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氏起源及歷史

薩姓圖騰_薩氏圖騰

薩姓圖騰(薩氏圖騰)

  薩姓發源於西域色目人“答失蠻氏”,其家族的薩都剌在山西雁門受元朝賜薩姓,如元代著名詩詞作家薩都刺之弟薩野芝(元江西建昌路總管)之於薩仲禮(元福建省中書檢校)、薩仲明(曾為丞相府撰)均冠以“薩”姓。薩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七十二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鮮卑族。代北薩孤氏所改。(《姓氏考略》)

  源流二

  源於党項族。西夏党項人姓。(《續通志·氏族略》)

  源流三

  西域有薩氏,遷閩,(《明史》)今福建薩氏多出於此。取自波斯語譯名首音,今回族姓。

  源流四

  源於滿族。清滿洲薩克達氏,漢姓為薩。

  源流五

  源於鄂溫克族。鄂溫克族薩馬基爾氏,漢姓為薩。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蒙古族中有薩姓。

【遷徙分佈】

  遷徙

  雁門薩氏之福州支系

  1333年薩仲禮遷基福建福州,現今雁門薩氏主要指福州的這一支,其祖居位於福州通賢坊。

  自元入閩後,頗為重視文化教育,薩氏入閩第三代的薩琦就是明朝宣德五年的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有學者認為,薩氏家族在入閩之初的元明之際仍維持色目人的穆斯林身份,例證之一就是薩琦曾出資修繕福州清真寺,但同時薩琦又提倡漢族儒家的禮儀,他的葬禮就改變了色目人的傳統,使用朱子家禮,這一舉動得到福州漢族士紳的好感,也使該家族開始逐漸漢化。

  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晚期,福州雁門薩氏的文教興盛,不僅在科舉上多有建樹,還開始接受新式的西方教育。家族中的薩鎮冰就在1870年11歲時考入福建船政學堂,1877年(光緒三年)又到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學習,是最早一批赴西方學習軍事的中國人之一。薩氏家族在經商方面也頗有成就,早在明代該家族就在福州經營鹽業,其生意的繁榮歷上百年不衰,因而成為福州的富商家族。

  20世紀,雁門薩氏家族中有許多人士成為海軍界、教育界、學術界、商界頗有影響的人物,特別是在20世紀上半葉家族達到鼎盛時期,其時薩氏中有政界軍界元老薩鎮冰、廈門大學校長兼中央研究院院士薩本棟、臺灣大學法學院院長薩孟武、中國銀行總裁薩福楙、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等。

  至2007年已傳二十二世,分佈在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等地。

  在1960年代中國民族身份認定工作中,福州的雁門薩氏多將自己的民族成分認定為蒙古族。

  雁門薩氏之保定支系

  與雁門薩氏同宗,其祖上在清道光時期從福建遷來保定,任北河候補主簿,定居至今,現多認定為回族。

  其他的薩氏

  兩廣地區的薩姓多為明代回族駐軍後裔。

  《廣州薩氏族譜》(薩氏肇城房存譜序)亦說:“言吾族始出於粵西省城,分支來粵東。後至康熙年間,文盛公同長子赴任肇慶督標右營把總,後入籍高要,傳嗣於今,子孫七世,計有二百餘年。……予自同治四年由肇城遷寓省城,暇而因考系之源。”

  分佈

  薩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七十二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2%。現行較罕見姓氏。

  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貴池、廣西之永福,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回族、蒙古族有此姓。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募捐施善

  據《福建史志》記載:1933年間,薩鎮冰以下野省長的身份,遊歷閩東各縣。在霞浦縣期間,由他籌撥華僑捐贈的款項做了兩件事:一是清理疏浚護城河,二是擴建縣城東關市場。當時,薩鎮冰與霞浦的陳克桂一起動員民眾,以工代賑,疏浚城河,拓寬市場,民眾踴躍參加。河清工竣之日,鎮冰與眾同樂,賦七絕一首,且親筆大楷正書。詩云:“疏河大禹古稱仁,此日松城步後塵;萬眾辛勞天不負,功成千載利斯民。”霞浦縣人民為了紀念這件事,將他的題詩鐫刻於石。當時,他還給擴建的市場題額“有秋市場”,懸於市場正面樓上牆頂另書“有秋路”三字,勒石於市場東側路旁。 他募捐在太姥山國興寺附近整修的石階路被民眾稱作“薩公嶺”。

  生活平民化

  薩鎮冰不論當官、當民,一生都過著儉樸的生活,從思想上、從行為上都與平民一致。這一點不但在舊社會如鳳毛麟角,即使在今天也還是難能可貴的。他最受人稱道,最受人崇敬的在此。薩鎮冰在擔任清政府北洋海軍統領時,軍階已經到了最高階。按官場習俗,多少人到此已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可是他不,他當大官,不在岸上享福,卻跟士兵住在艦上。有一次坐在椅子上睡著了,醒後發現自己身上已蓋上一條氈,遍查不出是誰幹的。後來,發現艦上當兵的一個農家子弟陳兆漢,這人經常做好事不留名,文化雖差,卻勤學苦練,不恥請教人家。薩鎮冰知道了,出錢讓他學文化,經過認真考察,竟看上了這個當兵的,把自己女兒淑端嫁給他。一個名門閨秀,那怕沒有王孫公子乘龍,可偏偏挑個當兵的,說明薩鎮冰從思想上已跟平民打成一片。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