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氏起源及歷史

卿姓圖騰_卿氏圖騰

卿姓圖騰(卿氏圖騰)

  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於周朝的趙國相國虞卿,時人佩其高義,後人褒揚為一代俠相。他的子孫以他的官職為姓,即卿姓。虞卿為戰國時虞姓遊說之仕,在趙國頗有聲望與趙孝成王初見,受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時封為趙國上卿。故世稱虞卿。後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於魏都大梁,後避世隱居白雲山中,發憤著書以自娛。著有《虞氏徵傳》、《虞氏春秋》15篇。其後代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遂有卿氏。卿姓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四百二十六位。

  【釋義】卿,圖騰是雙人對天跪拜之狀。本義是通明事理的高官。卿,為西周、春秋時天子、諸侯所屬高階長官的稱謂。

【得姓始祖】

  虞卿:本名虞信,河東(今山西)人,生卒不詳。自公元前256年隱居白雲山後,改名換姓,遂以官命族為卿氏。因望出黃河以北,故稱內黃卿氏【古代,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漢高祖9年置內黃縣,在今安陽市境內,與內黃卿氏之內黃,不是同一處】。聚妻曾氏,生四子:長子(失考)、次子卿秦、三子卿相、四子卿隱。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有虞氏,為帝舜之後,戰國時虞姓遊說之仕,在趙國頗有聲望與趙孝成王初見,受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時封為趙國上卿。故世稱虞卿。後虞卿閉門著書專記國家得失,世傳《虞氏春秋》。其後代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遂有卿氏。

  源流二

  周宣王時仲山甫食採於樊,封爵為侯,為周卿士,其後因以為氏,見《姓源》。

  源流三

  項羽之將卿子將軍宋義之後。《姓氏考略》注云:“項羽將卿子冠軍之後。”卿子冠軍,即宋義。不當稱其為“項羽將”,宋義為卿子冠軍時,項羽亦受其節制。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卿姓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四百二十六位。

  湖南省東安縣井頭圩鎮石板鋪大卿家、小卿家

  湖南道縣四馬橋鎮毛理坪巖口卿家

【郡望堂號】

  郡望

  (暫缺)

  堂號

  (暫缺)

  字輩

  1.伯萬公支後裔字輩:

  湖南新化班次:萬政志興思,元杜應南祥,福汝人必應,源宗克仲伏,大秀顯(奉)世,繼(紹)學德(良),朝廷授祿位,安定啟尊親(群),光復昭新憲,建樹振先聲,開道同發達,敦睦在聯成。

  金耙班次:萬必通興思元,忠念子仲仁,承繼才文志,廷國秉應相,上榮宏基世,學顯裕祿位,安定啟尊親(群),光復昭新憲,建樹振先聲,開道同發達,敦睦在聯成。

  長衝鋪班次:萬必通興思元,忠福子仲仁,銘亮秀志聞,廷祖朝承相上榮宏基世,學顯裕祿位,安定啟尊親(群)光復昭新憲,建樹振先聲,開道同發達,敦睦在聯成。

  2.百萬公支後裔字輩;

  湖南洞口縣:百夫必太用楚萬志才廷宗祖世大永昌一元方啟,上篤前光;德運六合,教殷五常;乾坤位定,尊貴道良;國家相守,人民有章;生權安集,化育弘長;作求嗣秀,惠第書香;本實先茂,薰名遠揚;延連景命,似續迎祥。

  武岡州:百夫必太用倫福日仁仲文學正添士成一元方啟上列三光皇宰六合帝建五常君臣位定父子道良家國相守人民有章生全安集化育洪長作求嗣秀惠迪書房本系先立班次克祥榮連景命瑞應天潢;

  湖南洞口縣和隆回縣及四川南充:一元方啟,尚烈(篤)三(前)光,皇(德)宰(祿)六(運)和(泰),地(帝)建伍常,君臣未定,父子道良,家國相守,人民有章,生群安集,化有弦長,作求詞秀,慧迪書香,本系先位,班次克祥,雲聯景命,瑞應天潢;

  四川金堂縣趙鎮:百。夫必太天,用楚萬志。才廷宗祖,世大永昌。一元方啟,上列三光。皇宰六合,帝建五常。君臣位定,父子道良。家國相守,人民有章。生全安集,化育弘長。作成嗣秀,惠迪書香。本系先立,班次克祥。榮連景命,瑞應天潢。

  四川金堂福興鎮:仁義禮 一元方啟 上列三光 肇開六和 帝建五常,君臣位定,生全安集,父子道良,家國相守,人民有章,化育弘長,作求嗣秀,惠迪書於本縣先立,班次克祥,榮達景命,瑞應天潢。

  四川資中三塊石:一元芳啟 上烈山光 恩週六合 德建伍常 君臣位定 愷悌慈良 家聲丕振 繼述有章 瑞鍾雲礽 化育孔長 宏開甲第 惠迪書香 平系先立 班次克詳榮連泰運 世代永昌

  湖北利川:一元方啟 上列品序 發揚光大 肇遠能舉 時思孝行 永保吉昌 禮昭德廣 必有瑞祥 本立道生 守成正常福壽天賜 和平安康 高明博厚 謀由煥章 泰運恆開富貴久長

  貴州省松桃縣:百 夫必太天 用倫福日 仁仲文學 正湊士宗著玄天 志大永昌 一元方啟 尚列三光 思週六合 龍鳳呈祥 君臣典定 愷悌慈強 家聲丕振 繼術有章瑞鍾雲初 化育孔長 宏開甲第 惠迪書香 本宗先位 班次金榜 榮連泰運世代興旺

  《扶風家譜》:尚烈洪光遠宗才學國調順世智義仁禮一元方啟三剛五常裕德顯榮正守朝廷紀紹發達應相文盛有興富貴均永必茂

  邵陵卿家巷(仲文公):仲宗再友志;厚添祖仁義;世代萬必獻;彥永子孫昌;德厚培毓遠;傳家本孝思;光裕振先緒;明亮兆純熙;學崇文武興;轉國尚忠勤;積善多吉慶;福祿壽長增。

  四川安嶽縣:仲宗再友志;厚添祖仁義;世代萬必獻;彥永子孫昌;盛明德澤化;詩書善貽謀;作述光先烈;邦家啟洪圖;忠厚培嶽遠;傳家本孝思;光裕振先緒;賢良照祥熙。

  重慶市大足區:仲宗現友志;厚添祖仁義;世代萬必獻;彥永子孫昌;德(勝)厚(明)培(良)毓遠;傳家本孝思;光裕振先緒;明亮兆純熙;學崇文武興;輔國尚忠勤;積善多吉慶;福祿壽長增。

  四川資陽:才文志必添萬大政廷國世守襲朝臣永和見太平。

  (續編):祿位從斯得上達聖人賢華掌千古秀樂慶順長久月裡宮星照副榜定光明壽元方起立科第士相全孝義乾坤傑忠貴吉安寧龍游滄海佔楚鄉合一冊。

  3.財遠公支後裔字輩:

  廣西灌陽:

  祖先明錫永,樹熙垂鍾汝。

  本煥基銘沐,榮光增錦治。

  新增字輩:

  開來有承澤,家豐運善興

  梓良怡才厚,義禮聖思弘

  四川榮縣

  才友思

  文永志彥,興廷正國,富貴榮華。

  信實忠良,成立綱常。

  正德嘉慶永,祥吉昌法志。

  四川三臺劉營轉江

  中國廷正順,乾坤萬代興。

  孝弟廉祥瑞,禮義定榮昌。

  立志明勝德,裕後永安邦。

  東亞光世澤,藍天映海洋。

  春冬慶家宇,福祿廣長江。

  先進登高峰,科普顯賢良。

  三臺石安鎮

  乙萬辛世彥,得勝喜付貴。

  仁

  克國在儒正,天星順萬明。

  福祿與富貴,永遠定乾坤。

  安嶽縣白塔寺老字輩:

  萬良桂榮華,友永思廷喜。文一順必

  新字輩:

  兆啟志榮昌,元文紹南方。

  朝廷連世選,仁義表真光。

  科倫登士相,德禮有奇張。

  曾祥於太和,國正永安良。

  重慶市梁平

  才辛萬志思文永尚興

  國正天友仕,文武裕朝廷

  堂羅虞夏遠,安邦定乾坤

  重慶市:

  國正天心順,仁義禮智信。

  永貴唯正冊,賢良少祖庭。

  萬祥叔念德,樹高玉頂明。

  吉慶合文武,十夢羅先雲。

  聖銘漢楚暄,堯鈞澤樹熙。

  坤釗海桂照,垂鑑浩棟燾。

  重慶市酉陽縣龍潭鎮

  生志元曾榮,宗全德茂時。

  方仁洪紹啟,國政民意順。

  君福應貴臣,萬仕皇永昌。

  重慶市萬州區

  才辛

  喜士子一辛,念宗啟世民。

  相廷繼思國,德勝萬年興。

  承先敦孝友,惠澤懷同仁。

  大邦文華秀,爵祿自天升。

  續字輩

  豐海宏雲昊,洪楚潤軍顯。

  黎林泉濤軒,湘方譜偉昌。

  四川大英

  才辛

  景志永彥興,伯朝國大一。

  仕尚思如學,繼世聯科必。

  三元作德修,五福自天錫。

  紹統崇文治,孝友家政立。

  聖銘漢楚暄,堯鈞澤樹熙。

  坤釗海桂照,垂鑑浩棟燾。

  大竹

  才萬富壽福,永一朝文世,

  使用字輩:

  世應子忠國,廷有…

  廣西全州

  才辛景志永,彥興伯朝世,子顯君元思,學仲祖德昌,金洪本…

  梁平禮讓

  才辛景志永彥興,伯朝國民一汝元;

  思如奇正承先聖,昭明仁義紀克賢;

  道德通理安上世,學修致遠治堯天;

  祖宗洪開行佑啟,蘭玉榮華萬代傳。

  安嶽中和

  萬福壽榮華,永朝時守建。奇希元世代,才毓光宗獻。

  大孝純三德,仁廉治國彥。善延鴻秀儒,尚仕在玉殿。

  簡陽市來新

  才辛

  景志永彥興伯喜,世子一登先思學。

  仲得全安逢泰運,廷錫輔相煥高爵。

  正心家齊國大治,繼述啟承膺宗毓。

  簡陽市三星

  子德宗本友,正資希遵登。一國朝仕世,天開顯文明。

  紹述光烈祖,守繼兆時榮。桂茂奇才啟,蘭華彩瑞呈。

  禮義崇美彥,連尚悅洪英。佳賢懷芳輔,順維達治廷。

  南充南江、長樂、蘆溪2.現用字輩

  (1)增補湖廣老字輩

  世乙丙丁通彥文

  福仕仁元大,義禮智世宗。榮玉德長遠,政達顯忠良。

  (2)新撰字輩

  克勝安邦泰,孝廉永化宏。文武育俊傑,富貴暢興隆。

  嶽池縣苟角鎮

  國志天星順,永德福雲昌;

  朝庭幫友道,富貴選文章。

  鄰水縣壇同鎮

  國正天星順,年豐民自安;

  孝弟忠信遠,禮義仁德寬;

  熙朝新相進,玉桂賢能攀;

  發祥榮華久,福壽繼永系。

  安嶽縣合義鄉

  國大一在元,思宗繼奇聯。

  道德乾坤泰,弘開正祖傳。

  世振家聲遠,秉承銘訓言。

  福維裕後代,祿光起裡賢。

  大竹縣白壩鄉

  才

  郎德思常富朝正,陞自三登中尚成;

  曰孝承先昭世澤,以仁啟後振家聲;

  書田久種蘭生秀,心地廣培桂發英;

  惟念宗人多碩士,衣冠萬代遠傳名。

  華鎣市慶華鎮

  才辛景志永彥興,伯朝國大一士元。

  思述奇正承先聖,昭明仁義繼前賢。

  道德統理安漢世,學修致始繼中天。

  祖宗宏開人文起,蘭玉克昌萬代全。

【楹聯典故】

  夜雨點龍潭疊疊文波歸渤海

  卿雲騰鳳詔飄飄瑞彩煥明煙

  ——龍潭鋪卿氏祠堂對聯

  【祠堂古蹟】

  黃橋卿氏宗祠

  黃橋卿氏宗祠座落在湖南省洞口縣黃橋鎮龍潭鋪。赧水與平淡在此相先成潭。相傳潭中有龍。夜間風起,如驟雨聲,是為"龍潭在雨"。龍潭鋪地處雙江口,湖南省省邵陽市至武岡市重要通道,東達衡寶,西至雲貴,水源方便,商賈如流。

  卿氏出自黃帝八世孫犬舜有虞氏之後,因國號而姓虞。世渤海,望出內黃,治所今河南北部。公元前265年虞結公趙國授封,拜為上卿,世稱虞卿,自其次子起,以義官級命姓,遂姓卿。

  【典故軼事】

  始祖軼事

  河東人虞卿遊趙,聞藺氏舍人述相如之語,乃說趙王曰:“王今日之重臣,非藺相如、廉頗乎?”王曰:“然。”

  虞卿曰:“臣聞前代之臣,師師濟濟,同寅協恭,以治其國。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夫藺氏愈益讓,而廉氏不能諒其情。廉氏愈益驕,而藺氏不敢折其氣。在朝則有事不共議,為將則有急不相恤,臣竊為大王憂之。臣請合廉、藺之交,以為大王輔。”趙王曰:“善。”

  虞卿往見廉頗,先頌其功,廉頗大喜。虞卿曰:“論功則無如將軍矣,論量則還推藺君。”廉頗勃然曰:“彼懦夫以口舌取功名,何量之有哉?”虞卿曰:“藺君非懦士也,其所見者大。”因述相如對舍人之言,且曰:“將軍不欲託身於趙則已,若欲託身於趙,而兩大臣一讓一爭,恐盛名之歸,不在將軍也。”

  廉頗大慚曰:“微先生之言,吾不聞過,吾不及藺君遠矣。”因使虞卿先道意於相如,頗肉袒負荊,自造於藺氏之門,謝曰:“鄙人志量淺狹,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死不足贖罪矣。”因長跪庭中。

  相如趨出引起曰:“吾二人比肩事主,為社稷臣,將軍能見諒已幸甚,何煩謝為。”廉頗曰:“鄙性粗暴,蒙君見容,慚愧無地。”因相持泣下。相如亦泣。

  廉頗曰:“從今願結為生死之交,雖刎頸不變。”頗先下拜,相如答拜。因置酒筵款待,極歡而罷。後世稱刎頸之交,正謂此也。無名子有詩云:引車趨避量誠洪,肉袒將軍志亦雄。今日紛紛競門戶,誰將國計置胸中。

  趙王賜虞卿黃金百鎰,拜為上卿。

  大梁人范雎字叔,有談天說地之能,安邦定國之志。欲求事魏王,因家貧,不能自通,乃先投於中大夫須賈門下,用為舍人。當初,齊湣王無道,樂毅糾合四國一同伐齊,魏亦遣兵助燕,及田單破燕復齊,齊襄王法章即位,魏王恐其報復,同相國魏齊計議,使須賈至齊修好,賈使范雎從行。

  齊襄王問於須賈,須賈不能對,范雎答如流。齊襄王愕然起問須賈:“此位何人?”須賈曰:“臣之舍人范雎也。”齊王顧盼良久,乃送須賈於公館,厚其廩餼。使人陰說范雎曰:“寡君慕先生人才,欲留先生於齊,當以客卿相處,萬望勿棄。”范雎辭曰:“臣與使者同出,而不與同入,不信無義,何以為人?”齊王益愛重之,復使人賜范雎黃金十斤及牛酒,雎固辭不受,使者再四致齊王之命,堅不肯去,雎不得已,乃受牛酒而還其金,使者嘆息而去。

  早有人報知須賈,須賈回國後,把在齊國的失敗歸罪於范雎告訴相國,魏齊大怒,乃會賓客,使人擒范雎,即席訊之,雎至,伏於階下。魏齊厲聲問曰:“汝以陰事告齊乎?”范雎曰:“怎敢。”魏齊曰:“汝若無私於齊,齊王安用留汝。”雎曰:“留果有之,雎不從也。”魏齊曰:“然則黃金、牛酒之賜,子何受之。”雎曰:“使者十分相強,雎恐拂齊王之意,勉受牛酒,其黃金十斤,實不曾收。”魏齊咆哮大喝曰:“賣國賊!還要多言!即牛酒之賜,亦豈無因。”呼獄卒縛之,決脊一百,使招承通齊之語。范雎曰:“臣實無私,有何可招?”魏齊益怒曰:“為我笞殺此奴,勿留禍種!”獄卒鞭笞亂下,將牙齒打折,雎血流被面,痛極難忍,號呼稱冤,賓客見相國盛怒之下,莫敢勸止。魏齊教左右一面用巨觥行酒,一面教獄卒加力,自辰至未,打得范雎遍體皆傷,血肉委地,咶喇一響,脅骨亦斷,雎大叫失聲,悶絕而死。

  左右報曰:“范雎氣絕矣。”魏齊親自下視,見范雎斷脅折齒,身無完膚,直挺挺在血泊中不動,齊指罵曰:“賣國賊死得好!好教後人看樣!”命獄卒以葦薄卷其屍,置之坑廁間,使賓客便溺其上,勿容他為乾淨之鬼。

  看看天晚,范雎命不該絕,死而復甦,從葦薄中張目偷看,只有一卒在旁看守,范雎微嘆一聲。守卒聞之,慌忙來看,范雎謂曰:“吾傷重至此,雖暫醒,決無生理,汝能使我死於家中,以便殯殮,家有黃金數兩,盡以相謝。”守卒貪其利,謂曰:“汝仍作死狀,吾當入稟。”時魏齊與賓客皆大醉,守卒稟曰:“廁間死人腥臭甚,合當發出。”

  賓客皆曰:“范雎雖然有罪,相國處之亦已足矣。”魏齊曰:“可出之於郊外,使野鳶飽其餘肉也。”言罷,賓客皆散,魏齊亦回內宅。守卒捱至黃昏人靜,乃私負范雎至其家,雎妻小相見,痛苦自不必說,范雎命取黃金相謝,又卸下葦薄,付與守卒,使棄野外,以掩人之目。

  守卒去後,妻小將血肉收拾乾淨,縛裹傷處,以酒食進之,范雎徐謂其妻曰:“魏齊恨我甚,雖知吾死,尚有疑心,我之出廁,乘其醉耳,明日復求吾屍不得,必及吾家,吾不得生矣。吾有八拜兄弟鄭安平,在西門之陋巷,汝可乘夜送我至彼,不可洩漏,俟月餘,吾創愈當逃命於四方也,我去後,家中可發哀,如吾死一般,以絕其疑。”

  其妻依言,使僕人先往報知鄭安平,鄭安平即時至雎家看視,與其家人同攜負以去。

  次日,魏齊果然疑心范雎,恐其復甦,使人視其屍所在,守卒回報:“棄野外無人之處,今惟葦薄在,想為犬豕銜去矣。”魏齊復使人目間其家,舉哀帶孝,方始坦然。

  范雎隱居鄭安平家,更名張祿。秦謁者王稽奉昭襄王之命,出使魏國訪賢,張祿隨王稽入秦,為秦王獻計遠交近攻,秦王遂以范雎為丞相,封以應城,號為應侯。時秦昭襄王之四十一年,周赧王之四十九年也。

  是時,魏昭王已薨,子安釐王即位,聞知秦王新用張祿丞相之謀,欲伐魏國。安釐王初即位,未經戰伐,乃用魏齊之策,使中大夫須賈出使於秦。

  須賈奉命,竟至咸陽,獲悉張祿乃范雎也。須賈入辭范雎,雎曰:“故人至此,不可無一飯之敬。”餐中,百般羞辱須賈。食畢,范雎瞋目數之曰:“秦王雖然許和,但魏齊之仇,不可不報,留汝蟻命,歸告魏王,速斬魏齊頭送來,將我家眷送入秦邦,兩國通好。不然,我親自引兵來屠大梁,那時悔之晚矣。”唬得須賈魂不附體,喏喏連聲而出。

  須賈得命,連夜奔回大梁,來見魏王,述范雎吩咐之語,那送家眷是小事,要斬相國之頭,干礙體面,難於啟齒。魏王躊躇未決,魏齊聞知此信,棄了相印,連夜逃往趙國,依平原君趙勝去了。魏王乃大飾車馬,將黃金百鎰,採帛千端,送范雎家眷至咸陽,又告明:“魏齊聞風先遁,今在平原君府中,不幹魏國之事。”

  范雎乃奏聞秦王,秦王曰:“趙與秦一向結好,澠池會上結為兄弟,又將王孫異人為質於趙,欲以固其好也;前秦兵伐韓,圍閼與,趙遣李牧救韓,大敗秦兵。寡人向未問罪。今又擅納丞相之仇人,丞相之仇,即寡人之仇。寡人決意伐趙,一則報閼與之恨,二者索取魏齊。”乃親帥師二十萬,命王翦為大將伐趙,拔三城。

  是時趙惠文王方薨,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后用事,聞秦兵深入,甚懼,時藺相如病篤告老,虞卿代為相國,使大將廉頗帥師禦敵,相持不決。虞卿言於惠文太后曰:“事急矣!臣請奉長安君為質於齊以求救。”太后許之。

  原來惠文王之太后乃齊湣王之女,其年齊襄王新薨,太子建即位,年亦少。君王后太史氏用事,兩太后姑嫂之親,親情和睦。長安君又是惠文太后最愛之少子,往質於齊,君王后如何不動心?於是即命田單為大將,發兵十萬,前來救趙。秦將王翦言於秦王曰:“趙多良將,又有平原君之賢,未易攻也;況齊救將至,不如全師而歸。”

  秦王曰:“不得魏齊,寡人何面見應侯乎?”乃遣使謂平原君曰:“秦之伐趙,為取魏齊耳。若能獻出魏齊,即當退兵。”平原君對曰:“魏齊不在臣家,大王無誤聽人言也。”使者三往,平原君終不肯認,秦王心中悶悶不悅,欲待進兵,又恐齊、趙合兵,勝負難料;欲待班師,魏齊如何可得。再四躊躇,生出一個計策來,乃為書謝趙王,略曰:寡人與君,兄弟也,寡人誤聞道路之言,魏齊在平原君所,是以興兵索之。不然,豈敢輕涉趙境?所取三城,謹還歸於趙,寡人願復前好,往來無間。

  趙王亦遣使答書,謝其退兵還城之意。田單聞秦師已退,亦歸齊去訖,秦王回至函谷關,復遣人以一緘致平原君趙勝,勝拆書看之,略曰: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君幸過寡人,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將書來見趙王,趙王叢集臣計議,相國虞卿進曰:“秦,虎狼之國也。昔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況彼方疑魏齊在趙,平原君不可往。”廉頗曰:“昔藺相如懷和氏璧單身入秦,尚能完歸趙國,秦不欺趙。若不往反起其疑。”趙王曰:“寡人亦以此為秦王美意,不可違也!”遂命趙勝同秦使西入咸陽,秦王一見,歡若平生,日日設宴相待,盤桓數日,秦王因極歡之際,舉卮向趙勝曰:“寡人有請於君,君若見諾,乞飲此酌。”勝曰:“大王命勝,何敢不從?”因引卮盡之。

  秦王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太公、仲父也。範君之仇魏齊,託在君家,君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範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趙勝曰:“臣聞之,‘貴而為友者,為賤時也;富而為友者,為貧時也。’夫魏齊,臣之友也,即使真在臣所,臣亦不忍出之,況不在乎?”秦王變色曰:“君必不出魏齊,寡人不放君出關。”

  趙勝曰:“關之出與不出,事在大王。且王以飲相召,而以威劫之,天下知曲直之所在矣。”秦王知平原君不肯負魏齊,遂與之俱至咸陽,留於館舍,使人遺趙王書,略曰: 王子弟平原君在秦,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魏齊頭旦至,平原君夕返。不然,寡人且舉兵臨趙,親討魏齊,又不出平原君於關,惟王諒之。趙王得書大恐,謂群臣曰:“寡人豈為他國之亡臣,易吾國之鎮公子?”乃發兵圍平原君家,索取魏齊。平原君賓客多與魏齊有交,乘夜縱之逃出,往投相國虞卿。

  虞卿曰:“趙王畏秦,甚於豺虎,此不可以言語爭也,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賢納士,天下亡命者皆歸之,又且平原君之厚交,必然相庇,雖然,君罪人不可獨行,吾當與君同往。”即解相印,為書以謝趙王,與魏齊共變服為賤者,逃出趙國。

  既至大梁,虞卿乃伏魏齊於郊外,慰之曰:“信陵君慷慨丈夫,我往投之,必立刻相迎,不令君久待也!”虞卿徒步至信陵君之門,以刺通。主客者入報。信陵君方解發就沐,見刺,大驚曰:“此趙之相國,安得無故至此?”使主客者辭以主人方沐,暫請入坐,因叩其來魏之意。虞卿情急,只得將魏齊得罪於秦始末,及自家捐棄相印,相隨投奔之意,大略告訴一番。主客者復入言之,信陵君心中畏秦,不欲納魏齊,又念虞卿千里相投一段意思,不好直拒,事在兩難,猶豫不決,虞卿聞信陵君有難色,不即出見,大怒而去。

  信陵君問於賓客曰:“虞卿之為人何如。”時侯生在旁,大笑曰:“何公子之暗於事也?虞卿以三寸舌取趙王相印,封萬戶侯,及魏齊窮困而投虞卿,虞卿不愛爵祿之重,解綬相隨,天下如此人有幾,公子猶未定其賢否耶?”信陵君大慚,急挽發加冠,使輿人駕車疾驅郊外追之。

  再說魏齊懸懸而望,待之良久,不見訊息,想曰:“虞卿言信陵君慨慷丈夫,一聞必立刻相迎,今久而不至,事不成矣?”少頃,只見虞卿含淚而至曰:“信陵君非丈夫也,乃畏秦而卻我,吾當與君間道入楚。”魏齊曰:“吾以一時不察,得罪於範叔,一累平原君,再累吾子,又欲子間關跋涉,乞殘喘於不可知之楚,我安用生為。”即引佩劍自刎,虞卿急前奪之,喉已斷矣。

  虞卿既棄相印,感慨世情,遂不復遊宦,隱於白雲山中,著書自娛,譏刺時事,名曰《虞氏春秋》,髯翁亦有詩云: 不是窮愁肯著書?千秋高尚記虞兮。 可憐有用文章手,相印輕拋徇魏齊!

  通俗篇

  遊說趙王

  虞卿,趙國中牟(今河南鶴壁)人,是一位善於遊說之士。他腳蹬草鞋,肩掛雨傘,遠道而來遊說趙孝成王。第一次拜見趙孝成王,趙孝成王便賜給他黃金百鎰,白璧一對;第二次拜見趙孝成王,就擔任了趙國的上卿,所以稱他為虞卿。

  主聯楚魏

  秦、趙長平之戰之初,趙國沒有取勝,損失了一名都尉。趙孝成王召見樓昌與虞卿說:“我軍在戰場上不能取勝,都尉也陣亡了,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你們看怎麼樣?”樓昌說:“沒有好處,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可是控制和談主動權的在秦國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計一下秦國的作戰意圖,是要擊敗趙軍,還是隻是嚇唬一下呢?”趙孝成王回答說:“秦國已經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擊敗趙軍。”虞卿接著說:“大王聽從我的話,派出使臣拿上貴重的珍寶去聯合楚、魏兩國,楚、魏兩國想得到大王貴重的珍寶,一定會接納我國的使臣。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必定懷疑天下諸侯聯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這樣,與秦和談才能進行。”趙孝成王沒有采納虞卿的主張,與平陽君趙豹議妥求和,就派出鄭朱先到秦國聯絡。秦國接納了鄭朱。

  趙孝成王又召見虞卿說:“我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接納鄭朱了,你認為這事怎麼樣?”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不能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都在秦國了。鄭朱是個顯貴,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把鄭朱來秦一事大肆宣揚給天下諸侯看。楚、魏兩國一見趙國到秦國求和,必定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援救大王,那麼和談就不可能成功。”應侯果然把鄭朱來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揚給天下諸侯派來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們看,不肯和談。趙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於是邯鄲被圍困,遭到天下人恥笑。

  割地爭論

  秦國解除了邯鄲的包圍之後,而趙孝成王卻準備到秦國拜訪秦王,就派趙郝到秦國去訂約結交,割出六個縣求和。虞卿對趙孝成王說:“大王,您看,秦國進攻趙國,是因為打得疲憊了才撤回呢?還是它能夠進攻,卻因為憐惜大王而停止進攻呢?”趙孝成王答道:“秦國進攻我,是毫不保留竭盡全力的,一定是打得疲憊了才撤回的。”虞卿說:“秦國用它的全部力量進攻它所不能奪取的土地,結果打得疲頓而回,可是大王又把秦國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白白送給秦國,這等於幫助秦國侵略自己啊。明年秦國再進攻趙國,大王您就無法自救了。”趙孝成王把虞卿的話告訴了趙郝。趙郝說:“虞卿真能摸清秦國兵力的底細嗎?果真知道秦國兵力今年不能進攻了,這麼一塊彈丸之地不給它,讓秦國明年再來進攻大王,那時大王豈不是要割讓腹地來給它求和嗎?”趙孝成王說:“我聽從您的建議割讓六縣,你能保證秦國明年不再進攻我嗎?”趙郝答道:“這個我可不敢擔保。從前韓、趙、魏三國與秦國交往,互相親善。現在秦國對韓、魏兩國親善而攻打大王,看來大王事奉秦國的誠意一定不如韓、魏兩國了。現在我替您解除因背棄與秦國親善關係而招致的攻擊,開啟關卡,互通貿易,與秦國交好的程度同韓、魏兩國一樣,若到了明年大王獨自招來秦國的攻打,這一定又是大王事奉秦國的心意又落在韓、魏兩國的後面了。所以說,這不是我所敢承擔的事情。”

  趙孝成王把趙郝的話告訴了虞卿。虞卿回答說:“趙郝說‘不講和,明年秦國再來攻打大王,大王豈不是要割讓腹地給它來求和嗎。’現在講和,趙郝又覺得不能保證秦國不再進犯。那麼現在即使割讓六個城邑,又有什麼好處!明年再來進攻,又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奪取的土地割讓給它來求和。這是自取滅亡的做法,所以不如不求和。秦國即使善於進攻,也不能輕易地奪取六個縣;趙國即使不能防守,終歸也不會喪失六座城。秦國疲頓而撤兵,軍隊必然疲弱。我用六座城來收攏天下諸侯去進攻疲弱的秦軍,這是我在天下諸侯那裡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國那裡得到補償。我國還可從中獲利,這與白白割讓土地,使自己變弱而使秦國強大相比,哪樣好呢?現在趙郝說‘秦國與韓、魏兩國親善而進攻趙國的原因,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國的心意不如韓、魏兩國’,這是讓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來事奉秦國,也就是白白地把城邑送光。明年秦國又要求割地,大王將給它嗎?不給,這是拋棄了原先割地所換取的成果而挑起秦國進攻的兵禍;給它,也就無地可給了。俗話說,‘強大的善於進攻,弱小的不能防守’。現在平白地聽任秦國擺佈,秦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多得土地,這無異於強秦弱趙啊!讓越來越強大的秦國割取越來越弱小的趙國,秦國年年謀取趙國土地的打算因而就不會停止了。況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貪慾無限,拿有限的土地去應付無限的秦國要求,那勢必不會再有趙國了。”

  趙孝成王的主意未定,樓緩從秦國回到了趙國,趙孝成王與樓緩商議此事,說:“給秦國土地與不給秦國土地,哪種做法好?”樓緩推讓說:“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趙孝成王說:“話雖這麼講,也不妨談談你個人的意見。”樓緩便說:“大王聽說過公甫文伯母親的事嗎?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病死了,姬妾中有兩個為他在臥室中自殺。他的母親聽到此事,居然不哭一聲。公甫文伯家的保姆說:‘哪裡有兒子死了母親不哭的呢?’他的母親說:‘孔子是大賢士,被魯國驅逐了,可是卻無人追隨孔子。現在他死了而姬妾為他自殺的有兩人。像這樣的情況一定是他對尊長的人情義淡薄而與姬妾的情義深厚。’所以由母親說出這樣的話來,就是個賢良的母親,若由妻子說出這樣的話,就免不了落個嫉妒之名。所以說的話雖然都一樣,但由於說話人的立場不同,人的用意也就跟著變化了。現在我剛剛從秦國回來,如果說不給秦國土地,那不是上策;如果說給它土地,又怕大王會認為我是替秦國幫忙;所以我不敢回答。假使我能夠替大王著想,不如給它土地好。”趙孝成王聽後應聲說是。

  虞卿聽說此事,就入宮拜見趙孝成王說:“這是虛假的託辭,大王切切不可給秦國六個縣!”樓緩聽說了,也去拜見趙孝成王。趙孝成王把虞卿的話告訴了樓緩。樓緩說:“不對,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趙兩國結下怨仇引起戰事,天下諸侯對此都很高興,原因何在?‘我們將借強國來欺弱國’。如今趙國軍隊被秦國圍困,天下諸侯祝賀獲勝的人必定都在秦國了。所以不如趕快割讓土地講和,來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經交好而又能撫慰秦國。不然的話,天下諸侯將借秦國的怨怒,趁著趙國的困頓來瓜分趙國。趙國就會滅亡,還圖謀秦國什麼呢?所以說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大王從這些方面考慮決定給它吧,不要再盤算了。”

  虞卿聽到樓緩的意見後,又去拜見趙孝成王說:“危險了,樓緩就是為秦國幫忙的,又怎能交好秦國呢?他為什麼偏偏不說這麼做就是向天下諸侯昭示趙國軟弱可欺呢?再說我主張不給秦國土地,並不只是堅決不割土地就完事的。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個城邑,而大王則把這六個城邑送給齊國,齊國是秦國的死對頭,它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就會與我們合力攻打秦國。齊王耳聽大王的計謀,不等你話說完,就會同意你的作法。這就是大王雖然把六個城邑交給齊國,卻在秦國得到了補償。這樣做,齊、趙兩國的深仇大恨就可以消泯了,而且又向天下諸侯表明了大王是有作為的。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的事聲揚出去,我們的軍隊不必到邊境察看,我就可看到秦國送貴重財禮到趙國來求和了。一旦跟秦王講和,韓、魏兩國聽到訊息,必定盡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貴的寶物爭先向大王致意。這樣大王的一個舉動就可以與韓、魏、齊交好,從而與秦國改換了處事的位置。”趙孝成王聽後說:“好極了。”就派虞卿向東去拜見齊王,與齊王商議攻打秦國的問題。虞卿還沒返回趙國,秦國派來的使臣已經在趙國了。樓緩得知此訊,立即逃走了。趙孝成王於是封了一座城邑給虞卿。

  訂盟魏國

  過了不久,魏國請求與趙國訂立合縱盟約。趙孝成王召虞卿商議此事。虞卿先去拜訪平原君趙勝,平原君說:“我希望聽您談一下合縱之道。”虞卿進宮拜見趙孝成王,趙孝成王說:“魏國請求訂立合縱盟約。”虞卿說:“魏國錯了。”趙孝成王說:“我本來也沒答應它。”虞卿說:“大王錯了。”趙孝成王說:“魏國請求合縱,你說魏國錯了;我沒有答應,你又說我錯了。既然如此,那麼合縱盟約是不行的嗎?”虞卿回答說:“我聽說小國跟大國一起辦事,有好處就由大國享用成果,有壞處就由小國承擔災禍。現在的情況是魏國作為小國願意承擔災禍,而你居於大國的地位卻享用成果。我所以說大王錯了,魏國也錯了。我私下認為訂立合縱盟約有利。”趙孝成王同意,於是就同魏國訂立合縱盟約。

  失志著書

  虞卿因為魏國宰相魏齊的緣故,拋棄了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從小路逃走,最後離開了趙國,在魏國大梁遭到困厄。魏齊死後,虞卿不得志,就著書立說,參考《春秋》,觀察近代的世情,寫下了《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用來評議國家政治的成敗,世傳之為《虞氏春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