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而同
bù móu ér tóng
agree without prior without previous consultation
“不謀而同”的成語拼音為:bù móu ér tóng,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詞性: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年代:古代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基本解釋: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例句:唐代杜甫的《兵車行》中有句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倭寇,不謀而同辭。”這裡的“不謀而同”形容遇到倭寇的兩個人同時採取了相同的應對措施,沒有事先協商。
拼音 |
bù móu ér tóng |
注音 |
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 |
詞性 |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 |
英文 |
agree without prior without previous consultation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出處 |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
例句 |
唐代杜甫的《兵車行》中有句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倭寇,不謀而同辭。”這裡的“不謀而同”形容遇到倭寇的兩個人同時採取了相同的應對措施,沒有事先協商。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