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起源及歷史

覃姓圖騰_覃氏圖騰

覃姓圖騰(覃氏圖騰)

  覃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也是一個有多種讀音的姓氏,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來源。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當今覃姓人口約二百六十多萬,在姓氏榜上排在第九十一位。

 【釋義】《說文》:“滋味深長”。覃像酒盈樽,說明覃是表示“裝有好酒的罈子”。

【得姓始祖】

伯益:皋陶之子伯益為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賜姓贏。伯益之後,在西周時有國十四,其一為譚,子爵,史稱譚子國,古國在今山東章丘市西城子崖。春秋時公元前684年,即魯莊公十年,齊桓公滅譚子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後又去言改姓覃,嶺南多此姓。故後人奉伯益為得姓始祖。

  覃伯:周文王滅商前,先西定西戎及阮、密、共諸國,封其庶子於獂戎故地,遂有原國,今甘肅隴西縣北。周朝初期,周公旦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為加強對商都朝歌的監控,移封原國於今河南濟源市之原鄉,伯爵。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原伯之地賜與鄭人蘇忿生,原伯東移今河南原陽西的原武鎮。春秋初,兩地原國分別為晉、鄭所滅。周襄王封在朝作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邑於覃,也稱覃伯。覃與懷同在一地,故也稱覃懷,在今河南武陟西的溫縣東平皋村,在原國之東。覃伯之後以邑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

  "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雲:"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雲:"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嶽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臺、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改為覃姓,稱為覃氏。

  源流二

  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音譚)。

  覃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根據《萬姓統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爵位為子爵,後為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於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併了,當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後裔就“以國為氏”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譜》)。

  源流三

  覃(tán)姓本作譚姓。出周文王第16子原伯之後。原伯封國,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春秋時滅於鄭,後屬晉。原伯毛為周大夫,周襄王時食邑於譚(今河南溫縣東平皋村),稱譚伯,其後以譚為氏;後省為覃(tán)姓。

  源流四

  覃(Xín)為土家族姓氏之一。出於三國時賨人的一支五溪蠻,本姓瞫(Shěn)氏。三國時蜀將覃(Tán)萬傳,祖籍南鄭(今屬陝西)。蜀漢建興三年(225)隨諸葛亮南征,以功受封武陵君,鎮撫五溪,即今黔東、鄂南、湘西交界處。公元263年蜀後主降魏,覃(Tán)萬傳落籍五溪,子孫融入五溪蠻,覃(Tán)姓改讀Xún ,俗讀Xín。南北朝時梁東寧州(今廣西羅城)刺史覃(Tán)元先,南鄭(今屬陝西省)人。梁武帝天監五年(506),率南鄭覃(Tán)氏子弟軍大敗東魏軍,加封雲麾將軍。太清二年(548),侯景反,元先偕同蕭雲率師征討。次年侯景陷梁都,武帝死,覃(Tán)元先率軍回東寧,不久去世。其後人與所部軍士散居各地,一部分融入五溪蠻,覃(Tán)姓也改讀Xún(俗讀Xín)。

  源流五

  覃(Shěn)

  湘西地區、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覃姓多讀此音。本漢代巴郡南郡蠻五姓之瞫(Shěn)姓。

  源流六

  覃(Qín)姓為壯族5大姓(韋、覃、廖、藍、譚)之一。主要分佈於廣西北部與中部地區。廣東、雲南、貴州壯族亦多此姓。望出南海郡。有南海堂、忠孝堂等堂號。

  壯族覃(Qín)姓有3個主要來源:

  ①出於土家族先民的一支漊中蠻覃(Xín)氏。覃兒健,祖籍雍縣(治今陝西鳳翔縣城關鎮南),後融入武陵漊中蠻。西漢建初三年(78年)率眾起義,反抗官府。次年戰死。家族與餘部南遷,進入今廣西北部九萬大山,分居今三江、融安、融水、陽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地,子孫融入壯族先民西原族。

  ②梁東寧州刺史覃(Tán)元先,南鄭(今屬陝西省)人。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率南鄭覃(Tán)氏子弟軍大敗東魏軍,加封雲麾將軍。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元先偕同蕭雲率師征討;次年侯景陷梁都,武帝死,元先率軍回東寧,不久去世。其後人與所部軍士散居各地,與當地壯族先民融合,覃(Tán)姓也改讀(Qín)。

  ③明末紅巾軍首領譚三耀,山東益都(今青州)人,後為朱元璋收編。明洪武元年(1368),奉命南征追擊元軍殘軍,至廣西賓州(今賓陽)。戰事平息後駐防當地,官兵無所事事,覺久滯軍旅前途渺茫,與同僚韓天珍、謨輝烈3人密議另謀別途。3人趁夜巡棄官逸逃至慶遠府宜山,改名換姓,譚三耀改姓名覃懷滿。時東蘭魏文、魏武兄弟爭奪土司承襲權,殃及四鄰各縣,慶遠知府募兵征討,3人應募,後以功授職,覃懷滿授東蘭州巡檢司土巡檢。子孫融入壯族,分散今廣西東蘭、賓陽、邕寧、巴馬、鳳山、都安、武鳴、馬山、上林、河池、環江、田陽、田東、白色、西林、荔波、文山、馬關等地及越南同登、涼山、高平等地,為壯族覃(Qín )姓主要一支。

  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背隴瑤)、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也有覃姓。苗族覃姓,分佈於貴州普定、務川等地;布依族覃姓,分佈於貴州三都、獨山、荔波等地;侗族覃姓,分佈於廣西三江,貴州天柱、三穗,湖南新晃等地;瑤族覃姓,分佈於湖南邵陽(市),廣西東蘭、巴馬、凌雲,貴州荔波等地;仡佬族覃姓,分佈於貴州石阡等;仫佬族覃姓,分佈於廣西羅城、融水等地;毛南族覃姓,分佈於廣西南寧、環江、東蘭等地。

  也有一部分壯族融入漢族,分佈於廣西羅城、桂平等地。

  源流六

  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複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

  源流七

  以職業命姓。

  覃的本義為有塞蓋的釀酒罈或者盛酒陶壇,因為釀酒的原理和久盛酒的緣故,就會長久發出酒味醇厚的香氣。所以,覃字的引申由“長”為“深入”之義,如“覃思”一詞有深入思考的意思。覃人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覃人不但能釀酒,而且知道使用何種形狀的陶器作為酒具,能獲得質地醇厚香甜的美酒。久而久之,形成了覃氏族,以此職業為氏族原始圖騰,並且命名氏族,創制族徽,出現覃姓。

【遷徙分佈】

  遷徙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浚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現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鄉席營村,還聚居著800多人的覃氏後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還刻著覃氏先祖“席營村覃滾”的名字。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 (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至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陽、溫平等鄉,河池市的衝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會稽郡”作為覃氏堂號。

  從湖南武陵南遷

  覃兒健是目前所見歷史記載的第一位覃氏歷史人物。據《後漢書·西蠻西南夷傳》、《湖南通志》、《中國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記載,覃兒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張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陝西),望出關中。其父受封武威鎮夷將軍,於漢平帝三年(3年),領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駐守灃水流域漊中、充中及零陽等地,當時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組織民眾合力抵抗新政,被推舉為精夫(即統帥)。覃兒健自幼在父親的指導下,學文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長大成人後得到大家的信任。父親去世後,覃兒健繼而成為領導當地民眾的統帥,威鎮武陵地區。漢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漊中地區民眾擁覃兒健反抗官府增加稅賦,先後攻下零陽、作唐(今湖南省安鄉縣境內)等地。次年,漢王朝調荊州 (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潁州(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來征剿,覃兒健戰死,民眾失去主帥,潰不成軍,紛紛逃往深山野谷。覃兒健後裔為逃避官軍搜尋,免遭滅族之禍,大舉南遷,進入今廣西北部的九萬大山,分居於今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及陽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縣;現在這些地方覃姓人口較多,與覃兒健後裔的南遷有很大關係。民國《宜山縣誌》中就有有關覃兒健的記載。

  覃萬傳從陝西入川

  覃萬傳 三國時人,祖籍陝西南鄭,曾任蜀漢胖舸郡太守馬忠的總兵。蜀漢建興三年(225年)隨諸葛亮南征有功,經馬忠推薦受封武陵君,鎮撫五溪(五溪為雄溪、滿溪、西溪、撫溪、辰溪),即今黔東、鄂南、湘西交界一帶。三國時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伐蜀漢,漢後主降魏,萬傳無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後人一部分自貴州思南、鎮遠、榕江等地南下廣西,現在貴州東部各縣(自治縣)及廣西融安、融水、環江、宜州等各縣(自治縣、市)的覃氏,有的是覃萬傳宗支的後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為湖南武陵地區覃氏的主力。湖南漵浦縣覃行璋、祁陽縣覃季以及邵陽、武罔等縣覃氏中,也有覃萬傳的後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詳) 南北朝南梁時東寧州(今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刺史。關於他的籍貫有兩種說法。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說是“南海人”。臺灣《覃考》說是陝西南鄭人,生於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原名覃彥。該書還評論道:“覃元先,《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其傳說,內容充滿了傳奇色彩,也有些是穿鑿附會的幾乎神話,現據人、時、地三因素,從史書中吸取其片斷資料,予以聯串敘述,使其完整與真實。”這裡我們把上述兩書的記載採取諸說並存的辦法,轉述如下,供後人研究。

  《中國人名大辭典》說,元先“善騎射,多力,齊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衛鄉里。……武帝召見,謂曰,公當立勳業,書彝常,奈何無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東寧州刺史,累著戰功,加雲麾將軍,侯景反,元先與蕭雲討伐,擒斬賊將,所向無前。卒于軍”。臺灣《覃考》說,武帝召見問名時,元先因名“彥”字和蕭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諱而不說,後來皇帝給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興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後,回陝西老家帶領覃家子弟兵隨武帝作戰,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大敗東魏於鍾離(今安徽省五河縣)

  分佈

  先秦時期,覃姓活動於河南地區,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覃姓已經繁衍到各地。

  宋朝時覃姓已是廣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 宋朝時期,覃姓大約有8千人,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

  明朝時期,覃姓大約有4萬8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廣西仍為覃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覃姓總人口的6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山西、湖南、貴州、四川、湖北。宋、元、明期間,覃姓的分佈總格局仍是以廣西為中心形成覃姓聚集區。

  當代漢族覃姓的人口約260萬,為全國第91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覃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其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覃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大約佔全國覃姓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貴州、湖南、四川、廣東四省,大約又佔全國覃姓總人口的29%。全國重新形成了以廣西為中心、向外散佈的覃姓分佈區。

  覃姓在人群中分佈在廣西、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南西南、 廣東西部、海南北段、福建南端,覃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2%以上,中心地區高達4.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8.4%,居住了大約71%的覃姓人群。在廣東東部、海南大部、福建中部、湖南東北、贛鄂渝川大部、貴州西北段、雲南中部、陝甘南部,覃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5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居住了大約23%的覃姓人群。

  在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從廣西、廣東地區出境的。這些華僑漂洋過海留居海外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並留居海外的則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廣西華僑人口僅次於廣東、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廣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區,據所掌握的資料,海外覃氏,以祖籍為廣西者居多。以容縣為例,據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縣人口59萬,其中覃氏3萬,佔5%強。1979年出版的臺灣《廣西文獻》第3期說,馬來西亞有廣西籍華僑華人50萬,其中容縣籍20萬,在容縣籍華僑中,覃氏約2000人。

  具體分佈: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自治區87個縣、市都有覃氏分佈。根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西通志稿·氏族卷》記載,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區)有覃氏50戶以上,今屬桂林市的臨桂縣有覃氏30戶以上,修仁縣(今荔浦縣境)有2805人,陽朔縣有174個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隨著歷史發展,時代變遷,形成了覃氏相對聚居桂西、桂中、桂東的局面。據1998年統計,覃氏人口較多的縣有東蘭、環江、河池、南丹、羅城、宜州、巴馬、武鳴、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來賓、桂平、貴港、平南、藤縣、靖西、田林、昭平、邕寧、橫縣、容縣、合浦、靈山、賓陽、南寧市等。其中貴港10萬人,田林縣4.1萬人,昭平縣4萬人,武鳴縣1.8萬人,邕寧縣2萬人,容縣3萬人,橫縣4萬人,賓陽縣5萬人,上林縣6萬人,南寧市郊區1.46萬人,在全郊區294個姓中佔第19位。博白縣有3萬人,興業縣有2.5萬人。

  湖南省

  覃氏人口較多的市、縣有:懷化市4.15萬人,張家界市9.14萬人,石門縣9.85萬人,邵陽市8.2萬人,常德市2.86萬人,永順縣2.42萬人,沅陵縣1.95萬人,桃源縣1.92萬人,龍山縣9.25萬人,瀘溪縣7.85萬人,漢壽縣7萬人,鳳凰縣0.5萬人,澧縣0.45萬人,臨澧縣0.31萬人,麻陽縣838人,永川縣0.5萬人。其他散居的縣、市有:辰溪縣、江永縣、會同縣、湘陰縣、芷江縣、桃江縣、長沙市、韶山市、零陵縣、慈利縣、南縣、黔陽縣、新晃縣等。

  湖北省

  覃氏人口較多的有公安縣,1.25萬多人。其餘人口分佈較少的縣、市有:石門縣、松滋市、長陽縣、五峰縣、巴東縣、麻城市、鶴峰縣、宣恩縣、赤壁市、建始縣、利川市、廣水市、襄陽市、崇陽縣、天門市、遠安縣、當陽市、恩施州、利豐縣、武漢市、夷陵區、來鳳縣、咸豐縣、枝江市。

  四川省

  覃氏分佈的市、縣:永川縣、奉節縣、雲陽縣、巫溪縣、大足縣、盂縣、巫山縣、重慶市區、安嶽縣、郫縣、合川縣、彭水縣、巴縣、達縣、渠縣、巴州區、平昌縣、梓潼縣、射洪縣、靖縣。其中安嶽縣約2萬人,大足縣的萬古、國樑、回龍、龍水(大圍)、石馬、三驅、珠溪、郵亭、中敖、元通、龍水(尤西)等10個鄉鎮都有覃氏聚居的村落。

  山西省

  覃氏分佈的地、市、縣:呂梁地區、太原市、大同市、臨汾地區、陽泉市、長治市、忻州地區、運城地區、晉中地區、雁北地區、晉城市、朔州市、盂縣、平定縣、洪洞縣。其中人數較多的有呂梁地區893人(其中交城縣874人),太原市504人,平定縣100人。

  河南省

  覃氏分佈的地、市、縣有:浚縣、鶴壁市、駐馬店市、焦作市、欒川縣、虞城縣、宜陽縣、汲縣等。其中浚縣屯子鄉席營村850人,元上村95人,白寺村27人。

  廣東省

  覃氏主要分佈在肇慶市、茂名市、清遠市、雲浮市、高要市、四會市、鶴山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德慶縣、羅定市、高州市、信宜縣。據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記載,茂名市覃氏,1946年為7156人,1953年8126人,1964年9323人,1976年10939人,1988年12630人。

  海南省

  覃氏主要分佈在儋縣、樂會縣和東方縣。

  雲南省

  覃氏主要分佈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縣、富寧縣、廣南縣、馬關縣以及大理市、鶴慶縣。

  貴州省

  覃氏主要分佈在玉屏縣、石阡縣、沿河縣、興義市、冊亨縣、荔波縣、德江縣、桐梓縣等。

【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郡、會稽郡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

  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趙陀據其地建南越。漢武時再置。隋唐有廣州(隋為番州)南海郡。

  弘農郡:①漢置弘農郡,現在河南省內鄉、宜陽縣以西,黃河、華山以南,陝西省柞水縣以東地區,治弘農縣。②弘農縣,漢置。為弘農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廢。故城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齊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齊郡是秦統一六國施行郡縣制後設定的一個郡。

  堂號

  義勇第:廣東省南海、陽春等地覃元先後裔堂號。覃元先公是廣東省南海縣人,任東寧洲(今廣西羅城縣)刺史,戰功卓著,南梁朝武帝欽賜諡號“義勇將軍”,為紀念先祖德業,後人便以“義勇第”為堂號。

  平陵堂:四川省大足、萬古覃氏堂號。該支族認為,覃氏源自古譚國,譚國位於山東省平陵之南,被齊恆公滅國後,才去“言”改“覃”。歷史有平陵縣曾五次興廢:1. 春秋晉國設定平陵郡,治所在今山西文水縣東北武陵村,戰國時趙國改名大陵縣。2. 西漢昭帝時候,治所在今陝西咸陽市西北,三國魏國改為始平縣。3. 西晉改為平陵縣,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重新設定,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改為金節縣。4. 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設定,治所在今江蘇漂陽縣西北。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廢。 5. 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置,治所在今湖北省均縣西北。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廢。

  有竺(有竹)堂:覃氏為古炎帝神農氏後裔,稱有竺氏,其子孫稱有竺堂可能即源於此,廣西容縣覃莫(英)公後裔,部分為齊郡堂,部分為有竺堂,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又據《姓簨》記載:“竹,姓也,至漢樅陽候竹晏改為竺。”這是因為竹晏尊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生於商朝末期,死於周朝初期)為二賢,故在“竹”下加“二”而成“竺”字。

  南海堂:四川大足、萬古及廣西羅城、廣東肇慶等地覃氏堂號。這些地方的覃氏,大多是覃原先的後裔。覃元先是南梁時期廣東南海縣人,受封南梁東寧州刺史,後梁武帝加封為雲麾將軍。元先聲名顯赫,生地也隨之出名,故後人以南海郡為堂號。

  餘慶堂:廣西武宣縣二塘鄉大琳龍秀村等地堂號,廣西賓陽縣新賓北街覃姓和廣西柳江縣部分覃姓也是以此為堂號。“餘慶”是民間傳統吉語,舊指先代的餘澤和福廕。《易 坤 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對先祖德業的紀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經國世第:湖北省宣恩縣覃氏堂號,此堂號始見刻於明代施州衛世襲宣撫司城門。湖北宣恩縣水田壩今仍存覃普緒的施州衛世襲宣撫司遺址,城門有石碑,上刻:“思我覃氏普緒流裔佑梁仕唐代傳奇勳;施州一衛宣撫使司分徵護守遂世家焉。”城門上楣額刻:“經國世第”,兩旁還有詩聯:“南梁勇武無雙士,經國文章第一家。北國文章經國策。南梁勇武定邦才。思我覃氏普緒流,分徵守護遂世家。佑梁仕唐代傳奇勳,施州衛宣撫使司。”這些都是對祧祖覃元先的讚頌之詞。

  裕經堂:廣西武宣縣二塘鄉大琳古寨村覃才答支族的堂號,始祖於明朝從湖南遷居來的。裕經堂祖堂對聯:“裕後光前業,經文緯武風”。這可能是覃普緒湖北施州衛世襲宣撫司的“光裕堂”同源。

  光裕堂:這是明代覃普緒湖北施州衛世襲,宣撫司的堂號,也是湘西覃氏的堂號。“光裕堂”三字是明朝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華陽王朱墨庵為覃氏宗祠永貞樓所題,並製成木匾。朱墨庵還為永貞樓題畫堂春詞一首,其詞曰:“春風細聊令飛霜,干戈洗淨邊疆,華堂新艫炴文章,山水爭光,畫堂曉凝甘露,珠簾綠卷垂揚,光前裕後積長慶,忠義流芳。”由此可知,“光裕”二字即“光前裕後”的縮寫。覃添順之後裔及其合族歸宗之覃氏,皆用光裕堂。人口約十五萬(射洪宗譜2005年記),主要分佈在湖南石門、永定、慈利、桑植、永順、常德、桃源、阮陵、龍山和湖北松滋等地。覃添順五世孫覃彥璞落籍永定三潭坪,後建宗祠於永定縣城土門巷,亦稱光裕堂,人口約三萬餘。

  河內堂:這是全國各地覃氏普遍使用的堂號。河內即古覃懷,在今河南省武陟(zhi)、沁陽一帶。覃氏肇起於覃懷,而覃懷又因古覃懷地名而得。各地覃氏,大多認為河內(覃懷)是覃氏的肇基—覃氏最早的發祥地,故以“河內”為堂號。至於河內郡,是在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西晉移治野王縣(今河南沁陽縣)。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大業初恢復設定。唐朝武德初初改為懷州,天寶初復改為河內郡,乾元初改為懷州。

  齊郡堂: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覃氏及譚氏堂號,其中包括廣西東蘭等地譚三耀——覃懷覃滿公後裔,廣西容縣等地覃雄——覃英(莫)公後裔,廣西象州縣馬坪鄉覃煖後裔,廣西來賓縣城廂甫田村覃氏均以齊郡為堂號,齊郡即今山東章丘縣,這是譚國的遺址,曾三次興廢:1西漢改臨淄縣置,(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臨淄鎮北)旋改為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復為郡。東漢改為國。十六國時復為郡。隋開皇初廢。2隋開業改齊州置,治所在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唐初富為齊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為齊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為齊州。3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置,治所在雁門川(今山東省繁崎縣北)北齊廢。譚三耀是元時人,祖籍山東,明初徙廣西,改名覃懷滿,其後裔有覃氏,亦有譚氏均取齊郡為堂號,譚雄公原籍廣江州,氏為齊郡,征戰有功,後因貽誤軍機,片身逃出,改名易姓,譚去言為覃姓,生下覃英(莫),因軍機調到容州(今廣西容縣)征戰有功,郡封有竺,故其後裔部分為齊郡堂,部分為有竺堂。覃煖公是明朝崇禎年間自湖南衡陽仙姬巷遷居廣西象州縣西鄉里新慶村,其後裔為齊郡堂。

  會稽堂: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浚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

  弘農堂:廣東陽春等地覃氏堂號。弘農為有竹氏覃民在赴譚國之前,曾受周武王遣送到洛邑東都築城,到公元前997年才到譚國去,居洛邑長達100多年,後人便把洛邑附近的弘農當做自己祖先的發祥地,以弘農郡為堂號。

  離光堂:漁峽口、賀家坪等地區的“離光朗照”、“離光增輝”門匾。覃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1997年全國人口統計,覃氏在全國約900萬人,其先祖為山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覃氏散居在全國各地。因此,各地覃氏堂號不一。如:江浙一帶覃氏堂號為“郡望”和“務滋堂”等。長陽覃氏可能是從四川、湖南過來的,其堂號有異。據資丘《離光堂•覃氏族譜序》記載:“覃氏之興,肇於上古皇覃氏,君臨天下,在位二百五十載。逸入太白山,又號離光氏,修道成仙。元末兵亂時,覃氏三弟兄從江西南縣府舉家外出,經宜都到佷山縣。數百年來,長陽覃氏後裔將宗祠堂號稱為“離光堂”。

  另有瑞佳堂、應天堂、武德堂、百花堂、南梁堂、光裕堂、中州堂、金陵堂、特隆堂等各地堂號。

  字輩

  廣西來賓市興賓區良江丹山班輩:有志天家永慶;修仁志澤流芳。

  湘西覃氏公定統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大,基業照榮昌。

  定邦勳名在,承先盛績揚。萬傳敦本序,佑啟自聯芳。

  忠厚前謨顯,詩書宜訓詳。攀慧才高舉,培蘭庭滿香。

  崇儒昭謙讓,造育多熹康。逢原創涼史,餳粒振三綱。

  為孝垂能守,居臨循五常。支源流澤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浚縣屯子鄉席營村覃氏行輩十六字:

  繼憲增祥,維念顯揚,建道裕煥,景瑞緒昌。1993年農曆十二月立。

  四川大足縣字輩

  第一輪:安守登之,大廷國正,道德文章,儒宗永紹。

  第二輪:仁厚清明,廉介純深,宏才達彥,英俊承銘。

  第三輪:乾坤顯哲,祥瑞獻裕,富貴賢良,倫常輝緒。

  1985年正月全縣十七支系代表會提出廣東羅定、陽春覃氏班輩

  1、覃勝佑:勝、玄、歷、官、代……

  2、覃進大(勝佑第五代後)先進敬應,文益英芳。以伯贊日,至瑞同邦。元昌啟國,永慶宗登。家明憲達,繼業隆彰。1992年修譜力口字輩:建新開運,乃立基強。培賢興學,才華耀揚。“先”是以覃元先為上祖。

  廣西各地覃氏班輩:譚三耀次子覃真勝子孫

  1991年7月上林《覃氏族譜》記載覃真勝在各地的子孫前五代排班次序:

  象州縣:口歡受列

  東蘭縣:李壁可任

  河池市:包大可國

  賓陽縣:智繼宗仲

  邕寧縣:智繼壽勤

  馬山縣:逢福日文

  武鳴縣:逢福日文

  上林縣:智繼道演智繼成陋

  覃真勝公移居馬山縣兌覃屯後,其子孫排班次序:

  真逢福日文祖大達應恩,鼎懋績廷子兆裕宏世繼

  乃尚高宗德元勳受澤封,立頤展司古業延萬載靈

  南寧市郊那洪村:國、能、兆、振、本、朝、恩、邦、藩、佩、貽、爾、永、式、家、雲、祁、遠、大、嗣、續、延、長、清、廉、正、直、萬、世、榮、昌。

  南寧市郊那告村:

  祥、綿、邦、作、曉、趙、喜、風、攤、日、亮、禮、士、運、騰、獻、三、曾、顯、培、清、丙習、明、振。

  邕寧縣蘇圩鎮仁德村覃氏班輩排字:

  福德玉殿世,南成啟永元。

  春至開新景,榮茂樹秀長。

  顯達通明日,仁義廣如天。

  隆安縣左譚鄉古龍村覃氏班輩排序:喜、慶、貴、世、仲、汝、秉、明、思、仁、善、三、磷、綿、震。

  本村直系班輩:世、學、配、明、永、紹、弘、福、光、志、桂、震、紅、平。

  蒙山縣黃村鎮明覺村覃氏班輩排字:

  鍾元成保定,永慶祚宏昌,忠厚傳家遠,詩書世澤長。

  田林縣覃氏班輩排字:

  福應益世盛,紹席正安隆。

  羅城橋頭鎮仫佬族覃氏班輩排字:

  立志朝文,君忠仕玉。

  容縣覃氏新擬派聯: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克肇寬宏,丕振芳猷。

  賓陽縣覃氏派聯:

  發達興,齊向前。

  公安縣覃氏班輩排字:應玉井上水,良土大是之。

  荊州,松滋市覃氏興隆祠:

  毓聯星光現文章兆世祥

  桂平市覃氏宗祠同慶堂班輩排字:

  世尚廣邦才如文光顯宗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授九歲太子;

  傳各齡儒生。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憲宗時,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後閉戶講學,有文集。

  六言通用聯

  口授九歲太子;

  家傳各齡儒生。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事典。(見上《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聯》聯釋)

  七言通用聯

  宋代彪彪兩進士;

  南朝炳炳一將軍。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開寶進士、沿邊都總管覃光佃及其子景德進士、御史丞覃慶元,父子名重當時。下聯典指南朝梁武帝時名將覃元先,南海人。屢立戰功,加封為將軍。後卒于軍。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由西至東,風光俱麗;

  從早及晚,氣象咸和。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燕頷格鑲嵌覃姓之“覃”字的析字聯。

  從政清廉,感德而化;

  為官公正,莊重不阿。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河南知府覃應元,字德芳,嘉靖進士。性簡重,入仕二十餘年,所至以清操聞,在河南任上,闔境不嚴而化。官至陝西兵備。下聯典指宋代御史中丞覃慶元,景德進士,融州人。莊重不阿,遇事敢言,舉朝服其公正。

  幼本岐嶷,無愧監察真御史;

  藝工騎射,果書彝常猛將軍。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融州人覃光佃,幼年岐嶷(聰慧),博學能文,開寶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城人稱他為真御史。後官武騎尉,知雁州軍事,對貪功、懶惰的將士,依法嚴懲,升任沿邊都總管兼勸農使。下聯典指南朝梁覃元先。


  【祠堂古蹟】

  湖北長陽柿貝中州堂覃氏宗祠

  中州堂覃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由振滄、振藻、振緒和振椽諸公領修,後又有振義、振辛公之子其勳主持維修,終成規模。祠堂位於長陽資丘鎮柿貝村中心照映巖之上,坐北面南,坐山為巫山之脈,來自重慶市,山麓濱臨清江,面山為武陵餘支,來自湘省。四周數十里若城圍然,龍虎對峙,印笏羅列,堂宇宏麗,山水清奇,十分壯觀。面牆高立,正中有寬2米,高3米的垣牆,垣頂雙簷,兩端翹起,面牆上部左右各有一貼簷,簷下砌成柱及礎狀,遠望儼然是兩小亭。中央有“覃氏宗祠”的提名,下面中間鐫有一把寶劍,飄帶飛揚,東西各繪有一條長龍,相互對稱。大門由青石鏨磨而成,平整光亮,側面鐫有飛龍,麟爪須角,生動逼真。門框上部呈拱形,兩角各刻有一隻小虎,作奔走狀。大門外兩側各有一大石鼓做攔欄,進大門不遠,有一四角花亭,四根粗大木柱,下有包榮圖案之石礎,屋頂飛簷,中有五彩寶罌,二層上方有藻井,繪有太極圖,亭東西有廂房各一間,有走廊與西邊大廈連通。距亭北五米,有一道高3.5米,長10米的石坎,正中有長5米的13級臺階。坎上是一處2米寬的平臺,東西各有一花壇,東種蘭草,西種月季,平臺北面兩級臺階上建有二楹廳堂。各為三間,兩楹之間相距7米,中間是天井,東西各有一小廳,名為“孝思廳”,前楹常做議事或餐用,後楹是祭祀廳,用可撤卸的板壁隔成三間,中間後部砌有一大磚臺,上供祖宗牌位,平時有大紅幕布張掛,人稱“祖宗堂”。堂前半部分設有大長條桌,是祭祀時擺放供品的,正中有一張八仙桌,後有八張八仙大椅,“祖宗堂”前上部掛有各種匾牌,整個大廳顯得十分莊重肅穆。所有庭廳的門窗,或雕或鏤,玲瓏剔透,密簷斗拱,簷牙高啄,姿態優美,金碧輝煌。後楹中廳前,東西各有一條粗約80公分的木柱,漆成紅底,上繪金色蟠龍,栩栩如生,十分莊嚴。

  中州堂覃氏宗祠,曾是長陽西部規模最大最華麗的建築,每年春秋二祀,十分隆重。人們公認,中州堂祠堂最重禮儀,這是我們覃氏族人的一大光榮,理應繼承並光大之。

  五峰採花的覃家大院(覃遠照覃長林)

  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楠木橋村西北角,有個名叫後芳的地方,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兩條山嶺呈合抱之勢擁護著百餘畝稻米良田,一片托起的崗地像一塊龜背,從清道光初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年間,歷時共約140年,一直承載著一棟顯赫一時、聞名於五峰、鶴峰兩縣的覃家大院。

  覃家大院是一座背西向東、朝陽而建的特色民居,始建於清道光壬辰年(即公元1832年)。佔地面積約1400平米,自上而下分三個階次,由四大“天井”分別構成四個四合小院,共三十餘間連為一體。全木結構,木扇皆為九柱十一檁,房高約6.6米,樓高近3米,每間闊約30平米。由前往後分前堂、後堂、中堂。前堂是迎賓之所,中堂及側廂房為家人所居,後堂為喜慶及各項祭祀活動所用。在後堂神龕上還聳立有一塊刻有“長髮其祥”四個鎦金大字的楠木匾額,長約2米,寬約0.8米,厚約10公分,相傳,系房主人之孫媳後族在漁關製作後,由八人費時一週抬過來相贈的。在靠南的廂房底層有兩間土家吊腳樓,是餵養牲畜的所在。院落正前面的中間,建有院門,俗稱“門樓子”,寬2.5米,由十八步石麻條梯階構成。門高約2.6米,在石梯兩邊分別嵌刻著四塊石匾,沿石級而上,左邊是房屋建造主人覃曉谷所作《架屋辯》,洋洋灑灑1350字,右面亦是主人所作《曉谷記》,石刻規格長1.76米,寬0.8米,厚0.133米;再往上的門樓平臺的左右兩邊,分別嵌刻著兩塊一米見方的匾刻,其左面是《秋圃孟老夫子題贈曉谷》,系五言律詩,右面則是《靜中吟》,彰顯了覃氏家族厚實的文化底蘊。

  整個大院建築做工講究,工藝精良。每柱之下都有1.5米高的石柱將木柱托起,門楹、窗戶及樓口看梁均雕樑畫棟,各類民間故事雕作栩栩如生。前、中、後堂分別由八級石梯相接,喻步步高昇之意。四大“天井”各長約2.6米,寬1.93米,深0.48米,將房面天降之水呈百川貫鬥之勢容入“丹池”,再由海底陰漏排往院外。院南右廂房前的院外平壩(稻場)均為麻條海底,階簷兩側立有石獅麒麟等異獸石雕,石鑿而成的繫馬墩排於街沿。整個室內地面均有糯米湯和石灰剁漿而成,結實、光華、耐磨,可與日今水泥地面媲美。在門路石刻《架屋辯》中,覃曉谷先生自述:“三年工竣,數千金融,規模雖不廣大,可稱容膝,堂構雖不鮮明稍壠舒懷。落成之日,盛友如雲”。已足見大院當年在這深山僻壤中的恢宏氣勢。覃家大院盛及五代約100多年,強盛之時,良田千頃,家財萬貫。鶴峰、灣潭都有多處座場為覃氏座場。道光二十七年邑監生覃長新還將西塘河上楠木木橋改建成石拱橋,橋名至今仍為“楠木橋”。

  覃曉谷正派名覃長新,字岱雲,一字銘三例贈修職朗生。娶妻陳、萬、陳三氏,共生五子一女,頂盛之時,已有良田數百畝,座場若干,大兒文韜字玉峰系清誥授五品奉政大夫,座落楠木橋;大老婆攜二兒文權分居前坪覃家臺,楠木橋覃家大院落成後,以同樣規模在前坪覃家臺建設第二座覃家大院,(起建落成年月不詳)。二兒文權,字衡峰系五品鹽知事銜。娶劉、範、龔、秦、王五妻,王氏,生子章貞,黌門監生,字型乾一字幹臣,地方人等尊稱“貞老爺”。 “貞老爺”之子遵篤,字厚林,任採花區區長數年,第二座覃家大院也興旺發達。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地方民團匪頭胡元卿勢力大漲,巧取橫奪,不但竊取了團長、區長位置,還把覃厚林大部田地房產充公。民國二十四年,胡元卿自任校長,在前坪覃家臺覃家大院辦起了採花第一所採花完全小學。直至解放初,都為採花區小學校址,後學校搬遷,房屋分給民戶,現全部拆毀無跡,只有若干青石麻條存在。

  惜文革浩劫歲月,大院難逃厄運。神龕金匾被砸,窗楹門梁的雕刻都被斧劈一盡,門樓石刻被掀翻,大院文化被當成封、資、修和“四舊”抄得一片狼藉。土改被分進去住的12個農戶,亦在近30年裡先後擴居,已將原來的大院撤改得面貌全非,除原後堂還有兩間殘存的房屋外,惟有一條約兩米高的由石麻條砌成的石坎,還刀切斧剁般的挺立在那,半個古老的“丹池”卻在新砌住房的牆角下呻吟。

  附:曉谷記

  自神禹疏鑿之後,雖歷代有治亂而興圖且日廣,我朝成乎日久,凡名山大川鍾靈毓秀者,歷歷不能梅舉。蓋名因實稱,地亦以名貴耳,故聞勝母則曾子不入遇朝哥,則墨翟迥車以及金谷積金,臥龍有龍,名之所從來者遠矣,豈一朝一夕之故乎?如吾所居之鄉,其名已屢經更易,嘗聞諸遺老曰,先哲墾闢斯土之初,穢草蔓滋,古木葉雜,禽獸繁多,居民鮮少,緣名之曰後荒。餘及弱冠聞而鄙之,遂更為後芳。自是風俗淳厚,百物芳菲,鄉人皆欣欣然,幸其更名而致也,泊乎荒穢盡除,草木俱茂,奇花吐豔,綠竹成蔭,岡巒盤繞,林壑空曠,信乎天地之生成,日月之造臨。

  聖王之德化宇宙間,固無一物不在春風夏雨中也。誰謂膏腴勝地,獨稟化育之靈,而荒涼磽壤,不沐薰陶之德哉?既知氣化形生,須識名隨實轉,始而暴莽者曰後荒,繼而淳美者曰後芳,今則淳者不至,復薄美者無弗盡善,昭乎不容掩也,名之曰曉谷可乎?夫曉者光明無翳,無音而不曉也,且樂其地僻事簡,偕我同人,時而觀山,時而聽泉,飢食渴飲,夢寐間自適不驚不喜,幽炯洞達,謂非斯谷之助興,或曰曉者小也,盡然樂其誕而自小也,當群雄角逐之際,稱王稱伯,據以為險阻區區,則夷夏一家,王化所及,農人有耕耘收穫之樂,士子無矜絝浮詐之習,吾也疏懶性成,碌碌之暇,誦九思憶王乘,效孺子之歌,法義皇之臥而已。至於代天工策治亂,聽之朝廷顯門庭、光閭里以待後裔,我何敢與焉?其小之也亦宜。

  太原鶴亭三槐氏筆

  龍飛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秋八月

  覃曉谷稿

  肇慶覃恭祺公系祠堂

  禕字恭祺,原居系廣西柳州府羅城鎮樂登橋人,祖父覃偉南是南方遠祖,曾在朝中任官,後南遷,父親覃元光曾在南海縣沙頭鎮謀生。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以進士任廣東肇慶府“路判事”(又稱宋郡伯),任職期間落在廣東省肇慶市黃崗鎮河旁村定居,河旁村覃氏從此開正焉。慈母黎氏老太夫人隨赴肇,太祖惠政及民,政績卓著,民皆感戴。太祖卒於任,與原配趙氏太夫人葬於範羅洲(土名筍殼湖,又稱浦水蛤,即公元1983年農曆癸亥年建肇慶教育學旁)覃門黎氏老太夫人墓遷太祖墓北側。範羅洲徵作他用,於2007年4月11日(農曆丁亥年二月二十四日)遷太祖,覃門趙氏太夫人、覃門黎氏老太夫人墓一同。

  【典故軼事】

  1:神翁點津

  覃氏與譚氏,在今山東古譚國有共姓314年(公元前997─公元前683年)的歷史。公元前683年,齊桓公一舉滅譚,譚國子民一片混亂。

  以譚為氏的所有人民,不願做齊國的奴隸,便相攜逃亡。但四顧茫茫,強鄰環伺,追兵在即,逃向何處?

  在這危難之時,遇上一老道指點迷津,道出四句偈語:“早往西行,謹記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經過大家反覆研究領悟,“早往西行”是指該逃亡的方向是西方,西、早二字相疊又正是覃字,譚字去言也是覃字,這正好又闡釋了“謹記勿言”的意思。大家猜測,“日落西方,及早還家”,是指要等齊桓公死後,才能回到山東譚地老家。於是這批以譚為氏的有竹氏庶民,便立即由譚去言,改稱姓覃,扶老攜幼,風餐露宿,艱苦跋涉,直往西行,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到達有褒(今陝西漢中南鄭縣)。

  來到有褒,覃氏先民有竹氏在300年前被驅趕所建的華麗祗宮變成廢墟,幸好那裡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生存,覃氏庶民就決定在那裡生活下來。覃氏在南鄭經過幾百年的艱苦開發和穩定發展,在漢朝時已蔚成旺族。

  這正是:神翁點津流傳千古佳話,覃氏一脈終續萬代血緣。

  2:百華堂的傳說

  “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又名百花樹),普舍者,華語風流也。

  昔覃氏祖先於東門關(今宣恩縣南部)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白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倍增風采,他姓往歌,花不復落”(文載《湖北通志》)。覃氏祖先因感其靈異而鍾於覃氏,乃建祖祠於其後,定堂號為“百華堂”。對樹也特別加以保護,根部培土施肥,四周圍以石欄,命守祠人細心看管。

  自覃氏子孫發展到荊南、湘西與桂北後,此樹卻不按時開花了,必待外出子孫返鄉祭祖之年,才滿樹花發。更為奇特的是,每當子孫祭拜時,叩頭一次,花即自落一朵。如祭拜的人多,叩頭也多,花也自落滿地。據歷代口耳相傳:此樹高數丈,樹幹巨大,約四人合圍,枝葉繁茂,四時常綠,亭亭如巨蓋,花期甚長,自春末至秋盡,始全凋謝。此樹存活數百年,至覃氏各土司改土歸流之際,才枯萎而死。

【家訓格言】

  前明崇禎之瀛公訓誡序

  政教至我朝善美俱盡,蓋高皇帝睿智神明,拔千古帝王之萃,故其垂訓列戒,以治我萬姓者,真沁人心髓矣,而列聖遞興,代相煥發,聖謨洋洋,耀若星日,被服之者,鮮不為堯舜之民。而吾族獨僻處要荒,沐聖德極深,而聆聖教或淺,瀛也不德,每清夜之時,屋漏之地,兢兢然國憲是遵,而猶過惡宏多,不免於愧。痛思日月逝矣,既不能措之實踐以善吾身,又不能寄之空言以貽後嗣,罪不更巨乎?故乾乾惕若,伏思聖謨,譯以邇言,用昭訓誡,以為爾後世指南。倘念瀛一片苦心,而不至芻狗視之,則庶乎身為令民,上不負聖天子覆載之德,下不孤祖若宗生成之意,長遊熙皥之天,世享樂利之福,吾死骨亦不毀矣,拭目俟之。

  瀛公題訓詞十章

  耕 訓

  一訓爾耕,不耕何食?相天之道,因地之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播秋種,時哉勿失。父母仰事,妻子俯畜。八口無飢,其樂何極!

  讀 訓

  一訓爾讀,不讀何立?儘性至命,變化氣質。達可為相,窮亦能師。神遊千古,功徹三餘。富貴福祿,鮮不由此!

  勤 訓

  一訓爾勤,不勤何為?耕而不勤,懸罄空虛。讀而不勤,枉度朝夕。毋怠爾心,毋荒爾事。小大兢兢,夙興夜寐。事無難大,一勤能濟。

  儉 訓

  一訓爾儉,不儉何繼?量入為出,審機相勢。勿以目前,忘其遠慮。勿以稔年,忘其凶歲。鄙吝固非,奢侈踰義。

  藝 訓

  無田可耕,無書可讀。計安出哉?惟藝是圖。造藝貴精,用藝貴熟。矢函宜擇,巫匠宜卜。取藝須端,勿傷仁術。

  孝 訓

  哀哀父母,生我鞠勞。念茲怙恃,中心是悼。緣分殫精,因時盡道。於此克完,百行臻妙。旦氣清明,於焉思孝。

  弟 訓

  兄弟同氣,何為胡越。同氣胡越,外辱由得。肫肫其心,怡怡其色。遇或不良,化之以德。何怒可宿,何怨可結?慎無岐心,婦言中隔。

  廉 訓

  惟此貪昧,吾性之賊。一介不嚴,漫分舜蹠。寡慾養心,潔身崇德。毋為魯虜,當希聖哲。賢哉夷齊,西山一蕨。

  敬 訓

  敬爾中心,勿僻勿傾。敬爾威儀,勿邪勿淫。敬爾執事,勿怠勿輕。捧盈舉玉,如履薄冰。凡百君子,敬以修身。

  和 訓

  時和則順,家和則興。與物毋戾,與世毋爭。樂爾妻子,翕爾弟昆。以及親友,以及鄉鄰。勿黨勿流,自守宜貞。

  瀛公戒詞五章

  戒 盜

  人生諸惡,惟盜為最。寇賊劫掠,始於穿窬。大則滅宗,小則陷罪。惡及當身,遺嗅後世。叮嚀戒爾,夙夜惟懼。

  戒 淫

  維此淫奔,叢村為深。既喪其家,覆滅其身。百志以怠,百功無成。以道制欲,以禮制心。叮嚀戒爾,夙夜惟兢。

  戒 兇

  每見兇人,忘身及親。發言如狂,舉事如橫。白刃可蹈,桎梏可輕。及陷乎罪,溝壑自經。叮嚀戒爾,夙夜惟寅。

  戒 賭

  前賭必失,後賭旋生。妻孥雖鬻,猶將於身。既廢德業,亦墜聲聞。淫邪以起,兇盜以生。叮嚀戒爾,夙夜惟欽。

  戒 訟

  訟必求勝,求勝必毒。此以毒往,彼以毒復。相報無已,不貧不止。片戈其仁義,喪其廉恥。縱有所得,不償所失。叮嚀戒爾,夙夜惟戚。

  戒忤逆

  鴟梟獍猊,人所共憤。人而禽獸,其惡更甚。烏鴉羔羊,人所共稱。禽獸不如,何以為人。一戒一法,速從速改。否則忤逆,罵名千載。

  戒悍妒

  潑悍嫉妒,婦女大病。悍與陷連,妒與毒近。禍坐於夫,殃及於後。噬臍已遲,伊誰之咎?賢哉淑哉!穋木螽斯。不悍不妒,百世為師。

  湖南鼇公宗支族規家訓

  敬念祖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愛撫幼小。

  兄弟團結,夫妻恩愛,熱愛家庭,和睦鄰里。

  遵守法規,端正品行,不嫖不賭,遠離毒品。

  不貪錢財,不圖虛名,紮實做事,老實做人。

  誠實守信,正直俠義,積極樂觀,敬業進取。

  樂善好施,廣積善緣,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嚴以律己,寬從待人,勤勞致富,勤儉持家。

  樹立榜樣,垂範子孫。

  廣西覃英公宗支十大族訓

  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二、嚴格遵守國家政策法令,不做違法的事。

  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做個有道德、有益於人民的人。

  四、關心集體,關心公益事業,關心國家大事。

  五、講文明、講禮貌、和鄰睦族,團結友愛,互敬互讓,互相尊重。

  六、尊老愛幼,敬老、愛老、養老,不論遠近伯叔兄弟姐妹來往,大家相敬如賓。

  七、富貴不能淫,貧窮不可欺,老弱不能侮。

  八、當了官或發了財,要思祖、思宗、思父母、思戚友。

  九、不貪花好色,不貪新棄舊。

  十、要有十足志氣勤奮讀書,德、智、體幾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現代文化,能攀登科學高峰的勞動者。

  廣西桂西覃氏族規

  一、既覃氏,用字輩。同敬祖,以輩呼。正業堂,太祖傳。

  二、族三代,不通婚。親和順,端品行。安本分,勿倫喪。

  三、勤讀書,達禮儀。太祖模,裔孫承。父戒子,兄勉弟。

  四、孝父母,愛兄弟。和鄉鄰,勤本業。誠實善,賢惠誇。

  五、合祭祖,不斷根。 立祖碑,繁子孫。持族譜,傳萬代。

  六、東西利,祭福佑。六年一,大典祭。有錢出,有力使。

  七、無故避,族不幫。族有難,親相扶。發財官,知圖報。

  八、挖掘墓、葬前後、毀樹碑,犯族規,歉覃家,負法律。

  九、不偷搶、不欺貪、不賭嫖,不犯法,促安康,萬事興。

  十、非誠亡,敵自毀。忠孝義,受擁戴。立宗會,家族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