黃河以北)皆有檀氏。
各支始祖
檀滿德:檀氏入閩始祖是檀滿德,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閩,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孫分佈福建各地。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殷商時檀伯達之後,以祖名為氏。
據古書記載《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為溫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古代“河”之治所懷縣,位於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檀伯達後代子孫,有的以祖名為姓,稱為檀氏,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黃河以北)皆有檀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為春秋時姜太公之後,以封邑名為氏。
南宋鄭樵撰《通志·氏族略》,認為檀氏因居住魯國瑕丘檀城而自稱“檀”氏:“齊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為氏。”同時指出,瑕丘在魯而不在齊國,因此猜測:“或齊公族奔以魯者。”而得檀姓。
源流三
姜太公後代。唐封演著《封氏聞見記·武監》記: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置先師太公廟,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姜氏等四十八姓,刻石為記”。但認為檀氏是姜太公後代的說法,除了傳說,沒有其他史料支援。
源流四
源自其他少數民族。據《魏志》所載,出自鮮卑族檀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檀氏祖上傳說沒有遷移史的,只有山東、山西盂縣、河南等地,可見其自古以來故土不離,也印證了三個發源地的論斷;山西五臺從盂縣遷來;河北欒城檀氏,祖上傳說從山西繁峙遷來,河北趙縣、平山、隆堯據說明朝(500年前)從山西遷來;安徽檀氏有個比較統一的說法(族譜記錄),是檀臻(道濟子)從京口逃亡燕國後,其子孫一支遷到安徽,繁衍至今;永泰檀氏亦有較統一的說法,是明洪武年間從安徽建德縣石門鄉臭樹園村入閩,再於明成化十八年從莆田仙遊潭頭遷入永泰文藻;廣西檀氏遷移有三種說法,一是1376年從山東搬來,二是宋代檀固被貶廣西的後代,三是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檀韶(福彰)從福州府遷來,與永泰同屬一支。
分佈
檀姓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第五百一十五位。當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湖北等地均有。
具體分佈
1、黃河北部
山西五臺縣建安鄉檀村有1000多人,陳家莊鄉檀家溝村有1000多人,東峪口鄉檀家溝村200多人(60戶),山西盂縣梁家寨鄉檀山坪村檀家溝村整村姓檀,柴莊亦有檀姓;河北石家莊市有檀姓,平山縣麻池鄉煙堡村很多人姓檀,趙縣四德、固德村很多姓檀,固德村80%姓檀,檀姓人口3000多人,任丘、隆堯、贊皇都有檀姓;任丘有數千人姓檀,趙縣、隆堯、平山加起來約檀氏2萬人,河北唐山路南區女織寨鄉(南郊一個、豐南一個檀莊)有不少姓檀的,樂亭縣毛莊鄉檀莊村幾千人姓檀,唐山和石家莊有6000人檀姓,欒縣範臺等兩個村80%姓檀,有家譜,晉州縣楊家營檀姓亦不少,秦皇島盧龍縣哈泊鄉大新莊村有檀氏;此外,黑龍江德都縣(現五大連池市)、吉林省長春、白城、遼寧省臺安縣、大連、瀋陽、黑山縣檀屯(已歷五代)、內蒙古鄂托克旗、北京有星零檀姓居住。該區小計檀氏約有3.5萬人。
2、黃河以南中西部
河南洛陽市檀家莊有檀姓有2000多人,長恆浦西區單寨有1000多人,三門峽澠池縣南堡鄉南村全村姓檀,濮陽亦有檀氏;湖北襄樊市棗陽縣檀家灣鄉3000多人姓檀,有檀家祠堂,十堰亦有檀氏;湖南省衡陽市金蘭鎮檀橋村、檀山鄉、檀山村可能有檀姓人口;新疆烏魯木齊、四川成都據說也有檀姓人口居住。
3、黃河以南東部
山東金鄉縣檀莊村幾百人姓檀,單縣曹馬集鎮檀莊村少量人檀姓,單縣時樓鄉檀莊村100多人姓檀,汶上縣檀樓、檀園、苑莊鎮水坡村(我的老家)有一定數量檀姓居住,整個山東約3000人;江蘇省南京浦口區陡崗鄉、林山鄉、橋村鎮、烏江鎮有一定人數檀姓;浙江亦有檀姓居住;安徽省望江縣新壩鄉好幾個村整村姓檀,東至花園裡鄉祠村、步頭、花山村等五個村姓檀,族譜很全,勝利鎮、洋湖鎮也有檀姓,石臺縣、懷寧縣、安慶市都有一定數量檀姓居住,整個安徽約2萬多人;福建永泰縣同安鎮五個村姓檀,約6000人,福州晉安區鼓山鎮100多人(鼓山腳下);廣西靈山、北海均有檀姓,靈山檀圩、檀壇、北隆、煙敦、靈城、文利鎮居住有檀氏,其中檀圩鎮秋風塘、謝賴、亞頭嶺、垌表、那容嶺、社嶺、三合水、保子、華屏、大水垌10個村檀姓3萬人以上,桂南橫縣石壙、古逢、浦北福旺、欽州青塘、那麗、那思、防城等都散居著檀氏;雲南富寧、海南省亦有檀姓。該區小計檀氏8萬人。
4、海外
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舊金山唐人街(100多人)、日本、韓國均有檀姓後裔居住。朝鮮開國之君是檀君,至今還有檀國大學;該區小計檀氏1000人(不包括韓國、朝鮮)。
【郡望堂號】
郡望
清河郡: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省淮陰西南。後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淮陰市、淮陰縣。
高平郡:約置於南北朝劉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廢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共存在約170餘年。治高平,北齊遷任城(今屬山東濟寧)。
平盧:治所今山東省青州市。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集禮堂等堂號。
字輩
高平郡檀氏家乘
西莊譜
世序
念千省道仁 中覺克時文
應良正之志 啟自文元世
家先德傳基 朝廷昌運詒
名才慶永翌 繼序定光國
興旺開盛代 椿眩賀美辰
聲賢儀秀雅 昆仲賽華英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南城保障;
東魯名賢。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檀子為齊國臣,齊威王使守南城,楚人不敢為寇。下聯典指戰國時檀弓,善於禮,著有《檀弓篇》。
七言通用聯
作長城以綏萬里;
上彈章而劾三兇。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南朝宋將領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世代住京口。東晉末跟從劉裕攻伐前秦,為前鋒進入洛陽,又西進長安,屢立戰功;元嘉年間攻魏,官至司空。文帝認為他是前朝重臣,幾個兒子都善於作戰,便因猜忌殺了他。被殺時,他把幘(Zé 音責,指包頭髮的巾)投到地下,雙眼怒睜如火炬,說:“這是壞了你的萬里長城(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啊!”下聯典指北宋池州建德人檀固,字以忠,熙寧年間進士,紹聖初年,上書批評朝廷罷免宰相範純仁、呂大防及門下侍郎蘇轍,又彈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兇。
進士兩朝擁文武;
將軍一代號長城。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人檀武臣:字以忠,號思吾,少時好學,善讀兵法。明隆慶元年(1567年)中武魁,次年科進士,被任為宣州衛鎮撫,後升任楊州掘鎮守備。萬曆元年(1573年),倭艘入侵掘港,檀武臣提偏師打敗倭寇,並追逐至海上殲滅,親擒賊首二人。神宗降旨褒獎,升為德州遊擊,繼又升參府,治兵於楚。又因“徵苗”取勝,被召輔京營,授北京神樞營參將。他有大將風度,富於方略,善於知人,為官清廉,克勤克儉。下聯典指說南朝宋將領檀道濟事典(見上一聯“作長城以綏萬里”句的聯釋)。
【祠堂古蹟】
廣西檀氏宗祠
公園二零一九年一月十二日,歲次戊戌十二月初七,廣西檀氏宗祠落成,由廣西檀氏昭公十八代檀進等共同主持。
【典故軼事】
俊彥檀道濟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屬山東省)人,自幼父母雙亡,與兄姊流寓京囗。晉安帝隆安末年,隨劉裕鎮壓孫恩、平定桓玄之亂,以軍功先後封吳興縣五等侯、作唐縣男。
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檀軍先抵項城,後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但在進攻新蔡(今屬河南省)時,遭到了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抵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省滎陽)。秦徵南將軍姚洸屯戍洛陽,急向關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並會同其它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
對這些俘虜,晉將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征是為了弔民伐罪,怎好枉殺?”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迴歸鄉里,並申明晉軍入城後,應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王鎮惡克澠池,抵潼關。檀道濟和沈林子渡河北擊,進攻蒲阪(今山西省永濟),想以此繞過潼關,進入關中。但後秦守軍戰鬥力甚強,城堅難下。檀道濟不得不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後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餘人。秦軍受挫後退駐定城(今陝西省華陰東),據險固守。相拒數月,姚紹病死軍中。秦軍失去主將,無心戰守。八月,王鎮惡率舟師由黃河入渭水,至渭橋登岸,破後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後秦滅亡。
劉裕東歸後,任檀道濟為徵虜將軍、琅琊內史。及劉裕建宋,檀道濟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陽尹、護軍將軍。永初三年(422年),又奉命出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蘇省揚州),監淮南諸軍。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四人同為顧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喪,大舉南進,共出數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兗州、豫州大部分地區很快被魏軍奪佔。檀道濟聞警,率軍救援。軍至彭城,司、青二州並告危急,檀道濟領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軍薄弱,便統兵兼程往救。魏軍見宋援軍將至,撤去青州治所東陽(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之圍。檀道濟兵至東陽,軍糧耗盡,只得停止追擊,又見東陽城已殘敝不堪,移青州治所於不其城(今山東省即墨西南),爾後回軍湘陸(今山東省魚臺東南),阻止了魏軍南進的勢頭。
次年,因少帝遊戲無度,荒怠朝政,徐羨之等密謀廢立,召回檀道濟共謀其事。當睌,檀道濟與謝晦同宿領軍府。謝晦心懷恐懼,輾轉難寐,而檀道濟觸床即鼾聲如雷。為此,謝晦深深佩服檀道濟的鎮靜和膽量。次日,幾位顧命大臣入殿矯詔太后令,廢少帝,迎劉義隆入承大統。
文帝繼位之初,朝中大權仍掌握在徐羨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弒立之事,徐羨之畏罪自縊,傅亮被縛誅殺。當時,謝晦已出鎮荊州,聞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後算賬,便擁三萬精兵抗拒朝命。文帝從廣陵召回檀道濟,對他說:"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現在謝晦據荊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脅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濟說:“謝晦老練幹達,富有謀略,我過去與他同從武帝北征,入關十策,有九策出於謝晦胸中。但他未曾率軍決勝於疆場,戎事非其所長。若陛下信任,可讓我銜命征討,可一戰擒之。”文帝大喜,遂親統大軍數萬,以檀道濟為先鋒,溯江西上,擊潰謝晦。因此平亂之功,檀道濟進號徵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年),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前部到彥之進軍河南,收復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駐滑臺。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往救滑臺,軍至壽張(今山東省東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濟領軍奮勇衝擊,大破魏軍,並乘勝北進,前後二十餘日,連戰三十餘次,宋軍多捷,進抵歷城(今山東省濟南)。魏將叔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後,焚燒糧草,致使宋軍乏食,不能再進。此時,魏軍已攻下滑臺,數軍交攻於檀道濟。四面遇敵,軍糧又斷,檀道濟不得不引軍南還。魏軍乘隙追擊,宋軍畏懼,檀道濟乘夜命軍卒唱籌量沙,即以少數米粒覆蓋於沙上,以迷惑魏軍。魏軍誤以為宋軍仍有餘糧,不敢再追,只是集結於宋軍四周。檀道濟又命軍卒披甲執銳,自己卻乘輿便服,談笑風生,泰然若定,引軍徐徐而還。魏軍見狀,疑有埋伏,不復進逼。毫髮末損的檀道濟率軍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後,魏人憚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進位司空,鎮守尋陽。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後,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內文帝屢進讒言,勸其儘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扺御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適逢文帝病情好轉,臥榻召見,文帝慰勉鼓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啟程,文帝病情加劇。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託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訊息傳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人文風俗
檀姓非常古老,西周時就形成望族,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無論檀氏先祖還是今人,都秉持著保家衛國的傳統,對國忠心耿耿,對人赤誠坦蕩,否則也不會出現檀道濟一家滿門抄斬的悲劇;宋朝檀固鐵骨錚錚,冒死彈劾三兇;春秋檀弓專研“禮儀”,以禮待人。檀氏子孫善於習武,廣西有“四門拳法”,永泰有“三戰”和“四門”拳法,男女老少都掌握些許拳腳套路。檀氏還有奇怪的默契,從古以來都把檀寫成“枟”,廣西、河北、安徽、湖北和永泰檀姓都寫成“枟”,而不是永泰人杜撰出來的“錯別字”。流傳至今的有族聯:朱花綿世澤、皇杖綿世澤、渭水綿世澤等。檀氏還有崇文的歷史,永泰文藻檀雨潤明末清初在福州三坊七巷還專門建“書丁”供族人讀書,現名“景福堂珠寶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