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姓圖騰(吝氏圖騰)
吝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lìn(ㄌㄧㄣˋ)。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出自商、周時期祭司氏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獻公後裔韓康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吝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四十二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趙國為秦國所滅之後,有藺氏族人因避難而改同韻字“吝”為姓氏者,稱吝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商、周時期祭司氏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吝”,即古之卜相中的坤卦,是祭祀中的主承卦,即所謂“乾發坤收,武出吝承,主為社稷”。坤卦涵蓋有八卜,“吝”為其中卜相之一,主收地利,後演化為道、儒兩家教派的主卦。
吝字在《易經》爻辭中使用得較為頻繁,在《蒙》卦初六爻之貞兆辭中亦為常出,卦爻辭多以“吉、吝、兇、悔”作為卦爻的結論,揭示人生際遇承轉的社會規律。後人多從單一方面片面解釋其為“小氣”、“吝嗇”,實際上是偏解了該字的本意。
就“嗇”字而言,在典籍《老子·道德經》中指出:“治人事天莫如嗇。”註釋為:“嗇者,有餘不盡用。”
在商朝、周朝、乃至春秋時期,祭司中的收卜釋相之人,即稱吝祭,是主祭官之一。祭司多為世襲,有監國之責,時刻提醒主國之君勤儉以持,凡“棄吝以霍者,國祚不永!”
祭司中有子孫後裔以其職位為姓氏者,稱吝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獻公後裔韓康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姬佹諸的小兒子姬成師被封於韓(今陝西韓城),他建立了韓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
姬成師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韓姓。傳到韓厥(韓獻子),其玄孫叫韓康,在趙國為官,被封於藺邑(今山西柳林,一說今陝西渭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封邑名為姓,稱藺氏。
藺氏家族中十分著名的歷史人物,就是後來趙國的宰相藺相如。在趙國為秦國所滅之後,有藺氏族人因避難而改同韻字“吝”為姓氏者,稱吝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吝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四十二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中山、華陰為郡望。
今在陝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府谷縣、渭南市臨渭區吝店鎮,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衡水市安平縣、邯鄲市峰峰礦區,湖南省的長沙市,山東聊城市冠縣等地,均有吝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為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華陰堂:以望立堂。
完璧堂: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十五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後,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藺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三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三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藺相如回驛館後,馬上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三天後,他到秦王廷辦交接禮。藺相如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同時敬佩藺相如的忠國之心,就以禮送他回趙國去了。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吝嗇”一詞:
“吝嗇”這個詞,含義是指小氣,該用的錢物也捨不得用。關於它的來歷,有個傳說:古代時有個姓吝的人,進城辦事,路上遇到一個姓嗇的人,二人說話投機,就結為朋友。分手時二人約定,中秋節時到十里長亭飲酒賞月,並說好吝帶酒,嗇備菜。約定的日子到了,倆人按時來到亭下,可雙方都空著手,都以為對方會攜帶酒菜來。吝首先打破尷尬局面,用手握成酒杯狀,指著圓月吟道:“月光如水水作酒,何用杜康來釀造。請嗇兄放量痛飲!”嗇也不示弱,隨即伸出兩指作筷子狀,指著亭邊的池塘誦道:“池中游魚當佳餚,無須廚師來烹調。請吝弟儘管品嚐!”二人舉“杯”掄“筷”,又“喝”又“吃”,連誇酒美菜香。周圍賞月諸人見到這滑稽的一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有個認識他倆的人挖苦道:“你們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醬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後來,人們就把他倆人的姓合起來,變成了一個詞“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