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氏起源及歷史

鐵姓圖騰_鐵氏圖騰

鐵姓圖騰(鐵氏圖騰)

  鐵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中商朝遺民居地鐵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鐵丘,為古代丘名,春秋時期屬於衛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北部一帶。居住在鐵丘的商王朝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鐵丘氏,後分衍省文簡改為單姓鐵氏、丘氏等。現今中國大陸鐵姓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一位。

【得姓始祖】

  赫連·勃勃、鐵驪·回離保、鐵瑞、鐵木爾·塔識、鐵間、鐵木真

  各支始祖

  鐵鉉

  祖諱鉉字鼎石,行三。色目人(回回),1366年1月6日生於河南省鄧州市三里橋鐵家營,卒於1402年靖難之役。

  追諡祭奠

  1.明弘光帝追諡鉉祖為 “忠襄”。

  2.清雍正元年(1723年),鄧州知事、楚黃陳大年等在今鄧州市龍堰鄉姚營村為鉉祖建遺像墓。

  3.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為表彰鉉祖“忠烈”,命山東鹽運使阿林保為其建祠。阿林保選址濟南大明湖畔建鐵公祠。

  4.乾隆帝特賜“忠定”諡辭:策勵守城、氣吞伏版、才能優裕、志節堅剛。

  鉉祖後裔

  鉉祖馬氏誥命夫人臨終講“公有八子,一子(即桂公)現在”。

  根據對史料及各支族譜資料審慎分析,鉉祖八子名諱及落處為:

  戈公:戈公字奮武,生於1384年2月15日,卒於1456年8月12日;葬於常德小西門外黃土山麓老屋灣後,今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崗市村七組鐵家坪老屋灣。湖南常德支祖。

  桂公:馬氏誥命夫人出。葬於內黃縣大村鐵氏祖塋,墓右側為馬氏誥命夫人之墓,2004年10月18日內黃縣人民政府常務辦公會議,根據有關規定,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和評估,決定批准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內黃支祖。

  福安公:字玉山昆,楊氏誥命夫人出。生於1388年3月3日;卒於1452年10月12日;葬於偃師大口鄉鐵村南,其墓長型,頭北腳南,碑立於足下,系典型回族墓。河南偃師支祖。

  福書公:字玉岫,楊氏誥命夫人出。生於1396年,卒年未詳。葬於廣寧西,義州東南狼君洞回子山鐵氏祖塋,今遼寧義縣頭臺蒙古族自治鄉土龍山村鐵回溝自然村北溝山陽處。生二子:思明、復明;思明生子天錫,根據瀋陽和鹽阜遺留資料多方研考,天錫公應為江蘇鹽阜鐵(帖)氏支祖;復明生子天佐、天佑;天佐公為遼寧瀋陽支祖,這支族人於清鼎革時出關,併入滿洲八旗;天佑改姓滿,其後裔現仍篤信伊斯蘭教,主要居住在山東德州南門外,其支有十輩排字:永德景丙泰宏福吉慶祥;另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和遼寧瓦房店等地有部分族人文字。

  其他

  峰公,生、卒年未詳;葬於青州鎮青門西北。山東青州支祖。

  嵐公,生、卒年、落跡均未詳。是峰公同母弟。

  巖公,生、卒年、落跡均未詳。是峰公同母弟。

  屾公,生、卒年、落跡均未詳。是峰公同母弟。

  楊氏誥命夫人生有二女,其他夫人生女否未詳。

  經分析考證,鉉祖應有四位夫人,符合往昔朝代穆斯林的婚姻習俗。又以上鉉祖八子中,除戈公和桂公外,其餘六子名或字中皆有偏旁山字,又鉉祖父仲名公生三子,長子名鍾,二子名鏜,名中皆有偏旁金字。

  因靖難之役的影響,除瀋陽族支仍篤信伊斯蘭教外,其他各族支都已出教,鐵氏家族有的族支為避害而改有邵、沅、滿、買、失、馬、帖、李等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中商朝遺民居地鐵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鐵丘,為古代丘名,春秋時期屬於衛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北部一帶。居住在鐵丘的商王朝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鐵丘氏,後分衍省文簡改為單姓鐵氏、丘氏等,世代相傳至今,通常認為其為鐵氏之始,史稱鐵氏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回族,出自宋、元之際突厥族吐火羅國與 阿拉伯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鐵氏先祖鐵瑞或其先輩在成吉思汗率蒙古軍隊西征時,被從 波斯化的阿富汗地區突厥種族中括到中原地區者,主要為當地的工匠和藝人。

  鐵瑞先於元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到穎州冶鐵。因其善於冶鐵,遂以鐵為氏;或按照突厥回回取漢姓的習慣,以突厥人的慣用名中鐵木耳、貼木兒塔識等的首音節鐵或貼為姓氏,且鐵木耳含有剛強的意思。在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朝政府為解決襄樊之戰的軍餉問題,將鐵瑞徵編到鄧州軍屯。在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鐵瑞以軍屯改民屯,遂以務農為業。鐵瑞生一子名為鐵自修,業農;鐵自修生子鐵仲名;鐵仲名生三子:長子鐵鍾、次子鐵鏜、三子 鐵鉉。其鐵鉉官至明朝建文皇帝的兵部尚書,曾數次大敗燕王朱棣的北軍,斬殺燕王大將張玉。因“靖難之役”,鐵鉉被俘虜,之後在朝堂上被殺害,受其影響,鐵氏家族為避害而改有邵、沅、滿、買、失、馬、李等姓氏。回族鐵氏,多與其鐵、脫、貼、朵、妥、火等與蒙古族名字鐵木耳、貼木耳、脫不花等有關,為漢、蒙等民族融合於回族之後出現的姓氏。一部分鐵氏族源也“屬於突厥語族。”元朝任中書左丞相的康里人(撒馬爾罕東突厥部落)鐵木爾·塔識(鐵木兒·達識、帖木兒·塔識、帖木爾·達失)、以及任餘姚州同知(今浙江餘姚)的鐵間,也是哈刺魯人(信仰伊斯蘭教的西突厥部落)。此外,由於“鐵木耳於蒙古語作鐵解,突厥語族亦多取此名。兩族均屬於阿爾泰語系,語彙固多相同。

  另有個別回族鐵氏出自歸信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的名子。如在史籍《多桑蒙古史》記載:“阿難答(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刺之子)初為一回教徒撫養,歸依回教,信之頗篤。因傳佈回教於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萬人,聞從而信教者居其大半。”這些改信伊斯蘭教並融於回回民族中的蒙古族人,有取“鐵”為姓者。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鐵弗部,屬於以部族稱號漢化改姓為氏。

  秦、漢之際以及漢朝末期,匈奴部族在中國北部興起,在古匈奴語中,“鐵”之原意為鐵黑色強壯的馬。匈奴族為遊牧民族,對駿馬的尊敬由來已久,有取色如黑鐵之色的健馬為部落稱謂,因以姓氏者,有鐵弗、鐵伐、鐵驪(鐵力)諸部,為匈奴中最為強悍的幾個部落。南匈奴族鐵弗部,是古匈奴族人和烏桓族人、鮮卑族人的後代,漢史又稱其為雜胡。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考證:“鐵弗,劉虎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鐵弗乃因以為號。”因此,匈奴族鐵弗氏,屬於以號為氏。

  赫連·勃勃在世之時,曾改其支庶子孫為鐵伐氏,還得意洋洋地說:“庶朕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成為後世的一支鐵氏部落。匈奴族鐵氏部落族人,後多有取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鐵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古女真族,出自唐朝初期黑水靺鞨鐵利部,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鐵驪部,亦稱鐵利、鐵離、鐵甸、鐵勒、越裡吉等,是古代女真族中的一支原始部落。在史籍《遼史》中,有時以其代替五國部中的越裡吉,在史籍《金史》中有時將其寫作鐵勒。鐵驪部的先人為唐朝初期黑水靺鞨鐵利部民,後歸服於渤海國,當時渤海國設定有鐵利府。

  後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農曆1月,大遼國攻取渤海王城,農曆2月,鐵驪部即遣使向大遼國納貢。在契丹貴族將大批渤海人南遷時,其鐵驪部中有一部分被分散移居今遼寧省瀋陽市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東的西拉木倫河旁和吉林省農安縣等地,大部分稍向西徒,分佈在今黑龍江省鐵力縣一帶。在大遼國時期的鐵驪部,主要是指西徙的部分族人。鐵驪部以狩獵生產為主,也餵養馬等家畜。遼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鐵驪部使臣那沙向遼聖宗乞求佛像、儒書,遼聖宗耶律·隆緒“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記各一部”,這說明其時鐵驪部貴族上層已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鐵驪部為大遼屬國之一,在遼國時期設定有鐵驪國王府,以其首領為王管理其民;後又在黃龍府設鐵驪軍詳穩司,統領其兵馬。自後唐同光四年~遼天慶四年(公元926~公元1114年),鐵驪部屢向契丹貴族進貢鷹鶻、貂皮、馬匹等方物。鐵驪部還常與兀惹人作戰,並將俘獲的兀惹戶獻於契丹貴族。

  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鐵驪部酋長回離保率部眾歸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金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金太宗吳乞買(完顏·晟)以鐵驪人突離刺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族後逐漸融合於女真族之中。明朝以後,女真族鐵驪部落族人多取諧音漢字為姓氏,即稱鐵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鐵氏,多與蒙古族名字鐵木耳、貼木耳、脫不花等改漢姓有關,為漢蒙等民族融合後出現的漢、蒙等姓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穆爾察氏,亦稱穆爾扎氏、穆爾禪氏,原為紅海女真費亞喀部落,滿語為Murca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化)、瓦爾喀(今黑龍江圖門江流域及烏蘇里江以東濱海地區,東迄海濱及沿海島嶼之地,東鄰握集部,西接索倫)、阿庫裡(今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上游支流阿庫裡河流域),后冠漢姓為鐵氏、穆氏等。

  ⑵.滿族色哷哩氏,滿語為Sereri Hala,古穢貊族後裔,為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在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氏,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等地,后冠漢姓即為鐵氏。

  ⑶.滿族鐵氏,滿語為Tie Hala,傳說其先世就是鐵驪部族人,取漢族姓氏為氏,世居遼寧瀋陽。

  ⑷.滿族哲哩氏,滿語為Jeri Hala,漢義為“鐵砧子”,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多為鐵氏。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彝族、侗族、佤族、黎族、高山族、傣族、錫伯族、維吾爾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鐵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鐵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蒙古族鐵姓源自鐵木真後裔。鐵木真在宋開禧二年(1206年)統一蒙古諸部,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輩開始橫掃亞歐大陸,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是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元世祖於1279年滅南宋後統一中國。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後,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鐵木見(忽必烈幼子鐵蔑赤之子)為南平王,駐寧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時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蘇兩省北部)。由此可知:鐵木見是忽必烈之孫,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孫。鐵木見到河南後,漸從漢俗以鐵為姓。……明朝“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回族人鐵鉉時任兵部尚書留守濟南與燕王朱棣交戰,屢敗燕王。朱棣稱帝后,鐵鉉被誅戮。其族人於永樂元年(1403年)避難至山海關,隱居今錦州地區狼君洞。他們成為瀋陽鐵氏祖先。如今,鐵姓已成為遼瀋地區回族望族了。明末清初鐵姓遷到瀋陽的有鐵福、鐵仲、鐵奎、鐵桂、鐵元等祖輩幾代。有六人為官,其中鐵奎、鐵桂及其子鐵範金,皆為清代回族中較為顯赫的軍政官員。皇太極崇政五年(1633年)他們首先在瀋陽建立了南清真寺(又說清天聰元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年)。此後,回族人圍寺而居,便形成了後來的“回回營”,也就是瀋陽回族人的聚居點。乾隆、嘉慶年間,由於回族日益增多,又建成了東、北兩座清真寺(餘略)。鐵姓望居淮南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分佈

  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中國大陸鐵姓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十四位。以淮南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敦煌市、古浪縣、天祝縣、連城縣、武威市,貴州省的印江縣,山西省的代縣,黑龍江省,吉林省,河南省的方城市、內黃縣、許昌市、洛陽市偃師縣、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襄縣、鄧州市、濮陽市,山東省的濟南市、德州市樂陵縣、臨沂市、威海市、青州市,雲南省的昭通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錦州市,廣東省的珠海市,安徽省的淮南市、懷遠縣,浙江省的寧波市餘姚、台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樂都縣,四川省的瀘州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儀徵市、鹽城市,江西省的上饒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臺灣省等地,均有鐵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淮南郡:漢高祖劉邦時期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朝時期為壽州壽春郡。另外,唐朝時期有一淮南道,治所在揚州,其時轄地包括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唐朝中葉以後,淮南道置淮南節度使,治所仍在揚州。

  堂號

  淮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江蘇揚州儀徵鐵氏字輩:“家世守昌旗勝”。

  河南鄧縣鐵氏字輩:“明玉慶彥恆”。

  河南安陽內黃縣大村鐵氏字輩:“振守殿朝法同志方修家道德仁義廣純孝先世昌”。

  遼寧瀋陽鐵氏字輩:“兆恆毓廣大為德子能興”。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名揚蕊榜;

  忠著旃常。

  ——上聯典指宋代人鐵南仲,中進士,有文名。“蕊榜”,指進士榜。唐代進士榜在夜裡用淡墨書寫,因世傳大羅天(道教指最高天)在蕊珠宮(神仙的宮殿)放榜,當時人們又認為登第如登仙,所以稱為“蕊榜”。下聯說明代河南鄧州人鐵鉉,洪武年間由禮科給事中調任都督府斷事,太祖親自為他命字為鼎石。惠帝時為山東參政,燕王朱棣(成祖)起兵攻濟南,他親自登城守禦,多次打敗燕王兵,升兵部尚書。朱棣大軍已渡過長江,他仍屯兵淮上,終於兵敗被執。朱棣即位後,他不屈被殺。“旃常”,指旃與常,旃畫交龍,常畫日月,是王侯的旗幟。

  綱常萬古;

  節義千秋。

  ——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明惠帝。但此後不久,藩王勢力日益擴大,對帝位構成威脅。為鞏固帝位,朱允炆聽取大臣建議,意欲削藩。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燕王,勢力最大。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北平,發動了與侄子朱允炆奪取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允炆派大將軍李景隆征伐,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負責督運糧餉。李景隆兵敗,河北及山東北部各城守軍皆望風而潰。次年四月,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隨之包圍了濟南。此時,濟南城內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兵力單薄。危急時刻,正在外地為李景隆的北伐軍運送糧草的鐵鉉聞濟南危在旦夕,便“急趨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相約死守”。鐵鉉指揮軍民突擊加固城防,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將濟南合圍。攻守相持之際,朱棣令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鐵鉉見信後隨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開啟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原來,鐵鉉意欲藉此奉勸朱棣要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輔佐侄子朱允。見勸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燕軍架起雲梯攀城,鐵鉉便令手下士兵往雲梯上澆油引火焚燒;燕軍炮火將城牆轟破,鐵鉉便令士兵用帳篷裹上草蓆塞住。久攻不下,朱棣便圖謀破釜沉舟,掘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城。為了濟南百姓的安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一日,城門忽然大開,千餘軍民突湧出城,跪在朱棣馬前哭訴求降,迎其入城。而此時,鐵鉉早已命人在城門上懸置鐵閘,伺機砸死朱棣。朱棣不知有詐,遂下令停戰,在城內向導接引下,僅領數騎自西門(濼源門)入城受降。剛入城門,突兀落下的鐵閘旋即砸爛了朱棣的馬頭,知是中計的朱棣換馬急返,倖免一死。怒火中燒的朱棣回營後遂令手下士兵以火炮日夜猛轟城牆,鐵鉉見城崩只在旦夕,心頭又忽生一計。他讓人制作了許多朱元璋的靈牌,並把它們供在城頭上。朱棣見城牆上有其父靈牌,不便繼續炮轟,只好停戰。圍城三個月後,朱棣引軍退走,鐵鉉趁亂出城追擊,燕軍大潰而去。濟南解圍後,朱允遣臣賜金慰勞濟南守軍,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得以免受戰火的泉城百姓於是稱鐵鉉為“城神”。

  七言通用聯

  光前須顯十進士;

  裕後還朝五尚書。

  ——全聯典指元末明初,在江南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做官的忽必烈之孫鐵木見(又作鐵木健)的九子一婿面臨被朱元璋誅殺、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追趕的險境。鐵木見曾任元朝宰相,他的九子一婿就是在滇南傳說很廣的九子十進士,據說曾全部中過進士,有四太守、五尚書、一侍郎的官銜。其中的第七子在廬州鳳錦橋邊與眾兄弟告別後,更姓為餘氏後逃往西涯(今西部地區),後落籍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

  問族一門四太守;

  尋宗六部五尚書。

  ——此聯亦為鐵氏改餘氏支系之餘姓宗祠通用堂聯。

  四海論交見豪氣;

  一門風雅喜多才。

  ——張之萬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劉鶚撰、鐵保書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小滄浪,在庭院內西南隅。清乾隆五十七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簷,外設圍廊坐欄。簷下懸山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闢古典式小門,面湖,門額懸“小滄浪”匾額。整個建築,採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清朝著名小說家劉鶚曾在《老殘遊記》中描繪在這裡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映”,為明湖一大景觀。這裡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裡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此副聯語,鐵保即席書丹。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十二言通用聯

  大節凜東藩,四百載至今如昨;

  崇祠留北渚,萬千劫雖死猶生。

  ——清訥近堂(訥爾經額)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東山再起。次年正月,他率大軍繞道南下,最後攻下金陵(今南京),奪得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鐵鉉也在淮南被俘。朱棣命人割掉鐵鉉的耳鼻,又割下他的肉燒熟後逼他吞下,問他好吃否,這個鐵鉉也是個硬骨頭,大聲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的。查閱《明史》,裡面有一段記載:“燕王即位,鐵鉉被執,入見;背立庭中,正言不屈;割其耳鼻,終不回顧。成祖怒,臠其肉納鉉口,令啖,曰:‘甘乎?’厲聲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至死,罵不絕口。”《明史演義》第二十六回亦載,“燕王棣入京後,兵部尚書鐵鉉,受逮至京……喝令寸磔廷中。鉉至死猶罵不絕口,燕王復令人舁鑊至殿,熬油數鬥,投入鉉屍,頃刻成炭。導使朝上,屍終反身向外。嗣命人用鐵棒十餘,夾住殘骸,令他北面,且笑道:‘你今亦來朝我麼?’一語未完,鑊中熱油沸起,飛濺丈餘,燙傷左右手足。左右棄棒走開,屍身仍反立如前。不愧鐵鉉。燕王大驚,乃命安葬。”對於《明史》中這一段記載的真實性,現代作家郁達夫曾在其《暴力與傾向》一文中表示“雖然還有點疑問”但“私刑儘管由你去用,暴力也儘管由你去加,鐵鉉的屍骨,卻終於不能夠使它北面而朝,也是人類的一種可喜的傾向。”據說,鐵鉉被誅戮後,其父母被髮配到海南,長子充軍,次子為官奴後被虐待而死。

  湖尚稱明,問燕子龍孫,不堪回首;

  公真是鐵,惟景忠方烈,差許同心。

  ——嚴正烺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執節坐庭南,百折不回,應知鼎內肝腸皆鐵;

  奇忠鍾塞外,寸磔以報,誰識先生色目中人。

  ——俞樾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鐵板下山城,至今蘆荻秋風,猶是軍聲動鼓角;

  銀塘開水榭,對此芙蓉初日,最難清氣得乾坤。

  ——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祠堂古蹟】

  鐵公祠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邊,是一處為紀念忠義不屈的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的長方形祠堂。

  鐵公祠是國家5A級景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景區的組成部分,坐北朝南,為硃紅大門,邊有半壁曲廊,有石碑與佛公祠相隔。附近有北極廟、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亭、雨荷廳等建築景點。鐵公祠內有鐵鉉銅像,高2.3米,重1.8噸。

  鐵公祠東大門為鎖殼式門樓,硃紅大門,迎門有太湖石,屹立於松蔭之中。大門以北,是半壁曲廊,廊壁上闢有花窗,框成幅幅小景。鐵公祠居西,中間有石碑相隔。兩祠都是三間,坐北朝南,前簷出廈,歇山起脊,紅柱青瓦,顯得古樸而肅穆。鐵公祠西為“湖山一覽樓”,中間由遊廊相連。樓高二層,各五間,登樓可觀賞碧波盪漾的大明湖全景,遠眺城南染煙含黛的群山。

  【典故軼事】

  鐵骨錚錚——鐵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駕崩後,將皇位傳給了他最喜愛的孫子朱允炆。然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朱允炆的做法憤憤不滿,一直計劃著取而代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起兵造反。

  蓄謀已久的燕王朱棣終於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後,先在今天的河北和山東地區打敗了李景隆的大軍,眼見大軍就要攻打到濟南城下,此時還在負責運輸糧草的鐵鉉聽到訊息後,馬上偷偷潛回了濟南城,號召了當時城內所有可以上前線的遊兵散將抵抗燕王朱棣的進攻。不久反叛的大軍就到了濟南城下,朱棣派人送了一封勸降書給鐵鉉,沒想到鐵鉉不僅沒有買賬反而回信羞辱了燕王朱棣。

  朱棣大怒,決定以水攻的方式淹沒濟南城,迫使鐵鉉投降,以求不戰而勝。但是鐵鉉豈能這麼輕易的服軟,他心生一計,讓所有守備濟南城的將士們佯裝投降逃跑,然後派出一名白髮蒼蒼的老者去到燕王朱棣的營帳中表達濟南城內百姓都願意投降燕王的想法。朱棣喜出望外,前往濟南城中接受百姓的跪拜。就在此時,城門上由鐵鉉提早命人用堅硬鋒利的鋼鐵製作而成的閘門突然落下,如果不是稍有偏差落在了馬頭上,那燕王朱棣恐怕在那時候就已經腦袋分家,死於濟南城了。

  這次的朱棣更加的憤怒了,他調集了所有精銳力量集中攻打城門,然而此時鐵鉉卻做出了一件更加讓人出乎意料、措手不及的事情,他將燕王朱棣的父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牌位畫像懸掛在了城門上面,這下朱棣即使想要繼續攻打也是不能夠了。射擊先帝,而且還是自己的父親,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真的做了,豈不要落人詬病。

  後來在朱棣成功後,朝中擁護朱允炆的力量失去了依靠,也就徹底的土崩瓦解了,這其中也包括鐵鉉。於是,他被朱棣擒獲。

  鐵鉉見朱棣時,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顧,終不可得。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鐵鉉仍不屈服,遂受磔刑而死。當時朱棣還吩咐左右,架起油鍋把鐵鉉炸了,大殿上頓時充滿了焦煳氣。朱棣怒道:活著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頭灰你也得朝拜我!太監急忙把鐵鉉的骨架用鐵棒夾著令其轉身,沒成想此時油鍋裡一聲爆響,熱油從鍋裡飛濺出來,直燙得太監們嗷嗷亂叫,鐵鉉的骨架硬是沒有轉身。成了真正的“硬骨頭”。

【家訓格言】

  《鐵氏家訓》

  剛強:堅持真理,寧折不彎,凜然正氣,忠心赤膽。

  求精:習文練武,百業求精,勤勞儉樸,光照後人。

  為民:疏財仗義,廣交友朋,德高品尚,服務大眾。

  誥命夫人馬太君遺訓

  精讀詩書休做官,忠孝節義當週全。

  和睦團結重勤儉,善良賢惠自平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