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姓圖騰(勵氏圖騰)
勵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相傳是源於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給一姬姓英雄的賜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另外有說是源於古國名,出自商朝時期厲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勵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零二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八十位。
【得姓始祖】
姬勵、姬叔穎、賴子、姜無忌(齊厲公)、孫秀、呼速累烏·厲溫敦。
姬勵:商朝時期,“勵”表示有極其厲害的力氣。當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龍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過人,十分厲害,被商王太庚子辯(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待考)賜姓為勵氏。於是“勵”這個姓氏就世代相傳至今。
姜無忌(齊厲公):據古籍《風俗通》上記載,周朝時,姜太公的後代姜無忌去世,被追加封號為“厲”,史書上稱為齊厲公,齊厲公的後代,就以這個封號為姓,世代相傳。漢代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而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上記載,厲國的所在地在湖北省義陽縣縣北之厲鄉,人民以國為姓。後世的學者考證,古代厲國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隨縣北面厲山之下的厲鄉。到了清朝初期,刑部侍郎歷桂訥,康熙大帝嫌其“厲”字不吉,便將其改賜為“勵”氏,故勵氏後人有尊齊厲公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勵 裳:號樂閒,為宣州通判,丁母憂,制滿起復時秦檜欲殺趙鼎、李光、胡銓三人。有江西運判張常先箋註前帥張宗元與張浚詩,言於朝,其詞連逮者數十家,將誣以不軌而盡去之,公亦與焉。獄成,幸天理昭然,檜病不能書,獲免於難。公遂致仕,攜家渡淮,往弟袞任所,是時袞為餘姚縣丞,二公見姚邑風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傳至十三世悅公號梅隱由從山遷居梅川鄉。是為梅川勵氏始祖,稱釋褐公。該支勵氏分有三房:長房在先字地,二房在勵家弄,三房在白沙路(今慈溪勝山一帶),還有一支被稱為下三房,在東面勵家灘的地方也有一支。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給一姬姓英雄的賜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傳說,在商朝時期,“勵”表示有極其厲害的力氣。當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龍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過人,十分厲害,被商王太庚子辯(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待考)賜姓為勵氏。
那時候,人們最看重的就是勇猛和大力,得到這樣的賜姓,也足以榮耀一時了,於是“勵”這個姓氏就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姜子牙的後代齊國君主齊厲公,屬於原以帝王諡號為氏,後又以帝王賜改姓為氏。
姜子牙的後代子孫世襲齊國,到西周晚期,齊國君主為姜無忌(公元前824~前804年在位)。按史書記載,姜無忌執政有二十來年,在位期間昏憒暴虐,齊國人皆痛恨之,忍無可忍之下聯絡齊胡公姜靜之五子殺死了姜無忌,齊胡公的五個兒子亦皆戰死,之後齊國人擁立姜無忌之子姜赤即位,是為齊文公。齊文公即位後,馬上把參與殺父的七十餘人全部處死了。姜無忌逝世後,周王室賜其諡號為“厲”,以表其“昏憒暴虐”,因此史稱“齊厲公”,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王父諡號為姓氏者,稱厲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家譜文獻《厲氏族譜》傳說,到了清朝初期,有個刑部侍郎叫厲杜訥,源出姜姓厲氏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一支,而康熙大帝嫌其“厲”字不吉,便將其改賜為“勵”氏,從此河北靜海的厲氏一族改為勵氏,形成了一時的“厲改勵”風潮,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古厲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商王朝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封國,叫作厲國,故址在義陽(今河南南陽)厲鄉,其國後來被周武王姬發所滅。原厲國王族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厲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中的一些厲氏族人後來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時期的改姓風潮中,隨傳說中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的“厲改勵”過程改為勵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秀背叛國家投奔東晉,孫吳國君主孫皓大怒,改孫秀的姓氏為“厲”,不准他的支裔子孫再姓孫氏。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改新興王李晉一族姓氏為“厲”,意在貶責。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推翻武則天之後,稱帝前,唐宗室新興王李晉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李隆基搶先出手,李晉與太平公主事敗被誅。李隆基即位為唐玄宗,追改李晉、太平公主一族人皆為厲氏,不準其後代子孫再為李氏。
這些厲氏族人後來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時期的改姓風潮中,隨傳說中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的“厲改勵”過程改為勵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古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兩週時期,賴國有兩個:
第一個賴國位置在隨棗走廊,即今湖北隨州東北部。此賴國可能源於商朝末期的賴國,子爵,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縣之厲國所遷。
第二個賴國則位於河南省息縣包信鎮一帶,或稱在今河南省陸邑縣一帶,是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封其第十九弟姬叔穎的姬姓國,伯爵,姬叔穎因稱“賴伯”。在史籍《春秋·僖公十五年》中記載,周襄王姬鄭七年(齊桓公姜小白四十一年,曹共公姬襄八年,楚成王羋頵二十七年,公元前645年),中原諸侯聯合起來抗楚救徐,當時齊、曹二國的軍隊首先共同討伐早已投靠楚國的賴國。次年,齊國又一次出兵討伐賴國,但兩次均未攻克賴國。可見,在春秋中期賴國是依附於楚國的小諸侯國,且擁有不弱的軍事實力,能抵抗中原大國齊國與曹國的攻擊。
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諸侯“弭兵之會”以後,楚國與中原諸夏關係稍緩,而吳國卻成為了楚國的主要敵人,且楚國多次敗於吳國,因此賴國的立場開始搖擺不定,有投靠晉國之意。於是,據史籍《左傳·昭公四年》的記載:到了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羋圍(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楚靈王親自率兵滅了賴國,當時賴國的君主賴子“面縛銜壁”,到楚軍面前請罪,楚靈王后來遷賴國貴族於鄢(今河南鄢陵)。此後,賴國便從歷史上消失了。但史書上所記載的被楚國所滅之賴國,君主為“賴子”,而不是“賴伯”,這顯然就有了岐義:賴伯是三等爵,因此姬姓賴國應是三等諸侯國,而賴子是四等爵,史書記載的被楚所滅之賴國是四等諸侯國,這二者之間還是大不相同的。那麼楚靈王滅的到底是哪一個賴國,是位於隨棗走廊的賴國,還是位於包信的賴國,史焉不詳,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賴”,春秋、戰國時期也作“厲”,古代這二字同音通假,因此賴國也稱厲國。
賴國(厲國)滅亡之後,其國貴族以及國人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賴氏、或厲氏,其厲氏族人後有人在姓氏字上新增“力”偏旁,改稱勵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匈奴族,出自東漢時期義陽侯勵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勵溫,匈奴人,本名為呼速累烏·厲溫敦,原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屬下的左大將之一。“呼速累”,亦稱呼揭王,是“五單于時代”比呼韓邪單于早一輩的另一匈奴老單于,漢宣帝劉珣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起在位一年,他與呼韓邪單于關係很好,曾勸說呼韓邪單于南靠漢朝。呼速累烏·厲溫敦出自呼速累單于部下,以“呼速累”為姓氏字首,以表示尊重前主。當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南北匈奴分裂,各部族相爭相殘以至大亂,呼速累烏·厲溫敦見匈奴自亂,便率其眾數萬人南奔降漢,漢宣帝敕封呼速累烏·厲溫敦為義陽侯,封其兒子呼速累烏·厲屈(也是左大將之一)為新城侯。呼速累烏·厲溫敦率數萬人馬先行歸附西漢王朝,也是促使南匈奴單于向漢朝靠攏的主要原因之一,功大莫焉。因此,在史籍《漢書·功臣表》中即記載有匈奴人烏·厲溫敦“降封義陽侯”,有的歷史文獻稱其被封為“美陽侯”,實為同爵。
在呼速累烏·厲溫敦率部歸降東漢王朝之後,自已改漢名為勵溫,真正的全名是“烏勵溫”。在其後裔子孫中,除了改姓為烏氏者以外,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為勵氏,後來其烏氏、勵氏族人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零二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八十位,以餘姚為郡望。
今湖南省衡陽市嶽屏鄉有個嶽屏村,該村過去叫厲家村,是厲氏人家聚居的地方,以前村裡還有一個"厲家祠堂",解放以後祠堂就被徵作它用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拆了祠堂,還把厲家村的地名也改了。但老一輩的衡陽人說起厲家村,都還是知道的,特別是逢年過節,厲家村耍的"武燈"在衡陽是很有名的。
從厲氏各支族人的分佈來看,山東、浙江一帶居多,遼寧、江蘇也有,湖北隨州一帶也有分佈。衡陽的厲氏應該是屬於散落在外的一支,像其他散落在全國各地、繁衍生息的厲氏氏族一樣。 從地域來看,衡陽地區距湖北省最近,衡陽厲氏有可能始於古厲國,但如今未找到史料記載。衡陽的厲氏也有可能是三國時期孫秀或是唐朝新興王李晉的後人,都有可能,這兩支的厲氏氏族在當年都是是被欺壓的,是受到歧視的,顯然,他們的命運是艱難的。從一些史料上看,衡陽厲氏應該與浙江舟山一帶的厲氏不是同支,在浙江舟山一帶的厲氏的輩分是按一首百字詩排行的:"得姓自齊始家聲著景陽鶩州分派遠甬上衍流長鳴鶴鍾奇勝遷鶯卜允臧先猷誠可念後嗣益宜昌農田時勤業儒林日漱芳敦倫思秩敘報本奉承嘗勳名垂竹帛行誼表圭璋保世須詒款延庥定發祥雲乃皆蔚起譜牒紀輝煌",而衡陽厲氏的字輩是"萬選文章碩彥英俊(或萬選文章碩驗繼盛)",輩分排行對不上號,所以可以推斷,應該不是出於這一支。
浙江舟山一帶的厲氏的"百字行詩"的頭四句,可解釋為:"厲"家的姓字,起源於(魯)齊之國(山東),厲家人的名聲,在景陽地方上是很著名的。厲氏分派在鶩州(金華)以及"衍流長"於"甬上"(寧波),這一支應該是姜子牙的後人。據分析,如果鶩州、甬上、舟山、景陽的厲氏實屬姜姓的後裔,那麼在清朝康乾年間的帝王改姓風潮中,為官擁文者當一律改為勵氏了,因為文人、官吏當曉"帝王之賜,敢不受之?"的厲害,而分散的平民百姓則不管那一套,仍為厲氏。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寧波市鄞州區、餘姚市、象山縣、鎮海縣、慈溪縣、舟山市普陀六橫島,天津市的靜海區,北京市,江蘇省的無錫市、泰州市,河北省的阜城縣,河南省的鹿邑縣,陝西省的西安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美國等地,均有勵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餘 姚:歷史見於文獻記載從虞舜開始,先後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春秋時期餘姚屬越國,戰國中期餘姚成為楚國轄地。餘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兩千二百多年曆史。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餘姚撤縣設市,1995年餘姚被國務院升格為二類市。餘姚城素為縣治所在,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雙城合璧,別具一格。北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南城築於明嘉靖年間。直至今日,餘姚歷史城區內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網水系仍有相當部分儲存完好,並與成片的民居構成了較完整的古城區風貌。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的稻作農業、幹欄式建築、划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歎為觀止,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群彥爭輝,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餘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餘姚梁弄。浙東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堂號
思綏堂
字輩
浙江舟山勵氏字輩:“得姓自齊始家聲著景陽鶩州分派遠甬上衍流長鳴鶴鍾奇勝遷鶯卜允臧先猷誠可念後嗣益宜昌農田時勤業儒林日漱芳敦倫思秩敘報本奉承嘗勳名垂竹帛行誼表圭璋保世須詒款延庥定發祥雲乃皆蔚起譜牒紀輝煌”。
湖南衡陽勵氏字輩:“萬選文章碩彥英俊(驗繼盛)”。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當日聲名垂魏郡;
迄今支派衍東溪。
——東溪勵氏宗祠聯。說的是勵氏祖先在漢朝時任過魏郡太守。
【祠堂古蹟】
東溪勵氏宗祠
東溪勵氏宗祠,古樸典雅,氣勢宏大。佔地兩畝,兩進兩廂,四合式建築,背北面南。前進為門廳,另加東西兩首附房,後進為正廳。入門廳、接戲臺、連前廳、鑲甬道與正廳相通。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列為象山縣文物保護單位。與象山其它現存祠堂相比,它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可說是縣內第一座祠堂了。
始建於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成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三年二月開始建正廳五間,同年八月廿六正廳豎屋,至乾隆六年創甬道前廳及兩旁附屋(廂房),乾隆八年冬厥功告竣,初具規模。
乾隆九年甲子正月初九日奉慄主入祠,宰牲演戲,遠近行慶,衣冠濟濟,時稱盛典。從這年開始春秋祭祀,元宵放燈六夜,清明冬至兩節牲粢盛,恭行拜獻,既成慣例。各家婚娶,三朝告廟行禮,毋許少褻。
由於當初建祠木材料小質差,幾十年後多有傾圮。遂於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由宗長芳三氏負責,拆舊更新,修後規模較前闊大寬敞,頗覺壯觀。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復於正廳東西隅添造夾層兩楹。
至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間,楹棟朽腐。屋遂崩頹,從乾公為族中董事,匯議重修,修後較前峻大,越數年加以丹漆,更加醒目。該年祖堂也作重建。大約道光二十四年有邑尊(縣長)譚公駕臨茲土,過而觀之對勵氏說,東溪水繞山回,風景美麗,更有宗祠,確實壯觀,見了可惜的是,祠前有向無案,猶為美中不足。從乾公聞斯言,即與族人約議,祠前造圍牆,牆外造一橋,橋之左右鑿兩池。次年譚公又過而稱之曰:“今祠前有牆即祠前有案矣知勵氏後代必有能振興者”。
民國十六年又作修理,並丹漆。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四月於圍牆內曠地鋪鵝卵石以免泥濘。
後來多次修復。最大的一次修理是借修譜東風,在二00五年十月至二00六年十一月,耗資貳拾捌萬伍千元,以縣文物保護部門的標準要求修復,即目前所見的基本完好狀態。
宗祠文化內涵豐富。有木雕、磚雕、石雕,文革中毀壞嚴重。尚有柵門上石條刻有勵氏宗祠四字。兩邊石框是一副對聯,上聯為:當日聲名垂魏郡,下聯為:迄今支派衍東溪,說的是我們祖先在漢朝時任過魏郡太守,書法為顏體楷書,非科甲出身不能為之。祠前挖有兩池,欲後人有泮水芹香之意。前進屋棟中間塑有姜太公垂釣,寄意勵氏子孫與崧高渭水並傳。屋棟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磚雕大字,反映了勵氏族人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