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圖騰(曲氏圖騰)
曲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個很有特點的姓氏。一說是出自曲沃恆叔,一說源自鞠姓,無論是源自鞠姓還是曲沃恆叔,均源於姬姓周王族,出自周文王,是地道的黃帝后裔;不同的是,源於鞠姓的是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是周王族燕國王室後裔,而源於曲沃恆叔的則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後裔。曲姓現今人口約一百多萬,排在第一百六十七位。
【釋義】曲的本義是蠶箔。古人養蠶用的器具,多由竹製成,像筷子或席子,也叫蠶簾。
【得姓始祖】
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鬱而終。其子曲沃莊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源流二
來自鞠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黃帝有後名曰棄(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像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以名為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繁衍生息於此。
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係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
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
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
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
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
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元末農民大起義後建立起來的明王朝,面臨的是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農民軍給蒙、漢貴族、地主階級以沉重地打擊,蒙古統治集團被推翻,許多漢族地主被殺,由於封建統治者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的大肆屠殺,元朝統治集團的內部廝殺以及盤踞在地方上的軍閥混戰,使得社會經濟殘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山東、河南地區長期受到元朝軍閥的摧殘,以至道路榛塞,人煙斷絕,多為無人之處。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設法改變這一狀況,顯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組織生產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計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形式,以軍屯規模最大,組織也最完備。而“移民就寬鄉”,實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與當時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帶既無兵燹之苦,也無災荒之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人口數量高達400多萬,比當時河北、河南兩省的人口之和還要多,所以成為人口輸出的主要基地。據青島地區周圍、特別是嶗山一帶村莊的家譜記載。大多數村莊家譜均記載,其祖先自雲南遷移而來,其中曲姓村莊亦有同樣記載,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譜,開篇即記有:“據傳,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自雲南大槐樹裡頭遷移而來……”雖是據傳,但再結合周圍其他村莊及有關史料記載,應該說,南姜曲姓為明朝移民,這一點基本符合史實。但有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家譜都記載,其先祖來自雲南而不是山西。對這個問題,早在文革前《光明日報》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要問祖先何處人,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文章,引證了大量的權威性資料,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分佈
曲姓從誕生開始,主要活動於北方地區。宋朝時,曲姓約有近1萬4千人,當時曲姓主要分佈在甘肅一帶。
明朝時,曲姓約有1萬6幹人。曲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湖南、山東為曲姓第一大省,佔曲姓總人口的65%。在宋元明期間,曲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西北向東遷移。
當代曲姓的人口已達到10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六十七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遼寧、黑龍江、山東、吉林四省,大約佔曲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等。遼寧為當代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曲姓總人口的26%。全國形成了東北連線渤海灣地區的曲姓分佈帶。
曲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黑龍江大部、吉林、遼寧大部、內蒙古東段、山東東部,曲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7%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9.2%,居住了大約57%的曲姓人群。在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黑龍江西北角、河北東北、山東大部、江蘇北部、河南東南部、安徽西北、湖北東北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曲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9.7%,居住了大約15%的曲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三國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雁門郡:戰國趙置,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陝 郡:治所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晉昌郡: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陝西省安康縣)。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陝稱堂:以望立堂。
晉昌堂:以望立堂。
金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安康堂。
字輩
山東榮成曲氏字輩:“福作文明顯榮光衍世昌家庭盛武業國恩慶壽長”。
山東文登曲氏字輩:“申永長志成兆錫洪植炳堯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萬世昌榮發”。
山東淄博曲氏字輩:“永延福慶克繼經文學志建修懷殿恆興”。
山東博興曲氏字輩:“有文大得正從鳴國克元景尚幫寶毓宗錫兆維培勇慶之憲春承駿士懋華秉元師賢秀伯嘉樹曉宏耀光金紹志鋒煥瑞清蔚振澤蔭”。
山東濟南曲氏字輩:“吉業傳家茂詩書延作長敬明致道立廣遠慶雲”。
山東寧海曲氏字輩:“成德永紹宗長昭聖學宮”。
山東北王緒曲氏字輩:大一甲長支派:“學天良口祖雲中(宗)先齡田(中、功、義、田)歸以紹家傳恆延汝業廣緒乃賢典璋煥舉福運增全其志裕篤必錫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學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歸以紹家傳恆延汝業廣緒乃賢典璋煥舉福運增全其志裕篤必錫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學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歸以紹家傳恆延汝業廣緒乃賢典璋煥舉福運增全其志裕篤必錫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學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國、開、存、田)歸以紹家傳恆延汝業廣緒乃賢典璋煥舉福運增全其志裕篤必錫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學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歸以紹家傳恆延汝業廣緒乃賢典璋煥舉福運增全其志裕篤必錫康年;
六甲長支派:“學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廣清明樂憲章”;
六甲二支派:“學天良口祖成繼祥(尚)仁恆(義)榮(正)明樂憲章”;
六甲三支派:“學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廣清明樂憲章”。
三甲支派:“學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順)厚(和)大有天開文潤富貴永久”;
五甲支派:“學天良口祖成生璽作慶益洪建俊”;
又一甲支派:“學天良口祖成(守)登(開)志田壽祿永全”。
山東蓬萊曲氏字輩:“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遠日衍祖志昌”。
山東牟平曲氏字輩:“汶蒡士柾廷文訒顯齡大作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山東煙臺曲氏字輩:
一派:“仲景堅整進惠鏜鑽晉養大山月復敦世兆志廷學廣衛仕永紹祖業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二派:“仲景堅整進惠鏜鑽津養大山月復敦式兆志廷學廣衛仕永紹人多昌盛謹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錫福曜”。
山東武城曲氏字輩:
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齡登肇廣道之宗維斯民憲運家志聿修明延嗣昭榮顯前基克丕承”;
曲家莊支派:“華永國元獲世福受道之宗維斯民憲運家志聿修明延嗣昭榮顯前基克丕承”;
觀裡村支派:“田祖新允樹伊辰文鳴齡光雲登作聲繼際道之宗維斯民憲運家志聿修明延嗣昭榮顯前基克丕承”。
泊子支派:“昌辰口文禹登良聲鴻守道之宗維斯民憲運家志聿修明延嗣昭榮顯前基克丕承”;
復縣支派:“天覆曰恆繹六行道之宗維斯民憲運家志聿修明延嗣昭榮顯前基克丕承”。
山東登州曲氏字輩:“家生永振世得容昌”。
山東龍口曲氏字輩:“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遠日衍祖志昌”。
山東武城曲氏字輩:“整贊鳳子營千青禧育恂和茂繼登尚守希延凡明”
河南唐河曲氏字輩:“德新令範良箴永延宗緒”。
河南偃師曲氏字輩:“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賀平康仕則尊禮農也重糧工先利器商貴寶藏安居樂業鹹獲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力圖富貴志切類揚子孫萬意永嗣承當”。
河南唐河曲氏字輩:“尚人元希伯玉廣德新令範良箴永延宗緒祥發福臨駿基鴻名玉振金聲忠孝久遠百世光榮”。
遼寧大石橋曲氏字輩:“浮文成連科明遠顯”。
遼寧大石橋曲氏字輩:“仁喜曾士眾,允庭萬德明,科廣文常有,連添景照成”
遼寧新賓曲氏字輩:“家聲永振世德榮昌”。
吉林德惠曲氏字輩:“成永林祥兆文清奉繼昌”。
吉林九臺曲氏字輩:“連國奎文忠廣明萬永君靜海繼長生洪光照慶東”
黑龍江賓縣曲氏字輩:“承德勇少忠長兆勝學功傳將從立本萬事國安宏”。
曲氏一支字輩:“水和節奏雅兆耒全德培”。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上聯典指晉代金城豪族曲允;下聯典指郡望酒泉,北齊時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安康世澤;
陝郡家聲。
——上聯典指安康郡王曲珍;下聯典指唐代陝府安邑人,官至左僕射的曲環。
姓啟商臣;
望出平陽。
——指曲姓郡望和源流。
五言通用聯
工書嫻將略;
寬賦養民生。
——上聯:宋代鎮戎人曲端,字正甫,工書而能文,嫻熟兵略。官涇原路將,對外抵禦西夏軍,對內安定地方,以至路不拾遺。後歷任官宣州觀察使、渭州知州。下聯:唐代安邑人曲環,喜讀兵法,善於騎射。天寶年間任果毅別將,安祿山叛亂時,他參與討伐史朝義,平定河北,又大破吐蕃兵,威名大震,封晉昌郡王。後任陳許節度使,寬賦斂,減苛政,不到三年而使境內五穀豐登。
七言通用聯
工書文而嫻將略;
寬賦斂以養民生。
——上聯典指宋朝曲端;下聯典指唐朝曲環。
躬率墾闢民稱頌;
跋涉殲敵國始安。
——上聯:明代曲廉,任莆田知縣時治理水患,興修水利,親率百姓復墾荒地,種植桑棗。又立社學,使外流之民迴歸。任滿後百姓上書挽留,並立石頌其德行。下聯:元代曲樞,武宗時任平章政事,行大司農,封應國公。仁宗即位,加太保,領崇祥院、司天臺事。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國王睦邊功蓋番境;
僕射克敵譽滿金城。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高昌國王曲嘉;下聯典指晉代金城人官至左僕射的曲允。
尚文章,嫻韜鈐,敵人曳兵而走;
寬賦斂,減條例,流民襁子以歸。
——上聯指曲端,下聯指曲環。
【祠堂古蹟】
土厚曲氏祠堂
土厚曲氏祠堂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土厚村,於2016年10月31日落成。
曲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四十八位姓氏,在東北和山東地區有一定的影響。當代曲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91%,總人口大約有110多萬。
曲氏井
曲氏井位於遼寧大連市金州區古城內的西南角,也就是現在的友誼街道轄區,距今已有117年的歷史。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軍於1894年11月6日攻陷金州城,姦淫燒殺。當時金州城的一戶曲姓人家,面對兇殘的敵人,在日寇來犯時誓死抵抗。
當家中的男丁犧牲殆盡之後,剩下的七名寡婦、孤女曲王氏、曲遲氏、孫曲氏、楊曲氏(已婚)和曲自當、曲如意、曲伢子(未婚)寧死不屈,為了大義和氣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她們攜抱三名幼兒,毅然投井自沉,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凜然大節。
戰後,金州海防同知王志修為追念寧死不屈的曲氏滿門烈婦而作《曲氏井題詠》一詩:
“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殞名不沉。
”“曲氏井”一名也由此得來。一百多年來,曲氏一家的事蹟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極大。1993年,曲氏井被列為大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在金州老城區改造中,金州區政府投資254萬元進行了民居動遷和井址修建,以供後人瞻仰。1994年被評為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家訓格言】
《曲氏族規、家訓》
家訓、族規,蘊含著老一輩的心願,是他們生活經驗總結,寓意深刻,儲存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學習,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極為有益的。
《曲氏族規》
一、敬奉祖先:慎終追遠,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禮存。立志向善,做賢子孫。貽謀燕翼,勿忘祖恩。
二、孝順父母: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順為先。跪乳反哺,物類猶然。況人最靈,孺慕勿遷。
三、友愛兄弟:世間難得,莫如兄弟。連氣分形,友恭以禮。同心同德,團結一體。姜被田荊,怡怡後啟。
四、協和宗族:曰宗曰族,一脈相傳。勿事紛爭,和諧齊賢。尊卑長幼,倫理秩然。遠近親疏,裕後光前。
五、敦睦鄰里:同村共井,居有德鄰。相維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有禮彬彬。基層良風,家國親仁。
六、立身謹厚:謹身節用,明刊孝經。武侯謹慎,昭若日星。厚德載福,寬讓能寧。謙虛自牧,喜怒不形。
七、居家勤儉:勤能補拙,儉以養廉。豐家裕國,莫此為先。禿惰奢靡,禍害無邊。惜時愛物,居安樂天。
八、嚴教子孫:家庭教育,立人丕基。誨爾諄諄,性乃不移。謹信泛愛,重道尊師。傳子一經,金玉薄之。
九、讀書明德:人不讀書,馬牛襟裾。學而時習,其樂有餘。一技專長,生計無虞。立達希賢,典型規模。
十、忠厚戚朋:朋友五倫,以德輔仁。益友損友,擇遊宜珍。戚黨姻親,和洽如春。歲時伏臘,晉接禮賓。
十一、慎重言語: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圭玷可磨,言玷永傷。駟不及舌,語出須防。少說寡禍,發言有章。
十二、講求公德:置身社會,公德第一。愛惜公物,遵守序秩。時時警惕,留心錯失。祛除自私,免貽人疾。
《曲氏家訓》
一、敬祖宗
水有源而木有根,人本乎祖衍子孫,誰個離人不向祖,哪個遊子不尋親,長江源出崑崙水,桂花苗發老樹根,自來無今不由古,恆當紀念莫忘情。
二、孝父母
父母生我多艱辛,溫飽課讀難長成,老人患病忙醫治,兒女當報撫育恩,生養死葬子孫責,衣食住行盡孝心,媳婦今日乳後代,轉眼又是百歲人。
三、睦兄弟
弟兄本是同根生,父母血肉一脈承,你謙我讓皆和氣,鬥強操戈豈人倫,紫荊田氏昆仲事,大被美家手足情,家事外務共商討,團結友愛敬雙親。
四、謹夫婦
夫妻原為同巢鳥,男女平等無高低,鴛鴦皆遊不獨宿,鳳凰比翼展九宵,侍奉父母應誠懇,教育兒女不慣嬌,節儉勤奮創家業,互敬互愛樂滔滔。
五、和妯娌
妯娌雖為三姓人,理當攜手建家庭,切莫相互惹事端,禍起笑殺鄰里人,公婆丈夫無怨恨,姑嫂叔侄具歡心,財物小孩同關照,肝膽相照姊妹情。
六、教子女
義方教子貫古今,孟子岳母是典型,王冕牧牛成畫派,車胤讀書借囊螢,立身處事戒懶惰,淫蕩財博非正人,言行謹慎當慎重,體量危難莫欺貧。
家訓:
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洽姻鄰、端閨化、擇婚姻、
供賦役、尚節儉、訓子弟、存心地、勤職業、存厚道、
安本份、崇廉節、恤孤貧、存忍讓、慎言語、勿酗酒、
戒浮蕩、毋領忌、勿多事、戒健訟,
規約:
族規:
崇祀以敦孝恩 孝悌以肅家風
睦鄰以念同宗 耕讀以務本業
賬濟以救濟乏 擇配以選良家
十禁:
禁盜葬祖墳 禁盜伐祖蔭
禁違例賭博 禁結交匪類
禁聽唆內爭 禁同族爭訟
禁出入衙門 禁忍內溺女
禁不分內外 禁同姓為婚
規約:
孝順父母 尊敬長上 和睦鄉里
教訓子孫 各安生理 毋作非為
規約:
明尊卑 別內外 嚴坐立 辨服色
敦族好 御外侮 婦德重 勵孤恤
謹婚聘 戒獸行 禁賭博 戒競訟
守則:
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品德要端正.
操守要廉潔.孝敬父母親.和睦親兄弟.
謀生以正道.經營勿奸貪.交友必忠信.
人因宜相幫.出言必有信.勿取巧欺騙.
國法宜凜遵.公益宜去做.慈善樂幫忙.
切莫陷害人.己錯勿飾辯.他善我必揚.
我惡急自悛.祖宗雖久遠.祖德時懷念.
後昆能如是.光耀垂史冊.
祖訓:
敬老訓
對待長輩,定要尊敬。出必告訴,返必回稟。
早晚問安,聆聽教誨。所託之事,盡心完成。
贍養老人,義不容辭。念念不忘,衣食住行。
老人患病,快請醫生。確保長輩,身心康寧。
同輩訓
兄弟和家業自興旺,姊妹和親友情意深。
夫妻和百年同偕老,姑嫂和家中少糾紛。
妯娌和家事樣樣順,叔嫂和全家都歡欣。
同輩之間團結緊,黃土也能變成金。
親如手足福滿門,萁豆相煎禍臨門。
教子訓
生就為人子,當報父母恩。
父母諄諄教,牢牢記在心。
行成在於思,業精在於勤。
成就棟樑材,利國又利民。
辦事秉公論,勿做勢利人。
父母年事高,贍養要盡心。
遺棄父母者,非吾曲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