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圖騰(三氏圖騰)
三(叄)姓是中華罕見姓氏之一,讀音作sān(ㄙㄢ)。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地名,出自滿族古居地叄牲,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叄)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六百一十八位,在臺灣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
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
宋桓公這個君主的寵妃特別多,生有七個兒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長子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齒序名字為姓氏者,稱三氏、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滿族古居地叄牲,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叄牲,亦稱三姓,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稱,即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所轄伊蘭市。
叄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與松花江合流處,瀕松花江南岸,東臨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環繞,為水陸交通要地。
虞、夏、商時期,叄牲為肅慎之地;漢、晉時期為挹婁之地,東漢朝中葉至唐朝時期,大批漢族人開始遷居該地;南北朝時期屬安骨部的屬境;隋朝事情為靺鞨之地;唐朝時期則屬忽汗州;遼國時期,叄牲為五國城部之越裡吉部地,金國時期屬胡裡改路(今依蘭),元朝時期於該地設胡裡改萬戶府、斡朵憐萬戶府(今依蘭附近)。明朝時期再置和屯衛。
歷史上,建州女真曾居於該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稱其地為和屯噶珊(古城屯),後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於該此,因此改稱“依蘭哈喇”。在滿語中,“依蘭(yilan)”漢義為“三”,“哈喇(hala)”漢義為“姓”,故稱叄牲(三牲、三姓)。後來,舒穆魯氏赫哲族人又遷來該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滿清政府於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兩百名,編為四旗,自吉林烏喇(今吉林吉林)揀派協領一員統轄。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叄牲築城駐守,為清朝前期東北地區的重鎮。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設定副都統,管理旗務,鎮守地方。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農曆1月,東北地區建行省,改將軍為總督,叄牲改設為依蘭府。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4月,依蘭府設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蘭府改置為依蘭縣,今為黑龍江省依蘭市治所之地。
在清朝初期,叄牲曾一度為沙皇沙俄所霸侵,後在康熙大帝詔令指揮的著名“雅克薩之戰”中被中國軍隊奪回。其地原住居民多為女真族、蒙古族、鄂倫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叄牲氏、叄姓氏、叄布氏等,後多省文簡化為漢字單姓,稱叄氏,簡筆為三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六百一十八位,在臺灣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今北京,山西運城,湖北武漢,廣東吳川,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今天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從古代起就有三十幾個大小不同的民族在那裡繁衍生息。儘管他們的歷史發展程序相差有別,但他們都為創造這一地區的古代文明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貢獻。那些民族,分別屬於烏果爾-芬語系、突厥語系、滿-通古斯語系和古亞細亞語系,其宗教信仰在古代均為圖騰崇拜和原始薩滿教,後來又陸續接受了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及天主教的分支東正教。
大體上看,遠東地區南部的各個民族發展程度較高,有的已經達到封建社會階段。其中,有些民族受古代中國的影響較大,甚至有的地區曾受中國王朝所管轄,是中國的一部分。地處北部的小民族十分落後,直到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大多數小民族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可剛剛進入階段社會。
在黑龍江流域,公元前1050年左右,華夏族的周武王姬發滅掉商朝末代君主子辛,建立西周王朝。黑龍江的肅慎向周王進貢弓弩。東周時期,黑龍江流域有兩大民族東胡和挹婁(肅慎),都是通古斯民族,有圖騰崇拜,後來信仰薩滿教。
東漢末期,匈奴在故土亡國後,東胡的烏桓部佔領蒙古高原和黑龍江上游,成為草原驕子。烏桓部被漢族曹操擊敗,東胡民族的鮮卑部強大起來,控制了黑龍江上中游和蒙古高原,鮮卑民族初步形成,並分為段部、慕容部、乞伏部、拓拔部、宇文部、柔然部。
鮮卑族大部南遷後,柔然部取代了鮮卑族蒙古和黑龍江的地位。南朝梁承聖四年(公元555年),突厥族滅掉柔然部,柔然部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成為室韋族的祖先;柔然部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族人的祖先。
唐朝滅掉高句麗後,高句麗大將大祚榮跑到黑龍江建立了渤海國,國民主要是三江平原的黑水秣褐和居住在今天吉林省粟末秣褐,國王朝鮮族人大祚榮及後代逐漸秣褐化,融入秣褐。
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丹族在巴林左旗建立遼國,滅了渤海國,統治著渤海國境內的女真族,疆域達到鄂霍茨克海。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黑龍江的土著女真族在阿城建立大金國,擺脫遼國獨立,並在北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滅掉遼國,契丹族人耶律大石率部分遺眾跑到中亞重建遼國,稱西遼。
後,室韋族人演變成蒙古人,黑龍江流域屬於元朝遼陽省管轄。
明朝前期,漢族征服苦兀(庫頁島),在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建立努爾幹省,管轄黑龍江流域。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黑龍江土著民族女真族擺脫明朝獨立,建立後金。當時,大興安嶺東側是海西女真、三江平原是野人女真,吉林省是建州女真。錫霍特山脈和庫頁島是赫哲族,從鄂霍茨克海沿岸南沿烏第河-外興安嶺一線直至額爾古納河居住著鄂溫克人(索倫人、雅庫特人),結雅河居住著鄂倫春人。他們都是當地的土著,屬於通古斯民族,歸後金管理。貝加爾湖以東則住著布里亞特蒙古族人,不受後金政權管轄,這就是後來在《尼布楚條約》中,清朝把貝加爾湖東側割讓給沙俄的原因。
在公元十六世紀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還不是沙俄的領土。這一時期,俄羅斯剛剛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領土面積僅為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歐一角,與西伯利亞相距遙遠。從公元十六世紀中葉沙皇伊凡四世執政,沙俄才開始向東方擴張,逐步吞併了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大片領土,將疆域擴充套件到太平洋岸邊。在沙俄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礙是與沙俄毗鄰的西伯利亞汗國。
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募軍隊,添置武器,伺機侵佔西伯利亞汗國。
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託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沙俄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絡,鼓動他入夥,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殖疆土效勞。
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經過長期準備後,葉爾馬克率領拔白四十人的隊伍,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俄寇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託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當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沙俄擴張立了下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受到鼓勵,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
沙俄寇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努,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了二十多年。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俄寇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其侵略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沙俄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公元十七世紀的三十~四時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以後,派遣重兵,興建城堡,把持軍事據點,以鞏固新佔領的地區。並以這些據點為大本營進一步染指巴拉賓大草原。沙俄為佔領鄂畢河中下游地區,還揮師北大,相繼滅了彼雷姆酋長國和葉潘恰酋長國,在那裡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圖林斯克城。烏拉爾山脈北部和鄂畢河下游地區,沙俄歷史上稱之為“尤格拉”和“伯紹拉”地區。那裡長期居住著薩莫耶德人、漢特人和楚德人等,他們的水產業和毛皮業非常出名,沙俄人對那裡的財富覬覦已久。沙俄滅掉西伯利亞汗國後,為徹底征服鄂畢河下游地區鋪平了道路。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戰勝了治特人以後,沙俄在漢特人蘇格穆特瓦什城的舊址上,建立了別列佐夫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向塔扎河流進軍,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在塔軋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結亞城,這標誌著沙俄已基本上佔領了鄂畢河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沙俄又加緊了向鄂畢河上游的推進,於託木河口建立了託木斯克城。在這一帶,俄寇又同當地蒙古和吉爾吉斯等民族發生了激烈鬥爭,並開始逼進中國西北邊疆。
從公元十七世紀初起,沙俄又繼續東擴,在二十年代佔領了葉尼塞河地區。沙俄東進主要是靠著西伯利亞的長川巨流,沿著縱橫交錯的大河小溪,從一條流駛入另一條河。在兩條相近的水、河流中間的地帶,沙俄人稱之為“連水陸路”,冬季則可涉冰而行。“連水陸路”可以縮短許多路程。到公元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初,沙俄人已經佔據了葉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區。
在哥薩克的殖民過程中,已經探聽到了有關勒拿河的訊息。並獲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線資料。沙俄政府在佔領了西伯利亞的兩大水系之後,還想佔領第三大水系勒拿河。於是,他們從北方的曼加結亞和南方的葉尼塞斯克兩地同時派兵前去佔據勒拿河。哥薩克軍隊主要是透過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經常使用的古道,沿連水陸路,越過大小眾多河流來到勒拿河流域的。他們沿河上下掠奪財物,建立據點。先後建立了中維柳伊斯克、下維柳伊斯克和上維柳伊斯克。公元1638年,沙俄政府下令成立雅庫茨克督軍府,把勒拿河地區大片信封強行併入沙俄版圖。雅庫茨克最初建於勒拿河右岸,公元1643年督軍戈洛文下令遷城於河的左岸。此後雅庫茨克成了沙俄進一步向東北亞地區遠征的指揮中心。
東北亞的地理條件更為複雜,除了高山縱橫、河流密佈外,還瀕臨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從公元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末,沙俄哥薩克開始了向東北亞的遠征。他信主要是從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達東北亞各地、或者是透過幾條不同的路線到達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東推進的過程中,沙俄殖民主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營地。例如,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雅納河建立了維爾霍揚斯克,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揚斯克;在印迪吉爾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維爾斯克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米哈伊爾斯塔杜欣等人到達科雷馬河,並先後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馬斯克三個冬營地。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公元十七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哥薩克的足跡已遍及東北亞各地。接著,他們開始向堪察加半島挺進。這時的堪察加半島住著伊傑爾門人、科里亞克人、愛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們在那裡從事捕鮃業和狩獵業,過著原始生活。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雅庫茨在督軍派哥薩克到阿納得爾堡。其中一部分人於次年到過堪察加半島。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初,哥薩克五十人長阿特拉索夫集結一百五十人的隊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島,在那裡與當地人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之後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並派人守衛。到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整個堪察加半島被征服,併入沙俄版圖。沙俄在佔領了東北亞和堪察加半島以後,又加緊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挺進。
在沙俄向西伯利亞與遠東的擴張過程中,也把侵略觸角伸到了貝加爾湖和黑龍江地區。公元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沙俄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貝加爾湖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幹斯克(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後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於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這樣,沙俄軍隊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為進一步南下和東進打下了基礎。
從貝加爾湖南岸,沙俄軍隊一路南下直逼中國的蒙古地區,一種東進抵達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進而入侵黑龍江。沙俄人在向東、向南的道路上,擇水陸要衝建若干城鎮堡。例如,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捷連賓斯克,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這些城堡對此後沙俄的軍事、外交、經濟活動,以及與中國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十七世紀四十~五十年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後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哥薩克波雅爾科無走勒拿河支流阿爾丹河,再沿烏楚爾河流進入紐約姆卡河,然後翻越外興安嶺,走連山陸路,最後進入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結雅河)。另一條路線是,從奧廖克馬河起,沿其支流圖吉爾河到達黑龍江。哈巴羅夫遠征黑龍江走的就是這條路。為了加強管理,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俄政府在奧廖克馬河口設立了奧廖克明斯克堡。
沙俄征服人遼闊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隨即建立了行政、軍事機構加以控制,實施殖民統治。整個西伯利亞由中央的西伯利亞衙門管理。各地區分設督軍轄區和縣。督軍轄區共有四個,即託搏爾斯克、託木斯克、雅庫茨克和葉尼塞斯克,每個轄區下隸屬幾個縣。公元十七世紀西伯利亞共有圖林斯克、秋明、塔拉等十九個縣。各轄區和縣均置督軍,總攬所屬地區的軍事、行政、司法和經濟等一切權力。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以後,趁中國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一帶,俄寇甚至拿索倫人當食物,真是吃人的惡魔;尼古拉耶夫攻佔廟街,殘酷殺害當地的赫哲族和鄂溫克族居民,製造廟街慘案,並改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時強迫清王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搶佔了黑龍江流域的一百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的大片領土。這片領土內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盡,結雅河的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女真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西,最後俄羅斯移民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不知道貝加爾湖以東的布里亞特蒙古族被同化沒有?
清朝末年,漢民族大量移民東北,成為東北的主體民族,這保證了東北對中國的向心力,成為鞏固東北邊防的最強的力量。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因為已經被漢人屯墾多年,故在璦琿條約中特別宣告保留為中國領土,成為中國在黑龍江北唯一的領土。清末時俄人違約將該地漢族、鄂倫春族居民趕進黑龍江淹死或殺死,此乃海蘭泡慘案!
江東六十四屯的被侵佔,歷經清朝、袁世凱、北洋軍閥與國民黨政權均拒絕承認,並堅持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沙俄趁火打劫,佔領東北全境,實行殖民統治。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日寇擊敗沙俄,奪取庫頁島南段、千島群島南部和海參崴並控制吉林和遼寧。再後來黑龍江以南進入張作霖時期,黑龍江以北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遠東共和國成立,日寇控制了整個千島群島。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日寇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與蘇聯在黑龍江相對峙。蘇聯將遠東的漢族趕走或殺死,將遠東的朝鮮族強行遷到中亞。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蘇聯從日寇手中重新奪取庫頁島南部和海參崴,並佔領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日寇北方四島)。
薩彥嶺-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庫頁島地區,是當今俄羅斯遠東的生命與靈魂所在,是俄羅斯在亞洲的人口中心、資源中心、經濟中心,也是太平洋艦隊的大陸依靠。沒有了這些領土,俄羅斯就會與勘察加、阿留申失去便捷的交通聯絡,東北亞的安全就根本失去保障。沒有了這些中國領土,俄羅斯在亞洲就沒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
簡單介紹以下中國領土的俄羅斯遠東城市:
羅懇布魯地區(今俄羅斯海參崴地區):八十多萬人,始建於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遠東捕鯨業、捕魚業和冷凍船基地,屬季風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15℃,8月份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雨量約690毫米。中國名字是海參崴,盛產海參的崴子(山、水彎曲的地方)。
伯力地區(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七十萬人,始建於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內河航運透過阿穆爾河可以直接出海,也可直達同江、富錦、佳木斯和哈爾濱。該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綠化城市之一,市效有佔地數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其中有儲存完好的大草原森林。主要工業部門有飛機制造業、燃料工業、木材加工業、建築和建材工業。中國名字是伯力,黑水靺鞨的首都,明朝時居住著女真族瓦爾喀部。
敦達敦地區(今俄羅斯南薩哈林斯克):薩哈林州的首府,位於庫頁島蘇蘇亞河畔,十八萬人,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建市。從那裡可以透過鐵路至島西岸的霍爾姆斯克,那裡有鐵路輪渡到瓦尼諾港與貝阿鐵路幹線相接。工業主要是木材加工、紙漿造紙和海產捕撈加工。中國赫哲族使鹿部居住地,韓國客機曾被擊落於此。
卦爾察地區(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位於濱海邊疆區南部的烏蘇裡--興凱湖平原南端,是三條河(綏芬河、木科伕力河、蘇普提加河)的交匯處,二十萬人,始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業比較發達,市區附近有科馬羅夫自然保護區。該市有三個通道可到達中國:一個是綏芬河通道,有鐵路公路各一條;一個是東寧通道,有公路一條;一個是密山通道,有公路一條。中國名字雙城子,明朝的雙城衛。
楚庫勒地區(今俄羅斯納霍德卡外地區):俄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和漁業中心,二十萬人,建於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該市港灣內水深浪靜,可全年通航。在納霍德卡以東十八公里處的亞美利加灣有由日寇協助建成的大型港口東方港。到目前為止那裡是全俄比較成功的一個自由經濟區。中國女真族東海窩集部(庫爾喀部)傳統居住地。
薩爾和地區(今俄羅斯共青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誕生城市,為在那裡建造船廠和飛機制造廠,一批莫斯科、聖彼得堡、烏克蘭的共青團志願者來到那裡,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設市。
報喜城地區(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二十萬人,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強佔該地並建城。在阿穆爾河與結雅河交匯外建有阿穆爾州最大的港口,河運事業發達。中國名字海蘭泡,鄂倫春族世居之地。
薩哈連倭赫地區(今俄羅斯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首府,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設市。位於比拉河畔,九萬人。女真族薩哈連部傳統居住地。
強盜分贓——“千島-庫頁島交換”
庫頁島靠近黑龍江口,南北長九百四十八公里,東西寬六~一百六十公里,全島面積約七萬六千四百平方公里。該島本為中國領土。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也確認庫頁島為中國領土。公元十八世紀,日俄兩國先後向該島的南部和北部殖民。公元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沙俄不顧尼布楚條約的規定,悍然宣佈將庫頁島劃入沙俄版圖。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從中國搶去了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日寇直到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才由松前當局的間宮林藏勘查庫頁島,從而得知是島嶼(以前認為是半島),從此開始了對庫頁島南部的殖民,在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2月7日《日俄友好條約》中,日俄決定對庫頁島保持原狀,不予劃分。
到了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剛剛在前一年於黑龍江上進行了一次武裝訛詐,迫使清政府簽署《愛輝條約》把黑龍江北一百萬平方公里割讓給沙俄的穆拉維約夫向沙俄政府建議:如果容許日寇領有庫頁島一部分,將“控制中國船隻從韃靼海峽進入東洋的最近的惟一門戶”宗谷海峽,因此一定要獨佔庫頁島,他的建議得到了沙俄政府的同意,於是在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就派兵到達了庫頁島最南端。但是日寇堅持對庫頁島的要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日本幕府派小出秀實使團赴俄談判,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3月30日在彼得堡《簽署庫頁島暫行規定》,其中沙俄決定把千島群島中的得撫島讓給日寇,而日寇對庫頁島的要求由北緯50度退讓至北緯48度,庫頁島上日、俄繼續雜居的局面。日本明治政府於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把庫頁島改稱“樺太”,並在庫頁島設開拓使。但沙俄寇隊大舉南下,壓迫日寇人的漁業經營。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2月,沙俄在函泊逮捕監禁日寇官吏,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4月在久春古丹搶劫日寇人商店,闖入日寇官吏住宅。從把日寇視為阻止沙俄南下前哨的英、美,看透日寇絕無能力對抗沙俄,經營庫頁島,所以兩國公使勸告日寇放棄庫頁島,集中力量確保北海道。這時徵韓論已成為日寇外交鬥爭的焦點,日寇政府中的大部分人想集中力量侵略朝鮮,主張把庫頁島讓給沙俄,換取沙俄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干涉日寇對朝鮮的侵略政策。特別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庫頁島開拓次官黑田清隆上奏,認為庫葉島氣候寒冷,土地貧瘠“雖有漁獵之利,亦不足供衣食之需,雖生產煤炭,所得亦不敷出”,力主放棄庫頁島,全力開發北海道。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寇派遣(木夏)本武揚去沙俄進行交涉。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5月7日簽訂了《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這個條約規定:第一,今後整個庫頁島皆屬沙俄,以宗谷海峽為兩國國界;第二,沙俄所領千島群島即從佔守島到得撫島的十八個島嶼讓給日寇,以堪察加地方的洛帕特卡角和佔守島之間的海峽為兩國國界。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簽訂以後,日寇一直領有千島群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吞併小笠原群島:
小笠原群島(國際通稱為BorinIslands),位於東京的東南方一千公里處的太平洋上,據日寇宣稱,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信州松元城主、小笠原長時的孫子貞賴最早發現這一群島,小笠原的名稱也就從此而來。但是,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美國軍艦到此地,宣佈為美國領土。後又有幾個美國人從夏威夷移住此地,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培理航行到此後,再次宣佈小笠原群島是美國的領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5月,日政府內部圍繞該島的領有權問題發生不同意見。當年12月,寺島宗則任外務卿時,政府對小笠原群島確定了“撫卹島民,開拓土地”的方針及船艦往來的規則,續而與美國進行了有關該島領有權的交涉。當時,美政府為在遠東對抗英、俄,需要利用日寇,沒有堅持經濟價值微不足道的小笠原群島的所有權。於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日寇宣佈收回小笠原群島。清光緒元年(公元1876年)3月,把小籤原群島交內務卿管轄。同年10月,將此事通告英、美,兩國也無異議,換句話說,國際上預設了日寇對小笠原群島的主權。
佔領琉球王國:
現在的日寇沖繩縣,是由沖繩、宮古、八重山三個群島為中心,總共一百四十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的。目前只有四十個島嶼有人居住,總人口約一百二十萬。原本的“琉球王國”,比現在的沖繩範圍還大。而且“琉球弧”的島嶼,從南到北散佈於一千平方公里海面,覆蓋的面積甚至比日寇的本州島還大。而從沖繩最西端的島嶼與那國島,晴天可以望得見臺灣。最南端的島嶼波照間島,它的緯度比臺北還南。
那裡順便澄清一下,琉球語雖然和日寇本土語言不能通話,但完全不像網上流傳的很廣的那篇《琉球不是日寇一部分》的文章說的那樣是什麼“漢語閩南語系”,琉球語是日寇語的兄弟語言,大約從公元三世紀開始,從本土的日寇語(或稱日寇-琉球共通語)分化出來的。它沒有聲調(漢語是聲調語言,上海語為三個,普通語為四個,閩南語多達七個、粵語多至九個、陝西語為最多,是十四個),語音與本土的方言,尤其九州島方言對應得很密切,從文化圈來說,琉球的領域包括現在鹿兒島縣的庵美諸島和現在的沖繩縣,其語言內方言差異懸殊,大致分為北部方言(庵美到沖繩本土)和南部方言(先島,亦則與臺灣隔岸相望的石垣島等地區),還有在王朝時期也在一般的生活裡,甚至國內行政文書裡普遍使用過假名,它的文化有雙重特色,與中國外交有關係的部分,採取中國式制度,在國內問題上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人名也是,在對華外交上沿用中國姓名(叫作“唐名(karanama)”,但在國內範圍裡都用自己特殊的固有名字(叫作“沖繩名”(Uchinannana),“Uchinan”是“沖繩”的琉球發音,日寇本土發音則是“Okinawa”。
琉球未統一之前,也有過三國分立的時代,即以沖繩島為中心,從北到南,劃分為北山、中山、南山三個國家。史稱“三山時代”,三山的“世主”,都曾主動向中國明朝皇帝“進貢”,而明朝也來者不拒,分別給他們“冊封”承認。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統一琉球,定都首裡城,是為“琉球王國”的開始。大約在公元十七世紀初期,琉球被島津藩征服,此後就受到了島津的殘酷壓榨和統治,但此時琉球王國仍然是一個單獨的國家,也仍舊向中國的王朝朝貢,並使用中國年號。
到了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政府利用琉球人漂流到臺灣東岸並被當地居民所殺一事(發生在公元1871年11月),藉口為日寇國民琉球人復仇,計劃侵略中國領土臺灣。為使侵略變得順理成章,所需的依據之一就是:琉球王國為日寇領土,其百姓為日寇國民,而非清朝藩屬國百姓。為此,日寇政府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天皇於當年9月,決定封“琉球尚泰”(而非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王,位列華族,賜金三萬日元,同時琉球的所有外交事務全由日寇外務省管轄。尚泰王本人及其朝臣對此強烈反對,但天皇政府一方面施以威壓,另一方面派出外務省高階官員口頭保證說:琉球可保持現行的“國體、政體”,其外交事務雖由本省管轄,但琉球與清朝的關係可維持現狀等,以佞言相欺,暫時矇蔽過去。
在美國駐日大使德朗(C.E.deLong)及他所推薦的美國退役將軍勒讓德爾(LeGendre,公元1872年11月起任外務省顧問)的強有力支援及指導下,天皇政府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7月悍然出兵遠征臺灣。他們編造的藉口是:第一,如前所述,“日寇人”被殺死了;第二,殺死“日寇人”之地是“生蕃”之地——用現代的說法就是國際法上的無主地,“生藩”不是中國的藩屬國民。後面的論調則與現在的釣魚群島為無主地論如出一轍。
等到了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7月,天皇政府嚴令琉球“藩”王完全斷絕與清朝的朝貢、冊封關係,並強迫“藩”王進京及改革“藩”政。同時,為鎮壓琉球王等的反抗,在那霸郊外強行徵用琉球人的土地,設立了熊本鎮臺(即現在的師)分營。琉球王及其貴族對此奮力反抗,暗中向清政府請求援助。清政府雖屢次抗議日寇政府禁止清的“屬邦”(琉球)朝貢,但並沒有對琉球王進行實際援助。清光緒五年(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4月,天皇政府派出了一支四百五十人的軍隊和一百六十人的警察隊伍,前去鎮壓已有二百年不設軍隊歷史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說便把舊藩王強行移居到東京,並廢除藩政,改成了天皇政府直轄的沖繩縣。從而完成了對琉球王國的吞併。
割讓臺澎:
這是一段所有中國人都恥辱的歷史: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寇挑起甲午戰爭,並在第二年的《馬關條約》中迫使清朝政府將整個臺灣省,包括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於日寇,這也是近代史上中國第一次完全喪失對一個行省的主權。
奪佔庫頁島南部:
日寇自加入帝國主義國家的行列以來,它對朝鮮和中國東北的野心就與沙皇沙俄“黃俄羅斯”的野心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寇從中國割取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並將朝鮮納入其勢力範圍。沙俄早已覬覦中國渤海灣口的不凍港旅順,為實現其獨吞中國東北的計劃,它聯合法、德進行干預,迫使日寇作出讓步,由中國付巨資“贖回”遼東半島。日寇對此極不甘心,決意擴軍備戰,以武力同沙俄爭奪遠東霸權。
沙俄的擴張行徑加深了與日、英、美的矛盾。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1月,日、英締結針對沙俄的軍事同盟條約,並得到美國的支援。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日寇基本完成擴軍備戰計劃,決心以武力與沙俄抗衡;沙俄則指望透過戰爭鞏固其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地位。同年8月,雙方就重新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問題舉行談判。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2月6日談判破裂,日寇斷絕與沙俄的外交關係。與此同時,日寇聯合艦隊故伎重演,在司令官東鄉平八郎的指揮下秘密行動,於2月8日夜,不行宣而戰,偷襲了停泊在中國旅順港內毫無準備的沙俄太平洋分艦隊。2月9日,日寇巡洋艦隊襲擊朝鮮仁川,迫使停泊於此處的兩艘俄艦自沉。2月10日,兩國宣戰,日俄戰爭正式爆發。
為在戰後談判中奪取更大的權益,日寇大本營決定佔領庫頁島(俄稱“薩哈林島”)。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7月6日,日寇獨立第十三師在該島南端登陸。守島俄寇僅四千人,作戰失利。7月9日,日寇佔領科爾薩科夫。7月24日,該師主力在北部登陸,7月27日佔領亞歷山大羅夫斯克。7月底,守島俄寇投降。
戰爭期間,日、俄兩國軍隊和戰艦在中國領土、領海及周邊地區恣意橫行,野蠻廝殺,致使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死傷難以計數。戰爭歷時十九個月,日軍參戰總兵力約一百零九萬人,死亡十萬六千人,傷十七萬餘人,損失艦船九十一艘,軍費開支十七~十八億日元;俄寇參戰總兵力約一百二十萬人,傷亡、被俘約二十七萬人,損失艦船九十八艘,軍費開支二十億盧布。最終,日寇人力、物力消耗殆盡,無力再戰;沙俄國內局勢日益嚴重,沙俄政府亦無心戀戰。在美國的“調停”下,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9日,日、俄兩國代表開始在美國的朴茨茅斯舉行和談,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於9月5日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條約將旅順、大連地區和中東鐵路長春以南支線的租借權轉讓給日寇,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劃為日寇勢力範圍,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地區割讓給日寇。
日韓合併:
日寇對朝鮮半島的野心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所謂“任那都督府”和唐-新羅聯軍和日寇-百濟聯軍的白江口之戰,公元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了分裂的日寇,便以十五萬大軍跨海攻佔漢城、平壤,並狂妄地計劃隨後滅明,把首都從京都遷到北京。鑑於唇亡齒寒,明朝出兵十萬跨過鴨綠江,進行了六年“抗倭援朝”。日寇在朝鮮半島損失慘重,當豐臣秀吉死後,日軍迅速撤兵,才使日寇的“大陸政策”後延近三百年。
進入公元十九世紀中期,鎖國的日寇剛被美、俄寇艦開啟大門,幕府後期主張變革者便於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提出:“失之於美俄者,取償於朝鮮與清。”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翌年日本朝野便提出“徵韓論”。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9月,日寇“雲揚”號軍艦開到朝鮮西海岸擊毀江華炮臺,不久又派海軍陸戰隊進逼漢城。
自感國力薄弱的朝鮮國王,此時求助於過去的保護者清朝。清廷雖自身難保,仍伸出援手,日寇便以此為導火索進而對華開戰。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夏,日寇利用朝鮮東學黨內亂派一個旅團進入漢城,於7月23日兵圍皇宮軟禁國王。接著,日寇偽造了所謂朝鮮“請求”日寇幫助驅逐清軍的對外文告,甲午戰爭就此開始。清軍大敗後,翌年簽訂《馬關條約》,日寇在條約的第一條上還假惺惺寫上“朝鮮完全獨立自主”。然在朝日寇卻不撤退,還衝進皇宮殺死閔妃,將其裸體焚屍,建立起大院君傀儡政府,在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改國名為大韓帝國的李氏王朝,又寄希望於聯俄抗日,沒想到日俄這兩個殖民強盜卻商議以三八線為界瓜分朝鮮。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日俄因分贓不均開戰,十幾萬日軍佔領了朝鮮全境。翌年日寇對俄講和,仍在朝留駐兩個師團和大批憲兵。日寇前首相伊藤博文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末強迫韓國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接著擔任了“朝鮮統監”。按照條約,韓國在軍事上接受日寇“保護”,外交歸日寇外務省掌管,皇帝和內閣都完全成了伊藤掌中的傀儡。
困於深宮的韓國高宗李煕,也不甘心做亡國之君。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夏天,他得知“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又燃起求英美幫其獨立的希望,派親信一品官李雋為密使赴會。西方列強卻不想得罪日寇,伊藤得知訊息後入宮強迫高宗發電否認曾派使前往,日軍還在宮門外廣場鳴炮威脅。清高宗被迫向海牙發了電報,密使李雋在會上被罵為"“騙子”,因而悲憤自殺。伊藤博文對此還不罷休,強迫高宗讓位於太子李坧,自己又任皇子的“太師”。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末,新任“統監”的日寇前陸相寺內正毅(公元1909年10月,韓國人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車站擊斃了來訪的伊藤博文)下令,讓朝奸李容九偽造民意組織所謂“百萬人上書”,並迫使傀儡皇帝李坧認可,向日寇提出合併的“請願”。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6月3日,日寇內閣又演出了對韓國的“合併請求”表示“同意”這幕自編自導的醜劇。同年8月22日,上萬武裝日軍在漢城各主要街道嚴密佈哨,騎兵圍繞皇宮周圍反覆巡邏。在森嚴的氣氛中,日寇任用的總理大臣、朝奸李完用進宮,將寺內正毅與自己簽訂的《日韓合併條約》送交李坧。8月22日透過的《合併條約》宣佈:韓國皇帝“自願”將統治權交給日寇天皇,日寇則保護其宗廟、財產,並將李氏皇族併入日寇皇族中。由此延續達五百年的李朝滅亡,日寇完成對朝鮮半島的吞併。
透過半個多世紀的擴張,“大日寇帝國”不僅沒有像其它亞洲國家一樣在西方的侵略下領土萎縮,反而加入到帝國主義者的行列,對外擴張,甚至透過日韓合併,日寇在亞洲大陸上取得了領土,在“大陸政策”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是地球上最悠久的幾個文明古國之一,和古代希臘、埃及、巴比倫並稱,歷史疆域的形成分為數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十七世紀左右,中國的國家雛形便已出現,所轄地域大致在黃河中下游一帶,陝西則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經過春秋戰國的紛爭,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中國歷史版圖的基礎。當時秦朝疆域東北到今遼寧東部,北至長城一帶,西到甘肅東部,南到廣東,西南到雲南。可以看出,這個版圖基本涵蓋了漢民族的主要生活地域。
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版圖有了大面積的擴張。漢武帝是個強勢君主,一生東征西討,用兵無數。在東北,漢朝的疆域達到了吉林及朝鮮半島中部一帶;在西北,打通了河西走廊,第一次將新疆納入了中國版圖,當時稱為“西域”;在西南,邊界則推到了越南北部,轄域包括現在的越南首都河內。在此後的七百多年間,這個版圖並無太大變化。到了唐朝時,又是一個國力強大的盛世,版圖再次擴大。在東邊,囊括了整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及現在的北朝鮮全境;在北邊,推進到了蒙古高原;在西北,佔有整個新疆,勢力遍及現在的中亞各國及阿富汗一帶,最遠達到鹹海東岸。不過,唐朝的疆域比較不穩定,很多新開闢的地區不久便又失去了。到了唐朝中晚期,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唐朝西部邊境便收縮到了甘肅中部一帶。
宋、金、五代時期,正統的中原王朝宋朝國勢潺弱,國土轄境大為縮小,北邊只到河北和山西中北部;西北則縮到了陝西西部;西南失掉了越南境內所有領土;西部隔大渡河與吐蕃為鄰。宋朝可以說只是個純漢族規模的王朝,今日中國版圖的其它領土則置於遼、金、西夏、吐蕃、大理等國的統治之下。
公元十三世紀時,蒙古民族崛起,四處擴張,幾乎統一了亞洲大陸。蒙古人建立了在伏爾加河流域包括俄羅斯中南部地區的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西亞兩河流域及阿拉伯半島一帶的伊利汗國;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一帶的察合臺汗國;今新疆西部至巴爾喀什湖一帶的窩闊臺汗國,總共四大汗國。除此之外,領有蒙古高原本土的忽必烈大汗又揮軍南下滅掉了南宋,加上先前滅亡的金和西夏土地,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大元朝。元朝的版圖東邊最遠到達東西伯利亞;西邊到新疆東部;北邊到北冰洋;南到大海;西南部則第一次將西藏納入了版圖,最遠到達緬甸中部。
明朝又是個純漢族規模的王朝,不過疆域卻比宋朝要大許多。明朝版圖北到內蒙古;東北包括現在的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不過幾百年來一直伸入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塊退了出來;西邊最遠到新疆哈密;西南到緬甸北部。明朝末年,國勢日衰,邊疆的許多地區都失掉了。
清朝是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但卻奮力開拓,終於形成了今日的中國版圖。清朝最初是在東北崛起的,經努爾哈赤東征西討,終於一統整個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清太宗時,又征服了內蒙古地區。清朝入關後,掃平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及明朝殘餘勢力,佔領了中原及江南地區。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大帝出兵收復了臺灣。康熙、雍正兩朝幾度出兵打敗西蒙古準噶爾部,正式將外蒙古、青海和西藏收歸版圖。乾隆時再度出兵,滅掉準噶爾部,統一新疆全部地區,疆域外延到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一帶。至此,中國版圖在清朝達到全盛,面積有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里。
沙俄的建國史比中國可晚多了,最早是從公元九世紀開始,當時已是中國晚唐時期。俄羅斯國家是由古羅斯國發展而來的,是由東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公元十一世紀左右,羅斯國分成了許多小的公國,分佈在今日的莫斯科到基輔一帶。公元十三世紀,羅斯諸國中的莫斯科公國崛起,不斷兼併周圍的小公國,開始了向外的擴張。當時蒙古人已征服東歐平原,在羅斯東部建立了金帳汗國,統治著眾多的羅斯公國。莫斯科公國假意逢迎蒙古人,暗中積極發展勢力。到了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時,莫斯科公國已相當強大,而蒙古金帳汗國則日趨衰落。
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莫斯科公國的軍隊打敗了蒙古軍隊,終於贏得了國家獨立。至公元十六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的疆域北至北冰洋,南至南俄草原,西到波羅的海,東至烏拉爾山,面積已達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將莫斯科公國改名為沙皇沙俄。此後,沙俄開始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當時蒙古金帳汗國已分裂成了若干個小的汗國,分佈在從伏爾加河流域到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沙皇沙俄幾次出兵,先後征服了伏爾加河流域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把邊界推進到了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沙俄還向西擴張,從古波蘭王國奪取了整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沙俄派出一支哥薩克遠征軍,越過烏拉爾山,開始向西伯利亞擴張。西伯利亞地區本來歸元朝管轄,後來元朝滅亡,蒙古部落變得四分五裂,西伯利亞地區也就成了無主之地。當時那裡生活的蒙古人因和當地人長期通婚,已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蒙古人,通稱為韃靼人。
哥薩克人都是一些世代相傳的職業軍人,他們不領軍餉,生活來源全靠搶掠,所以作起戰來極為勇猛。哥薩克遠征軍憑藉著火槍等先進武器,首先征服了還是隻有原始弓箭的西伯利亞汗國,佔領了整個鄂畢河流域。其後,沙俄毛皮商人組織的僱傭軍也加入了這場遠征。沙俄人順著鄂畢河的支流向東推進,每到一地就築壘固守,這些堡壘日後都成了新興城市。沙俄人也不知道這片大陸的盡頭到底有多遠,只是憑著擴張的本能而不停地前進。西伯利亞地區長年苦寒,上千裡都是無人區,些許的通古斯人和靼韃人又都非常原始落後,所以俄寇的推進並不費力。世界歷史上出現了一幕奇景:沙俄人像跑馬圈地一樣在大片地收穫國土。
沙俄人一直推進到了葉尼塞河流域,從當地人口中知道在東面還有一條大河,便又沿著葉尼塞河的支流繼續向東前進。不久,沙俄人果然又見到了一條大河,這就是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都是亞洲大陸上規模巨大的河流,流域總面積達到八百多萬平方公里,水量極其巨大。這些河流都向北流入北冰洋,沿途又大多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可以說大量的水白白流入了北冰洋。試想一下,中國北方如此缺水,還要南水北調,不但選線令人頭疼,調水時尚需修建水泵,一級一級向上泵。如果能從這三條大河引水南下,水量幾乎是用之不完的,水勢是從高向低流,還不需建水泵,這將是多麼美好的一幅藍圖。只可惜這片土地終於在公元十七世紀落到了沙俄人手裡。
沙俄人並不停頓,順勒拿河支流繼續東進,一直走到了鄂霍次克海邊。沙俄人從那裡向南,征服了堪察加半島,又向東穿過冰封的白令海峽,佔領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區。至此,經過了近六十年時間,沙俄囊括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版圖擴大到了一千五百四十七萬平方公里。
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沙俄以在鄂畢河流域建立的雅庫茨克為基地,開始向東南方擴張,不久,到達了黑龍江流域。在那裡,中俄兩個國家第一次接觸了。
當時,生活在那裡的主要是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布里亞特蒙古人和河東的達斡爾人、鄂倫春人、赫哲族人等少數民族。他們都受歸滿清王朝管轄。不過,當時清王朝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對中原內地的征服上,整個北方人煙稀少,實際上是有邊無防。
沙俄人到了那裡後,在黑龍江源頭石勒喀河以西修建了尼布楚城,在黑龍江北岸修建了雅克薩城,以此作為據點,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逐步向黑龍江以東以南蠶食。清朝在黑龍江一帶沒有駐軍,離此最近的駐軍地尚在遠隔千里的牡丹江流域的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因此對俄寇的侵擾鞭長莫及。這樣的局面持續了三十多年,到了清康熙二十年以後,整個中原都已平定,三藩削平,臺灣收復,中國的國勢日益昌盛。這時,康熙帝終於下決心解決北方邊境的問題。
從清康熙二十二~二十五年(公元1683~1686年),清朝出動大軍連續發起了兩次雅克薩之戰,終於擊潰了侵入東北的俄寇主力。當時俄寇人數最多時不過一千人,清軍一線兵力則達三千人以上,加上運輸及後備部隊,多達上萬,在力量上佔有明顯的優勢。從武器上說,雙方都有火槍,而清軍在火炮上還優於俄寇。從後勤上說,清軍在數年間沿黑龍江地區設定了不少軍需驛站,艦隊可以沿黑龍江運輸兵力及給養;俄寇最近的基地在尼布楚,而物資尚要從相隔幾千裡的雅庫茨克運來,如果要運到雅克薩戰場,還要突破清軍設定的封鎖線。綜合整個戰爭情況,俄寇之敗是必然的。清軍當時完全有實力全殲俄寇,甚至可以宜將剩勇追窮寇,將勢力擴張到西伯利亞地區。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康熙大帝決定適可而止,以收復失土為目標,並無如沙俄一樣的擴張之心。而沙俄因為力量所限,終於無法擴大戰爭,強行佔有黑龍江流域。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開始坐下來談判。
談判地點選定在尼布楚城,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涅爾琴斯克。清朝一開始就提出要收回雅克薩、尼布楚及貝加爾湖以東色愣格河、石勒喀河流域所有土地。而沙俄的條件則是以黑龍江為界,尼布楚、雅克薩要歸俄方。雙方的條件針鋒相對,談判一時陷入僵局。訊息傳到北京,康熙指示要力爭原條件,必要時可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此為底線,決不可再退。清朝談判代表北上再次趕赴尼布楚城,在途經當時向清朝納貢,但還未內附的外蒙古時,正好趕上西蒙古準噶爾部攻打外蒙古,北進之路被切斷,清朝代表只好繞道黑龍江抵達尼布楚城。準噶爾部的擴張給清朝北部邊境造成了嚴重威脅,也干擾了中俄邊界談判。為了迅速解決邊界問題,以集中力量對付準噶爾部,康熙帝指示在談判中讓步,以儘快達成邊界條約。
談判續開之後,清朝方面堅持先前的條件,俄方則拒絕讓步。這時清方秉承康熙的旨意,提出可以額爾古納河為邊界。其實沙俄沙皇也早就來了秘旨,指示俄方可以以額爾古納河為界,但要堅持通商。在雙方各退一步的情況下,邊界條約終於達成。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9月7日,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界,以北以西屬沙俄,以東以南歸中國。額爾古納河以西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歸屬為沙俄領土。雅克薩城歸中國所有,沙俄修建的城池拆毀,居民遣回沙俄。雙方定約之後,准許互通貿易。俄方為了贏回一些面子,故意在外興安嶺以東至海的烏第河流域歸屬上胡攪蠻纏,終於使清方同意此處先不定界,留待以後再議。
《尼布楚條約》基本上是一個平等的條約,儘管中方在領土上做了較大的讓步。在此後的一百五十年間,中俄雙方在東部邊界上再未有大的干戈。
中方讓與俄方的尼布楚地區,原為蒙古茂明安部落的遊牧之地,生活在那裡的都是布里亞特蒙古人。這塊土地的面積有四十萬平方公里,現為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和赤塔邊疆州所有。那裡多山脈,著名的薩彥嶺高達三千多米。整個地區到處森林密佈,最南部則是大片的草原,和外蒙古境內的草原相連。地區內水系都屬勒拿河流域,水利資源豐富。在山區,礦藏豐富,金、鉬、鎢、褐煤、石膏等儲量都很大。那裡最大的城市現為烏蘭烏德,人口近四十萬,為西伯利亞大鐵路在遠東的一個重要樞紐。另一個重要城市為赤塔,人口三十多萬,是現在中俄經貿往來的一個大口岸。當年的尼布楚現名為涅爾琴斯克,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萬人城鎮。沙俄佔有尼布楚地區的重要意義在於:在整個清朝北部邊境上打進了一個楔子,向東可以威脅黑龍江流域,向南則可以進取外蒙古地區。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三十八年,也就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正值清朝雍正年間,中俄又簽訂了《布連奇斯條約》和《恰克圖條約》,規定了兩國的中段邊界。在這兩個條約中,因為清朝談判代表對邊界實際情況一無所知,受了沙俄提供地圖的欺騙,使中方受到了重大損失,丟失了貝加爾湖以南,恰克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三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貝加爾湖,位於中西伯利亞高原以南,蒙古高原以北,南北長六百多公里,東西寬五十公里,面積達三萬多平方公里,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的水極深,淺的地方也要五十米以上,最深的地方則達到了一千六百二十米,平均水深則是七百二十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總共有三百五十多條河流流入貝加爾湖,卻只有安加拉河一條流出。因此,貝加爾湖的蓄水量極大,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它所有的淡水湖。貝加爾湖的水量總共有兩萬三千立方千米,佔整個俄羅斯淡水儲量的五分之四,地球表面淡水總量的五分之一。這樣大的水量夠全世界六十億人飲用四十年。貝加爾湖的水還極清,能見度可達四十米以上,生存著六百多種植物和一千二百多種動物,在物種的豐富上也堪稱世界湖泊之最。
貝加爾湖在中國的古書上早有記載,被稱為“北海”。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牧羊之地正是在貝加爾湖之畔。貝加爾湖及安加拉河流域一直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之地,漢為匈奴,晉為柔然,唐為突厥,北宋為契丹,南宋以後則為蒙古民族。那裡分佈著大片的草原及森林,著名大河葉尼塞河由此發源,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這片地區上千年來一直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直到沙俄人的到來。沙俄人在湖西岸築起了一座堡寨,起名為伊爾庫茨克,現在已發展成了擁有六十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生產著著名的“蘇-30戰鬥機”。
除了中俄東段和中段確定邊界外,當時在西段中俄尚未接壤,中間還隔著三帳哈薩克汗國和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所以那裡邊界未定。清朝在征服了準噶爾部後,軍威大盛。三帳哈薩克和巴達克山國,也就是現在的哈薩克和阿富汗,要求內附清朝。自詡精通曆史的乾隆帝,以上述幾國自古非中國所有為理由,拒絕接納,只要求他們朝貢,作為藩屬國。進入公元十九世紀後,沙俄連年出兵,終於征服了三帳哈薩克,邊界和清朝接壤了。這時中國邊界的最西北端大致在巴爾喀什湖北岸,向西南延伸保有整個帕米爾地區。
歷史進入公元十九世紀後,大清王朝不思進取,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潮流,國勢大為衰落,終於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國門。沙俄人一百多年來一直覬覦中國北方領土,至此才算有了機會。
在東北地區,沙俄人以小股部隊越過邊界,試探著向南侵擾。清王朝在進入中原定鼎天下後,竟愚蠢地以守護龍興之地為理由,將整個東北地區封鎖,禁止漢人移民,切斷了上千年來關內和東北進行交流和融合的通道。以至到了19世紀時,東北廣大地區人煙稀少,只生活著一些原始的少數民族部落。清朝駐軍人數也不多,且腐敗落後,對東北有多大,邊界情況如何一無所知。這樣,俄寇非常輕易地侵入了東北內地,最遠處則推進到了黑龍江口,甚至登上了庫頁島。
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至北京近郊,火燒圓明園。清廷非常震駭,咸豐皇帝也跑路到了熱河。此時沙俄乘機介入,假意幫助中國向英法調停,連威脅帶欺騙,逼迫清廷簽訂了《璦琿條約》,除江東六十四屯外,割去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並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四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兩國共管。實際上當時那裡已經有了大量俄寇,完全已經是沙俄在管理了。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再次採用欺騙手段,以要退出向英法調停為名,逼得清廷又與沙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所謂“共管”土地全部割讓給沙俄。透過這兩個條約,沙俄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法德兩國的面積總和。沙俄的一大功臣是遠東總督穆拉維約夫,正是此公,用馬刀逼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用鉛筆在邊界地圖的烏蘇里江裡沿著中國江岸劃了一條粗線,以至於釀成了綿延近百年的中俄邊界糾紛。
沙俄割去的這塊土地都是和中國東北一樣的肥沃黑土地,全境原始森林密佈,有廣闊的荒原溼地,有著蘊藏豐富的煤鐵和石油資源。水量巨大和魚產豐富的黑龍江下游至海地區從此脫離了中國的懷抱,而中國也永遠失去了東北的入海口。
庫頁島,面積七萬六千平方公里,原為中國第一大島,自唐朝以來就為中國正式管轄,歷代都有明確記載。全島森林密佈,有眾多的湖泊、沼澤,漁業及煤、石油、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沙俄將其佔領後,改名為薩哈林島,最初是作為犯人的流放地。著名作家契訶夫曾上島體驗生活,寫下了《薩哈林手記》。現在,薩哈林島成為了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重要基地,部署有威力巨大的洲際導彈。
海參崴,沙俄佔領後改名為海參崴,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第一大城市和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這個大港口與日寇和朝鮮隔海相望,成為沙俄進入太平洋的門戶,戰略地位異常重要。那裡還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基地。
伯力,在唐朝為黑水都督府駐地,清代由吉林將軍管轄。沙俄佔領後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現在有人口六十多萬,成為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沙俄遠東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哈巴羅夫斯克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交匯處,隔江與中國的黑龍江省撫遠縣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