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氏起源及歷史

沐姓圖騰_沐氏圖騰

沐姓圖騰(沐氏圖騰)

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春秋時衛人端木賜之後,因避難改姓沐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六十五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改姓。春秋時衛人端木賜之後,因避難改姓沐氏。鄭樵注引《沐氏狀》雲:“端木賜之後避難改為沐氏。

  源流二

  源於地名。沐水在青州(今山東益都)境內,或以水名為氏。《姓氏考略》注云:“沐,水名,在青州,疑以水為氏。望出河間。”

  源流三

  源於少數民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沐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名第六百六十五位,佔全國人口的0.0007%。漢族、滿族、回族、彝族皆有沐姓者,今北京,上海之松江,雲南之邱北,黑龍江省之嫩江縣,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太原、忻州及雁北地區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間郡:河間一名在戰國趙國時即見於記載。秦代其地為鉅鹿郡所領。西漢初年屬張耳趙國。

  東平郡: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寧市、汶上、東平等縣地。南朝宋改為郡,北齊廢。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鄆州為東平郡。西漢在此置鐵官。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沐王府

  沐王府位於雲南省麗江市,明代世襲黔國公,始祖為開國功臣沐英,黔國公府位於如今的勝利堂,而翠湖柳營又是沐家“別業”。因沐氏在滇久,威權日盛,尊重擬親王;故百姓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徵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 [1] 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遂建西平侯府。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西平侯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臺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永曆十年(1656年)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遂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 翠湖又稱“南府”。永曆十四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勳莊”,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永曆十八年(1664年)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臺”,“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杆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八月,吳三桂暴病殛在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在湖南。康熙十九年(1680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宮”,俗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範承勳拆洪化府,木石材料用來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杆。又以沐氏國公府改建雲貴總督府。

【家訓格言】

  明代沐氏“金牌”家訓(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藏)

  凡我子孫,

  務要忠心報國,

  事上必勤慎小心,

  處同僚謙和為本。

  特喻。慎之戒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