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氏起源及歷史

混姓圖騰_混氏圖騰

混姓圖騰(混氏圖騰)

  混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kūn(ㄎㄨㄣ),不可讀作hún(ㄏㄨㄣˊ)。其源有五:一是出自上古第一帝渾敦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二是出自西周時期西戎民族,屬於以國名為氏;三是出自漢朝時期屬國公孫昆邪,屬於以國名為氏;四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混淪山,屬於以地名為氏;五是出自南亞古扶南國君主混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混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零二十九位。

【得姓始祖】

  盤古氏、混填。

  盤古氏:又稱渾敦氏,為上古第一帝,渾敦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渾敦氏、或混沌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混氏、渾氏、敦氏等。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盤古氏,出自上古第一帝渾敦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史籍《三五歷記》中的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在史籍《五運歷年記》中亦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髡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玉,精髓為珠石,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盤古氏,又稱渾敦氏,為上古第一帝,在史籍《莊子》中記載:“南海之帝為脩,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脩、忽乃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脩與忽欲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中所記載的“渾沌”,即渾敦,又曰“混沌”,字雖有異,但字音相同,這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字音相同,字可以互假通用的原理。

  渾敦氏在歷史上又稱“帝江”和“帝鴻氏”。在史籍《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畢沅釋曰:“江讀如鴻”。在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匿,天下謂之渾敦是此”。顯然,《莊子》的寓言來源於上述歷史文化背景,而並非其虛構,因此渾敦氏所建的中央之國亦應存在。

  盤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國,簡稱為“中國”,立於天山湯谷,即今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藏語譯為“高原上的山”。隨著盤古氏族的遷徙腳步,天山一名亦移植於各地。中國古代時期的唐古拉山、崑崙山、祁連山、仲山、中山、鐘山、湯山、唐山、景山、常山、恆山、齊山、我山、殷山、陰山、白山、長白山、嵩山、商山、太山、泰山、華山等山皆稱“天山”,因此,這些山皆有中央之意,而以上述山名為國名的王國和王朝皆為中央王國或中央王朝。

  渾敦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渾敦氏、或混沌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混氏、渾氏、敦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古混夷族,出自西周時期西戎民族,屬於以國名為氏。

  混夷,是西周時期對西戎民族的另一稱呼,亦稱作“緄夷”,後來通作“昆夷”。該民族種有按漢俗漢化稱混氏、緄氏、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古昆邪國,出自漢朝時期屬國公孫昆邪,屬於以國名為氏。

  漢朝初期有個屬國,名為公孫昆邪,史書中多簡作“混邪國”。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漢景帝劉啟滅了作亂的七國之後,混邪國亦被撤消,其國民中遂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混邪氏,後省文簡化為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古混淪,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混淪山,屬於以地名為氏。

  混淪山,即崑崙山(崑崙山),這在典籍《周禮·注》中有明確註釋:“混淪,即崑崙。”

  崑崙山,是亞洲中部的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山脈,西起塔吉克的帕米爾,東至崑崙山口和毗鄰的青藏諸山脈——布林汗布達山脈、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崑崙山寬度變化相當大,但很少超過二百零一公里。在崑崙山脈的西部邊際,形成中國西部西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之間的一個內亞壁壘;而北部支脈阿爾金山繼續延伸這一山脈組合。

  崑崙山山脈全長兩千五百公里,平均海拔五千五百~六千米,寬一百三十~二百餘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五十多萬平方公里,最高峰在於青、新交界處,名為新青峰──布格達板峰,海拔六千八百六十米,也是青海省最高點。崑崙山脈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區劃界線。相傳,崑崙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眾多古書中記載的“瑤池”,便是崑崙河源頭的黑海。

  崑崙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崑崙派)道場所在地,是中國第一神山。實際上,著名的道士張道陵在《老子想爾注》中所記述的“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因此崑崙山是“道”之下宇宙最高統治者太上老君的居住地,而以後出現的“玉帝”、“西王母”等等神話傳授,都是後人附會的。

  崑崙山山脈還是歷史上孕育培養諸多少數民族的聖地,許多古代的西北少數民族,諸如月氏族、匈奴族、吐蕃族、突厥族、柔然族、回紇族、鮮卑族等,皆在該地區生息繁衍。

  其時,有許多西北少數民族以崑崙山為部落、氏族的稱謂,後逐漸成為姓氏,漢化稱混淪氏、崑崙氏、崑崙氏,省文簡稱即為混氏、昆氏、淪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古扶南國,出自南亞古扶南國君主混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扶南”,是常出現在中國史書上的一個南亞古國名,明朝以後的漢史將它改譯為“柬埔寨”。

  公元一世紀末,扶南國正處於部落階段晚期,向早期國家階段轉化。從“激國”來了一個叫“混填”的人,他率領一支軍隊從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現在扶南國的腹地。柳葉女王倉促率軍應戰,但混填的軍隊弓箭手英勇強悍,能戰善射,結果,柳葉敗北,被迫投降。降服後的柳葉嫁給了混填為妻,兩人共治扶南國。

  柳葉和混填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柳葉催促丈夫給他們分封城邑,令其各自稱王,並派遣其第二子、第五子到東漢王朝的都城學習漢禮、政治、軍事和儒學。後來,七個兒子分別領兵擴張作戰,兼併了周邊數國。

  經過數代,扶南國再闢土數千裡,其疆域大體相當於今日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基本奠定了當代柬埔寨的領土基礎。

  混填與柳葉的七個兒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後來其中一位邑王叫混盤況,運用計謀離間其餘六位邑王,讓他們互相猜疑,然後起兵逐一將六個邑王消滅,然後派遣自己的幾個子孫來分治各邑,稱為小王。

  混盤況年高至九十餘歲逝世,立中子混盤盤繼位為扶南國王,將以國事委任大將範蔓管理。混盤盤在位三年逝世,扶南國人共同推舉大將範蔓為王。範蔓勇健有權略,以兵威攻伐鄰國,各鄰國都服屬扶南國,範蔓自號為“扶南大王”。

  此後,混氏族人則遷徙到交趾地區(今越南)和中國西南部地區繼續生息繁衍,按漢俗稱混氏,逐漸融入漢族和當地其他少數民族,如今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地區。

【遷徙分佈】

  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零二十九位,同宗的倱氏、緄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但其同宗的昆氏在臺灣省卻名列第一千一百九十八位,其倱氏、緄氏亦沒有。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扶南國

  “扶南”,是常出現在中國史籍中的一個南亞古國名,明朝以後將它改譯為“柬埔寨”。如今的柬埔寨就是古代扶南國的一部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一直以來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的國家,在剛興起時與一個女子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

  扶南國,漢史書籍又稱為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島的一個印度化古國,建國於公元一世紀,《漢書》中稱為究不事,遺址在今柬埔寨境內,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公元五世紀,扶南王國的都城在毗耶陀補羅城(Vyadhapura,梵文為“獵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境內有湄公河西北流東入海。在高棉語中,扶南國王叫“山帝”(Kurung bnam),“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對音。

  公元一世紀末,扶南國正處於部落階段晚期,向早期國家階段轉化。當時,扶南國的許多部落之間征伐不斷,民不聊生,人們都期待著救世主的降臨。此時,一位名叫柳葉的女子脫穎而出。她年少美貌、體格健壯,天生睿智,善於協調人際關係。由於當時的扶南國社會還留有母系氏族制特徵,婦女地位相當高。於是,各部落一致推舉柳葉為領袖。這樣,柳葉就成了柬埔寨歷史上第一位國王。

  成為一國之君後,柳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治國有方,頗有建樹。但沒多久,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內訌,扶南國軍備鬆弛,國力有所下降。

  據史籍《南齊書》記載,在扶南國之南有個徼國,徼國有個人名叫“混填”。一天夜裡,混填夢見天神賜弓,早晨起來,便到廟中神樹下,果然得到一把神弓,隨即按照夢中指示,率領一支軍隊從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現在扶南國的腹地。

  扶南國女王柳葉部眾見混填船到了,立刻派出船隊圖謀奪取,混填張弓直射柳葉所在的船,飛箭貫穿船面,射中了柳葉的侍從,柳葉當即大驚失色,遂舉眾投降混填,此後由兩人共同治理扶南國。

  “徼國”在什麼地方?混填是什麼人?亞洲史學界一直沒有統一的見解。有人認為混填是印度王子,也有人認為他是爪哇的印度移民後代,還有人說他來自馬來亞半島,但目前更多的學者從其後來的行為方式和文化特點判斷,混填極有可能是來自中國。

  當時扶南國的國力雖有一定基礎,但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還顯得非常落後。混填到來後,帶給扶南國人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農業技術。他教扶南人紡織製作衣裳,鼓勵他們學會農耕,而不僅以狩獵、捕魚為生,還革除了許多原始的民族陋習。看到丈夫帶來的文明技術改善了百姓們的生活,柳葉便果斷地把首領位置讓給混填,由他全權治理國家。

  在柳葉的支援下,混填決定向當時的東漢王朝納貢稱臣,從而獲取了東漢王朝的大力支援,得到了更多的先進文明。久而久之,扶南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人民交納貢賦,國家形式初步形成,史稱“混氏王朝”。

  柳葉和混填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柳葉催促丈夫向他們分封城邑,令其各自稱王。

  後來,七個兒子領兵作戰,兼併周邊數國。經過數代之後,扶南國再闢土數千裡,其疆域大體相當於今日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基本奠定了當代柬埔寨的領土基礎。如今許多柬埔寨人在回顧歷史時,還為當時柳葉女王英明的讓位行為讚賞不已。

  混填與柳葉的七個兒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後來其中一位邑王叫混盤況,運用計謀離間其餘六位邑王,讓他們互相猜疑,然後起兵逐一將六個邑王消滅,然後派遣自己的幾個子孫來分治各邑,史稱“小王”。

  混盤況年高至九十餘歲逝世,立中子混盤盤繼位為扶南王,將以國事委任大將範蔓管理。混盤盤在位三年逝世,扶南國人共同推舉大將範蔓為王。範蔓勇健有權略,以兵威攻伐鄰國,各鄰國都服屬扶南國,此後範蔓自號為“扶南大王”。

  範蔓頗有雄才大略,建造大船,渡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六千里,在位二十多年。後來範蔓在征伐金鄰國時得病,派遣太子範金生代行。

  公元二世紀初,範蔓的姐姐有個兒子,名範旃,為二千兵將領,篡範蔓自立為王,並遣人先詐騙太子範金生,然後殺之。

  東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扶南國王範旃遣使來到孫吳國,他取海路歷時一年餘到印度恆河口,再取陸路,歷時四年來到東吳,獻琉璃島為覲見禮,孫權隨即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國。

  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扶南國王範旃遣使到天竺茂倫王朝。

  扶南國先王範蔓逝世時,有個乳兒名叫範長,藏匿在民間。待範長二十歲時,集結了國中壯士,襲殺了扶南王範旃。但後來範旃手下大將範尋又殺了範長而自立為王。

  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期(公元280~289年),扶南國再次遣使進貢。到了東晉穆帝司馬聃昇平元年(公元357年),扶南國王竺旃檀奉表獻馴象。

  南朝齊國時期(公元479~502年),扶南國僧人僧伽婆羅乘海舶抵達中國,到來當時的南齊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傳佛教。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扶南國遣使獻方物。南朝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梁武帝以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南朝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梁武帝詔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曼陀羅在京城扶南館翻譯佛經,前後共有十六年。南朝梁天監十一年(公元512年)、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南朝梁天監十六年(公元517年)、南朝梁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年),扶南國又遣使獻方物。

  南朝梁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僧伽婆羅在建康逝世。

  南朝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前,扶南國勢力強盛,有眾多屬國,包括真臘國、頓遜國等國王稱為古龍(Kurung)。

  公元六世紀中葉,扶南國王子巴法瓦爾曼(Bhavavarman)娶了真臘國公主為妻,後來真臘國王去世,巴法瓦爾曼繼位為真臘國王。

  當扶南國王去世後,真臘國王巴法瓦爾曼欲自己兼任扶南國王,因此與扶南國的法定繼承人扶南國太子發生了糾紛;巴法瓦爾曼以此為藉口起兵,很快以武力征服了扶南國,將扶南國變為真臘國的屬國。而原扶南國太子則流亡至爪哇,建立了山帝王朝。

  唐朝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扶南國被真臘國王剎利·質多斯那完全吞併,柬埔寨歷史正式進入了真臘時代,從此與中國的來往漸稀。

  附——柬埔寨歷史簡表:

  扶南王國時期(公元一世紀末~550年)

  混氏王朝(公元一世紀末~201年)

  柳葉: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混填: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混盤況: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混盤盤: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範氏王朝(公元201~287年)

  範蔓:在位二十四年,公元201年即位

  範金聲:在位一年,公元225年即位

  範旃:在位十五年,公元225年即位

  範長:在位一年,公元240年即位

  範尋:在位四十七年,公元240年即位

  跋摩王朝(公元357~550年)

  竺旃檀:在位四十三年,公元357年即位

  憍陳如:在位二十年,公元410年即位

  持黎迤跋摩:在位四十年,公元430年即位

  憍陳如闍耶跋摩:在位四十四年,公元470年即位

  留陀跋摩:在位三十六年,公元514年即位

  真臘王國時期(公元550~802年)

  前真臘王國(公元550~710年)

  撥婆跋摩一世:在位四十九年,公元550年即位

  摩醯因陀羅跋摩:在位兩年,公元599年即位

  中間缺一代君主待考

  伊奢那跋摩:在位二十年,公元616年即位

  中間缺一代君主待考

  撥婆跋摩二世:在位十八年,公元639年即位

  闍耶跋摩一世:在位二十四年,公元657年即位

  闍耶特維:在位二十九年,公元681年即位

  陸真臘王國(文單、婆鏤)(公元615~802年)

  依夏那巴爾曼一世:在位二十年公元615年即位

  巴瓦巴爾曼二世:在位時間待考,公元636年即位

  加亞巴爾曼一世: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加亞德維: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水真臘王國(公元710~781年)

  婆羅阿迭多: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尼慄波提因陀羅跋摩: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補什迦羅婆: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商菩跋摩: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羅貞陀羅跋摩: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摩希提婆跋摩:在位時間待考,即位時間待考

  闍耶跋摩一世:在位十一年 公元770年即位

  吳哥王國時期(因遷都於吳哥,故稱吳哥王國,公元802~1431年)

  闍耶跋摩二世:在位四十八年,公元802年即位

  闍耶跋摩三世:在位二十七年,公元850年即位

  因陀羅跋摩一世:在位十二年,公元877年即位

  耶蘇跋摩一世:在位十一年,公元889年即位

  赫薩跋摩一世:在位二十三年,公元900年即位

  伊奢那跋摩一世:在位六年,公元923年即位

  闍耶跋摩四世:在位十三年,公元928年即位

  赫薩跋摩二世:在位三年,公元941年即位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在位二十四年,公元944年即位

  闍耶跋摩五世:在位三十三年,公元968年即位

  烏迭蒂耶跋摩一世:在位一年,公元1001年即位

  蘇利耶跋摩一世:在位四十八年,公元1002年即位

  烏迭蒂耶跋摩二世:在位二十九年,公元1050年即位

  赫薩跋摩三世:在位十一年,公元1079年即位

  闍耶跋摩六世:在位十九年,公元1090年即位

  陀羅因闍耶跋摩一世:在位四年,公元1109年即位

  蘇利耶跋摩二世:在位三十七年,公元1113年即位

  陀羅因闍耶跋摩二世:在位十年,公元1150年即位

  耶蘇跋摩二世:在位五年,公元1160年即位

  特里蒲婆那蒂耶跋摩:在位十五年,公元1166年即位

  闍耶跋摩七世:在位三十四年,公元1181年即位

  因陀羅跋摩二世:在位二十八年,公元1215年即位

  闍耶跋摩八世:在位五十二年,公元1243年即位

  因陀羅跋摩三世:在位十三年,公元1295年即位

  因陀羅闍耶跋摩:在位十九年,公元1308年即位

  闍耶跋摩波羅密首羅:在位十三年,公元1327年即位

  尼佩安·巴特:在位六年,公元1340年即位

  蘭篷:在位七年,公元1346年即位

  索里約太:在位四年,公元1353年即位

  索里約旺一世:在位十六年,公元1357年即位

  探瑪索卡:在位二十一年,公元1373年即位

  索里約旺二世:在位十六年,公元1401年即位

  巴拉瑪索卡:在位十四年,公元1417年即位

  高棉王國時期(因遷都於金邊,亦稱金邊王國,公元1432~1860年)

  篷阿里·亞特一世:在位三十五年,公元1432年即位

  篷阿里·亞特二世:在位六年,公元1467年即位

  斯雷·拉嘉:在位一年,公元1473年即位

  託摩·拉嘉一世:在位二十四年,公元1474年即位

  索古巴特:在位七年,公元1498年即位

  乃坎:在位十年,公元1505年即位

  安贊一世:在位四十年,公元1515年即位

  巴隆·拉嘉一世:在位十二年,公元1555年即位

  索塔一世:在位八年,公元1567年即位

  吉塔一世:在位十八年,公元1575年即位

  裡米宗波萊:在位三年,公元1593年即位

  巴隆·拉嘉二世:在位一年,公元1596年即位

  巴隆·拉嘉三世:在位兩年,公元1597年即位

  波尼·允姆:在位一年,公元1599年即位

  巴隆·拉嘉四世:在位十九年,公元1600年即位

  吉塔二世:在位九年,公元1619年即位

  波尼·篤:在位五年,公元1629年即位

  波尼·努:在位六年,公元1634年即位

  安儂一世:在位兩年,公元1640年即位

  安贊二世:在位十六年,公元1642年即位

  巴東·拉嘉:在位十四年,公元1658年即位

  吉塔三世:在位一年,公元1672年即位

  吉塔四世:在位二十一年,公元1673年即位

  烏迭一世:在位一年,公元1694年即位

  吉塔四世:在位四年,公元1695年即位

  安恩:在位兩年,公元1699年即位

  吉塔四世:在位一年,公元1701年即位

  託摩·拉嘉二世:在位一年,公元1702年即位

  吉塔四世:在位三年,公元1703年即位

  託摩·拉嘉二世:在位四年,公元1706年即位

  安恩:在位十二年,公元1710年即位

  索塔二世:在位十五年,公元1722年即位

  託摩·拉嘉二世:在位十年,公元1737年即位

  安瑞:在位兩年,公元1747年即位

  吉塔五世:在位六年,公元1749年即位

  安瑞:在位兩年,公元1755年即位

  烏迭二世:在位十八年,公元1757年即位

  安儂二世:在位四年,公元1775年即位

  安英:在位十五年,公元1779年即位

  昭華·波克[執政]:在位十年,公元1796年即位

  安贊三世:在位二十八年,公元1806年即位

  安眉:在位七年,公元1834年即位

  安東:在位十九年,公元1841年即位

  柬埔寨王國時期(公元1953~1976年)

  諾羅敦·西哈努克:(前元)在位一年,公元1953年即位

  蘇拉瑪裡特:在位六年,公元1954年即位

  諾羅敦·西哈努克:(後元)在位十六年,公元1960年復位

  高棉共和國時期(公元1970~1975年)

  鄭興:在位兩年,公元1970年即位

  朗諾:在位三年,公元1972年即位

  民主柬埔寨時期(公元1976~1991年)

  喬森燔:在位六年,公元1976年即位

  諾羅敦·西哈努克:後元)在位九年,公元1982年復位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時期(公元1979~1991年)

  韓森林:在位十二年,公元1979年即位

  柬埔寨王國時期(公元1991~今)

  諾羅敦·西哈努克:在位十三年,公元1991年復位

  諾羅敦·西哈莫尼:至今,公元2004年即位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