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姓圖騰(十氏圖騰)
十氏(拾氏、什氏)是一個源出少數民族的古老姓氏,讀音作shí(ㄧ)。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拾賁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十氏(拾氏、什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四十二位,在臺灣拾氏族人拒絕使用簡字“十”為姓氏,名列六百五十三位。
【得姓始祖】
拾賁文(封文):拾賁文是北魏文成帝時的一名戰將,封天水公、鎮西將軍。一般十姓人以拾賁文也稱封文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拔部拾賁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拾賁氏,亦稱是賁氏,是古代鮮卑族拓拔部中的一個氏族部落。
拾賁氏族最早的歷史,見於南朝宋國的史學家何承天(公元370~447年)所著的《姓苑》,之後又有北齊史學家魏收(公元506~572年)在所著的《魏書·官氏志》中亦記載:“二年,索虜拓跋浚遣偽散騎常侍、鎮西將軍、天水公拾賁敕文率眾寇清口,清口戍主振威將軍傅幹愛率前員外將軍周盤龍等擊,大破之。”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所記載的拓跋浚(公元440~465年),即為北魏高宗文成皇帝(公元452~465在位),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嫡孫,即監國視政、太子拓跋晃之嫡子,在位期間年號有四個,分別為興安(公元452~454年)、興光(公元454~455年)、太安(公元455~459年)、和平(公元460~465年)。
北魏文成帝在乳母常太后的保護下於十二歲正式登基,卻因年紀幼小而始終為常氏的陰影所困擾。直到他二十歲時常氏去世後,才開始真正展露頭腳,其文治武功多有建樹。在北魏文成帝當政期間,積極恢復佛教,開鑿石窟,創造了千古流傳的石窟文化。北魏文成帝的性格柔中有剛,善於在錯綜複雜的朝野紛爭中掌握“度”而得之平衡。可惜的是,拓跋浚在二十五歲即病逝,葬於雲中金陵(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拾賁文,就是北魏文成帝屬下的一員著名戰將,以擅長突襲著稱,因戰功卓著,歷任散騎常侍、鎮西將軍、天水公。在南朝宋大明二年(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拾賁文就曾率軍突襲南朝劉宋政權的清口地區(故淮安,今江蘇楚州),結果被早已有備的清口守將、振威將軍傅乾愛率前員外將軍周盤龍等擊退。
拾賁氏名人在北魏時期多在軍旅,隨著北魏王朝在北魏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6年)漢化政策的大規模實施,其姓氏多改為封氏,而後北魏王朝急速衰敗滅亡,其族人大多在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西魏恭帝元廓即皇帝位後,去年號,稱元年,改元氏複姓拓跋氏,改漢姓復為鮮卑原姓,之後該支封氏又改回拾賁氏。隨著不可倒退的歷史程序,拾賁氏一族最後又絕大多數融合於漢族,再又許多任改回漢姓封氏,亦有族人取部落名稱收音之諧音漢字改為漢拾氏者,再後又有人簡文為十氏、什氏、是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十氏(拾氏、什氏)是一個源出少數民族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四十二位,在臺灣拾氏族人拒絕使用簡字“十”為姓氏,名列六百五十三位。
今安徽省的池州市青陽縣,江蘇省的徐州市九里區,天津市,臺灣省等地,均十氏(拾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字輩
宗紹世登功士履,方景以克文兆興。
培慶光傳延大德,玉開成立繼源長。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