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舟姓圖騰(伶舟氏圖騰)
伶舟姓是中華複姓之一,伶舟也作伶州,讀音作líng zhōu(ㄌㄧㄥˊ ㄓㄡ)。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伶州舟鳩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周伶州舟鳩之後”。伶舟姓今已不再,皆演變為單姓伶氏、州氏、舟氏等。
【得姓始祖】
伶州鳩: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在位)時的樂官。據《國語?周語》記載,周景王在公元前522年曾問樂律於伶州鳩。他的回答成了中國樂律學史上最早的名篇。伶州鳩除了借論樂來諷諫景王不要“匱財用,罷民力,以逞淫心”外,還講了許多樂律學知識。他按六陽六陰的順序列舉了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12個律名。這是十二律名見於典籍的最早的完備記載。州鳩在答景王問“何謂七律”時,他將七律的出現和周武王伐紂的時期(公元前1066)聯絡起來(《國語?周語》)。在伶州鳩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伶州氏、伶舟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伶州舟鳩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伶舟,或稱伶州,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周伶州舟鳩之後”。
伶州舟鳩,就是伶州鳩,並非兩個人。
伶州鳩是周景王姬貴執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0在位)的周王室宮廷樂官司,據說他是一個盲人,這在典籍《國語·周語》中有記載。
樂官,在周王朝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周王和諸侯國宮廷中掌管音樂演奏的官員,亦稱伶官。
據典籍《國語·周語》中的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曾問樂律於伶州鳩。伶州鳩的回答成了中國樂律學史上最早的名篇,解說並列舉了十二律和七音,並且說明了宮、商、角、徵、羽各階與律的音高之間的關係。伶州鳩除了借論樂來諷諫周景王“匱財用,罷民力,以逞淫心”外,還講了許多樂律學知識。
伶州鳩按六陽六陰的順序列舉了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個律名,這是十二律名見於典籍的最早的完備記載:
王弗聽,問之伶州鳩,對曰:“臣之守官弗及也。臣聞之,琴瑟尚宮,鍾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宮,細不過羽。夫宮,音之主也。第以及羽,聖人保樂而愛財,財以備器,樂以殖財。故樂器重者從細,輕者從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革木一聲。
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物得其常曰樂極,極之所集曰聲,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鑄之金,磨之石,系之絲木,越之匏竹,節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於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兩時至,嘉生繁祉,人民龢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故曰樂正。今細過其主妨於正,用物過度妨於財,正害財匱妨於樂,細抑大陵,不容於耳,非和也。聽聲越遠,非平也。妨正匱財,聲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
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於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若夫匱財用,罷民力,以逞淫心,聽之不和,比之不度,無益於教,而離民怒神,非臣之所聞也。”
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黃鐘,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佈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鍾,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仲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鐘,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贊陽秀也。六間應鐘,均利器用,俾應復也。
“律呂不易,無奸物也。細鈞有鍾無鎛,昭其大也。大鈞有鎛無鍾,甚大無鎛,鳴其細也。大昭小鳴,和之道也。和平則久,久固則純,純明則終,終復則樂,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貴之。”
王曰:“七律者何?”
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鶉及駟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數合聲和,然後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於是乎有七律。”
伶州鳩在答周景王所問的“何謂七律”時,將七律的出現和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時期緊密聯絡起來,他從非常專業的角度,結合周武王伐紂時的實際天文現象,向周景王講述、闡釋了深奧的樂律理論,其談話記錄為後人確定周武王伐紂的具體年代,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歷月和歷日、一個能夠計算的歷點,為研究周武王伐紂之年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天象資料,其在如今的《夏、商、周斷代歷史研究工程》中的結論是:商帝辛五十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姬發舉兵伐紂。
在伶州鳩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伶州氏、伶舟氏,後又有省文簡改為伶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按:
在物理聲學中,聲音的高低(如西洋音樂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物體的物理振動頻率。當取一簡單物體用來定音高時(如竹管、絲絃),則它的頻率與其長度是成反比的關係。如果物體的材質固定,長度愈長,頻率(音調)愈低。
除此之外,當長度減為一半時,頻率將變為原先的兩倍;長度增成為原先的兩倍時,頻率成為原先的一半。人們將這種互為二倍數的特殊比例,定義為彼此互為“八度音”。所以“三分損”(長度變為原先的2/3)與“三分益”(長度變為原先的4/3),彼此之間正是一個“八度音”的關係(4/3是2/3的兩倍)。由此,便可以從九九八十一的長度出發,算出藉由“三分損益”求得的長度,得到十二律:
黃鐘:81;
林鐘(由黃鐘三分損而來):81×2/3=54;
太簇(由林鐘三分益而來):54×4/3=72;
南呂(由太簇三分損而來):72×2/3=48;
姑洗(由南呂三分益而來):48×4/3=64;
應鐘(由姑洗三分損而來):64×2/3=42.6667;
蕤賓(由應鐘三分益而來):42.6667×4/3=56.8889;
大呂(由蕤賓三分益而來):56.8889×4/3=75.8519;
夷則(由大呂三分損而來):75.8519×2/3=50.5679;
夾鍾(由夷則三分益而來):50.5679×4/3=67.4239;
無射(由夾鍾三分損而來):67.4239×2/3=44.9492;
仲呂(由無射三分益而來):44.9492×4/3=59.9323;
清黃鐘(黃鐘的高八度音,由仲呂三分損而來):59.9323×2/3=39.9549。
從上面所計算出來的結果,對照《史記·律書》中的文字,人們便可發現當中的抄錄錯誤。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便記載了《律書》當中出現“七分”之類的文字,當為“十分”的誤寫。因此原文中的黃鐘“八寸七分一”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
所謂“律中”就是“音律的對應”,其徵驗的方法則是憑“吹灰”。據說古人將十二根律管裡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個月份,相對應的那一隻律管中的灰就會自動地飛揚出來,這便是“吹灰候氣”、“夷則為七月之律”等詞彙的典故。當然以今日的觀點,吹灰候氣並沒有現實的根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音律與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個,於是在中國上古時代,人們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聯絡起來。而在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黃鍾,在中國曆法最基本的則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據典籍《禮記·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黃鍾對應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即子月(農曆11月)。
古音十二律史記文字三分損益史記數字西樂音律名十二平均律十二月
黃鍾八寸七分一8181(更正後)C81仲冬
林鍾五寸十分四5454G54.0610季夏
太簇七寸十分二7272D72.1628孟春
南呂四寸十分八4848A48.1629仲秋
姑洗六寸十分四6464E64.2898季春
應鍾四寸二分三分二42.666742.6667B42.9083孟冬
蕤賓五寸六分三分二56.888956.6667F#57.2757仲夏
大呂七寸五分三分二75.851975.6667C#76.4538季冬
夷則五寸三分二50.567950.6667G#51.0268孟秋
夾鍾六寸七分三分一67.423967.3333D#68.1126仲春
無射四寸四分三分二44.949244.6667A#45.4597季秋
仲呂五寸九分三分二59.932359.6667F60.6814孟夏
【遷徙分佈】
伶州氏(伶舟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在歷史上曾以洛陽為郡望,但今已不再,皆演變為單姓伶氏、州氏、舟氏等。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