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氏起源及歷史

杞姓圖騰_杞氏圖騰

杞姓圖騰(杞氏圖騰)

  杞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qǐ(ㄑㄧˇ)。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姒姓,出自西周時期諸侯杞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二是源於彝族,出自宋、元時期雲南大理國彝族自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杞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一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三百三十六位。

【得姓始祖】

  東樓公、姒春:東樓公是姒姓,名不詳,號東樓,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後裔,周朝諸侯國杞國始封君。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朝後,將杞東樓公封於杞地,建立杞國。姒春是杞出公之子,杞國最後一位國君。滅國後的杞國王族後裔逃奔到魯國,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杞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西周時期諸侯杞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二》中記載:“杞氏,姒姓,夏禹之後。”

  據史記《正義括地誌》中的記載:“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雲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

  司馬遷描述道:“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尋找到夏禹的後人東樓公,賜封杞邑(今河南杞縣),以持禹祀。東樓公在其地建立了杞國,與陳國同宗同源。

  杞國之境起初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一帶,後遷至今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安丘市東北部一帶。

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在楚惠王親率大軍發動進攻杞國之戰,杞國就此亡國,第二十一世君主杞簡公姒春成了末代君主。

      滅國後的杞國王族後裔逃奔到魯國,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杞氏,世代相傳至今;另一部分族人以杞侯為夏后氏之後裔的緣故,改稱夏侯氏複姓,後來該支夏侯氏在沛國譙郡生息繁衍的族人中,到東漢晚期出了一個著名歷史人物夏侯孟德,就是魏武帝曹操。

  源流二

  源於彝族,出自宋、元時期雲南大理國彝族自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雲南大理國自杞部,是一個古老的彝族部落,主要活動在貴州、廣西邊界地區和雲南楚雄一帶,其部落酋長在段氏大理國中曾任水兌分司吏,負責糟糧、物資的運輸。

  宋、元朝之際,大理段氏政權歸順了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從此成為元朝政府的傀儡。

  到了明朝初期的洪武十四年秋季(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軍藍玉和沐國公沐英率大軍討伐尚據守雲南地區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而已經成為傀儡政權的大理政權段氏王族卻忠於已經滅亡的元朝,積極抵抗明軍入滇.其時,彝族自杞部酋長卻首先率部投靠了明軍統帥沐國公,並輔助明軍開啟了進擊雲南的通道,大戰之後,滇境歸明。

  自杞部,有後裔子孫按漢制以漢姓“杞”為姓氏者,後亦有改豈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元和姓纂》卷六“杞”雲:“姒姓,夏禹之後。周武王封東樓公於杞,後為楚所滅,子孫氏焉。(望出)齊郡。齊有杞殖,字梁。今齊州有杞氏。又《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以國為氏》:“杞氏,姒姓,夏禹之後。成湯放桀,其後稍絕;武王克紂,求禹後,得東樓公,而封之於杞,……子孫以國為氏。”杞姓氏族早已引起研究者之注意,但目光往往只固定在傳為杞國所在的河南杞縣或山東昌樂兩處地點上,故頓感處處鑿枘、種種不合。如顧頡剛先生雲:“杞國在今河南開封道中間的杞縣,莒國在今山東濟寧道東北的莒縣,兩處相去千里……”而今杞器的出土與杞國故都的考定,遂使此項疑竇頓解,障翳一清。關於杞國研究的概括情況大體是:自清道光以來,在新泰市境出土一批有關杞國的青銅器,其銘辭皆有“杞伯”之文,於是開始引起學界重視,有學者認為此為杞國曾東遷新泰之證。但因匱乏旁證,其說少為人知。至20世紀80年代新泰又相繼出土了與杞關係密切的“淳于”等戈,湮沒千年的杞史漸次浮出水面。1999年中國先秦學會在新泰召開“全國首屆杞文化學術研討會”,對杞國史進行集中探討。最後“與會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最晚至春秋時起,杞國就遷於今山東新泰定都,新泰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杞國古都的地位是有據可查。”(秦秘《“全國首屆杞文化學術研討會”學術綜述》,載《杞文化與新秦》)據《中國行政區劃·歷史地名索引》載:“杞:姒姓古國,初在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後在淳于(今山東省安丘東北),戰國初為楚所滅。”

  分佈

  杞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一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三百三十六位,望出齊郡。今雲南此姓較多,另湖北、臺灣等地亦有杞氏族人。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字輩

  杞氏一支字輩:“林國培居興從正大立志尚光明”。

【楹聯典故】

  八言通用聯

  貞婦哭夫,齊城劇壞;

  郎官出宰,宋史留名。

——上聯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杞梁的妻子孟姜女,齊莊公時,杞梁隨軍襲擊莒國,進抵莒國都城郊外,被俘而死。據說其妻孟姜枕著他的屍體在城牆下痛哭七天,城牆為之崩塌。盂姜女的故事即由此傳說演變而成。下聯說宋朝時期的杞開,官至朝散郎,後出任蕪湖縣令。

  【祠堂古蹟】

杞國故城遺址

    杞國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是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古城遺址,坊子區最大的文物遺址。杞國故城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500米,面積接近280萬平方米。杞國故城遺址由杞國故城城牆、皇城頂遺址、周家莊子遺址、周家莊子墓地、石佛寺遺址和九女冢組成。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軼事】

  1:杞人憂天

  語出《列子·天瑞第一》記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該典故據說杞國有一人,生性孤僻,整日胡思亂想,並經常會想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既感到莫名其妙也讓人覺得可笑。一日,他凝神望著蒼天,一個意念突然閃現:天哪,倘若有一天天塌了,那可該怎麼辦呀?我們該往哪兒跑呀?他望了望四周,更覺心驚,豈不是無路可走了而被壓死?想到這,他便開始越想越恐怖,越想越無法安然入睡,甚至連吃飯也吃不下。日子長了以後他開始日漸消瘦,神恍惚。親友們見他終日面容憔悴,感到納悶。當知道了原因後,大家啞然失笑,便勸他說:“你呀,何必為這種事苦惱呢?從古至今還沒有聽說天會塌下來。更何況,天真的塌來了,你如此憂慮發愁就也解決不了問題。”然而他對這樣的勸說一個字也聽不進。他也由此漸漸病體纏身。當然了,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還是沒有塌下來。可笑而可憐的他,直到臨死之時他還念念叨叨此事。後人用“札人憂天”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2:關於杞國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商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一千餘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杞國建國於商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蹟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被楚國滅亡。

  杞國是個小諸侯國,史書罕有記載。在史籍《史記》中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諸多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後,存有夏禮,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於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和杞國有關的故事,在史籍《列子·天瑞》中記載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有學者認為,這和杞國曆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目前為止,已發現的杞國存在的考古證據不多。共計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為商朝杞國存在的證據。而在杞縣尚未找到杞國遺存,縣城中曾有後人建的東婁公廟,祭祀杞國開國君主東婁公(東樓公),該建築在1949年後也已被拆毀。

  在山東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緒年間曾出土過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銅器。在1962年,武漢市文物商店曾收購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在1966年,山東滕縣亦出土了一件“杞伯每亡”的“鼎”;到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新泰的周家莊又發現了杞國的貴族墓葬群,證實了新泰曾是杞國所在地。

  在夏朝時期,成湯還在做部落酋長時,一日奉召覲見夏桀。他乘車路過杞邑,看見好多農人在田野裡獵取鳥獸,一面下網一面禱祝著說:“從天上掉下來的,從地下鑽出的,從四面八方跑出來的鳥獸啊,請都入我們的網咖!”

  成湯看見此種情形,慨嘆著說:“上有殘民以逞的君主,下有殘酷不仁的百姓,無怪國事日非、生靈塗炭。如果人人都這樣殘忍,再這樣趕盡殺絕,非但人類難以存在,鳥獸亦將絕種了。”

  於是,成湯將農人所下的網羅扯去三面,僅留一面,並且禱祝著說:“蜘蛛作網以殺昆蟲,本來就已覺得殘忍,而人類仿效更覺不仁。今天我成湯網開三面,懇請世界上的鳥獸們,願意向左的向左,願意向右的向右,願意向上的高飛,願意向下的快跑;僅留這一面,捕殺那些糊塗不怕死的。”他一邊說一邊不住虔誠地磕頭祈禱。

  漢南地區的國家聽到這個訊息,深感成湯的仁德。於是,四十多個國家都歸順了成湯。人用四面之網捕捉野獸而未必能得,成湯僅用一面之網,卻能使四十餘國歸順,可謂極具智慧。史人評論:成湯仁慈,澤子禽獸,所以四方歸之;內心深廣,為人寬厚,最適為人酋。

  自此,杞國名望天下皆知。

  在商朝時期,杞國實際上就已存在了。

  據史籍《大戴禮記·少間篇》中的記載,在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曾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了杞地(今河南杞縣)。但按史籍《史記》的記載:“杞在商時,或封或絕。”說明後來也曾數次廢掉杞國封號。

  杞國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證實:商湯君主武丁曾娶了一位杞國的女子(婦杞)為妻,是其六十多個妻子之一。在當時,杞國被冊封為侯爵,甲骨文卜辭有“杞侯”的字樣。而在商紂(帝辛)時期,卜辭上也記有:“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的字樣。

  在周朝時期,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周王朝後,大力尋找夏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重封他於杞(今河南杞縣),以延續杞國的國祚,並主管對禹的祭祀。同時,周武王還把舜的後裔封到陳國,主管對舜的祭祀。自此,杞國、陳國成為周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國家。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按史籍《史記》的記載,一共傳了四世,其間年份不詳。但杞謀娶公在位時期,正值周厲王姬胡當政,和周武王封東樓公差了二百餘年,期間共經歷了十個周王。因此有學者推算,其間杞國的世系記載一定有所缺漏。

  杞謀娶公執政的時候,將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到了山東地區。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徐國、淮夷等勢力的攻打,因國家弱小,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又遷徙到到新泰一帶。

  後來,由於其他諸侯國的入侵,杞國被迫繼續向東遷徙。到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時,將杞國遷到緣陵(今山東昌樂)。到了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姒益姑又把杞國遷到淳于(今山東安丘)。

  儘管典籍有楚滅杞的記載,如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惠王四十四年,楚滅杞。與秦平。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不過關於杞國遷徙的問題十分複雜。近年來,根據二十世紀末新出土的“新蔡葛陵竹簡”分析,有更多的學者多傾向於杞國最後一次遷徙地應在今山東新泰。

  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兩大諸侯強國之間,常被侵擾,魯國就曾藉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佔杞田。杞國為求自保,便努力和晉國結盟。

  到杞國末年,內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隱公姒乞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殺,這就是杞厘公。但似報應接踵,杞厘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愍公姒維,在位十六年後,於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也被其弟弟姒閼路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記》中記載杞國的事蹟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國家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

  有關杞國的歷史記載:

  杞國是先秦諸侯國之一,並且是很重要的一個。其之所以重要,不但是因為它曾經是君臨天下的夏氏族的後裔封國,而且還主持夏后氏的祭祀。但是,由於杞國在群雄競逐的春秋時期發展不足的緣故,不但國運衰微,受制於人,對時局影響甚微,較早地亡國,而且由此史家對它也很少注意,很少予以記載,致使後世甚至對它的準確地望都不清楚了。

  在記述杞國事蹟的資料中,線索最多、最可靠的就屬於史籍《左氏春秋》及其《公羊春秋傳》、《史記》、《大戴禮記》、《呂氏春秋》、《路史》和《呂氏春秋》了。

  史籍《春秋·隱公四年》中記載:“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史籍《公羊傳》記載:“牟婁者何?杞之邑也。”杜預注:“杞國本都陳留雍丘縣,推尋事蹟,桓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似並之,遷都淳于;僖十四年,又遷緣陵;襄二十九年,晉人城杞之淳于,杞又遷都淳于。牟婁,杞邑,城陽諸縣東北有婁鄉。”

  史籍《春秋·桓公二年》中記載:“秋,七月,杞侯來朝。九月,入杞。”

  史籍《左傳》中也記載:“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九月,入杞。討不敬也。”

  史籍《春秋·桓公三年》中記載:“六月,公會杞侯於郕。”

  史籍《左傳》中也記載:“六月,公會杞侯於郕,杞求成也。”

  史籍《春秋·桓公五年》中記載:“冬,州公如曹。”

  史籍《左傳》中也記載:“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

  史籍《春秋·桓公六年》中記載:“春,正月,實來。”

  史籍《左傳》中也記載:“六年春,自曹來朝。書曰實來,不復其國也。”

  史籍《春秋·桓公十二年》中記載:“夏,六月壬寅,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

  史籍《左傳》中也記載:“十二年,夏,盟於曲池,平杞、莒也。”

  史籍《春秋·莊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伯姬歸於杞。”

  史籍《春秋·莊公二十七年》中記載:“春,公會杞伯姬於洮。冬,杞伯姬來。杞伯來朝。”

  史籍《春秋·僖公五年》中記載:“杞伯姬來,朝其子。”

  史籍《春秋·僖公十三年》中記載:“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

  史籍《左傳》記載:“夏,會於鹹,淮夷病杞故,且謀王室也。”

  史籍《史記·陳杞世家》中記載:“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簡公立一年,楚惠王之四十四年,滅杞。杞後陳亡三十四年。”

  史籍《史記·陳杞世家》索隱引宋忠記載:“杞,今陳留雍丘縣。”

  史籍《漢書·地理志上》陳留郡縣·十七》中記載:“雍丘,故杞國也。”

  史籍《路史·國名紀四·中記載:“杞,定姒國,商封之。今汴之雍丘有古杞城。武德初為杞州。”

  史籍《大戴禮記·少閒篇》中記載:“成湯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

  史籍《史記·夏本紀》中記載:“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正義:“汴州雍丘縣,故杞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也。”

  史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記載:“杞,夏餘也,而即東夷;魯,周公之後也,而睦於晉。”

  史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記載:“晉平公,杞出也,故治杞。六月,知悼子合諸侯之大夫以城杞。”

  史籍《左傳·昭公元年》祁午謂趙文子曰:“子相晉國,以為盟主,於今七年矣。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于。”杜預注:“襄二十九年城杞之淳于,杞遷都。”

  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北海郡有淳于縣,臣瓚曰:“淳于公國之所都。”其地在山東省安丘縣東北。

  史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記載:“晉侯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弗盡歸也。”

  史籍《左傳·昭公七年》中記載:“晉人來治杞田,季孫將以成與之……晉人為杞取成。”

  史籍《世本》中記載:“殷湯封夏後於杞,周又封之。”

  梁玉繩在史籍《史記志疑》中記載:“案禹後封杞,即湯封之,武王特因其舊封重命之耳,故史籍《路史》注據《大戴禮·少間》說:‘湯放移桀,遷姒姓於杞’。

  史籍《漢書·梅福傳》中記載:“武王克殷,封殷於宋,紹夏於杞。”

  文獻《文選》中晉朝張士然在《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中記載:“湯革夏而封杞。”

  史籍《左傳·隱公四年》杜注中記載:“桓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似並之,遷都淳于。”孔穎達疏曰:“九世及成公,遷緣陵。”

  史籍《左傳·僖公十四年》杜注中記載:“緣陵,杞邑,闢淮夷,遷都於緣陵。”

  史籍《史記·陳杞世家》索隱中記載:“至春秋時杞已遷東國。”

  史籍《春秋·哀公九年》中記載:“宋皇瑗帥師取鄭師於雍丘。”

  史籍《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微子開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

  史籍《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中記載: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輿,命封黃帝之後於鑄,封帝堯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輿,命封夏后氏之後於杞,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

  典籍《論語·八佾》中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典籍《禮記·禮運》中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杞國的滅亡:

  由於周王朝不能扼止淮夷民族的入侵,杞國難以自保,不得不舉國遷徙至今山東境內滕州一帶。由於滕州時為小國邾國的領地,杞人難以在此定居,所以不久又北遷,立足於今山東新泰一帶,介於齊、魯兩國之間。清道光、光緒年間,新泰曾出土一批杞伯所作的鼎、簋、壺等十件銅器,銘文與滕州所出的銅鼎基本相同,當是杞定居於此時所造。

  杞國遷居新泰一帶後,大約經歷了兩代至杞武公。在杞武公以前,杞國又不斷遭到魯國的侵伐。在魯國的侵伐之下,杞國不得不再度向東遷徙,杞武公時期來到今山東諸城附近。此時已進入春秋時期。

  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莒國出兵奪取了杞邑牟婁(今山東諸城婁鄉)。為了躲避莒國的侵擾,杞武公又舉國北遷,於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滅掉了鄰近的小國州國,把州國的國都淳于(今山東安丘)作為杞都。之後,又遷都至緣陵(今山東昌樂)。

  晉平公姬彪因母親是杞國之女,所以對杞大加扶持。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晉國召集齊、魯、宋、衛等十個諸侯國,為杞國修築淳于,杞復遷都淳于,自後定都於此。後逐步為所居之地的東夷族所同化。

  周貞定王二十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終於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亡國,杞簡公姒春成了末代君主。滅國後的杞國王族後裔紛紛逃奔魯國,多以杞侯為夏后氏之後的緣故,以夏侯氏為複姓。

  杞國君主世系:

  商王朝時期的古杞國君主,姓名已不可考。

  周朝時期杞國國君世系相對比較齊全,現公認能考證出來的有二十位國君,自杞東樓公始,至杞簡公終,基本上是父子相繼,偶有兄終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的四位國君在位具體時間不可考,並且其間很可能還有缺漏。杞武公之後的君主在位時間,史書都有記載,其中最長的是杞桓公姒姑容,在位共七十年;最短的是杞隱公姒乞,在位僅七個月便被弟弟姒遂殺死篡位。

  至於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在史籍《史記》中皆記載為公爵,但實際上其爵位卻一直是有變化的。

  周武王開朝時期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到東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的封號也逐漸被貶,在史籍《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被稱為“杞子”。近來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省泰安市的新泰地區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發現鐫刻有“杞伯每亡”的標記,說明杞國爵位至少曾被降至伯爵。

  杞東樓公:姒東樓(姒東婁),生卒年、在位時間待考。

  杞西樓公:姒西樓(姒西婁),生卒年、在位時間待考。

  杞題公:姒題,生卒年、在位時間待考。

  杞謀娶公:姒牟趨,生卒年、在位時間待考。

  杞武公:名字待考,公元前750年~前704年,在位四十七年

  杞靖公:名字待考,公元前703年~前681年,在位二十三年

  杞共公,名字待考,公元前680年~前673年,在位八年

  杞德公,名字待考,公元前672年~前655年,在位十八年

  杞成公,名字待考,公元前654年~前637年,在位十八年

  杞桓公,姒姑容,公元前636年~前567年,在位七十年

  杞孝公,姒丐,公元前566年~前550年,在位十七年

  杞文公,姒益姑,公元前549年~前536年,在位十四年

  杞平公,姒鬱,公元前535年~前518年,在位十八年

  杞悼公,姒成,公元前517年~前506年 在位十二年

  杞隱公,姒乞,公元前506年,在位僅七個月

  杞厘公,姒遂,公元前505年~前487年,在位十九年

  杞愍公,姒維,公元前486年~前471年 在位十六年

  杞哀公,姒閼路,公元前470年~前461年,在位十年

  杞出公,姒敕,公元前460年~前449年 在位十二年

  杞簡公,姒春,公元前448年~前445年,在位四年,杞國在楚國攻擊下滅亡,族人遷逃魯國。

  3:杞梁與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我一直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傳奇,或者把它當作神話也未嘗不可。然而近日讀書,才知道孟姜女確有其人,哭夫而城倒也確有其事。不過,哭倒的不是長城,孟姜女也不是生活在秦朝。孟姜女哭長城是民間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千年來口口宣講,而漸漸誤傳,以致於張冠李戴,倒把孟姜女的真實性打了個折扣。豈不惜哉!其實,孟姜女是春秋時齊國人,嫁給臨淄人杞梁為婦。杞梁事母至孝,而且孔武有力,勇名遠揚。只是出身庶族,無官無職,務農為生。是時,齊莊公想重振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出兵攻打莒國。為了激勵將士,齊莊公賞賜州綽、賈舉二勇士,一人賜了一輛五匹馬的戰車。州綽和賈舉二人十分高興,賈舉又推薦說臨淄那個地方有華周和杞梁二人,也很勇敢。於是齊莊公召來華周和杞梁二人,一見之下,果然象是勇士。於是賜了一輛一匹馬拉的戰車給華周和杞梁。見面之後,退了下來。華周滿心的不高興,對杞梁說道:“同樣是賞賜勇士,賞給州綽和賈舉一人一輛五馬戰車,卻只賞給我們兩個人一輛一馬戰車,對於我們來說,不是賞賜,是侮辱。幹什麼幹,不如逃跑,另尋他處吧。”杞梁一聽,有點猶豫,對華周說道:“我家裡還有老母親,讓我回去跟老母親說一聲,然而再跑不晚。”杞梁回家,將事情前因後果告訴了母親。母親教訓了杞梁一番,說:“如果你生時沒有什麼功勞,死時不能出名,就是坐了五馬戰車,人家也會笑話你。如果你有大功勞,又死得哄哄烈烈,那麼即使是那些坐五馬戰車的人,也不如你。君命不可違,你還是去努力打仗吧。”杞梁把母親的話跟華週一講,華周面紅耳赤,嘆道:“婦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卻不懂,慚愧慚愧!”於是華周和杞梁二人同乘一車,在齊莊公軍營中聽候調遣。這一天齊莊公調兵遣將,準備開拔。華周與杞梁主動請嬰,要做前鋒。齊莊公問道:“你們要步兵多少人?戰車多少乘?”二人回答說道:“既不用兵,也不用車,我們就坐你賞給我們的戰車,兩個人一輛車足夠了。”齊莊公想看看二人到底如何勇敢,大笑著同意了。杞梁二人出了大帳,約定輪流駕車,臨行的時候,說道,如果能有一個人在車上守住右邊,就篤定能戰勝一支軍隊了。這時有一個小兵叫做隰候重的挺身而出,願意同行。於是一人駕車,一人拿著兵器在車左,一人拿著兵器在車右,向莒國都城進發。莒國國君黎比公聽說齊軍馬上要到了,親自率領三百個步兵到城效巡察。正好與杞梁二人相遇。杞梁三人張目大喝,說我是齊將,你們誰敢上來決一死戰?黎比公沒想到齊軍來得這麼快,大吃一驚,再仔細一看,只此一車,並無後繼。於是命令三百步兵圍攻三人。杞梁與華周對隰候重說,你在車上擊鼓助威,看我們如何殺敵!於是二人跳下戰車,手持長戟,衝入重圍,左右衝突,長戟橫掃,當者披靡。三百個戰士居然被二人殺得死傷過半。黎比公大為驚歎,對二人說道:“別打了,我知道你們二人的厲害了,只要你們歸順莒國,我把莒國一分為二,給你們一半。”二人嘿嘿笑道:“拋棄國家投降敵人,是不忠;領了軍命而不去完全,是不信。不忠不信而貪圖私利,不是我們的為人。”說完,又奮戟砍殺。黎比公抵敵不住,大敗而走。齊莊公聽說二人大敗黎比公,連忙派了使者輕馬快車,前來慰問,許諾給予大封賞。杞梁二人嘿然而笑,說道:“大王賞給別人五馬戰車,而只賞我們一馬戰車,是以為我們不勇,現在又用重利來封賞我們,是以為我們重利輕義。我們真的這麼品行低下嗎?”於是趕跑使者,棄車步行,直逼莒國都門。黎比公知道不勝不了三人。於是在城門狹道處挖土成溝,在溝裡裝滿燒得紅紅的木炭,炭火騰焰,人根本沒法舉步。隰候重說道:“古來將士,能青史留名的,肯定是不怕死的,我能讓你們過去。”於是隰候重頂著盾牌,趴到炭上,讓杞梁二人從盾上走過。等二人過去之後,再回頭看時,隰候重已經被燒得渾身焦黑了。二人大哭一場,持戟殺入城門。黎比公早就在城門埋伏下弓箭手,萬箭齊射。杞梁二人冒矢突進,身中數箭,又殺了二十七人。守城的軍士環立城上,皆向下拼命射箭。杞梁傷重先死。華周力盡被俘。莒國被三人嚇破了膽,等齊莊公大軍到時,不戰而敗。齊莊公凱旋而歸。齊莊公將杞梁屍體殯於郊外,正要入郊,正好碰上杞梁的妻子孟姜來迎夫屍。莊公停車,使人到孟姜前弔喪。孟姜寒著臉說道:“弔喪是在郊外吊的嗎?這是哪家的禮儀?”齊莊公大為慚愧,於是將杞梁之屍殯於其家而去弔喪。孟姜女發喪,到了城門之外,停棺露宿三日。孟姜女扶棺大哭,涕淚俱盡,以致於哭出血來。突然之間,齊國都城崩陷數尺。“由哀痛迫切,精誠之所致也”。後來亞聖孟子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此之謂也。

  《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三年……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唐代詩人貫休亦有詩句: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