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àn qū | 注音 | ㄙㄢˇ ㄑㄩˇ |
首字母 | sq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古曲、 民間曲藝、 民間音樂 | ||
反義詞 | 現代曲、 流行曲 | ||
基本解釋 | 1.曲的一種體式。盛行於元明兩代⊥詩詞一樣,可用於抒情﹑寫景﹑敘事,無賓白科介,便於清唱,有別於劇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有時也專指小令。 |
散曲,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興盛,和唐詩宋詞同為一代之文學。又稱為“樂府”或“今樂府”。由宋詞俗化而來,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中國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後來隨著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個性鮮明的鮮活市民文化血液,變得與宋詞幾乎無異,隨之衰敗,未能像唐詩宋詞一樣繁榮延續及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