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氏起源及歷史

四姓圖騰_四氏圖騰

四姓圖騰(四氏圖騰)

  四姓是中華罕見姓氏之一,讀音作sì(ㄙˋ),繁體字仍為“四”,不可寫作“肆”。其源有三:一是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卿,屬於以諡號為氏;二是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三是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杜爾伯特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四姓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七百九十六位,在臺灣省因“四”與“死”諧音,因此改稱四方氏(與合姓四方氏不同宗、不同源),名列在第一千八百二十一位。

【得姓始祖】

  子四魚、乞顏·道蛙鎖呼爾

  子四魚:春秋時期宋桓公之子。在子四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四氏、或魚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四氏族人皆尊奉子四魚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卿,屬於以諡號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

  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負責軍事的上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宋湣公的戲弄和侮辱,忿而殺之,隨後立公子子游為君。南宮長萬的弒君舉動不管事出何因,皆為大逆不道,因此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

  這位宋桓公的寵妃甚多,生有七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太子子茲甫繼位,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君主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四個兒子子四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四氏、或魚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四氏族人皆尊奉子四魚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自、獨、膊四個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稱為姓氏,後漢化分稱氏、自氏、獨氏、膊氏,並世代沿傳至今。

  在古代,“”字就是“死”的古體字,因此,氏就是死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396)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後,氏(死氏)與大多數鮮卑民族一樣,皆融入漢族。

  隋、唐以後,有氏(死氏)族人嫌其姓氏用字不雅,遂改為諧音的思氏、肆氏、氏、亖氏等,但原本的氏(死氏)仍世代相傳至今。其後,肆氏、氏、亖氏皆簡化為四氏,世代沿傳至今。

  按:

  近有學者認為該支四氏、死氏是由“自獨膊氏”複姓演化而來,這是錯誤的。自、、獨、膊是鮮卑拓拔部中各自獨立的四個小氏族部落,不是一個複姓部落。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杜爾伯特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杜爾伯特氏,本稱杜日伯德氏,詞幹就是“杜日伯”,蒙語為□□□□□,漢義“四”。

  據史籍《蒙古秘史》的記載,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第十二世祖乞顏·道布莫爾根的兄長乞顏·道蛙鎖呼爾有四個兒子,被合稱為杜爾伯特氏,世代相因且一直遊牧於嫩江兩岸,史稱杜爾伯特部。

  一直到清朝初期的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滿清政府正式統一中國後,在蒙古地域開始實行盟旗制,即將整個漠南地區分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並定名為東四盟、西二盟,其東四盟之一定稱為哲里木盟,杜爾伯特部隸屬之,後改製為杜爾伯特旗。

  蒙古杜爾伯特部族人,在明清時期即有取姓氏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四氏,主要分佈在今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旗一帶,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七百九十六位,在臺灣省因“四”與“死”諧音,因此改稱四方氏(與合姓四方氏不同宗、不同源),名列在第一千八百二十一位。

  今雲南瀘水,廣西灌陽,山西太原、長治、運城、臨汾、朔州及呂梁地區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佛教經典“忍辱度無極”:

  在一個月黑的夜晚,在一戶堆滿稻草的貧民家裡,一聲響亮的啼聲劃破這萬籟俱寂的長夜:“哇!哇……!”一個新生的男嬰降臨人世。可惜,這是一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的貧窮人家,新生的男孩未曾新增這個家庭任何喜悅。

  嬰孩的雙親垂著頭低聲商量著:“把這孩兒送走吧!這孩子跟著我們不會幸福呀。”

  母親捂著臉,淚水從併合的指間滲出、流下,硬嚥地說:“好吧!那隻好將他置於街道旁,希望善心人士能將他帶回撫育成人。孩兒,媽不是故意的啊!只是家貧,無奈……”

  皎白的月光從半掩的窗戶洩進房間,映照在嬰孩純潔無染的雙頰上,童貞的孩子無邪的面頰,尚帶著一絲微笑,絲毫不覺至此將展開的乖舛人生。

  收養孩子的大富豪姓名就叫四姓。然而四姓本性反覆,在收養嬰孩的數月後,自己的妻子有了身孕,於是四姓萌生了惡念,他僅以單薄的布包裹著養子,將他棄置在一個大坑中。

  所幸,這個嬰孩與生帶來的深厚福澤竟感動了母羊前來哺乳。當牧羊人早晨見到這孩童時,不禁欣喜地嘆道:“上天怎會將孩子遺留在此呢?”於是將孩子帶回撫養。

  這件事不久即傳入四姓的耳中,不禁悵然悔恨,於是又將嬰孩要回,繼續撫育。

  可好景不長,數月後,四姓的妻子產下了一個男孩。四姓再度心生惡念,又將嬰孩棄置於車輛往來的道路當中。隔天,一位大商人駕著數百輛牛車路經此地,由於這養兒的宿世善根福報,所有的牛都在養子被棄置的地方前停了下來,任憑大商人如何鞭韃也不肯前進。大商人感到怪異,便下車查詢原由。當商人一見到孩子時,驚呼道:“上天怎麼會將天子留在這呢?”於是抱起孩子,萬分愛惜的將嬰孩帶上車。

  途中,一位孤獨無依的老婦人請求將嬰孩交給她撫育,大商人便將嬰孩託付給這位老婦人。沒想到,心性不定的四姓富商道後,又心生悔恨,懊悔交加地以奇珍異寶將嬰孩再度換回。

  數年後,嬰孩日漸長大,和四姓的親子比較起來,嬰孩較之四姓的兒子更加聰慧靈敏。於是,四姓漸漸地又萌生了殺害嬰孩的念頭。然而,孝順的嬰孩從不因養父三番兩次的噁心而生仇恨,反而更加孝順養父。

  再一次地,四姓咬牙設計欲殺害嬰孩,便謀請嬰孩帶一封家書至一位冶金大師處所。那家書上寫著:“自從這孩子來到我家之後,導致家中疾疫橫生,財寶耗盡。見此書後,請遵照佔卜師的囑咐,將他投入火中。”

  嬰孩持家書走在路上,遇見了四姓的親兒子。四姓的親兒子正因之前一場豪賭危及家產,躊躇在家門前不敢回去,一見嬰孩,便高興地將嬰孩手中的家書搶去,交待嬰孩替其將賭輸的錢財贏回,之後便急忙地藉口替嬰孩將家書送至冶金師處,實際上是躲避債主的追迫。待四姓得知此事後,趕忙騎上快馬欲追回親兒子。然而為時已遲,親兒子早已被冶金大師投入火中,化為灰燼。

四姓因過度悲憤和懊狠,身染沉痾,日後又一次欲殺害嬰孩以報親子被焚之恨,卻再次失敗,便因極度惱怒而亡故。而孝順的嬰孩則因四姓的亡逝而悲傷不已,虔誠地追慕在養父墳側,並且繼續經營四姓原來的各種產業,清償了所有債務,安養照顧家眷,侍奉養母絲毫不敢懈怠。後來,他的孝行、不念養父不義的心量,在後世被傳為佳話,並被佛家記載入《佛教逸事》之冊,讚譽為“忍辱度無極”的典範。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