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ní sháng yǔ yī qū | 注音 | ㄋㄧˊ ㄋㄧˊ ㄋㄧˊ ㄋㄧˊ ㄋㄧˊ ㄋㄧˊ |
首字母 | nsyyq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即《霓裳羽衣舞》,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套曲。傳為唐開元中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初名《婆羅門曲》,後經玄宗潤色並填詞,改用此名。樂曲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和舞姿作了細緻的描寫。 |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國宮廷樂舞。唐玄宗登洛陽三鄉驛,望女兒山所作。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麴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燬了。到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儲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裡。
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樂學院葉棟教授根據敦煌藏經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譜殘卷以及收錄有唐代箏曲的日本箏譜集《仁智要錄》解譯的箏曲與宋代詞人姜夔發現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樂曲組合再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